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3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08届高考历史专题教案二——中国古代政治史.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最新2008届中国古代史专题二中国古代政治史命题趋向:中国古代政治史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今年高考对政治史的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如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及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成熟从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即百家争鸣到封建思想的一统天下局面的实现再到以政治手段强化思想专制;统治政策的调整和改革。考纲要求:考纲要求具体掌握以下考点:1、夏、商、周的更替和制度(夏的建立、商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春秋战国的改革和变法,春秋争霸战争的原因、目的、性质和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性质、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春秋战国战争的

2、影响。)3、秦朝统治(秦朝统一的条件、进程,秦的疆域,秦统一的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灭亡的原因)4、两汉的政治制度(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西汉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封国问题的“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察举制,编户制,两汉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5、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治统治(隋朝的建立和统一,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隋的建设,隋炀帝暴政和隋的灭亡。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隋唐制度的革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和募兵制。隋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6、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强化的措

3、施及其结果和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及其影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7、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关系(契丹的兴起和建国、辽“藩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8、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金的建立、金的猛安谋克制度、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9、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元朝的行省制度和对少数民族的管理)10、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的建立,加强专制制度的措施,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11、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八旗制度,清军入关和统

4、一中国,清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和专制主义制度加强的措施:军机处和文字狱。清朝对少数民族的管理,清朝的疆域。)专题复习中我们要把以下几个重点问题形成知识体系:1、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汉朝的察举制、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周朝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金朝的猛安谋克制、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元朝的行省制度、明朝的僧官制度、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监察制度:2、中国古代重要变法与改革3、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知识归类: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社会最高首领的继承制度1、禅让制: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阶段最

5、高首领的继承制度。这是一种部落首领民主推举制度,其标准是选贤能。2、王位世袭制:(1)形成和演变:禹死后,其子启破坏了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自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从此禅让制被废除,王位世袭制确立。这一制度被我国历代统治者继承下来,一直延续了近四千年。(2)特点:最高首领的继承不再由民主选举,而是世袭;呈现“家天下”的特点;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3)认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也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它的确立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自开创后,这种制度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成为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

6、会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特征和政治制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与演变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指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原因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韩非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发展与运用(联系以前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实践战国时商殃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行县制的政治体制,提供成功经验。阶段特征背景主要措施作

7、用演变历程战国萌芽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崛起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为秦统一奠定基础秦朝建立1、秦灭六国完成统一。2、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和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3、韩非子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4、商鞅变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政治措施: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经济措施:,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文化措施: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

8、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西汉巩固1、郡国并行制,王国问题形成,严重威胁中央政权。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2、汉武帝时期土地兼并、商贾膨胀、边境不宁。1、政治措施: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颁布推恩令附益法解决王国问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官僚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与考核;强化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2、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管理。3、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4、军事措施:出兵匈奴

9、;进军南越设南海等郡。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隋唐完善1、完成统一,国家强盛,为晚上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条件。2、士族地主衰落,庶族地主崛起。政治措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军事措施:府兵制的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代基本沿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扩大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文化素质也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北宋加强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为巩固统治,防止地方割据和君弱臣强局面重新出现。1、集中军权:杯酒

10、释兵权,解除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实行更戍法,各地方军精壮之士入选禁军。2、集中行政权: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来分割宰相权力;地方:派文臣做知州,各州设通判,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3、集中财权: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4、集中司法权: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5、发展科举制度。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造成了严重后果:政府机构重迭,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军费开支浩大;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都造成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元朝发展结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局面,

11、为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1、在中央设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和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元政府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常识,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强化封建制度已渐趋衰落,只有加强统治,才能维护其统治地位。明朝时期: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约;制定大明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设军机处。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思想:八股取士清朝承袭明朝制度,又设军机处,思想文化上大兴文字狱。明清时专制主义

12、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2)皇帝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5)皇权借助于神权,宣扬“君权神授”等理论(6)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7)中央和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清时期登峰造极,并走向反动。总趋势1、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秦汉的三公制度、隋唐的三省体制、明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2、中央权力加强

13、,地方势力削弱:3、思想控制与文化专制不断加强:焚书坑儒、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始终围绕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地方与中央权力的矛盾,二是集中到中央的权力由谁来专断独裁,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影响积极作用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经济: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发展。(3)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政治:君权

14、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经济: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思想: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加,尤其是明清时期其危害尤为严重。)关于中国古代专制君主制政体的发展演变的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政体发展的历史,自夏朝开始至清末结束,时间约四千年。从整体上说,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可以统称为君主制。自秦统一后我们的国家政体是专制君主制政体。其发展和演变历程如下: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和丞

15、相的结合,即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丞相。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尤其是在汉初,丞相的地位和权力都相当显要。2、隋唐宋元时期: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其政体表现的形式是君主宰辅制。所谓君主宰辅制,是指在君主之下,有一个辅政的宰相群体。宰相由一人发展为一群人。隋唐时正式形成群体宰辅制度。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代设立政事堂,凡是为皇帝批准参加政事堂会议者都可以视为宰相。原来集中的相权,被分散在若干彼此互不统属的官员手中。这些官员

16、相互制约,既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又加强了皇权在国家组织中的地位。3、明清时期: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明朝废除宰辅制度,由皇帝亲自处理朝政。这样,把中国的专制君主制政体推向了顶峰。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来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同时它也极大地暴露了君主制的弊端,带动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三、古代的选官制度与重视人才选拔的历史经验名称时期内容影响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依据战功的多少授予相应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大批军功地主;壮大统治基础察举制;皇帝征召制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是两汉选官追

17、主要的途径之一,初期重德才,汉武帝时期各方面人才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后期重门第出身,导致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削弱中央集权。科举制隋朝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科举制度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选拔人才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扩大封建政权统治基础,打击士族势力,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开辟道路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促进文学的繁荣,如唐诗的繁荣消极影响: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创

18、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北宋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不再考诗赋;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培养变法人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明体范围、答卷格式和答题观点的固定化,使得许多知识分子

19、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西汉汉武帝创设刺史制度,全国分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一级的的地方长官。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以使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认识:在秦汉宋封

20、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主要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明朝,特务统治表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五、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封制:(1)形成和演变: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2)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3)特点: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在井田制经济基础之上;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也承担周天子随规定的义务

21、,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被分封的诸侯按照爵位的高低具有严格的等级和不同的特权。(4)影响: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受封者权力太大,本身带有很大的分裂因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分封制也逐步走向崩溃和瓦解,造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混战的局面。2、郡县制:(1)实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守与县令由皇帝任免,负责管理百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徭,加强了中央集权。(2)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后来历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置,也产生了深远

22、的影响。3、郡国并行制西汉(1)西汉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2)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3)王国问题的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颁布“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王只能享用租税,不得参与政事。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4、东汉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5、唐朝开元年间,为加强边防,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长官叫做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

23、唐朝增设许多节度使,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一直到唐朝灭亡,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6、元朝行省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为了有效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辖外,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7、明朝:地方上实行三司分权。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俗称为“省”,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立提醒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8、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

24、省、5个将军辖区、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在各省、区分别设置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9、“蕃汉分治”制度:(1)内容: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它少数民族。(2)特点:是一种双轨统治制度,其特点是“因俗而治”。(3)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由辽社会经济状况所决定的。在辽的统治区域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分为以农业为主的汉人、渤海人和以畜牧业为主的契丹等少数民族人民。为了对不同生产方式的民族进行有效管

25、理,辽实行这一制度。(4)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承认中原与边地的经济文化差异的基础之上,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与保护,有利于防止民族矛盾的激化,有利于促进契丹等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10、猛安谋克制度(1)内容:金朝建立后,推行猛安谋克制度,猛安谋克作为基本社会组织,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2)目的:加强统治力量。(3)性质:兵农合一的制度,是军事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的统一。(4)作用: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同时,在猛安谋克管辖之下的各户男子,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应征出战,这样不仅能节约财政开支,而且能保证有

26、较强的战斗力。11、八旗制度(1)内容: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2)性质:是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和生产三项职能。(3)作用:对女真的统一、满族的形成和经济发展其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六、各代对百姓的管理政策1、秦朝户籍制度: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户籍上有了年龄、土地等项内容,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与徭役。这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制度。2、两汉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

27、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编户制度既是户籍管理制度,也是赋税制度。3、北宋保甲制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保甲法。农户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作用: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还减少了军费开支。七、历代军事管理和兵制(一)军事管理:1、秦朝:中央设太尉,负责管理军事。2、隋唐:兵部主管军政。3、北宋:集中军权,解除统兵大将兵权,削弱节度使实权。将禁军统领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各地方军精壮之士选入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

28、“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4、明朝:中央:兵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约。五军都督府有统兵之权,但无调兵之权;兵部有调兵之权,但无统兵之权。遇有战事,兵部奉旨调兵,由皇帝临时任命将领、总兵,统率军队作战。地方上设都指挥使司负责地方军政,权归中央。(二)兵制:1、府兵制(西魏唐中期)(1)起源: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2)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3)隋文帝时府兵制的改革:内容: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特点:府兵制与均田制

29、结合,“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影响:有利于农业生动,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4)唐太宗时的调整和健全: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内容: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兵将平时不在一起,府兵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但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了农民身上。(5)府兵制的瓦解和崩溃:武则天时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社会上以

30、充当府兵为耻。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2、募兵制(唐中期以后)(1)目的:唐玄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2)内容: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士兵为职业兵。(3)评价利弊: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增强了军事力量;募兵制的士兵为职业军人,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3、北宋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北宋)(1)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2)保甲法:(略)(3)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领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4、猛安谋克制(金):略5、八旗制度(清):略八

31、、中国古代重大战事1、主要战争:(1)秦灭六国战争:时间、经过、结果。意义。(2)楚汉战争:时间、性质、刘胜项败的原因、历史启示。(3)澶州之战:时间、地点、结果。(4)铁木真统一蒙古的战争:经过非用。(5)清朝的平叛战争:如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等。(6)雅克萨之战:性质2、战争的分类战争是政治斗争的继续和最高表现形工。按其性质来分,大致有如下几类:(1)奴隶主贵族争夺政权的战争:如: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2)奴隶主争霸战争:如春秋时期诸侯争霸。(3)封建统治者为实现统一的战争:战国七雄(4)反封建的农民战争:如秦、西汉、东汉、隋、唐、元、明等朝末年的农民起义(5)封建统治者争夺政

32、权的战争:楚汉战争(6)封建统治者平定叛乱的战争:如平定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7)反对分裂势力的战役:乌兰布通和昭莫多战役(8)反对民族压迫、掠夺的战争战役:郾城大捷、阿骨打抗辽(9)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抗倭、雅克萨之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等(10)长期政治集团之角的战争: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唐末藩镇之间的混战等。九、历代疆域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秦朝: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一带,南濒南海。唐朝: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及南海。清朝: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

33、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十、历代对边疆的管理1、西藏(1)唐: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婚,加强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再次和亲;长庆会盟,会盟碑至今仍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2)元: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3)明:明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朝廷在乌斯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明朝还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4)清:清入关前,黄教领袖五世达赖统一全藏。

34、清入关后,顺治帝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须经中央册封。雍正时设驻藏大臣,标志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2、台湾(1)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2)清: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把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台湾历代的不同称谓:三国一南北朝:夷洲;隋:流求;唐-元:琉球;明:小琉球;明末开始:台湾)3、云南(1)西汉:武帝改滇为郡,赐予漠王王印。(2)唐: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

35、为云南王。(3)两宋:云南处于大理国统治。(4)元:在云南设行省。(5)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巩固了统一的局面。4、新疆(1)公元前60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2)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新疆地区。(3)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5、东北地区(1)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这标志着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归唐朝版图;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粟末靺鞨以渤海为号。渤海也正式成为唐朝版图内的一个州。(2)明: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3)清:在东北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属于省级行政单

36、位。6、西南地区:(不包括西藏)(1)秦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2)汉武帝时期在西南夷地区设郡。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3)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在这里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土司必须忠于朝廷,按时交纳贡赋,这就是土司制度。改土归流: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这种变革成为改土归流。明朝实行改土归流的地区有限,西南大部分地区仍然实行土司制度。(4)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为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

37、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7、华东、华南地区:(1)秦统一越族地区,设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2)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3)元朝:设江浙、江西、湖广行省。(4)清朝:设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行省。十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与改革名称背景内容作用管仲改革公元前7世纪前期春秋时期,井田制被破坏,私田增加。争霸战争的需要,各国为了增强争霸的实力,富国强兵,扩大税源。改革经济、政治、军事,“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促进了土地向私有制的转变使齐国很快成为东方强国,使齐桓公最先确立了霸主地位(葵丘会盟)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

38、变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代替新兴的地主阶级经济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废除奴隶主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在他们的推动下,各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授爵,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废分封,行县制秦国的奴隶制被废除,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严刑峻法文化高压政策有消极影响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庆历新政范仲淹北宋中期出现严重政治危机财政危机与边疆民族危机。为克服统

39、治危机,实现国富强兵。整顿吏治为中心,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反对而废止王安石变法(1069年)理财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军事措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措施:改革科举、整顿太学(详细内容参看教材)取得一定的成效,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现象.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张居正改革1581年明中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缓和阶

40、级矛盾、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内容略)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放松对农民的控制赋役征银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增长。由于大地主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就停止了十二、对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的认识1、古代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如下类型:(1)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管仲改革)。(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封建化改革(如商鞅变法)。(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变法(如王安石变法)。(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兼有封建化性质。(如孝文帝改革等略)。2、决定改革成败与否的因素:(1)根本上取决于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是否顺应

41、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措施是否行之有效。(3)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和进步(4)是否用人得当(5)是否得到王权的坚定支持(6)改革家是否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卓尔不凡的见识3、认识历史上改革的本质和规律(1)任何改革,从根本上说,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二者根本矛盾,这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种根本的改革就是具有革命性的改革,它必然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如商鞅变法。第二种情况:政体适应,部分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的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作局部调整,这样的局部调整就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

42、石变法。(2)凡是改革,都必然要触及一部分社会既得利益者或特权阶层,因此必然遇到阻力。革命性的改革,涉及的是社会腐朽势力和没落阶级,斗争更为尖锐。(3)改革有成败,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十三、历代统治政策的调整1、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步,私田增多,为了富国强兵,扩大税源各国进行改革,著名的有齐国管仲的改革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改革,其中赋税制度的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这些改革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2、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制代替了奴隶主土地国

43、有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各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包括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变法运动使得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3、秦国:(一系列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内容略)4、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汉高祖、文景之治、汉武帝和光武帝实行的措施考纲不要求)5、隋朝:隋朝的建设,内容包括兴建两都(长安和洛阳);广设仓库;开通大运河;修筑驰道。6、唐朝:(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主要措施包括: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贞观时期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制度。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

44、生产发展戒奢从简,提倡节俭,不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货。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2)武则天时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为延揽人才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3)开元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力图改革第一,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第二,大力发展生产。第三,限制佛教。第四,实行募兵制第五,大兴文治,发展科举,设集贤院,广聚学者。(4)唐德宗年间,780年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内容略)。7、辽宋夏金时期(1)两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辽: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

45、建文化,契丹人创制了契丹文字。政治上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3)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政权。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创制了西夏文字。(4)金: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为了加强统治力量,推行“猛安谋克制度”。8、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行省制度略)9、明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略)经济上:实行一条鞭法(略)10、清朝:(1)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2)政治上:由清初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

46、展到顶峰。(3)思想文化:文字狱(4)经济政策上:1669年康熙帝时期实行“更名田”。1712年,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办法,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十四、中国古代的文化专制主义1、秦朝“焚书坑儒”: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统治思想。3、明朝八股取士: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4、明清文字狱等:思想上加强控制,压制反清思想。十五、中国古代的盛世和乱世现象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盛世主要包括: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汉武帝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东汉初期光武中兴、唐朝

47、前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乱世主要有:安史之乱。2、中国古代国家盛世与乱世的基本经验教训(1)从社会矛盾角度上看,国家的治、乱主要取决于三个关系的状况:即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关系、民族关系。(2)从治国方针、制度上看,国家的治、乱主要反映在以下七个问题第一:统治者是否能认识到人民力量的重要,从而减轻剥削压迫,缓和阶级矛盾。如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第二:统治者是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汉初几位皇帝、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清康熙等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三:统治者是否注意

48、重用人才。如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第四:统治者是否注意整顿吏治,保持政治清明。如唐玄宗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第五:统治者是否注意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间的联系。如唐朝前期、康熙时期。第六:统治者是否重视发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如汉武帝时期第七:比较好的统治政策能否得到连续性的实行。如汉初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具有连续性。3、对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的认识(1)盛世景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认识到农民战争的威力,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使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重要原因是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以及雄才大略等,如善于纳谏,任用贤臣,以及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49、和开放的对外政策等。直接原因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才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2)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劳动人民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生活状况的确有所改善,封建剥削也有所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过着祥和、安定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阶级地位没有丝毫改变。(3)作为盛世景象下的封建统治阶级,其骄奢淫逸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敛,但其阶级本质没有改变。真正享受繁盛成果的仍然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而非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广大劳动人民。十六、国家的分裂与统一1、历史上三次大分裂和四次大统一(1)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2)四

50、次大统一:秦汉时期;西晋;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2、国家统一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2)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4)文化传统,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利作用。(5)一批杰出的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为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补课磨灭的贡献。3、国家统一的影响: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政治局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

51、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融合、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也能够抵御侵略。4、国家分裂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2)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削弱;(3)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威胁到统一;(4)少数民族政权崛起,民族矛盾尖锐导致分裂(5)民族融合不够稳固5、国家分裂的影响: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6、对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主要体现在(1)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延伸。(

52、2)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分裂的时间。(3)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4)从朝代上看:秦、两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的王朝,汉、唐、明、清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5)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作用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隋唐中华文化圈的形成。统一王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从分裂时期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各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民族融合加强、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局部统一政权的出现、人民渴望统一等等。7、古代历史上维护、巩固统一的斗争和反侵略斗争维护、巩固统一的斗争:(1)汉平定七国之乱(2)唐平定安史之乱(3)宋扫平藩镇割据(4)清平定三藩之乱(5)清平定准噶尔部叛乱(6)清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反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1)明朝抗倭斗争(2)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3)清朝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