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讲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进步;农耕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增加;古代水利建设概况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农作物品种、耕地面积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重点、难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计划课时:一 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建设;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生产工具的进步在古代人们经营传统农业时,
2、农具是主要的动力标志。 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雄、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3、农耕技术的
3、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灌溉技术、耕作和管理技术上。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耕作和管理技术。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西周:农作物种类增
4、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
5、、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5、耕地面积增加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明初耕地总数达8亿多亩,清初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了3亿多亩。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 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
6、黄河。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
7、展生产。战国时期秦国商软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东汉时期刘秀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金世宗推行一些恢复农业
8、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古道屯田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过度的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重点问题精讲】1、古代
9、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经济 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西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水利工程的兴建,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另外,继承前代的经济成就,也是原因之一。 3)、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推动各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如两汉时铁器传入西域,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4)、对外关系 与他国的贸易往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国际市场。如唐朝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与各国进行经济交流。 5)、文化 科技(历法、著作)有利于安排农事、提高生产技术。两汉时
10、期,正是由于天文历法的进步,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6)、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宋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农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2、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原因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初期 战
11、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因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中期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兴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田的水源供给、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后期 一条
12、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1669年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引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闭关锁国,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 积极(主要在前中期) 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从根本上重视农业的思想也是正确的。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势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主要在后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者依旧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
13、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专题演练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2、后世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搐是在 A、母系氏族繁荣时期 B、父系氏族时期C、夏朝 D、商周时期3、明朝时我国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甘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由国外引进后首先种植的地区是 A、东南沿海地区 B、长江流域地区 C、西北边疆地区 D、南方内陆地区 (2)明朝初年,松江地区形成“棉七稻三”,甚至“棉九稻一
14、”的农业经营新格局,形成的关键因素是A、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更适合于植棉 B、明朝政府推广植棉C、元朝松江已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D、松江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4、与唐朝时期相比。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其原因是 A、封建生产方式向南方扩展 B、对外贸易以南方海路为主 C、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 D、新兴手工业部门出现于南方5、下列诗句中,能够反映隋唐农业发展特点的有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海将盐作雪,山用火耕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麇林鹤是交游 A、 B、 C、 D、6、棉、桑、茶、油料等经济作物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是在A、唐朝 B、宋元时期 C、明朝 D、清代前期7
15、、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养活了众多人口 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 B、 C、 D、8、汉初,统治者持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核心是A、为发展农业创造条件 B、减免租税。提倡节险 C、解放劳动力,增加人手 D、创造宽松环境利于经济发展9、商靶主张“重农抑商”,黄宗曦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A、社会性质的差异 B、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C、阶级立场不同 D、政治主张的不同10、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A、市场狭小 B、原料不足 C、劳动
16、力缺乏 D、资金短缺11、“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产生的最终后果是 A、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工商业的落后 C、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 D、不利于农业的发展12、清初一百多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了40,但也隐藏着经济衰退的迹象,其主要原因有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人口大量增加限制海外贸易耕作技术落后 A、 B、 C、 D、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长者,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引自末代谷物移植法令 材料二 “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来精耕细
17、作同时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很高。亚洲的主要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另外,水稻种植业还有自己的特点:“如果大幅度提高产量,必须加大科技投入。” 引自高中地理教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史实?(2)请根据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简要概括中国水稻种植的发展历史。(3)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请简要说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明初的农业政策的共同点及实质。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义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者(想要的),商又使其愿
18、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1) 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2)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
19、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
20、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火。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回答:(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16、黄宗曦在论及经济政策时说:“(将不切于民用者)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祟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他的主张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政
21、策有何歧异?你是怎样认识传统政策的?指出黄宗曦这一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析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参考答案】1、B2、D3、A、C4、C5、B6、D7、B8、A9、B10、B11、D12、B13、(1)北宋政府推动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2)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早在河姆渡氏族时期中国人民就开始种植水稻。北宋时期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长江、淮河流域。南宋时水田增加,稻米成为当时主要粮食作物,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就是当时状况的写照。明清时期我国人口激增,高产的水稻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主要作物。明朝时两季稻的扩大种植和三季稻的出现充分说明这点。1949年后我国政府极其重视水稻
22、新品种的科学开发和推广,涌现出袁隆平这样著名的农业科学家。(3) 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减免租税赋役,鼓励农耕。其实质是在有利于地主阶级长远利益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14、(1)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 农工商皆本;重农抑商 (3) 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为维护封建统治。 (4)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宾富强之本。15、(1) 重本抑末。他认为,农业为四
23、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力。 (2) 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向土地。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16、(1)黄宗羲认为农业和工商业都是“本”,都应该重视和发展。应该“痛绝之”的只是工商业中的不切民用的有害因素。而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以农为“本”。工商为“末”,重农抑商。(2)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是正确的。汉唐等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采取这一政策,对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曾起过积权作用,应予肯定。但是该政策把工商业与农业绝对对立起来,予以压制,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在自然经济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到封建社会晚期就更如严重。(3)黄宗羲的主张是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黄宗羲不仅在经济上把工商业提到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可贵的是能把工商业过程上出现消极因素同工商业本身加以区分,予以区别对待。(4)这种认识和主张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当对是进步的,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