1、2013届新课标高考历史总复习第30节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湖州模拟)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一“对外体制”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它导致清朝对外部世界
2、缺乏基本的了解,故选D。答案:D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解析:萧功秦认为,由于民族危机而激发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题目中的民族危机无关,故排除A。B、C、D三项都与民族危机有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出现于鸦片战争时期,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新文化运动的“民
3、主与科学”思想出现在1915年以后,故B项符合“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答案:B3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备受列强凌辱,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形势,力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逐渐将中国引向近代化的道路。中国迈出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是()A林则徐编译四洲志B魏源编撰海国图志C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D戊戌变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洋务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即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答案:C4(2012威海模拟)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建立了东西方文明沟通的桥梁,19世纪7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途径有()阅读和翻
4、译西方书籍就读新式学堂出国留学学习阅读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ABC D解析: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70年代”,当时正处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故D项正确。答案:D5(2012北京模拟)“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严复)这一言论()A是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B是对守旧派冥顽不化的抨击C是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正面交锋D动摇“中体西用”的理论根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5、说明严复对“中体西用”理论充满鄙视,因此D项符合题意。严复出生于19世纪中期,此时洋务运动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C两项。答案:D6.1911年11月7日,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G.E.Morrison)的信中,一方面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另一方面指出“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形式的政府,即保留君主制(Monarchy),以适当的宪法条款(constitutions)加以约束”。对这段材料的准确理解有( )严复反对在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严复实质上赞同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严复与革命党人分属不同的阶级严复以科学理
6、论理性分析了中国时局,其思想在当时符合历史潮流A.B.C.D.解析:1911年11月,辛亥革命已经爆发,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是历史潮流,故排除;严复作为维新派也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故排除。答案:D7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表达出的“民族情绪”的影响有()推动维新思想的形成唤起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促成戊戌变法的开展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ABC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梁启超的文章发表于1902
7、年(20世纪初),维新思想的形成和戊戌变法的开展都在19世纪,故排除,答案选B。答案:B8(2012临沂模拟)“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解析:陈独秀是新文化时期人物,认为“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生物进化论”,因此,正确选项是B。A项虽是新文化时期的一个特征,但与题意不相符;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主张;题干言论发表于1906年,当时社会主义思想还没传入中国。答案:B9风云激荡的百年
8、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D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解析:戊戌变法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都说明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上兴起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提出要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本题选B项。答案:B10(2012天津模拟)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
9、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析:分析陈独秀在材料中的思想主张,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指新文化运动,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的功绩: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此最主要的功绩应选B。答案:B11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并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10、播。这说明()A马克思主义主要在工人中宣传B李大钊认识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C李大钊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D李大钊认为只有工人阶级才能接受马克思主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李大钊率先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说明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故选C。答案:C12(2012南通模拟)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的影响B工农运动的发展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11、。材料体现了陈独秀思想的巨大变化,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立工人阶级的国家,这明显是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C。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19分,第14题21分,共40分)13(2012厦门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2:自台湾事后(即1895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3:大借洋教,以举庶政。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4
12、: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胡适留学日记请回答:(1)材料1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根据是什么?(4分)(2)材料2、3反映了维新派对农民和帝国主义的态度各是怎样的?(4分) (3)根据材料1、2、3,找出维新变法运动的缺陷。(6分)(4)材料4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通过材料中的“三权分立”“皇上则为元首”可判断其主张,由所学知识得出其理论根据;第(2)问要结合维新派的局限性去分析;第(3)问要结合材料从保留君主制,不敢发动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等角度回答;第(4)问要结合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时
13、代局限性去回答。答案:(1)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根据:三权分立学说。(2)利用变法抵制农民起义;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3)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或答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农民阶级(或答缺乏群众基础);不敢反对帝国主义(或答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4)不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14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
14、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
15、运序(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6分)(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6分)解析:第(1)问,结合中国近代史分析,西洋文明的输入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实践要列举具体运动,分析结果可从成功或失败两方面入手。第(2)问,政治要从制度、政局、力量等方面分析;经济可从近代五种经济成分入手,如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等;思想
16、要从正反两面概括,如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西方思想的传入等角度分析。第(3)问,紧扣“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注意要结合材料谈谈对两者的认识,不能过于简单处理。答案:(1)三个阶段:“学术觉悟”: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伦理觉悟”:先进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2)原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的制约)。(3)理解:材料1、2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固守传统当然不行,全盘西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