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4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中国近代现代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六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2)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3)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对外贸易(4)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和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5)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

2、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6)明清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2.能力指要(1)认识明清时期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措施、影响以及封建社会衰落的总体趋势和表现。(2)掌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概况,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其缓慢发展的原因。(3)能够以史实说明,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4)分析明清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和历史影响。(5)掌握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和时代特点,认识科技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从1368年到1840年,包括明和清前

3、期(鸦片战争前)两个王朝的历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是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空前巩固。这也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虽然明清有过强盛局面,但并未改变整体衰落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农民战争发展到新阶段;经济上,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步丧失外交上的主动权,中外差距拉大;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和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思考讨论18世纪的中外比较研究,是史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东西方差距拉大的局面。从哪些

4、方面说明这一变化?提示:从整体上看,西方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可从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对外关系方面展开论述。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1)自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过历朝的完善、加强,明清时期极大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明初为加强君主专制,大力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取消丞相制度,制定大明律,设立内阁和特务机构,改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实行八股取士。(2)清代沿袭明制,后来增设军机处,成为权力中枢;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这一系列举措,使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3)作为封建后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5、其积极作用渐消,消极作用渐趋明显,大大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表现和原因之一。思考讨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制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这一政治制度。提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上分析其产生、发展的背景;把这一制度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按照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分析其发展演变和利弊影响。3.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1)经济发展的原因: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采取措施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明初的重农措施、清初的更名田

6、及赋税制度的改革等。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种植区域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革新,生产技术提高,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扩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发展。市场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贸城镇和大商贸城市涌现,远途贸易发展。(3)经济发展的特点:边疆地区开发,经济发展较快。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专业生产区域。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空前繁荣,但其发展的程度尚未到动摇封建制度经济基础的水平。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封闭,使中国日渐落伍。4.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7、和发展明清(前期)时期,一方面对外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的斗争,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另一方面对内把加强民族联系同平定少数民族上层叛乱的斗争结合起来;把礼遇少数民族上层,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军事行政管理结合起来。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下来,从而奠定了我国今天辽阔疆域的基础。5.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1)明清初期,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中国与外国一度有所交往,明初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但这些交往多侧重于政治方面,范围也受到局限。(2)自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中国。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

8、;明末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3)面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入侵,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发生了直接碰撞。中国进行了抵抗,明代的抗倭斗争、清代的抗俄斗争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等,都有效地抵抗了外来侵略。(4)从整个明清时期来看,中国改变了隋唐宋元以来的开放政策,失去了主动性,主要奉行封闭、落后的闭关政策,最终导致了中外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5)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6.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科技文化总结性、集大成的古典科技巨著相继问世,中国科技也一度处于世界前列,但自明中期后与西方逐渐有了差距。思想文化领域一方面专制色彩强烈,另

9、一方面也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和追求民主的早期启蒙思想。明清时期,小说蓬勃发展,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类书、丛书的编纂,使文学出现了繁盛局面。总的特点是:承古萌新,文学艺术繁盛,科技由发展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开始进入新阶段。疑难突破1.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体。纵观我国封建社会封建君主专制的演变,大体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两种形式。从秦到元,是有宰相制的君主专制,而明清时期,则是无宰相制的君主专制。面对封建末世复杂的社会矛盾,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就是极大地强化了君权。丞相的废除和

10、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明代三司和清代地方督抚的设立,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实行,强化了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厂卫机构的设置,则大大加强了皇帝对官吏和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这些表明,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强化。明清时期的无宰相制,大大强化了君权;通过地方机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同时,思想控制更是日益加强。皇权越来越尊,臣民愈来愈卑,这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演变的轨迹。君主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在评价其历史作用时,要根据时代变化,结合具体的社会现实进行评价。在明清建立之初,这种制度在纠正前朝弊政,提

11、高办事效率方面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造成中外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君权过于集中,又决定了皇帝个人品质对统治的制约。通常情况下,封建王朝前期皇帝比较勤勉,而中后期则相对腐朽,因此,封建王朝中后期则往往会出现统治危机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这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负面影响。2.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明朝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人身地

12、位的提高;另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但从实行情况来看,各地推行的并不一致,真正将赋役合并的并不多。后来随着明王朝的腐败,加征加派接连不断,“条外有条,鞭外有鞭”,人民负担有增无减。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但限于当时客观条件,一条鞭法实行得并不彻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的固定,为地丁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

13、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使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特别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与现实社会有密切关系,如当今现实社会中的费改税问题、国家取消农业税等。因此,既要从历史学科的角度认识赋税制度,也要从文综的角度做准备。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初级形态。这种生产关系,在明中后期出现。其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商品

14、经济繁荣,手工业技术进步。主要行业:先是棉纺织业,后扩展到冶铁业、采矿业、煮盐业、采煤业等手工业领域。先是江南一带,后扩展至全国。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机户即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即雇佣工人,机房即手工工场。地位:水平低,发展缓慢,整个明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一直处于萌芽状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居主导地位。影响: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在经济上的体现,为市民文学的产生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封建制度的阻碍和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统治的对立物,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其权势,千方百计地摧残它。封建剥削的残酷性使大批小生

15、产者破产,不可能提供资本主义发展的市场和资金。科举制的实行和严酷的封建统治,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重农抑商政策下,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严禁人民进行海外贸易。明统治者还派出矿监、税使,处处进行掠夺、勒索。清政府则在全国各城镇和交通要道设卡征税。明政府还实行岁办和采办制度来盘剥商人。在此情况下,从事工商业要承担风险和忍受大的盘剥,工商业者虽富有,但没有政治地位。因此,不少工商业者在致富后,不是将钱财用于扩大投资,而是置办田地,开办当铺。这样就阻碍了社会财富向资本的转化,影响并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4.全面认识清朝实行的闭关政策闭关政策即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清初实行严格的海禁,康

16、熙帝收复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乾隆、嘉庆时实行严格海禁,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并有种种限制,这种闭关政策一直坚持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有:第一,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经济,中国无需从国外进口商品,这是实行闭关政策的基本社会原因。第二,清政府害怕中国人民与外国人交往甚密,易“滋扰生事”,不利于自己的统治,这是实行闭关政策的政治原因。第三,为了防范和抵御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沿海港口的种种不法和侵略行径。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侵略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消极作用很大:首先,这一政策阻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限制了国内商品生产,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其次

17、,面对世界急剧变化的局势,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束缚了自己,不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一种甘愿落后和慢性自杀政策。再次,不可能有效抵御侵略,反而导致落后挨打和中外差距拉大的结果。5.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特点从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显著特点是承古萌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出现了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2)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封建专制主义的空前加强,在文化领域也表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如八股取士、文字狱、查封书院或改为官办、理学走向极端等。(3)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滋长,出现了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顾

18、炎武、王夫之等。(4)我国古典小说达到鼎盛局面。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作品,都表现了突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5)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杂剧。6.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与思考(1)世界领先的地位:明代以前,世界上重要的创造发明和重大的科学成就大约有300项,其中中国约有175项,占总数的57%以上,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原因:国家长期统一,社会安定,疆域辽阔。生产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并不断加强。政府重视教育。清朝以前,历代统治者大都重视对

19、外交往,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不断,中国人民善于吸收外来科技文化并进行创新。(3)明清社会转型之际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狭隘性,不可能使科技应用达到较大的规模,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封建统治者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不利于中国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相关科技的发展。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教育的落后。中国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重要宗旨,很少涉及科技文化知识。日趋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产生的最大因素。7.1718世纪的中国

20、与西欧1718世纪,世界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中国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清政府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从而落伍于世界潮流,与西欧形成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政治上:西欧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或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其君主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基础上的,对历史发展主要起推动作用;清朝则是君主专制强化并达到顶峰,成为历史进步的严重阻碍。经济上:西欧各国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植和保护的重商主义政策; 清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难以解体。思想上: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

21、义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解除了思想枷锁;而清朝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遏制了思想的进步。对外政策上:西欧在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扩张,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而清朝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贸易。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1)渊流分明,沿革清晰。中国政治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变化沿革,中央集权制度贯穿始终,各种制度历经损益,不断发展。(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鼓吹君权神授,君令臣从,君主独操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的内容,都是为了确保君权的集中。(3)人治高于法治。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的实质是独裁专制。(4)制度完备、周密、成熟。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

22、从君主到臣下,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网络严密而又长期稳定。(5)宗法关系长期存在。宗法制度的观念影响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借父权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基础,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制定的依据。(7)伦理关系和等级秩序与政治结合。调整伦理关系和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官民对立。(8)外戚、宦官干政。9.如何评价康熙帝的主要功绩与过失康熙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封建帝王,他对清初经济的恢复发展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

23、重要贡献。他的主要功绩:(1)奖励垦荒,宣布把明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又为减轻农民负担,从公元1711年以后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些都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2)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进行了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巩固了我国东北边疆。(3)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海防。(4)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巩固了蒙古地区。(5)册封五世班禅和达赖喇嘛并采取了其他措施,密切了西藏同中央政府的联系。(6)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压制反清思想,康熙帝曾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

24、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中,初税亩、编户制、租调制、租庸调制的共同点是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的共同点是以土地财产为征税标准。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值得注意的是,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上的过渡时期,即由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过渡。从西汉到清代我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是:(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

25、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2.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问题自秦形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至明清得到巩固,从而奠定了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疆域的基础,为现代统一多民族国

26、家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其间有统一、有分裂,但统一是主流。(1)中国古代改善民族关系的六种形式:和亲:如汉与匈奴、唐与吐蕃的和亲。通贡:如靺鞨对唐朝纳贡,宋送给辽、西夏、金岁币等。边疆贸易:如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会盟:如唐蕃会盟、澶渊会盟、绍兴和议等。册封:如唐对西突厥、回纥、南诏首领的册封,清对西藏喇嘛教首领的册封。设机构管辖:如汉设西域都护,唐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设宣政院,清设驻藏大臣和理藩院。(2)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五种类型:民族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的战争,契丹、女真、党项族对宋的战争,蒙古族对宋、明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

27、。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如清初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如内迁五胡反抗西晋的起义。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明朝的抗倭斗争、清初的抗俄斗争。3.关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给我们提供的有益的启示(1)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2)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3)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潮流,国家综合实力才能领先一步。4.从中国古代的汉藏关系看达赖鼓吹“西藏独立”的险恶用心藏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是汉藏两族友好往来的历史佳话。元朝时,西

28、藏正式归附中央,清朝时对西藏实行有效的管辖。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在祖国的关怀和支持下,西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经济文化事业稳步前进。历史昭示着一个事实:西藏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西藏正焕发着勃勃生机。但是,达赖和国际反华势力狼狈为奸,企图策划“西藏独立”。这种丑恶行径必将遭到包括藏族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和严厉谴责,这种分裂祖国的阴谋必将徒劳无功。达赖和国际反华势力应当尊重历史,认清形势,迅速停止所有的反华行径,这是唯一的出路。5.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相似点经济上:都是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

29、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政治上:西欧主要国家英国、法国的封建王朝都加强专制统治。中国明清统治者空前强化专制统治。西欧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都十分尖锐。思想上: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要求冲破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改变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提出了具有民主色彩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国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文化上:西欧产生了大批反封建的文学艺术作品,揭露和批判教会、贵族的腐朽本质,宣扬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中国也产生了一系列反封建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儒林外史揭露了科举制的腐败。6.西欧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从政治

30、上看,西欧工商业发达的城市往往与君主结盟,以对付割据的封建贵族;许多工商业城市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资本主义萌芽有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中国在封建大一统的局面下,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极大地束缚了社会的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严重阻碍。从统治者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看: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在群雄相争的局势下,为维护统治,增强国力,大都实行重商主义,鼓励工商贸易。而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如清统治者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从对外经济和贸易看:西欧在中世纪形成的各国贸易往来及东西方贸易,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得到巨大发展,由此引起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

31、义的发展。中国从明末清初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从思想上看:西欧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封建思想和观念受到猛烈冲击,人们普遍经受了新思想的洗礼。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们的观念。不同结果: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几个世纪中发展始终极为缓慢。7.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方面综合认识明清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从社会发展来看,封建制度开始衰落。其表现如下:第一,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君主专权的强化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第二,经济上,出

32、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第三,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第四,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地丁银的实行,表明了农民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第五,从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第六,在对外关系上,从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典例剖析【例1】 (2004年天津文综,15)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控制,设五军都督府和

33、兵部相互制约。对五军都督府职权表述正确的是A.五军都督府掌京师军权,兵部掌地方军权B.五军都督府掌地方军权,兵部掌京师军权C.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无调兵之权D.五军都督府有调兵之权,无统兵之权剖析:明朝为了加强君权,在军事上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只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两者之间相互制约。每逢战事,由皇帝亲自任命军事统帅,兵部发出调令,都督府长官奉命出征,这样军权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答案:C【例2】 (2003年上海,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

34、.王朝的振兴剖析:结合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与同时期的世界历史相对比,在各个选项的特殊词语上下工夫。“振兴”“荣耀”云云,都是一些历史现象,“曙光”颇有新意,但并非出现于东方;“彷徨”一说,含有“振兴”“荣耀”等现象,也反映出落后于世界潮流的趋势。答案:A【例3】 (2003年新课程,21)清朝前期实行的摊丁入亩赋役改革有利于A.人口自由流动B.土地兼并C.稳固自然经济D.减轻地租剖析:摊丁入亩就是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实际上这个措施增加了地租,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和了土地兼并,所以排除B、C、D三项。答案:A【例4

35、】 (2004年全国文综一,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养活了众多人口 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 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A.B.C.D.剖析: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指手工业生产部门中出现雇佣关系,与引进、推广高产作物无关,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例5】 (2003年江苏,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材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

36、类”。林居漫录材料三:明中后期上海人陆楫反对“财节则民可与富”的禁奢主张,认为“吴越之易为生者,其大要在俗奢、市易之利使其相率而为俭,则逐末者归农矣”。蒹葭堂杂著摘抄材料四:“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掌握国家命脉)也。” 王夫之黄书上述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怎样一种社会风气与观念?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指出这种风气与观念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剖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阅读材料和依据从材料中提取的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史料的阅读,从每则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且加以概括,但必须从题目的中心词“社会风气与观念”切入。材料一中“钱是好汉”及人们的态度可概括为“拜金”;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财富

37、的重视程度;从材料三中得出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也就是主张奢侈。在回答积极与消极影响时须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参考答案:拜金、重商和倡奢。积极作用: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消极影响:助长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或激化阶级矛盾)。【例6】 (2000年全国,41)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剖析:本题是材料问

38、答题,旨在考查对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差异的认识,突出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等多种能力的考查。题目综合性强,既是中外、古代近代内容的综合,又是各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综合。在回答时,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提取题干中的有效信息;其次确定好比较项是目的、性质、影响和中西方差距等方面的差异。要注意两者大背景的区别,在明朝专制制度强大的情况下,远航是扬威异域的政治目的。而西方是在资本主义兴起情况下的远航,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由此再分析影响,对中国远航业落后的认识,可从明代远航后果、明代通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中外远航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概括。参考答案: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

39、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原因: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提示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考查中国历史要将其放到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中。上题只是从两个不同地区的航海活动的角度比较中西方发展的异同,其他的角度如经

40、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制度的差别、外交政策的不同、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同特点等,都应该认真准备。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命题知识点密集,主观题比较集中,无论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对近现代的影响和借鉴来看,都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其中,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经济发展的表现和资本主义萌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文化中的新现象等问题是复习的重点。首先,要抓住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别梳理分析重大历史事件和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对外关系等方面把握历史特征,培养概括分析能力。其次,要把本单元内容放到世界历史长河中考查,注意知识的横向联

41、系与比较,认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差异及其原因,主要比较点有:1718世纪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对外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及影响;中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明清科技、思想与同时期西方科技、思想的比较。第三,穿插小专题,强化知识的纵向联系和归类分析。一轮复习中穿插小专题,是强化知识联系、拓深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本单元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有必要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可以考虑设立的小专题主要有: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沿革与发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沿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界的发展变化等专题。突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题,不仅要了解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发

42、展的原因与表现,也要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认识,如城市的发展、货币使用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运用联系的观点,多角度地分析一些重要问题,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这既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反映,既与东林党人和宦官专权有联系,也与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有关联。在分析历史现象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史论结合能力。运用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关系,分析明清时期文化的特征;运用主要矛盾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性质和作用;运用历史的观点,从积极和消极方面,正确评价闭关政策等。本单元内容较多,

43、又需穿插小专题,约用8课时。拓展题例【例1】 (2002年上海,8)元朝和清朝为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而采取的相同措施是A.设置行政机构B.抵御外国入侵C.实行“改土归流”D.册封宗教领袖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即台湾)的管辖;清朝时,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据此分析,A项符合题意。答案:A【例2】 (2001年全国,6)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B.土地利用率提高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首先要清楚摊丁入亩政策的内容,即

44、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中得知,人丁税并没有废除,而丁税是根据土地的多少来收取的,如果没有土地则不承担。其次,要注意题目所要求的是最重要的“客观”作用,这就要求准确掌握清朝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答案:C【例3】 (2004年北京文综,17)下列三幅图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作者是耙田图 弹棉图 造纸图A.贾思勰B.沈括C.徐光启D.宋应星剖析:由三幅图可知著作的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两个领域。A项齐民要术和C项农政全书的内容只局限在农业领域;B项梦溪笔谈是总结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与题意无关;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答案:D【例4】 (2004年

45、江苏,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46、天妃之神灵应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剖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第(1)问时,应明确题意“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意即首先从材料一中概括,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补充。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中“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还有“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

47、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应从材料一中的“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得出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为“明朝的国力强盛和造船业的发达”,从而解答第(2)问。解答第(3)问时要注意概括归纳,从材料一中涉及的人数、船只大小和数量可得出规模大的特点;从材料二中提及的时间1405年和1431年以及“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可得出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等特点。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应结合其对中国自身或中外交往等方面的影响来回答。参考答案:(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

48、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例5】 (2001年全国,34)自南宋末年至明清,民众服装、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种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剖析:此题的切入点较好,看似简简单单,非常贴近日常生活,其间却包罗万千,不易答得全面。首先,这些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来自于农业和手工业,那么,依据题中所给的时间,再回忆教材所学的有关知识;其次要确定好题目要求“重要

49、变化”“变化的原因”“变化有何积极影响”。此题突出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和概括能力。参考答案:变化:南宋后棉布逐渐取代麻布,成为民众的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明清时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及纺织技术改进;种植玉米、甘薯成本低、产量高;棉布物美价廉,深受欢迎;国内各民族间的交流和中外交流促进纺织技术进步和玉米、甘薯的引进;官府提倡,推广种植。影响:民众生活有所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商品经济发展,最终导致江南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兴盛。学术动态1.关于张居正改革的评价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肯定说。多数论者是持肯定意见的,其肯定

50、方面表现于:(1)使明朝成为一个统一整体;(2)增加了国库收入;(3)缓和了社会矛盾;(4)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改革虽然失败,但其许多正确主张被继承下来了,如清初的摊丁入亩就是继承了一条鞭法。第二,否定说。论者认为,张居正改革并不想触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朱明王朝的长久统治,仅要求官僚地主依法纳税以解决政府经济危机而已。2.关于郑和下西洋问题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这是研究中分歧最大的。第一种观点是政治原因说。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出于永乐初年政治斗争的需要,“主要为造成万国来朝的盛世,以利瓦解政敌的残余势力,稳固皇位和其子孙的长远统治”。第二种观点是经济原因为主说,是为

51、了控制东南亚的经济重心。还有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恢复和发展明朝与海外诸国的外交、贸易关系,以巩固和扩大明王朝的统治和提高国家地位;另一更重要的方面则是适应发展海外贸易的客观要求,用国家权力去大力进行,以专擅其利源”。第三种观点是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有人认为,郑和前三次下西洋,是要与西洋各国建立一种国际和平局势,并为下一步向东南亚及南亚以西的远航建立中转站。后四次则是在此基础上着重发展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谊,相互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第四种观点是“踪迹建文”说,即为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作用和影响,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稳定了亚非国家间的和平局势,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刺

52、激了国内手工业的发展,对明代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人则提出相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与明社会经济发展无任何关系,也没有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相反却维护了自然经济,政治上促进了封建统治者的虚骄心理。此外,有人还指出:郑和下西洋恢复了明政府与各国的朝贡关系,是宋元以来海外贸易的逆转,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实质上起着一种严重的阻碍作用。多数人对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的相互传播,促进了对南洋的开发等持肯定态度。不少学者对郑和下西洋没有导致地理大发现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有人认为,这种悲剧的出现,主要是没有强大的经济动因、传统的地理观和不发达的世界地理知识造成的。有人

53、则从中西方航海活动时代的社会前提、统治者的政策、航海动因、航海内容等不同方面加以比较。3.关于清统一与清初社会主要矛盾问题对清统一的评价,史学界也有分歧。有人认为,16世纪后,中国是向着封建制解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但后来却被清兵入关和征服全国的行动所打断。清政府建立的仍是小农经济,其政权的强化与反动,使原资本主义萌芽的速度和进程放慢了,所以清统一是落后和反动的。有人则从中外历史联系的角度提出相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处于西方殖民侵略势力东来的严峻局势,腐朽的明王朝已难以承担抵御外侵的使命了。而清兵入关,清王朝建立,重建统一的中央政权,结束分裂局面,从当时的历史大局来说应予以肯

54、定。对清初的社会矛盾,史学界存有分歧。早在清末,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基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认为清王朝执行的是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因而反清就是反满,是革命的。这种观点影响深远。史学界对清初社会矛盾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民族矛盾说。认为中国国内矛盾因满清侵入而迅速转化,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第二种,内部矛盾说。即认为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为主。第三种,阶级矛盾说。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应以阶段划分主要矛盾的意见。清军入关之初,满汉地主阶级相互勾结,重建地主阶级的统治,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此后,满洲贵族推行民族征服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1644年后,有组织的抗清斗争基本结束,满汉地主阶级

55、合流,阶级矛盾又成为主要矛盾。4.清代人口问题人口,是关系封建社会兴衰的标志之一,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对清代人口的争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关于人口发展趋势。有人认为,清代人口统计数在顺治、康熙、乾隆时是男丁数,乾隆以后是总人口数。清初,人口稀少的因素是战争、灾荒等,随着地方平定,版图扩展,轻薄赋, 使人口增加。康熙年间,由于平定三藩和经济恢复,使人口缓慢发展。后来的“永不加赋”和地丁银制,使乾隆时期人口暴涨。乾隆元年人口一亿,乾隆末年达三亿。嘉庆以后,人口增加减缓;咸丰、同治时,因社会动乱,人口数目徘徊。总之,清代人口变化是登山式的曲线膨胀过程。第二,人口膨胀的影

56、响。清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温饱常数”约在每人4亩土地上下,在此线之上社会就太平,在此线之下社会就动乱。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长,正是清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也与人口问题密切相关。也有人指出,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严重压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社会危机的形成和社会动乱。5.关于明清封建专制强化的原因及其作用问题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大大强化,对其强化的原因有三种意见。第一,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需要说。有人说:“明初的国内外形势,无论在巩固国内统治、恢复社会经济或加强国际力量的需要上,都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的要求。”还有人说到,明清专制主义强化,“是

57、宋、明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治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又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国家,中央权力必须集中;而在封建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这种中央集权必然表现为专制皇权的加强”。第二,反映了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维护长远利益的要求说。专制制度强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第三,为了强化皇权说,即为了强化皇帝的绝对权威。关于明清封建专制的作用,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对明清封建专制的作用应当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其消极作用,也要看到其积极作用。有人提出:“在专制主义恐怖统治和残酷压迫的一片黑暗中,也能聆听到历史前进的轻碎的步伐声,而人类所完成的灿烂伟大的功绩几乎都带有野蛮性的烙印。”清朝专制集权的加强,“为

58、进一步恢复发展生产、清除割据势力、实现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扫清了道路”。第二,明清封建专制强化造成了政治上的更加腐败和经济发展的停滞,使封建社会长期延续。6.关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问题(1)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间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对此问题的看法有战国出现说、两汉出现说、唐代出现说、宋代出现说、元代出现说、明代出现说、清代出现说。但大多数人认同明代出现说。但对明代具体开始的时间,也有分歧,大致有明初、明中期、明后期几种说法。(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人认为,封建国家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萌芽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国家对民间手工业和商业,总的方针是抑制而不是奖励,是重税而不是轻税,是掠夺而不是扶持。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各项政策,积极维护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长期处于螺旋式缓慢发展的状态。有人还认为,“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封建社会本身的特征所造成的;二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始终没形成对旧生产关系突破的条件;三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四是人口的压力,吃掉了社会生产力增长的部分;五是专制主义制度对经济活动强有力的干预和影响;六是西方殖民势力干涉、限制和压迫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