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34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民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第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C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材料反映的是富人影响力较大,不能得出其控制郡县的结论,故D不正确。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

2、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A.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B.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人生有三宝,丑妻海地破棉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丑妻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薄地”反映了小农经济农耕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将农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比较,不能体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情况,不能反映商品经济极端落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3.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

3、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 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

4、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

5、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5.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详解】从“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

6、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6.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段材料主要说明A. 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B. 明清官窑瓷

7、器大量投放市场C. 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D. 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说明明清时中国生产出了具有欧洲风格、面向欧洲的瓷器商品。由此,中国的瓷器制造业受到了欧洲市场的影响。但是材料并未提及欧洲采用了中国的制瓷技术,故D项错误,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官窑,所以无法得出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和政府对官窑工艺水平要求高的结论,故B、C项不符合题意。7.美国商人亨特曾写道:最壮观的景象莫过于英国商船队驶入广州港的情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帝国的十三行和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了18、19世纪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这表明A. 东西方两个区域市场的存在促

8、进了世界市场发展B. 清政府被迫逐步改变闭关锁国经济政策C. 广州十三行和东印度公司商业竞争激烈D. 广州十三行是当时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自锁,但仍开放广州作为进出口贸易唯一港口,十三行成为其中最重要的贸易机构之一,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二者是中西关系的神经中枢”,没有强调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下,只保留广州作为开放港口的情景,没有改变闭国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商业公司之间竞争的有效信息,故C项错误。8.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

9、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 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 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 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废止明初以来“海禁”说法明显错误;从材料中“因势利导”“易私贩为公贩”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政策有所放松,故本题选择B项; C项说法明显错误;D中信息没有提及。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海禁。9.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

10、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使历史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主要体现在洋务运动 ( )A.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B.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C.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D. 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其兴办的近代企业则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所以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10.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

11、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与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不合题意与史实,“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1936年以后,时间与题干不合,故选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

12、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11.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官僚资本的重压B. 外国资本的侵蚀C. 封建官府的排挤D.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所讲的在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受到了官僚资本的严重压迫,抗日胜利后,民族工业纷纷破产,官僚资本的压榨是导致民族工业在抗战后陷入绝境的主要原因,故选A;BCD不是民族工业在抗战后陷入绝境的主要原因,排除。12.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等编中国近

13、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C.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中国销售【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英国将中国作为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但中国的自然经济对英国倾销的商品具有抵制作用,是材料中变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夸大了鸦片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征收内地税,影响了英国通过扩大销售范围来增加商品输华值,但也不是英国商品输

14、华值下降的根本性原因,故D 项错误。13.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政府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28年)、“实业建设程序案”(1931年)、“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3年)、“中国经济建设方案”(1937年)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A.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B. 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 抵御了日本对华的经济侵略D. 使中国的经济结构趋向完善【答案】A【解析】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建设的计划和议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加强,故A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错误;1928年日本尚未大规模对华进行经济侵略,故C错误;国

15、民政府时期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趋向完善,故D错误。故选A。14.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中,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未解体,逐渐瓦解而未瓦解,其根本原因是( )A.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程度不足B. 中国自然经济与封建制度高度契合且有顽强生命力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D. 洋务运动对自然经济具有保护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而未解体,逐渐瓦解而未瓦解”等信息分析可知,本题考查自然经济顽强存在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是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国自然经济与封建制度高度契合,是自然经济顽强存在的重要原因,

16、故选B;A属于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属于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经济起到瓦解作用,排除D。15.下图是中国近现代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其中1所代表的经济形式是( )A. 洋务企业B. 民族资本企业C. 外国资本企业D. 官僚资本企业【答案】C【解析】【详解】1所代表的经济成分在鸦片战争后开始出现,在1895年以后发展到一个高潮,在一战期间得到一定的减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消失,结合以上分析,此种经济成分是外资企业,故选C;2是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衰落,排除A;3是民族资本企业,在一战期间得到快速的发展,排除B;4是官僚资本企业,是在1927

17、年后出现的经济成分,排除D。16. 有学者指出:事实上农民远非如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有着自己的期望、思想和要求。他们一直有着“反道而行”的“对应”行为,从而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修正,或是消解着上级的政策与制度。下列史实中,最能佐证材料观点的是A. 发动农业合作化运动B. “ 大跃进” 运动的掀起C. 确立了人民公社体制D. 农业生产责任制萌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农民并非是一个制度的被动接受者”说明农民主动实施某种制度,改革开放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正是自己闯出了一条农业承包责任的形式新路,符合题干意思,故本题选择D项

18、;A、B和C均是“制度的被动接受条件下产物”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7. 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 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 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 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答案】A【解析】注意题中时间1992年,联系当年的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超过1000万人不同程度的“下海”经商,正是A项的反映,BCD三项都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8.从1

19、980年起,我国逐步在国企中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到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其中,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取得了初步成功。这A. 表明企业获得了独立经营权B.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C. 表明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革D. 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答案】D【解析】利改税主要涉及分配问题,并未涉及企业经营权独立的问题,故A错误;国企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并非农村改革,虽然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农村改革并不能直接为国企利改税的成功提供支撑,故B错误;将国企上缴利

20、润改为所得税并未改变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因此利改税并非所有制改革的尝试,故C错误;利改税是将国有企业财政缴款中的利润改为所得税的方式缴纳给国家,是国家参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的一种改革,它将所得税引入国营企业利润分配领域,是对分配关系的调整,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D正确。19.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2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主要是服务于工业化的目标。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期间在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所以D排除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和和平赎买,逐步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材料无关,排除掉A。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从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20. 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

22、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自然灾害B. 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 互助合作运动开展;“八字”方针的提出D.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图片中1952年粮食产量明显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性提高的原因;而1960年下降主要是由于当时“左”倾错误思想指引,导致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

23、社化运动的开展。综上可知,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错误,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图示1952年信息不符;C项错误,“八字方针”是1960年冬天才提出的;D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才提出的。故选B。21. 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经济政策的变化B. 工业结构的调整C. 农业经济的波动D. 中苏关系的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01965年”,这一时期国家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由此排除B、C、D三项。22. 1958年10月,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

24、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 调动了农民积极性C. 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 破坏了农村生产力【答案】D【解析】【详解】“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根据所学可知,其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23.1982年,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会见法国议长时说,目前在中国农村已有70%以上采取了生产队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的家庭承包式生产责任制,这是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同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农民得到了支配土地的权力B. 家庭

25、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合中国国情C. 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D. 集体经营方式不符合我国国情【答案】B【解析】【详解】1982年,中国农村已有70%以上采取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把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同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适合中国国情,故B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得到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不是所有权,故A项错误;1985年人民公社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2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

26、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 西装必将风行全国B. 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 中西服饰各有特点D. 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非常清楚地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大体上中国服饰较适宜”,故反映出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材料没有探讨中西服饰的特点,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不符,材料主题是比较中西服饰何种“较适宜”,排除D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现代服饰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取代中国的传统服饰,而是中西服

27、饰并行。中山装与旗袍体现出中西结合,服装样式也是多种多样。考查服饰的变化,一定要同当时社会状况相联系,特别是一些重大社会活动对人们观念的影响,从而带来服饰方面的变化。25.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

28、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项正确。第卷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

29、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2)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

30、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4)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

31、么?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答案】(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效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2)指商品经济。(1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2分)(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2分)(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2分)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

32、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分析】试题分析:(1)根据“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可概括出答案。(2)本问实际是考察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结合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分析即可。(3)注意材料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然

33、后注意语言组织进行概括即可。(4)本问实际是考察明清时期东西方对比,从表现和原因两个层次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展开阐述。考点:东西方经济文明点评:材料解析题具有多种测试功能,特别是对考生的能力测试作用明显。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一、可以考查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这是材料题关于能力要求的最基本方面,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史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不仅要透彻地理解史料,而且能够分清哪些材料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主观见解,同时对材料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别信息。二、可以考查考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材料

34、解析题中,多采用原始资料,共中包含许多无效信息和干扰信息,所以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概括能力。三、可以考查考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试题中经常选用一些教材上没有涉及到的材料,甚至同教材相关内容相左的材料,让考生完全通过阅读材料对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分析、评价,考查考生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可以考查考生利用材料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充分获取材料提供的有效信息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某一历史现象或对某一历史观点进行论证。五、可以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近年来的高考题较多地要求考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

35、和方法分析理解历史材料,或用从历史材料中所获取的有效信息去分析说明历史现象,或论证特定的历史结论,所有这些都是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详解】27. 近代化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而近代化的核心则是工业化。阅读下列图表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地点创办人企业名称上海方举赞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贻来牟机器磨坊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材料三 (通久源纱厂)

36、纺纱机器现经安妥,开工在即,外洋机器厂派洋人二名来甬(宁波),已为该局雇佣宁波道台已批示慈溪县的仁乾及其他华商商号,准其建立一个火柴厂制造火柴。他们准备暂时雇佣日本工匠这是一个新创举,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这工厂将设于偏僻的处所,不至于使城市中人觉得讨厌或影响健康。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材料四 1897年4月,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在概述数年以来中国新式工业兴办情况后,接着指出:“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于洋商者。以后华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独揽之势。” 金普森等

37、编浙江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民族企业与明代“机房”相比,在生产技术上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其地点分布具有什么特点?(2)阅读材料二,说说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还有哪些阻力?【答案】(1)不同点:明代“机房”主要为手工劳动,民族企业是机器生产。特点:近代民族企业多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2)发展的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条件;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口号的提出和爱国心的驱使。衰落的原因:一战结束后,

38、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不断扩大对华侵略;(3)最大障碍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明朝中后期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以手工劳动为主,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则是以机器生产为主的近代企业。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2)第一小问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本问可以转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的影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

39、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小问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定“20年代中期” ,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有所发展的资本主义很快走向了萧条。(3)根据材料三“可使中国在这种一向被外国入口货独占的行业中,今后也可分得一分利润”。“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可见民族工业的最大障碍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还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40、: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1953材料二:下表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司经济成分的比较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国民收入92.9%7.1%工业总产值100%商品零售额95.8%4.2%材料三:在1978年的时候,全国个体户只有14万户,私营企业一户都没有。经过二

41、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02年底,我国有雇工8人以上的私营企业243万多户,从业人数3400余万人,雇工在7个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2377万户,从业人数4742万人,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数超过8000万,加上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国有企业的从业人数从1.2亿,下降到现在的不足五千万,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经济?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3)

42、材料三反应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比材料二,材料三中的经济现象出现的原因。【答案】(1)农民贫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指的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原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公有制经济)(3)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必须帮助贫困农

43、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可以得出原因是农民贫困,生产资料乏,自然灾害严重。“新道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1953年”,结合所学可知,“新道路”指的是实行互助合作,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2)性质:依据材料二表格内容和时间“1956年”可知,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原因,结合1956年的史实可知,原因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经济现象,依据材料三“全国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人数超过2.2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左右,对每年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可以得出现象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史实可得出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