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对点演练(一) 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是秦国崛起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鞅说服了孝公,使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第一次变法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认为这样可以迫使民众连轻罪也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对盗窃牛马的人判处死刑;为了统一度量衡,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新法规定,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否则要加倍出赋税。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这场变法历时二十三年,分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体系严
2、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商鞅变法所采取措施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商鞅主张对轻罪用重刑商鞅为了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为了统一度量衡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可以概括为实行严刑重法;保护农用动力,如私有的耕牛和马;统一度量衡;推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第(2)问,根据材料“保护私有的耕牛和马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
3、免除劳役”“层层递进,体系严密,其最终的结果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高效好斗的战争机器”可知,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根据材料“从事末利、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作官奴隶”可知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根据材料“凡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各立户头”可知,削弱了宗法观念。答案:(1)措施:实行严刑重法;保护农用动力,如私有的耕牛和马;统一度量衡;推行一家一户的小家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影响:保护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国成为强国;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削弱了宗法观念。2(2015
4、潍坊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围绕在他身边的大臣是一批具有极高文化修养的汉族士大夫。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在隋唐时期以青春焕发的面貌和绚丽多彩的文明行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打下了基础。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概括指出这一现象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2)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说明材料二的论断。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拓跋宏从小受到的是汉文化的熏陶与教育”的信息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来回
5、答。第(2)问,依据所学从孝文帝改革内容“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制”以及影响从“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的角度说明。答案:(1)现象:北魏最高统治集团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影响:使汉化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2)说明:改革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整顿吏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社会进步;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3侯外庐认为“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
6、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王安石没有解决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是从想当然出发,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这就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加剧了
7、与农民的对立和冲突。 顾全芳评王安石变法(1)据材料一,指出青苗法的实质及其影响,并例举出与其相似的一个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钱穆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3)结合所学,指出当时社会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王安石变法中获得什么认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得出国家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第二小问据材料“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得出限制自由竞争,危害百姓;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得出市易法或均输法。第(2)问,依据材料“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得出忽
8、视用人的问题,据材料“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得出急于求成,据材料“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得出轻开战争,据材料“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得出聚敛财富。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三冗二积,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从限制自由竞争得出改革不能与民争利,要关注民生,从急于求成;轻开战争得出改革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制定政策要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忽视人的问题得出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答案:(1)实质:国家用金融手段调控经济。影响:限制自由竞争,危害百姓。举例:市易法(均输法)。(2)认识:忽视用人的问题;急于求成
9、;轻开战争;聚敛财富。(3)问题:三冗二积、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边疆危机。认识: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制定政策;改革不能与民争利、要关注民生;改革要用人得当。4(2017盐城模拟)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统治者的改革都十分重视保护农民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窳惰之农勉疾,商欲农,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今通一路之有
10、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为扶植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具体措施。(2)材料二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什么惠农措施?分析其实施的主要目的。(3)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政治的视角指出两次改革惠农措施的相同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得出禁止粮食买卖,重农抑商;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得出青苗法。第二小问据材料
11、二“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得出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据材料“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得出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第(3)问,要从两次改革的性质和维护的阶级利益的角度进行回答,两次改革都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答案:(1)措施:禁止粮食买卖;重农抑商;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 (2)措施:青苗法。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剥削,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证农业生产的进行。 (3)作用: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