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13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17西方人文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诞生到实践【专题突破】1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比较分析(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两次运动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刚刚兴起时期的资产阶级性质的人和人性从宗教蒙昧状态下的觉醒;启蒙运动则是资本主义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专制主义政治的阻碍后资产阶级的一种公然的思想反抗和动员。两次运动都注重了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思想的束缚,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它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封建的王权、神权和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两次运动都是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世界意义

2、。文艺复兴打击了宗教神学的精神统治,启导了欧洲范围宗教改革的浪潮;启蒙运动则更激进,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掀起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2)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不同点类别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背景产生于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时期地区和中心首先从意大利开始,然后扩展到西欧,中心在意大利最早在英国出现,随后发展到欧洲,中心在法国内容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宣传人文主义,强调人性;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只是借用古典文化中的现实主义成分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停留于对旧秩序的批判把斗争矛头既指向天主教会,抨击教权主

3、义,更指向封建制度,批判专制主义和等级制度。强调理性,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提出了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蓝图影响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及其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为18世纪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联系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都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认识(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概况时间方式原因实质东欧剧变19891991年突发性事件和流血冲突:罗马尼亚自由选举和

4、和平方式:东欧其他国家内部原因: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各种矛盾的激化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推动和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解体突发性事件(“八一九”事件)和和平方式相结合历史原因:由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而积累的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直接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国家政权发生了根本的质变和统一联邦制国家的解体(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a一定要抓好执政党的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b执政后,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

5、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要抵制和平演变与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正确认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到的挫折:从历史上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而且这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两者不是等同概念,而且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还在实践和发展。3一些关键词的辨析(1)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一般从历史事件本质的、深层次的因素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本性、内因等方面。在题干表述中常用“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根源是

6、”、“关键原因”、“基本因素”、“立足点、着眼点”等。直接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直接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又称为近因。“直接原因”往往是表面现象的一种。“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中促成事件在某一特定的地点和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爆发的偶然因素。所以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少许区别。在题干表述中常用“直接原因”、“出发点”等。(2)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直接目的指当事方要达到的最近的结果或结局。常采用“直接目的”、“目的是”、“意图是”等用语。根本目的一般指当事者从其阶级本性(立场)、阶层(集团)利益、民族利益或所处的历史环境等方面出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本质的结果或结局

7、。常采用“根本目的”、“根本上是为了”“是为了”等用语。(3)实质与性质实质指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即历史事件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是隐蔽的,只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在高考命题用语中,多采用“实质”、“本质”、“从根本上反映了”“本质含义”、“本质体现”等词语。性质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抛开事物表面现象看它的特征,是一种定论性的表述,回答了事物或人“是的”,往往是指其阶级属性。(4)特点与特征特征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特性和概念,这种区别是通过比较而显现出来的。有比较才有区别,而比较又是有条件的,只有存在着某种联系的事物才能进

8、行比较。特点是事物本身体现出来的,不是通过比较显现的。(5)说明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相似,一般来说就是从事实(材料)得出结论的意思。表明什么,说明什么,就是结论是什么。此外,“说明”还含有阐述、分析的含义。(6)体现与反映体现是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反映是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是间接说明、深层说明、本质说明,而不是直接、表面、现象的说明。(7)启示与认识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启发指示而有所领悟,其特点是由此及彼。认识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历史试题的“认识”往往以“谈谈你的认识”形式表现。这种“认识”,实际上就是“评价”、“看法”,至少要回答

9、“是什么”、“怎么样”才行。(8)背景、原因、条件、历史原因、历史背景、历史条件三者关系密切,有时可以混用,甚至所指内容基本一致。但严格说来,三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又不等同:背景的含量更大、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它的组成部分,原因和条件要到背景中找答案;原因和条件又有区别,导火线往往可看作是直接原因或“借口”但不是条件,而任何“借口”既不是原因,也不是条件。【专题演练】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深刻社会背景是()A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B新科技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C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D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2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文艺复兴()A

10、没有全面反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B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C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D仅仅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3法国启蒙思想反映了一个历史时代的特征,主要因为()A是18世纪世界上最进步的思想,并影响了全世界B适应了当时反封建特权、反宗教神学的要求C资产阶级实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需要D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和夺取政权的需要4在启蒙运动中,卢梭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与其他启蒙思想家不同,卢梭进一步提出了()A天赋人权和权利平等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政治民主和个人自由D国家主权属于人民5卢梭主张,在人民按契约建立的国家里,应该做到“没有一个人富裕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11、这表明他()反对奴隶制主张废除私有制要求财产比较平均的分配,反对贫富悬殊反对资产阶级所有制ABCD6下列关于文艺复兴和欧洲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B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C都是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武器D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承和发展7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那些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热衷于在头脑中用理性构想未来社会。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和对未来世界的渴望,都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性的非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充满浪漫主义的良好愿望和主观臆想构成了它们的基本特点。下列人物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是()819世纪中叶,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

12、条件是()A资本主义发展步入工业社会B无产阶级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C国富论倡导自由主义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9下列对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评述,正确的有()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苏联初期和二战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发生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的一些作法,对本国经济发展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二战后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ABCD1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不够成熟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该走符合本国实际

13、的道路ABCD11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蒙昧主义思想B人文主义思想C禁欲主义思想D浪漫主义思想12中世纪,西欧知识界强调:“人具有高贵的理性,人具有伟大的力量它体现了()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B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C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D“民权在民”的原则1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秀、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A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

14、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影响14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5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16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因为宣言()A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B表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C阐明了阶级斗争学说D

15、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17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路易十四被称为“国家第一公务员”,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这表明()A法国人民推翻王权成立共和国B该宪法体现了霍布斯的主张C国王权力受到三级会议的制约D法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限制18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中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A拥有教育权B获得劳动权C争取人身自由权D享有政治参与权19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依次材料,你应得出的主要

16、结论是()A用法律限制王权B奉行权力制衡原则C坚持人民监督原则D用真理和正义精神武装全体国民20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21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改革都()A废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B促使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C是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D重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22俄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社会性质转折意义的事件众多,其中不包括()A1861年农奴制改革B1917年十月革命C1991年“八一九”事件D阿拉木图宣言23下列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叙述错误的是()A都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和中心环节B赫

17、鲁晓夫改革开社会主义阵营改革之先声C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归于失败D勃氏改革因原经济体制活力衰退而失败24关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东欧剧变,下列表述与事实不符的是()A剧变前东欧各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B东欧各国都先完成政权更迭,然后实行政治多元化C德国结束了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D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25邓小平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这种健康发展应该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符合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各国的发展将积极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道路社会主义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民主法制社会主义事业将在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

18、基础上发展ABCD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意)彼特拉克材料二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主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这将是合法的破坏。(法)卢梭材料三政府的全部管理艺术就在于给予人和物

19、的自由,政府只应保卫国家,建立执法机构和维护无利可图的公共事业。(英)亚当斯密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所处时代的主流社会思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什么阶段?(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阐述的思想主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作者在经济方面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指出这种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4)材料一、二、三所倡导的思想对历史发展有着怎样的共同作用?27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到国家资本主义

20、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请回答:(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说明其效果。(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探索有什么不同?造成了什么后果?(3)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结果怎样?对此你有什么认识?2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沙俄和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1913年1937年国别比重国别比重美国34.2%美国41.9%德国16.7%德国11%英国12.1%英国7.3%法国6.4%法国6.9%俄国2%苏联13.7%其他国家25.2%其他国家17%材料二苏联和沙俄工业产值与

21、农业产值的对比(百分比)材料三1913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1913年等于1)材料四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至1700万,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1929年至193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下降了70。当时,许多昔日机器轰鸣的工厂区,变得死气沉沉、野草丛生,成为所谓的机器“墓地”。摘自人教版高中教材(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到1937年苏联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2)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和措施促进了上述变化?试分析这些经济政策和措施对苏联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根据材料三,说明苏联经济发展具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形成这一

22、特点的原因和这一经济特点对后来经济发展的影响。(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状况,美国采取了怎样的具体应付措施?美国这时采取的经济政策与传统政策的最大区别是什么?(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与美国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共同点有哪些?2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广泛吸取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20世纪20年代前期,苏俄先后采取了两项措施对于工农关系分别起了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请指出这两项措施是什么,并说明理由。从俄国农村改革的成败中,你可得出什么启示?专题17参考答案1D本题稍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与认识。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因此其深刻的社会背

23、景应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故正确答案为D。2C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认识。文艺复兴运动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故排除D、A、B是错误的。3D17到19世纪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启蒙思想中的反对封建特权,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和争取政权的要求。所以D最符合题意。4D本题属于记忆题。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在启蒙运动思想家中较为激进。D是正确答案。B是孟德斯鸠的核心思想;A、C是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理念。5A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主张废

24、除私有制,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反对资产阶级所有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6CC项不是两者的相同点,只符合启蒙运动。7B本题考查人物阶级属性的判断,只有孟德斯鸠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8A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题目中明确要求是经济条件,B是阶级条件;C明显为错误选项,可以直接排除;D是主观原因。只有A符合题意。9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表述不正确,应排除有的选项,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应排除有的选项。10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不能表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25、在全世界失败,所以排除。11B拉斐尔是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美术三杰之一。根据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人情和母爱,可以判断这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人文主义。12B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和理解材料意思的能力,很显然材料的核心思想是充分肯定了人和人性。故而B项正确。13DA、C两项显然不符合史实。尽管启蒙思想家们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在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上却不见得相同,伏尔泰的个人观点并不能代表全部启蒙思想家,故排除B。题干中的材料表明伏尔泰和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也就证明他们曾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14D巴黎公社发生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即1871年35月,故A、B两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

26、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C项错误。15D在当时俄国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是贫苦农民,故A项错误;推翻俄国沙皇专制统治的是二月革命,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仅仅使俄国退出了一战,并未终止一战,故C项错误;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指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故应选D。16A本题考查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内容,要求再现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第一次较完整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故答案选A。17D材料的内容来自于1791年法国宪法,同时说明国王必须宣誓效忠国家和法律,体现了法律权力高于君。A项法国成立共和国是在1792年

27、;B项霍布斯不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没有正确反映材料,材料的意思应该是国王权力受到法律限制,所以应选D。18D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而且材料与所学知识中的观点不一致。从材料中所得信息可知与妇女的权利有关,材料中的关键词“永远不要难道”等反映了其观点是反对妇女参与政治,与A、B、C三个选项没有直接的联系。19B根据材料中的含义得出天使与政府及人民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结论应是权力制衡原则,正确选项为B。20C从时间上分析,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农业集体化开始于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A开始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时期,B开始于1921年,D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表现之一,与工业

28、化时间上相近的是C选项。21DA选项错在“废除私有制”,B选项错在“持续发展”;C选项“摆脱苏联的控制”,提法不确切,应为“摆脱苏联经济模式”;D选项“重视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是卡达尔领导的匈牙利和杜布切克领导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经济改革的共同点。22A具有社会转折意义的含义在这里理解为社会的性质发生变化。B使俄国迈进资本主义社会,C使俄国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标志苏联国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只有A没有使社会性质发生变化。23A赫鲁晓夫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是从工业开始。C是两者的共同点,B、D符合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事实。24B从东欧剧变的过程分析,B选项说法不正确,东

29、欧各国是先政治多元化,然后才完成政权更迭的。25D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从东欧剧变的原因中分析得出;是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得出。所以正确选项为D。26(1)人文主义;资本主义萌芽(或工场手工业)。(2)重视社会契约,强调人民主权(或反对君主专制),强调公共意志。(3)反对国家对经济的任何干预,主张自由主义;工业革命。(4)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击了封建势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27(1)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企业;恢复商品交换。苏俄

30、政府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恢复经济。改善、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俄国的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找到了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在斯大林时期,开始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这种体制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3)背景:中国是资本主义不发达、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途径:采用合作化的方式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

31、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认识:通过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28(1)苏联工业产值在全世界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由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五年经济计划。积极作用: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工业化:从1925年开始执行的工业化方针,为苏联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五年经济计划: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到二五计划结束时,苏联发展成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

32、第二位。(3)特点: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在工业内部生产资料的生产高于消费品的生产。原因:在帝国主义敌视的国际环境中,出于安全考虑,首先发展工业;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通过海外殖民扩张来积累资本,只能集中国内财富,集中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影响:集中发展工业,尤其重点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制约了后来苏联工业的发展速度;优先发展工业,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调控经济,导致高度集中经济管理体制的形成。(4)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积极推行“以工代赈”。不同: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5)两国都采取了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的政策。29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采取余粮收集制。理由:农民交售的粮食和农产品几乎是无偿的,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社会不稳定,部分地区农民暴动和农业生产下降。实行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理由: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重视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专题17第24页(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