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二十周第四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6032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二十周第四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二十周第四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3兴化市高中语文早读材料 高二(上):第二十周第四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十周第四天夯实基础1辨析字音豨莶( ) 挈带( ) 契合( ) 锲而不舍( ) 辟易( ) 辟邪( ) 复辟( ) 辟谣( ) 大辟( ) 绐( ) 骀荡( ) 驽骀( ) 怡人( ) 甘之如饴( ) 贻误( ) 蒯( ) 跖骨( ) 答案:x(xin);qi,q,qi;b,b,b,p,p;di,di,ti,y,y,y;kui;zh。2识记成语一饭千金:汉韩信少贫,在淮阴城钓鱼,有漂母见其饥,饭之。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称受恩重报为“一饭千金”。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背水一战:在不利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决战,比喻面临绝境,为求得出路而作最后一次努力。跖犬吠尧:比喻各为其主。拔旗易

2、帜: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逐鹿中原:比喻争夺天下。深沟高垒:深挖壕沟,高筑营垒,指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3积累文言知识诵读淮阴侯列传,掌握下列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常”通“尝”,曾经)2晨炊蓐食 (“蓐”通“褥”,在床上)3不能死,出我袴下 (“袴”通“胯”,两腿间)4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5俯出袴下,蒲伏。 (“蒲伏”通“匍匐”,跪在地上爬行)6禽夏说(“禽”通“擒”,拿下)7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通“麾”,军队)8能千里而袭我(“能”通“乃”)9亦已罢极(“罢”“疲”,疲倦)10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隐蔽)

3、11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12东乡坐,西乡对(“乡”通“向”,朝着)13兵法又倍山陵(“倍”通“背”,背靠)14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陈”通“阵”,列队)15居常鞅鞅(“鞅鞅”通“怏怏”,不满意,郁闷失意的样子)16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不”通“否”)17亨之(“亨”同“烹”,煮)18人言公之畔(“畔”通“叛”,背叛)19弟举杯(“弟”通“第”,但,只管)20而天下已集(“集”通“辑”,安定,和睦)(二)古今异义1. 始为布衣时(古义:百姓;今义:粗布衣服)2. 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考虑;今义:注意,小心) 3. 我哀王孙而进食(古义:年轻人;今义:王的子孙,后

4、泛指贵族子弟)4.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古义:形容闲暇无事的状态;今义:镇定,不慌张) 5.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古义:随从;今义:左面和右面)6. 山东大乱,异姓并起(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7. 英俊乌集(古义:英雄豪杰;今义:俊美并有英气)8. 未肯击前行 (古义:先头部队 今义:向前行走)9. 然乃行营高敞地(古义:谋求 今义:出征时的军营。亦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拓宽视野“无韵之离骚”解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下) “狡兔死,走狗烹”,韩信可谓冤矣!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高呼“信之死冤矣”,随之条分缕析,以事实证之;深入本质,入木三分:“前贤皆极辩其无反状,大抵出于告变者之诬词,及吕

5、后与相国文致之耳。史公依汉庭狱案,叙入传中,而其冤自见。一饭千金,弗忘漂母;解衣推食,宁负高皇?不听涉、通于拥兵王齐之日,必不妄动于淮阴家居之时;不思结连布、越大国之王,必不轻约边远无能之将。宾客多,与称病之人何涉?左右辟,则挈手之语谁闻?上谒入贺,谋逆者未必坦率如斯;家臣徒奴,善将者亦复部署有几?是知高祖畏恶其能,非一朝一夕,胎祸于蹑足附耳,露疑于夺符袭军,故禽缚不已,族诛始快。从稀军来见信死且喜且怜,亦谅其无辜受戮为可怜也。” 韩信的悲剧,就在于他选择了为“皮厚而心黑”的刘邦卖命,然而不愿意一辈子死心塌地全心全意为刘邦卖命!如是则受猜忌,则被夺兵,则蒙不白之冤,则至夷灭三族! 读武涉、蒯通

6、语,一针见血,淋漓尽致。然而读来几觉句句皆为司马迁语! “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矣。”借武涉之口,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刘邦的丑恶嘴脸。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借蒯通之口,对韩信寄以无限惋惜之情。韩信何罪之有?罪在功高震主,其罪实在其主也。 后人赵翼曰:“全载蒯

7、通言,正以见淮阴之心在为汉,虽以通之说喻百端,终确然不变,而他日之诬以反而族之者之冤,痛不可言也。”赵氏的确读懂了司马迁的一片苦心。方苞在他的望溪集中也指出:“其详载武涉蒯通之言,则征文以志痛也。”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末更是费尽笔墨用尽心思,其惋叹之意深蕴其中。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何不言“其志在天下”?实仅仅“与众异”而已,未有与刘氏争天下之心也!此为韩信洗冤一。况且,仅仅为“淮阴人为余言”,何可作证?如以淮阴人之言为证,则可见有“无辞”“莫须有”之嫌,此其二。“行营高敞地”,难

8、道就是为了“令其旁可置万家”?此中有何必然的因果关系?此其三也。“可置万家”可作另一理解,即仅仅“可置万家”耳,何有“谋反”夺天下之心?此其四也。总而言之,韩信之族冤矣,以“莫须有”罗织罪名明矣。 至此,司马迁图穷而匕首见水落而山石出,索性一吐为快。“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愤激之意深蕴于反语之中。 对英雄壮士犬马一生冤屈而终,司马迁尽洒热泪,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于字里行间,读来令人扼腕;而对“刘邦们”,则竭尽反语,讥讽,揭露,鞭挞,意在未言之中,读来令人切齿。 后人

9、也尖锐地指出:“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或说得更为深刻:“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李笠史记订补) 但是也似有未明司马迁意者。“迁责韩信不学道谦让,伐功矜能,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然当受此责矣。何也?当天下发难,与沛公先后起者,各有得鹿之心,固以其力自毙,无怪也。独萧何张良与信,沛公之所须左右手,然其君臣之分素定也。若信犹欲自立,则汉谁与共功,是天下终不可得而定矣。信托身于人,而市井之度不改,始则急迫以不得不与,终则侥幸于必不可为,以黥彭所以自

10、处而处周召太公之地,欲不亡得乎?”(叶适习学记言序目) 而更多的人还是看得很清楚的。如韩信被缚一节的 信言:“果若人言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洛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教授在他的史记新论中深刻地指出:“文章写这一段,妙在写得不明不白。”对于韩信被斩一段,又指出:“这一段写得很有破绽。这大概是文章故意留下的破绽。”同时,称赞了梁玉绳、方苞“对于司马迁的文章有较好的体会。” “无韵之离骚”悲愤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强烈爱憎蕴蓄于弦外之音。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深思之。.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