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会泽县2019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学生学业水平检测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与细胞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 T2噬菌体不含有膜包被的细胞核,因此属于原核细胞C. 细胞均有相同成分组成的细胞骨架,与细胞的物质运输等密切相关D. 心肌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其细胞膜不具有流动性【答案】A【解析】【分析】以前在真核细胞中发现细胞骨架的时候,主要是三种,微管蛋白、肌动蛋白丝和中间丝,便认为细胞骨架就这三种构成。在原核细胞中并没有发现这三种蛋白,所以认为原核细胞没有细胞骨架,但是近年来发现原核细胞中有类似骨架蛋白的蛋白,所以原核细胞也是有细胞骨架的,但是组成和真核细
2、胞不一样。【详解】A、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就是DNA,A正确;B、T2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B错误;C、原核细胞中有类似真核细胞骨架的蛋白成分,但仍有区别,C错误;D、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的蛋白质都能流动,故细胞膜具有流动性,与细胞分化程度无关,D错误。故选A。【点睛】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结构特性是流动性。2. 下列有关细胞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淀粉和蔗糖彻底水解得到的单糖都是葡萄糖B. 人体皮肤细胞中的酪氨酸可转变为黑色素C. 丙氨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SD. 细胞中的有机物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
3、:只有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含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为C、H、O、N,也含有少量S;核酸和ATP的元素组成:C、H、O、N、P。【详解】A、蔗糖彻底水解得到的单糖是葡萄糖和果糖,A错误;B、酪氨酸酶存在于正常人体的皮肤、毛囊等处的细胞中,它能叫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B正确;C、丙氨酸的R基不含S,可其由C、H、O、N四种元素成,C错误;D、细胞中的有机物有些是能源物质,有些不是能源物质,如核酸,不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B。3.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TP分子由腺嘌岭、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B. 吸能反应往往伴随着ATP合成
4、,放能反应往往伴随着ATP水解C.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 线粒体、叶绿体合成的ATP均可用于物质跨膜运输【答案】C【解析】【分析】1、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腺嘌呤碱基和3个磷酸组成,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ATP水解掉1个磷酸是ADP,水解掉2个磷酸是AMP,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2、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是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形成ADP和PI,释放其中的能量,供给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细胞对A
5、TP的需要量很大,依赖于ATP与ADP的快速转化满足细胞对能量的大量需求。【详解】A、ATP分子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A错误;B、吸能反应往往伴随着ATP的水解,放能反应往往伴随着ATP的合成,B错误;C、细胞中绝大多数的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由ATP直接功能,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C正确;D、叶绿体合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D错误。故选C。4. 在等量的水稻、番茄的缺素培养液中添加等量的Mg2+、Ca2+、SiO44-,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定这些离子的浓度,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水稻需要Mg2+、Ca2+较多,而SiO44-的需要量较少B.
6、番茄根细胞吸收Mg2+、Ca2+的方式为协助扩散C. 同一生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D. 水稻细胞能向外排出多余Mg2+、Ca2+使得培养液中的Mg2+、Ca2+浓度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由题图可知:水稻吸收的SiO42-多,对Mg2+、Ca2+吸收少,而番茄吸收的Mg2+和Ca2+较多,对SiO42-吸收少,说明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详解】A、由题图可知,水稻需要Mg2+、Ca2+较少,而SiO44-的需要量较多,A错误;B、番茄根细胞吸收Mg2+、Ca2+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C、从题图中看出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说明同一生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7、,C正确;D、培养液中的Mg2+、Ca2+浓度升高是因为水稻吸收水的速率比吸收Mg2+、Ca2+的速率快,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的知识,分析题图获取正确信息、明确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过程是解题的关键。5. 使用洋葱进行的生物实验,取材部位与实验匹配最佳的是( )A. 取紫色鳞片叶,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B. 取根尖分生区细胞,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C. 取鳞片叶外表皮,观察细胞的线粒体D. 取鳞片叶内表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答案】D【解析】【分析】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一种是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紫
8、色洋葱的另一种叶片是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其中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是根尖,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详解】A、洋葱紫色鳞片叶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A错误;B、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紫色的大液泡,也没有绿色的叶绿体,不便于观察细胞的质壁分离,B错误;C、健那绿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紫色鳞片叶外表皮呈现紫色,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观察,C错误;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是白色的,可用于观察DNA和RNA在细
9、胞中的分布,没有颜色干扰,D正确。故选D。6. 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C. t2时酶失去活性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答案】C【解析】【分析】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
10、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故选C。7. 下列有关叶绿体和线粒体内部分代谢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叶绿体内:CO2C3C6Hl2O6,线粒体内:C6Hl2O6C3CO2B. 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且其能量转换都只发生在膜上C. ATP和H在叶绿体中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中随水的生成而消耗D. 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
11、粒体代谢产生的水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中,第一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就被分解成丙酮酸和H。【详解】A、叶绿体内可发生CO2C3C6Hl2O6,在线粒体中分解的底物是丙酮酸,不是葡萄糖,故线粒体中不会发生C6Hl2O6C3CO2,A错误;B、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与能量转换有关,其中线粒体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发生在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基质,B错误;C、在线粒体水的生成过程中生成了ATP,没有ATP的消耗,C错误;D、叶绿体代谢产生的水如果进入线粒体,可以被线粒体利用,线粒体代谢产
12、生的水如果进入叶绿体,也可以被叶绿体利用,D正确。故选D【点睛】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有H的生成,第三阶段有H的消耗。8. 将一些苹果储藏在密闭容器中,较长时间后会闻到酒香。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O2的消耗量和CO2的产生量如下表所示。(假设细胞呼吸的底物都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氧浓度(%)abcdeCO2产生量(mo1/min)1210131630O2的消耗量(mol/min)005071230A. 氧浓度为 a 时,苹果的细胞呼吸只在细胞溶胶中进行B. 氧浓度为 c 时,苹果产生酒精的量为06mol/minC. 氧浓度为 d 时,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4用于酒精发酵D.
13、 氧浓度为 b 时,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CO2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的关系,考生要能够通过表中数据判断细胞呼吸的类型以及消耗的葡萄糖的比例。苹果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详解】A、氧浓度为a时,苹果的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0,表明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此时细胞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正确;B、氧浓度为c时,苹果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为1.3-0.7=0.6mol/min,而C2H5OH的量与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相等,也为0.6mol/min,B正确;C、氧浓度为d时,O2的消耗量为1.
14、2,故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无氧呼吸产生的CO2为0.4,故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为0.2,消耗的葡萄糖中有1/2用于酒精发酵,C错误;D、氧浓度为b时,呼吸作用强度最低,在表格中b点的氧浓度较适宜于苹果的储藏,D正确。故选C。9. 在光合作用中,RuBP羧化酶能催化CO2+C5(即RuBP)2C3。为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某学习小组从菠菜叶中提取该酶,用其催化C5与14CO2的反应,并检测产物14C3的放射性强度。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菠菜叶肉细胞内BuBP羧化酶催化上述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B. RuBP羧化酶催化的上述反应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进行C. 测定RuBP羧化酶活性的
15、过程中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 单位时间内14C3生成量越多说明RuBP羧化酶活性越高【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意可知,该酶催化的过程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的CO2的固定,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正确;暗反应指反应过程不依赖光照条件,有没有光,反应都可进行,B错误;对14CO2中的C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检测14C3的放射性强度,可以用来测定RuBP羧化酶的活性,C正确;单位时间内14C3的生成量的多少表示固定反应的快慢,可以说明该酶活性的高低,D正确。10.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核糖体的数量增加,物质运输效率升高B. 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mRNA和蛋白质
16、的种类均发生变化C. 细胞衰老: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体积、细胞核体积均变小D.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使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详解】A、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其相对表面积减
17、小,物质运输效率降低,A错误;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mRNA的种类有变化,B错误;C、细胞衰老时,细胞核的体积增大,C错误;D、通过有丝分裂,遗传物质通过复制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D。11. 以豌豆为材料进行杂交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B. 进行豌豆杂交时,母本植株需要人工去雄C. 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均在形成配子时分离D. 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均能够自由组合【答案】D【解析】【分析】豌豆的优点: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含
18、有多对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详解】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自然状态下是纯种,A正确;因豌豆雌雄同花,在进行豌豆杂交时,母本植株需要人工去雄,并进行套袋处理,B正确;杂合子中的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正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能够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自由组合,D错误。故选D。【点睛】易错点: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可以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可以自由组合。12. 在25左右的环境里,喜马拉雅兔的毛色呈现“八端黑”的特点,即四肢和头部的尖端、尾巴和耳部的毛为黑色
19、,其余部分为白色;但在30的环境里长出的毛全为白色。如果除去躯干上一部分毛,再放到25的环境中,新长出的毛是黑色的。关于以上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喜马拉雅兔的白色毛和黑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B. “八端黑”的出现说明白色对黑色是不完全显性C. 喜马拉雅兔其毛色 表现型受环境的影响D. 不同颜色的喜马拉雅兔的基因型可能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但由于基因的表达过程中或表达后的蛋白质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故表现型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详解】A.由概念可知:喜马拉雅兔的白色毛和黑色毛是一对相对性状,A正确;B.由题意
20、可知:“八端黑”的出现是环境对性状表现影响的一个实例,B错误;C.由题意可知:喜马拉雅兔其毛色表现型受环境中温度的影响,C正确;D.题中显示,在30的环境里长出的毛全为白色,故可推出不同颜色的喜马拉雅兔的基因型可能相同,D正确。故选B。13. 下图为某二倍体雌性生物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模式图,、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B. 甲时期细胞通常不能进行转录过程C. 细胞乙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只有交叉互换D. 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则甲细胞是极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甲图:图示甲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
21、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分析乙图: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不含染色单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是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详解】AB、由分析可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由于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影响了基因的转录,所以不能进行转录,A、B正确;C、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图乙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基因重组包括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C错误;D、若甲乙两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卵原细胞,细胞乙是卵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组成可判断甲细胞的名称为第一极体,D正确。故选C。14.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一般不同的是A. 相邻核苷酸之
22、间的连接方式B. 碱基种类C. (AG)/(TC)的比值D. 碱基序列【答案】D【解析】【详解】A、相邻核苷酸之间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因此连接的方式相同,A项错误;B、组成DNA分子的碱基都是A、G、T、C四种,B项错误;C、在双链DNA分子中,因CG、AT,(AG)/(TC)1,C项错误;D、不同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不同,D项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结构及其多样性与特异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5. 牛群中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有一条染色体上带有致死基因(致死
23、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根据下表杂交试验及结果判断,错误的是( )实验一有角()无角()F1雌有角:无角=1:1雄有角:无角=1:1实验二F1有角()F1有角()F2雌有角:无角=3:1雄有角:无角=2:1A. 致死基因的表达受雄性激素的影响B. 致死基因是显性基因C. 致死基因与A在一条染色体上D. 用多对F2中有角()和无角()杂交,后代有角个体与无角个体比例为1: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牛群中的有角和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和a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致死基因的表达受性激素的影响,而F1 有角()与F1无角()杂交后代中,雌性个体
24、有角:无角=3:1,而雄性个体有角:无角=2:1,说明致死基因的表达受雄性激素的影响。【详解】A、根据实验结果F2雌雄个体比例的差异,可以判断致死基因的表达受雄性激素的影响,A正确;BC、F2雄性个体有角(Aa):无角(aa)=2:1,致死基因是隐性基因,并且与基因A在一条染色体上,B错误;C正确;D、F2中雄性个体出现2:1的可能原因是基因型为AA的雄性个体含有两个隐性致死基因而死亡。故用多对F2中有角()和无角()杂交,后代有角个体与无角个体比例为1:1,D正确。故选B。【点睛】16. 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和非同源区(、),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
25、错误的是( )A.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B. 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该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性别无关C.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D. 若某病是由位于非同源区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I片段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同源区段上存在等位基因,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片段是位于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Y遗传,患病者全为男性。【详解
26、】A、由题图可以看出,片段位于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无对应的部分,因此若某病是位于片段上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B、由题图可知片段是X、Y的同源区段,若该区段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其控制的遗传病可能与性别有关,B错误;C、由题图可知片段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对应区段,若该区段的疾病由显性基因控制,由于男患者致病基因总是传递给女儿,所以女儿一定患病,C正确;D、若某病是位于片段上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表现为伴X隐性遗传,因此男性患病概率大于女性,D正确。故选B。17. 下图为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某家族系谱图,6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甲病致病基因位于常
27、染色体上B. 乙病为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 -7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D. -5与-6后代乙病的再发风险率为1/4【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3和-4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甲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5和-6均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又已知6号个体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说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由以上分析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正确;只考虑甲病,-7的
28、基因型及概率为1/2AA、2/3Aa,可见其携带甲病致病基因的概率为2/3,C错误;只考虑乙病,-5的基因型为XBXb,-6的基因型为XBY,他们后代乙病的再发风险率为1/4,D正确。考点: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及提供信息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8. 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都以DNA为模板,碱基配对方式相同B. 人体造血干细胞细胞核内可以发生过程C. 过程中运输同种氨基酸的tRNA可能不同D. 在HIV体内
29、通过过程可以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表示DNA的复制,表示转录,表示翻译,表示逆转录,表示RNA的复制。【详解】表示DNA的复制,表示转录,两者都以DNA为模板,但是两者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完全相同,A错误;表示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B错误;同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不同的tRNA运输,因此过程中运输同种氨基酸的tRNA可能不同,C正确;HIV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逆转录()过程发生在宿主细胞中,D错误。19. 科学家在探索基因踪迹的历程中,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孟德尔提出假说的主要内
30、容之一B. 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构建了其物理模型,后又提出DNA半保留复制的假说C. 赫尔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 萨顿研究蝗虫的有丝分裂过程,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答案】D【解析】【分析】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A正确;B、沃森、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物理模型,后来又提出DNA半保留复制,B正确;C、赫尔希、蔡斯运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T2噬菌体侵
31、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D、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过程,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D错误。故选D。【点睛】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B.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C. 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D. 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
32、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包含的全部基因,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A正确;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抗生素不会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抗生素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C错误;D、共同进化既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也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
33、正确。故选C。21. 下列关于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B.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D. 渗透压的稳定与温度、酸碱度无关【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神经递质是从前突触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详解】A、神经递质是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再到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突出间隙
34、充满组织液,所以神经递质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结合,A正确;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不是固定不变,B错误;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三者都属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神经递质在突出上传递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22. 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B.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C. 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D. 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答案】D【
35、解析】【详解】A.小脑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身体平衡;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A正确;B.脑和脊髓构成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B正确;C.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都在大脑皮层,C正确;D.下丘脑可以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液调节,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D。23. 下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a表示下丘脑,b表示垂体,c表示甲状腺B. 几乎全身细胞表面都存在激素的受体C. 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或靶器官D. 激素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但参与组成细胞结构【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
36、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详解】A、由图可知,a是垂体,b是甲状腺,c是下丘脑,A错误;B、是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细胞,细胞表面都存在激素的受体,B正确;C、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可运输至全身各处,并作用全身细胞,C错误;D、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D错误;故选B。24.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特异性识别的物质B. 突
37、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的过程与高尔基体、线粒体有关D. 图中所示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信息交流的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为突触小泡;为突触前膜;为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的液体为组织液;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突出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递到突出后膜之前,就存在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以后产生动作电
38、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电流方向一致。【详解】A.传递兴奋时突触前膜能释放中的神经递质到为突触间隙,其中含有组织液,实现了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为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识别中的神经递质,A正确;B.突触小体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C.突触前神经元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过程,需要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正确;D.图中所示生理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信息交流的作用,D正确。故选B25. 如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
39、血糖水平上升使胰岛A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C. 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D. 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细胞甲可以分泌胰岛素,使得血糖浓度降低,因此细胞甲是胰岛B细胞;细胞乙可以分泌胰高血糖素,使得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细胞乙是胰岛A细胞。【详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别具有降血糖和升血糖的作用,两者具有拮抗作用,A错误;B、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B错误;C、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C正确;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D错误。故选C。26. 肿瘤细胞
40、的表面有一-种PD-L1蛋白,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诱导少数T细胞凋亡,以“逃逸”免疫系统识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除T细胞外,其他细胞中不存在编码PD-1蛋白的基因B. 可通过研制含PD-L1蛋白抗体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C. 肿瘤细胞表面糖蛋白增加,易在体内分散转移D. 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1、瘤细胞的表面有一-种PD-L1蛋白,可与T细胞表面的PD-1蛋白相结合,诱导少数T细胞凋亡,以“逃逸”免疫系统识别。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详解】A、同种个体的所有细胞所含基因相同,故除T细胞外,
41、其他细胞中也存在编码PD-1蛋白的基因,A错误;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PD-L1抗体药物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特异性结合,阻断PD-L1与T细胞表面PD-1的结合,减缓T细胞凋亡,T细胞作用于癌细胞,使癌细胞裂解、凋亡,从而实现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监控和清除,故可通过研制含PD-L1蛋白抗体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B正确;C、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使其易于在体内扩散和转移,C错误;D、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误。故选B。27. 生长素及其类似物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B. 给果树适
42、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C. 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大量正常的番茄种子D. 带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是因为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详解】棉花栽培过程中去除顶芽可降低侧芽的生长素含量,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提高棉花产量,A正确;给果树适宜喷施适量的NAA有利于保果,提高果实产量,若浓度过高会造成落果,B正确;用适宜浓度的IAA处理未受粉番茄雌蕊,可得到无子番茄,C错误;芽和幼叶均能产生IAA,可以促进生根,因此带
43、有芽和幼叶的柳条扦插时容易生根,D正确。故选C。28. 某高中生物兴趣小组用ABA及ABA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采摘后的香蕉,香蕉的乙烯释放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实验结果的分析,合理的是( )A. ABA对乙烯的生成过程起抑制作用B. 自然条件下,植物体合成乙烯的部位是果实C. ABA合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D. 自然采摘后香蕉内乙烯的生成无需外源ABA的诱导【答案】D【解析】【分析】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采摘后的番茄果实内本身就有乙烯。【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外源脱落酸处理和
44、对照组相比,两条曲线同步增减,可以推测外源脱落酸(ABA)可以诱导乙烯的生成,A错误;B、植物体各个部位均能合成乙烯,B错误;C、根据图示可知,ABA合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C错误;D、根据图示可知,采摘番茄果实内就有乙烯的合成,因此无需外源ABA的诱导香蕉内也能合成乙烯,D正确。故选D。29. 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同化作用的方式,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
45、,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详解】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可以利用培养液中的无机盐、水及大气中的CO2,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由于空间、营养等条件是有限的,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大肠杆菌属于异养生物,必须消耗现成的有机物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在只含无机盐的培养液中不能生存,其数量是逐渐减少的,C表示的大肠杆菌和硝化细菌的生长曲线符合实际情况,A、B、D不符合。 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同化作用类型分别为自养型和异养型,没有有机物,大肠杆菌不能生长繁殖。30. 在
46、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
47、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考点定位】群落结构【名师点睛】没注意到害虫和植物之间不会存在竞争关系是做错该题的主要原因。31. 某田鼠种群数量在数年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 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 若该种群在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20,则该种群的该年出生率为 20%C. 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 a、b 两点时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
48、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详解】A.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A错误;B.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 120,只能算出增长率=20100100%=20%,出生个体未知,无法计算出生率,B错误;C.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
49、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正确;D.由图可知,a、b两点时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C。32.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种群被另一个种群代替的过程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体现了次生演替现象C. 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 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空间结构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恢复生态学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它所应用的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生态系统演替理论。立体农业是
50、指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农业经营模式。【详解】A、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错误;B、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这句诗词体现了土壤条件还保留原有植物体的现象,B正确;C、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D、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立体农业运用的是群落空间结构原理,D正确。故选A。【点睛】初生演替的起点是从来没有被植
51、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33. 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 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 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 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 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生活空间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答案】B【解析】【分析】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种群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的后代不育。【详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若存在则不属于同一物种,反之则属于同一
52、个物种,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实质是基因不能自由交流。34.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某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不同水层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B. 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C. 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群落的结构是指不同物种形成的种群分布,不针对同一物种的分布,A错误;B、在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而种群密度指的是同一物种在一个区域内的数量多少,二者没有直
53、接关系,B错误;C、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D、生态系统具有稳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故选D【点睛】35. 调查法通过对实际调查获取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调查人群中色盲的发病率时,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B. 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估算结果偏低D.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用目测估计法来统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54、【答案】C【解析】【分析】1、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2、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而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中最关键的是要注意随机取样。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常用于样本总体为非长条形时,而等距取样法常用于样本总体为长条形时。3、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可
55、用取样器取样法。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调查人群中色盲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若只在患者家系中调查将会导致所得结果偏高,A正确;B、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如果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B正确;C、标志重捕法中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第一次捕获数。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大,C错误;D、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可用目测估计法来统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D正确。故选C。36. 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分别是( ) A.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
56、的种类、生态系统的结构B. 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详解】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又包括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和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37. 假设在某岛屿上多年来总是存在一个约由m只狼组成的狼群、一个约由n只狼组成的狼群和若干只单独生活的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
57、岛上的狼依据猎物留下的气味追捕猎物,“气味”属于化学信息B. 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大于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C. 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D. 从岛上狼的数量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信息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详解】A、猎物的气味信息属于化学信息,可以为狼追捕猎物提供依据,A正确;B、由于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占10%-20%,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猎物从生产者获得的能量大于狼从猎物获得的能量,B错误;C、由于岛上狼的数量长
58、期稳定在m+n+若干只,说明岛上狼的总数可能已接近该岛允许狼生存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C正确;D、从岛上狼的数量多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可推测岛上环境条件相对稳定,若环境条件变化较大,则狼的数量会出现较大变化,D正确。故选B。38. 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 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 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
59、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个方面。1、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这里的物质包括组成生物体的基础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为代表的,能长时间稳定存在的有毒物质。2、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A错误;B、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
60、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C正确;D、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故选A。39.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图中bhcdefiB. 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 “草 兔 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 缩短食物链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D【解析】【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为生产者的同化量的数值,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的数值,h为初级消
61、费者的粪便量的数值,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的数值,f为初级消费者呼吸散失的能量的数值,d为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数值,据此解答。【详解】A、图中b=h+c,c=f+d,A错误;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生产者的同化量100%,所以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错误;C、“草兔狼”这一关系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即属于d,C正确;D、缩短食物链可以减少能量的损耗,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正确。故选CD。40. 下列有关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62、 合理地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 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 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稳定性D. 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答案】C【解析】【详解】合理的规划载牧量,能使能量持续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A正确;生态农业系统中,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B正确;大量引入外来物种,能增加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可能会提高稳定性,有可能导致生态入侵,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C错误;合理地引入天敌治理害虫,能避免因化学农药的大量施用而带来的二次污染,D正确
63、。二、非选择题41. 某科研小组欲研究改良小麦品种甲、乙光合作用的强弱,将长势相同、数目相等的甲、乙小麦分别放置于两个大小相同的密闭透明容器内,给子适宜的光照,并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两容器中CO2含量变化如图一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一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大田种植甲、乙两种小麦时,种植密度能更大的是_(填“甲”或“乙”),其原因是_。(2)图二中影响植物的CO2吸收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该植物在光照强度为b时35条件下光合作用CO2利用速率_(填“大于”“小于”“等于”)25时,判断依据是_。【答案】 (1). 乙 (2). 乙种小麦能利用更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 (3
64、). 温度和光照强度 (4). 大于 (5). 光照强度为b时,两温度条件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35条件下的呼吸速率大于25条件下【解析】分析】净光合速率可用氧气释放量(速率)、有机物积累量(速率)、二氧化碳吸收量(速率)来表示。总光合速率可用氧气产生量(速率)、有机物制造量(速率)、二氧化碳利用量(速率)来表示。【详解】(1)根据图一分析可知,乙种小麦能利用更低浓度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种植密度大了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大田种植甲、乙两种小麦时,种植密度能更大的是乙种小麦。(2)图二横坐标是光照强度,图中曲线分别是在25和35下的CO2的吸收速率,故影响因素有两个:
65、光照强度和温度;在35时植物的呼吸速率比25时的呼吸速率大,而光照强度为b时,两个温度下CO2吸收速率相等,故35的CO2利用速率更大些。【点睛】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2. 某自花传粉植物的矮茎/高茎、腋花/顶花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现有该种植物的甲、乙两植株,甲自交后,子代均为矮茎,但有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乙自交后,子代均为项花,但有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可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仅通过对甲、乙自交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推断的思路是_。(2)经分析,确定高茎和腋花为显性性状,若用A/a表示控制茎高度的
66、基因、B/b表示控制花位置的基因,则甲的表现型是_,乙的基因型是_;若甲和乙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_。(3)若要验证甲和乙的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即用另一植株丙分别与甲、乙进行杂交,甲、乙测交子代发生分离的性状不同,但其分离比均为_,乙测交的正反交结果_(填“相同”或“不同”)。【答案】 (1). 若甲为腋花,则腋花为显性,顶花为隐性,若甲为顶花,则腋花为隐性,顶花为显性;若乙为高茎,则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性状,若乙为矮茎,则矮茎为显性,高茎为隐性性状 (2). 矮茎腋花 (3). Aabb (4). 高茎腋花:高茎顶花:矮茎腋花:矮茎顶花=1:1:1:1 (5). 1:1 (6)
67、. 相同【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1)若要推断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仅通过对甲、乙自交实验结果的分析进行推断的思路是:根据甲自交后代出现腋花和顶花性状分离可以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若甲为腋花,则腋花为显性,顶花为隐性,若甲为顶花,则腋花为隐性,顶花为显性
68、;根据乙自交后代出现高茎和矮茎性状分离可确定该性状的显隐性,若乙为高茎,则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性状,若乙为矮茎,则矮茎为显性,高茎为隐性性状。(2)确定高茎和腋花为显性性状,若用A/a表示控制茎高度的基因、B/b表示控制花位置的基因,根据甲和乙的自交后代均出现性状分离可知,甲和乙均为杂合子,故甲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矮茎腋花;乙的基因型为:Aabb,表现为高茎顶花。若甲aaBb和乙Aabb杂交,子代中AaBb高茎腋花:Aabb高茎顶花:aaBb矮茎腋花:aabb矮茎顶花=1:1:1:1。(3)若要验证甲和乙的基因型,可用测交的方法,则丙应该为隐性纯合子aabb。分别与甲、乙进行测交,虽
69、然甲、乙测交子代发生分离的性状不同,但其分离比均为(1:1)1=1:1;由于自花传粉植物无性染色体,两对基因均在常染色体上,故乙测交的正反交结果相同,均为高茎顶花:矮茎顶花=1: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学会判断显隐性、推断基因型和表现型并明确测交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3.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物质作用是_,当细胞四产生的物质与乙酰胆碱(Ach)受体结合时,会导致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称为_。细胞二和细胞三受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主要特点有_。(2)为探究某种草药PP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有关,某研究小组将正常小鼠随
70、机分为两组,组1(免疫抑制剂灌胃+生理盐水灌胃),组2(免疫抑制剂灌胃+PP灌胃),检测两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胸腺的萎缩程度。实验表明组1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低于组2,胸腺的萎缩程度高于组2,这一结果还不能充分说明PP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理由是:_。也不能说明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原因是:_。【答案】 (1). 促进B细胞(细胞一)的增殖与分化 (2). 自身免疫病 (3). 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 (4). 缺乏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灌胃) (5).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或PP可降低胸腺的萎缩程度
71、)【解析】【分析】分析图片:图片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细胞一是B淋巴细胞,细胞二、细胞三是记忆细胞,细胞四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物质是淋巴因子,物质是抗体。【详解】(1)图甲中物质是淋巴因子,其作用是促进细胞(B细胞)的增殖分化;物质是抗体,它与机体内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乙酰胆碱无法与其受体结合导致的疾病为自身免疫病。细胞二和细胞三都是记忆细胞,其受抗原刺激后所发生的免疫反应是二次免疫应答,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快,反应强烈,产生抗体量多。(2)结合题意,实验目的是探究草药PP是否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修复与调节(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胸腺萎缩程度)有关,以自变量是草药PP的有无,但必须排除免疫抑
72、制剂对小鼠免疫能力的抑制作用,即还必须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只灌喂等量的生理盐水),所以这一结果还不能说明PP能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这一结果也不能说明PP只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为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而且PP可降低胸腺的萎缩程度。【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以及学生实验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在识图的基础上,分析实验解题。44. 为了探究萘乙酸(NAA)对南瓜种子发芽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将一定数量的南瓜种子分为6个小组,用不同浓度的NAA处理,一段时间后测量南瓜种子的萌发率,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处理组NAA 浓度(mg/L)南
73、瓜种子萌发率(%)A081%B10-212%C10-426%D10-697%E10-890%FlO-1085%(1)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的部位主要是_。(2)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在进行正式实验之前,一般要做预实验,做预实验的目的是_。(3)分析表格中数据,当NAA浓度为10-4mg/L时,对种子的萌发起着_作用。欲进一步探究促进南瓜种子萌发的最适NAA浓度,则实验的设计思路是_。【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2). 种子萌发率 (3). 初步确定最适浓度范围,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 抑制 (5). 在NAA浓度为10-410-8范围内,设置更小的
74、浓度梯度进行实验研究【解析】【分析】植物体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位置: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详解】(1)植物体中,凡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都能够产生生长素,但产生生长素的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根据表格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南瓜种子萌发率。实验前要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
75、件,确定实验浓度范围,减少实验误差。(3)分析表格数据,当NAA浓度为104mg/L时,与A组相比较,可知对种子的萌发起着抑制作用。当NAA浓度为106mg/L时,种子萌发率最高,则促进萌发的最适NAA浓度应在该浓度两侧,欲进一步探究促进南瓜种子萌发的最适NAA浓度,需要在NAA浓度为104108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浓度梯度进行实验研究。【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信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的目的。45. 某人工生态系统只有3个营养级,由甲、乙、丙、丁4个种群构成(其中只有丙为植物),一年中流经这4个种群的能量分别为:种群甲乙丙丁能量(Jm-2)081082107
76、1410909108(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和_。(2)请画出该人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3)大熊猫是我国的珍稀动物。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_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_。(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原因是_。(5)恢复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助于群落所在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对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分别是_。【答案】 (1). 传递、转化、散失 (2). (3). 自然保护区 (4). 环境容纳量 (5). 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就越多(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6). 提高了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为动物创造了
77、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解析】【分析】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即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逐级递减,相邻两个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详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2)根据表格中各种群所含能量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存在两条食物链,即丙甲乙、丙丁乙,如图所示,(3)为了保护大熊猫,我国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即通过就地保护来改善它们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4)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植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可以为动物提供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点睛】能量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生物的呼吸消耗;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未被利用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