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勾摄作文灵魂讲究立意写作指津中学生作文的立意并不要求很高,但要有点意味或有点情趣。立意的“意”,是我国古代的写作术语,又称为主旨。它和现代常用的主题、中心思想的内涵基本上一致。记叙文的立意就是根据记叙的具体内容确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议论文的立意以后另作解说。立意是记叙文构思的中心环节,至关重要。清代文章家沈德潜以画竹为喻,指出写诗要“意在笔先”,不能“临文敷衍”。就我们中学生而言,立意的基本要求是正确、鲜明。也就是要积极、正确地反映社会的主流,反映事物的本质;要通过人物、事件的记叙、描写来反映社会,抒发情感,表现思想;更高的要求是独避蹊径,走别人未走过的路,追求新颖、独特;要由表及
2、里,探幽显微,挖掘深意。 我们的社会既有主流,也有支流;既有积极的力量,也有消极的因素。进步与落后并存,光明与阴暗同在,这就是社会的实际情况。作为反映生活的作文,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正面的和反面的社会现实、人物思想。毫无疑问,和文艺作品一样,我们既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要给人以积极向上、昂扬乐观的鼓舞力量。在同时反映正面和反面的现象时,我们应当采用“扶正压邪”的方法来立意。所谓“扶正压邪”,就是弘扬正气,抑制邪气。它包含两层意思:在积极力量和消极因素的冲突斗争中,充分展示积极力量的生命力,给读者以鼓舞和力量;在同时反映社会的正反两方面现象时,把反面现象作为正面的陪衬,始终让积级力量占主导地位。天方
3、夜谭中渔夫的故事,既描写了魔鬼的无耻、卑鄙,更刻画了渔夫的勇敢和机智,显然,文中积极力量占主导地位,且给读者以鼓舞和勇气。 立意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立意鲜明,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表现是不同的。记叙文的主题多是从文章内容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其蕴藉愈深,威慑力就愈强,立意也就愈鲜明。主题鲜明,反映了作者思路清晰,认识敏锐,态度明朗。 如何使主意鲜明呢?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抒发情感。表现思想。这就是“以小见大
4、”。什么是“小”?“小”就是指那些在狭小的空间,在个别人的身上偶然发生的小事情。什么是“大”?“大”就是指小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意义,各种现象所揭示的普遍规律和蕴含的深刻哲理,一句话,就是“大道理”。冰心的小桔灯记叙了1945年重庆郊外的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的几个片断,作者写的事情可谓“小”,但是却反映了一个阔大的社会背景,表现出解放前夜,革命人民英勇不屈,顽强斗争,对前途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反映的主题是多么鲜明。 一是用小事情来反映社会热点。这类事情有着它特殊的时代背景。俗话说: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件小事则折射着时代的光和影,它是社会的整个大合唱中的一个音符,是滔滔江水中的一朵浪花。时代的特
5、征、主流、变化总会在我们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出来。只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总会捕捉到这些闪烁着时代光芒的事情。例如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生活的变化,甚至国际上的战争、动物都会在我们周围引起反映。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们,表现它们,以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理想状态。第二种表现形式是从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深刻的哲理来,从而拨动读者心灵的琴弦。它着眼于瞬间的现象、人物的片言只语、一颦一笑,甚至草木鸟兽的荣枯争斗。虽然它也写事情,但不注重于事情的过程、发展、变化,而仅仅捕捉其中的某个片断,着重发掘现象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要使文章主题鲜明、突出,还可设置文眼。所谓“文眼”,
6、就是文章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是极富有表现力的“凝光点”,可以统领全文的关键性词句。文眼统帅照应着全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之与文章主旨沟通起来,并表现得更加鲜明,更加光彩。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驿路梨花处处开”就是一句与主题相辉映的文眼,古人对文眼有十分精辟的论述。刘熙载指出,这种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当然,这三种表现方式不是绝然分开的,在不少情况下是兼而有之的。设置文眼应当注意两点:一文眼既然是全文的凝聚点,它应力求凝练、醒目。二要有铺垫和照应。文眼的设置要自然、贴切、不能生硬地用套话,也不要用口号式的语句。 文章立意还应当力求新颖,这是我们作文追求的目标。著名的特
7、级教师钱梦龙说:“文章所以精警动人,往往因为它所传递的思想是深刻而新颖的;相反,如果文章所传递的思想肤浅、陈旧,尽管文辞优美,也很难唤起读者的共鸣。”记叙文的立意新颖,一是思想内容要有新意,有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感。立意要与时代特点、时代风貌、时代气息密切联系,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表现自己的新认识、新感受。二是要跳出陈套,力求别出心裁。为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努力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力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其实,每一个客观对象(题目、材料等),都是各种规定的复杂的统一体,其内涵往往是多层的、多义的、多向的,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开发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仔细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8、,人云亦云。范文引路(一)烛王 佳 银色的烛台上,站着两支蜡烛,个儿一样,却一支直立着,一支歪斜着。蓝色的烛焰欢快地跳动着,将柔和的烛光洒满整个小厅。小厅很温馨,可是走近烛台,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火热的音符环绕着泛着银色的烛台,忽上忽下,忽弱忽强。烛焰,是音乐的演奏者,然而,蜡烛,却无法承受住这欢乐背后的苦痛,无法忍受这明快背后的煎熬,它,流泪了,泪水一遍遍地淌下,一层层地加厚,偶尔“叭嗒”一声,掉在银盘中,溅出星星点点烛液,直立着的越来越短;歪斜着的,情形更糟,不但越来越短,而且越来越瘦。短瘦短瘦一支蜡烛消失了,烛台上空留下一滩泪水,但另一支仍在挣扎着,挣扎着发出一缕缕柔和的烛光。“吱呀”小厅
9、的门被推开了。“咦,两支同样的蜡烛,怎么只剩一支了?”厅主人惊讶道。“没什么,你一定没有都摆正。而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我淡然一笑。简要点评由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入手,道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感悟,着实令人钦佩。对蜡烛的描写细腻生动,这是源于仔细的观察。生活中的我们,理应从蜡烛的燃烧中获得启发为人要正直,否则艰辛与灾难降临时,会措手不及。范文引路(二)有院子的家戚阳洋 看够了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心里就常常想念小时候住过的平房。一天,到了郊外的“良种场”,就看见了一片有院子的平房。 是那种小时候看惯了的红砖平房,墙角屋檐滋生出一些野花小草,房与房之间窄窄的红砖路,可以容纳二三两辆自行
10、车并行。 院子却不是用墙围出来的,密密匝匝的瓜棚自然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院落。在没有红砖的地方见缝插针地长了些很有些年头的树。风吹过来,叶片像铃铛似的碰来碰去,哗啦啦细碎地响成一片;有泥土的地方,就随便栽植了些不用人操心的蚕豆,等着初夏时节只管剥来吃就是了;家门口也有些月季花,到时候漫不经心地开出几朵;丝瓜一到盛夏就长长短短地冒了出来,鲜黄的花在棚上架头一茬接一茬 这样的红砖绿叶,有院子的家,在越来越多的洋房别墅跟前,是越来越不显眼了,但它是我的梦,梦见它,那些洋房别墅也就索然无味了。简要点评人住进了城市,可对老家却别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红砖平房”、“野花小草”、“窄窄的红砖路”、“密密匝匝的瓜
11、棚”、“很有些年头的树”、“不用人操心的蚕豆”、“长长短短的丝瓜”这些诗歌意象般的景象,浮现于眼前,教人挥之不去。这就是情感,这就是立意。可见,文章的立意并不神秘,哲理、伦理、道理固然好,情感、情趣、意味也能动人。范文引路(三)秋风秋雨秋叶时 杨童年时的我,对四季的概念比较模糊。只知道春天是暖和的,夏天是炎热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寒冷的。随着岁月的流淌,人渐渐地长大,慢慢地我爱上了春天的鸟语花香;爱上了夏天在水池里的嬉戏,冰淇淋的刺激;爱上了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看雪景唯独秋天,让我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家乡的秋天,整天只看到叶子发枯发黄并一片片地凋落。无聊之余,最多也不过是几丝忧愁。自从学习了
12、英语,我便给一年中的四季起了名。春天叫“warm”,夏天叫“hot”,秋天叫“cool”,冬天叫“cold”。也许是秋天的名字比较“酷”吧,我对它有了少许好感。上了中学,语文老师说,家乡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当时我并不完全相信,总有些怀疑。但从那时起,我便开始观察秋天,感受秋天。秋雨往往是飘落着的,细细的,密密的。风夹杂着雨,雨跟随着风,飘零着。雨轻轻地洗刷着大地上的一切,地面被洗得油亮,树叶上不断地渗出颗粒饱满的雨滴。到了黄昏时,风和雨都放慢了节奏。太阳又从云层里爬出来,将她的余辉送给大地。黄叶在柔和的阳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淡淡的微红,就像害羞的少女那美丽的脸颊。秋风飘过的地方,树叶会发
13、出“沙沙”的响声,很好听,风大时,黄叶就会挣脱树的束缚,随着风一起翩翩起舞,好像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在风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此时,恰好有三两个人从飘落着的黄叶中走过,这不是绝美的画面吗?可又是那样的转瞬即逝,尤如昙花一现。让我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便消失了。我惋惜这短暂的美,更惋惜秋叶的刚烈。它如此奋力地挣扎,是为了摆脱大树的约束,但是,难道它不知道叶落终要归根吗?为了如此短暂的自由却将自己永远地埋在深深的树根下,值得吗?可我又想,这也许正是秋叶的精神吧。它们挣脱大树束缚的真正目的,也许并不在那刹那间的自由,它们是为了将自己最后的注入树根,好让大树在寒冷的冬天能有充足的养分。在来年的春天,树枝上
14、又会长出新的、更茁壮的新叶,那些新叶子不正是它们当年的身影吗?想到这里,我又为秋叶感到骄傲,没想到它们竟会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太不可思议了。或许是神秘的大自然赐予的吧。春天的风让人昏昏欲睡;夏天的风让人感到闷热难受;冬天的风让人感到寒冷刺骨。唯有秋天的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既不闷热,又不寒冷,还能让人清醒不少。我简直怀疑秋风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再加上凉丝丝的秋雨,这再好不过的药引子,一副名贵天然药草恐怕就形成了吧。 秋风与秋雨可能是这世上最完美的一对搭档。秋风吹着秋雨,秋雨伴着秋风。它们能让世上的一切反射出晶莹的光泽,反射出秋的高雅。也许它们能修剪出一幅美丽的秋的图画,看着它们的身影,我忍不住感
15、慨到:秋风吹吹,秋雨飞飞;秋风爽爽,秋雨凉凉。秋天的风,秋天的雨,秋天的叶。它们任何一着都不能独自显示出美丽。它们表达出的,是一种整体的美,一种和谐的美。没有风,雨不会飞,叶不会舞;没有雨,风不会湿润,叶不会害羞;没有叶,风显得单调,雨显得乏味。只有它们巧妙地结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一首精美的诗秋。大自然赐予了春天鸟语花香,赐予了夏天欣欣向荣,赐予了冬天美丽雪景,当然不会忘记赐予秋天。于是,她赐予了秋天神秘和美丽。看来,大自然是不会偏爱谁的。我也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天分是差不多的,要想超越别人,取得非凡的成就,恐怕非得吃得非凡的苦不可。秋,让我领略到了它的美丽,又让我领悟了一些道理
16、。秋,果真是硕果累累。简要点评本文的秋既无悲哀,也无忧愁,有的却是优美生动的细腻描述,以及从秋的景物中获得的心灵体验以及哲理感悟。写秋雨和秋风,主要是写它们的自然特征,写秋叶主要表现其“刚烈”精神。文章的结尾很精彩:先总结全文,继而在“人也应该能够吃得苦中苦”这一道理结束。“秋,果真是硕果累累。”耐人寻味!范文引路(四)做一个值得骄傲的中国人 周 游五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我们的祖辈们世世代代耕作于这片美丽的土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千年不倦,奔腾的黄河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写照,巍巍的昆仑,是我们国家博大辉煌的象征,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我们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一、 虽千
17、万人,吾往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里,屈子在泽畔留下了“指九天以为正兮,夫为灵修之故也”的悲誓。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境况中,范公在岳阳楼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怀。血雨腥风,白色恐怖的年月间,迅翁在小楼呐喊道“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义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这种大义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生命的豪壮,一种社会的责任。中国人同样认为“死生亦大矣”,也把死生看得很重,然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顾亭林更是将这种大义安放在每一个炎黄子孙身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国人所崇尚的道义重在济天下,而非利个人。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更加推崇人性,重个人发
18、展,过分强调个人后,利己主义也就随之推广。因此西方尚武,敢于为了利益决斗,而中华尚武,敢为天下争命。春秋时齐相晏子在国君被弑后,说了句很有名的话“君为国死则死之,为社稷死则死之”。在他看来,只有为国为民而死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值得尊敬的。二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国人很着意于构建自己精神家园,官场失意了,他们可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他们可以在一片草长莺飞中,品尝着莼菜鲈鱼,拾取心中的桃花,谪居寂寞了,可以寻寺问巷,在春雨楼头下驻立,在秋风月影中纳凉,守住心中那一弯宁静的月。其实并非士大夫们有自己心中的明月,乡野村夫的心底也藏有一个渡口,在那里,“野渡无人舟自横”。二十世纪初,英国著名哲学
19、家罗素来到中国游历,在一个酷热的时间里,他雇了轿子上山游玩。天气很热,轿夫们花了很长时间,终于把他抬到了山顶。当罗素观赏山色时,那些中国轿夫正聚集在一起边抽旱烟聊天,神色自然,毫无疲惫之意,罗素很吃惊,他们为何能如此淡然谈笑,而不抱怨天热事苦,其实,这个被工业革命的煤烟熏得太久的大英才子,又岂能懂得中国人心中自有那淡泊的栖处,在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三 、 可爱哉 吾国民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更应将这种自豪传递下去。我们要像先哲们那样以大义为行为指导,用宁静清澈内心,然后我们可以游于艺,任个性发展,让内心得到释放,让思想能够解放,我们既要手捧先贤的经卷,又要在属于自己的阳光中沐浴成长
20、。我们是我们这个虽似古旧而依然年轻的国度上的朝阳,我们可爱,我们自强,我们应守好祖辈们传下的家业。保留属于我们东方,属于中华这个礼仪之邦特有的美。美哉,我们少年中国,与天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做中国人,我们幸运;做好中国人,我们骄傲!孙青老师点评:周游同学的这篇文章曾获得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他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赤子之爱写下了这篇感情热烈饱满的文章。文章结构缜密,起承转合圆熟自如。开篇就以精炼形象的语言直接点题,一石投水,激起读者心中无数的涟漪。主体部分首先以慷慨之辞颂扬中华文化的的内核精神即道义,转而又以舒缓的笔调叙写国人清风明月般恬淡平和的精神家园,经过前面的层层铺垫,最后作
21、者的情感喷涌而出,热烈而深沉,不仅抒发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骄傲自豪,还表达了要做好一个中国人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周游同学热爱阅读、善于思考、勤于笔耕,所以他的文章旁征博引,内蕴丰富而有深度,语言张弛有度,简洁而不晦涩,隽丽而不张扬。范文引路(五)生 有 所 息翟 璐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无形之中已成了这个时代的节奏。当我们在寂寞的路上踽踽独行,当我们的心事没有读者,当我们在黑暗中振臂一呼却无法应者云集,当我们发现路开始已错,结果还是错,当我们点起一个个灯笼又被大风一个个吹灭,当坚持似乎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我们用无休止的“忙”来填补我们内心的“虚
22、”。我们以为这样就会柳暗花明,我们以为这样便可收获成功,我们以为这样便会获得幸福。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总觉得失去了,迷失了,不知所措了。其实,“忙”不代表“实”,无谓的忙碌并不能填补内心的空虚。忙兮忙兮奈若何?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盛宴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所以,“闲”不代表“虚”。悠闲也是一种境界,是清风中的明月,是麦田中的守望,是青崖中的白鹿。虚实相生,一张一弛。在那些漫长的征途中,不妨偶尔停一下,重新打点,将自己装入新的行囊。这才是真正的闲,这
23、才是真正的生有所息。偶尔停一下,找回我们失去的所有。嗅一嗅春天的气味,数一数夏日的繁星,拾一拾秋天的落叶,看一看冬日的雪花。偶尔停一下,感受“儿女团圆夜煮茶”的温馨;偶尔停一下,感受“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得;偶尔停一下,感受“山色空蒙寸亦奇”的清新。人生是一幅图画,有冷色也应有暖色;人生是一条长河,有急流也应有缓流;人生是一首乐章,有高唱也有低吟。生有所息,便是这和谐的旋律,流淌出那些被我们遗忘的温存,流淌出那些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偶尔停一下,是为了让我们不在一味的前行中失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见偶尔的停留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停留”不是“停滞”,相反,停
24、留是大哲学,大智慧。如果人生是一列火车,偶尔的停留便是那一个个月台。那是人生的里程,那是人生的坐标。那是终点,也是起点;是结束,也是开始。每结束一段旧的旅程,我们稍适停留,便又踏上新的旅途。对每个人如此,对自然,对国家更是如此。从钻木取火到刀耕火种,从蒸汽机到火力发电,我们一步步地“文明”,却又一步步地“野蛮”。当冰山融化,沙尘肆虐,河床开枯,我们可曾考虑自然可有一记得喘气的机会?大自然是千万生命,那更应“有所息”。只有“生有所息”,才能代代绵延,无穷匮也。早在汉武帝时,便提出了“休养生息”的大治之略。可如今,伊拉克才稍稍平息,中东战火又起;韩核问题刚刚缓和,伊朗又宣核计划。没有停顿,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无数无辜的人民。那还谈什么“生有所息”?生有所息,让生命没有不能承受之重;生有所息,让“所有人能够凝神上帝的窗口”;生有所息,让真,让善,让美国绕在左右;生有所息,让你,让我,让他,让这个世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