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478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西周的这些举措A. 扩大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B. 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C. 意在加强控制殷商旧势力D. 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2、知识、论证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西周的四项举措全是针对商朝后代的,可知是对商人后代采取了分割方式,以此消除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角度无关,没有涉及到不同阶级与阶层,排除;B项错在材料无法体现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排除;D项错在消除了一词太过绝对化,排除。故选C。2.有学者认为,西汉建国时,对在灭秦斗争和楚汉相争中崛起的军事首领及六国后裔,不封王难以安抚,因而实行郡国叠加的地方行政制度。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汉建国时A. 分封是维护统治的最佳选择B. 郡国并行制符合历史潮流C. 郡国并行制有利于政权稳定D. 郡县制不符合当时的国

3、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推行的郡国并行制主要是为了安抚在立国初期崛起的军事首领及六国后裔,是出于政权稳定的考虑,C正确;事实证明分封制不利于地方统治,A排除;郡国并行制最终威胁了中央政府的稳定,不符合历史潮流,B排除;郡县制是生产力进步和中央集权发展的产物,是符合国情的,D排除。故选C。3.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论。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倾向于研究六经本意。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古文经学之争说明A. 百家争鸣得以恢复B. 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C. 三

4、教融合已现前奏D. 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古经文学之争侧面反映了儒学奠定正统地位,受到学术界重视,故D项正确;A项,古经文学之争是关于儒学正宗地位的争论,与百家无关,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董仲舒适对古经文学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只涉及儒家学派之争,未涉及佛道,且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排除。4.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A. 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B. 经济重心南

5、移消弭文化差异C. 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D. 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经济重心的转移的相关内容可知,此时经济重心还未转移到南方。材料“南北朝时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表明北方的风俗影响到了经济实力稍弱的南方。C正确;语言统一的说法错误,A排除;消弭文化差异说法过于绝对,B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实力对风俗的影响,与南北方的包容性无关,D排除。故选C。5.钱穆国史大纲中写道:“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势,遂有所谓杯酒释兵权的

6、故事。自此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之弊遂革。”这说明宋代早期政治变革的主要意图是A. 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B. 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积弊C. 提升官员队伍的专业素质D. 加强对各级武将的行政监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北宋之所以“杯酒释兵权”是吸取了唐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政权”的教训。由此可知,宋代早期政治变革的主要意图是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积弊,故B正确;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是政治变革的表现,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提升官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故C错误;加强对各级武将的行政监督也是政治变革的表现,故D错误。6.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

7、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 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 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C. 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D. 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答案】B【解析】由“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到“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则孤芳排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唐宋的政治改革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会影响瓷器风格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材料主要说的是唐宋瓷器色彩、风格等

8、有明显不同,而未比较工艺的进步与否。7.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如表是武林旧事(卷10下)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项目小说角抵杂剧杂扮唱赚演史唱耍令说经说浑话嘌唱鼓板弹唱因缘数量524438262220181715141411A. 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B.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C. 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D. 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此时的娱乐项目多以说唱为主,由此可知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提及通过市民文化来宣

9、扬正统思想,A项错误;材料只是各种娱乐项目,没有坊和市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封建社会中各阶层间的差别不会消失,D项错误。故选C。8.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土地登记簿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A. 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B. 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C. 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完善,松弛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D. 保证了国家赋税收入,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负责催征税粮,参与

10、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可知,“粮长制”的推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故选B项;材料主旨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A项;“粮长制”无法松弛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排除C项;“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项表述欠妥。9.明朝万历年间,佃户不愿耕作之田,可将田退还原主,其交有押租金的,由地主退还佃家,“两相交付,不致留难”。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佃户借口今年没有收成拒绝交租的现象,明年地主为了收到地租,对佃农不得不待之以礼。由此可知,当时A. 土地所有权变更频繁B. 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 农业生产的利润微薄D. 农民抗租现象非

11、常普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佃户可以随意退佃,以至于地主害怕土地没有人耕种,对佃户以礼相待,表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选B;佃户退耕没有导致土地所有权变更,A错误;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根据材料“江南地区甚至出现佃户借口今年没有收成拒绝交租的现象”可知农民没有交租是个别现象,D错误。10.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A.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 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从顾炎武反

12、对空谈心性,提倡实学等主张可知,其思想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提出反对君主专制,与受到民主思想影响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顾炎武的思想是在新形势下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发展,B项错误;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并未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C项错误。11.对于被迫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帝的态度是,不必严格遵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诉主张办理中外事宜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发生这种变化说明A. 清朝的军事力量增强B.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 卖国立场越来越严重D. 外交政策逐步接轨国际规则【答案】D【解析】【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帝认为不必遵守条约,但是

1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主张“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对条约履行的态度反映了近代中国外交政策逐渐与国际接轨,D正确;A不符合史实,两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均战败,说明其军事力量相对西方列强而言并无根本变化,排除;奕是受咸丰帝委托办理谈判事宜,其态度本身反映了清政府中枢对待条约的态度,而非统治阶级的矛盾,排除B;与列强谈判并守约不等于卖国,排除C。12.据统计,1860年松江府的总人口约为300万人,年产土布3千多万匹。按照当时的生产情况估计,共需1亿8千多万个劳动日:以每家5口,每户1.5名织布者计,需要松江所有家庭每年织布202.8天。据此可知,当时松江地区A. 农家“耕”“织”分离B. 精耕

14、细作技术的发展C.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C【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松江地区生产出大量土布,需要当地大量人口将大部分时间都在棉纺织业上,体现了当时松江地区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C项正确;松江人用大半时间从事土布生产,不能说明当时当地农家的 “耕”“织”分离,不是“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的结果,也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不符,ABD三项错误。13.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

15、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A. 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B. 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C. 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D. 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在维新变法中光绪帝没有充分认识到当时自身未真正掌握实权的现实,同时在变法中又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各方面都力求突变,这种对自身实力和改革的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在保守派疯狂反扑下,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未说明变法内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只有康有为鼓动光绪帝变法的信息,无法表明康有为为实现理想而不避风险,B项错误;D项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故选C。

16、14.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提出:“新文化运动影响到政治上,是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随后,他又撰文明确强调“我以为即在最近的将来,不但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这主要表明当时()A. 社会主义成为思想界共识B.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C. 知识界深刻反思共和思想D. 欧美政治体制被国人抛弃【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封建主义要让共和,就是共和也要让社会主义”说明,当时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是最终的政治归宿,这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B项;A项错在“共识”,说法绝对;材料中仅能体现陈独秀的观点,无法代表知识界,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国人抛弃欧美政

17、治体制,排除D项。15.某次会议的亲历者评价说:“它在党史上是个很重要的关键,在内战时期党内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路线,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的路线”,它是“由错误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的关头。”他评价的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重庆谈判D. 中共七大【答案】B【解析】【详解】遵义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是中共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正确;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A排除;重庆谈判主要是探讨是和平建国问题,C排除;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D排除。故选B。16.1948年8月,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釆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

18、,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在一段时期内颇见成效,然而最终却铩羽而归。蒋经国的“打虎”行为A. 扭转了内战战场失利的局面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 消除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D. 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蒋经国到上海打虎,采取群众运动和铁腕手段,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触及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加深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1948年8月”,可知,解放战争处于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内战战场连连失利,故A项错误;强行“限价”,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的“奸商”,本质是巩固国民党的统治

19、,主观上是维护官僚资产阶级利益,故B项错误;国民党后期滥发纸币,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故C项错误。17.民国时期,无锡一男聘结一女,已择日迎娶。女方寄信告之男方,说这门婚事是家兄一人之意,本人死不顺从。男方知晓真相,退还庚帖。这件事被喻为“女权发达之噶矢婚嫁文明之滥觞”。对此理解比较全面的是A. 社会观念,碰撞转型B. 民主自由,深入人心C. 妇女解放,潮流涌动D.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无锡女子对传统包办婚姻的不满以书信告之男方,这反映了民国时期妇女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及女性对传统的“父母之命”的婚姻已有反抗意识,并且维护自己婚姻自由权利;而男方知晓后

20、便退婚,这些体现了民国时期新旧观念的碰撞,A项正确,D项排除;题干信息仅涉及妇女婚姻观念变化,不能说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当时出现妇女解放潮流,排除C项。故选A。18.如图是1953年12月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漫画小农经济好比“看鸭船”一碰就翻该漫画A. 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B. 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C. 号召群众积极参加工业化建设D. 反映了作者认同土地改革运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1953年用“看鸭船”比喻小农经济的不堪一击,用来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彰显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B项正确;1953年土改已经完成,揭露“封建社会对农民的剥削”不符合材料

21、主旨,A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工业化建设的目标,C项错误;小农经济像“看鸭船”一样一碰就翻,分析了土地改革运动以后建立起来的小农经济的弊端,D项错误。19.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A. 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B. 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C. 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D. 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1978年小岗村分田到户是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调整,2006年合并土地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

22、,分田到户的做法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体制调整,C正确;分田到户在当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A错误;发展集体经济符合国家政策,B错误;两次土地政策调整都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D错误。20.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举办国产电影展览,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其中故事片有17部,如五朵金花女篮五号青春之歌红日等,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1959年电影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 “破四旧”运动的开展B. “双百”方针的制定C.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 “二为”方向的确定【答案】B【解析】【详解】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迅速发

23、展,1959年出现了电影发展的高潮。故答案为B;“破四旧”是文化大革命中提出的不利文化事业的发展,A错误;C是1995年提出,不符合题意,排除;1979年提出“二为”方向,排除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双百方针提出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21.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一做法A. 旨在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B. 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C. 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D. 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

24、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可知,这主要体现了雅典对僭主制等独裁制度的反对,通过这种做法强化了公民对民主制度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措施是强化公民对民主制度认同,不是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A项错误;材料措施是维护民主制的,不是提高公民参政的积极性,C项错误;D项杜绝表述太过绝对化,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22.自然法是制订法的对称,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罗马的法学家认为它是合乎人性、合乎理性的法律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一切制订法都应以自然法为标准。可见,自然法A. 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B. 移植了古代希腊法律体系C. 与习惯法的特征相同D. 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答案】D【解析

25、】【详解】罗马的法学家认为自然法合乎人性、合乎理性,适用于包括奴隶在内全体人类,是永恒不变的法律。由此可见,自然法能够推动罗马法趋向公平正义,故D正确;保护奴隶主私有财产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自然法精神源自古希腊不是移植,故B说法错误;自然法与习惯法的特征大不相同,故C错误。23.在做过大量调查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在神看来,“最聪明的人是像苏格拉底一样明白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毫无价值的人”。为此,苏格拉底A 批判智者忽视道德B. 维护城邦集体利益C. 提出“认识你自己”D. 否定神的绝对权威【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

26、苏格拉底肯定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表现对道德的推崇,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城邦集体利益的维护,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神的权威的否定,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C。24.16、17世纪的人们对世界的研究往往是描述性的,即世界实际上是如何的,都是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宇宙的实际情况。18世纪则不同,人们考虑和讨论的都是社会应该怎样,而不是它实际上是怎样。以上研究侧重点变化说明A. 科学家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B. 工业革命使人类加大对社会关注C. 理性主义逐渐被社会广泛接受D. 人文主义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27、】C【解析】【详解】18世纪人们更多的是从理性角度考虑问题,重在重构,而非描述,说明理性主义在社会上被广泛接受,C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工业革命兴起时间是1765年,并不能涵盖整个18世纪,排除B;D错在“开始”,排除。25.钱乘旦认为:1415年起历次重大探险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国王或在政府有关部门委派、支持下进行的。15世纪开始的探险队领导人大多数是贵族,到达印度的达伽马,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都是贵族,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据此,新航路开辟A. 扩大了商品销售市场B. 是新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C. 壮大了资产阶级力量D. 促进了统一的世

28、界市场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形成了商人出钱,国王牵线组织,贵族冲锋陷阵的扩张格局”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者中存在新旧势力,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而不是影响,ACD都属于影响,排除。26.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中写道:“大多数美国人认为,18世纪后期宪法通过后就有民主了。但在1787年,选举权仍有严重限制,之后才逐步开放给无产白人、非裔美国人和妇女,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才彻底放开。实际上,对南部黑人投票的各种设限意味着,充分选举权还要等到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由此可见A. 民主必须通过法治进行保障B. 美国民主一直具有很强的

29、阶级性C. 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漫长D. 分权制衡是美国民主的本质特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1787年宪法通过后,选举权并未放开,一直到1920年第十九条修正案的批准、1965年选举权法的通过,民众才有充分的选举权。由此可见,美国的民主之路遥远而漫长,是渐进的,故C正确;材料不是强调民主必须通过法治保障,故A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不出民主的阶级性,故B错误;材料和分权制衡无关,故D错误。27.二战后,当裂变的资本主义世界以美国为中心开始重新组合时,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据此可知,十月革命A. 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B. 奠定了两极对峙格局的

30、基础C. 动摇了世界资本主义秩序D. 改变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方向【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强调了十月革命的影响,即十月革命对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于二战结束后,而不是由十月革命促成的,B项错误;根据材料“由十月革命发展而来的苏联已经成为另一个建构中的世界体系的中心”可知,材料强调了十月革命对当时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没有体现动摇世界资本主义秩序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对俄国社会发展方向有重大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与题意均不符。28.1921年开始,苏

31、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并收归国有,但是允许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的存在。为了逐利,一些私人电影企业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结果导致了庸俗化的外国电影广泛上映,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电影实际上已成为受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联)A. 新经济政策已基本被废止B. 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C. 文化市场被西方思想占领D. 积极应对美国冷战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引入外国电影导致“电影实际上已成为受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由此苏联生产自己的电影,说明当时政府关注意识形

32、态影响,B正确;斯大林执政后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排除A;C过分夸大了当时引入电影的影响,排除;冷战不是二战后出现的政治格局,排除D。29.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的入欧申请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2020年1月,英国正式脱离欧盟。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A. 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B. 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C. 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D. 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更为不利【答案】C【解析】【详解

33、】英国选择加入或者脱离欧洲,衡量的主要标准是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恰恰体现了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C正确;A不符合史实,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历史潮流,排除;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是英国的国家利益,排除B;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发达国家有利,排除D。30.1963年第18届联大讨论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A. 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加深B. 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C. 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D. 新兴国家努

34、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所述,从1963年开始联合国大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有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组建七十五国集团,后来扩展到77个国家和地区,到1980年成员国达到了119个,这种联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共同愿望,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联合国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的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C项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31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4题为选考题,请考生任选1题作答

35、,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英国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完成。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随着“铁路热”的升温,国内所需铁矿量巨大。此外,同期英国国内煤产量的50%用于冶铁工业。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从格里尔姆斯比等新型港口迅速地运出鱼等海鲜产品。依靠铁路运输,邮局送达的信件从1839年的7600万件增长到187

36、0年的86300万件。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 摘编自胡晓莹英国工业化时期的铁路建设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内地交通也日渐进步。有很多乡僻士商,未出门之前对西学新说不明所以,因而思想保守,眼界封闭,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自从有了轮船,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商贾贩运往返其间视以为常,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如上海轮船通航后,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感受:“

37、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 摘编自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对国人的生活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近代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近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建设对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议会立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股份制为铁路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运输能力;雄厚的社会财富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主要特点: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晚;近代交通工具主要从西方引进;新式交通方式由沿海向

38、内陆扩展;水路和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并举;近代交通建设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3)相似影响:促进了相关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和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析】【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信息“自1825年至1835年年底”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工业革命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据材料一信息“英国国会通过了54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可知:议会立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据材料一信息“铁路公司采用股份制形式,发行债券和股票,迅速完成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得出:股份制为铁路建设提

39、供了资金支持;据材料一信息“铁路建设时期,一英里的单轨铁路在铁轨的用铁量就达到200吨”可知:经济发展需要提高运输能力;据材料一信息“1870年联合王国通车铁路长达15500英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雄厚的社会财富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主要特点”,据材料二信息“20世纪后,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火车出现”相较材料一中英国火车出现时间可知:中国近代交通建设起步晚;据材料二信息“后来由于出门远行,坐了轮船、火车,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可知:近代交通工具主要从西方引进;据材料二信息“上海轮船通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交通方式由沿海向内陆扩展;据材料二信息“内河小轮船发展,铁路

40、火车出现”可知:水路和陆路交通建设同时并举;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交通建设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的角度补充。 (3)“相似影响”,据材料一信息“铁路也使人们快速地来往于不同的地区成为可能”和材料二信息“往返于通商城市的商人们乘坐轮船数千里指日可到”可知:加速了区域间的商品交流和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信息“一座座小村庄在进入铁路时代后,成为了铁路枢纽,快速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信息“再也不必像以往那样一去三年不得回家而使家人忍受久盼不归之苦了”可知:便利了人口的流动;据材料一信息“铁路通车后,可以从特伦特河畔伯顿快速地运出啤酒”可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材料

41、二信息“见了城市景象,头脑开始开通,思想由此趋新”可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据材料二信息“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可知:在紧急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时间事件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IMF和世界银行的席位1984年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6年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2004年派遣警察部队赴海地维和2008年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

42、马里海域护航2011年发表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2016年举办G20杭州峰会综观大事表中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论题: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阐述: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来,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980年中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止核扩散发挥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

43、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全球经济贸易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深化改革。因此,中国以联合国为舞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示例2:论题: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阐述: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世界和平;1980年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1984年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1996年中国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平利用原子能,为防止核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001年中国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加

44、强区域政治经济合作,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因此,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如考生从以下论题阐述可酌情给分: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合作组织活动;中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关于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的认识。结合材料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归纳拟定论题,例如“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努力维护世界和平”,运用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赋、论、策。明经虽以儒家经典考试为主,重点在于考查记忆力,谈

45、不上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儒家经典在贡举制度中居于次要地位。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落。为顺应时代要求,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相继对贡举制度进行改革。北宋的贡举改革主要涉及考试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两个方面。改革大体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考场规则,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这个阶段从太祖朝开始,到真宗朝止。第二阶段从仁宗朝开始直到徽宗朝止,重点在于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纠正士人“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的流弊。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

46、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不仅重新确立了儒家经典在科举考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摘自杨世文北宋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贡举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贡举制度不重视儒家经典考查;考试方法僵化,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考试内容及答题范围有严格限定,不利于儒生自由表达观点;经学研究低落。(2)意义:完善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有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促进了经学变古。【解析】【

47、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宋初,进士科考试内容不以儒家经典为重,主要考查诗、赋、论、策儒家经典在贡举制度中居于次要地位”得出:贡举制度不重视儒家经典考查;由材料信息“经学考试方法僵化,脱离了儒家倡导的经世致用传统”得出:考试方法僵化,不利于选拔有用之才;由材料信息“考试内容、答题范围有严格的限定,儒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得出:考试内容及答题范围有严格限定,不利于儒生自由表达观点;由材料信息“这些都不利于儒学的发展,造成经学研究的低落”得出:经学研究低落。(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信息“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从制度层面改革考校程式,完善考场规则,杜绝场屋弊端。保证取士权牢牢控制在皇帝手

48、中”得出:完善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央人才选拔权;由材料信息“贡举改革不仅有助于全面提高科举入仕官僚的素养,而且确立了儒学对科举的全面统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得出:有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推动了儒学的复兴;由材料信息“通过对科举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的改革而且促进了经学变古”得出:促进了经学变古。34.材料 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国家一旦富强,霸业的实现就成为可能。因此,管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富民思想。在国蓄篇中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人民的生存至关重要,认为粮食生产是人民的根本。管子提倡“务本饬末,则富”。以农业发展为本,对“末”也

49、就是工商业采取的是整顿管理的态度,二者不可偏废。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制度。管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是人民极大的负担,“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摘编自宋家珩管子民本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管子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管子的富民思想。【答案】(1)主要内容:将农业发展置于首位;重视发展工商业;轻租税,薄赋敛(2)评价:管子富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霸天下,顺应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

50、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解析】【详解】(1)主要内容:由材料“认为粮食生产是人民的根本”“以农业发展为本”等信息可归纳为将农业发展置于首位;由材料“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管子提出了四民分业定居的制度”可知,管仲虽然将商业发展置于末位,但也非常重视发展工商业;由材料“管子认为繁重的税赋是人民极大的负担”可知,管仲主张轻租税,薄赋敛。(2)评价:结合材料及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入手分析。政治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得民心,霸天下,顺应了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需要;经济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层面上,管子的富民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