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2016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被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但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能很好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原因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生物个体水平D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突变和基因重
2、组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是环境变化导致的,往往是有害的多而有利的少B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种群,其基因频率往往都是不断变化的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D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形成生殖隔离而成为两个物种 4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包括()A血浆 B组织液C细胞内液 D淋巴 5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葡萄糖、氨基酸、呼吸酶B抗体、激素、血浆蛋白C抗原、抗体、水D糖原、Na+、葡萄糖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是保持不变的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适
3、宜的范围内波动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活动来维持的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渗透压下降B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C细胞代谢紊乱 D酶促反应速率的减慢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可以仅由一个神经元组成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神经纤
4、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是因为 K+外流和 Na+内流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神经递质长期存在于突触间隙,可反复起作用C兴奋在突触的传递一定是单向的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 11下列关于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肝糖原、肌糖原可以水解补充血糖B血糖越高,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就越充足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消化吸收葡萄糖,升高血糖D脂肪和一些氨基酸也可以转化成葡萄糖,补充血糖 1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分泌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方式B激素广泛
5、分布于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C人体内的激素都是蛋白质,口服会因为消化酶的作用而失效D人体内的活细胞都能合成激素,但不同的细胞合成的激素种类不同 1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二者不同点的比较错误的是()选择项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A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B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C作用范围较广泛准确、比较局限D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AABBCCDD 14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A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D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 15下列是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是唯一能分泌抗体的淋巴细胞B抗体能特
6、异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C浆细胞只能由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抗体产生量大 16下列是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中,参与的免疫细胞只有 T 细胞B细胞免疫的结果是裂解靶细胞,清除病原体C靶细胞只包括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和癌细胞DT 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于胸腺 17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和 b 对照,结论:尖端与弯曲生长有关Bc 和 d 对照,结论:感受单侧光刺激部位是尖端C该实验的结论: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弯曲生长D该实验的结论: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产生生长素 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
7、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过高时抑制生长B生长素是首先是从植物芽中分离出的一种化学物质C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生长素的作用 19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不符合实际的叙述是()A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而增加产量C使用乙烯利催熟,可以使开花结果参差不齐的凤梨(菠萝)有计划地上市D青鲜素虽然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的贮藏期,但对人体有致癌的可能 20在扦插植物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8、A迅速生长 B进行光合作用C产生生长素D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 2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只能是:标志重捕法C样方法的结果:是以样方的最大值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标志重捕法的结果是:重捕个体总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 2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
9、进行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ABCD 24下列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C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绿色植物B消费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的动物C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微生物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 26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A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B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C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D每一种动物可以捕食
10、多种植物 27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全部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全部能量 2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所有物质B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无机物D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 29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使生物与非生物有机联系 30下列关于生
11、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二、非选择题:31图为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b、c 表示的激素分别为 (2)图中激素 c 的作用是 ,靶细胞“?”是 (3)激素 a、b、c 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方向是 的(填“单向”或“双向”)(5)由图可见,体温调节的方式
12、是 调节 32如图甲为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机理模式图图乙为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结果分析回答:(1)从图甲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机理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 葡萄糖,进而加速细胞内葡萄糖的 来实现的(2)图乙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方面的变化,相同点是:血糖变化 ,不同点是:胰岛素变化 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 ,可见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疾病胰岛 B 细胞受损的原因可否是免疫异常导致的?(
13、4)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甲中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型糖尿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 ,可否是免疫异常导致呢?33图甲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注:能量单位为:J/(cm2a)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请分析回答:(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是否存在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发生在图乙的 (以图中字母和箭头或简短的文字回答)之间的,组成生物体元素的往复运动(2)图乙中 A、C、D 依次是 、(3)图甲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 J/(cm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4)图甲中 A 代表 为保证
14、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即产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 34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分别于 a、b、c、d、e 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生物防治(引入螃蟹捕食稻田害虫),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经济阈值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害虫密度)该生态系统引入螃蟹后,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进行农药防治的时间点是 ,生物防治的时间点是 (2)aj 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的区间是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区间是 (3)e 点是否是害虫的 K 值?2015-2016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被
15、誉为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但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也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不能很好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的原因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生物个体水平D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考点】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3、限性: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解答】解:A、自然
16、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适应性、多样性的形成,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A 错误;B、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进化是长期渐变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B 正确;C、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C 正确;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D 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选择学说的优缺点 2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
17、内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导致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18、A 正确;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的生殖隔离的形成,故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 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 正确;D、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 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变是环境变化导致的,往往是有害的多而有利的少B
19、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种群,其基因频率往往都是不断变化的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D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形成生殖隔离而成为两个物种【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物种的概念与形成【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分析】1、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同称为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且具有多害少利性;突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一般情况下,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环境变化可能提高突变频率,如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2、种群基因频率是指在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
20、比例,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非随机交配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由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而产生的,有的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出现生殖隔离【解答】解:A、突变可能是由环境变化导致,也可能是自发突变,与环境无关,A 错误;B、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等,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往往都不断发生变化,B 正确;C、生殖隔离是新
21、物种形成的标志,地理隔离不是,C 错误;D、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而成为两个物种,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4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不包括()A血浆 B组织液C细胞内液 D淋巴【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答】解:ABD、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
22、和淋巴组成,ABD 错误;C、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C 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对内环境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属于简单题 5下列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A葡萄糖、氨基酸、呼吸酶B抗体、激素、血浆蛋白C抗原、抗体、水D糖原、Na+、葡萄糖【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
23、: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解答】解:A、细胞外液中含有葡萄糖和氨基酸,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B、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激素分泌后进入细胞外液、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正确;C、抗原一般是体外病原体,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抗体和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 错误;D、糖原存在于动物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成分,解题的关键是对内环境中的成分要进行分类整理,比如分为营养物质、调节物质、代谢废物,结合各自的作用进行识记 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24、A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是保持不变的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适宜的范围内波动C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活动来维持的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
2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保持不变,A 错误;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经常处于变动中,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B 正确;C、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C 错误;D、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等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D 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生理意义及调节机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渗透压下降B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C细
26、胞代谢紊乱 D酶促反应速率的减慢【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A 错误;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 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7、,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 正确;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能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8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C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可以仅由一个神经元组成【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反射的过程【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
28、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解答】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 正确;B、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B 正确;C、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 正确;D、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组成,D 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D神经纤维
29、受到适宜刺激时,膜内外电位的变化是因为 K+外流和 Na+内流【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的静息电位,A 错误;B、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处于兴奋状态的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 错误;C、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方向与细胞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C 正确;D、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
30、,膜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钾离子外流,为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膜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为动作电位(外负内正),D 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0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B神经递质长期存在于突触间隙,可反复起作用C兴奋在突触的传递一定是单向的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
31、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的过程中的信号转变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解答】解:A、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所以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A 正确;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很快被分解,不可反复起作用,B 错误;C、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突触的传递一定是单向的,C 正确;D、神经递质的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递质只能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2、D 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信号变化,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特点,对于突触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关于血糖的来源和去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肝糖原、肌糖原可以水解补充血糖B血糖越高,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就越充足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消化吸收葡萄糖,升高血糖D脂肪和一些氨基酸也可以转化成葡萄糖,补充血糖【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分析】1、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2、血糖的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 CO2、H2O 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
33、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3、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解答】解:A、肝糖原可以水解补充血糖,肌糖原不可以,A 错误;B、血糖越高,说明机体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低,导致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不足,B 错误;C、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升高血糖,C 错误;D、脂肪和一些氨基酸在体内也可以转化成葡萄糖,补充血糖,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
34、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激素分泌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方式B激素广泛分布于组织液、血浆、淋巴和细胞内液C人体内的激素都是蛋白质,口服会因为消化酶的作用而失效D人体内的活细胞都能合成激素,但不同的细胞合成的激素种类不同【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1、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
35、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解答】解:A、根据甲状腺激素的调节方式,激素分泌的调节有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两种方式,A 正确;B、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激素广泛分布于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中,B 错误;C、人体内的激素不都是蛋白质,如性激素不是蛋白质,C 错误;D、并非人体内的活细胞都能合成激素,只有内分泌细胞才能合成激素,D 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特点,主要考查对知识的记忆能力属于简单题 1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二者不同点的比较错误的是()选择项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
36、节A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B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C作用范围较广泛准确、比较局限D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AABBCCDD【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调节方式 反射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作用途径 反射弧体液运输作用对象 效应器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反应速度 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比较长联系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解答】解:A、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37、,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A 正确;B、神经调节作用速度迅速,体液调节作用速度较缓慢,B 正确;C、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C 错误;D、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时间比较长,D 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注意相近知识点的总结;明确生命活动调节以神经调节为主,难度不大 14免疫系统组成的完整叙述是()A免疫器官、淋巴细胞、抗体B免疫活性物质、抗原、淋巴细胞C淋巴细胞、抗体、抗原D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活性物质【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免疫调
38、节【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 细胞、T 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解答】解: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 细胞、T 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
39、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5下列是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浆细胞是唯一能分泌抗体的淋巴细胞B抗体能特异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C浆细胞只能由 B 细胞增殖、分化而来D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抗体产生量大【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分析】大多数抗原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特定的抗原决定簇,呈递给 T细胞,T 细胞呈递给 B 细胞,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进而消灭抗原,当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
40、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解答】解:A、浆细胞是唯一能分泌抗体的淋巴细胞,A 正确;B、抗体能特异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特异性结合,B 正确;C、浆细胞能由 B 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C 错误;D、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抗体产生量大,D 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6下列是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整个过程中,参与的免疫细胞只有 T 细胞B细胞免疫的结果是裂解靶细胞,清除病原体C靶细胞只包括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和癌细胞DT 细胞起源于骨髓造
41、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于胸腺【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分析】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2)反应阶段: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同时 T 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 T 细胞发挥效应【解答】解:A、整个细胞免疫过程中,参与的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 T 细胞等,A 错误;B、细胞免疫的结果是裂解靶细胞,病原体释放出来,但病原体没有被清除,B 错误;C、靶细胞包括被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
42、异体细胞,C 错误;D、T 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熟于胸腺,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考生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掌握细胞免疫过程和 T 细胞的来源,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达尔文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 和 b 对照,结论:尖端与弯曲生长有关Bc 和 d 对照,结论:感受单侧光刺激部位是尖端C该实验的结论: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弯曲生长D该实验的结论: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产生生长素【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专题】实验分析题;植物激素调节【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中
43、达尔文的实验:1880 年达尔文(英国)但测光照射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切取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尖端用一个锡箔小帽罩起来,但测光照射用锡箔遮住胚芽鞘尖端下段,给予单测光照射【解答】解:A、a 和 b 对照,结论:尖端与弯曲生长有关,A 正确;B、c 和 d 对照,结论:感受单侧光刺激部位是尖端,B 正确;C、该实验的结论: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弯曲生长,C 正确;D、该实验说明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但没有证明该种刺激就是生长素,D 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生长素发
44、现过程中达尔文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过高时抑制生长B生长素是首先是从植物芽中分离出的一种化学物质C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D生长素浓度过高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生长素的作用【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
45、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现象和根的向地性生长【解答】解:A、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A正确;B、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B 错误;C、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也不同,C 正确;D、在植物中生长素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会抑制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D 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意在强化学生对生长素
46、生理作用两重性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9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不符合实际的叙述是()A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可以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B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可使植株增高而增加产量C使用乙烯利催熟,可以使开花结果参差不齐的凤梨(菠萝)有计划地上市D青鲜素虽然可以延长马铃薯、大蒜、洋葱的贮藏期,但对人体有致癌的可能【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
47、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解答】解:A、脱落酸能够抑制种子萌发,A 错误;B、赤霉素能促进茎的生长,B 正确;C、乙烯能促
48、进果实的成熟,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催熟凤梨(菠萝),可以做到有计划地上市,C 正确;D、青鲜素能抑制马铃薯、大蒜、洋葱发芽,延长存储期,但可能有致癌作用,D 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在扦插植物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A迅速生长 B进行光合作用C产生生长素D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解答】
49、解:A、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A 错误;B、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无关,B 错误;C、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C 正确;D、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不是储存有较多的有机物,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合成及其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B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只能是:标志重捕法
50、C样方法的结果:是以样方的最大值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D标志重捕法的结果是:重捕个体总数/重捕中的标记个体数【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解答】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 正确;B、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B 错误;C、取样调查的关键做到随机取样,多次取样求平均值,C 错误;D
51、、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D 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两种方法在不同生物中调查过程中的运用;明确动物能力较弱的动物运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识记样方法调查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如取样随机、样本数量足够大等,以及标记重捕法中标记要求 2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B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考点】种群的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种群的特
52、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或分布型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B 正确;C、迁入率、迁出率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C 正确;D、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D 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
53、征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3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ABCD【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
54、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解答】解:建立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故选:C【点评】本题围绕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的一般研究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4下列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
55、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水平结构B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C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1、群落结构形成原因及意义:(1)原因:群落中,各个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2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
56、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解答】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错误;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B 错误;C、群落的种间关系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斗争或互助关系,C 错误;D、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识记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
57、确的是()A生产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绿色植物B消费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的动物C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微生物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如硝化细菌;(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还有少数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如蚯蚓、屎壳郎等【解答】解:A、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包括光能自养型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型生物(如硝
58、化细菌),A 错误;B、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少数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B 错误;C、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消费者,如结核杆菌等,还有些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C 错误;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非生物的部分,D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的生物类型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6食物网具有的特征是()A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B每一种生物都只位于一条食物链上C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D每一种动物可以捕食多种植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
59、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食物网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互相联系,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实际上多数动物的食物不是单一的,因此食物链之间又可以相互交错相联,构成复杂网状关系【解答】解:A、食物网是多条食物链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网状关系,即是由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组成的,A 正确;B、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也可能捕食多种生物,所以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条食物链上,B 错误;C、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也可能捕食多种生物,但不是每一种生物都被多种生物捕食,C 错误;D、大多数植食性动物可以吃多种植物,但不是每一种动物都可以捕食多种植物,D
60、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7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A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B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全部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全部能量【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正推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据此答题【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能量开始于生产者对太阳能的辐射固定,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化太阳能,射进该生态系统的全部太阳能要远大于绿色植物固定
61、的太阳能,A 错误;B、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同化的能量,而不只是生产者体内的全部能量,B 错误;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C 正确;D、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都要通过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全部能量要小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8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所有物质B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有机物C组成生物体的各种无机物D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正推
62、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物质的移动【解答】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意在加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识记与理解属于基础题 29生态系统的信息
63、传递对生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使生物与非生物有机联系【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是指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是指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的信息,行为信息是指通过动物的动作行为来传递的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蝙蝠依
64、赖超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A 正确;B、孔雀开屏等行为信息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B 正确;C、森林中,狼能够根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根据狼的气味或者行为特征躲避,可见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 正确;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使生物之间紧密联系,D 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种类、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
65、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强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高【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专题】正推法;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4、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含义: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66、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 正确;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 错误;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弱,C 错误;D、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
67、复力稳定性越低,D 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31图为寒冷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 a、b、c 表示的激素分别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2)图中激素 c 的作用是 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靶细胞“?”是 机体所有细胞(3)激素 a、b、c 作用方式的共同特点是 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 电信号,方向是 双向 的(填“单向”或“双向”)
68、(5)由图可见,体温调节的方式是 神经体液 调节【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分析】寒冷刺激使冷觉感受器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增加产热有骨骼肌颤栗、立毛肌收缩、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作用几乎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另一方面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排汗等使散热减少【解答】解:(1)图中甲状腺分泌激素 c 为甲状腺激素,由此可推出:a 表示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 为垂体
69、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2)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每一个细胞,使细胞代谢增强,从而增加产热(3)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4)在神经纤维上兴奋以电信号形式进行传导,方向具有双向性(5)由图可见,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的分泌活动加强,产生较多的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完成这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皮肤温度感受器传入神经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甲状腺同时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将兴奋传递给皮肤较少散热和骨骼肌增加产热另外传递给大脑皮层神经中枢,进行神经调节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可以看出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故答案为:(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70、激素(2)提高细胞的代谢速率,增加产热机体所有细胞(3)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4)电信号双向(5)神经体液【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反射弧及其相关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综合性强,意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如图甲为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机理模式图图乙为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结果分析回答:(1)从图甲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机理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 摄取 葡萄糖,进而加速细胞内葡萄糖的 利用和储存 来实现的(2)图乙表明口服葡萄糖后,肥胖者与
71、非肥胖者在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分泌量方面的变化,相同点是:血糖变化 基本相同,不同点是:胰岛素变化 肥胖者明显高于非肥胖者 这一事实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 低,可见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 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疾病胰岛 B 细胞受损的原因可否是免疫异常导致的?可以(4)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据图甲中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型糖尿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 胰岛素的受体蛋白异常,可否是免疫异常导致呢?可以【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专题】图像坐标类简答题;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分析】分析图甲:图甲为胰岛素在血
72、糖调节中的作用机理模式图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促进细胞中葡萄糖转移蛋白的合成,进而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分析乙图:图乙为给成年的肥胖者和非肥胖者一次性口服足量的浓葡萄糖溶液后,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的结果,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基本相同,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解答】解:(1)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除图示过程外,胰岛素还能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抑制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由图可知,肥胖者与非肥胖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基本相同,而肥胖者的胰岛素分泌量明显高于非肥胖者这说明肥胖者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效率低
73、,肥胖是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 B 细胞受损,可能是免疫系统对胰岛 B 细胞进行攻击造成胰岛B 细胞受损,既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是自身免疫疾病(4)胰岛素只有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则说明型糖尿病人的原因不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而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正常(或胰岛素不能和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或控制细胞膜上受体蛋白的基因突变所致)故答案为:(1)摄取利用和储存(2)基本相同肥胖者明显高于非肥胖者低(3)可以(4)胰岛素的受体蛋白异常可以【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体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血糖
74、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细胞、具有功能及相互关系;能分析曲线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3图甲是某人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注:能量单位为:J/(cm2a)图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C、D 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请分析回答:(1)图甲所示的生态系统是否存在食物网?存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发生在图乙的 A 与 BCD(以图中字母和箭头或简短的文字回答)之间的,组成生物体元素的往复运动(2)图乙中 A、C、D 依次是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生产者(3)图甲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是 16 J/(cm
75、2a),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15.6%(4)图甲中 A 代表 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即产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 单向流动【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有两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一般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能量曲线有四个: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被利用的,由此可确定图中 A 表示呼吸作用消耗图乙中,A 是无机环境,D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
76、者;是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是捕食关系,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解答】解:(1)图甲中的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可以构成食物网图乙中,A是无机环境,D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物质循环是发生在图乙的 A 与 BCD之间(2)据图乙分析,A 是无机环境,D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C 是分解者(3)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5+4+9+0.52=14J/cm2a,输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其同化能+输入的能量=14+2=16J/cm2a,第三营养级(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0.25+0.05+5.1+2.15.0=2.5
77、J/cm2a,因此,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2.5(14+2)100%=15.625%(4)图甲中 A 表示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故答案为:(1)存在A 与 BCD(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生产者(3)16 15.6(4)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具体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及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数据准确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4如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分别于
78、 a、b、c、d、e 时进行了农药防治或生物防治(引入螃蟹捕食稻田害虫),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经济阈值是指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害虫密度)该生态系统引入螃蟹后,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进行农药防治的时间点是 a、b、c、d,生物防治的时间点是 e(2)aj 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的区间是 ae,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区间是 aj(3)e 点是否是害虫的 K 值?否【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生物的进化【分析】据图分析:a、b、c、d 点之后昆虫数量均表现为先下降,然后又逐渐恢复,且种群数量越来越大,因此 a、b、c、d 点是喷洒农药进行农药防治,e
79、点之后昆虫数量下降,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为生物防治【解答】解:(1)据图分析,a、b、c、d 点之后昆虫数量均表现为先下降,然后又逐渐恢复,且种群数量越来越大,因此 a、b、c、d 点是喷洒农药进行农药防治,e 点为生物防治;由图示可知此种害虫防治效果越来越差,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农药对抗药性个体进行了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生物防治后各种群数量会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2)图中 ae 段表现为先下降,然后又逐渐恢复,且种群数量越来越大,害虫抗药基因频率增大,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区间是 aj 段(3)K 值即环境容纳量,达到 K 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图中 e 点为种群最大数量,不是 K 值故答案为:(1)a、b、c、d e(2)ae aj(3)否【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意在强化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016 年 3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