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精读河床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城堡(bo)堤坡(t)胸脯(p)谨小慎微(shn)B.拽紧(y)屹立(y)滋润(z)须臾不停(y)C.隘口(i)跛脚(p)彤云(tn)远观近狎(xi)D.拓荒(tu)腭骨()胝掌(zh)永不枯竭(k)解析:A项,“堤”应读“d”;B项,“拽”应读“zhui”;C项,“跛”应读“b”。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排泄汶身钟情潜伏达旦B.消逝瞬间峰峦张驰如弓C.帆樯深渊潮汛拓荒千里D.炫晕飓风沸腾通都大邑解析:A项,“汶”应为“文”;B项,“驰”应为“弛”;D项,“炫”应
2、为“眩”。答案: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解析:A项,“推托”指借故拒绝。与其后的“工作繁忙”相照应,使用正确。B
3、项,“不只”是连词,表示不但、不仅,后面要有与之相呼应的连词。此处应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C项,“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这里用错语境,应用“不温不火”。“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可以形容人的性情温和,也可以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D项,“大而化之”形容做事情疏忽大意,马马虎虎。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答案: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不同的法官裁判同一案件,判决的结果却截然不同,这种“同案不同判”的怪现象让法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B.湟源是中国当代诗人昌耀先生的第二故乡。为了纪念昌耀先生,也为了增加丹噶尔古城的文化品位,湟源县在
4、丹噶尔古城修建了昌耀纪念馆。C.这份“春风送岗位”活动宣传材料提醒外出务工人员要到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开设的就业服务机构求职,以避免合法权益不受侵害。D.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把握作品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解析:B项,搭配不当,将“增加”改为“提升”。C项,否定词使用不当,删去“不受侵害”中的“不”。D项,分句间的转折关系不当,将“反而”改为“因而”。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河床一诗,完成第57题。5.这首诗歌在意象的应用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参考答案:意象特点:丰富多彩。与传说、神话有关的意
5、象,如“兀鹰”“母狼”“黄河象”,原始、血性,突出旺盛生命力的特征。与民族世俗生活有关的细节意象,如“唐古特人的那些马车”“猎人”“鹰的城堡”,给人视觉刺激,浓重的黄土色调给人巨大而奇异的感觉。具有沧桑感、伤残感的意象,如“飓风”“时间”“古迹”“化石”“始皇帝”“驰道”“不可攻克的球门”。这一系列意象,既是作者心灵痛觉的复写,又是他对那种狞厉粗犷的原生力量的认同,表达出人类最高贵的精神品质认知自我的历史、感知自我的清醒、珍爱历史的智慧。6.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拟人手法的运用赋予了“河床”以人的思维、人的情感。排比手法的使用,形成了排山倒海般
6、的气势,有利于表现“河床”的雄阔美,抒发诗人内心的澎湃激情。7.有人说,这首诗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也是很有讲究的,请加以分析。参考答案:本诗几乎每一句都标以句号,这样做的用意是限制语流的速度,使每一句都形成一个环境,形成一个嶙峋的、自足的空间。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组接,每一个画面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这就恰到好处地展示了黄河源河床粗粝的地貌,以及诗人沉雄、稳健、恒久的感情。(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810题。城市昌耀颤动的城市。颤动着的是它同时闪亮的百万张向阳的玻璃窗叶。是它同时熄灭的百万张背阴的玻璃窗叶。从群楼巍耸的街谷,依次地叠印出了黎明与黄昏的颤动。就这么颤动。而且不只是那些石英的六
7、方晶体。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未曾有过教堂十字架或喇嘛寺金顶的新的城市,不知道什么叫精神的创伤。不知道什么叫旧的烙印。不知道什么叫复活。新的城市是昂奋的。昂奋中,它的被机械摩擦得呻唤的体积在颤动。它的云层和电磁波在颤动。它的日渐扩大的垃圾停放场在颤动。从未有过这许多令人发愁的排泄物了。但是,新的文明和新的财富在颤动。就这么颤动。颤动着的还有回转的木马。在圆形广场,在广场的同一个平面二度空间,儿童的回转木马与正午的车流以同一的转速在颤动。就这么颤动。牧羊人的角笛愈来愈远去了。而新的城市站在值得骄傲的纬度用钢筋和混凝土确定自己的位置。每晚,它的风暴般颤动在空际的光之丛林是抒情
8、的,比羊角号更动人,更热烈,也更有永久的魅力!(选自昌耀诗文总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8.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解析:对主题的分析要与写作背景相结合,这首诗写于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作者由衷地赞美。参考答案:赞美中国的改革开放,讴歌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们的伟大创造。9.“城市:草原的一个/壮观的结构。/一个大胆的欲念”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解析:在这里注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城市是勤劳的人们的伟大创造。10.诗人写“牧羊人的角笛”“钢筋和混凝土”的用意是什么?解析:“牧羊人的角笛”代表了自然,“钢筋和
9、混凝土”代表着现代城市特征。参考答案:表现城市远离了自然,突出城市的现代化特征。三、语言运用11.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诗各句字数相同)眼睛很宽容能装下整个世界它又很苛刻容不得一粒沙尘解析:要注意形式和内容上都要与原诗统一。尤其注意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参考答案: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12.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语言连贯、准确、生动;不少于100字。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年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根据诗句,描写一个场景,且要求运用第三人称,有心理描写,不超过100字。其次,研读文本材料。文本的叙述人称是第一人称,需要转换成第三人称,诗句简练,需要适当补充心理描写,如坐在台阶上他想到了什么,看见蚂蚁之后他又有哪些心理活动。最后,结合原有叙述语句,形成答案。答案: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月色溶溶,树影婆娑。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