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8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嘉兴二模13题)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A B C D2(2011年西安八校联考28题)据资料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
2、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直接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3(2011年4月湖北八校联考15题)国富论写到:“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这里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
3、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条件优越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 4(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5(2011年3月忻州市联考16题)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
4、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6(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6题)苏州碑刻博物馆中的永禁机匠叫歇碑,是清朝雍正年间机房机户(依仗官府势力)为禁止机匠聚众叫歇(罢工),勒加(工)银而立。由此我们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 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于州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中国早期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过斗争 A B C D7(2011年4月潮州市二模13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
5、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8(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20题)任何经济政策(体制)的出现,都有一定的时代性。同一经济政策(体制)在不同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能够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的自由放任政策A B C D9(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5题)右图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据此可以看出中国沿海地区已开
6、始对外开放 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 广州开始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A B C D10(2011年1月山东潍坊市质检13题)“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一观念的形成( )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A B C D11(2011年5月鞍山市二模29题)明经世文编选录载:“番中本无盐硝、火药、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习,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运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火药公然交易,得
7、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材料反映的思想是A主张实行海禁 B反对实行海禁C主张扩大火铳、火药的交易 D主张积极开展对外贸易12(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0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从中不能看出( ) A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各有各的分工 B商业在商品流通方面起了重要作用C商业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比较薄弱 D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具有重要的地位13(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
8、%,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14(2011年5月陕西省质检28题)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贸中心地位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
9、场15(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5题)明朝张居正在赠周汉浦榷竣还朝序说:“古之为国者,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穡。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穡以资商,则商病。故农商之势常若权衡,至于病,乃无以济也”。张居正的观点客观上反映出当时的历史现象或政策是 ( ) A.官营手工业迅猛发展 B.闭关锁国政策C.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重农抑商政策16(2011年1月佛山市质检3题)明清时期,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B出现了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C经济结构发生了彻底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已破产17(2
10、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3题)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18(2011年4月海口调研9题)“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19(2011年5月潍坊市考前训练10题)“士、农、工、商,各执一业,又如九流百工,皆治生之事业。
11、”“四民之业,惟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诸如此类的观念在明代已较为流行。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统治的削弱C.西方文明的冲击 D.民主思想的影响20(2011年5月福州市质检15题)观察图6,据此判断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唐宋时期,南方开垦出大量耕地B. 清军入关后,东北地区逐步开发C. 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自然植被的退化D. 我国的农耕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全国扩展21(2011年5月北京海淀区二模14题)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D开始与西欧国家
12、形成直接贸易关系22(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联考5题)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实际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23(2011年5月潍坊市二模10题)“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材料反映了A.商人的逐利投机行为 B.男耕女织方式的瓦解 C.商人富裕祥和的生活 D.作者的重
13、农抑商思想24(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拟18题)明代陆楫著禁奢辨中写道“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俗之奢,莫盛于苏杭之民。”“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 (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 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 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A. B. C. D.25(2011年1月河南安阳高三期末5题)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
14、料本质上反映了( )A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汉代关税的数额相当高C农业的重要地位 D对“市”严格管理26(2011年3月宝鸡市二模26题)粱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由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海外殖民27(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区一模2题)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 转瞬灰烬, 惟有田者, 指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 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 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
15、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8(2011年5月北京丰台区二模13题)齐民要术的序言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同“缺”)而不录”。这说明该书 A重视商业发展B推动了南方农业生产 C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D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趋势29(2011年5月北京西城区二模14题)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
16、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 BC D30(2011年3月河南郑州市质检35题)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由于高度的文化优越感,中国人在文化上始终处在不败的地位,同时导致其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而后更逐渐发展为对外界冷漠的内向型心态。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31(2011年4月江苏百校样本分析2题)一位外国友人在清乾隆年间进入中国,当时他可能做到:( )A在北京学京剧 B在山西平遥办票号 C在上海看电影 D在广州从事涉外贸易 32(2011年3月湘潭市一模2
17、9题)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中国古代某地居民一份职业结构,据此判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自耕农、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总人口比例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33(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4题)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认为:“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与此认识相关的社会背景是 A当时国内商品经济繁荣 B农民承担的封建地租沉重C政府倡导重农抑商 D国家推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34(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
18、之权,在入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35(2011年4月湛江二模14题)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单位:人)形成以上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战乱频繁 B经济重心南移 C中原人口南迁 D南方重视教育36(2011年4月衡州市质检15题)右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
19、外贸易37(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5题)“(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板则利嬴,得八、九板则缩。”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材料,准确的信息是( )A炉场生产分工明确 B炉场生产规模扩大 C生产关系的新发展 D生产以赢利为目的38(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4题)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眼中的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广州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 )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
20、港口 洋务派在广州兴办一些企业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 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A B C D39(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5题)汉书食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40(2011年5月海口市二模 11)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
21、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 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41(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3题)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祀”的记载,礼记有“仲春,后率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籍田礼”和“亲蚕礼”,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确能“以民为本”42(2011年3月莆田市质检3题)明中期以后,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
22、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定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明朝时期( )A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B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自然经济已经退居次要地位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3(2011年4月天津市河北区一模1题)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均输章第27题为“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以征收实物税为主 B.推行抑商政策C.各关口的关税税率不尽相同 D.农
23、民的负担较重 44(2011年东北四校联考26题)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 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 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45(2011年5月厦门市质检16题)唐以前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后期规定工商业者改业三年之后可以入仕;宋代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A科举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科举取士促进社会重学风气形成C科举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唐宋时
24、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46(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3题)下面是明代苏杭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从中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有( )职业自耕农佃农工场工人商人、工场主占人口比例24%36%30%10%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丝织业发展A B C D47(2011年5月滨州市二模9题)吕氏春秋记载:“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织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这句话指出了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48(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质检2题)汉武帝时规定:“商人财产每2000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
25、手工业者的财产,凡4000钱抽一算;商人之车,则征收二算;船5丈以上者,每船抽税一算。”这个政策的直接目的是( ) A打击富商大贾 B降低商人的经济地位C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D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0分)49(2011年1月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34题)中国自春秋战国就步入了铁器时代,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居于重要的地位。(共12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1)依据材料一,分析铁器的使用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怎样的经济政策?并写出这一时期
26、与之类似的政治、思想政策。(3分)材料三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3)材料三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5分)50(2011年海南高考26题)(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
27、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
28、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51(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21题)(11分)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
29、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3分)(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4分)(3)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4分)必修二专题一: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每课名题4)参考答案一、选
30、择题1A解析:分析材料,说明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效果,实际上反而使本来打算防止的局势更加恶化,商人富裕而农民贫困,反映了汉初农民生活和商人生活之间的显著差别。联系各选项,项与所学不符。本题选项,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2A解析:中国古代,以农立国,自然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该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造成中国经济基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表述不正确,农耕文明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是政治体制影响的结果,并非本身造成的。C、D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合,并且D并非“内部因素”。3A解析:分析材料可容易
31、排除BD两项说法,这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材料中主要论述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优越条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联系“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本题选A项。4A解析: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5C解析:本题解要抓住时间信息,把握时代背景。18世纪的中国还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因此,ABD说法是错误的,只有C项是正确的。6C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清朝雍正年间苏州的机户勾结官府禁止机匠罢工。结合各
32、选项说法,第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清政府限制手工业商业的内容;第项说法材料中也没有反映,本题选项,说明当时手工业中存在劳资斗争;雇佣工人为改善经济待遇而进行过斗争。7A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经济现象。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市已经十分显著,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正确。“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供给统一抵御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唐朝时期海上和陆上交通发达。8D9D解析:18世纪末19世纪中国实行海禁政策,的提法错误。画面的右上方是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楼;
33、可以推断出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正确;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是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有其他国家的国旗出现并不意味被殖民,故错。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说明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正确,故选D。10B解析:本题较常见,材料大致反映说,当时人们的一个观念认为:金银财宝,遇到火灾等灾害马上会失去,只有土地,不管怎样的灾害不会有意外。所以有钱的如士绅、富户,一般的手工业者、商人、官府胥吏有钱了以后,都会马上置地。反映了当时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也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重农政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本题选B项,商品经济繁荣一说与材料不符,恰恰完全相反。11A解析
34、:材料大意是,外国本来没有盐硝、火药、铳炮器具,后来因为中外有接济往来,私自教授,将这些器具带至境外如果现在公开允许贸易往来,火铳、火药公开交易,使外国得到了这些器具,对中国构成威胁。据此,本材料反映的思想是主张实行海禁,选A项。12C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农工商各有分工,互为补充,故A、B、D均正确;C项材料无法体现,符合题意。13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比较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既要看到当时中国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的状况,也要看到质的差异,即中国经济总量依托的大多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在于近代工业这一差异,才能排除
35、中国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等错误的认识。而D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14D解析:根据所学由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种因素,中国缺乏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壤、基础。分析材料“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指D项,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15C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取材料信息:材料首先提出了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所出现的问题,之后“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阐述了农业与商业之间的关系,必须二者并重。CD项偏重于商业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中也没有提出抑制商业,因此B项排除。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纺织
36、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16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自由劳动力在增加,市场在扩大,手工工场的技术不断发展,商品买卖频繁,生产关系发生显著变化,这一切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着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17C解析:从材料中“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可知选择C项。18C解析:题干强调了海禁政策出台与朝贡贸易的关联性。结合所学知识,海禁政策是因日本浪人与国内非法商人勾结在一起,时时侵扰沿海地区,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有戚继光抗倭,进而实行海禁政策,ABD三项
37、都片面理解,答案为C项。19A解析:材料信息认为,士、农、工、商都是治生之事业;四民之中,士最为最贵,但如果通过读书、科举入仕无望,尚不如经营农商。这反映出以往以商为末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A符合题意。20C21D解析: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者为掠夺财富,开始殖民侵略。所以开始与欧洲形成直接的贸易关系。22A23D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对商人和农民的态度看出:作者对于商人没经过农夫的劳苦就坐享其成感到不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思想。AC虽然在材料有所体现,但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意,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此题理
38、解难度较大,选项迷惑性大。材料观点出自一篇创作于西汉时期的散文论贵粟疏,作者晁错。材料的意思是:“那些商人们,大的囤积货物,获取加倍的利息;小的开设店铺,贩卖货物,牟取利润。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养蚕织布,穿的必定是华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没有农夫的劳苦,却占有农桑的收获。”如对本材料断章取义,容易误选C,应加倍注意。实际上作者是在批判商人囤积居奇,投机取巧的现象,故选D。24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苏杭之民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故正确;再从材料中“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 (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可以反映正确。25A解析:分析材料大意是:客商向外运送一
39、批大米,中途必须经过三个要纳税的关卡。按规定过外关需交纳货物的1/3;过中关交纳1/5;过内关交纳1/7。可了解到汉代关卡众多,对过往商品征以重税,反映了当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本题选A项。26C解析:中国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远洋航行难以有足够的物力、财力为继。而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西方国家日益加以对外扩张,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故远洋航行的动力十足。故正确答案为C。27B解析:材料大意:金银财宝、富丽堂皇的房屋,遇到各种灾害瞬间就消失了,只有田地不会有什么损耗。所以绅士、富商、普通手工业者、商人等,有了一些财富后都用来置办田地。本题实则考查了
40、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根深蒂固的自然经济、有钱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再发展。其他AC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28C解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工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事,不写进书中,说明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29C解析:材料“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反映出江浙等地区的丝织业在对外贸易中占有主要地位、货值巨大等,故正确。材料仅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没有反映出中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从鸦片战争才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说法本身有误。材料
41、“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说明正确。综上分析,C符合题意要求。30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心态,C项乾隆的话反映了这一点。其他三项则体现了中外交流。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的演变。根据题干信息“高度的文化优越感”表现为C项中“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对外来事物的普遍排斥”表现为“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A项为明朝时期徐光启的著作;B项负责清朝对外贸易的商人;D项属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31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故排除A项;电影19C末(光绪时期)方传入中国,排除C;票号是地域色彩浓厚的晋商资本的经营形式,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外
42、国人开票号可能性微乎其微,排除B;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故选D项。32D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根据表中信息分析,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比重占据60%,从事商品经济活动的人口较多,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占据40%,综合以上两种变化说明,农业人口大量从事与商品经济相关的活动,体现了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因此应是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苏杭地区。33C解析:本题材料认为田地为上,最主要反映出重农抑商的导致的现象,故选C。34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善于治理国家者,会让有无相互补充,农业和商业、手工业按一定比例适当地发展,这样商业和手工业可
43、以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是阻碍。如何对待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君主的态度。材料出自于明代官员张瀚的史料笔记松窗梦语。这段材料反映了农工比重适当的经济主张,选C项。A项说法材料中未体现;B项百工也为本业,材料中未反映,作者认为本业是农业;D项说法也与材料不符。“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35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唐代以后,状元南方的籍贯开始以南方为主。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所以政治、文化中心也就相应的南移,逐渐形成以南方为主。辽、金、元情况比较特殊,它们均为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辽、金统治区域在北方,状元的北方人数肯定就多。元的统治中心也以北方为主。所以正确答案为
44、B。36D解析:“海禁”政策是明代出现的,故D表述不正确。37C解析:从材料 “司炉者二百余,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可以看出炉场生产分工明确,但题目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材料的准确信息,而炉场生产分工明确属于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所以正确答案为C。38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广州出现西化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而造成物质生活变迁与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只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此无关。39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和低贱,法
45、律和现实中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本句材料的意思是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轻贱的;一般官吏所鄙视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固A所说的朝廷重农对应的是材料中的“尊农夫”,但百姓并不抑商,从材料“俗之所贵”得之;同样B中百姓重农抑商一样与材料意思不符。C百姓皆重商轻农说法太绝对,材料只是反映比较普遍的现象。40D解析:材料中汪仲洋、林则徐的认识明显是荒谬的,反映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的无知,原因就是闭关锁国政策,选择D项。41A解析: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材料中天子亲自耕田、皇后亲自纺织说明统治者对耕织
46、的重视,反映出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故A符合题意。亲自耕田、纺织并不等于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排除B;C、D与史实不符。42D解析:资本主义萌芽重要特征是存在雇佣关系。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存在雇佣关系,故D正确。43B解析:材料中持米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过三关余米五斗,可见关税50%以上,非常重这反映的实质就是封建政府抑制商业的发展,推行抑商政策,选择B项。AC两项并非实质,D项材料不能反映。44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指的应该是运河的开凿促使漕运发达,但却阻止了中国人向海洋方向发展的
47、步伐。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45D46D解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第项“自然经济已经瓦解”说法错误,近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才开始瓦解;第项“丝织业发展”在材料中未能明确体现。本题选项,租佃关系在明代进一步发展,明中后期江南部分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47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士不耕天下受饥,女不织天下受寒”可知强调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48A二、非选择题49(1)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井田制瓦解,十地私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产生。(4分)(2)盐铁官营;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3)规模大(
48、投资人),分工细,雇佣劳动。(3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本抑制末和海禁闭关政策。(2分)50(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51(1)主张:重农抑商。(1分)理由: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1分)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1分)(2)现象: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根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消极影响: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4分)(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