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406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古代中国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寻根问祖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拜,而祖先崇拜体现了重视血缘关系,这与宗法制相关,因此B符合题意。而A、C、D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 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

2、多诸侯纷纷称“王”。这反映了A. 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 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D. 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答案】D【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不能称王,诸侯称“王”说明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挑战,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体现出国家分裂,无法体现出统一,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不是实质,只是现象的概括,故B项错误;自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说明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逐渐崩溃,故D项正确。3. 在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有皇帝家仆的性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把皇帝家仆正规化、权力化;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

3、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A. 公天下意识不断加强B.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C. “家天下”意识不断强化D. 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中,政府官员明显有皇帝家仆的性质明清时期取消丞相制,皇帝直接指挥六部,把家族式统治扩大到整个国家机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过程体现的古代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是“家天下”意识不断强化,故C正确。家族式统治,不能反映公天下意识,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皇帝治理国家的能力不断下降,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

4、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趋势4.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 中央集权B. 皇权至上C. 为政以德D. 以法治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中“高约2米”“从平地升起”等信息可知,这样做意在显示皇权至上,故选B。中央集权侧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政以德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作用,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5. 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所带来的深远历

5、史影响有A. 建立了秦朝君主专制统治B. 导致秦朝的统治暴虐而亡C.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D. 便利了分封制度的推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经济、文化和道德伦理的深远影响在于增强了民族凝聚力,C项正确;“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与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同样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 A项不符合题意; 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一致,有利于巩固统治,不是秦朝暴政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秦朝废除了分封制,D项不符合史实。6. 东汉时期一些专攻经学讲授的家族,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据此推断当时A. 儒学开始成为正统学说B. 地方分裂势力坐大C.

6、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D. 察举制度存在弊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儒学成为正统学说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排除A;材料并没有涉及地方的管理,排除B;由材料“其父子、门人和再传弟子都能在朝廷身居显位,由经学起家变成门阀士族”可知,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强,容易形成世袭,排除C;但是由此可知,汉代实行的察举制存在很大的弊端,容易形成门阀士族,所以答案选D。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主要方法。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按规定,他们都必须是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的人。但由于汉朝选才之权集中在皇帝、中央和地方高官之手。当时被举者占

7、四分之三是现任官吏,造成平民儒士中之优秀人才被拒之门外。特别在东汉后期,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亦因此遭到极大的破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7. 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属于第一种专制模式的是A.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B.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 明朝设置内阁制D. 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实行集体宰相制度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选项B正确;选项A

8、、C、D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三省六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8. 史书载:皇帝要破格提拔大理少卿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驳回诏书。皇帝向韦弘景、薛存庆解释提拔刘士泾的理由,任命诏书最终才得以颁布执行。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B. 宋朝的枢密院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皇帝要破格提拔刘士泾为太仆卿,其诏书遭到给事中官员的驳回,皇帝只好再向给事中官员解释破格提拔刘士泾的理由,诏书才得以通过执行;故可知给事中有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隶属于唐朝的门下省,A项正确。宋朝的

9、枢密院负责军事,不具备封还皇帝诏书的权力,排除B。明朝的内阁是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与材料不符,排除C。清朝的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听命于皇帝,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与材料不符,排除D。【点睛】本题熟悉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9. 孝文帝宣布:“凡属鲜卑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机构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制”。由此表明他A. 彻底否定民族传统B. 保守固执的封建意识C. 开拓创新的治国理念D.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废除了鲜卑旧制,在政权机构、典章制度方面实行汉化,这是治国理念的创新,选项C正确;选项A表述绝对,

10、排除;孝文帝的做法体现的是大胆创新,而非固执保守,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1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 分封制、宗法制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 郡县制度、行省制度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可知,中国政治制度两次大变动,分别发生在秦汉时期和唐朝,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三公九

11、卿制,唐朝时创立三省六部制,故选B;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与西周,故排除A;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故排除C;内阁制度属于明朝,故排除D。11. 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这反映出当时A. 封建社会由盛转衰B. 市民阶层的追求和价值取向C. 封建统治黑暗腐朽D.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答案】C【解析】【详解】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12.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

12、弗著有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造成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 宦官专权影响君主专制B. 朋党之争削弱了相权C. 藩镇割据影响地方稳定D. 民族矛盾逐渐尖锐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叶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其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符合材料“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的说法,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3、。13. “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是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遣唐使 进京赶考的读书人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饮茶之风兴起,故正确;唐代著名的陶器是唐三彩,故正确;先进的文化吸引了大批遣唐使,故正确;科举考试在唐代完善,故正确。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14.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 藩镇割据出现B. 科举制完善C. 分割事权D. 理学兴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等,本题考查宋代政治制度相关内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主要理念是分化事权。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行政机构臃肿,即形成“冗官”局面,从而导致效率极其低下,C项符合题意。其余ABD三项的表述均与题干材料意思无关,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5. 某个班的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出现如下标题,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A. 浅议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15、的创始者禹B. 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C. 简述宋代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强化D. 论明清内阁制度沿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元代始设行省制,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C符合题意;禹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创立者,秦朝时推广郡县制,故AB不符合题意;明成祖设立内阁制,而清承明制,沿用内阁制,故D不符合题意。16. 北宋中期,造成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重要原因是A. 垦荒造田B. 榷场贸易C. 修筑长城D. 官俸兵饷【答案】D【解析】【详解】北宋中期,由于冗官冗兵的增多,需要大量的官俸和兵饷,造成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答案为D;AB都能增加政府收入,排除;根据所学可知,宋没有大

16、量修筑长城,不是财政入不敷出的原因,C错误。17. 三司使是北宋皇帝心腹之臣,是主管盐铁、度支、户部的最高财政首脑,与宰相共同负责财政事务,有“计相”之称,皇帝控制三司使以掌握财权,其在权力中枢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这一官职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提高了行政效率C. 削弱了地方财权D. 调和了君相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三司使分割丞相的财政权,是北宋皇帝心腹之臣,皇帝控制三司使以掌握财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A;三司使与宰相共同负责财政事务,相互牵制,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三司使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财政的信息,排除C;三司使分割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无法体

17、现君相矛盾的调和,排除D。18. 下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存在于A. 秦朝B. 汉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宋朝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故C符合题意;秦朝、汉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汉武帝时还设立中朝,故AB不符合题意;明朝废除宰相,分权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设置内阁,故D不符合题意。19.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种制度A.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B. 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C.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D. 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

18、答案】A【解析】【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金代基层组织的了解和认识。“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A项正确;“猛安谋克”是金代政权的组织,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的地方行政组织,对不同民族的区分比较明显,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的地方组织,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20. 宋代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一系列削弱相权的措施,其中削弱宰相行政权的是设置了A. 刺史B. 三司使C. 枢密使D. 参知政事【答案】D【解析】宋代为了加强皇权,增设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行政权。故答案为D项。刺史是汉朝时设立的监督地方的官员,排除A项;

19、三司使和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军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C两项。21. 宋词从开始的以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为主要题材,发展到后来的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即无事不可入词、无物不可入词的境地。这反映了宋词A. 文学的功能非常强大B. 社会化的发展趋势C. 浓厚的儒家人文情怀D. 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以看出,宋词题材广泛,不再局限于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化、世俗化趋势,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2. 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

20、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A. 三省并立,互相牵制B. 改土归流,集权中央C. 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D. 废除丞相,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认为元代的灭亡主要是因为权臣揽权,皇帝被蒙蔽、皇权被削弱,如果皇帝不能亲自处理国家事务,就容易使大臣专权,于是借胡惟庸案一举废除丞相制,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故答案为D项;三省为隋唐中央官制,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中央官制调整无关,排除B项;军机处为清代雍正帝时所设,排除C项。23. “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

21、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A. 戚继光抗倭B. 鉴真东渡日本C. 郑和下西洋D. 马可波罗回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因此C正确;戚继光抗倭针对的是日本浪人,A排除;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朝,B排除;马可波罗回国是在元朝,D排除。故选C。24. 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此时,阁臣不仅朝位班次居六部之上,

22、而且非才望出众的尚书、都御史,无资格推补入阁。其五大主要职掌为票拟章奏、书写诏旨、奏议朝政、封驳帝命、保荐人才。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中对明代内阁的认识正确的是A. 内阁大臣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B. 内阁名义上可以节制六部C. 内阁职权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D. 明代的政治因此日益清明【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嘉靖、万历年间,皇帝长期不上朝,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阁臣不仅地位而且才望出众。由此可知,明代内阁职权的变化取决于皇权的需要,故C正确;内阁不是国家正式行政机构,故A错误;内阁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故B错误;此时,明代的政治日益昏暗,故D错误。25. 王昶在军机处题名记所

23、载:“内而六部各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则十八省及边疆将军、办事大臣,迄于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材料表明军机处A. 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B. 是国家重要的监察机构C. 是权力最大的决策机构D. 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是国家重要的军政部门,因此D正确;材料与较高的行政效率无关,A排除;军机处属于皇帝的秘书班子,无决策权,也并非是监察机构,BC排除。故选D。26. 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

24、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A. 中央集权日益强化B. 制衡机制得到完善C. 内阁决策受到削弱D. 君主专制日益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内阁、军机处都只是在遵照皇帝的旨意处理政务,决策权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表明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A排除;内阁与军机处都服从于皇帝一人,没有制衡,B排除;内阁只有票拟权,决策权在皇帝手中,C排除。故选D。27.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

25、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

26、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28.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A. 已经成为官方哲学B. 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C. 融合了佛道等理论D. 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结合所学,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故B正确;南

27、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佛道等理论,排除C;D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29.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

28、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30. 清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居六部之上,奏折都须经内阁票拟后才送 交皇帝。康熙中期时,皇帝发给有上奏权的官员折匣,匣上加锁,钥匙由皇帝和官员各执一把,官员奏折放于匣内,批示后的奏折再交付内阁。这一变化说明A. 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 阁臣无权再直辖六部处理政事C. 君主旨意的机密性得到了加强D. 内阁仅作为顾问机构参与决策【答案】A【解析】【详解】原本内阁掌握票拟权,先于皇帝作出有关决策再呈交皇帝,一定程度会影响皇帝,密匣制度出现后,奏折直接呈交皇

29、帝,内阁失去了票拟决策的权力,皇帝完成决策后交付内阁执行,内阁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故选A,排除D;内阁负责执行,仍可辖理六部,皇帝决策后的奏折仍然需要交付内阁,旨意并没严格保密,故排除B、C。31. 明朝中后期,有很多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上述现象根源于A.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B. 商品经济的活跃C. 城市功能逐渐转型D. 科举制走向僵化【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人们可通过不同方式而不是读书中科举这一唯一途径取得社会认可,获得经济效益,说明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发展,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答案为B。材料

30、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城市功能转型,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科举制度,排除D。32.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某一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掌献替可否,奉陈规晦,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机构( )A. 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B. 能够参与中央决策C. 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D. 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从材料中的“奉陈规晦票拟批答”等字眼来看该机构应该是军机处,而军机处是为了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而专门设立的一个机构,所以这一机构只能是适应了皇权加强的需要,所

31、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皇权加强33.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外国侵略有一定的抵御作用B.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C. 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D. 影响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海禁闭关政策,抑制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C项符合题意;闭关锁国政策客观上对外国侵略有一定的抵御作用,A项不符合题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确实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不符合题意;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2、事实上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D项不符合题意。34. 请给下列内容确定一个合适主题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A. 国家建立与统一的完成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C.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社会的变革D. 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立驻藏大臣等活动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B正确;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故A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C错误;材料和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开放无关,故D错误。35. 梁启超说:“

33、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下列与此相关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故选D;ABC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36. 下列文献中,属于中国最早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A. 海国图志B. 天朝田亩制度C. 资政新编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由洪仁玕制定的资政新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施政方案,故C项正确;A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4、”的主张,不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排除;B项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与资本主义色彩不符,排除;D项与“最早”不符,排除。37. 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的内容是介绍:( )A. 西方各国政治制度B. 西方历史地理知识C. 西方兵器制造知识D. 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的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38. 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A. 领事裁判权B. 开放通商

35、口岸C. 片面最惠国待遇D. 居住及租地权【答案】A【解析】题干大概意思是说,这个不平等条约里面规定,如果法国在五个通商口岸出现纠纷,应该交给法国官员办理,法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争执,中国官员不必过问,这应指的是领事裁判权,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39. 从促进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 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B. 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C.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D. 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近代化主要指经济领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比

36、近代化概念,C项最佳。A项错误,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主导地位很快的失去;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而不是民主共和;D项错误,儒家思想并不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考点:维新变法点评:维新派为了进行变法运动,进行了广泛地思想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希望通过改良可以实现富强,也希望可以避免革命保留清朝统治。但是维新变法思想因为不符合中国的国情而失败,不过维新思想的传播却起到了第一次思想启蒙的作用。详解】40. 以“扶清灭洋”为旗号,英勇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是A. 洋务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

37、灭洋”,答案为C;A学习西方,B是反清,排除AB;五四运动时清朝灭亡了,D错误。41. 甲午战争前,申报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战前的中国A. 民族觉醒,同仇敌忾B. 思想解放,学习西方C. 实力强大,雄霸东亚D. 盲目自信,轻视日本【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国人在甲午战争前盲目自大的心态,未正确了解世界形势和明治维新后走向强大的日本,故选择D;19世纪末,中国国力落后,思想保守,民族尚未真正觉醒,排除ABC二、非选择题42. 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

38、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汤显祖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

39、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王永星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3)根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并举例。(4)综上,分析归纳影响明

40、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答案】(1)特点: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解放;讽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专制。(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3)影响:儒学推动了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的研究,使它们成为古代中国科技的四门主要学科;开拓了研究者的思路,探寻出举一反三等规律方法。(4)因素: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西学东渐;儒学和前代文化发展的影响等。【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可知,反对封建传统;根据“杜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

41、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可知, 提倡个性解放;根据“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可知,讽刺社会现实;根据“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最高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批判封建专制。(2)内容:根据材料二中“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可知,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作用:根据“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3)举例说明影响:根据材料三中“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

42、的研究”“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可知,儒学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医学、农学的研究,使它们成为古代中国科技的四门主要学科;根据“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可知,开拓了研究者的思路;探寻出举一反三等规律方法。(4)因素:根据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外交、思想等方面分析可知,影响当时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西学东渐、儒学的影响以

43、及前代的基础等。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明清把大部分土司的品级从三四级降到五级。土司职位世袭,元朝规定继承应该得到中央批准,明朝要求继承人须到中央政府履行手续,清朝进一步规范了人选范围。明清时期,持续大规模地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内地的郡县制),成效显著。在此过程中,各地措施有所差异,更非“一概更张”,如广西已基本完成、川滇“土司尚留十之六七。”

44、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政治制度几乎同时逐步扩展到西部。西部精神是在西部开发中逐步形成的,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西部乃至整个美国的发展。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摘编自张健美国边疆治理的政策体系及其借鉴意义据材料一、二对比分析中国、美国边疆治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当今我国重视边疆问题的现实意义。(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不同:中国历代重视对边疆的治理,持续

45、性强;而美国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时间较短;中国政策相对稳定,且不断完善;美国治理边疆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民族关系相对平等;而美国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解析】【详解】不同:据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及材料二“美国对西部的开发与治理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不久”可知,中国历代重视对边疆的治理,持续性强;而美国始于独立战争胜利后,时间较短;据材料一“兴起于元朝的土司制度,是对秦朝至唐宋时期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羁縻政策的重大完善。”可知,中

46、国政策相对稳定,且不断完善;材料二“面对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获取经济利益成为人们长途跋涉的直接动力”可知,美国治理边疆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据材料一“这一政策主要实行在西南地区。明清承元制,雍正还发展了唐太宗的思想,主张中国自古一统,内地和边疆没有华夷中外之分。”可知,结合当地实际(因时因地制宜);民族关系相对平等;据材料二“在美国的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大量掠夺,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因疾病传染而死亡;亚裔人和其他民族的白人后裔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或歧视”可知,美国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种族歧视问题。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发展;是重要的制度

47、创新、推动国家治理的优化等角度回答。4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光绪皇帝宣战上谕咨文: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朝鲜百姓及中国商民,日加惊扰,是以添兵前往保护。明治天皇发布对清国宣战诏书: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勇武,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纽约先驱报报道说,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

48、。亚特兰大先进报说,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日本政府在甲午战后,为达到永远独霸中国的目的,势必扶植一批死心塌地为日本服务的势力。所以日本政府积极怂恿清政府派遣学生留日,他们妄图在中国留学生接受日本文化时,培植亲日情绪以利于其统治中国。(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日出兵的理由并指出美国如何看待中日战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留日学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答案】(1)理由: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中国要帮助朝鲜平息内乱;日本要帮助朝鲜巩固独立,维

49、护东亚与世界和平。看法:美国认为日本代表了“正义”(美国同情日本),中国代表了“野蛮”。(2)积极影响:培养了一批推动中国进步的政治人物;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消极影响:扶植了一批亲日势力。【解析】【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光绪皇帝宣战上谕咨文:朝鲜为我大清藩属二百余年,岁修职贡,为中外所共知”可知,朝鲜是中国的属国,中国要帮助朝鲜平息内乱;根据材料“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而清国每称朝鲜为属邦,干涉其内政。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可知,日本要帮助朝鲜巩固独立,维护东亚与世界和平。看法:根据材料“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而日本一旦失败,将

50、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可知,美国认为日本代表了“正义”(美国同情日本),中国代表了“野蛮”。(2)积极影响:根据材料“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学生留学日本,培养了一批推动中国进步的政治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留学生在日本学习技术和思想,归国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消极影响:根据材料“他们妄图在中国留学生接受日本文化时,培植亲日情绪以利于其统治中国”可知,扶植了一批亲日势力。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此前长达两

51、千年的时间里,中国人控制了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活动,当欧洲人进入这一片领域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特别的优势,中国人也只是把欧洲人视为必须容忍的竞争对手,而不是一个入侵者,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景象非常不同,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材料二 2010年7月26-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看圆

52、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与全球化。(1)根据材料一,指出“均衡”被打破的标志,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的转折”对中国产生的影响。(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3)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答案】(1)标志: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大门被迫打开,主权和

53、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清政府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3)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析】【详解】(1)标志:根据“这种均衡一直到19世纪中期才被彻底击破”,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爆发鸦片战争。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结合所学,可从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签订马关条约、严重威胁到中国安全等方面分析回答。(3)直接影响:根据“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并结合辛丑条约的影响,可从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分析总结。间接影响:根据“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得出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