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树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由基因控制, 有利于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B. 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细胞核体积变小,细胞呼吸速率减慢C. 大肠杆菌细胞增殖方式为无丝分裂,不形成染色体和纺锤体D. 蓝藻细胞中含大量有叶绿体,有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1、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2、细胞衰老的特征:(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
2、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详解】A、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细胞编程性死亡,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A正确;B、衰老细胞内染色质收缩,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代谢减慢,B错误;C、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进行增殖的方式,而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增殖的方式为二分裂法,C错误;D、蓝藻属
3、于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只是因为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D错误。【点睛】注意:细菌、蓝藻等属于原核生物,其进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都不是在线粒体、叶绿体中完成,其增殖方式也与真核细胞不同,一般为二分裂。2.在个体发育中,通过细胞增殖增加细胞数目,通过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 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B. 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故用根尖细胞不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C. 有丝分裂间期完成的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均在细胞核中进行D. 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遗传物质均发生稳定性的变化【答案】
4、A【解析】【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详解】A、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都具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但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A正确;B、植物根尖细胞中无叶绿体,但含有控制叶绿体合成的相关遗传物质,因此用根尖细胞能培养出含叶绿体的植物体,B错误;C、有丝分裂间期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转录过程均在细胞核
5、中完成,而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在核糖体上完成,C错误;D、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均发生稳定性的差异,但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点睛】易错点:蛋白质的合成只能在细胞质中,不能在细胞核中。3.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B. 癌变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明显改变C. 癌症的发生与致癌因子有关D. 原癌基因可抑制细胞的异常增殖【答案】D【解析】【分析】1、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
6、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详解】A、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A正确;B、细胞癌变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显著改变,B正确;C、癌症的发生是癌细胞大量滋生引起,而癌细胞的产生与致癌因子有关,C正确;D、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D错误。【点睛】易混点:原癌基因(调控)和抑癌基因(阻止)功能的区别。4.“细胞程序性死亡”学说认为,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基因控制,许
7、多细胞会正常死亡。下列现象中属 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是( )A. 噬菌体的侵染使细菌破裂B. 肺炎双球菌被吞噬细胞吞噬C. 人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D. 人胚胎时期出现的尾后来消失【答案】D【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以及抵御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详解】A. 噬菌体的侵染使细菌破裂为细胞坏死,A错误;B. 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为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C. 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为细胞增殖和分化,不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D.人胚胎时期的尾后来消失属于
8、细胞凋亡,D正确。【点睛】注意区别: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但病原菌被吞噬细胞吞噬为非特异性免疫,不属于细胞凋亡。5.图为胡萝卜的植物组织培养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胡萝卜植株的花粉细胞也具有细胞的全能性B. 过程中既进行细胞分裂又进行细胞分化C. 图示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核的全能性D. 根与叶的细胞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胡萝卜的植物组织培养示意图,其中表示再分化,表示脱分化,表示获取胡萝卜的组织。【详解】A、胡萝卜植株的花粉具有细胞的全能性,且全能性相对较高,A正确;B、为再分化过程,该过程中细胞既进行细
9、胞分裂又进行细胞分化,B正确;C、图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D、胡萝卜根、茎、叶等功能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基因选择性表达造成的,D正确。【点睛】易错易混点:细胞的全能性的体现(单个细胞离体培育为个体)与细胞核的全能性体现(移植的细胞核控制细胞发育为个体)。6.在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是启动细胞DNA 复制的必需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复制前复合体”形成,进而启动DNA复制。参照图所示的细胞周期,“复制前复合体”组装完成的时间点是( )A. 1B. 2C. 3D. 4【答案】A【解析】由于细胞分裂间期包括G1期、S期和G2期,其中S期为DNA复制,因
10、此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是启动DNA复制的必需蛋白,作用时期应该是图中的1处,故A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DNA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7.某小组进行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是( )A. 探究有丝分裂每天的周期性变化可为实验取材时间提供依据B. 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细胞后就可以换上高倍镜进行观察C. 制作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D.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中期细胞明显少于间期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1、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
11、洗(洗去解离液,便于着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2、高倍显微镜的操作流程: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找到物像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观察调节反光镜或光圈使视野变亮,同时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可见。【详解】A、探究有丝分裂每天的周期性变化可为实验取材时机提供依据,A正确;B、先用低倍镜找到分生区细胞,转移到视野的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观察,B错误;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制作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C正确;D、间期时间长,因此显微镜下绝大多数细胞处于细胞分裂间期,所以观察到的中期细胞比间期细胞少得多,D正确。8.以下有关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叙述
12、,正确的是( )A. 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B. 原核细胞不能通过细胞分裂增加数目C. 人的红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进行无丝分裂D. 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有限的,导致细胞体积不能无限长大【答案】D【解析】【分析】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为二分裂。2、细胞的无丝分裂:概念分裂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过程细胞核延长核缢裂细胞质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特点(1)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2)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3)染色质、DNA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实例蛙的红细胞。【详解】A、无丝分裂不出现
13、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仍然要发生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分配,A错误;B、原核细胞可通过二分裂方式增加细胞数目, B错误;C、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能再分裂,C错误;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D 正确。【点睛】注意:人的红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分裂来,不是分化成的红细胞直接分裂来,但蛙的红细胞可以进行无丝分裂。9.如图为人体内的细胞(2N=46)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中的DNA分子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bc 时期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 应在 cd 时期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C. ef 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一定为
14、46 条D.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de 时期【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为1,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复制后变为2;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详解】A、bc段为S期,DNA复制加倍,但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A错误;B、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的最佳时期在有丝分裂中期,对应图中cd段,B正确;C、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ef期表示后期和末期,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达到92条,C错误;D、de段是因为着丝点的分裂导致,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同源染
15、色体的分离发生在cd段的某一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D错误。【点睛】关键: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导致细胞内DNA数加倍,染色体数不变;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加倍,DNA数不变。10.下图是对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b)数和 DNA 分子(c)数的统计图。 下列解释肯定不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用表示最恰当B. 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在时C. 可以表示细胞分裂的前期D. 可表示分裂完成的细胞【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两个时期;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
16、0:2,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代表有丝分裂的末期,表示细胞分裂完成。【详解】A、间期过程中进行染色体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含量加倍,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2:0:2,说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B、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最高,处于时期,因为中可包含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B正确;C、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中两个时期,C正确;D、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0:1,代表有丝分裂的末期,表示细胞分裂完成,D正确。【点睛】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
17、变化规律:(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11.如图表示某一昆虫个体的基因组成,以下判断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 A. 基因 A、a 与B、b 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该个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产生 2 种精细胞C. 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为 ABC 或 abcD. 该个体与另一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交配,后代基因型比例为 9:3:3:1【答案】B【解析】【分析】图中细胞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由于Aa和bb基因位于一对同
18、源染色体上,因此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只能产生4个精子,两种精子。【详解】A、基因 A、a 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B、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只有2种,即ABC和abc或ABc和abC,B正确;C、有丝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AaBbCc,C错误;D、不考虑交叉互换,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C:abc:ABc:abC,其自交后代基因型有9种,比例为1:2:2:1:4:1:2:2:1,D错误。【点睛】关键:一是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2种)与一
19、个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2n种)的区别;二是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遵循。12.如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某高等动物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生物体内基因重组发生在 a 段B. a+b 段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C. b 段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D. d 段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可能与 a 段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逐渐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
20、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图中a、b分别表示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d过程表示细胞的有丝分裂。【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
21、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和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a时间区段即为减数第一次分裂,A正确;B、从a段的起点开始,到b段的终点为止,属于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C、由于a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b段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D、a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为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d段为有丝分裂,其中前期和中期细胞内染色体与体细胞相同,但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是体细胞内的2倍,D正确。【点睛】本题解答关键是通过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判断不同区段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中a、b分别表示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c过程表示受精作用,d过程表示受精卵的有丝分
22、裂。13.下列对有关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相对性状指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类型,例如牛的细毛与短毛B.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基因即为等位基因C. 所有的基因都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D.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受基因型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基因型是表现型的内因,表现型相同,基因不一定相同。【详解】A、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牛的细毛与粗毛,短毛与长毛,A错误;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控制
23、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即为等位基因,如A与a,B错误;C、分布在染色体上的基因,其基因的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分布在细胞质中基因(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内的基因)由于不在染色体上,则其行为与染色体的行为没有平行关系,C错误;D、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而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如果环境不同,表现型也可能不同,D正确。14.下列关于孟德尔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杂交实验时应在母本开花时进行人工去雄、套袋处理B. 统计学方法主要用于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C. 进行测交实验也分正交和反交两组进行D. F1表现为显性性状,这一结果可以否定融合遗传【答案】C【解析
24、】【分析】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2、融合遗传强调性状融合后不再分离,而分离遗传强调即便某代有融合现象,但仍然在下一代可分离出单一性状。【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植物,所以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对母本去雄应选在开花之前,A错误;B、统计学方法的使用有助于孟德尔总结数据规律,进行测交实验是为了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B错
25、误;C、孟德尔所进行的杂交、自交和测交都进行了正反交实验,C正确;D、F1表现为显性性状,还不能否定融合遗传,必须在F1自交,在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才能否定融合遗传,D错误【点睛】注意: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整个过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中应用数学统计法是为了总结数据规律,用测交法是为了进行验证提出的假说;用正反交排除了细胞质遗传。15.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 ,甲同学分别从下图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 乙同学分别从下图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烧杯后,重复 100 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 F2 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过
26、程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基因的自由组合C. 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 DR 约占 1/2D. 从中随机各抓取 1 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8 种【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所示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规律实验;所示烧杯小桶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验。【详解】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A错误;B、乙同学分别从如图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模拟了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1/2=1/4,C错误
27、;D、从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33=9种,D错误。【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需要理解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6.在阿拉伯牵牛花的遗传实验中,用纯合红色牵牛花和纯合白色牵牛花杂交,F1 全是粉红色牵牛花将 F1 自交后,F2 中出现红色、粉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的牵牛花,比例为 1:2:1,如果将 F2 中的所有粉红 色的牵牛花和白色的牵牛花均匀混合种植,进行自由授粉,则后代中红色花所占比例为( )A. 1/2B. 1/4C. 1/6D. 1/9【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可以看出该遗传为不完全显性遗传,又由于F2中出现1:2:1的比例,因此可确定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由此解题
28、即可。【详解】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假设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粉红色牵牛花基因型为Aa,F2中白色、粉红色牵牛花的比例(aa:Aa)为1:2,即a的基因频率为1/3aa+1/22/3Aa=2/3,A的基因频率为1/3,子代中aa占2/32/3=4/9,Aa占22/31/3=4/9,AA占1/31/3=1/9,即后代中红色花(AA)所占比例为1/9故选:D。【点睛】注意:本题是在F2中让白花与粉红花(1:2)进行自由授粉,即自由交配,由于产生的雌雄配子中含A和含a的比例不为1:1,所以计算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不能按测交方式进行计算。17.基因型分别为 aaBbCCDd 和 AaBbCcdd 的两
29、种豌豆杂交,其子代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A. 1/2B. 3/4C. 7/8D. 15/16【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意知,该遗传问题涉及四对等位基因,因此在解答问题时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四个分离定律问题,先分析分离定律问题,然后综合解答。【详解】基因型分别为aaBbCCDd和AaBbCcdd的两种豌豆杂交,可以分解成aaAa、BbBb、CCCc、Dddd四个分离定律问题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1/2aa1/2(BB+bb)1/2CC1/2dd=1/16。故杂合子的比例为1-1/16=15/16,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最简单的方法是逐对分析法,即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
30、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其次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计算出每一对相对性状所求的比例,最后再相乘。18.控制某动物体长的三对等位基因 A、a,B、b 和 C、c 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显性基因 A/B/C 对体长的作用相等,且显性基因越多会使该种动物体长越长。让基因型为 AABBCC(体长 14cm)和基因 型为 aabbcc(体长 8cm)的该种动物交配产生 F1,F1 的雌雄个体随机交配获得 F2。如果 F2 个体数量足够 多,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B. F1 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 64 种C. F2 中体长为 13cm 的基因型有 6 种D.
31、 F2 个体的体长最大值是 14cm【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某动物体长的三对等位基因中显性基因A/B/C对体长的作用相等,且显性基因越多会使该种动物体长越长,AABBCC个体的体长为14cm,aabbcc个体的体长为8cm,所以每个显性基因增重(14-8)61cm又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让基因型为AABBCC和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交配产生F1,则F1的基因型为AaBbCc,含3个显性基因,所以F1的动物个体体长均为2+13=5cm。【详解】A、由于三对等位基因A、a,B、b和C、c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32、所以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B、F1的基因型为AaBbCc,且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各有23=8种,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88=64种,B正确;C、体长为13cm的个体中含有5个显性基因,所以F2中体长为13cm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共3种,C错误;D、根据F1的基因型为AaBbCc,自交产生的F2的基因型中含显性基因最多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其体长最长,为14cm,D正确。【点睛】关键:结合题意,弄懂不同体长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动物的性别都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33、B. 伴 X 遗传均有隔代交叉遗传的现象C. 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有明显性别差异D.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此病【答案】C【解析】【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
34、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详解】A、不同种类的动物,其性别控制方式可能不同,如有的是性染色体类型控制,有的是温度控制,有的染色体条数控制等,A错误;B、伴 X 遗传显性遗传病没有隔代遗传的现象,B错误;C、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在男女中不同,一般为男性大于女性,C正确;D、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母亲不一定患此病,如XbXb的母亲的基因型可能为XBXb,D错误.【点睛】熟悉不同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实验中,F1只有暗红眼;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实验中,
35、F1 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可以确定这对基因只位于 X 染色体上B. 可以确定显性基因是暗红色基因C. 两组杂交子代中雌果蝇基因型都是XAXaD. F1 雌雄性个体交配,两组 F2 雄蝇中暗红眼均占 3/4【答案】D【解析】【分析】本试验中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说明控制眼色的这对基因在X染色体上“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暗红眼”,说明暗红眼为显性由此把双亲和子代的基因型求出各个选项即可判断。【详解】A、结合题意,由于正交和反交的结果不同,说明控制眼色的这对基因在X染色体上,A正确;B、根据题干中“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
36、暗红眼”,可知显性基因为暗红色基因,B正确;C、根据解析暗红眼为显性,正交实验中纯种暗红眼(XAXA)纯种朱红眼(XaY)得到的F1只有暗红眼:XAXa、XAY,其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反交实验中纯种朱红眼(XaXa)纯种暗红眼(XAY)得到的F1雌性为暗红眼(XAXa),雄性为朱红眼(XaY),C正确;D、根据C选项,反交实验中得到的F1雌性为暗红眼(XAXa),雄性为朱红眼(XaY),F1雌雄性个体交配,F2雄蝇暗红眼(XAY)和朱红眼(XaY)的比例为1:1,D错误。【点睛】关键:根据正反交结果不同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遗传;根据正交结果只有暗红眼判断其为显隐性。21.在
37、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涉及自交和测交。下列关于杂交和测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不能B. 测交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自交不能C. 豌豆是严格自交植物,自然界的豌豆品种基本为纯种D. 自交和测交都不能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答案】C【解析】【分析】自交是指植物中自花受粉和同株异花受粉,可以是纯合子(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自交、杂合子自交。杂交是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的方式,可以是同种生物个体杂交,也可以是不同种生物个体杂交。测交是指杂种子一代个体与隐性类型之间的交配,主要用于测定F1的基因型,也可以用来判断另一个个体是
38、杂合子还是纯合子。鉴定生物是否是纯种,对于植物来说可以用测交、自交的方法,其中测交是最简单的方法;对于动物来讲则只能用测交的方法。采用自交法,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中没有性状分离,则此个体为纯合子;采用测交法,若后代中只有显性性状,则被鉴定的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出现,则被鉴定的个体为杂合子。【详解】A、自交可以用来判断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测交也能,A错误;B、测交不可以用来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但自交能,B错误;C、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即严格自交植物,在自然界中豌豆品种基本为纯种,C正确;D、自交和测交都可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
39、定律,D错误。【点睛】易错易混点:测交一般不能用来判断显隐性,但可以用来测定显性个体的基因型或者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自交既可以判断显隐性,也可用来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2.为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详细过程,下列相关实验方案和结论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将一组噬菌体同时用 32P 和 35S 标记后再去侵染细菌B. 用 32P 和 35S 标记的 T2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需长时间保温培养C. 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得出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结论【答案】C【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研究着:1952年,赫尔希和
40、蔡斯;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标记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时,需两组噬菌体,分别用32P和35S进行标记,A错误;B、T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只能进行短时间保温,否则细菌裂解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后会影响实验结果,B错误;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
41、离,C正确;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点睛】注意: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从自然界中所有生物而言,由于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才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说法,显然这个结论不是由某一个实验能够证明的。23.下列有关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细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 使 R 菌发生转化的 DNA 分子含有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基因C. R 菌转化为 S 菌后,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比例不会发生改变D. 该实验证明了 DNA 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答案】A【解析】【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
42、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A、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变异是基因重组,但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错误;B、进入到R型菌内的DNA分子含有与荚膜形成相关的基因,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C、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DNA都是双链结构,其中碱基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
43、配对原则,因此R型菌转化为S型菌后的DNA中,嘌呤碱基总比例不会改变,依然是占50%,C正确;D、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该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蛋白质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D正确。【点睛】注意:只要是双链DNA分子,不管其碱基序列排列怎样,由于嘌呤与嘧啶始终配对,所以嘌呤与嘧啶各占1/2。24.下列关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细胞中的基因都在染色体上B. 一条染色体上一定有多个基因且呈线性排列C. 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DNA 的片段都是基因D. 所有细胞均含染色体,染色体上的基因都能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
44、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少数基因分布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A错误;B、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DNA上并不是所有片段都是基因, C错误;D、原核细胞内不含染色体,真核细胞内的基因只能是选择性表达的,D错误。25.下列有关真核细胞中核 DNA 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每个 DNA
45、分子均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 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一般能与两个磷酸分子相连C. DNA 分子的全部碱基中,若 C 占 30,则 A 占 20%D. 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 A、T 碱基以氢键连接【答案】D【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每个DNA片段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且分别位于DNA两端,A正确;B、DNA分子中只有末端一条链中脱氧核糖只和一个磷酸分子相连,其余都是与两
46、个磷酸基团相连,B正确;C、DNA 分子的全部碱基中,由于C=G,A=T,所以若 C 占 30,则 G占30%,余下40%是A和T的总和,故A 占 20%,C正确;D、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的 A、T 碱基以“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错误。【点睛】熟悉双链DNA的结构组成与特点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基础,尤其注意ACD选项。26.将牛的催乳素基因用32P标记后导入小鼠的乳腺细胞,选取仅有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的某个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小鼠乳腺细胞中的核酸含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B. 该基因转录时,遗传信息通过模板链传递给mRNAC. 连续分裂n次后,子细胞中32P
47、标记的细胞占1/2n+1D. 该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细胞中含有DNA 和RNA两种核酸,其中含有5种碱基(A、T、C、G、U)和8种核苷酸,A正确。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为模板合成mRNA,DNA中的遗传信息表现为RNA中的遗传密码,B正确。一条染色体上整合有单个目的基因(用32P标记)的某个细胞,连续有丝分裂n次,形成2n个细胞;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其中只有两个细胞中含有32P标记,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1/2n-1,C错误。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有多种密码子(密码子的简并性),对应多种tRNA,D正确。考点:本题重点考查了遗传
48、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及有丝分裂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7.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研究,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B. 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C.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研究破解了遗传密码D. 逆转录和 RNA 复制过程的发现直接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答案】B【解析】【分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2、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眼色杂交实验证明了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3、沃森
49、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4、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遗传规律,但没有发现基因,A错误;B、摩尔根通过果蝇的眼色杂交实验证明了眼色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C、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错误;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发现了逆转录和RNA复制过程,从而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D错误。28.下列有关双链 DNA 分子复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DNA分子复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 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
50、对原则,即 A 与 U 配对,G 与 C 配对C. DNA分子复制过程是先完全解旋后开始碱基配对形成子链D. 真核细胞内 DNA 的复制可以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答案】D【解析】【分析】1、DNA复制过程为:(1)解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下,利用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3)形成子代DNA分子:延伸子链,母链和相应子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2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2)原料
51、: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TP(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4准确复制的原因:(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2)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复制准确地进行。【详解】A、DNA分子复制发生于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A错误;B、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与T配对,G与C配对,B错误;C、DNA分子复制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C错误;D、由于DNA既存在于细胞核中,也存在于细胞质中,所以DNA分子复制过程既在细胞核中进行,也在细胞质中进行,D正确。【点睛】熟悉DNA复制的过程、特点、条件、时间和场所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9.DNA 作为经典的多聚长链分子,
52、具有自我“打结”的特性。这种 DNA 扭结也存在于活细胞中,但细 胞自身具有某种特异性的酶来“解开”这种扭结。下列关于 DNA扭结的推测,错误的是A. DNA发生扭结时,扭结部位的直径可能发生改变B. DNA发生扭结后,其功能可能发生改变C. 解开 DNA 扭结的酶具有专一性,但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D. 扭结的形成是一种异常现象,但不一定影响生物性状【答案】C【解析】【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
53、A、DNA发生扭结时,扭结部位的直径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B、结构决定功能,因此DNA发生扭结后,其功能可能发生改变,B正确;C、根据题干中信息“细胞自身具有某种特异性的酶来解开这种扭结”可知这种酶具有专一性。根据酶的本质不是蛋白质就是RNA,但都应该是生物大分子,C错误;D、扭结的形成是一种异常现象,但不一定影响生物性状,D正确。【点睛】分析时紧扣题干中关键语句:这种DNA扭结也存在于活细胞中,但细胞自身具有某种特异性的酶来“解开”这种扭结。30.用固定序列的核苷酸聚合物(mRNA)进行多肽的合成,实验的情况及结果如下表:请根据表中的两个实验结果,判断亮氨酸的遗传密码子是( )A. CUUB
54、. UACC. ACUD. UCU【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实验一中重复的mRNA序列为UUCUUC,其中包括三种密码子,即UUC、UCU、CUU;实验二中重复的mRNA序列为UUACUUAC,其中包括四种密码子,即UUA、UAC、ACU、CUU。【详解】实验一中重复的mRNA序列为UUCUUC,其中包括三种密码子,即UUC、UCU、CUU,它们对应的氨基酸为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实验二中重复的mRNA序列为UUACUUAC,其中包括四种密码子,即UUA、UAC、ACU、CUU,它们对应的氨基酸为亮氨酸、苏氨酸、酪氨酸等结合实验一和实验二可知,只有一个重复的氨基酸为亮氨酸,也只有
55、一个重复的密码子为CUU,因此亮氨酸的密码子是CUU故选:A。【点睛】关键:抓住重复氨基酸只有亮氨酸一种,重复密码子也只有一个为CUU,进而推测亮氨酸的密码子为CUU。31.如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的示意图,已知分泌蛋白的新生肽链上有一段可以引导其进 入内质网的特殊序列(图中 P 肽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 P 肽段功能缺失,则新生蛋白质将不能分泌到 细胞外B. 合成的场所在细胞核,的合成与核仁有关C. 多个核糖体与结合,肽链在结构上相同D. 若中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则合成的多肽链结构一定会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题图为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分泌
56、蛋白质的示意图,即翻译的过程,其中是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是多肽链,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而成;是核糖体,翻译的场所。【详解】A、P肽段可引导新生肽链进入内质网,若P肽段功能缺失,可继续合成新生肽链但无法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A正确;B、合成mRNA的场所在细胞核,核糖体的合成与核仁有关,B正确;C、多个核糖体结合的是相同的,因此最终合成的肽链在结构上也是相同的,C正确;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后,则合成的多肽链结构不一定会发生改变,D错误。【点睛】分析A选项时注意题干信息“P 肽段的功能是引导核糖体合成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这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需要分别在内质网和高尔
57、基体中完成吻合。32.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一定是n/2 个B. 细菌的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单链可同时作为模板,提高转录效率C.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细胞内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可能发生变化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分子上【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2转录是指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3翻译是指以mRNA
58、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4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5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基因编码区上游的启动子,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详解】A、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A错误;B、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mRNA的过程,B错误;C、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基因选择性表达,故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59、C正确;D、DNA复制和转录均以DNA为模板,故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都在DNA上, D错误。【点睛】注意:由于DNA复制和转录均以DNA为模板,故催化这两个过程的关键酶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33.关于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密码子的简并性是指每种氨基酸都有多个密码子B. 肌肉细胞中编码唾液淀粉酶的基因不能表达C. 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可进行有关基因的转录D. 个 tRNA 的反密码子只能与 mRNA 上的一种密码子配对【答案】A【解析】【分析】有关密码子,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
60、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详解】A、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几种密码子编码,因此并不是每一种氨基酸都有多个密码子,A错误;B、基因在细胞内只能是选择性表达,唾液淀粉酶的基因只能在唾液腺细胞中表达,不能在肌肉细胞中表达,B正确;C、线粒体、叶绿体中可发生DNA复制,也能进行基因的表达,C正确;D、一个tRNA上的反密码子只能与mRNA上的一种密码子配对,D正确。34.果蝇染色体上控制体色的基因 A2 是由其等位基因 A1 突变产生的,且基因 A
61、1、A2 均能通过合成特定 的蛋白质来控制体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 A2 可能是基因 A1 中碱基对出现替换造成B. 基因 A1、A2 合成蛋白质时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C. 基因 A1、A2 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D. 基因 A1、A2 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的【答案】C【解析】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3、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进而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正
62、确。B、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的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时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B正确。CD、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基因A1和A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但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故C错误、D正确。【点睛】关键: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等位基因不会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但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35.在同一生物体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 DNA 分子中,可能储存有相同的遗传信息B. 不同组织的细胞中,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C. 不同 tRNA 分子中,可能含有相同的密码子D. 不同核糖体中,可能翻译出相同的多肽
63、【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是对遗传信息的概念、不同DNA分子的遗传信息、细胞分化、基因的遗传信息的表达的综合性考查梳理遗传信息的概念、不同DNA分子蕴含的遗传信息,细胞分化的概念和过程,转录和翻译过程,然后结合选项进行分析综合进行判断。【详解】A、同一生物体内,遗传信息是指指基因中的碱基序列,不同DNA分子可能存在相同的碱基序列的片段,储存有相同的遗传信息,即它们有相同的基因,A正确;B、不同组织细胞中,可能存在相同的代谢过程如细胞呼吸,因此可能有相同的基因进行表达,B正确;C、密码子是mRNA上三个连续的碱基,tRNA分子中没有密码子,C错误;D、翻译的模板是mRNA,不同的核糖体上,只
64、要是mRNA上的碱基序列相同,合成的多肽链相同,D正确。【点睛】关键:1、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tRNA相同,但m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2、密码子是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共有64种,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不决定氨基酸。36.基因突变一定会改变( )A. 基因的数目和位置B. 基因的碱基对数目C. 基因的分子结构D.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答案】C【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进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突变基因所在的位置不变;由于密码子的具有简并性,突变基因不一定会改变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详解】A、基
65、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因而不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位置发生改变,A错误;B、如果是碱基对的替换引发的基因突变,则基因中的碱基对数目不变,B错误;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D错误。【点睛】有关基因突变,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2、基因突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低频性(个体的基因突变率低,但种群中个体数,其突变率较高)、随机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3、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
66、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4、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37.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 )A. 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B. 基因突变可以形成原有基因的多种等位基因C. 细胞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D. DNA 复制、转录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具有随机
67、性、普遍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频性的特点。其中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所有的DNA分子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同一个DNA分子的任何部位都能发生基因突变;生物体的任何细胞都能发生基因突变。【详解】A、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B、基因突变可以形成原有基因的多种等位基因,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错误;C、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不能体现突变的随机性特点,C错误;D、DNA复制、转录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是随机性特点的体现,D错误。【点睛】关键要抓住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的具体表现: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
68、发生基因突变;所有的DNA分子都能发生基因突变;同一个DNA分子的任何部位都能发生基因突变;生物体的任何细胞都能发生基因突变。38.脊髓灰质炎病毒含有一种单股正链 RNA,该 RNA 能作为 mRNA 翻译部分蛋白质,如 RNA 复制酶等。下列有关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毒生命活动所需的酶均由宿主细胞提供B. 该病毒为 RNA 病毒,其遗传物质中含有密码子C. 病毐蛋白质的合成需要 RNA 复制酶的催化D. 该病毐的 mRNA 在翻译过程中存在 T 与 A 配对【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脊髓灰质炎病毒含有一种单股正链 RNA,该 RNA 能作为 mRNA 翻译部
69、分蛋白质,如 RNA 复制酶等”可依次判断各个选项。【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该RNA能作为mRNA翻译早期蛋白质,如RNA聚合酶等”可知,该病毒所需的酶不都是由宿主细胞提供,A错误;B、脊髓灰质炎病毒含有一种单股正链RNA,由此可知该病毒为RNA病毒;该RNA能作为mRNA翻译早期蛋白质,而密码子在mRNA上,因此该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含有密码子,B正确;C、RNA 复制酶是催化RNA的合成过程,而病毒蛋白质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是翻译过程,不需要RNA复制酶的催化,C错误;D、该病毒的mRNA在翻译过程中存在U与A配对,不存在T与A配对,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信息“脊髓灰质炎病
70、毒含有一种单股正链RNA”、“该RNA能作为mRNA翻译早期蛋白质,如RNA聚合酶等”。39.某种 RNA 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染色体 DNA 中。 物质 Y 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那么 Y 抑制该病毒增 殖的机制是( )A. 抑制该病毒 RNA 的转录B. 抑制该病毒蛋白质的合成C. 抑制该 RNA 病毒的逆转录D. 抑制该病毒 RNA 的自我复制【答案】C【解析】【分析】中心法则的内容是:【详解】该RNA病毒需要经过某种转变后整合到真核宿主的基因组中,真核细胞的基因是DNA,因此RNA这种病毒的转变过程是
71、逆转录过程;又知物质Y与脱氧核苷酸结构相似,可抑制该病毒的增殖,但不抑制宿主细胞的增殖,因此不抑制DNA分子复制,则该物质抑制是逆转录过程故选:C。【点睛】关键:抑制病毒增殖不会抑制细胞增殖,而细胞正常增殖必须发生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所以抑制RNA病毒增殖则只能是抑制逆转录过程。40.已知某 DNA 分子中的一条单链中(AC)/(TG)m,则它的互补链中的这个比值是( )A. mB. 1/mC. 1/(m+1)D. 无法判断【答案】B【解析】【分析】DNA分子是由2条链组成的规则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一条链
72、上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一条链上的C与另一条链上的G配对,因此如果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中(AC)/(TG)m,则互补链中的这个比值是1/m,故选:B。【点睛】关键:双链DNA中,一条链上的A=另一条链上的T,一条链上的G=另一条链上的C。41.周期性共济失调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机理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过程需要 RNA 酶和解旋酶的催化B. 过程和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C. 异常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与正常多肽链一定不同D. 该病的根本原因是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周期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发病机理,其中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
73、中;为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是一样的,而致病基因导致细胞膜上正常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从而使正常钙离子通道的数量不足,造成细胞功能异常。【详解】A、为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但不需要RNA 酶和解旋酶的催化,A错误;B、为转录过程,是翻译过程,两个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B正确;C、据图可推测,该基因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碱基对发生了替换,使原来某种氨基酸对应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出来的多肽链变短,但短肽链中氨基酸种类与原来的长肽链种类可能相同,C错误;D、由图可知,该病的直接原因是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结构异常,根本原因是控制
74、钙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D错误。【点睛】注意D选项中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的区别:前者必须从遗传物质(DNA或基因)的角度出发阐述,后者只能是直接承担着蛋白质的角度出发阐述。42. 大多数生物的翻译起始密码子为AUG或GUG。在图所示的某mRNA部分序列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则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A. 1B. 2C. 3D. 4【答案】B【解析】由题中“若下划线“0”表示的是一个决定谷氨酸的密码子”在结合图中核糖体的移动的方向,我们可判断起始密码子为与划线“0”的左侧。mRNA中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从01方向推,可推出10方向的密码子依次为:,由
75、此可知该mRNA的起始密码子可能是GUG即图示中的2;答案选B。【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43.科研人员在某海岛上发现多年前单一毛色的老鼠种群演变成了具有黄色、白色和黑色三种毛色的种群。基因A1(黄色)、A2(白色)、A3(黑色)的显隐性关系为A1对A2、A3显性,A2对A3显性,且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黄色老鼠一定是杂合子,黑色老鼠一定是纯合子B. 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C. 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子代中可能出现白色鼠D. 两只老鼠杂交的子代不可能出现三种毛色【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由于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故黄色鼠只能是
76、杂合子,基因型可能为A1A2或A1A3;白色鼠的基因型可能为A2A2或A2A3;黑色鼠只能是纯合子,其基因型为A3A3。【详解】A、由于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且A1对A3(黑色)显性,A2对A3显性,所以黄色老鼠一定是杂合子,黑色老鼠一定是纯合子,A正确;B、由于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所以多年前老鼠的单一毛色只可能是白色或黑色,B正确;C、两只黄色老鼠交配,则黄色老鼠都是杂合体,基因型为A1-,所以交配的子代中,1/4A1A1(致死)、2/4A1-(黄色)、1/4(白色或黑色)因此子代中黄色老鼠概率为2/3,C正确;D、如果A1A3与A2A3杂交,则后代中会出现A1A2、A1A3(黄色)、A2A3
77、(白色)、A3A3(黑色)三种毛色,D错误。【点睛】关键要抓住题干信息“黄色基因纯合会致死,且A1对 A2、A3 显性,A2对 A3显性,”由此确定三种鼠色的基因型。44.果蝇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 与 OY(无 X 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 为可育雌蝇, X(无 Y 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们经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 有 1/2000 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 XA 和 Xa 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 亲本红眼雄蝇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B. 亲本白眼雌蝇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C. F
78、1 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XaXaYD. F1 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XA【答案】A【解析】【分析】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即红眼是显性性状,则亲本中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详解】A、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
79、,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A错误;B、由以上分析可知,例外出现是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的,B正确;C、F1白眼雌蝇是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基因型为XaXaY, C正确;D、F1不育的红眼雄蝇是含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基因型为XAO, D正确。【点睛】关键:结合亲本与子代的基因型推测是由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导致异常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出现。45.某种动物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具体控制关系如图。相关
80、叙述正确的是( )A. A 基因和 B 基因均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B. B 基因上可与多个核糖体结合,以提高酶 B 的合成效率C. 无色眼的基因型只有 1 种,猩红色眼对应的基因型有 4 种D. 深红色眼的个体之间进行交配,子代可产生 4 种表现型【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基因A控制酶A的合成,基因B控制酶B的合成,酶A和酶B都能使无色底物变成猩红色产物,使动物表现为猩红色眼;当基因A和基因B同时存在时,无色底物能变成深红色产物,使动物表现为深红色眼无色眼的基因型为aabb。【详解】A、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这是基因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A错误;B、B基因
81、转录产生的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以提高酶B的合成效率,B错误;C、该动物群体中无色眼的基因型为aabb,只有1种,猩红色眼的基因型为A_bb和aaB_,共有4种,C正确;D、如果深红色眼的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个体交配,子代可产生3种表现型,D错误。【点睛】易错选项B,容易把“基因与核糖体结合”当做“mRNA与核糖体结合”。二、非选择题46.图表示果蝇(2N=8)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比值 H(H=染色体数/核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回答有关问题:(1)该图若表示有丝分裂,则 cd 段中,细胞核内有 DNA 分子_条;e 点 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_对。(2)该图若表示减数分裂,cd
82、段中是否包含不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说明理由 _。(3)该图若表示减数分裂,则基因重组发生在 _。(4)ef 段 H 的值为_,此时细胞内染色体数与DNA 含量的值比 H 值_ (大/小/相等)。【答案】 (1). 16 (2). 8 (3). 是,因为 cd 段包含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细胞 (4). cd (5). 1 (6). 小【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为果蝇体内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某比例值H(H染色体数/核DNA含量)的变化曲线,ab段表示G1期;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其形成原因是S期DNA的复制;cd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两个DNA分子,可表示G2期、
83、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其形成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可表示有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详解】(1)该图若为有丝分裂,则cd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此时细胞核内每条染色体有2个DNA分子,8条染色体则有16个核DNA分子。e点可表示着丝点分裂结束,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同源染色体对数也加倍,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8对。(2)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4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84、前期和中期没有同源染色体。(3)该图若为减数分裂,则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发生在图中cd段。(4)由图可知,ef段时,H的值为1。此时,由于细胞质中也含有少量的DNA分子,因此细胞内染色体数/DNA含量的值会比H值小。【点睛】关键:善于抓住两次“H值”的变化,一次是斜线段bc,因为染色体复制,导致细胞内染色体不变,但DNA数量加倍;一次是垂线段de,因为着丝点分裂,细胞内DNA数量不变,染色体加倍。47.下图 1 为 DNA 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图 2 表示细胞生物遗传信息
85、传递的某过程,图 3 表示DNA 结构片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 1 中_可组成一个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在结构上具有较高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_。(2)DNA 聚合酶可催化图 1 中_(填、或)的形成,DNA 复制时与键断开有关的酶是_。(3)图 2 所示的生理过程是_,该过程中不同于图 3 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4)若把图 3 所示 DNA 置于含 14N 的培养液中复制 3 代, 子代中含 15N 的 DNA 所占比例为_,含 14N 的 DNA 所占比例为_。(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细菌为实验对象,验证 DNA 复 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 20 min 分裂 一次
86、,产生子代)。请据图 4 回答下列问题:本实验运用的实验技术方法包括_。如果实验三的离心结果是:DNA _(位置及比例),则是半保留复制。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小组还设计了实验四, 如果 DNA_位置及比例),则确定是半保留复制。【答案】 (1). (2). 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分子内侧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 (3). (4). 解旋酶 (5). 转录 (6). A 与 U 配对 (7). 1/8 (8). 1 (9). 同位素标记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微生物培养技术 (10). 全部位于中带 (11). 1/2 位于中带,1/2 位于重带【解析】【分析】
87、1、根据图 1分析,在 DNA 分子部分结构示意图中,A、B为组成DNA的局部脱氧核苷酸链,为磷酸,为脱氧核糖,为含氮碱基(鸟嘌呤),为氢键,链接一条链中相邻核苷酸之间的酯键,为一个脱氧核苷酸内部的酯键,其中刚好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2、根据图2分析,一条链中一个碱基是U,表示RNA,另外一条链中碱基是A,表示DNA,表示转录过程。3、图3表示DNA,其中一条链15N,另外一条链为14N。4、根据图4中实验分析:实验一是将亲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最后离心得到的子代DNA全为轻带(DNA中两条链都含14N)。实验二是将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
88、基上培养多代,最后离心得到的子代DNA全为重带(DNA中两条链都含15N)。实验三是将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一代(,繁殖一代需要20min)后,若为全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1个DNA是15N-DNA,故一半在轻带位置,一半在重带位置;若为半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故全部位于中带位置。实验四是将亲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繁殖一代需要,40min)后,若为全保留复制的话,4个DNA分子中1个DNA是14N-DNA、另外3个DNA是15N-DNA,故3/4在
89、重带位置,1/4在轻带位置;若为半保留复制的话,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另2个DNA分子全是14N-DNA,故一半在中带位置,一半在轻带位置。【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1中刚好组成一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NA分子在结构上具有较高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DNA 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 DNA 的基本骨架,分子内侧碱基互补配对以氢键相连,不易受到破坏。(2)DNA 聚合酶是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酯键,如图1分析可知,图 1 中就是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DNA 复制时需要解开双链,即让解旋酶作用于氢键()使其断开。(3)图1表示转录过程,图
90、2表示DNA结构片段,因此,图1所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于图2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A-U。(4)图3所示的DNA,一条链含15N,另一条链含14N,若把图3所示DNA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代,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总数是8,凡是新形成的子链都含有14N,只有一条链含15N,根据半保留复制,其中含14N的DNA分子数为1,含15N的DNA所占比例为1/8。(5)据图4分析可知:研究DNA复制的方式可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密度梯度离心和微生物的培养等方法。实验三是将亲代细菌(含15N)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培养一代(繁殖一代需要20min)后,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
91、含14N、一条链含15N,故全部位于中带位置。实验四是将亲代细菌(含14N)转移到含15N的培养基上连续繁殖两代(,繁殖一代需要,40min)后,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2个DNA分子中都是各一条链含14N、一条链含15N,另2个DNA分子全是14N-DNA,故1/2在中带位置,1/2在轻带位置。【点睛】本题难点DNA复制规律总结:若将一个全部N原子被15N标记的DNA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若干代,其结果分析如图:1子代DNA分子数:2n个(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2)含14N的DNA分子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
92、含”。2子代DNA分子的总链数:2n22n1条(1)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链数”。(2)含14N的链数是(2n12)条。48.玉米是单性花、雌雄同株的农作物。现利用玉米进行以下研究下表为玉米 5 个纯系的表现型、相应的基因型(字母表示)及所在的染色体。品系均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纯合的,其他性状均为显性纯合。品系果皮节长胚乳味道高度性状显性纯合子白色pp短节 ee甜 ss矮茎 dd相应基因所在染色体(1)某同学想验证基因分离定律,选择品系作父本和作母本。请补全以下实验步骤: 先对的雌花进行套袋,待花成熟后收集的花粉并给授粉,然后应对作_处理,以
93、后收获_所结的种子即为 F1 种子。播种让其自然生长收获 F2 种子,再播种,观察和记录后代植株_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若选择品系和作亲本杂交得 F1,F1 再自交得 F2。则 F2 中表现为长节高茎的植株占_ , 其中纯合子的概率为_。(3)能用作亲本研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吗?_(能或不能),理由是_。高茎与矮茎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现有高茎玉米和矮茎玉米植株若干,某研究小组依次进行 了如下实验:实验一:随机选取一株高茎植株,让其自交,F1 中高茎:矮茎约为 31实验二:随机选取 30 株高茎植株,让其分别自交,F1 中高茎:矮茎约为 71 (4)实验一中选取的高茎植株的基因型是_,
94、其 F1 中出现矮茎植株的现象可称为_。(5)实验二中 F1 性状分离比不为 31,其原因可能是_;对实验二 F1 中高茎植株进行测交,得到 F2,理论上 F2 中矮茎植株所占比例为_。 .玉米种子的颜色由三对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其中显性基因B、M、R同时存在时,表现为有色;其他情况都为无色。现用一种有色种子植株分别与三种无色种子植株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问题:(6)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判断该有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是_,请在图标注出其基因的分布情况。_【答案】 (1). 套袋 (2). (3). 节的长短(节长) (4). 9/16 (5). 1/9 (6). 不
95、能 (7). 这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基因连锁) (8). Dd (9). 性状分离 (10). 30株高茎植株中既有纯合子(占 1/2),又有杂合子(占 1/2) (11). 1/7 (12). BbMmRr (13). 【解析】【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2、由题意知,玉米种子的基因型为B_M_R_表现为有色,其他基因表现为无色,B_M_R_与BBmmrr杂交,子代都表现为无色,不能可能出现B_M_R_,基因型为
96、B_M_R_个体不可能产生含有MR的配子,因此M(m)、R(r)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M、r连锁,mR连锁;B_M_R_与bbmmRR杂交,子代有色种子是25%,因此B_M_R_个体产生含有BM的配子的比例是25%,因此M(m)、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_M_R_bbMMrr,子代25%的有色种子,说明B_M_R_产生含有BR的配子占25%,因此B(b)、R(r)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在杂交试验中,需要对母本去雄,然后收集父本的花粉,涂在母本的柱头上,并套袋产生的子一代再自交,收获种子,再播种,观察和记录后代中节的长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只考虑节长和茎的高度,则品系和的基因型
97、分别是eeDD和EEdd,杂交得F1(EeDd),自交得F2,F2中长节高茎(E_D_)占3/43/4=9/16,其中四种基因型分别为1/16EEDD、2/16EEDd、2/16EeDD、1/16EEDD,在长节高茎中纯合子占1/9。(3)根据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可知,由于控制果皮和节长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能在产生配子时自由组合,因此不能选择品系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4)根据实验一中“高茎植株自交,F1 中高茎:矮茎约为 31”可知,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亲本的基因型为Dd,F1出现高茎和矮茎现象称为性状分离。(5)由于高茎为显性性状,实验二
98、中选取的30株高茎可能存在两种基因型DD和Dd,这样导致F1 性状分离比不为 31;对实验二 F1 中高茎:矮茎=7:1分析,由于矮茎(dd)占1/8(=1/21/4),说明亲本中Dd占两种基因型的总株数的1/2。由此可计算F1高茎植株中,(1/2+1/21/4=5/8)DD:(1/21/2=1/4)Dd=5:2,它们进行测交,得到 F2,理论上 F2 中矮茎植株所占比例为2/71/2=1/7。、(6)根据有色植株aaBBrr全为无色种子,不能出现B_M_R_,可判断出M(m)和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M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mR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且有色植株基因型为B_MmRr,根据有
99、色植株bbmmRR25%有色种子(B_M_R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并结合前一杂交结论,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是BbMmRr,且B在另一对染色体上。假设三对基因自由组合,该有色植株bbMMrr后代应该25%有色种子(B_M_R_),与结果不符,可推知三对基因存在连锁关系。因此控制花色的三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其中M(m)和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M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mR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B(b)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图示如下:【点睛】关键:一是理解验证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才能合理选择亲本的性状类型;二是在有色种子与三种无色种子杂交的实验结果时,要抓住组别中全为无色
100、种子,推断M(m)和R(r)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M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mR位于其同源染色体上,在根据组别推断B(b)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49.小鼠是遗传学常用的实验材料,性别决定方式为 XY 型。下面是关于小鼠某些性状的遗传实验:(1)在一隔离饲养了多代的有毛小鼠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对有毛鼠产下的一窝鼠仔中有几只无毛小鼠。无毛小鼠全身裸露无毛,并终生保持无毛状态。科研人员为了研究小鼠的无毛性状,继续让这对有毛鼠 杂交多次,每窝都有无毛雄鼠和无毛雌鼠出生。初步判断:小鼠的无毛性状源于基因突变,不是营养不 良或环境条件造成。他们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是_。(2)小鼠毛色的黄与灰、尾形的弯曲与正常
101、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等位基因 R、r 和 T、t 控制。在 毛色遗传中,具有某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从鼠群中选择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雌鼠作母 本,多只基因型相同的雄鼠作父本,杂交所得F1 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是_ 。父本的基因型是_,母本的基因型是_ 。让 F1代的全部黄毛尾正常雄鼠与黄毛尾弯曲雌鼠杂交,F2代中灰毛尾弯曲雌鼠所占的比例为_。若 F1 代出现了一只正常尾雌鼠,欲通过杂交实验探究这只雌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还是由环境因 素引起的,写出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杂交亲本的表现型组合,并作出相应的实验结果预期。亲本组合:_。 预期
102、实验结果:i若是由基因突变导致,则杂交后代的表现为_; ii若是由环境因素导致,则杂交后代的表现为 _ ;【答案】 (1). 无毛性状在后代重复出现(变异连续出现,稳定遗传) (2). RR (3). RrXTY (4). RrXTXt (5). 1/8 (6). 尾正常雌鼠尾弯曲雄鼠(尾正常雌鼠尾正常雄鼠) (7). 后代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后代全为正常尾) (8). 后代雄鼠出现弯曲尾(后代出现弯曲尾)【解析】【分析】1、遗传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异能在后代中再次出现;不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变异性状仅限于当代表现。2、基因
103、自由组合定律采用逐对分析法,而常染色体上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分析表格在F1雌性和雄性中黄:灰=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黄对灰为显性;F1雌性中只有尾弯曲,F1雄性中尾弯曲:正常=1:1,说明尾正常是隐性性状,而且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1)根据题意中“这对有毛鼠杂交多次,每窝都有无毛雄鼠和无毛雌鼠出生”,这种无毛性状在后代重复出现说明属于可遗传变异;而“多代的有毛小鼠种群中,偶然发现一对有毛鼠产下的一窝鼠仔中有几只无毛小鼠”,说明可能是基因突变。(2)在毛色遗传中,在F1中雌性和雄性中黄:灰=2: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灰色是隐性性状,基因
104、型为rr;则亲本的基因型为Rr,而RR这种纯合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分析尾形的弯曲与正常这对相对性状,F1雌性中只有尾弯曲,F1雄性中尾弯曲:正常=1:1,说明尾正常是伴X隐性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TY和XTXt,综上父本的基因型是RrXTY,母本的基因型是RrXTXt。只考虑小鼠毛色的遗传,亲本的基因型为Rr,则RrRr1RR、2Rr、1rr,而RR不能正常发育,则Rr:rr=2:1,再让F1代的全部黄毛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在得到的F2代群体中,RR=1/4,Rr=2/4,rr=1/4,其中RR不能正常发育,所以成活的个体中灰毛个体占F2的1/3。亲本杂交:XTYXTXtXTXT、X
105、TXt、XTY、XtY,F1代的尾正常雄鼠的基因型为XtY,弯曲雌鼠的基因型XTXT:XTXt=1:1,其中XtY1/2XTXT1/4XTXt、1/4XTY,XtY1/2XTXt1/8XTXt、1/8XtXt、1/8XTY、1/8XtY,弯曲尾雌鼠占1/4+1/8=3/8。综上分析:F2代灰毛尾正常雌鼠(rrXtXt)占的比例=1/33/8=1/8。如果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该正常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则选择尾弯曲雄鼠(XTY)与之交配,后代雌鼠全为弯曲尾,雄鼠全为正常尾;如果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则该正常尾雌鼠的基因型为XTXT或XTXt,则后代雄鼠出现弯曲尾。【点睛】关键:根据单独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判断它们的控制基因是否在性染色体上以及显隐性确定。规律:凡是子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则为常染色体遗传;与性别有关则为伴性遗传;凡是亲代自交(雌雄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杂交相当于自交)表现型所占比例较多的为显性,少的为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