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43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半期适应性)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9年10月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秋季高2019级高一半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卷(选择题)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殷代氏族是政治社会共同体,有土地、有人民,相当独立自主,他们和殷王室不一定共同具有高度的认同意识。即使是殷王后裔之族,也有些人认为武王革命不过意味着换了一位共

2、主,无所谓亡国之痛。他们愿意归顺周人,小邦周也乐于接纳。”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周人”的对策是A制定礼制,规范贵族的行举 B实行宗法制,强调“家国一体”观念C制定律法,惩戒贵族的失范 D实行井田制,确立“土地国有”观念2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设置郡、县两级,郡、县主官都由中央任免。以后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据此可知A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统一的政权要求中央能有效控制地方C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 D这一做法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3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体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

3、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 B.郡国守相畏惧刺史权威C.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D.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建立“中朝”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代中书省掌管一切政务6明代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部权便在不同时候、不同程度上为内阁所侵,六部则力图摆脱

4、控制,因而明代阁部争权现象严重。明代的六部能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因素是A六部受尚书省统属 B司礼监的牵制作用C六部享有丞相的决策权 D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明确职权范围7图中是中国古代官阶制变迁五大阶段示意图。对秦汉和明清时期官阶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秦汉官阶反映了当时贵族政治的形态 B秦汉品位分等高峰适应了氏族的统治C明清官僚特权萎缩而待遇向职位靠拢 D明清官阶超越士族统治向官僚政治回归8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5、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9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示完全正确的是战争名称时间战争影响A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圆明园遭到破坏C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清政府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商埠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列强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0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

6、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1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提出照会: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5%征收关税;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其目的是A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利益 B以经济方式扩大美国的在华权益C承认列强在华的权益以缓和矛盾 D与列强”机会均等”“利

7、益均沾”12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A要求人人平等的愿望 B迎合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C顺应世界潮流发展趋势 D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13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三元里人民抗英1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事件是A清军平定回部的叛乱 B左宗棠率军收复新

8、疆C林则徐远赴虎门销烟 D邓世昌血染黄海碧涛15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16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也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一评价主要针对的是临时约法的规定A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B实行责任内阁制C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 D总统为国家元首1

9、7福建学界曾致电北京政府:“青岛问题关系重大,凡我国民决不承认日本主张,均应誓死力争,以为外交后盾,曹陆章卖国证据确凿,请协电政府予重诛。”这一电文反映的事件A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C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18“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该誓词反映的事件是A南昌起义 B北伐战争C第五次反“围剿” D一二九运动19电影建军大业是继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后,又一部阵容华丽、气势恢宏的史诗之作。电影以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展现了人民军队伟大的建军篇

10、章。91年前的南昌起义A是中共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开始 B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点C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20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C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21下图是中国某一阶段战场态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是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首次大捷 B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

11、划 D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22在1935年的中国本位文化大论战中,有学者主张要发掘中国文化的特殊性,与西方文化划清界限;也有学者主张全盘西化。但与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热潮相比,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 B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C民族矛盾上升和救亡愿望迫切 D主张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23有学者评论某个事件说:“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掌握了领导权,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材料中的“分水岭”是指A国民革命的开展 B八七会议的召开C遵义会议的召开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41949年初春

12、,在扬州城区和农村,随处可见“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等标语。尽管春荒严重,但是扬州地区的广大人民,仍然响应号召,积极投身支援前线运动。据此判断,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针对的是即将到来的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卷(非选择题)二、材料题(25题40分,26题12分,共52分)25、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图2 秦朝疆域图(1) 根据材料一,指出平定六国后,秦朝疆域扩大的两个主要区域。分别指出秦朝加强对其控制的

13、主要举措。(12分)材料二 “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台湾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的背景及其中的两支主要力量和其领导人。(10分) 材料三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责任,也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则两利,离则两伤;捐弃前嫌,携手并进。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从现实出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顺应民意,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为祖国统一、民族振兴作出贡献。(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和则两利,离则两伤”的最有力的

14、证据是什么?(12分)材料四 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6分)26、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纭。阅读材料:材料 辛亥革命本质上就是一场在特殊有利条件下偶然成功的排满民族主义革命。它摧毁了已经走向了开明专制化的清王朝,却无法建立有效地整合社会

15、的新体制。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用严复的话来说,是“旧者己亡,新者未立,伥伥无归”的社会脱序时代。此后的府院之争,张勋复辟,直到北洋军阀混战,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临时约法体系。这样的制度安排,就只能让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南北分裂与碎片化。中国从此陷入持续数十年的“弱国家”状态。摘编自萧功秦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多灾多难时代的开端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一种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秋季高2019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B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

16、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故答案为B项。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C项不是西周采取的措施,排除;井田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排除D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17、,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2B材料中“尽管地方主官的权力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表明,自秦以后地方主官由中央任命成为定制,这反映出在统一政权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项。A项,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的表述与材料中“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主官的任命,不是地方自主权受到了压制,排除;D项,“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是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导致的,只要是在封建社会就不可能消除,排除。3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他的职权是皇权的延伸,

18、故尽管刺史位卑但权重,C项符合题意。刺史只负责监察,并不具体管理地方,排除A;B项只看到了表面,郡国守相畏惧的不是刺史权威,而是其背后的势力,排除;造成材料这种状况的是因为刺史的监察职能及其背后的皇权,并不是因为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排除D。4D由表格可以看出,出身“平民”“贫寒家庭”的进士比例较高,说明两宋、明清科举制度使一般的平民百姓有了参政的机会,促进了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扩大了官吏来源,故D正确;依据材料中表格数据可得出进士中只有不到一半出身于平民或贫寒家庭,A错误;“完全”“公平、公正”,夸大了科举制的作用,排除B;材料的隐含信息说明部分官员仍来自社会上层,“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

19、念”与题意不符,排除C。5C宋代枢密使分割的是宰相的军权,故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汉武帝设立中外朝制度,以中朝对抗外朝,以加强皇权,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管理,D 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6D明朝六部与内阁争权的主要原因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其权利的大小由皇帝决定,所以会侵占六部的职权,故D正确;明朝不存在尚书省,故A错误;明朝内阁与六部争权与司礼监无关,故B错误;六部不享有决

20、策权,故C错误。7C依据材料标注可知,秦汉和明清主要是以官僚政治为主,AB均不正确;C符合题意;材料体现明清政治仍然以官僚政治为主,表中信息没有涉及士族统治问题,D符合题意。8C9B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圆明园大劫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故B正确;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是英法,故A错误;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故C错误;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故D错误。10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辛丑条约签订后,中

21、国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迫切希望推翻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选项正确;马关条约是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签订的,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与材料中“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不符,公车上书是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想以改良的方法救亡图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选项错误;瓜分中国的狂潮和义和团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与材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B选项错误;戊戌变法产生于1898年6月至9月,与材

22、料问的“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不符,故C选项错误。11B材料所述的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目的在于扩大美国在华利益,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门户开放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排除;选项C、D都是门户开放政策的表象,并非其目的,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对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提出的对华政策,其目的在于维护本国利益,不能将表象和目的混淆。12D此规定不能反映太平天国要求社会平等的愿望,不能选A选项。平均分田才能体现追求绝对平均主义,不能选B选项。C选项说法错误,这依旧是传统的中国小农思想。从本题所规定的内容来看只是在考查太平

23、天国是要进行原来的男耕女织的生活,是典型的小农意识,故本题选D选项选项。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13B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这次运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使西方人受到了震撼。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本是民间组织,后来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并被利用以对抗西方人,义和团本身信奉迷信思想和充满盲目排外意识,用大刀长矛与洋人的火枪火炮对抗,西方

24、列强的八国联军很快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但这次运动使西方侵略者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力量,从而挫败了西方侵略者瓜分中国的企图。因此,材料中的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都没有联合政府,故ACD三项排除。14B由题干中的“大将筹边”、“湖湘弟子”、“天山”、“玉关”等信息可以得出,这里的大将是指湖南人左宗棠,所反映的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选B;清军平定回部叛乱是由乾隆皇帝实现的,故与题干中的“大将筹边”、“湖湘弟子”不符,所以排除A;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地点和邓世昌血染黄海碧涛都与题干中的“天山”、“玉关”不符,故排除CD。15A根据材

25、料中不允许外国人干涉中国事务和倡导所有中国人都管理自己的事务可知,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A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和打击帝国主义侵略两个只限于对民主和民族意识的解读,没有全面解释材料主题,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事实上的民主自由权利,只是“觉得”,D项错误。16B据材料“因人设法”可知,是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专权,维护民主共和而颁布的,B正确;据材料强调的是“临时约法的规定”,而不是立法权,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司法权的行使,C错误;据材料“因人设法”可知,没有强调国家元首的问题,D错误。17A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

26、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这是五四运动中的“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A项正确;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未诞生,B项错误;C项是国民大革命的意义,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D项错误。故选A。18B根据材料“土匪军阀”、“总理遗命”。结合所学知识,誓词中的“军阀”指的是北洋军阀,“本军”指的是国民革命军,“总理”指的是孙中山,这是北伐军的誓词。因此誓词反映的是北伐战争,B选项符合题意。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是红军反抗国民党的军事斗争,C选

27、项排除。一二九运动是学生抗日爱国运动,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9B南昌起义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也是创建军队的开始,故B正确;中共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已经开始掌握革命力量,A错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C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D错误。20B21D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国民党军队主要负责正面防御,抵挡日寇的正面攻击,八路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深入敌后,伏击并歼灭日寇。故该战场是当时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本题答案选D项。平型关战役是是全面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首次大捷,但A项不符合本题题意,且在材料中

28、无法充分体现,排除。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二者与材料无关,排除BC两项。22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学者出于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需求,知识界和舆论界希望通过传统文化塑造中国团结一心、一致抗日的民族意识,故选C。马克思主义得到深入广泛传播与材料“知识界和舆论界更同情和理解以传统文化为本位文化的说法”的描述相悖,排除A;新文化运动强调以思想启蒙推动社会的进步,排除B;儒家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情和理解传统文化不能等同于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拥抱回归,我们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排除D。【点睛】本题解体

29、的关键信息是材料提供的时间,学生要结合所学局部抗战的信息方可作出判断。23C24D根据“1949年初春”“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结合所学可知,渡江战役的时间是是1949年春,结果解放了南京,故D正确;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战略反攻,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开始,1949年1月31日结束,并且不符合“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9年初春”“为支援前线,获取全中国胜利”“扬州人民这场支前运动”,联系所学解放

30、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时间和背景分析解答。25、(1)区域:岭南地区、西南夷岭南: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开凿了灵渠西南夷:任命官吏,开辟五尺道(2)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主要力量:义军和黑旗军。领导人:丘逢甲、徐骧和刘永福。(3)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使国民革命蓬勃兴起,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当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后,合作关系破裂,国共两党开始了尖锐的对峙,这使日本侵略者有可乘之机,在20世纪30年代一步步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

31、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方针,使中国人民重新陷入战火,并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离。解析:根据两党两次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和两党分裂对中国造成的损失两个角度组织答案,梳理出具体的史实即可。具体的史实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的侵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裂。(4)认识:祖国统一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言之成理皆可得分)26、观点:赞同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论证:(1)性质和地位: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32、政治: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经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5)社会:推动中国社会变革:革除社会陋习,改变社会风气总之辛亥革命的发生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观点赞同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论证:革命不彻底:革命内部混入了旧地主、旧官僚、旧军阀势力;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未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革命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未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未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4)临时约法想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却适得其反,促使袁世凯撕毁临时约法,走上专制独裁的道路。总之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民主共和道路仍需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