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7341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2群落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很多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研究的一般步骤是采集土样收集动物观察分类统计分析B.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C.若研究潮湿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否比干燥土壤小动物 类群丰富度高,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 避高温的特性2、在某灌木丛中分布着多种草本植物,还生活着

2、许多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植物的分布情况体现了种群的随机分布B.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有利于维持该群落的稳定C.如果时间允许,该灌木丛总能形成树林D.群落中动物的分布情况只与其食物分布有关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4、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池塘混养技术。鲢鱼主要

3、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和青鱼主要以池底水草、螺蛳等为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互利共生关系B.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5、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最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

4、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B.据图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D.群落的丰富度变化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6、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间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第五年第六年第七年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1.31.351.10.950.650.330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D.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则乙可能是牛7、图一、图二是具有食物关

5、系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关系的两种表示方式,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一显示被捕食者、捕食者的K值分别是N2、P2B.图二中曲线甲、乙分别表示被捕食者、捕食者C.据题意“甲乙”表示一条食物链D.图二中甲从A点降到B点时,乙的数量变化为“P2P3P2”8、在光裸的岩地长成森林的过程中,有关土壤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B.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土壤微生物增加C.草本阶段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增加D.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通气性逐渐下降9、某地实施“退耕还林”措施后,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从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6、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10、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平方米),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A.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升高然后再

7、降低B.第1-20年内,物种b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C.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11、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符合题意的是( )A.bc,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物种是阳生植物B.物种和物种之间竞争强度小于物种物种之间竞争强度C.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D.物种和物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12、如图曲线a、

8、b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D点表示次生演替开始进行,之前并无演替发生B.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演替进程缓慢,经历的阶段较多C.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较C点高,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环境因素的改变有关D.E点物种丰富度最大,表示群落可能达到平衡状态,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13、研究表明,环境干扰会影响物种丰富度:在干扰强度很大时, 优势种不能忍受而使丰富度降低,甚至在局部区域灭绝;在干扰强度太小时,则又由于优势种占据过多资源而排除弱的竞争物种而使丰富度也随之降低。回答下列问题:1.物种丰富度是指_,保持物种多样性应将环境干扰控制在_程度。2.干扰可

9、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高强度干扰下生物群落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这属于_演替。3.火因子、风因子和病虫害因子都是森林重要的干扰因子。低强度、小面积的火干扰可以增加土壤灰分,这主要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_方面的功能;风干扰使部分林木顶枝折断,林冠被疏开,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改变了林下光照条件,形成镶嵌式分布的群落斑块,从而促进了群落_结构的发展;人工纯种林受到病虫害干扰后极易毁灭,主要原因是_。14、群落演替的类型除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外,若按照演替的方向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进展演替是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等;逆行演替正好相反。请回答关于群

10、落演替的问题:(1)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2)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烧死木占总量的30% 60%)后,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填“进展”或“逆行”)演替,理由是_(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50年来,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请比较两种演替现象。_15、顶极群落是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只要不受外力干扰,就能水久维持稳定。下图表示不同环境下的顶极群落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1.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_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的顶极群落最可能是_。图示中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

11、定性最强,这是因为_。2.由于雷电引发火灾,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_。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_(填“长”或“短”),原因是_。3.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形成顶极群落之前,该能量一般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总能量。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一般步骤是采集土样收集动物观察分类统计分析,A正确;调查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B正确;探究潮湿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是否比干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高的实验属于

12、对比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C错误;利用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D正确。 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几乎不存在随机分布,某种植 物的分布必然受到光照、水分、土壤条件以及其他植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A错误;种间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捕食关系是种间关系的一种.B正确;如果气候变得干旱,该灌木丛不一定能形成森钵,即灌木丛形成森林还需要适宜的自然条件,C错误;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D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两年均在减少,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A

13、项错误;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越不利于躲避天敌,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项正确;据图中数据可知,随距石头距离的变化,生物分布也在发生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 有益的部分,D项正确。 4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A、青、草、鲢、鳙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和分层现象,能合理利用水体的资源,它们之间没有共生关系,A错误;B、青、草、鲢、鳙在混合放养时,由于食物的不同而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C、鲢鱼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部分流向分解者,C错误;D、环境资源有

14、限,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先增加,最终呈现S增长,D错误。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调查物种丰富度应统计群落中所有物种,A错误。由图可知,离湖心距离较远处,以芦苇群落为主,而离湖心距离较近处,以菹草群落为主,结合题干信息可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B正确。群落演替其实是优势种的替代,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群落丰富度与环境有关,D正确。 6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竞争关系中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根据表中 两个种群的数量比分析,甲种群数量最终变为0,说明其种群增长并不是 “S”型曲线,A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甲、乙两种群为竞争

15、关系,且乙种群占优势,第七年时比值为0,说明甲种群被淘汰,B正确,C错误;兔和牛的竞争关系不激烈,不会导致其中一种生物消失,D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通过图示考查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判断。图一中,被捕食者数量在N2上下波动,捕食者数量在P2上下波动,因此二者K值分别是N2、P2,A正确;图二中曲线表示捕食关系,甲表示被捕食者,乙表示捕食者,B正确;图二中甲不一 定是生产者,因此“甲乙不一定能表示一条食物链,C错误;图 二中甲从A点降到B点时,由图一、二可知,乙的数量变化为P2 (波 峰和波谷中间)P3 (峰值)P2, D正确。 8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地衣分

16、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土壤颗粒数增多,A正确;苔藓植物进一步加速岩石分解,这给许多微生物生存提供了生存空间和营养来源,因此,土壤微生物增加,B正确;草本阶段多种生物共同作用下,埋入地下的枯草和某些动物尸体使土壤有机物总量增加,C正确;演替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通气性逐渐会上升,D错误;综上所述,选D项。 9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被标记的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会造成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个体总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总数/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可知,结果会偏高,A错误;弃耕的农田到乔木林阶段的环境不同,因此不同阶段大蓟的

17、环境容纳量不同,B正确;灌木比草本植物长得高,获得阳光的能力强,而草本植物易被灌木遮挡阳光,其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C正确;从弃耕的农田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D正确。 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表中只列举了3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据此不能判断第11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A错误;第120年内,物种c逐渐成为优势物种,主要与其适应环境有关,B错误;第15年内,物种a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该种群能获得较多的光照,适应环境,C错误;第1015年内,由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的遮盖,物种a获得的光照较少,因此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而逐渐消失,D正确。 11答案及解析:答案:

18、C解析:根据题意,封山育林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发生优势物种的替换,bc过程中,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原因是出现了物种,物种、在与物种 的竞争中处于弱势,A错误;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大于物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强度,导致物种逐渐消失,物种密度逐渐降低到相对稳定,B错误;c点后,在适宜气候条件下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将是乔木,因其竞争环境资源的能力最强,C正确;物种和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不能表明两者间存在捕食关系,D错误。 12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a曲线的起点物种数不为0,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D点之前也有演替发

19、生, A错误;b曲线的起点物种数为0,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演替进程缓慢,经历的阶段较多,B正确;CD段的变化说明该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E点处的物种丰富度较C点高,说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环境因素发生改变,C正确:物种丰富度最大时,群落演替可能达到了相对稳定的阶段,其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正确。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中等;2.速度和方向;次生;3.物质循环;水平;人工纯种林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自我调节能力低)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题意可知干扰强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物种丰富度,故要保持生物多样性应将环境干扰控制在中等强度。2

20、.干扰可能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高强度的干扰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属于次生演替。3.低强度、小面积的火干扰可以增加土壤灰分,促进森林系统的物质循环;改变光照条件可以促进群落水平结构的发展;人工纯种林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差,自我调节能力低,故受到病虫害干扰极易毁灭。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发生在火山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发生 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进展。由于原 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光照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萌 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对环境的利用充分,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 逐渐复杂(3)相同点:演替类型均为逆行演替。不同点: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

21、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前者是在气候的影响下,在大范围内进行, 后者在人类的影响下,短暂而迅速地进行。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类型等,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演替的理解和掌握情况。(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 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2)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该地区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光照充足、土壤中无机养料增多,许多种子

22、萌发后,迅速长成新植株,对环境的利用充分,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 分逐渐复杂,所以在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进展演替。(3)这两种演替整体都表现为生物种类减少,属于逆行演替。但是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前者是在气候的影响下,在大范围内进行,后者是在人类的影响下,短暂而迅速地进行,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 15答案及解析:答案:1.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或温度和降水量); 苔原; 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2.次生演替; 短; 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3.大于解析: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顶极群落的类型主要受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极地区温度低、降水量低,因此其顶级群落最可能是苔原;热带雨林中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因此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2.根据题意分析,某火山岛上的森林被烧毁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历经火灾后的森林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与火山爆发造成森林被毁灭后发生的演替过程相比,此演替过程形成顶极群落所需的时间更短。3.在形成顶极群落之前,群落的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大于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总能量。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