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29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07年高考基础复习问题集锦1.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6年高考中国近代现代史问答题精选150题-1(旧民主主义革命史)1.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因为: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

2、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2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向列强开放了10多处通商口岸。针对这种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大量的口岸开放,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影响。请按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消极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是中国战败的产物,反映列强的侵略要求;.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鸦片,使中国日

3、益半殖民地化;.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据点;.口岸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据点,中国原料被掠夺出口,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积极方面:.通商口岸是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的结合点,便利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的进入,从而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等,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也诱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便利了中国学习外国长处和引进技术;.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产生了影响3资政新篇当时是否具有实现的社会基础?不具备。因为: .当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条件: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领导者洪秀全是农民阶级,他要建立的制度最终还是

4、封建制度,在洪秀全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当时封建势力强大,决不允许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决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当时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自然经济刚刚开始解体,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不具备阶级基础: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虽然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潮流;4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内容方面有何异同,实践结果有何不同,导致各自结果不同的原因何在?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有何联系与区别?.经济内容方面的

5、异同: .前者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着重点放在土地制度的变革及生活资料的分配制度上;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奖励科技发明,着重点放在工商业的发展上; .两者都立足于否定旧的封建剥削制度,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要求;.实践结果: 前者平分土地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后者得到洪秀全的个人赏识,但最终无法实行; 原因: 前者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离农民小生产者的本性,落后于时代潮流,加上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因而无法成功;后者虽然合乎历史发展潮流,有进步意识,但不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从而也无法实施;(3).联系:.后

6、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两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4).区别:.产生背景不同:分别在盛衰两个不同时期;.经济主张不同:前者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共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群众基础不同:前者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后者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作用不同:前者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后者未能付诸实施;.反映的愿望不同:前者反映了农

7、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后者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5 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别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清政府: 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守旧,拒绝进行任何改革; 原因:是由满清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其态度;.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开始抛弃夜郎自大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 原因:是由鸦片战争使民族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也是其爱国立场决定的;.洪秀全、洪仁玕等农民阶级领袖: 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

8、创立拜上帝会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社会;其思想转变与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影响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主张学习并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较浅;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地主阶级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原因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看到外国先进技术;6.概括归纳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由对抗走向勾结: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

9、勾结起来; 清政府调整政策: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剧:控制总理衙门、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干涉中国内政,使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产生: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 救国救民的探索活动仍在继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教育发生变化: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中国近代教育开始。7.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剧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有哪些因素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作用?为什么这些因素最终未能

10、抵挡住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原因: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清政府腐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西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抵制作用的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未能抵挡原因: 自然经济是落后的经济形态,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面前逐步走向解体; 洋务运动不触动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的一面; 人民的斗争在当时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取得胜利。8.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何种地位?鸦片战争后的30年内,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

11、变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你怎样评价中国社会的这种剧烈变化?.地位: 欧美各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扩展;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从社会制度到生产力发展都处于落后状态;.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加深。 .政治上:西方列强不断扩大侵华,中国领土、主权遭破坏;总理衙门设立,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革命; .经济上: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新的经济、阶级因素出现; .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

12、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评价: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是中国历史的沉沦;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同时,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学东渐,这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不能看成是历史的倒退。9.中国近代前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其中有哪几种并存的主要经济形式?试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并存的原因,并概要指出对中国政治所产生的影响。.特点:封建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并存的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原因: .列强通过战争,夺取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市场;进入帝国主义阶

13、段,通过资本输出,几乎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和交通;列强把中国封建势力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不触动封建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加上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产生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使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使中国日益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只能在

14、夹缝中成长,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先后兴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10.试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基本时代特点,面对当时的社会危机,各种社会力量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活动?结果如何?.特点: .西方列强侵略日益扩大,中国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由对抗、妥协到“和好”,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先进的中国人开始面向世界,西学东渐趋势日益明显;.各派政治力量的实践活动: .地主阶级抵抗派,抵抗外国侵略,提出师夷

15、长技以制夷,迈出师夷长技第一步,但由于清政府腐败遭排斥; .地主阶级顽固派盲目排外,无力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由于不触动封建制度,结果失败; .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试图以暴力推翻清朝统治,但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 .民族资产阶级虽已产生,但先天不足,还未登上历史舞台,早期维新思想也没有付诸行动;.结果: 都不能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都不能从根本上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内政、外交、经济方面有何特点,其原因何在?.特点: .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对外关系比较缓和,没有发生重大的中外战争;

16、.洋务运动兴起,清朝的工业和军事力量有所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原因: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人民革命运动处于低潮; .资产阶级诞生,尚未登上政治舞台,无力发动重大的政治运动; .列强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取得大量特权,侵略要求暂时满足; .辛酉政变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与列强矛盾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鸦片战争后,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形成;12.有人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转折点,试用史实加以说明。.侵华方式发生变化:战前武装侵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掀起瓜分狂潮;.列强关系发生变化:战前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战后列强侵华中争夺日益加剧,给中国带来更多灾难,三

17、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中华民族危机加剧:战前列强侵略中国边疆和邻国;战后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破产,清政府对新式企业垄断削弱,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接受列强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变化:战前主要学习西方技术;战后为救亡图存,不但学习西方技术,还进行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变革,相继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13简述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和步骤,具体的政策,分析其原因。.日本大陆政策:是明治维新后制定的一个旨在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征服世界

18、的侵略政策。 实施这一政策分为五个步骤:侵占台湾;征服朝鲜;侵占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征服全中国;侵占亚洲,称霸世界。具体的政策:.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中心的所谓“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20世纪20年代田中内阁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田中奏折),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即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40年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企图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建立亚太地区霸权。.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贪欲急剧膨胀; .日本

19、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窄,力图以对外扩张和掠夺来弥补先天不足; .政治经济方面存在浓厚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为化解国内阶级矛盾,摆脱社会政治危机,转移国内人民革命斗争视线;14.试比较清朝闭关政策、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历史背景不同: 闭关政策是清朝前期实行的对外政策,它是在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背景下,为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美国为分享侵华权益而提出的侵华政策;对外开放政策,是作为独立自主的中国,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内容不同: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承认列强在华利益的前提下

20、,要求利益均沾,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对外开放政策,是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利用外国资金,扩大对外贸易,以及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后果不同: 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妨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愚昧;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对外开放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发展了我国经济,使中国更加繁荣;.性质不同: 闭关政策,是清朝维护封建统治的锁国政策;门户开放是美国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对外开放政策是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为搞活经济所采取的政策;15.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90年代帝

21、国主义侵华特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争斗到19世纪末出现了什么结局?这个结局后来又发生什么变化?.特点: .为了达到侵华目的,既互相争夺又互相勾结; .经济侵略方式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也进行商品输出; .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史实: 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但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法德俄又三国干涉还辽;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争做中国债主;在划分势力范围中既争夺,又互相妥协;.结局: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承认,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帝国主义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变化: 一战期间,日本趁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扩大了对中国的

22、侵略,改变了帝国主义在华力量对比,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16.结合有关史实,比较说明19世纪4060年代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活动有何异同?简析其原因。.同: .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得侵略权益,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使其侵略势力不断深入; .向中国倾销商品,占领中国市场;.异: .前者战争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后者增加了政治经济上瓜分中国; .前者商品输出为主,后者突出了资本输出; .前者列强侵华中既勾结又争夺,以勾结为主;后者既争夺又勾结,以争夺为主,并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使中国面临更加严重的民族危机;.原因: 前者

23、西方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加紧对外扩张,以抢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为目的;后者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进一步加紧对外扩张,以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为目的;17.近代前期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相互关系有何变化,分析其原因和影响。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 .原因: .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是这一时期列强的共同目的; .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不能单独控制中国; .影响:使中国的反侵略斗争在国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 .原因: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

24、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列强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对中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侵华国家增多,实力有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争夺;.影响: .使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列强各自扶植代理人,造成中国军阀割据局面; .列强间的矛盾,有利于中国收回一些权利;18. 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10年间,中国社会出现了怎样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怎样引起的?中国社会各政治力量作出了如何应对?结果如何?最先进的派别是什么?并根据史实说明其先进性。.急剧变化: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急剧向殖民地变化;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原

25、因: 这种变化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卖国投降造成的。.各派政治力量的应对: . 光绪帝为维护清朝统治,支持维新变法,但没有实权,昙花一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反动势力,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镇压革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同时为应付国内危机,遏制革命,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政治上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要求抵抗外国侵略,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被顽固势力镇压; .农民阶级发动义和团运动,试图以暴力手段,把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赶出中国,掀起反帝爱国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

26、瓜分中国的迷梦,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以孙中山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行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领导武装起义,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最先进。因为: 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党,提出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开始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这顺应了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趋势;19.有学者认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试结合中外历史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19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美国

27、内战,解决了南北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德意志、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俄日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泛的途径,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国内形势: .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举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人员,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维新思想,19世纪末维新变法与救亡运动相结合,发展为社会运动; 这些表明,19世纪后期,中国确实有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宝贵机遇。但是,洋务运动只是学

28、习西方技术,不触动封建制度,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戊戌变法,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变法,在顽固派阻挠破坏下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20.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

29、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21. 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相同点: .都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烧杀抢略; .都迫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离京出逃,侵略者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都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促进了中外反动

30、势力勾结,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点: .时代背景:前者发生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直接目的:前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教堂,维护在华利益; .影响:后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2。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说明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者都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两者都有巨额的赔款,但前者赔款2亿两,后者增加到4.5亿两,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后者虽然没有前者中割地、开埠通商、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条款,但同样严重的是它划定使馆界、拆毁大

31、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极大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等,这些使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两者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标志,前者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后者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3.晚清政府有哪三次新政?其背景、目的、结果如何?涉及那些领域?三次新政有何异同?从中可看出晚清近代化有何特点?应如何评价晚清近代化行动? .三次新政:洋务新政(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背景、目的、结果: .洋务新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学习西方技术

32、,维护清朝统治,推行洋务新政;由于列强的控制,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新政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新政: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为维护清朝统治,实行戊戌新政;由于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由于光绪帝没有实权,在顽固派破坏镇压下失败; .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由于新政增加捐税,激化了矛盾,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涉及领域: .经济领域:洋务新政举办新式企业;戊戌新政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政治领域:洋务新政设立总理衙门;戊戌新政对旧制度进行不少改

33、革;清末新政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 .军事领域:洋务新政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戊戌新政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文教领域:洋务新政创办新式学堂;戊戌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等;.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同点: .发生时代不同: .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

34、独立; .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从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 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 .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由其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 .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4.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调整: .19世纪60年代举办洋务运

35、动:引进西方技术,举办军事、民用企业; .甲午战争后,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放宽对民间工业的限制: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允许民间设厂等; .20世纪初:奖励实业;.原因: .举办洋务,目的是引进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接受外国资本、放宽对民族工业限制,是甲午战争失败,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新政是为缓解统治危机,遏制革命形势;.评价: 清政府的政策调整,是在半殖民地化过程中被迫进行的,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状态,是列强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清政府试图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结果相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

36、化;25.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革命的主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较之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19世纪末没有成为主流: .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展突出,他们对封建势力依赖性较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强大的革命势力; .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欠成熟,还不能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思想尚未解放; .早期维新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成为主流: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

37、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新政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近代教育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进步性: .斗争方式上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斗争目标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6.比较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的异同。. 相似之处: .阶级属性: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政治目的: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武器:都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不同之处: .政治思想:维新派、立宪派都主张

38、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手段:维新派、立宪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土地政策:维新派、立宪派反对变更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要求平均地权,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27.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过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社会政治团体,他们面对不断变革的近代社会,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努力付之社会实践。请回答下列问题:.三派主张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是什么?.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这三种力量的社会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

39、中国的落后状态。 差异: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革命派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根源:各派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本质和利益上的根本差别。.社会实践及结果: 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编练海军,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 维新派:组织学会、团体、创办学堂、报刊、与顽固派论战,宣传维新思想,多次上书推动光绪帝变法。结果戊戌政变,维新运动失败。 革命派:建立革命团体、政党,开展论战宣传,发动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

40、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果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失败。.教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和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28.简述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治思想及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进过程。分析君主立宪政治思想兴起和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演进过程: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西学东渐局面形成,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政治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变法主张,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20

41、世纪初,维新派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称立宪派。在“预备立宪”骗局大白后,立宪派分化,退出历史舞台。.兴起原因: .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产物;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势力强大,君主立宪政治思想是适应这种国情的产物; .资产阶级上层两面性的产物,既要求变革,又因力量弱小而妥协;.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实践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为更多人所接受; .封建统治阶级顽固保守,不作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立宪派放弃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分化消亡。29.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有哪些新发展?试分析导致这些新发展的原因。新发展:.组织形式:从旧式的

42、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目标:从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原因:.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成长,中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社会矛盾汇流,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30.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结果方面存在哪些一致和差异?试综合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性质: 一致: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43、; 差异:前者重在改良;后者强调民主革命;.结果: 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差异:前者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下,很快失败;后者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导致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属不同的阶层,革命要求和政治主张不同; .运动的方式不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封建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命派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辛亥革命发生时

44、,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成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洋务运动: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冲击了旧的观念和传统,对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戊戌变法运动: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不但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要求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

45、台后的第一次全面偿试;.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2. 20世纪初,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为什么?为顺应这一趋势,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最终结果如何?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趋势:资产阶级革命。.原因: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干涉中国内政,控制清政府,经济上加紧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清政府腐朽反动本质日益暴露:相继镇压维新变法

46、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社会矛盾汇流;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扶植的清朝统治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 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物质的和阶级的基础; .反帝反封建成为革命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和必然: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义和团运动遭镇压,表明农民阶级难担救国大任;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努力: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组织革命团体,逐步发展为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逐步发展为三民主义; .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最终

47、赢得了武昌起义的胜利,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果: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反动势力的破坏,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认识: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都是中国革命的敌人33.简述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中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实行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扶植军阀,形成新的划分势力范围;北洋军阀对内镇压、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历史在曲折反复中发展:二次革命、两次复辟、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进行激烈斗

48、争;.多种社会思潮更迭: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相继成为社会思潮主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的阶级的基础;34.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围绕这一焦点展开了哪些斗争?斗争的实质是什么?斗争的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焦点: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的斗争;.斗争: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 .革命派颁布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权力,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宋教仁组建国民党并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但被袁世凯刺杀; .革命派掀起二次革命,结果被袁世凯镇压

49、,随后袁世凯又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临时约法和内阁制,在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在政治上复辟帝制; .孙中山倡导护国运动反对复辟帝制,袁世凯复辟失败; .张勋乘府院之争再次复辟,革命派发动反复辟斗争,张勋复辟再次失败; .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恢复国会和约法,革命派进行护法运动,结果失败;.实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说明: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一系列斗争,虽然保住了民国的虚名,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都将失败;35.辛亥革命后到五

50、四运动前,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是逐步清醒的,其斗争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运用法律手段,限制袁世凯权力:1912年颁布临时约法.采用政党政治手段,进行议会斗争:1912年宋教仁改组同盟会为国民党,参加国会选举;希望通过国会选举,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权力;.进行武装斗争:为了阻止国民党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镇压国民党,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进行武力讨袁;.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相结合: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开始复辟帝制的活动,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孙中山号召人民起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掀起护国运动;.重建政权:1917年段祺瑞再次执政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

51、国会,孙中山倡导护法运动,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借助西南军阀,与北京政权对峙;.寻找新的革命道路:护法运动失败后,革命派认识到老一套革命办法非改变不可,于是,开始寻找新的革命道路;36.比较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相同点: 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发动;都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 .不同点: .领导者:二次革命是黄兴、李烈钧领导的;护国运动是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 .斗争对象: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 .斗争结果:二次革命被镇压,护国运动取得成功,但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护法运动因军阀破坏而失败;37.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52、并制定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为什么中国还是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军阀割据的?古代军阀割据与近代军阀割据成因有何异同?如何才能根除军阀割据?原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半封建社会分散的封建经济,是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孙中山制定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但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

53、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制度;古代封建统治者解决军阀割据的方法: 用政治手段分散地方权力,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没有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成因的异同:相同之处:分散的封建经济。不同之处:近代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根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根除封建经济基础,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8.概括指出武昌起义爆发后,到五四运动前,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特点:(1) 中国边疆地区的上层分裂势力独立,进行分裂中国的活动,攫取新的侵略权益。如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英国策动西藏独立;(2) 中国政局不稳,加紧侵略中国。如俄国强占中国唐努乌梁海地

54、区、英国制造非法的中印东段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日本侵占山东;(3) 对中国反动势力威胁利诱,获取新的侵略权益:如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段祺瑞同意日本在山东驻军等; (4) 日本利用一战有利时机,打破19世纪末以来形成的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几乎独霸中国。(5) 由以华治华到分而治之,形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划分势力范围。如扶植袁世凯;袁世凯死后,扶植各派军阀;39.简述中国近代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因、影响。产生:19世纪60、70年代。.原因: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55、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出现,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经济基础,又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和一战期间。.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思潮的推动;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

56、资产阶级投资于新式企业;.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40.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反封建思想主张有哪些差异?与两者相比,新文化运动中有哪些更进步的思想主张?根据当时的不同历史条件,分别指出三者在反封建方面最明显的不足。.差异: .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革命派直接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斗争的思想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但不触及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改变

57、封建土地制度; .维新派采用和平改良的方式,自上而下进行改革;革命派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抨击;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不足之处: 维新派缺乏反封建斗争的勇气,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的偏向;41.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中呈现出怎样的阶段特征?试用史实简要说明,并对向西方学习加以评价。.特征:.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以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为主要特点: 林

58、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注意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学习西方社会制度为主要特点: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西方政治制度和变法主张,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共和仍是革命派为之奋斗的目标;.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以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为主要目标: 1915年新文

59、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接受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评价: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反映了近代中国一些先进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这在当时是进步的;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完全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42. 史学界一般认为,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请回答:.据他们的作用和影响说明各派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简要概括

60、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各派观点作用影响代表的社会进步方向: .地主阶级抵抗派: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清朝军事装备的落后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威胁; .洋务派:在19世纪中期推进了洋务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维新派:在19世纪末起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革命派: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宣传了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合理性,为辛亥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激进派: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历史启示: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探索求强救国的历史;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

61、展的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43.概括说明近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各个阶段的主要侧重点,并归纳其交流进程的主要特点。 侧重点:.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努力探求西方地理、历史知识,探求西方坚船利炮等军事技术,力求“师夷长技以制夷”,其活动主要限于著书立说;.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将林则徐、魏源等思想扩大,掀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为核心的洋务运动,还创办文化教育,西学更大范围传入中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议会制度、天赋人权学说等相继搬入中国,掀起改良和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伦理思想展开猛攻,

62、并在十月革命后开始引进马克思主义学说; 特点:.近代先进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探求和研究始终围绕救亡图存进行,充满爱国精神;.近代前期,中外交流始终以向西方学习为主题;从过程看,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器物到政治再到伦理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欧风美雨涌入,但始终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系统的文化体系。44.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一战期间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出现的几股进步潮流。.潮流、说明: .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的独裁等; .实业救国: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把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 .社会主义:李

63、大钊等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相互关系、作用方面的特点: .互相促进: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产生;民主科学解放了人们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影响深远: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条件;45. 20世纪20年代前夕,我国民主革命发生了什么突出变化?试结合当时国内外形势,分析发生这个变化的必然性。简述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突出变化: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性: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的斗争屡遭挫折

64、,中国革命需要寻找新的领导力量和新的指导思想;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的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明了解放斗争的方向;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人民新的觉醒,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实现了转变。.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一).同: .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相同: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的任务; .革命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异: .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

65、产阶级领导的; .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克思主义; .群众基础不同:资产阶级没有充分发动群众;无产阶级广泛发动群众; .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人民民主共和国为目标,走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没有完成,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没有成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社会主义革命作了必要的准备; .所属时代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46.马克思说: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要完成

66、“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结合中国近代历史说明马克思所说的“双重使命”。马克思的这段话是否意味着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要重复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为什么? (1) 破坏性的使命:殖民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传统的手工业破产,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动摇。在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动摇和倾覆。在思想意识方面,自大、闭塞的传统观念被打破。(2) 建设性的使命:在经济方面,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

6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中国。使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在政治和思想方面,西方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中国先后兴起了争取君主立宪的改良运动和争取共和制度的革命运动。(3) 不是。在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共和国的方案以及“实业救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中国的现代化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47.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两个交替的历史阶段。革命与改良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变迁指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如何交替出现的;概述改良派与革命派政治主

68、张的异同;从两派政治实践的结果说明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成为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并推进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良运动,百日维新使变法达到高潮。戊戌变法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促使大批爱国人士走上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历史进步的主流;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 相同点:挽救民族危亡,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不同点:改良派要求通过变法;参与政权,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通过暴力革命

69、,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戊戌变法失败,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保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对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的打击大于戊戌变法,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48.张謇是中国近代的历史名人。他的历史活动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阅读下列有关张謇的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科举考试的一个环节。请问科举制度始创于什么朝代?与早期的科举制度相比,在张謇生活的时代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有什么

70、变化?(2)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认为振兴实业是救国的重要方法,张謇甚至把兴办实业称为“富强之大本”。试分析这一思潮出现的社会原因和他办厂的目的。(3)依据图二、三、四,说明张謇所办企业的特点。(4)根据本题提供的图片资料和所学知识,对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作一个多方面的归纳。 (5)结合本题材料,简要评价张謇的经济主张和实践。(1)始创于隋朝。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称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答卷文体为死板的八股文。(2)原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71、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积极探寻救国之路。 目的:实业救国;获取利润。 (3)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以纺织业为龙头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企业按近代经营管理方式运作等 (4)张謇是晚清状元,立宪振的领袖,著名的爱国企业家,大生(企业)集团的创始人等。(5)评价:张謇主张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张謇的企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但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封建军阀混战不休,迅速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重新受到压制张謇等创办的民族工业不断衰落,“实业救国”的愿望落空。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

72、能得到充分发展。49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 1911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教训和趋势,并分析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满清专制被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破产,张勋复辟失败。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失败,护法运动破产,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屡战屡败,陷入困境。五四运动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中国革命选择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73、,新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前途社会主义,诞生新的舵手中国共产党。 必然性: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阶级基础。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50.关于从19世纪末到1920年的中国政局,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光明”因素是主要的,“黑暗”因素是次要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黑暗”因素是主要的,“光明因素是次要的。你同意以上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论证你所同意的观点。“光明”因素:辛亥革命,推翻帝国主义。之后孙中山相继领导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重要条件。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黑暗”因素:帝国主义资本大量输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确立。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之后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上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实业求国”运动破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