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20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日趋增强。然而,通过对其发展趋势的研判,特别是基于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及其指数表现的分析,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大量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

2、给模式。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无法有效承载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以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为例,其文化设施要素得分仍旧偏低,恰好说明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相比仍显不足。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既有的文化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观念雷同、模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首先,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文化兴城”,大打“文化牌”,但也出现“千城一面”和将文化泛化的现象。“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等口号式、标语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比比皆是。其次,文化发展战略相互模仿和跟风抄袭的

3、情况也非常突出。第三,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盲目上马重大项目,过分依赖硬件升级,而忽视城市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多数城市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局限于浅层次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提炼,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比较优势的城市文化品牌。近几年,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逐年扩大,文化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无论市对比国际通行规律还是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以北京为例,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首位,但是文化消费要素得分仍然偏低,这说明普通市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需

4、要地一步挖掘。城市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创意、技巧与才华。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文化人才素质的较量。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和明显错位,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跟不上城市文化日新月异的脚步。在偏远、贫困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总量少、质量相对较差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主要瓶颈。东、中部城市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具有优势,但是依旧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摘编自范周、萧盈盈城市文化消费的巨大缺口,从哪里填补?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核心问

5、题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B. 大多数城市在开发文化资源时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C. 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在近些年逐渐扩大,这直接催生了我国文化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D. 在我国中部、东部、西部较发达城市的城市文化建设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是具有优势的。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来说明目前我国在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方面依旧存在很大问题。B. 作者在论证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的问题时,也暗含了提升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建议。C. 文章两次以北京为例但作用不同,第二次意在说明我国城市文化消费

6、总量依然存在不小缺口。D. 文章作者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一个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突破单向供给模式时,该城市的文化发展就有了基础。B. 改变“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需要城市文化建设者重视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C. 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需要关注城市文化环境的创建,也需要关注市民文化消费潜力的挖掘。D. 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说到底要培养文化人才,因为城市文化是人的创意、技巧、才华的产物。【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

7、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原文第二段中的表述是“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并没有提到“核心”这一重要概念。C项,“直接催生了我国文化市场一片繁荣的景象”中的“直接”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原文第五段的表述是“东、中部城市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具有优势,但是依旧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没有提到“西部较发达地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

8、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文章作者运用比喻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没有用到比喻论证的方法,只是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如第二段“以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为例”,这是举例论证,如第四段“无论是对比国际通行规律还是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这是对比论证,如第三段“重建设轻人文”等属于引用论证

9、,等等。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当一个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突破单向供给模式时,该城市的文化发展就有了基础”错误,选项认为“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是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基础”,而这一定位在原文中并没有依据。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

10、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这是指出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但不能由此就说解决了这一问题,城市的文化发展就有了基础,故选A。【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11、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

12、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13、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

14、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

15、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材料二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

16、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材料三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

17、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4.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传统文化深邃与厚重,传统文化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B.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C. 从材料二可知,传统艺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就会

18、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这种直播形式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D.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可见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5.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的第一段,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说明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B. 材料一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C.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

19、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D.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6.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答案】4. B 5. C 6. 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从深邃和厚重方角度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去迎合。【解析】【4题详解】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

20、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A项的“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的说法错误,原文是“从形变变成了神变”;C项,“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无中生有;D项的“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的说法错误,田青不是反对改变,而是反对为迎合而改变。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

21、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理解错误,还有“故宫”。B项理解错误,“梵文”不是德国的语言,是印度语言。D项,“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理解错误。原文是“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材料一分析可知,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由材料二分析可知,要从深邃和厚重方角度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涵挖掘。由材料三分析可知,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保

22、持自己的基因不变,不去迎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牛车上萧红金花菜在三月的末梢就开遍了溪边。我们的车子在朝阳里轧着山下的红绿颜色的小草,走出了外祖父的村梢。车夫打着鞭子,但那不是打在牛的背上,只是鞭梢在空中绕来绕去。“想睡了吗?喝点梅子汤吧!”外祖父家的女佣人五云嫂,是到城里去看她的儿子的。“喝一碗梅子汤吧,提一提精神。”她已经端了一杯深黄色的梅子汤在手里,一边又去盖着瓶口。“我不提什么精神,你自己提吧!”他们都笑了起来,车夫立刻把鞭子抽响了一下。“你这姑娘顽皮,巧舌头我我”他从车辕转过身来,伸手要抓我的头发。我缩着肩头跑到车尾上去。村里的孩子没

23、有不怕他的,说他当过兵,说他捏人的耳朵也很痛。五云嫂下车去给我采了这样的花,又采了那样的花,旷野上的风吹得更强些,所以她的头巾好像是在飘着,因为乡村留给我尚没有忘却的记忆,我时时把她的头巾看成乌鸦或是鹊雀。她跳着,几乎和孩子一样。回到车上,她就唱着各种花朵的名字,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她这样放肆一般地欢喜。我终于睡了。“到第三年他就不来信啦!你们这当兵的人”他们并没有注意到我的醒转,我就问她:“你丈夫也是当兵的吗?”车夫抓了我的辫发,把我向后拉了一下。“那么以后就总也没有信来?”他问她。“没有。”她打开了梅子汤的瓶口,喝了一碗,又喝一碗。“你们这当兵的人,只说三年二载可是回来回来个什么呢!回来个魂灵

24、给人看看吧”“什么?”车夫说,“莫不是阵亡在外吗”“是,就算吧!音信皆无过了一年多。”“是阵亡?”车夫从车上跳下去,拿了鞭子,在空中抽了两下,似乎是什么爆裂的声音。“还问什么这当兵的人真是凶多吉少。”她褶皱的嘴唇好像撕裂了的绸片似的,显得单薄。车子一过黄村,太阳就开始斜了下去,青青的麦田上飞着鹊雀。“五云哥阵亡的时候,你哭吗?”我一面捉弄着黄猫的尾巴,一面看着她。但她没有睬我,自己在整理着头巾。五云嫂的说话,好像落着小雨似的,我又顺着车栏睡下了。等我再醒来,车子停在一个小村头的井口边,牛在饮着水,五云嫂也许是哭过,她陷下的眼睛高起了,并且眼角的皱纹也张开来。车夫从井口舀了一桶水提到车子旁边:“

25、不喝点吗?清凉清凉”“不喝。”她说。“喝点吧,不喝就是用凉水洗洗脸也是好的。”他从腰带上取下手巾来,浸了浸水。“擦一擦!尘土迷了眼睛”当兵的人,怎么也会替人拿手巾?我感到了惊奇。我知道的当兵的人就会打仗,就会打女人,就会捏孩子们的耳朵。“那年冬天,我去赶年市。在十字街口的墙头上贴着一张大纸,人们说是捉逃兵的告示。几天就要送到县城来枪毙。”“民国十年枪毙逃兵二十多个的那回事吗?”车夫把卷起的衣袖在下意识地把它放下来,又用手扶着下颚。“我背着秃子去城里求官老爷我想把秃子放在河边上,我一跳就下去!”“我又拍着那小胸脯,我又说:睡吧,秃儿!我想起还有几吊钱,也放在孩子的胸脯上吧!正在伸,伸手去放放的时

26、节孩子睁开眼睛了又加上一只风船转过河湾来,我一听到船上的孩子喊妈妈的声音,就从沙滩上面把秃子抱抱在怀里了”她用包头巾像是按了按她的喉咙,随着她的手,眼泪就流了下来。“还是还是背着他回家吧!哪怕讨饭,也是有个亲娘亲娘的好”我们车子的前面正过着一堆羊群,放羊的孩子口里响着用柳条做成的叫子,野地在斜过去的太阳里分不出什么是花,什么是草了!只是混混黄黄的一片。“我看真是没有秃子他爹,哼!这可怪事我一回身就把一个兵官的皮带抓住:姜五云呢?他是你的什么人?是我的丈夫。我把秃子可就放在地上啦 接着我就打了那军官:你们把人消灭到什么地方去啦?”“好,那些逃兵们就连起声来跺着脚喊。”“我也有家小”车夫的话像从嘴

27、唇上流了下来似的,好像他对着旷野说的一般。“什么!”五云嫂说,“可是真的兵不当啦也不回家”“回家!就带着两条腿回家?”车夫说。黄昏的风,却是和二月里的一样。车夫在车尾上打开了外祖父给祖父带来的酒坛。“喝吧!半路开酒坛,穷人好赌钱喝上两杯”我们将奔到的那座城,在一种灰色的气候里,只能够辨别那不是旷野,也不是山岗,又不是海边,又不是树林1936 年(有删改)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我”对曾经当过兵的车夫替五云嫂拿手巾感到惊奇,因为“我”眼中的当兵人一向是横蛮的,表现了“我”的无邪与纯真。B. 小说写车夫听了五云嫂哭诉后说“我也有家小”

28、,这是五云嫂的谈话勾起他对家人的惦念,但是,因为车夫过惯了浪迹的生活,不想回家。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如“车夫打着鞭子,但那不是打在牛的背上,只是鞭梢在空中绕来绕去”表现了车夫的老实木讷。D. 作品构思精巧。五云嫂和车夫都是受害者,牛车成了两个“天涯沦落人”命运的结合点。虽属巧合,但通过偶然表现了必然。8.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 小说在刻画五云嫂这个人物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7. D 8. “我”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是小说中人物、故事的联系点;“我”与五云嫂在牛车上的交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以“我

29、”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9. 热爱生活,开朗欢快。她采花给“我”像儿童一样跳着,欢快地唱歌,尽情地放纵自己。关爱丈夫,倔强刚烈。她因渴望见自己丈夫一眼而没有实现,怒扇军官耳光,愤然发出悲哀的怒吼。慈爱温柔。她面对悲惨的命运,想自杀却放不下自己的亲儿。【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表现了我的无邪与纯真”有拔高之嫌,从文中来看,“我”是一个孩童,“我”对曾经当过兵的车夫替五云嫂拿手巾感到惊奇应是表现“我”涉世不深。B项,“因为过惯了浪迹的生活,不想回家”错误,从文中来看,由车夫“回家!就带着两条腿回家”可知,应是因为自己生活的艰辛,没有钱而觉得愧

30、对家人,无颜面对家人。C项,“老实木讷”错误,应是表现了车夫对牛的疼爱,这也可能是赶牛的一种方式。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作用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一般从情节方面、人物形象方面以及视角使用方面来分析。从情节方面来看,考生要梳理小说情节,再看“我”在这些情节中扮演的角色,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借助五云嫂和车夫的交谈写五云嫂以及车夫的遭遇,而这些又是“我”这个孩童的所见所闻,所以“我”在情节上应该起到串联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方面来看,小说主要塑造五云嫂这一形象,而行文中通过“我”和五云嫂的交谈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同情,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人称视角的角度来看,“我”作

31、为第一人称,一般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尤其是文中的“我”还是孩童,所以从“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可以让小说中的事件真实可信。【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五云嫂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从文中来看,五云嫂是一个女性,是一个妻子,还是一个母亲;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她在和“我”一起去看儿子的路上,“五云嫂下车去给我采了这样的花,又采了那样的花,旷野上的风吹得更强些,所以她的头巾好像是在飘着,因为乡村留给我尚没有忘却的记忆,我时时把她的头巾看成乌鸦或是鹊雀。她跳着,几乎和孩子一样。回到车上,她就唱着各种花朵的名字,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她这样放肆一般地欢喜”,采摘野花,唱

32、花的名字,放肆地欢喜,这些表现出五云嫂的开朗欢快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作为妻子,她想要见丈夫一面,看丈夫一眼,但结果没有实现,她“接着我就打了那军官”,可见她对丈夫的关爱以及性格的刚烈;作为母亲,五云嫂本想自杀,但想到“还是还是背着他回家吧!哪怕讨饭,也是有个亲娘亲娘的好”,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慈爱。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33、。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差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鮑叔能如人也。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农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

34、团。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注:曹沫之约:桓公五年(前681年),齐国与鲁国在柯邑会盟,会上鲁将曹沫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齐桓公当时被迫答应退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领土。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

35、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C.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D. 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桓,是齐国国君姜小白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有地位的人,依生平事迹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B. 霸,指诸侯受周天子任命为“方伯”,后可用周天子名义召集诸侯会盟,维持各国之间既定秩序。齐相公以霸主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C. 封邑,古代

36、国君封赐给亲信、贵族、臣属作为世禄的土地,也叫“食邑”。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D. 仓廪,泛指仓库。有曰方者为仓,圆者为廪;又有曰盛谷者为仓,盛米者为廪。在古代,遇到饥荒之年可以“ 发仓廪以贩之”。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管仲年少有才,但仕途不顺。多次做官都被免职;多次出战又多次战败;因家有老母而逃跑;辅佐了公子纠,也未成功。B. 管仲得遇知己,鲍权牙为国让贤。即使管仲仕途失意落魄,鲍叔牙依然相信管仲的才华,把还是囚徒的管仲推荐给了齐恒公。C. 管仲心系国家,用心治国。他认为物质充裕方能建设道德,推行政令要顺应民心,所以放低自己姿

37、态,使执政主张易于施行。D. 管仲善于引导齐桓公,处理好齐国外交事件。桓公攻山戎,管仲趁机督促燕国重施召公之政;桓公想背约,管仲引导他守信。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終善遇之,不以为言。(2)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答案】10. D 11. C 12. C 13. (1)管仲家里贫穷,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2)鲍叔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

38、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公子纠失败,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愧,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吾幽囚受辱”,“吾”是主语,之前断开,排除AC;“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耻”,意动用法,以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辱,之间不断开,排除B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

39、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受封之人对封邑中的百姓有征收租税之权,但不可世袭”错误,封邑,可世袭,且文中有“封邑者十余世”的表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所以放低自己姿态”错误,根据原文“故论卑而易行”中“论卑”是指政论符合下情,并非指放低自己姿态。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

40、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欺”,“欺骗”、“欺诈”; “遇”,“对待”。(2)中“进”,“推荐”;“下”,“位置在下”、“地位在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41、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里贫穷,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好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被鲁国杀死了,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

42、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以霸主的身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一度整顿匡正了天下秩序,这都是靠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愧,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向齐桓

43、公推荐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当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的齐国地处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顺应百姓们的思想愿望、风俗习惯。所以,他在著作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法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管仲执政的时候,

44、善于把坏事化为好事,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区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桓公本来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重新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过了百多年后,齐国又出了个晏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注:何相公,即魏

45、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B. 颔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C.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D.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15. 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答案】14. D 1

46、5. 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解析】【14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47、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故选D。【15题详解】此题考查比较诗歌形象中的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

48、思想感情。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

49、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点

50、睛】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行路难写酒宴时诗人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变化的情绪的句子是:“_,_”。(2)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通过花草来体现西湖早春生机勃勃和诗人轻松惬意之感的诗句是

51、:“_,_”。(3)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表现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的句子是:“_,_”。【答案】 (1). 停杯投箸不能食 (2). 拔剑四顾心茫然 (3). 乱花渐欲迷人眼 (4). 浅草才能没马蹄 (5). 鹰击长空 (6). 鱼翔浅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默写名言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如下字词:箸、拔、茫、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短视频已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关注热点,其中不乏积极、健康、阳光的作品,但是也有很多_的表演,出格的搞怪,偏激的讽刺,甚至涉及色情、暴力。一些短视频作者为了博取用户的关注和转发,不惜_,以声光电的方

52、式对用户进行感官刺激,传播及时行乐,违反秩序等非主流观点。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看一看,笑一笑就过去了,应该无伤大雅,其实不然,( ),如果不加以_,任由负能量蔓延,就会造成_、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多元的思想,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甚至在跟风模仿中迷失方向,误入歧途。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A. 浮夸 另辟蹊径 鉴定 混淆是非B. 夸张 剑走偏锋 甄别 混淆是非C. 浮夸 剑走偏锋 甄别 混淆视听D. 夸张 另辟蹊径 鉴定 混淆视听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衔

53、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必定带来不良的影响。B.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扩散与点赞,不知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C.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难免带来不良影响。D. 对消极内容不经意间的点赞与扩散,带来的影响可好可坏。19. 文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B. 对互联网不会是无感的,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就会让其价值观受到无形的冲击C. 对于互联网而言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其价值观就会受到无形的冲击D. 对互联网不会是无感的,在一次短暂的视觉冲击中,其价值

54、观就会受到无形的冲击【答案】17. C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

55、的积累记忆。第一空,“浮夸”指虚夸,不切实际。“夸张”指言过其实。根据后文“出格的搞怪,偏激的讽刺”应该选“浮夸”。第二空,“剑走偏锋”比喻不按常规/常理的思维或行动;“另辟蹊径”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根据后文“违反秩序等非主流观点”应选“剑走偏锋”。第三空,“甄别”辨别(好坏真假)。“鉴定”鉴别和品定(人的优缺点)。根据后文“任由负能量蔓延”应该选“甄别”。第四空,“混淆视听”指捏造事实,蒙蔽真相,使人难辨是非真假。“混淆是非”指故意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制造混乱。根据后文“扰乱思想的严重后果”应该选“混淆视听”。故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

56、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本题,根据后文严重后果,可知“影响”必须明确,故排除B、D;应该先“点赞”后“扩散”,故排除A。故选C。【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本题,“对于互联网而言”句式杂糅,故排除A、C,

57、而B的后半句变成“视觉冲击”做主语,而根据前后文,应该保持用年轻人做话题。故选D。【点睛】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20. 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的,_。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_,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

58、而言,_,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答案】 (1). 即“得利”和“得道” (2). 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 (3). “得利”容易,“得道”难【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式和内容。本文第一句是总起句,由后文“所谓得利”、“所谓得道”可知中填:即“得利”和“得道”;中的句式参看本句的前半句“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这里也应该采用“就是”的句式,内容应该与“知识”相对,从“获得人生的升华”,可知指心

59、灵方面,综上可以填:就是用经典滋养我们的心灵;中由后文“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可知“得利”容易,“得道”难。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字。6月1日下午,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有记者就云南旱情进行提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田以堂介紹,今年全国旱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云南等省区。总体上全国旱情偏轻,但是云南旱情较重,云南受旱情积有1600多万亩,因旱饮水困难210万人。水利部全力协助云南省做好抗旱工作,协调中央财政安排水利救灾资金支持云南抗旱

60、,经费将很快到位。据了解,此前省财政已经决定拨款50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另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黃色预警:预计, 6月12日08时至13日08时,广西、广东中北部和东部、湖南南部、江西中南部、福建南部和西北部、云南东部、贵州东南部、台湾岛中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云南各地旱情将有所缓解。【答案】关键信息:云南今年旱情较重,中央和地方全力抗旱,预计未来几天多地有降雨,云南旱情将得到缓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

61、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要注意字数限制)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本则新闻共六句话,首句是导语,介绍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即: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田以堂介紹,今年全国旱情。第二句介绍云南旱情较重;第三句介绍水利部抗旱;第四句介绍云南省抗旱情况;第五句介绍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黃色预警;第六句介绍云南各地旱情将有所缓解。结合起来即:云南今年旱情较重,中央和地方全力抗旱,预计未来几天多地有降雨,云南旱情将得到缓解。【点睛】压缩语段题一般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详细完整的信息材料,里面包含一个确切的信息术语,而与信息术语相关的信息,都在材料中。完成这种工作,作题者需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然后重新组合成连贯的语句表达

62、出来。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无论是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等等,都会受到人们的欣赏和由衷地赞美。有人说,84岁的钟南山是美的,他用自己的坚守和智慧,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健康;有人说,勤劳的环卫工人是美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给人们带来清洁和美丽究竟什么才是美,你对美有怎样认识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不限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最美逆行者美是什么?是光鲜亮丽的外表吗?是只有一次的青春吗?是人人渴望的荣誉吗? 不,都不是。这些都是美的,

63、但在我眼里,还有一种美,更动人心弦,更能百世流芳,那就是在每一个艰难时刻,总是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一个个身影!新冠疫情肆虐之际, 84岁的钟南山院士亲赴武汉,全国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每一个义无反顾的身影,都是最美的身影,每一个医务人员都是伟大的逆行者,都是这场战“疫”中的英雄!美哉,伟大的中国逆行者!也许,他们的工作画面并不美。一张张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脸颊,一双双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一个个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也许,他们的面貌都模糊不清。在疫情没有发生之前,他们是父母眼中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是妻子眼中不懂浪漫的丈夫,是孩子眼中永远爽约的妈妈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然而,当他们穿上防护

64、服、戴上护目镜,英勇奋战在抗疫最前线那一刻,就成了人民心中的“超级英雄”。美哉,平凡而不普通的中国逆行者!无数白衣天使用他们逆行的身影阻挡疫情肆虐,撑起患者的希望。“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冒着生命的风险,冲锋在前,有人年届高龄仍奔赴武汉;有人身患重症仍战斗在最前沿;有人骑车4天3夜赶回战“疫”一线,有人染上病毒离开了人间他们不计牺牲,不惜代价的身影,成为无数人心中最美的形象。美哉,不惧艰险的中国逆行者!白衣战士深知前方“疫”线的艰险,依然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选择离开家乡、暂别亲人,把小家放在心底,为大爱冲锋在前。有时,我们佩服与感念的不只是白衣战士的不屈意志

65、,更有再次抉择时的坚定姿态。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最美的英雄!广大医务人员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为国纾难,为民解忧,在病魔与人民之间垒起“隔离带”,筑牢“防火墙”,撑起“保护伞”,靠坚守传递希望,以生命守护生命,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疫长城”。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最美的英雄!为致敬抗“疫”斗争以来,这些勇敢的逆行者,媒体纷纷发起“致敬最美逆行者”网络活动。我愿为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点赞,让我们把最美逆行者作为应该追求的明星,成为我们心目中真正美的形象!愿我们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目标的自我昭示;每一次对英雄的赞美,都成为一次砥砺奋进的郑重宣誓。中华民族就

66、会永远群英荟萃,雄风浩荡!【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第一步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根据材料立意即可。本题要求考生在几则材料中选择两则为基础来确定立意,注意彼此逻辑,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作答时要认真审读材料,明确文体。【审题】材料中提到,“山川自然美、劳动创造美、青春靓丽美,还是文化艺术美、人性心灵美、传统道德美”,可见,话题的中心是“美”,无论是什么样的“美”,只要能够有自己的认识,围绕其中一个来谈,或综合几点来谈,如“山川自然”

67、与“文化艺术”相联系,产生保护山川自然也是保护文艺创作源泉的新观点;“劳动创造”与“心灵”“道德”等相联系,阐发对社会有益即为美的观点等;再结合第二段的材料,谈到什么样的人最美,钟南山的“美”体现在他的责任与担当精神,环卫工人的美体现在他们的甘于平凡与默默奉献。总而言之,话题范围极广,学生可以在积极健康的范畴内就自己对“美”的独特认识发挥。如能推陈出新,结合时事更好。【立意】1.美无处不在。2.多种多样的美。3.内在美与外在美。4.要懂得欣赏美。5.真正的美。【素材】1.“最美女教师”,在人性光辉闪耀的一瞬间,迸发出了感天动地的美丽,是我们身边千千万万普通人民教师的代表与缩影。我们只有共同铭记

68、住“最美”,才会让“最美”在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代代传承。今天,我们会铭记“最美”,明天我们将汇聚力量建设最美的祖国,抒写最美的历史,塑造最美的中国人!2.奉献,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要善于奉献,只有奉献了,付出了,才会领悟到其中的乐趣。下面为大家搜集整理有关奉献的高中作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3.面对突发疫情,83岁的钟南山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自己却来到武汉。有人在朋友圈贴了一段话,评价钟南山的“最美逆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大医精诚,国士无双。4.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貌虽美但如果没有

69、纯洁的灵魂,就好比是晶亮的玻璃眼睛,不辨世事。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德国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人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结构】文章以设问起笔,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接着引入对疫情中医护人员之“美”的叙述,通过环境恶劣、身份平凡与

70、义无反顾、甘于奉献等精神的对比,突出“逆行者”精神之美,最后表达对英雄们的赞美之情。结构清晰,情感饱满。【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多样:一、提炼中心法。这是最常见且最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句可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它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三、由果溯因法。事物有时是以因果关系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它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四、由物及人法写。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

71、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五、分析关系法。六、明确褒贬法。材料中的语句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确立最佳的立意。七、多向辐射法。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可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着眼于甲事物或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联系事物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八、舍次求主法。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主要人物(事件)或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次立主。九、求异同法。十、寻互补法。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几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