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16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7页
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 8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 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倪方六在中国

2、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更是不可或缺。“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

3、常常用之赏赐臣子,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也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

4、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照袋”,也称“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

5、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有了放钱放物的“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B. 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

6、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C. 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D. 古人出行时要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B. 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C. 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

7、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D. 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到明清也在使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写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B. 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C. 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

8、饰价值的荷包等。D. “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扩大范围。第一段“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忽略原文的“大多”。故选D。【2题详解】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

9、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仔细辨别细微差别,判断正误。C项,“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说法错误,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故选C。【3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然后在文章中找到项对应的内容,与选项内容仔细对比,判断正误。B项,“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说法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可以看出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故选B。【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

10、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

11、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网络文的普及而产生的。互联网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

12、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络文学悄然兴起。由于借助强大的网络媒介,网络文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其形式可以类似传统文学,也可以是博文、帖子等非传统文体。实时回复、实时评论和投票是网络文学的重要特征。由于网络文学传播的便捷,知识产权不易受到保护。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互相渗透的有机体系。不少传统文络文络文学的作者也都接受过传统文络文学通过出版进入传统文络巨大的影响力,成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影响到传统文学。(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数据中国报告网)材料三:我国网络文学市场

13、份额排名第二的掌阅集团在其统计报告中指出我国网络文学读者中“80后”占17%,“90后”占41%,“00后”占34%,年轻化正在成为网络文学阅读的趋势。随着我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流行程度持续增强,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对我国网络文学消费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开展研究探索。高辉研究分析了我国网络文学用户的多元消费心理,提出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读快感、更直白的欲望宣泄,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而且能够满足读者对文学创作的参与意愿。只要网络文学能够有效满足大众文学消费心理,其社会影响力将越来越强,相应的商业价值也会越来越强。周凤梅认为青少年群体是我国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受众,高度的商业化使

14、得网络文学日益模式化和庸俗化,这将导致网络文学市场在可预期的未来出现发展困境。网络文学必须要扭转模式化和庸俗化的发展方向,现在的市场繁荣实际上透支了未来的发展潜力,因此,网络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商业化和文学性平衡的道路。有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文学在一定情况下存在成瘾的可能。而年龄较小或者自制力水平较低的读者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学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甚至出现成瘾症状,类似少年沉迷玄幻小说因手机被母亲砸坏离家出走和“超级宅男”每天待卧室23小时看网络小说的新闻报道已经屡见不鲜,甚至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很多沉迷于网络文学的案例。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沉迷与成瘾问题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我国社会各方面应该形成合力

15、进行引导和治理。一是建议学校和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学生群体阅读行为的引导。应当积极向学生群体推荐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价值观正确和积极弘扬正能量的网络文学作品,鼓励和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网络文络文学作家的“神秘面纱”,从而合理地阅读网络文络文学作品的过度阅读和沉迷行为。二是建议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网络文学阅读行为的引导。家长群体应当重视网络文学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沉迷成瘾的危害性,引导他们合理地消费和使用网络文学。认真分析青年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积极参与现实中的社会交往活动,协调好线上线下两种生活方式,减少对网络文学的依赖和不合理消费。(摘

16、编自竺立军我国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学消费动机研究)4. 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一项是()A. 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B. 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特点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络艺术品。C.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以网民为接受对象的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D. 借助网络媒介,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特点,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相渗透,前者可能进入后者领域,后者也可能成为前者一部分。B. 20132018年中国网络文学的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都是

17、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可见其魅力。C. 掌阅集团的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文学40岁以下的读者占比90%以上,年轻人是主流。D. 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读快感,其社会影响及相应商业价值超过传统文学。6. 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文学给青少年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原因。【答案】4. C 5. D 6. 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日益模式化和庸俗化。青少年年龄较小或者自制力水平较低,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学。我国社会各方面对此进行引导和治理目前还没形成合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

18、要求,如本题“下列不属于网络文学特点的一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C项,材料一第二段“互联网为上亿网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与此同时,一种以这种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手段,以网民为接受对象,具有不同于传统文络文学悄然兴起”,可以看到,“与此同时”衔接的前后句所包含的概念是不同的,表明“各类文学资料信息”不属于网络文学。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

19、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D项,“网络文学能够提供比传统文学更强的阅读快感,其社会影响及相应商业价值超过传统文学”说法错误,原文表述为,“只要网络文学能够有效满足大众文学消费心理,其社会影响力将越来越强,相应的商业价值也会越来越强”,可以看出,选项的观点缺少前提“只要网络文学能够有效满足大众文学消费心理”,属于曲解原意,且原文中没有信息表明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及相应商业价值超过传统文学。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网络文学给青少年带来

20、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原因”,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第一,由原文“周凤梅认为青少年群体是我国网络文学最主要的受众,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日益模式化和庸俗化,这将导致网络文学市场在可预期的未来出现发展困境”的表述可知,高度的商业化使得网络文学日益模式化和庸俗化;第二,由原文“有研究成果表明,网络文学在一定情况下存在成瘾的可能。而年龄较小或者自制力水平较低的读者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学所创造的虚拟世界,甚至出现成瘾症状”可知,青少年年龄较小或者自制力水平较低,容易沉迷于网络文学;第三,由原文“青少年网络文学阅读的沉迷与成瘾问题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我国社会各

21、方面应该形成合力进行引导和治理”可以知道,我国社会各方面对网络文学进行引导和治理目前还没形成合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陈老奶王鲁彦天阴沉沉的,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一天,二儿子出去当兵了。在从前,当兵是升官发财的捷径,但现在不同,稍有知识的人都是抱着为救国而牺牲的目的去的,二儿子就是这其中的一个。没有谁晓得陈老奶的内心起了怎样的震动。第二天,她没有起床,什么也不吃,什么也不说,即使是顶心痛的孙子,都引不起她的兴趣。她的脸上没有泪痕,也没有悲苦,只是浮上了一层冷漠的光。这样地一直躺了两天后,她忽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她的心

22、也好像平静了,她像是把一切都忘记了。她现在也爱说话,脸上也常有点笑容。在过去五六年中,许多事情她都依着大儿子和媳妇的意见,自己很少拿主意,她用全副精神管着二儿子。但是现在,她又变为这一家的主人了。不论什么事,都要先得到她的同意。她好像一个懈怠了数年的舵夫,经过这次打击,终于又挺身出来紧握着船舵,负起了一切责任。她的大儿子现在完全代替了二儿子的地位,连穿衣吃饭也要受她管束。她最反对烟酒赌,可大儿子恰恰喜欢喝几口,有时也打打牌。他是一个商人,在镇上一家杂货店里做账房,算是个体面的人,无论怎样都戒不了酒和赌,许多交易往往就在喝酒打牌时谈妥了。然每当他违了禁,陈老奶总是气愤地说:“你?”这种事情如果发

23、生在二儿子身上,她准会爆炸起来,迸发出各种咒骂的语句,但现在,她好像绝对禁忌着什么。只是,这简短的一个字里,可以听出她复杂的情感来。不过在她的管理下,这个家并不因为少了一个年轻人就显出颓唐的气象,它反而如同一条张满了风帆的船,在激流中前进。但是不幸,二儿子出门才半年,陈老奶又受到了更大的打击。一个晚上,大儿子喝得微醺回来,挨了她一顿埋怨,第二天就起不了床了。他发着很高的热,两颊特别红,不时咳呛着,医生说酒入了肺。服了几天药,却愈见严重,到后来竞不认识人了。她像犯了大罪的人一样,总怀疑自己太管束了他。她日夜守在他床边,虔心地祈祷着,又极度懊悔地一再答应他:“只要你的病快些好,想喝酒就给你买点好的

24、。”但是,只过了八天,大儿子在高热中昏了过去,没再醒来。还不曾有谁看见陈老奶这样悲恸地号哭过,只有十几年前,当丈夫丢下她和两个儿子的时候,她哭得很伤心,但比起现在,却又不同。那时她的肩上负着抚养两个儿子的责任,虽然艰苦,前途却是明亮的。但现在,希望在哪里?她已经这样老了,还能看见什么呢?不,希望仍然是有的。在眼前,还有承继香火的孙子,和那贤淑的媳妇!几天后,她从悲恸中清醒过来,又管理起了家务,也一直劝慰着浸在泪水里的媳妇。为了幼小的孩子,媳妇把悲伤埋在心底,也终于和母亲一样,渐渐地振作了。但就在这时,大儿子的老板来欺负她们了。他假造了许多张字据,串通了一个伙计做证人,来向陈老奶催要她大儿子欠下

25、的几百元债。这是她怎么也想不到的事,她气得几乎晕倒了。她到镇公所去诉说,辩解,但说什么都无济于事。镇长冷酷地宣布结案,并要求陈老奶替儿子还债。现在她们怎么活下去呢?没有田地房屋,又没有挣钱的人可是陈老奶好像愈加年轻了,依然紧握着船舵,在暴风雨中行驶。她,戴上老花镜,开始给人家打起鞋底来,也让很能做针线的媳妇给人家缝衣服。有时候,婆媳俩在学校门口摆下一只炉子,做一些油炸的饼子卖给出校游玩的孩子。她们的精力一天比一天消耗得更多。陈老奶究竟是老了,越是挣扎,越是衰老得快,不到几个月,牙脱光了,走路也像失了重心似的踉跄。一个晚上,陈老奶靠着床,招招媳妇说:“你过来,我有话。”媳妇惊讶地坐到床沿上,看见

26、她的脸上正闪动着一种喜悦的光辉。“我一连做了好久的梦了,每次都差不多。”她缓慢地说,“我看见大孩子还活着,正高兴地喝着谁的喜酒又像是仗打完了,二孩子穿着军装回家了”她看见媳妇眼眶里闪动着泪光,就严肃地说:“你别伤心呀,我做的都是好梦,心里从来没这样舒畅过,我已经很满足了”她伸手摸着媳妇的头发,闭上眼睛,微笑着,渐渐地睡熟了。第二天清晨,天气特别阴沉,小房中暗淡而清冷。陈老奶静静地躺着,脸上十分安详。一九四二年(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老奶的二儿子为救国而去当兵。小说交代这一情节,引出下文对陈老奶内心震动的叙写,也为后文写陈老奶梦见二儿子穿着军

27、装回家的情节作铺垫。B. 大儿子有时违禁,陈老奶虽然不会暴怒和咒骂,但一个“你”字里,包含了她的疼爱和心痛,也包含了她的冷漠和失望。C. 陈老奶多次梦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表现了她对儿子的思念,对家人团聚和战争结束的期盼,同时也意味着陈老奶油尽灯枯即将走到她生命的尽头。D. 陈老奶身上有着纯朴勤俭的传统美德,有着百折不挠的顽强力量,有着埋头苦干的进取精神。作者塑造陈老奶这一形象有着特定时代的现实意义。8. 小说写陈老奶“依然紧握着船舵,在暴风雨中行驶”,有什么作用?9. 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答案】7. B 8. 呼应前文,引出下文陈老奶辛苦持家的情节;形象地表现陈老奶遭遇磨难和不幸

28、后的坚忍不拔、勇于担责;寄寓了作者的同情和赞美。 9. 阴沉的天气与开头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环境描写,渲染了悲凉、凄清的氛围;寓情于景,流露出作者对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的同情;神态描写,表现了陈老奶的无悔和满足。【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冷漠”错,联系上下文“但是现在,她又变为这一家的主人了。不论什么事,都要先得到她的同意。她好像一个懈怠了数年的舵夫,经过这次

29、打击,终于又挺身出来紧握着船舵,负起了一切责任”“她的大儿子现在完全代替了二儿子的地位,连穿衣吃饭也要受她管束”“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二儿子身上,她准会爆炸起来,迸发出各种咒骂的语句,但现在,她好像绝对禁忌着什么。只是,这简短的一个字里,可以听出她复杂的情感来”,可知二儿子为救国而去当兵,引起了陈老奶内心很大的震动,大儿子现在完全代替了二儿子的地位,陈老奶处处管束大儿子,大儿子违禁,陈老奶一个“你”字里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有疼爱和心痛,有担忧和失望,有顾忌和气愤,体现的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和责任,并非冷漠。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语句作用的能力。分析语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分析语

30、句内容,考虑与主旨的联系或考虑其在表达情感、观点方面的作用;着眼语句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分辨其作用是领起、铺垫、过渡、照应还是总结;针对表达上富有特色的语句(如特殊表现手法、结构上超常组合、使用特殊标点符号的句段)分析其特殊的表达效果。从情节结构角度,联系上文“但是现在,她又变为这一家的主人了。不论什么事,都要先得到她的同意。她好像一个懈怠了数年的舵夫,经过这次打击,终于又挺身出来紧握着船舵,负起了一切责任”,与上文形成照应,联系下文“她,戴上老花镜,开始给人家打起鞋底来,也让很能做针线的媳妇给人家缝衣服。有时候,婆媳俩在学校门口摆下一只炉子,做一些油炸的饼子卖给出校游玩的

31、孩子”,引出陈老奶辛苦持家的情节;从人物形象角度,联系前文,大儿子去世已给陈老奶沉重的打击,被大儿子的老板欺负,替儿子还债,家中没有田地房屋,又没有挣钱的人,陈老奶不顾年老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表现出她遭遇磨难和不幸后的坚忍不拔、勇于担责的性格特点;从情感角度,文本写二儿子为救国而去当兵,大儿子不幸去世,年老还要替大儿子还债,陈老奶不幸的遭遇引发人的同情,面对生活的磨难,陈老奶有着百折不挠的顽强力量,有着埋头苦干的进取精神小说,值得赞美。【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结尾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从情节、主题、手法情感等角度加以分析。从情节角度分析,可结合作品具体情节分析结尾如何做到陡生波澜、出人意

32、料又合平情理,或者如何做到与前文照应,使情节连贯,发人深;从主题角分析,则要分析结尾是否有卒章显志、点明文章中心、深化作品主题等作用;从手法角度分析,则要思考结尾如何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使文章耐人寻味;从情感角度分析,则要从悲剧性、喜剧性方面来分析作答。从情节结构角度,结尾“第二天清晨,天气特别阴沉”,与开头“天阴沉沉的,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形成呼应,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从环境角度,结尾写天气的阴沉,小房的暗淡清冷,陈老奶去世,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激荡;从表达技巧与情感角度,陈老奶遭遇大儿子去世,替大儿子还债等磨难,在阴沉凄清的环境氛围

33、中去世,作者寓情于景,表现对受苦受难的底层百姓的同情;从人物形象角度,结尾“陈老奶静静地躺着,脸上十分安详”,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联系上文“我一连做了好久的梦了,每次都差不多。她缓慢地说,我看见大孩子还活着,正高兴地喝着谁的喜酒又像是仗打完了,二孩子穿着军装回家了”“你别伤心呀,我做的都是好梦,心里从来没这样舒畅过,我已经很满足了”,陈老奶梦见自己的两个儿子,表现了她对儿子的思念,对家人团聚和战争结束的期盼,“安详”表现了陈老奶的无悔和满足。【点睛】分析小说语句的作用,可用“四指向一联系”的思考模式答题。指向小说环境:对环境的作用。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指向故事情节:对情节

34、结构的作用。贯穿始终的线索,推动(暗示)情节发展。指向人物形象: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指向小说主旨:对主旨的作用,突出主旨。一联系:联系读者思考,谈读者对此的感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文,字千之,初名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持廉奉法,为都御史顾佐所称。宣德末,奉命治彰德妖贼张普祥狱。还奏称旨,赐今名。英宗即位,迁陕西按察使。遭父忧,命奔丧,起视事。正统三年正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五年召为大理寺卿。明年与刑部侍郎何文渊录在京刑狱,寻迁右都御史。

35、九年出视延绥、宁夏边务。劾治定边营失律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罪,边徼为肃。明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饥,奏免其租。寻进左都御史。在陕五年,镇静不扰。景泰改元,召掌院事。文为人深刻有城府,面目严冷,与陈镒同官,一揖外未尝接谈。诸御史畏之若神,廷臣无敢干以私者,然中实柔媚。给事中林聪等劾文、镒畏势长奸,下诏狱。二人俱伏,乃宥之。是时,陈循最任,好刚自用,高谷与循不相能,以文强悍,思引与共政以敌之,乃疏请增阁员。循举其乡人萧维祯,谷遂举文。而文得中官王诚助,于是诏用文。寻自江、淮还朝,改吏部尚书,兼 翰林院学士,直文渊阁。二品大臣入阁自文始。寻遭母丧,夺哀如前。文虽为谷所引,而谷迟重

36、,循 性明决,文反与循合而不附谷。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五年进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大学士,仍兼东阁。英宗复位,即日与于谦执于班内。言官劾文与谦等谋立外籓,命鞫于廷。文力辩曰: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廷臣遂坐谦、文召敬谋未定,与谦同斩于市,诸子悉戍边。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文之死,人皆知其诬。以素刻忮,且迎驾、复储之议不惬舆论,故冤死而民不思。成化初,赦其子还,寻复官,赠太保,谥毅愍。节选自明史王文传(有删节)【注】忮:zh,刻薄。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7、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B.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C.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D. 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遣人必有马牌内府兵部可验也/辞气激壮逮车驾主事沈敬按问/无迹/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理寺是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B. 视事,即考察政事,明代通常会派遣廷臣管理地方事务和对原有机构进行视察、改革以整饬吏治、革除积

38、弊。C. 诏狱,即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D. “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文保持廉洁,遵守法律。宣德末年,奉命处理案件,使皇帝很满意;弹劾处理不遵法纪官员的罪行,使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B. 王文胸有城府,审时度势。林聪等人弹劾他,他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高谷虽引荐他,但其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C. 王文严峻冷酷,刻薄强悍。御史们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因为他向来的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D. 王文治理有方,历任

39、多职。代陈镒镇守陕西,王文上奏免去发生灾荒的地方的田租;进升左都御史,地方上安定不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后以子伦故,欲倾考官,又用谷言而罢。由是两人卒不相得。(2)敬亦坐知谋反故纵,减死,戍铁岭。【答案】10. C 11. B 12. C 13. (1)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2)沈敬也被处以知道谋反而故意纵容不报的罪名,免死,充军到铁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40、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用”的宾语是“金牌信符”,且前面是说“召亲王”的做法,后面说的是“遣人”的做法,二者并举,中间要断开,排除BD两项;“逮”的对象是“车驾主事沈敬”,“车驾主事”是官职,“沈敬”是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视事,即

41、考察政事”错误,“视事”非考察政事,而指“官吏到职办公”。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为他向来刻薄强悍,以致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错误,对他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他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从原文看,他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的原因除其平常刻薄强悍外,还有“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

42、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以故”,因为缘故;“倾”,使动用法,使倾倒,此处引申为陷害;“用”,因为,“罢”,(被)罢黜,动词包含被动;“卒”,最终;“相得”,契合、投机,互相投合,相处得很好。(2)中,“坐”,由而获罪;“故”,故意;“减死”,免死;“戍铁岭”省略介词“于”,“戍”,充军。【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43、、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王文,字千之,起初名叫王强,束鹿人。永乐十九年进士,被任为监察御史。他保持廉洁,遵守法律,被都御史顾佐所称道。宣德末年,奉命处理彰德妖贼张普祥案件。还京奏报,使皇帝很满意,赏赐他名为文。英宗即位,王文升任陕西按察使。遭逢他父亲的丧事,朝廷命令他回家奔丧后,回来再上任。正统三年正月,升为右副都御史,为宁夏巡抚。五年,被征为大理寺卿。第二年,他和刑部侍郎何文渊审

44、问京城中的狱案,不久,被升为右都御史。九年,出去视察延绥、宁夏边防事务。弹劾处理定边营不遵法纪的都督佥事王祯、都督同知黄真等人罪行,边境上吏治得到澄清。第二年代陈镒镇守陕西。平凉、临洮、巩昌等地发生灾荒,王文上奏免去这些地方的田租。不久,进升左都御史,在陕西五年,地方上安定不乱。景泰帝即位后,王文被征召入京掌管都察院事务。王文为人深沉刻薄,心中很有城府,面貌严峻冷酷,和陈镒同在官位,见面只是作个揖,没有交谈过。各御史都像忌惮神明一样忌惮他,朝中官员没有敢以私事求他的,然而王文内心却柔顺温和。给事中林聪等人弹劾王文、陈镒畏惧权势助长邪恶,关他们到诏狱。二人全都认罪,朝廷反而原谅了他们。这时,陈循

45、最放纵,喜欢刚愎自用。高谷与陈循不相和睦,因为王文强悍,高谷想引荐(王文)入阁共同理政来对付陈循,于是上疏请求增加阁员。陈循举荐了他的同乡萧维祯,高谷于是举荐了王文。而王文得到了宦官王诚的帮助,皇帝下诏招王文入内阁。不久,王文从江、淮回朝,改任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执掌文渊阁。二品大臣进入内阁正是从王文开始的。不久,遭母丧,“夺情”和以前一样。王文虽然是被高谷引荐的,但高谷迟疑慎重,陈循却明朗决断,王文反而和陈循投合却不依附高谷。那以后因为儿子王伦的缘故,想设计陷害考官,又因高谷进言而罢黜,从此两人终于不相合。五年升少保,兼任东阁大学士。再升为谨身殿大学士,仍兼职东阁。英宗复位,王文当天就和

46、于谦一起在朝中被捕。御史们劾奏王文和于谦等想迎立藩王,命令在朝廷中审问。王文竭力辩驳说:“征召亲王须用金牌信符,派人必须有马牌,这在内府和兵部可以验证。”言辞激昂壮烈。于是逮捕了车驾主事沈敬讯问,查无实证。朝臣就判于谦和王文召来沈敬计议未定,因此把王文和于谦一起斩于市上,他的儿子都被充军到边地。沈敬也被处以知道谋反而故意纵容不报的罪名,免死,充军到铁岭。王文之死,人们皆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只因他平常刻薄强悍,而且在奉迎英宗及景泰帝复储等事的议论与舆论相反,所以含冤死去而百姓并不思念。成化初年,赦免他儿子回来,不久恢复其官职,追赠太保,谥为毅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

47、面这首诗,完成各题。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公元 829 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一本作“尚”。 灌婴、韩信皆为西汉开国功臣,但两人出身贫贱。14.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 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C.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D.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

48、,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便于烘托诗人对蜀将命运的叹惋之情。15. 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答案】14. B 15. (1)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2)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3)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也隐含着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

49、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项,“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由诗歌标题“赠蜀府将”和注释一中“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可知,颔联“志气已曾明汉节”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的不是“诗人”,而是蜀将。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鉴赏能力,比较的点是意象和情感。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

50、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这里既要比较相同点,也要比较不同点,然后分别结合“吴钩”这一意象所在的语境来体会异同。首先看两处“吴钩”的相同点,无论是在温诗中,还是在辛词中,这“吴钩”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使用借代的修辞,泛指利剑武器,且都是比喻从军立功的志向。然后看二者的不同点。先看温诗,颔联中说“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这一联是说蜀将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频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但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与“犹自”构成转折关系,著一“滞”字,突出了蜀将的有功无赏,身有

51、大功却“吴钩犹滞”,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蜀将这一不公境遇的同情,其中隐含着对朝廷忽视功臣的不满;再看辛词,“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作者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由此可以看出,辛词中借助“吴钩”把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却没有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抒发了出来。(

52、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2)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_,_”。(3)雨霖铃中写临别之际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句子是:“_,_”。【答案】 (1). 舞榭歌台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 觥筹交错 (4). 起坐而喧哗者 (5). 执手相看泪眼 (6). 竟无语凝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

53、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榭、觥、筹、喧哗、执、竟、凝噎。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灰色调是四合院民居建筑的标志色彩,它承载了北京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地域、环境、民俗文化的映照。灰色比黑色更为含蓄、内敛,比白色更显优雅、_。( )。青灰、烟灰、棕灰、浅灰、深灰,编织成一片灰色的波浪,雅致协调。如果从更大的空间来看,四合院

54、统一厚重的灰色系还烘托了故宫_的气魄。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形式,“庭院深深深几许”,_较强,不同于西方“草坪上的建筑”。在色彩艺术方面,为打破灰度色彩的视觉疲劳,利用门(特别是垂花门)、窗、柱子,以及院内绿化植物等点缀色彩进行_,不同彩度间的绝妙平衡形成了四合院的独特色彩景观。所以,对四合院进行保护和改造,要将传统主色即灰色调贯穿其中局部构件的色彩在原有色系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人民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具有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新景观。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深沉 恢宏壮丽 私密性 调和B. 深邃 辉煌壮丽 独

55、立性 协调C. 深沉 恢宏壮丽 独立性 协调D. 深邃 辉煌壮丽 私密性 调和18.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表达出来。B. 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表达出来。C. 这种色彩属性表现了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就传递出一种朴素、雅致的美。D. 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就传递出一种朴素、雅致的美。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人民新

56、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具有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B. 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人民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具有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特征的建筑色彩。C. 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能够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D. 对历史建筑研究,既要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不能忽略能够表现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建筑色彩新景观。【答案】17. A 18. C 19. C【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

57、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A项,第一组,深沉,沉着持重;深邃,深奥,多形容道理。语境是说灰色具有“沉着持重” 的品格,而且能与并列词语“优雅”契合,都是用来形容人的词语,故选“深沉”。 第二组,辉煌,强调光辉灿烂;恢宏,强调宽阔,广大。根据语境,修饰气魄用“恢宏壮丽”更好,而且“辉煌”与灰色调矛

58、盾。第三组,根据前文“庭院 深深深几许”,具有幽深僻远的私密性,又与后文“草坪上的建筑”的开放性形成鲜明对比,可知,语境强调的是四合院的“私密性”。第四组,调和,形容词,配合得适当;动词,掺和并搅拌。协调,形容词,一般形容人配合得适当。语境需要动词,再结合语境对象为物,故选“调和”。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中的衔接能力,即句子补写题,句子补写题属于语用专题中的连贯考点,它是一道主观题,分值一般为5到6分。由于它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推断、逻辑思维、规范答题等语言综合能力。鉴于此,作为考生一定要认真作答,解答这种题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一、明确题目

59、要求,二、辨别文体类别,三、分析语段特点,四、关注标点符号,五、看清句子的位置,六、把握关联词语。A项,“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被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表达出来”,强调“一种朴素、雅致的美”,而根据后语境应该强调“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排除。B项,前半句“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作主语导致与上文的“色彩”衔接不紧,应该把“这种色彩”放前面作主语,一是强调,二是与上文联系紧密。后半句使用被动句,陈述重点“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不突出。排除。D项,“温和、谦让、平凡的意蕴被这种色彩表现出来”问题同B项。排除。C项,前半句承接前文,陈述对象保持一致,以“这种色彩属性”为主语;后半句亦以“老四合院的建筑色彩”为

60、主语,与下文紧密相接。正确。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首先要了解病句的六大类型错误: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逐一分析四个选项,看有无以上问题。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新时代”应放在“人民”之前;二是成分赘余,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应去掉“具有”和“新景观”。A项,“人民新时代”的表述不合逻辑,语序不当造成的;缺少与“具有”相搭配的宾语中心语。B项,语序不当造成“人民新时代”的表述不合逻辑;且“具有表现特征”两个谓语动词共同搭配“特征”导致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去掉一个动词,或者在“特色”后添加“的”,改为“具有表现

61、民族地域美学特色的特征”,让“忽略”搭配“建筑色彩”,“具有”搭配的宾语中心语为“特征”,“表现”搭配的宾语中心语为“特色”。C项,正确。D项,结构混乱、成分赘余、不合逻辑,既要更不能,连接的分句结构应该一致,“新景观”删去;“建筑色彩新景观”表述不合逻辑。故选C。【点睛】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

62、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从机器制翻译到智能教有,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_,并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

63、着人们的生活领域,_。未来,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在线客服、速记翻译、驾驶员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_。就像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答案】 (1). 人工智能已全面走入人类生活人工智能已渗透人类生活各领域 (2). 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还将替代人类的某些工作 (3). 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并不会让人都失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第一处,是前文“从机器制翻译到智能教有

64、,从刷脸支付到无人驾驶”进行总结,再结合后文“不断刷新人们的想象力。人工智能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领域”,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人工智能已全面走入人类生活”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前文“不仅”,可知填写句子要有关联词“还”与之搭配。在根据后文“一些重复性的工作,如在线客服、速记翻译、驾驶员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可知此处填写表示“还将影响到人类的职业领域”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前文“人们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人工智能在替代一些人类职业的同时”,以及后文“自动集装箱出现以后,搬运工人担心会失业,在港口却出现了很多吊桥工人”,可以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也会催生一些新职业”意思的句子。21.阅读下面的材

65、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蕴含的寓意。(不超过50字)有位年轻人很喜欢玉雕,他上门拜访雕刻大师,请求指教,雕刻大师问:“平时你练习雕刻,都是用石头?”“当然是石头。”年轻人说,“只是练习而已,何必浪费。我只有正式雕刻时,才会用玉。”“从今以后,你用玉练习。”年轻人不解:“练习时,半途而废是常有的事,用玉岂不是太可惜了。”雕刻大师摇头道:“你已经掌握了雕刻技巧,之所以雕刻不出满意的作品,关键在于你的态度。用石头作练习材料,固然便宜,可也正因为便宜,你每下一刀,便少了一分谨慎;而用玉做雕刻材料,虽然贵许多,可也正因为贵,你下刀之前,都会冥思苦想。这两种练习材料,哪种会使你精进呢?”大师的一席话让年轻

66、人恍然大悟。【答案】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不断地约束自己,才能以严谨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情,才能做好每件事情。【解析】【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文段的寓意,概括时注意故事的主体是大师要求学生平时练习雕刻也用玉,原因是“你下刀之前,都会冥思苦想。这两种练习材料,哪种会使你精进呢”,分析寓意时注意抓住阐述的原因,并使其普遍化,重点因为玉而产生对雕刻的敬畏,进而不断地约束自己,以严谨的态度去做事。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体育课长跑改短跑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中小

67、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体质下滑引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担忧,被广泛关注。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材料二:高三学生小李是同学眼中的学霸,身高1米7的他体重却只有90斤,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小李说,因为身体瘦弱和性格内向,不喜欢体育锻炼。同时,高三学业繁重,所以他更愿意待在教室看书。材料三:1917年,年仅24岁的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文章中“国力苶(苶:ni,疲倦,精神不振)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材料四:1919年2月蔡元培先生在教育之对待的发展一文中提到“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

68、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李文强”为化名,面向“阳光中学”的同学们写一篇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关于“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倡议书阳光中学的同学们:大家好!记得小时候,和我一起长大的一群农村娃,少人管束,学校没有什么正规的体育器材,也没有什么专业的体育老师,真正的“体育课”都在学校之外:放学之后,个个像脱缰的马驹,上树掏鸟,下河捉鱼,上学放学都要走几公里山路,回家还得帮父母下地干活。所以,除了个别孩子因为营养不良瘦弱些外,很多人从小就锻

69、炼了一副好身板。然而,如今的孩子们,特别是城市孩子的运动问题,这些年却越来越被关注。其中原因也不难想象:城里孩子出门基本上就是坐车,课余时间也没有多少机会出去玩,要不就是关在家里做作业,要不就是参加各种兴趣班,虽然不缺营养甚至营养过剩,养得白白胖胖,却手无缚鸡之力。当然,反思一下,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症结往往不只在于孩子,更在于我们。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因噎废食”、不敢承担责任,社会激烈竞争大环境下高考选拔的“唯分数”标准或许都是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重要因素。比如,之前媒体曾披露,全国多所高校取消了运动会上的长跑项目,并美其名曰保护学生,避免受伤。当时曾引发舆论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说实话

70、,不少人可能已经意识到了问题,但意识到了问题之后,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去改变现状了呢?又有多少人真正认识到体育对于我们的孩子、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未来的价值呢?体育的意义,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说,“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运动让人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可以帮助人们度过人生中的困境,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当年,克里斯蒂安贝尔等人主演的斗士,讲述了一个拳击手在运动中,不断自我超越,并影响和改变身边的亲人,最终实现了对于自我和家庭的救赎。影片用最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却成为囊括奥斯卡7项大奖的最终赢家,何尝不是对于体

71、育精神魅力的褒扬和认可只有自我锻炼、自我完善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对生活充满激情,充满斗志。运动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体育更是一种文化和观念,对于我们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体育不仅塑造一个人的体质,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1917年,毛泽东曾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主张“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今天看来,仍不过时。学生朋友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倡议人:李文强XX年X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

72、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以李文强为化名,面向阳光中学的同学们写一篇倡议书,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现象并思考自身,提出希望与建议。这就要求考生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审题】首先分析材料。本题由四则材料组成。材料一讲述的核心关键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学生的体质却在下滑”,“好日子养出弱孩子”,并举例说明,如“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体向上少有人达标”等等现象,

73、这些现象引发人们对于当下孩子身体健康的思考。材料二中的小李在课业上无疑是学霸,但身体状况却堪忧,这就引发人们对智育和体育关系的思考。材料三借助毛主席一段话将国民的体质与民族国家联系到一起,凸显国民体质对于国家的意义。材料四中重点是蔡元培先生的一段话,“凡道德以修己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体育为本。忠孝,人伦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无以行之”,凸显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知,这几则材料都与“身体健康”有关,所以考生只要能围绕“身体健康”写作即可。然后分析文体,从材料的要求来看,要求写作倡议书,所以文体上要符合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如标题自拟,可以以“的倡议书”为标题或副标题;下面第一行为称呼语,要顶格写

74、;第二行空两格写正文,落款要有署名和日期,等等。接着分析写作的要求,题干要求结合材料,能体现对材料的“认识与思考”,并且要提出希望与建议。参考立意:梦想从强健体魄开始;少年强则国强,体魄强则少年强;智育和体育协同发展;没有强健体魄,梦想怎能实现。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观点鲜明的标题,如“关于欲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倡议书”;然后开篇回顾农村娃的成长经历,展现农村娃的好身板,接着联系现在孩子的现状,指出问题所在,并进一步展现体育运动的意义,最后提出希望和建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素材:1.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马约翰2

75、.磨练肌胳,防病御症。姜子牙3.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4.有人认为:国家强盛有科技即可,体育无足轻重。对此,我不敢苟同。诚然,科学技术乃为国家强盛的利器,但体育更是强健国民体魄的基石。若国民没有强健的体魄,任何宏伟的蓝图都将成为空中楼阁。5.我常常为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51岁便病逝而叹惋,为史铁生自嘲“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而遗憾,为体弱多病的诗鬼李贺27岁便英年早逝而扼腕多少国家的栋梁之才,都因身体原因而过早离开,只给后人留下“千金无复换新诗”的无限怅恨。北宋名士苏东坡非常注重养生,即便身遭贬黜,他依然坚持通过瑜伽术,叩齿术,茶水漱口等方式强身健体。在那

76、个人口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年代,苏东坡虽被贬黜到惠州、儋州等医疗水平极其有限的蛮荒之地,还能寿至64岁,这离不开他对养身健身的重视。6. 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周恩来7. 健康的身体乃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培根8.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9. 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10.健康是最好的天赋,知足为最大的财富,信任为最佳的品德。释迦牟尼11.健康尤胜于财富。雷12.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朱文奴13. 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日)木村久一14.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运动的需要15. 一个人的身体,决不是个人的,要把它看作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凡是有志为社会出力,为国家成大事的青年,一定要十分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徐特立16. 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荷兰)斯宾诺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