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五寻找必考与加试命题结合点的主要视角视角一秦始皇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结合1统一全国(1)东方:公元前230到公元前221年,攻灭东方六国,结束诸侯混战。(2)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3)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4)“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2创立皇帝制度统一六国后,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具有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3创立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度(1)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体现了分权制约理念。(2)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
2、治的标志。4采取了多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发展。(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5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1)防御性军事工程。(2)伟大的艺术宝库:建筑艺术成就: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装饰艺术成就:雕饰精美、精雕细刻、雕梁画栋、美观。文学艺术成就:产生许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6秦始皇陵的文化内涵(1)秦始皇修建陵墓是因为古人相信“灵魂
3、不灭”,他为了死后让自己的灵魂继续享受无上的尊严和荣华富贵。陵园建筑按“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建制布局。(2)向世人展现了一个冥冥世界中的庞大帝国。(3)表现了秦代我国劳动人民在青铜冶炼、雕塑、建筑、装饰等方面的卓越才能。7秦陵兵马俑反映的历史状况与艺术特色(1)历史状况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稳定,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从事大规模的建设。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大。秦军强大,军容整肃,装备完备,有先进的军事制度,具有奋击百万的宏伟气派。当时秦朝社会的尚武风气。(2)艺术特色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宝库。兵
4、马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秦陵兵马俑反映出中国古代工匠在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艺,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8秦始皇功过评价(1)功(千古一帝)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2)过(一代暴君)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激化了社会矛盾。滥用民
5、力:修长城;大兴土木,建宫殿、骊山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激化了阶级矛盾。严刑峻法:专制暴虐的统治使秦朝短暂而亡。(3)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视角二唐太宗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布达拉宫结合点1对历史贡献政治方面善于用人: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完善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经济方面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法律方面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尊重生命,体现仁德,保护劳动力)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民族关系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策略:“战而后和”措施:(1)武力征服(
6、战而后和):629年,派兵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2)设置机构: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可世袭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外交往方针政策:开放的政策;兼收并蓄的方针设置专职机构:鸿胪寺交往史实:(1)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2)对相隔较远的国家遣使来唐,都复信答礼(3)“示存异方之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玄奘西游(4)日本、朝鲜学习唐文化2.三省六部制(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
7、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3科举选官制(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2)发展历程:隋朝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一体)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
8、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4布达拉宫具有浓厚的藏族建筑风格(1)采用藏族民居的碉楼体系,即砖石外墙、平顶、小窗的外观风格。宫殿整体采用木石混合结构,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墙上开有藏式黑边方窗。墙基深入岩层,部分墙体的夹层还浇注铁汁,以增强抗震能力。(2)它充分吸取了汉式建筑风格:殿顶飞檐翘角,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全部用铜瓦鎏金装饰,殿内的木结构也多采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5大昭寺是藏汉建筑技术的合璧之作以大昭寺主体建筑经堂大殿为例,其白石砌墙、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还有柱头檐部的装饰等,都是典型的藏族风格色彩艳丽、对
9、比强烈。其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为汉族古典建筑的做法。视角三康熙帝、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昆曲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结合点1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史实对内:巩固统一(1)平定三藩之乱;(2)统一台湾;(3)平定准噶尔叛乱;(4)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对外:维护国家主权抵抗沙俄入侵2.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化的曙光(1)经济上: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商帮
10、: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2)思想上,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的批判君主专制的进步思潮产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3)文化上,反映市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4)对外交往上,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入中国,西学东渐。3故宫的技艺风格及文化内涵(1)技艺风格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与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布局井然有序,突
11、出中轴线,凸显出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级秩序。皇宫的中轴线和整个城市中轴线相重合。整体气魄宏大,细部装饰也非常精致,堪称实用性与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红色与黄色是主色调,色彩鲜艳夺目,富丽堂皇。(2)文化内涵遵循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体现一国之君“南面而王”的正统观念。4平遥古城中的古民居特点和古建筑研究价值(1)古民居特点:大多建于清代,以砖墙瓦顶的四合院为主;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尊卑有序。结构的平面布局与封闭内聚的院落空间。(2)古建筑研究价值: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体现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5“日升昌”票号创立的背
12、景及其文化内涵(1)背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晋商的崛起;携带大额现金外出经商的不便;镖局运输的不安全性;西裕成颜料庄的分号遍布北方各省;创始人雷履泰的才能。(2)经营业务:总汇和存放款。(3)文化内涵:开拓创新、科学管理、诚信至上。6皖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1)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仿船型而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宗法制的体现:胡氏家族部落,祠堂(敬爱堂);书院,体现了在重农抑商背景下,顶住社会和世俗压力的可贵勇气,富裕后尊重知识、重视知识的重学精神。(2)宏村的水系按古代风水理论而规划,借“牛卧马驰、莺舞凤飞、牛富
13、凤贵”之吉意。7昆曲的拯救和保护(1)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集中国文艺之大成。昆曲“合离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昆曲的角色体制、演员组合体制流传至今。(2)昆曲的拯救与保护新中国成立后的措施:1957年成立北方昆曲剧院。面临的问题: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和昆曲改革的问题。解决方法:对昆曲拯救和保护,任重道远,需要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视角四孔子、百家争鸣、弘扬传统文化结合点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经济的崩溃,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封建经济
14、的迅速发展,为学术上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大变革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3)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2孔子的主张、特点及评价(1)主张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中庸思想:为了协调
15、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2)特点子不语怪力乱神重视现世事功(实践理性)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重视道德修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重视血亲人伦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重视民本思想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重视社会秩序(3)评价创立了儒家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明
16、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借鉴。3儒学所具有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特性战国时期针对春秋儒学受冷落的境遇,荀子改造儒学思想,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西汉时期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地位魏晋隋唐时期针对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三教合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形成盛唐的辉煌文化宋代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基础上,吸收佛道的有益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
17、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形成以理学为基础的局面明代王守仁把理学发展到心学,更多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4.近代中国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社会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主要原因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大;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派借用儒家思想,为我所用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弱小,康有为借孔子的名义从内部否定封建专制的合理性革命派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来建设新文化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资产阶级救亡图存激进派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认为传统文化禁锢人们思想,应该革新袁世凯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辟的
18、目的;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需要5.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1)对个人:有助于树立进取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担当意识。(2)对家庭:有助于维护家庭秩序、家庭和睦、提高亲情凝聚力、向心力。(3)对社会: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视角五华盛顿与美国的独立、1787年宪法、联邦制中央集权结合点1领导美国取得民族独立(1)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后,自己出钱组织军队参加反英斗争。(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整编大陆军,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3)177
19、6年7月4日,发表独立宣言。(4)1777年取得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5)1781年约克镇战役,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2领导美国人民制定宪法,实现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1)制定宪法背景:独立后的美国是松散的邦联,影响了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统一。内容: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立法、司法和行政权三权分立。意义: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突出“分权与制衡”的原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2)从“邦联”到“联邦”,巩固了统一确立:美国联邦宪法生效后,美国由一个松散的“邦联”,成为
20、一个真正统一的“联邦”国家。意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避免了中央集权的弊端,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美国较早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原因(1)从历史上看: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继承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阻力较少。(2)从经济上看:美国建立前,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处于同一水平,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实力雄厚。(3)从思想上看: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直接吸取了孟德斯鸠的思想
21、主张。(4)从外围环境上看:美国独处北美大陆,受欧洲封建势力影响较小,其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较少受到外部的干扰,这一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4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四大原则、三大局限(1)四大原则分权制衡原则:美国政府由立法、行政、司法三个平等独立的部门组成,三权分立,互相制约。民主(主权在民)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管理国家,以代议制为基础;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实行任期制;1789年颁布修正案,增加了10条,其中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联邦制原则:美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原则。联邦政府的权力是各州赋予的,但联邦的地位高于州的地位,同时各州也有处理本州内部事务的权力。共和制原则:宪法
22、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规定所有的公职向人民开放,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通过民选产生的;国家和政府应该为公共利益服务,不为个人谋利益。(2)三方面局限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5华盛顿担任两任总统,开创范例任期措施作用第一届17891793年网罗人才,组成内阁;建立国家银行,稳定货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第二届17931797年巩固第一届任期内的成果;宣布“严守中立”政策;展开西进运动创立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推进了美国西部土地开发,促进了经济发展视角六孙中山与辛
23、亥革命、西学东渐、三民主义结合点1辛亥革命民族危机空前资产阶级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2)过程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建立民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革命失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
24、性质。(3)意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2孙中山的四方面活动、四方面肯定评价(1)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改良: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创立兴中会,踏上民主革命道路。成立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同盟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提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2)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否定独裁专制,赋予国民权利;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3)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参加护国
25、运动、发动护法运动。(4)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5)评价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高涨。视角七列宁与十月革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结合点1领导十月革命胜利(1)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巩固的工农联盟。(2)过程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七月事件: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
26、夺权已不可能,使布尔什维克党改变策略,决定进行武装起义。彼得格勒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建立政权: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4)评价: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消极:许多
27、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3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
28、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3)评价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视角八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结合点1毛泽东的主要活动与评价(1)主要活动民主革命时期:参
29、加中共一大;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领导长征;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亲赴重庆谈判;领导三大战役;建立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建成;晚年错误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2)评价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毫无争议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2过渡时期毛泽东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491956)(1)政治开国大典: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
30、国历史揭开了新纪元。逐步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外交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实行“一化三改”;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体系;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3)思想文化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3毛泽东晚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561976)(1)成就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
31、我国的主要矛盾和任务,是一次成功的探索。1960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使经济恢复发展。(2)失误1958年,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发展,造成国民经济困难。19661976年,“左”倾错误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发生,民主政治、经济领域都遭受冲击,国民经济损失严重。(3)外交突破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4)思想文化思想: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做了理论准备。科技:“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
32、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提高了水稻产量。文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4邓小平的主要活动与评价(1)主要活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文化大革命”后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评价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5邓小
33、平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19781997)(1)民主政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一方面,健全法律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另一方面,恢复完善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祖国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同时,海峡两岸也打破了长期的相互隔绝状态,政治对话、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不断加强。(3)外交拓展: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目标。为此,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同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4)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
34、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进行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改革。对外开放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发展,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5)教育文化新时期:恢复“双百”方针,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重现生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20世纪80年代,党和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为中国21世纪的崛起奠定了人才基
35、础。视角九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文主义发展结合点1古代希腊历史遗迹的人文内涵及社会条件(1)雅典卫城主要建筑:山门、伊瑞克提翁神庙和帕特农神庙。价值:顺山势而建,布局巧妙,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精致秀丽。主要特色是柱廊,关注人文主义。(2)帕特农神庙:柱廊建筑体现了一种自由、开放、民主的气息,浮雕刻画人物包括乐师、骑手、手捧水罐的人等,彰显了对人的关注,显示出古希腊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3)奥林匹亚遗址体育成就:公元前776年,奥林匹亚举办了第一届体育竞技盛会。在竞技会召开期间,不得进行战争。古代奥运精神:和平友谊、公平竞争、追求健美、奋发上进、崇拜英雄等。(4)古希腊
36、人文主义、历史遗迹形成的社会条件地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经济: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思想:人们较早接受了平等互利的观念。政治: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的城邦使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历经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日趋发展完善,提供政治环境和保障。公民:公民具有较高的素质,公民参政意识增强,公共活动增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2欧洲的文艺复兴(1)条件经济前提: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经济的繁荣。政治条件:工商业主掌握着城市的权力。文化底蕴: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大量
37、遗存。人才汇聚:不满宗教文化钳制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2)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首先是一场文化运动,集中于人文学科,人文主义者推崇古典文化并将其作为仿效的典范。主要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突出人的优越性。人文主义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对教会和贵族的虚伪和腐败进行猛烈批判,从侧面揭露禁欲主义与人性的冲突和对人性的扭曲。(3)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思想: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宣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
38、动,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自然科学: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经济: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推动新航路开辟和宗教改革运动。3佛罗伦萨的文化遗产(1)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经济上:从14世纪开始,佛罗伦萨出现了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美第奇家族对佛罗伦萨文艺和建筑活动的大力扶植和资助,极大地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有丰富的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2)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文艺复兴的发源地,15世纪时成为文艺复
39、兴的中心。作用:孕育了但丁、彼特拉克等众多文艺复兴巨匠;涌现出一大批文学艺术杰作;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4圣彼得大教堂(1)寓意深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教皇的“圣”和“威”。广场两侧柱廊象征着教皇张开的双臂,时刻准备拥抱来自各地的朝圣者。(2)地位: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宏大最壮丽的天主教堂;融会一个多世纪意大利众多艺术精英的智慧,成就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辉煌的建筑艺术;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葩,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珍贵遗产。5西斯廷小教堂中的著名壁画作品(1)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宝库。(2)米开朗基罗的天花板壁画创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一座丰碑和祭坛后面的最后的审判。(3)壁画场面宏伟、形象生动、以
40、宗教题材为主;反映人文主义色彩。6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1)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2)拉斐尔: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合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3)贝尔尼尼: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师、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17世纪伟大的艺术大师。视角十与殖民罪恶、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结合点1西方与奴隶贸易相关的殖民扩张(1)原因:根本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美洲新大陆开发,许多种植园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扩大
41、。(2)方式:建立殖民地。进行殖民战争。奴隶贸易。野蛮的掠夺。残酷屠杀。不平等贸易。(3)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侵略国家以西、葡、荷、英、法等西欧国家为主,主要占据非洲、美洲等地区。(4)影响对殖民国家来说:掠夺了大量财富,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对殖民地来说:一方面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另一方面殖民主义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卷入了世界近代化的进程)。对世界来说: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
42、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使世界市场粗具规模。2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1)戈雷岛,近代史上又被称为“奴隶岛”,处于非洲大陆最西端,自然条件优越,距北美大陆最近,是非洲奴隶贩运的主要集散地。(2)1444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发现了戈雷岛;后在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之间有十几次易主,一直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为止。(3)标志性建筑:奴隶堡(关押、屠杀、贩卖奴隶)。3戈雷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历史上戈雷岛曾充当贩卖黑人奴隶中转站的角色,见证了殖民主义的罪恶。今天的戈雷岛不仅是西非的旅游胜地,而且还肩负着进行历史教育的使命。反映古代西非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近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的惨
43、痛历史。4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根本原因)。以德、意、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形成,双方相互敌对和竞争,导致国际危机加深。19世纪末,科技成果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军事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使得两大军事集团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巴尔干地区是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6月28日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2)经过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索姆河战役(首次使用坦克)美国参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苏俄退出战争德奥集团失败。(3)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44、。(4)后果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西欧衰落,美日崛起;引发了一系列革命,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5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1)和会上日本的目标:1914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其中包括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巴黎和会上日本的主要目标就是攫取中国山东。(2)和会上中国的目标: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山东。(3)列强的最后决定: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4)五四运动的爆发: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5、6中国山东问题(1)问题的由来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一战时日本占领山东租借地。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问题的解决:会外中日谈判,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其他权利,日本被迫放弃“二十一条”中的一些条款。(2)解决的原因中国人民坚持斗争的结果。英美与日本争夺中国的矛盾。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7经济危机与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关联德国日本原因(1)经济危机中受到沉重打击,国内矛盾空前尖锐(一战后,丧失所有殖民地凡尔赛和约;国内市场狭小;严重依赖以美国为主的外国资本受美国等国经济危机冲击)(2)当时的德国政府束手无策(3)垄断资产阶级(统治阶级中主要力量)倾向建立独
46、裁政府,德国极右翼势力抬头(4)希特勒领导法西斯组织纳粹党进行活动,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1)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十分沉重(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2)日本法西斯势力乘机而起,影响最大的是军部法西斯势力(直接听命于天皇,政府无权过问)经过(1)1932年纳粹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2)1933年希特勒成为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希特勒上台后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36年占领莱茵非军事区莱茵河东岸)(1)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2)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对内专制,对外扩张,亚洲战争策源
47、地形成(3)1937年,近卫文麿上台组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影响。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局部反法西斯战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2)经过战争爆发和初期阶段: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法国沦陷;不列颠之战。扩大:德军突袭苏联,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之战、阿拉曼战役。胜利: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德国和日本投降。9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及影响(1)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德:屠杀犹太人和建立奥斯维辛集中营。日:南京大屠杀
48、和“731”细菌部队。(2)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战争规模空前:范围(直接涉及四大洲四大洋)、国家(61个国家和地区)、人口(占世界80%的17亿人口)。损失惨重:人员、物资、文化遗产等。(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战败国(德、日等国)的反思: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战胜国(英、法、美等国)的反思:绥靖政策对世界大战爆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侵略行为不能姑息纵容,应及时制止;肩负起大国责任和义务;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战争受害国(波兰、法国、中国等)的反思:墨守成规的代价创新、发展才是出路,要与时俱进。全世界人类的反思: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10奥斯维辛集中营(1)法西斯罪恶:集监禁营、劳役营、灭绝营为一体,以实现其灭绝、监禁、掠夺、奴役、实验的罪恶目的。(2)列入名录的意义:揭露罪行、哀悼死者、反省历史、警惕未来、拒绝战争、维护和平,以反面教材独特形态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