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普洱市景东一中2018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五)高三 历史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1.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从这届政协开始性质有了变化。“政协性质开始变化”的原因在于()A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C 第一届全国人大已经胜利召开D 中苏关系严重恶化2.巴黎公社的机关报公报在1871年3月20日的社论中说:“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已经了解到: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已经了解到:夺取政府权力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他们必须立即履行的职责和绝对的权利。”据此可知()A 巴黎公社的使命
2、是挽救民族危亡B 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政权C 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D 巴黎公社政权具有权力集中的特点3.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 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 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 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 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4.从甲图到乙图,表明()A 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 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 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5.苏联人萨哈罗夫1970年“呼吁”:“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发展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除去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
3、注定无效的”。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A 斯大林体制B 农业集体化C 单一公有制D 指令性计划6.历史变迁是复杂的。变迁并非都是进步,有时带来的更多是倒退。下列事实不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 秦二世而亡,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B “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C 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沦为保皇派D “文革”期间,突出“抓革命,促生产”7.“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中国古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需求B 宗法观念的延续C 儒家道德的影响D 社会习俗的约束8.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
4、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A 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 伯里克利才能杰出C 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 雅典面临外邦威胁9.读下图,从1750年到1865年,这是英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获取了大量殖民地,掌握了广阔的海外市场B 持续的社会政治运动推动了上层建筑的渐进变革C 最早开始并完成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D 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推动10.国际金融报 20119载:1933年美国生育率快速下降到217,年出生人口下
5、降到2307万但1943年却达到3104万、1957年430万。1976年生育率再次降低到1741990年上升到208,年生人口上升到416万。这些变化反映出美国()A 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观念B 经济体制与人口结构相互影响C 社会保障制度正逐步健全D 全球扩张战略不利于和平发展11.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写道:“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伪巧,充盈都邑,治本者少,浮食者众。浮末者什于农夫,虚伪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从中我们得到的历史信息是()批评东汉后期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商业发展的情况东汉虽有抑商法令,但经商的人不少 是当时城
6、市商业经济发展的真实反映A B C D 12.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 B C D 分卷II二、非选择题 13.(14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
7、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14(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了战国,士虽然仍有等级的含意,但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历史研究1987年第4期材料二 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这导致了古希腊社会政治结构的迅速变化。毛寿龙中产阶级与民主制度材料三 在清朝的最后十年,
8、中国社会结构加剧变化。产生了新知识分子、从旧绅士阶层分化出来的新绅士。每一个阶层都有着自己的利益和政治要求。新绅士希望参与政权;商人阶层在政治上紧随新绅士,对清政府造成一定的压力;新知识分子公开反满;而下属民众则反对新政进而反对清政府。清政府无力驾驭这一变化了的社会,只好退出历史舞台。清末社会的裂变与各阶层分析材料四 二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此外,“经理革命”的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渗透等等,各种因素促使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越来越不满。政府出于维护政治稳定的长远目的,被迫通过立法推行一些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资本家与其他高收
9、入者相当一部分收入被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吴浩新中产阶级的崛起与当代西方社会的变迁(1)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国、古希腊社会结构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概括并说明材料三中关于清政府退出历史舞台的观点。(3)据材料四,指出“新中产阶级迅速壮大”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15.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策略对戊戌变法的结局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维新
10、,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材料二 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康广仁致易一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并说明材料中变法建议难以实行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谈谈你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改革启示。【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16.1919年战胜国代表举行巴黎和会,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留下了一些棘手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
11、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材料二 凡尔赛和约的苛刻条件不论对胜利者还是战败者来说,其后果都是危险的,德国是一个大国,有恢复元气的巨大能力,没有什么能阻止这一点。威廉J本内特美国通史材料三 出席巴黎和会本身,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
12、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徐国琦中国与大战(1)阅读材料一,指出“第22条”出自哪个文件?并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2)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不论对胜利者还是战败者来说,其后果都是危险”的思路,请您谈谈对凡尔赛和约的认识。(3)参考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题为中国与巴黎和会的短文。(要求:围绕基本史实,做到论从史出;字数150左右。)【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
13、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从中国历史的发展
14、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答案解析1.【答案】C【解析】194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它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故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
15、造胜利完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2.【答案】A【解析】“巴黎无产者目睹统治阶级的失职和叛卖行动由他们自己亲手掌握公共事务的领导权以挽救时局的时刻已经到来”说明巴黎公社的成立是挽救民族危机的产物,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的首要任务是挽救民族危机,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的成立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具有偶然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巴黎公社政权的权力构成特点,故D项错误。3.【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六国货币形态各异,相互之间不能流通。宛不属于楚国范围,因此使用楚国的货币蚁鼻钱不被允许,选C项。秦统一中国后,废除
16、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4.【答案】B【解析】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带有强制性,故A项错误;民国初年的“剪辫易服”属于临时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正确;“剪辫易服”并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败落以及与民主之间的斗争,故C、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斯大林体制在20世纪30年代形成后就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才彻底打破,所以,根据材料中的“1970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障碍物”主要是指斯大林体制,故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指令性计划都是斯大林体制的产物,故B、C、D项错误。6.【答案】B【解析】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再次证明分封制
17、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属于历史的倒退,故A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保证了政局稳定,社会发展,并成为其他国家借鉴的榜样,属于历史的进步,故B项符合题意;维新变法失败后,历史发展的潮流要求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保皇派明显是违背历史潮流,故C项不符合题意;“文革”期间的抓革命,实际上是强调阶级斗争,严重冲击了经济建设,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商代王位传承的主要方式,当时小农经济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反映的是王位传承是以血缘为特征,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出现在春秋时期,故
18、C项错误;王位传承与社会习俗无关,故D项错误。8.【答案】A【解析】从材料时间“民国四年”,即1915年,结合所学知识对应的历史事件是袁世凯称帝。材料中提到的教科书认为袁不能成为“元首”的原因:一是不民主,二是无才干,三是不反抗日本,即不能反抗外邦的入侵。反之伯里克利能成为雅典领袖的原因在于:有才干、民主、敢于反抗外邦的入侵。因此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为A项。9.【答案】C【解析】1750年到1865年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是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转变,故C项正确;英国已经获取了大量殖民地,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不是这一时期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故A项错
19、误;上层建筑的渐进变革可以推动经济发展,但不是根本动力,故B项错误;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在工业革命背景下产生的,推动经济发展,但不是根本动力,故D项错误。10.【答案】B【解析】美国人口升降与经济发展有关系,美国从来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故A项错误;1933年人口下降与经济大危机有关,1976年下降与经济滞涨有关,1990年人口上升与新经济模式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社会保障制度与人口升价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全球扩张战略属于美国对外战略,与国内人口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11.【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解答,“游手伪巧,充盈都邑”,这是在批评“舍本逐末”的社会现象,故正确;“舍农桑
20、,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反映商业繁荣,故正确;依据所学,东汉有抑商法令,但民众“趋商贾”,故正确;“天下百郡千县,市邑数万,类皆如此”这是虚数和夸张,不能真实反映当时情况,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2.【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时间“1935年”进行分析。材料“实施计划大纲案”“全盘之统制”反映了国民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的措施,明显受到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正确。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错误。1935年,国民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全盘控制,为构建战时经济体制提供了条件,符合题意。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
21、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官僚资本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所以国民政府不可能遏制官僚资本势力,错误。A项符合题意。13.【答案】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解析】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结合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不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即可,从材料一中“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的信息可概括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从材料二中“
22、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的信息,再结合材料出处,可概括出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为主。14.【答案】(1)变化:士阶层崛起;工商业奴隶主队伍壮大。影响:古代中国:随着士的崛起,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古希腊:工商业奴隶主势力的增强,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2)观点:由于社会结构变化,不同阶级阶层的共同斗争最终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说明:新知识分子宣传民主启蒙思想,营造了反对清政府的舆论环境;新绅士鼓吹宪政要求分享政治权利,加剧了清政府的政治分化;工商阶层宣传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下层民众掀起的反清斗争,
23、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崩溃。清政府面临全面危机,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影响:改变了社会结构;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缓解了贫富分化;有利于社会稳定。【解析】(1)第一小问,由“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得出一个新阶层“士”的出现;由“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导致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得出工商业奴隶主队伍的发展壮大。第二小问,士的出现,要注意结合史实,想到百家争鸣;工商业奴隶主的发展壮大,要注意其较之于传统贵族对民主追求有较高的要求。(2)概括时要注意抓要点,“社会机构变化”、“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诉求”“清政府无力驾驭”等要点应该必备。说
24、明时,要注意结合史实对材料观点进行解释,新士绅要注意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要注意其政治诉求和清政府有根本对立;下属民众注意清政府新政对其根本影响。(3)第一小问从材料的前半段很容易概括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经营者革命”。第二小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改变了社会结构;其次还应该注意,中产阶级的崛起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而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的稳定。15.【答案】(1)迅速变革;全面变革。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光绪帝没有掌握实权;守旧势力十分强大。(2)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准其自谋生计,改革科举,废除八股。改革不能急
25、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解析】第(1)题第一小问“心态”依据材料“臣累上书”“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即可看出当时维新人士那种要求迅速变革,全面变革的心态。“背景”结合所学即可回答;“原因”可依据材料二“同志太孤”做思维地突破口。第(2)题理解“同志太孤”意思是变法遭到顽固派破坏,原因是使其既得利益遭到损害。结合所学回答出损害顽固派既得利益的措施即可。“启示”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从应该汲取的教训入手回答,如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推进;改革要讲究政治策略、尽量减少对立面等。16.【答案】(1)文件:国际联盟盟约(或答任何一个对战败国的和约均可)。特点:建立国际联
26、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2)认识:对战胜国来说,和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达成一定的妥协,但没有根本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和约是在战胜国剥夺战败国和利益再分配的基础上签订的,由此建立的和平并不长久。对德国来说,它是个人口众多、经济潜力巨大的国家,随着国力的恢复和增长,必然要摆脱和约所强加的束缚;和约激发的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在德国蔓延,潜伏着挑起战争的危险。(3)基本史实与结论要点:1919年,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秩序的创建;但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决定将德国侵占
27、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为山东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关键词“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归纳概括回答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结合所学巴黎和会期间的和约回答“第22条”文件的出处。(2)结合所学,从战胜国和战败国两个层面回答:战胜国从协约国列强之间的分赃不均、战胜国之
28、间的矛盾、和约的基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分析;战败国从德国的国情、经济基础、民族传统和情结等角度分析。(3)根据材料三的关键词“中国已经部分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新形象,并且参与了世界新秩序的创建不签署凡尔赛和约,从而迫使全世界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顺利解决奠定基础。”并结合所学,从展示中国的形象、参与世界秩序的创建、巴黎和会收回利权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期间山东问题的解决等史实围绕主题“中国与巴黎和会”书写。17.【答案】(1)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2)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黄宗羲的活动归纳其“变化”。第(2)问,“变化的原因”从政治统治、民族矛盾、康熙帝的政策等方面归纳;“现实意义”从统一角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