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而且,学
2、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
3、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这样的教育观
4、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成为历代人们读书
5、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B. 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
6、育家的思维习惯。C. 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D. 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最后总结。B. 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体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C. 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做为表述方式。D. 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
7、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B. 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C. 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D. 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答案】1. B 2. D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中国传统教育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偷换概念,原文为“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
8、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由此可见,选项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偷换为“中国传统教育”。C项,“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原文只是说“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并不是说更为重要。D项,“历代学者都”绝对化,原文只是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A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错误,文章是总分结构,并没有总结部分。B项,“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错误,文章只是从历史角度进行论述并没有结合现实;另外“具体而全面”有些夸大,文章论证未必“全面”。C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错误,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
9、意在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总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举张之洞的劝学篇的例子,才是为了证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学习的社会意义就是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错误,从原文“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可知,学习的社会意义最终指向政治上的作用,即它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
10、科普界有一群“杂乱无章”的人,他们有的是院士,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营养师但别小看他们,他们可是科普界的“正规军”,他们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学权成的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科学内容。无论是以最健康的方式诠释“吃货有道”的大学教授范志红,还是年事已高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抑或是用才情为科学代言的物理学家李森,他们都激情创作、醉心科普。这些人都是“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相信,只要将科普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总有一天,这些新鲜的科学知识会“开花结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科普界还有一堆逸趣横生、耳熟能详的作品:从脍炙人口、圈粉无数的北斗导
11、航风云史一一徐颖:来自 星星的灯塔,到近几年热播的科学实验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从科普讲座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 大海的声音,到优秀影视作品重现化学,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了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再次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节选自科普的花儿为什么越来越红?,人民网2018年12月27日)材料二:与生活类、实用类期刊相比,由于科普期刊的文章较为艰深的专业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限制,造成读者面的狭窄;与学术期刊相比,科普期刊没有丰厚的经费保障,需要在市场中打拼,建立一定的信誉度后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
12、发展,读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漸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不同特点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资源,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以扩大影响,提高用户黏性。如航天类期刊,在航天发射时可提供实时转播,聘请专家穿插专业解读;结合有关游学的规定,为广大学生读者和中小学校提供参观航天博物馆、纪念馆的服务,既扩大了宣传面,也取得了实效;举办航天技术专题讲座,让院士、专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再如美食类期刊可与特色餐厅合作,提供试吃券、抵用券等。各家可以有不同手段但只要特色鲜明,结合有序.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另外
13、,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节选自明确定位内 容为王科普期刊转型发展需有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4月2日)材料三:3月16日,“我是科学家”第六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于果壳办公室成功举办。在本次培训班中,果壳编辑部内容总监谢默超向到场的科研工作人员及科普工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知识科普视频制作、分发经验:“果壳自2014年起就开始进行视频内容的探索和制作。我们做了一档更好看、更好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果壳大百科。节目有三大优势:内容选题新颖有趣,有果壳内容团队的全面支持;互联网MG形式的知识纪录片,视频形式
14、更丰富,用可视化论述的形式讲述,并采用真人叙述以及实拍素材;固定叙事逻辑,栏目感强,容易培养,用户黏性。科学传播既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媒介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其实科普也可以很“抖”。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通过抖音账号“酷炫实验室”,用新奇有趣的短视频进行知识科普,把复杂知识通俗化,把更多的科学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 (节选A如何打造科普爆款短视频有必要把这个秘密抖出来了,搜狐网2019年4月4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科普界有各行各业的人,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普知识。B. 没有“典赞”科学传播人物的“推波助澜”,科普界的
15、一堆逸趣横生的优秀作品难以引起传播热潮。C. 传统科普期刊的读者面窄,又没有学术期刊那么丰厚的经费保障,生存和发展是比较困难的。D. 果壳利用抖音短视频进行科普,这就是利用媒介平台宣传推广科学知识的一种较好的形式。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活动推选出一批激情创作、醉心科普的人,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B. 传统媒体必须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才能改变读者严重流失的现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C. 一些科普期刊因为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D. 果壳大百科是-档内容新颖有趣,形式丰富多彩,好看又好
16、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节目。6. 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用户黏性”的含义,并概括说明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提高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答案】4. B 5. D 6. 用户黏性,指用户对产品的忠实度(依赖性或消费期望)。提高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发展更多的科学传播人物,让他们把新鲜的科学知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间;让优秀的科普作品传播,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大众感受到科学 的魅力;传统科普期刊要实现转型,为大众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用新鲜有趣的科普短视频把科 学知识通俗化,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理解文章
17、内容,然后结合文章观点进行分析。B项,考查对材料一中第二自然段的理解,第二自然段只说“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B项夸大了“典赞”科学传播人物的作用。故选B【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包括:文意把握、情感理解等,此类题目的考查,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综合梳理,整体把握。内容理解类试题常考考点主要有:归纳要点、概括中心、鉴赏写法等。A项“打造了一批优秀的科普作品”错,由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可知,“打造”一词使用不当。B
18、项张冠李戴。原文材料二第一自然段说:“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漸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可知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是“传统媒体的读者”,而非“传统媒体”C项“建立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从而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错,原文材料二第二自然段说:“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可知这只是建议,还未形成现实的结果。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概括说明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提高科普用户黏性的方法”,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给出答案。由本文材料二第二自然段
19、对于提高“用户黏性”的举例和材料三的描述,可推知用户黏性是指用户对产品的忠实度或依赖性或消费期望。想要答好第二问,首先要理清文章内容要点,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科普界的科学传播人物的贡献,可总结方法一:发展更多的科学传播人物,让他们把新鲜的科学知识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间;由第二自然段对科普作品的描述可总结方法二:让优秀的科普作品传播,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材料二主要是写传统科普期刊急需转型,根据文意可总结方法三:传统科普期刊要实现转型,为大众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表述,可直接提炼方法之四:用新鲜有趣的科普短视频把科学知识通俗化,
20、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理水(节选)鲁迅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
21、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这一吓
22、,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
23、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
24、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禹一声也不响。“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
25、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
26、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中,洪灾中的民间疾苦被筵宴上大啖酒肉的大员们转化为“水乡沿途的风景”等谈资,这不仅是讽刺,更表达了忧愤。B. 鲁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与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一样,都是以外在细节刻画人物内在特征。C. 针对禹提出的“导”的治水方法,众大员软硬兼施,口口声声“老大人”,是以所谓“孝”给禹施压,实质上还是反对禹的变革。D. 文中有意使用“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
27、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9.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7. D 8. (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9. (
28、1)从内容上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但是作者虚构了很多原故事中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推陈出新。作品考查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词语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3)这篇小说以传说为基础,以新编为手法,体现出一种创新思维。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解析】【7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以游戏笔墨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
29、肃性与真实性,从而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错误,鲁迅从反顾历史和讽喻现实的目的出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世界里插入大量的现代人事,使作品逸出了传统历史小说的范围,呈现出鲜明的怪诞性和讽刺喜剧情调。故D错误。【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
30、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大禹形象的塑造,体现了鲁迅在30年代中国内忧外患、灾难频仍的严峻形势下对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高度重视。其时,国内政局黑暗、民生凋敝,日军加紧侵略,国土不断沦丧,舆论界弥漫着悲观失望的调子。为此,鲁迅写作理水,赞颂大智大勇、自苦实干、公而忘私的大禹,意在借古代的英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精神的展现,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启发国民直面现实灾难,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精英人物身上吸取力量。手法从肖像、语言、对比来分析。【9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
31、”,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作品中让人们习见不惊的熟悉事物以陌生的面目出现,使事物蕴含的滑稽丑陋性质基于陌生化的艺术处理而变得尖锐、醒目,消除习俗偏见涂抹在事物上的假相,给人们提供一个透视事物丑拙鄙陋本质的适当心理距离和最佳角度。在理水中,鲁迅一方面依据史有所载的神话传说
32、,塑造了上古时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同时又大胆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形式规范,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披上历史的外衣,讽刺性地嵌入上古时代的神话氛围里,刻划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揉的怪诞世界。此外文本的“新”还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在讲历史故事的同时揉进了诸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新词,尧舜的天下不仅有满嘴外语以做学问谋生的学者,还有幼稚园、飞车等古代根本不存在的事物。鲁迅有意将现代话语和事物植入到古代的时空环境中,使时间错综交叉,呈现出非古非今、亦古亦今的特征,使文本的结构呈现出反讽的艺术形态。这种奇诡的艺术构思最典
33、型地体现了作家在 故事新编 中所追求的“故”事 “新”编的独特艺术风貌。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湾,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谤,吾顾不能为湾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势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碘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
34、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份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奋铺以出,筑东南长堤,雨口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
35、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口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
36、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11. 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只能与名的意思一致或相关。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
37、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合称“五经”。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38、。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0. C 11. A 12. A 13. (1)苏轼问母亲:“苏轼如果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
39、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2)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博通经史”是动宾结构,之后应断开,排除A;“口未能言”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是书”是“见”的宾语,“今见是书”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画线句的意思是: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
40、想的一样啊!”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只能与名的意思一致或相关”错误,“字”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A.“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错误,文中“闻者始哗不厌”意思是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厌”的意思是“信服”而不是“厌烦”。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若,如果;为,成为;汝,你;顾,难道。(2)浑涵,博大丰富;雄视,称雄、压倒;盖,大概;鲜,少。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
41、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 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
42、,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
43、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
44、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建
45、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天末怀李白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46、。【注】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经过汨罗江。天末:天边。君子:指李白。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与李白相隔千里但不知道其确切消息,首联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B. 汉书苏武传中出现雁足传信的说法,此后“鸿雁”常常借指书信。C. 风波险阻,秋水寒凉,诗人借此传达了对于李白流放前途的关切和担忧。D. 第三联以“憎”“喜”对比,传达了杜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和感慨。15. 杜甫为什么要在怀念李白的诗歌中联想到“投诗赠汨罗”?【答案】14. D 15. 汨罗是屈原投江之处,这里代指屈原;李白流放途
47、经汨罗,联想自然。屈原和李白都才华横溢,但被奸人嫉妒而蒙冤,两人境遇相同。将李白和屈原并提,有为李白鸣冤之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杜甫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和感慨”分析错误。此联的对象是李白,并非杜甫自己。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情感、内容等方面的鉴赏能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此诗以秋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
48、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的意思是李白,你与沉冤的屈子同命运,应投诗于汨罗江诉说冤屈与不平。此时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尾联“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虽系想象之词,但因诗人对屈原万分景仰,觉得他自沉殉国,虽死犹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乱,一清中原,结果获罪远谪,虽遇赦而还,满腔的怨愤,自然会对前贤因秋风而寄意。这样,“应共冤魂语
49、”一句,就很生动真实地表现了李白的内心活动。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点睛】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第一,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50、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第二,把握诗中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
51、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做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句子是:“_,_。”(2)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3)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答案】 (1). 乍暖还寒时候 (2). 最难将息 (
52、3). 吾师道也 (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锲而不舍 (6). 金石可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重点注意的字,如“暖”“庸”“锲”“镂”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景德镇是惟一凭借自己的特产_的。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荡釉等技艺制作瓷坯,再采用匣钵仰烧、垫钵覆烧、支圈覆烧等技法进行装烧。到元代,又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绘技术。明、清两代,景德镇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制瓷手工技艺体系_
53、,采矿、淘洗、制不(dun)、练泥、陈腐、拉坯、利坯、画坯、施釉、烧窑,画红、烧炉、选瓷、包装等工序_,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各方面都有_的能工巧匠,景德镇手工制瓷业至此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唯一性。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同时它也承载了窑工的生产和生活,是瓷都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位列其中 渐入佳境 循序渐进 一花独放B. 位列其中 日臻完善 环环相扣
54、身怀绝技C. 忝列其中 日臻完善 环环相扣 一花独放D. 忝列其中 渐入佳境 循序渐进 身怀绝技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的人文信息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B. 它具有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受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C. 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受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
55、学思想。D. 它具有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广场有一块草坪,边上竖着“禁止入内”的牌子。B. 这事别问张飞,他是个大“好人”,不会直接给你答案。C. 到了青海,就离“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不远了。D. 海伦凯勒虽然双目失明,但是她学会了用手指“说话”。【答案】17. B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
56、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位列其中:指排在某个行列或者范围之内。忝列其中: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文中指的是“特产”,“忝列其中”成语对象用错,所以选“位列其中”。日臻完善: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渐入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风景、情趣等逐渐深入而达到美妙的境地。文中修饰的是“制瓷手工技艺体系”,选“渐入佳境”,成语对象用错,所以选“日臻完善”。“循序渐进”指的是在学习或工作中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环环相扣:一环接着一环,形容连接得紧密。语境谈的是工序流程,所以用“环环相扣”。身怀绝技:指自身掌握着绝世的技术或者方法,也可以用于形容武艺或者某些艺术手法。一花独放:比
57、喻缺少各种不同形式、风格的艺术作品。文中修饰的是“能工巧匠”,选“身怀绝技”符合语境。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人文信息”做主语,与下文不搭配,应改为“它”,承前指代“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B项,搭配不当,“承受”与“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不搭配;C项,搭配不当,“承受”与“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不搭配;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考生要必须特别注意问号、顿号、分
58、号、冒号等的用法,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了解每一种标点符号的功用,养成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提高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材料中“二元配方法”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着重强调的对象;B项,表示讽刺,有正话反说的作用;C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特殊含义。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
59、,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有学者研究,传统的丝绸之路全长近七千公里,_: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及沿岸国家,以罗马为终点。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之中,_,当然还有瓷器、茶叶及其他物品。游牧民族或部落的商旅沿着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活动,各国士兵、政要、
60、外交家等沿着丝绸之路进行政治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后来的丝绸之路_,它还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答案】 (1). 途经许多国家 (2). 丝绸最具有代表性 (3). 不仅仅局限于丝绸或者货物贸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补写句子”这类题目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同时,注意字数限制。第一处,依据下文“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到达地中海及沿岸国家,以罗马为终点”,可知说的是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众多,可填写“途经
61、许多国家”。第二处,依据上下文“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之中”“当然还有瓷器、茶叶及其他物品”,此处说的是进行贸易的代表性货物,由丝绸之路的得名可知是丝绸,可填写“丝绸最具有代表性”。第三处,依据上下文“沿路进行贸易”“它还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此处说的是丝绸之路除了进行贸易之外,还有其他的用途,可填写“不仅仅局限于丝绸或者货物贸易”。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当前,中国已有11个新冠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其中4个新冠疫苗已进入期临床试验。中国一直持续加强疫苗在研发、生产、分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疫苗企业与多个
62、国家的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共同实施期临床试验。这是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彰显兼济天下、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情怀,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答案】中国加强在疫苗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合作;4个新冠疫苗已进入期临床试验;为全球抗疫做出巨大贡献,嬴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此类试题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审题时首先要搞清楚答题任务。本题可采用分层压缩法。所给文段话题是新冠疫苗的展临床试验,分了三个层次来作介绍。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写的是“4个新冠疫苗已进入期临床试验”;第二层是第二
63、句话,写的是“中国一直持续加强疫苗在研发、生产、分配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即中国加强在疫苗研发、生产等方面的国际合作;第三层是第三句话,写的是“中国为全球抗疫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为全球抗疫做出巨大贡献,嬴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称赞。归结大意关键词,便可得出答案。【点睛】压缩语段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64、。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橱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应广读博,力避偏废。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博览群书和读
65、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理智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疑惑。请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作为在学校社团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稿。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读书之道 博览胜专精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参加这次学校社团组织学习交流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体验和感想。我发言的题目是“读书之道,博览胜专精”。清朝著名学者袁枚曾说,学问之道,经史犹如厅堂正寝,诸子恰似书舍花园;而读书,正如厅堂正寝用于合宾,书舍花园可以娱神。他力主博览群书,力避偏废。而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
66、,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可是,世易时移,古之书稀少可贵,而今书籍则汗牛充栋,知识大爆炸,读书如再精于一类、专于一隅,何时才能快意畅游知识的海洋?所以说,借鉴、学习袁枚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不无裨益;由此可见,读书之道,博览胜专精。古人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百剑而后识器。”我想说的就是“博览”的重要性;鲁迅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说的也是“博览”的重要性;秦牧也曾强调,写文章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小溪、小涧的溪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
67、总得以一个高度作为它的基座,说的还是“博览”的重要性;同理可证,读书也须从博览开始。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唯有博览,才是它们的正确打开方式;只有博览,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使思想得到教育、情操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增补。只有博览,我们才能靠近知识、接受熏陶,丰富阅历,提升我们的智力。只有博览,我们才能渐识逻辑、认清真理,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只有博览,我们才能畅游古今、继往开来,厚积薄发,成就美好未来。所以,读书方法虽有博览和精专之分,但博览胜精专。同学们,精专读法固然重要,但它多要求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内容、写作方法等进行细琢细磨的研读,达到理解的程度。恰如郑
68、板桥所言“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耗时巨大,颇费心力,在知识的获取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如今时代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周期骤减,读书大多数时候当以博览为主。尤其是我们中学生正处在求学时期,时间有限,而需要掌握的知识又很多,整天在题海中遨游,读书的时间本来就不充裕,但是又需要去大量阅读,所以,我认为,博览是首选。读书之道,博览胜专精。从今天起,希望大家都能成为博览之人,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做快乐的鱼儿!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材料提供了两位古代名家(袁枚和郑板桥)关于读书方法的认知作为写作的情境,两种认
69、知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都在谈读书的方法。不同之处是,前者以家居庭院作喻,提倡读书广读博览,力避偏废;后者以孔子读易为例,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考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应该由此出发,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任务要求:本题所给的明确任务是“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题目提供的两个观点“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都非常明确,“更”是审题的难点,考生需要进行比较权衡。可以选择“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来写,也可以选择“读书贵专,求精求深”来写,或者在大观点的前提下,还可以有更具体的阐释点。考生对选定的观点展开分析论证时,可以纵论古今读书大家的经验之谈,也可横取当今数字阅读时
70、代的各种阅读见解,但要注意联系自己阅读体验和思考,从平时的阅读体验中撷取素材来进行写作,在写作中去梳理思辨读书方法的优劣,对选定的观点展开分析论证。写作情境是“理智中学高一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身份是学校社团学习交流会上的发言人员,发言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同学。写作时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文体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注意发言稿的格式及特点。发言稿开头要有称呼、问候语,结尾要有致谢语;发言稿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立意】1.博览群书比精读深读更重要;2.读书专精胜于博览群书;3.博览群书更能助力人才全面发展;4.精读细读更可赋能致远。【素材】1.所谓博览,就是广泛的浏览。这对
71、开阔我们的眼界,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无疑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有厚实的语言功底,法布尔的昆虫记才写得那么兴味盎然;由于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才有“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和“胡庸医乱用虎狼药”那样真实的细节描写。鲁迅先生曾劝习文的青年不妨读点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学理工科的青年不妨读点文学方面的书,用意恐怕就在于此。(博览群书)2.所谓精读,就是对那些必读和值得重读之书,反复地读,深入地读,直到消化吸收,为我所有,为我所用。这是做学问的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在这方面,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深有体会。该书第四十八回中她对香菱谈学作诗的那一番话,不仅使香菱姑娘茅塞顿开,而且也使我们受益非浅。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72、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曾撰文谈他的治学之道。据他说,他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是得益于一位法国数学 家的一部四卷本数学专著,而为了研读那部专著,他竟然从字母开始学了三年法语。(读书贵专)3.或许有人会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如在有限时间里,心无旁骛,皓首穷一经,其进愈深,而其见愈奇,岂不更好?殊不知,博览群书,是与精专阅读相向而行的,也是精进专业的“曲线策略”。牛顿在思索宇宙奥秘的时候,经常从神学、哲学中获得启示,若有神助;杨叔子教授理工科的院士,却陶然沉潜人文学科,这不是不务正业,而是从博览群书中获取朴素的智慧,洞彻大学之道。博览群书与精专阅读,是并行不悖的,它常常是换一种思维,打开另一个世界,进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就。(博览群书)4.更为关键的是,读书越多,则眼界越宽,格局越大。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康熙皇帝,生于百年未有之大变格局的满清中叶,虚心好学,博览群书,汉学、西学,经史子集,格致之学无不涉猎,惟其如此,使得这个王朝的背影愈发伟岸,使得这个曾经茹毛饮血、骑射渔猎的异族政权,远迈汉唐。毛泽东于戎马倥偬之际,手不释卷,博览群书,涵养心怀家国的恢弘之气。他雄才大略的一生,早已从湖南师范的书生意气中勾勒,从唐诗宋词的满口余香中氤氲,从读资本论的掩卷沉思中语法清晰,从读“二十四史”的圈点批注中更加浓墨重彩。(博览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