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三十一、选择题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B本题以新材料“泥浆生物反应器”为背景,考查同学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根据题干可知泥浆生物反应器的原理是利用细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污染物,所以该反应器处理的是有机污染物,故B项正确;物质循环的实现除了依赖于细菌等异养生物的呼吸作用外,还需要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该反应器没有提到自养生物,故A项错误;因为
2、该反应器缺少生产者,所以不可看作生态系统,故C项错误;无生产者,也就不存在能量输入过程,故D项错误。2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生产者是1,只包括全部的绿色植物B碳元素在图中1、2、3、4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C图中3是分解者,它通过呼吸作用将含碳有机物最终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D图中123可构成食物链C图中1是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光能合成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等),2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4是无机环境,5是呼吸作用,6是光合作用(主要)和化能合成作用。碳在1、2、3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3下面是某生态农场
3、生产流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良性循环B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C当蚯蚓利用食用菌杂屑并将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D每一环节都获得产品,循环利用了农业有机废弃物,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D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循环,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A项错。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故B项错、D项正确。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故C项错。4
4、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消费者自身都进行细胞呼吸,产生CO2,这样通过细胞呼吸,碳就可以返回无机环境了,因此组成消费者的碳返回无机环境不只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5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
5、断增强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A本题主要考查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方面的知识。刚进入一个新环境中的物种,最初种群密度会显著增加,同时由于该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竞(斗)争也在加剧。甲的引进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即: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就要投入与甲有竞争或捕食关系的生物,而土著食草鱼类不食甲,只食当地水草,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蔓延。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底泥、水、空气、阳光等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
6、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流经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中所包含的化学能。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而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中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是一个种群在空间上分布的情况。绿藻、黑藻
7、只能利用污水中的无机盐、水等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人工温地净化污水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7(2014大连模拟)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B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
8、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8蟑螂喜好在夜间出来活动。科学家把蟑螂放在实验室里,人为地将实验室的白天和黑夜加以颠倒,大约经过一个星期,蟑螂就在人造的“黑夜”时间活动(尽管实际上是白天)。这个实验说明()A蟑螂能感受物理信息的改变B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C化学信息可以影响蟑螂的行为D蟑螂可以感受一切信息刺激A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光对生物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9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加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
9、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的兴趣。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证明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B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D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干扰性别比例属于化学防治D本题主要考查信息传递的知识。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雌蛾分泌的某种物质属于化学信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干扰性别比例属于生物防治。10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是()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
10、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D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推理能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A正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生态农业利用了物质循环利用,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11(2013天津塘沽模拟)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
11、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C由图可知,X1过程为光合作用,X2、X3分别为能量流入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Y1、Y2、Y3为呼吸作用,Z1、Z2、Z3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从而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重新返回到外界环境中。光合作用的完成不一定需要叶绿体结构,如蓝藻等;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除包括图中的Y1、Y2、Y3及Z过程消耗的能量外,还包括储存于生产者和消费者个体中的这一部分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X3过程的能
12、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能量流动的方向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双向的。12(2014北京石景山模拟)如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经过能量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B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蝇蛆和蚯蚓,促进了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C合理使用农家肥可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B作为分解者的蝇蛆和蚯蚓,只是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不能促进能量流动;农家肥可以通过有机物的分解,为植物等生产者提供较多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光合作用固定光能,提高流经
13、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人工生态系统通过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但并没有改变能量传递效率。二、非选择题13(2014豫北五校教学质量检测)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首先依赖于绿色植物的_。(2)图中分解者通过_或_方式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3)图中A里的碳,除碳酸盐外,通过_的形式回到大气中。(4)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元素主要以_的形式进行循环,循环始终与_结合在一起进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_的形式存在。解析(1)无机环境中的碳一般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2)分解者能够通过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将生物组
14、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3)图中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一般通过化石燃料燃烧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4)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物质循环往往伴随着能量流动。在生物群落中,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答案(1)光合作用(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3)化学燃料燃烧(4)CO2能量流动有机物14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表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1)AE和DB过程中碳的流动形式分别是_。(2)若消耗生产者10 000 kg,位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_kg。(3)图甲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相
15、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4)图乙中,在t1时期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型,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将_。(5)在牧业生产中,为保护优良牧草,连年使用同一种化学杀虫剂,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其主要原因是:_;_。解析(1)图甲显示E为生产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C为分解者,故AE以CO2形式流动,DB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2)最多增加则按20%计算,B为最高营养级,即增重为10 00020%20%20%80(kg)。(3)捕食关系中,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为对方提供有用信息,则信息传递的作用为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4)图乙显示,此曲线为种群“S”型增长曲线,t1时期增长速率最大,故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t2时期后,增长速率为零,则种群处于相对稳定状态。(5)长期使用同一种杀虫剂,会选择性地使抗药个体的抗药性逐年增加,其天敌大量减少。答案(1)CO2、含碳有机物(2)80(3)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增长不变(5)害虫的抗药性经自然选择逐代增强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食物链的结构)15池塘养殖普遍存在由于饵料、鱼类排泄物、换水不及时等引起的水体污染现象,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循环水池塘养殖系统(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
17、)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_。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会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加之死亡后被微生物分解,引起水体的溶氧量下降,造成鱼类等死亡,进一步破坏了生态系统稳态,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2)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该养殖系统增加的生态工程设施有_。可以通过在这些设施内栽植水生植物、放养滤食动物等措施,起到对水体的_,有效减少水体中的N、P等含量。(3)该养殖系统设计为前一池塘上层水流入后一池塘底部,实现水层交换,其目的有_、_。(4)该养殖系统中串联的池塘不宜过多,因为_。(5)保持池塘水体中适当的N、P含量是必要的,该养殖系统可以通过
18、_、_进行调控。解析(1)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物种数量少,恢复力稳定性高。水体受污染后生物死亡导致微生物数量增加,促进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等死亡,又进一步促进环境恶化,说明调节过程中,最初的变化经调节后变化更大,从而说明该调节方式为正反馈调节。(2)由图示可知,该生态系统与传统养殖池塘相比,新增加的是生态塘和潜流湿地的工程设施。栽植水生植物或放养滤食动物,可促进对N、P的利用,从而达到水体自我净化的目的。(3)前一池塘的上层水流流入后一池塘底部,使得水层充分与植物和动物接触,从而增加水的溶氧量和提高饵料利用率。(4)人工养殖池塘水体的N、P含量容易升高,这样后面池塘的N、P含量越来越高,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不利于植物、动物生存。(5)该养殖系统经过各个养殖塘后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N、P,因此可通过排出部分水,再补充其他水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大小进行调节。答案(1)高正反馈(2)生态塘和潜流湿地净化作用(3)增加水中的溶氧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4)后面池塘水体中的N和P含量(浓度)越来越高(5)补水和排水水泵控制水的流量(循环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