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37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4页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昆明师专附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期中考试卷一、单选题1. 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是( )A. 神经递质B. 淋巴因子C. 胰蛋白酶D. 胰岛素【答案】C【解析】【分析】多细胞动物绝大多数细胞并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他们周围的环境就是动物体内细胞外面的液体,叫做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详解】内环境是体内且位于细胞外面的液体环境,胰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属于内环境。故选C。2.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A. 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则会引起C液减少B. 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C. 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

2、1中D. 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3层生物膜【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壁,3是毛细淋巴管壁。【详解】A、长期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A错误;B、3处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B错误;C、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1组织细胞中,C正确;D、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单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毛细血管壁

3、细胞膜、进单层组织细胞膜、双层线粒体膜),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难点是D选项中计算物质穿过膜的层数,需要学生熟记这些物质被利用时经过的路径。3. 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的反应有()A. 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B. 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C. 神经递质以自由扩散的形式到达突触后膜D. 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CO2和水【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反应都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详解】A、载体蛋白和激素的合成都发生在细胞内,A错误;B、消化道属于人体内的外部环境,因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4、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生化反应,B错误;C、神经递质通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而不是自由扩散,C错误;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发生在血浆中,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D正确。故选D。4. 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 a处的CO2浓度高于b处B. 组织液中的NaHCO3可参与pH稳态的调节C. 静脉端尿素高于动脉端D. 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析】1、血液从动脉端途径组织细胞流向静脉端,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尿素、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尿素、二氧化碳浓度升高。2、组织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参与维持P

5、H的稳态。3、组织水肿的原因:(1)过敏(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2)肾炎(蛋白质等无法重吸收,随尿液排除,血浆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3)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住,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4)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溶质微粒数目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5)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增多)。【详解】A、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二氧化碳进入毛细血管,导致b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a处,A错误;B、组织液中的缓冲物质也可以中和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参与PH的调节,B正确;C、血液流经组织细胞

6、时,尿素进入毛细血管,导致静脉端尿素浓度高于动脉端,C正确;D、过程b或c受阻,都会导致组织液中的代谢产物积累,进而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增多,发生组织水肿,D正确。故选A。【点睛】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叙述,错误的是()A. 血液中钙盐过少会引起抽搐B. 营养不良可引起组织水肿C. 淋巴管阻塞引起组织水肿D. 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及内环境稳态失调症的考查。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内环境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一旦失调,机体生命活动会受到影响。【详解】A、血钙浓度过低引起抽搐,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A正确

7、;B、长期营养不足,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吸水能力增强,出现组织水肿,B正确;C、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顺利回流进入淋巴循环,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D、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流失,不会引起蛋白质的大量丢失,D错误;故选D。【点睛】内环境稳态失调,细胞代谢紊乱,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内环境稳态失调症。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需要掌握其实质、定义、调节机制、意义等。一般引起组织水肿的有过敏反应、毛细淋巴管受阻、营养不良、肾脏病变等情况。6. 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B. 脑干、

8、脊髓、大脑C. 大脑、脊髓、大脑D. 脊髓、脊髓、脑干【答案】B【解析】【分析】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详解】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排尿反射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上有人体的高级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的中枢,是人类

9、特有的神经中枢。故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故选B。【点睛】本题只要求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即可,大脑皮层是人得高级中枢,其余的都是低级中枢。7. 下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d的亚显微结构棋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甲图中的f结构是效应器B. 兴奋在甲图中的d结构上可以双向传递C. 乙图中的B可以是细胞体或树突的膜D. 当甲图的b处兴奋时,膜内的电流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答案】C【解析】【分析】考查反射弧、 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的传导过程及原理。脊髓灰质的前角粗大,与之相连的是运动神经元;后角狭小,与之相连的是感觉神经元。【详解】甲图中的f

10、结构是感觉神经元的一部分,是感受器,A错误。甲图中的d结构是突触,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乙图是突触,是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组成,B是突触后膜,是胞体或树突的细胞膜,C正确。当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而膜外相反,D错误。【点睛】区分传出神经与传入神经的方法:有凹沟的一面脊髓前面,与前面相连的是传出神经;前角粗大,后角狭小;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8. 下列与大脑皮层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B. 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迅速走进教室C. 见到面熟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D. 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

11、整理笔记【答案】A【解析】【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手指突然碰到尖锐的东西而迅速缩回,为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A正确;B、课间听到上课铃声就迅速走进教室,参与该活动的是语言中枢、运动中枢和听觉中枢等,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错误;C、见到面熟

12、的人却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这与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有关,与大脑皮层有关,C错误;D、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解边整理笔记,需要人体高级神经中枢的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与大脑皮层有关,D错误。故选A。9. 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1.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2.当神经纤维膜受到刺激时,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

13、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电流传导方向相反。【详解】A、图示兴奋由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引起其兴奋或抑制,A正确;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引起其兴奋或抑制,B正确;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不可能由突触后膜释放,作用于前膜,C错误;D、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其特点是双向、速度快,D正

14、确。故选C。10. 下列选项的图示中,能正确表示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的 是()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包围形成突触小泡,运至细胞间隙,进一步运输,到达突触后膜,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后,膜电位发生变化,由静息电位即内负外正转化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形成兴奋。【详解】兴奋沿着神经元轴突传递到轴突末端,引起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膜电位发生变化,膜内的电位由负变正,ABC错误,D正确,故选D。11. 如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的电位变化,检测不到电位变化的是()A. aB. b

15、C. dD. e【答案】A【解析】【分析】识图分析可知:根据图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知,兴奋的传递方向从左向右,刺激c点,c点所在的神经元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兴奋可以双向传导,因此可以传至b、d点,兴奋还可以通过d传至下一个神经元,即e所在的神经元,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因此兴奋不能传至a点所在的神经元。【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于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从a传向b,不能从b传向a或只能从d传向e,不能从e传向d;所以,刺激c点检测到的电位变化是b、d、e,检测不到电位变化的是a。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12. 下列有关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突触前膜通过主动运输释放神经递质B. 神经递质的释放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C. 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 神经递质需要经过血液运输而发挥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胞吐作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变化,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详解】A、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神经递质,A错

17、误;B、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胞吐过程中,突出小泡的膜会与细胞膜融合,所以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B正确;C、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乙酰胆碱、组胺等,化学本质是有机化合物,绝大多数不是蛋白质,C错误;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后,神经递质存在于神经细胞之间,需要经过组织液到达突触后膜而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B。【点睛】13. 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B. 兴奋在反射弧中进行双向传导C. 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是大脑皮层D. 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答案】D【解析】【分析】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

18、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如膝跳反射)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分析综合)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是反射的两种类型,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以下。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完成必须依赖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是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的,A错误;B、反射弧最少涉及两个神经元,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模,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C、神经中枢

19、是指反射弧中起综合分析作用的部分。大脑皮层中有许多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皮层以下(脑干、脊髓等)有许多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C错误;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完成必须依赖完整的反射弧,D正确。故选D。【点睛】14. 通过突触和神经递质可以实现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物质,在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B. 突触后膜通常为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轴突膜C. 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D. 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与精子和卵细胞间的识别方式不同【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递质:(1)神经递质释放方式:胞

20、吐,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2)去向: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立即被分解,如果不被分解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性兴奋或抑制。(3)分类:兴奋性递质:引起钠离子内流;抑制性递质:引起氯离子内流。【详解】A、神经递质不全是大分子物质,A错误;B、突触后膜通常为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B错误;C、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不会使突触后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C错误;D、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方式为间接交流,与精子和卵细胞间的识别方式不同,D正确。故选D。15.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 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

21、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2.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最高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22、);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B错误;C、人的短期记忆主要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C正确;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B。【点睛】16. 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沃泰默认为:胰液的分泌是神经调节B. 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是成功的关键C.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D

23、. 促胰液素是小肠粘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答案】C【解析】【分析】促胰液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胰液素进入血液,随血液运输到胰腺,作用于胰腺使其分泌胰液。【详解】A、沃泰默他囿于定论,认为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A正确;B、斯他林和贝利斯能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认为胰液分泌可能受化学物质的调节),B正确;C、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C错误;D、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后,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正确。故选C。17.

24、 下列关于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参与细胞结构组成B.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C. 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 起催化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详解】A、激素不构成细胞结构,A错误;B、激素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C正确;D、激素起调节作用,不起催化作用

25、,D错误。故选C。18. 能发挥拮抗作用的一组激素是(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B.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 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D. 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详解】A、胰岛素的作用是使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使血糖升高,二者属于拮抗关系,A正确;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二者属于协同关系,B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既不是协同关系,也不是拮抗关系,C错误;D、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不同,既不是协同关

26、系,也不是拮抗关系,D错误。故选A。19. 成年大白鼠的某腺体被摘除后出现了行动呆滞、精神萎靡、 代谢耗氧量下降和产热量减少等现象。被摘除的腺体最可能是( )A. 肾上腺B. 睾丸C. 甲状腺D. 胸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行动呆滞、精神萎靡”说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代谢耗氧量下降和产热量减少”说明代谢减弱,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代谢、增加产热的作用,所以被摘除的腺体最可能是甲状腺,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故选C。【点睛】熟记常见的动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是解答此题的前提,关键是以题意中的有效信息“行动呆滞、精神萎靡、 代谢耗氧量下

27、降和产热量减少”为解题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思维,将其与所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20. 如图为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示意图,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胰岛素促进等过程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答案】A【解析】【分析】1、胰岛素:(降血糖),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

28、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3、血糖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4、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详解】A、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A正确;B、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过程,B错误;C、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的过程,C错误;D、在肝脏细胞中,、过程均可发生,但在肌肉细胞中只能发生过程,D错误。故选A。21. 有关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 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

29、于下丘脑C. 食用过咸食物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的过程属于反射D. 大量饮水,可引起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减少【答案】C【解析】【分析】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2、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的。在渗透压降低时,下丘脑感受刺激并通过神经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抗利尿激素增多,重吸收能力增强,排尿减少;反之,重吸收能力减弱,排尿增多。3、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详解】A、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A正确;B、下丘脑可调节体内的水盐平衡,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C、食用过咸

30、食物,引起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并通过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神经中枢),引起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该过程不涉及效应器做出应答,所以不属于反射,C错误。D、大量饮水,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D正确。故选C。【点睛】易错:反射依赖于完整的反射弧。易混:下丘脑的功能。22. 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成萄萄糖B. 反射活动发生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 下丘脑既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相应激素调节水盐平衡D. 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不同的激素可以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答

31、案】C【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而在反射活动中,传递的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是单向的;2、血糖浓度高时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元分解,但肌糖元不会直接分解成为血糖。3、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详解】A、肌糖元无法直接转化成葡萄糖,需先分解为乳酸,再在肝脏中合成葡萄糖,或转换成肝糖元后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B、反射活动发生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C、下丘脑中含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渗透压变化,又能分泌

32、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平衡,C正确;D、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激素具有调节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故选C。【点睛】易错点: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要涉及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就认为是双向的,而忽略了 “反射活动”所隐含的信息。23. 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体温下降 机体耗氧量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体温调节中枢生理性增强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寒冷”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至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

33、中枢。兴奋到达大脑皮层后,人体产生冷觉,促使人体加衣保暖等。当兴奋到达下丘脑后,通过下丘脑的分析、综合和调节,促使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加快物质氧化分解,促使骨骼肌颤栗和立毛肌收缩,以增加产热量;促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和汗腺分泌减少,以减少散热量。因此,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可通过增加衣物及自身系统的调节使机体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综上所述,错误,正确。故选D。24.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及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分别位于A. 大脑皮层、下丘脑B. 下丘脑、下丘脑C. 下丘脑、大脑皮层D.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答案】C【解析】【分析】下丘脑作为间脑的一部分,连接大脑和垂体,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的枢

34、纽。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详解】下丘脑有水盐平衡调节中枢,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产生渴觉的神经中枢。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识记下丘脑、大脑皮层对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5. 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 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 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答案】C【解析】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此时会合成并分泌抗利

35、尿激素(图中A),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图中B)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从而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下丘脑可以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图中C),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降低渗透压;所以选C。【考点定位】水平衡调节【名师点睛】水盐调节的过程26. 如图的分别表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Q分别代表三种物质,下列有关Q的叙述,错误的是()A. 中Q是激素B. 中Q是载体C. 中Q是抗体D. 中Q都具特异性【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Q物质具有多种功能,在中L在Q作用下能变成其他物质,Q在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酶;在过程中L在Q的作用下被排出细胞

36、外,起运输作用,为载体;在过程中L与Q结合后,L被消灭,起免疫作用,为抗体。【详解】在中L在Q的作用下能变成其他物质,Q在过程中起催化作用,为酶,A错误;在过程中L在Q的作用下被排出细胞外,起运输作用,为载体,B正确;在过程中L与Q结合后,L被消灭,起免疫作用,为抗体,C正确;酶、载体和抗体具有特异性,D正确。故选A。【点睛】蛋白质的作用:结构蛋白、催化作用、免疫作用、调节作用、运输作用等。27. 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环境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A.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B.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C. 过度饥饿胰岛素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答案】B【

37、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可知,该题主要考察体温、血糖和水平衡三大调节过程的机制,熟记三大调节过程的机制和各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题关键。【详解】A、食物缺碘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从而负反馈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但并不影响生长激素的含量,A错误;B、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从而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C、过度饥饿,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使血糖浓度升高,C正确;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因此环境温度降低时该激素分泌量才增加,D

38、错误;故选B。28.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详解】A、激素调

39、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C。29. 下图表示人体中细胞甲分泌化学物质a与细胞乙结合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a为TRH,则乙为垂体,B. 若a为淋巴因子,则乙可以是B细胞C. 若a为神经递质,

40、则与其合成和加工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 当碘元素摄入不足时,TRH的含量较高【答案】C【解析】【分析】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是下丘脑合成及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机制。2、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3、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为多为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有机小分子,不一定是蛋白质。【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作用对象是垂体,它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所以若a为TRH,则乙为垂体,A正确;B、

41、若a为淋巴因子,由于淋巴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所以乙可以代表B细胞,B正确;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为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不一定是蛋白质,所以若a为神经递质,不一定需要核糖体合成,C错误;D、当碘元素摄入不足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对下丘脑的反馈抑制作用持续减弱,所以,下丘脑分泌的TRH的含量较高,D正确。故选C。【点睛】易混:TRH与TSH代表的激素。30. 下列各组激素,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组是()A. 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B.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状腺激素C. 胰岛素和生长激素D. 性激素和保幼激素【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中核糖体是颗粒状小体,它除了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之外,还有一

42、部分游离在细胞质中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被称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判断物质是否在核糖体上合成,关键看是否属于蛋白质。【详解】A、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为固醇类,二者均不属于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B、肾上腺皮质激素属于固醇类,不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C、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均属于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C正确;D、性激素为固醇类,不在核糖体上合成,D错误。故选C。31. 对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B. 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C. 胰岛素不足,糖元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D. 胰岛素不足,细

43、胞供能正常,非糖物质转化而来的葡萄糖却增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胰岛素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A正确;B、胰岛素不足,则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供能减少,B错误;C、胰岛素不足,则氧化分解供能减弱,糖原合成能力减弱,C错误;D、胰岛素不足,细胞功能障碍,则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能力减弱,另外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使得葡萄糖增多,D错误故选A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32. 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刚进餐时还没有消化,

44、所以血糖浓度低,饭后一段时间消化吸收进去高峰期,血糖浓度也到了最高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血糖用于供给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逐渐降低,等降到一定值时,由于体内的反馈作用,人体将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供代谢使用,所以处于轻微的波动。所以B正确。A、C、D不正确。考点: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3. 下列与人体免疫调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 抗体、溶菌酶、淋巴因子均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B. 效应T细胞可特异性识别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并使之裂解死亡C. 第一道防线不具有特异性,第二、三道

45、防线具有特异性D. 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后,能够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答案】B【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其中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清除功能。【详解】A、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由淋巴细胞产生,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大多数细胞产生,A错误;B、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B正确;C、第一、二道防线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不具有特异性,第三道防线具有特异性,C错误;D、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够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

46、细胞产生抗体,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解题要点是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34. 人体健康问题,下列叙述正确是( )A. 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作出的反应B.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种免疫缺陷病C. 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过于低下而引起D.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B细胞,从而影响体液免疫【答案】A【解析】【分析】免疫失调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都是体液免疫过于强大引起的。1、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同种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

47、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2、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3、艾滋病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于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作出的反应,A正确; B、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即艾滋病是免疫缺陷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功能过于强大而引起,C错误; D、 HIV主要通过感染人体T细胞,从

48、而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A。35. 某患儿胸腺先天性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该患儿A. 体内的B淋巴细胞显著减少B. 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C. 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D. 体内的T淋巴细胞增加【答案】B【解析】【分析】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胸腺缺失也就意味着体内缺乏成熟的T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也就失去了细胞免疫,且丧失部分体液免疫。【详解】A、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以不影响B淋巴细胞的数量,A错误;B、体液免疫中需要T淋巴细胞的参与,也需要B淋巴细胞的参与,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所

49、以还有成熟的B淋巴细胞,还有部分体液免疫,B正确;C、该患儿由于没有成熟的T淋巴细胞,丧失细胞免疫,C错误;D、体内的T淋巴细胞数目不会增加,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36. 关于艾滋病及其病原体HIV的说法,正确的是()A. HIV侵入T细胞后,马上进行转录过程B. HIV侵入人体后,T细胞不会受HIV刺激而增殖C. HIV是DNA病毒,容易发生变异,D. HIV破坏T细胞后,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答案】D【解析】【分析】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逆转录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可以识别HIV,

50、但是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及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2、HIV增殖过程中遗传信息传递:3、HIV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因为遗传物质是RNA,所以HIV突变率高,变异类型多,给疫苗的研制带来困难。【详解】A、HIV是逆转录病毒,侵入T细胞后,其RNA将进行逆转录的过程,而不是转录,A错误;B、HIV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可以识别HIV,T细胞在HIV的刺激下而增殖,机体也会产生抗体,但是由于HIV大量增殖并攻击T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不断下降并最终几乎丧失免疫功能,B错误;C、HIV是RNA病毒

51、,遗传物质为单链,容易发生变异,C错误;D、HIV破坏T细胞后,免疫功能不断下降并最终几乎丧失免疫功能,病人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不能被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从而导致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D正确。故选D。37. 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A. 直立生长B. 不生长C. 向光弯曲生长D. 背光弯曲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弯向光源生长的特性,而胚芽鞘尖端为感光部位由于生长素能透过明胶,所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向胚芽鞘基部运输。【详解】给予幼苗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能感受光刺激,从而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往

52、背光一侧进行横向运输;且生长素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明胶,所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所以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38.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为不透光的锡箔帽和套)()A. 若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B.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应设置进行对照C. 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应设置进行对照D. 图中弯曲生长的是【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中胚芽鞘直立生长;中胚芽鞘不生长;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中胚芽鞘直立生长;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中胚芽鞘不生长。【详解】若

53、探究胚芽鞘感光部位,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接受单侧光的部位,应设置进行对照,A正确;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外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单侧光的有无,应设置进行实验,B错误;若探究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内因,则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尖端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应设置进行对照,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弯曲生长的是,不生长的是,直立生长的是,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图中各个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情况,并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对各个选项的实验进行分析。39.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脱水缩合形成的蛋白质类物质B. 由赤霉菌产生且能引起水稻患恶苗病的赤霉素属于植物激素C. 顶端

54、优势的产生与植物激素的极性运输有关D. 乙烯利是一种促进果实发育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答案】C【解析】【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详解】吲哚乙酸就是生长素,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小分子有机物,而不是蛋白质,色氨酸是合成吲哚乙酸的原料,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吲哚乙酸,A错误;水稻恶苗病中的赤霉素不是其自身产生的植物激素,B错误;顶端优势的产生与生

55、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正确;乙烯利是一种能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的知识要点,把握各种激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40. 在植物体内的各种激素中,生理作用最为相似的是 ( )A. 赤霉素和生长素B.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C. 赤霉素和脱落酸D. 生长素和乙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和生长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而脱落酸和乙烯都有抑制生长发育的作用。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点评: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掌握植物激素的作用。二、简答题41. 如图

56、为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某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其中,A、B代表激素,、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1)当身体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激素A_,激素A随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激素B_。激素B随血液与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并分泌,这一过程即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_调节。(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_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方式成为_调节。(3)如果切除甲状腺,血液中B和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分别是_和_。【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2). 促甲状腺激素(TSH) (3). 分级

57、(4). 抑制 (5). 负反馈 (6). 升高 (7). 降低【解析】【分析】图示分析: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和犯反馈调节。【详解】(1)甲状腺激素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A随血液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激素B随血液与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并分泌。(2)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通过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种调节方式成为负反馈调节。(3)如果切除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血液中B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意在

58、考查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情境中综合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42.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人感染了该种病毒后常出现发热、干咳和呼吸困难等症状。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 该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2)某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体温逐渐升高,这是因为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影响了位于_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人体的产热量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散热量。(3)专家反复强调出门要戴口罩,戴口罩有利于减少该病毒与人体第一道 防线的接触,从而减少感染机会。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该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

59、。(4)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于宿主细胞中,_能识别靶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_(填细胞凋亡或细胞坏死)完成的。(5)接种疫苗的目的主要是获得_。【答案】 (1). RNA (2). 核糖核苷酸 (3). 下丘脑 (4). 大于 (5). 皮肤和黏膜 (6). 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7). 效应T细胞 (8). 细胞凋亡 (9). 记忆细胞和抗体【解析】【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2、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

60、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详解】(1)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其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2)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体温逐渐升高,这是因为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影响了位于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3)戴口罩有利于减少该病毒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接触,从而减少感染机会。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该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4)效应T细胞能

61、够识别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在成熟的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5)接种疫苗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更多的记忆细胞和抗体。【点睛】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免疫调节、体温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43. 为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某同学用垂体切除法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幼龄大鼠为材料,以体重变化作为生长发育的检测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将若干只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后进行处理,A组(对照组)的处理是_,B组的处理是_。将上述两组大鼠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_。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2)实验结果与分析B组

62、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A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_激素和_激素。【答案】 (1).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 (2). 切除垂体 (3). 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 (4). 生长 (5). 促甲状腺【解析】【分析】本题采用切除法,以“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为情境,考查考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研究垂体对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进而明辨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围绕给出的不完善的实验步骤,以及垂体分泌的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激素等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详解】(1

63、)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垂体的有无,因变量是通过检测幼龄大鼠的体重变化来反映其生长发育的状况,其他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因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据此结合题意所示的实验方法(切除法)、不完善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可知,A组(对照组) 手术但不切除垂体,B组(实验组)要切除垂体;的内容为“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并记录两组大鼠的体重”。(2)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的正常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但前者主要促进生长,后者主要促进发育,二者共同协调,机体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见,若B组大鼠生长发育的状况不如

64、A组,则是由于B组的处理使大鼠缺失了来源于垂体的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点睛】解答实验题的切入点为找准实验目的,由此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从而做到在实验设计或完善实验步骤中有的放矢。实验处理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时,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在措辞中往往有“相同”、“一致”等字眼;在培养(或饲养)、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记录测定的实验数据时,依然在措辞中体现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经常有“相同条件下”、“每隔一定时间”等字眼。把握上述要点,本题便可形成如下清晰的实验思路:组别实验动物实验处理观察指标实验组幼小动物切除垂体幼小动物生长发育情况对照组幼小动物不做任何处理(不切除垂体

65、),只切开皮肤实验动物选取分组时,要选取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且饲养时其他条件要一致。44.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某植物幼苗会出现茎向光生长和根背光生长的现象,如图所示,这种现象与幼苗体内生长素的分布有关。回答下列问题。 (1)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在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这种运输方式称为_ 。(2)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该植物幼苗的茎出现向光性是由于_生长素造成的。 (3)根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但生长却慢于向光侧, 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分析原因,可能是背光侧生长 素浓度高,抑制背光侧生长,而向光侧_:还可能是_。【答案】 (1).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66、(2). 极性运输 (3). 分布不均匀(或其他合理答案) (4). 生长素浓度低,促进向光侧生长 (5). 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均促进生长,但对向光侧的促进作用强于背光侧。【解析】【分析】1、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在幼嫩组织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极性运输。2、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疏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详解】(1)生长素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在幼根中,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运输

67、到形态学下端。(2)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茎表现出向光性。(3)根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但生长却慢于向光侧,根据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进行分析,可能是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背光侧生长,而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向光侧生长;根据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促进作用曲线进行分析,也可能是背光侧和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均促进生长,但对向光侧的促进作用强于背光侧。【点睛】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以及作用特点,识记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45. 某小组用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他们将一组金鱼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在不同室温下,均可观察到在光下有气泡放

68、出。他们以太阳灯(冷光源)作为光源,移动太阳灯使之与大试管的距离不同,实验结果如图甲,请分析并回答: (1)该实验研究的是_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_ 为指标衡量光合速率。(2)图甲中A点的C3含量_ (大于/小于/等于)C点,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B点将向 _(左/右)移动。(3)该小组分离出金鱼藻中的叶绿体(见图乙叶绿体的模式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结构D上发生的能量转换为_。【答案】 (1). 光照强度和温度 (2). 单位时间内气泡释放数量 (3). 小于 (4). 左 (5). 光能转化为NADPH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解析】【分析】1、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可以通过

69、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来实现对自变量(光照强度)的控制。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化为ATP、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阶段:ATP、NADPH中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详解】(1)通过改变太阳灯与装置的距离可以改变光照强度。本实验在不同的室温下分别进行了研究,该实验自变量是是光照强度和温度,所以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题干中指出“均可观察到在光下有气泡放出”,所以该实验以单位时间内气泡释放数量(净光合速率)为指标衡量光合速率。(2)距离越小,光照强度越大。A点是光饱和点,A点光照强度大于C点, C3的还原快,所以C3含量小于C点;B点表示光补偿点,缺Mg情况下,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和作用速率下降,要达到B点需要更强的光照强度,所以B点左移。(3)结构D是类囊体薄膜,发生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转化为NADPH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点睛】易错点:1、光照强度变化对光合作用中物质含量的影响。2、光合作用条件改变后光补偿点的移动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