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单元二十三 走向多极化的世界复习指要1.考点扫描世界格局的变化(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冲突“冷战”后的国际形势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3)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2.能力指要(1)掌握苏东剧变的原因、实质和对世界局势的影响。(2)分析“冷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国际形势的走向和特点。(3)分析理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4)掌握多极化、“一超多强”、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知识梳理1.主要线索和历史阶段特征本单元主要反映“冷战”结束以来,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20世纪
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两极格局结束,美苏争霸和“冷战”局面结束。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主要有: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目前是“一超多强”局面;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两个趋势,知识经济在兴起;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东欧剧变:从1988年起,东欧各国局势动荡,共产党或工人党纷纷下台,社会主义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史称东欧剧变。(2)苏联解体:从1988年起,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开始政治改革。从此,思想混乱、经济滑坡、民族分离、政治动荡进一步加剧。1991年发生的“八一九
3、”事件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以至于各共和国纷纷独立。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3)共同原因:都源于苏联模式的弊端,都由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错误政策引起,都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思考讨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如何认识这种挫折?提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体等方面思考。3.世界政治形势及趋势(1)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格局呈多极化的趋势。(2)当今世界政治形势特点“冷战”结束后,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
4、多强”局面。紧张与动荡表现在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缓和与和平表现在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思考讨论 两极格局解体后,地区冲突骤然加剧的原因有哪些?提示:从两极格局的稳定性、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矛盾等方面考虑。4.世界经济发展(1)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经济知识化步伐加快。(2)经济全球化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含义: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很高程度,使全
5、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就:贸易自由化体系逐步建立。实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影响: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面临经济安全与经济主权的空前压力和挑战。(3)经济区域化表现: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形成。影响: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促进集团参加国的合作和发展,进一步推动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但同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也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4)知识经济出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首先在美国出现,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作用: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思考讨论 进
6、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上述趋势更加明显,其原因是什么?提示:考虑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国际贸易的发展等因素。5.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沙漠化、淡水资源缺乏、大气和水污染不断加重、气候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恐怖主义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疑难突破1.苏东剧变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长期以来,这种体制被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来模式,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这一体制,这一模式称为“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是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当时较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当生产力发展
7、到一定程度时,这一体制就阻碍社会发展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出现的政治、经济问题都是这一体制造成的,各国的改革应该是改变这一体制。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改革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由体制造成的各种社会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积重难返。各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乘机活跃,通过各种方式取得政权,使得社会主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造成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2.苏东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苏东剧变是长期以来积聚的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给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
8、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解放生产力,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不断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3.关于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问题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当代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内容之一。二战后初期,苏联强大、欧亚一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说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20世纪60年代起,苏联成为超级
9、大国、各国陆续走上改革的道路、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呈现曲折的特征;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自行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力量遭受重大挫折。这些都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突出表现。那么,应如何认识这种曲折发展呢?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以此为指导的实践也不会一帆风顺。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活动,更给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由此看来,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充满曲折是
10、必然的、正常的。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充满曲折,不仅指社会主义势力遭受削弱,社会主义事业遭受挫折,也指社会主义运动剔除自身的弊端,健康地向前发展。苏东剧变只是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受挫,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走出一条成功的社会主义道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地改革来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必须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决不会拘泥于一种模式。4.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主要表现为:(1)大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改变了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状况。(2)20
11、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动摇了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形成美国、日本、西欧之间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因为:(1)美苏两国竭力在世界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使得大批发展中国家组成第三世界进入国际政治舞台,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2)苏联与中国、东欧诸国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空前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从中分化出独立的国际力量。(3)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威胁着美国资本主义霸主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说明两极格局结束。此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发生新的分化
12、和组合,其中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说明多极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主要表现为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竞争的局面和一系列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形成。5.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全球化是指人类活动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而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种趋势。目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以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运作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一次深刻的产业调整。由于各地区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一定区域内的国家组成经济集团就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区域经济集团化对
13、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排他性,在一定时间内对全球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起着阻碍的作用。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使世界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使各国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中,从而推动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对经济全球化起到推动的作用。总之,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特别提示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整体史观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许多史学工作者的关注,在高考中也多有体现,要重视这一问题。6.关于当代世界的和平潮流当代世界在
14、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和平潮流一直是主潮流之一,美苏两极格局解体后,这一潮流的发展有增无减。当代和平潮流具体表现为:(1)在两极格局时期,全球范围内反对美苏争霸和美苏联合主宰世界的斗争。(2)资本主义世界由美国独霸到美国、日本、西欧的协同与鼎立的争夺态势。(3)社会主义国家由以苏联为首到各自独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趋势加强。(4)旧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兴起,争取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和政治新秩序趋势的加强。(5)雅尔塔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展现了多极力量竞争共处的趋势。(6)核竞争下频繁的常规战争和反战和平运动的交替,以及制约新的世界大战力量增强的趋势。在新的国际格局下,国
15、际形势总趋势走向缓和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主要有:两极格局解体后,由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活动带来的战争危险大大减小;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各种利益交织在一起;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使得制约战争危险的力量越来越多;现代战争的破坏性相当大,使战争发动者不得不更加慎重。7.关于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发展是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又一主潮流,这种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国际关系的影响,但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这一主潮流的发展趋势也在加强。具体表现为:(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改革和调整的趋势加强。(2)社会主义国家在重重阻力中推进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趋势加强。
16、(3)一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新兴工业国家的趋势加强。(4)现代化发展中的世界经济多样化体现出世界相互依存及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加强。(5)现代化发展中,世界经济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地区扩散的趋势。(6)在现代化发展中,新科技革命对社会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在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化和贫困化共生,重视福利保障社会化趋势加强。注:加号的为教师使用的拓展内容。发展区联结1.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形成多个经济力量中心,出现国际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国际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的重要表现。具有强大经济力量的国家或国家联盟,发展成具有强
17、大的综合国力,产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的一支支强大国际政治力量,使得国际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基本趋势。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目前表现为“一超四强”。每一极都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核心是经济实力。无论是经济,还是国际影响力,都经历了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冷战”局面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和平,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阻碍和平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霸权主
18、义和强权政治。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国际社会应该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努力营造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国际和平环境。3.摒弃“冷战”思维、深化国际合作从整体上看,“冷战”局面结束了,但是“冷战”思维并没有同时消失。所谓“冷战”思维,就是以意识形态作为判断国家利益的主要标准,处处进行对抗。美国动辄对发展中国家的制裁,就是“冷战”思维的典型体现。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摒弃“冷战”思维、深化国际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东盟与中国商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举动都是深化国际合作的典范。4
19、.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开展起来。直到20世纪初,社会主义一直作为一种群众运动在开展,作为人类的一种思想而存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时代。十月革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开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联努力扩大社会主义成果,曾组织共产国际来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动欧亚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社会主义阵营,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一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出现重大的挫折。
20、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5.从苏联到“独联体”1917年的十月革命发生于彼得格勒。此后,俄罗斯其他地区纷纷发生革命。1922年,这些发生革命的地区经过一定的程序,组成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利用各种手段,使周围的民族地区加入苏联。苏联最终发展为拥有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庞大的联邦制国家。1991年,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其中,由俄罗斯继承了原苏联在国际组织中的权利和义务,鉴于原来同属苏联的历史经历,“独联体”国家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特别提示 2004年普京连任俄罗斯总统后,推出了重振大国地位的
21、政策,而乌克兰总统大选几乎造成国家分裂,这说明原苏联体系下的矛盾斗争仍未结束。这个问题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热点,提醒学生要注意。典例剖析【例1】(2004年全国春季,23)在当今世界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中国关于人权的主张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国际环境得到改善,国际地位和作用得到提高 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 因加入WTO而成为世界经济强国A. B. C. D.剖析:本题兼有历史知识与时事政治相结合的特点,考查对当前中国的国际境遇的认识和评价。从解题思路来看,需要依据基本知识作出新的判断,如依据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纠葛,可以说,中国的人权主张并未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仍面临强权
22、政治的压力。依据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可以得出,加入WTO的国家并非都是经济强国,中国仍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从试题的设计来看,本题强调有且只有两个判断是正确的,解答时只要把最正确的,或者最错误的两个找出,即可得到正确答案。答案:B【例2】(2004年天津文综,24)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剖析:由“盟国”可知社会制度相同,由“1992年”和“关系紧张”可知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即欧盟、日本在很多经济领域赶
23、上或超过美国,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答案:B【例3】(2004年广东,25)下列各项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是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C.石油输出国组织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区域性合作组织的程度应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B、C、D三项仅停留在经济上,而A项欧盟的合作则涉及更多的方面,故本题应选A项。答案:A【例4】(2004年上海,35)对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
24、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弗兰克写道:“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也许还有另外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1)两位学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2)你持什么观点?请结合史实扼要阐述。剖析:本题引用了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历史过程的两段论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论证等能力。经济全球化是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争论十分激烈的一个问题。从表面看,经济全球化是在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下逐渐形成的,这就是第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各民族渐进交流、融合的过程,而不是把某一种价值观强加到其他民族头上,这就是第二种
25、观点。回答时,首先根据材料概括出经济全球化的两种观点,再根据经济全球化自新航路开辟以来逐渐演化的过程,分别进行归纳、概括。参考答案: (1)经济全球化是否以欧洲为中心形成,或欧洲创造了世界,还是世界创造了欧洲。(2)见下列要素与要点,持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素: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结束后“欧洲说”要点:开始了世界范围的联系发达的西方与落后的东方资本输出加强了经济一体化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世界说”要点:加速了欧洲原始资本积累为欧洲提供了市场和原料促进了欧洲经济不断繁荣第三世界兴起与经济差异经济改革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提示本
26、题反映了对新课标下高考命题的一些方向性探索,值得回味。有两点应特别注意:一是题目具有极强的开放性,与1999年“洋务运动”题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直接涉及到前沿学术问题,提醒我们要关注学术动态。教师下载中心教学点睛本单元的重点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疑难问题有苏东剧变的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对走向缓和但并不太平的世界总趋势的理解等。本单元作为世界历史的最后一部分,很多内容属于趋势性的,并没有真正变为历史,加上教材版本的变化,以往的高考中直接涉及正面内容的题目较少,但提供
27、材料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较多、较突出。今后,随着文科综合考试的推行,反映世界政治经济变化的材料将被大量引入试题,本单元在试题中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考查的重点也将集中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的各方面影响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复习本单元,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所谓“点”,就是重要的知识点,如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这是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材料,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础。所谓“线”,就是要按照世界历史的四条线索进行归类,形成完整的发展线索。如苏东剧变是雅尔塔体系解体的环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
28、;多极化趋势是20世纪世界格局的第三次变化;知识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经济类型等。越是大的历史时期的末尾阶段,越能够联系着前面的阶段,越应该形成知识线索、系列。所谓“面”,就是以上知识点、发展线索的立体综合,共同反映20世纪末这一历史时期的全貌总趋势是走向太平、局部地区的紧张和动荡、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知识经济的兴起等。第二,要特别注意运用辩证思维评价历史问题,充分认识历史现象的双重性。本单元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中,有很多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要予以全面认识和评价,并且能够思考、掌握其中的奥秘。如“一超四强”的局面既可避免双方对峙或者一方独霸,也有利于超级大国的大肆
29、活动,因为力量对比失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机遇,也能带来挑战,因为世界经济的联系加深,不稳定性增大。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中国在目前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如此认识评价,才科学、全面。第三,要紧密联系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本单元的许多内容是属于趋势性的,是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推导”出来的,目前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未来的变化是人们无法完全预料的。世界风云的变化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从历史发展中找到来龙去脉,要注意其中的相近似、相延续、相反对的各种关系。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会在我国国内引起反应,要密切关注我国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从世界历史的高度理解其原
30、因,明确其特点,把握其意义。本课建议使用5课时,其中主干知识复习2课时,难点突破1课时,单元测试1课时,试卷讲评2课时。拓展题例【例1】(2003年上海,20)20世纪80年代末,华沙条约成员国相继发生危机,社会动荡,风云骤起,突出表现在A.社会制度的变化 B.文化观念的变化C.国家名称的变化 D.民族构成的变化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的“华沙条约成员国”的说法,首先判断出题目所述及的是苏东剧变;再在各选项反映的诸多变化中,选取突出变化,所谓“突出”就是“主要”“根本”的意思。答案:A【例2】(2003年上海,21)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
31、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说,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题目中“法国人”“德国人”等说法都是对地域关系而言的,所反映的一体化也应该是地域关系。答案:B【例3】(2003年上海,35)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拿破仑战争以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2)纵观这近200年的历史,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
32、分析能力。解题时先仔细分析所给予的示例,明确每次格局的概括说明应该包括时间、名称、特点三部分。在回答三次世界格局时,所谓“形成”是指每次格局的名称,而不是详细回答其建立的过程。在总结国际格局的制约因素时,可以逐个归纳,然后加以合并。参考答案:(1)第二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英法操纵国联宰割战败国(如答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尖锐也可)。第三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和以“冷战”为特征的美苏对峙格局。第四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世界呈多极化趋势。(2)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如答其他内容,
33、只要言之有理也可)学术动态1.关于苏联解体的原因第一,“基础因素和直接原因说”。其原因是综合性的。其中,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弊端,是基础因素。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直接原因。第二,“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说”。有的学者认为,苏联从斯大林开始走上军事强国主义的道路,就是军事强了,经济弱了。苏联历史上积累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孕育着危机,这是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现实的直接原因,也不是必然的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其执行背叛性改革路线,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苏联解体是否说明十月革命的失败十月革命失败论者认为苏联的成立
34、是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因此苏联解体标志着十月革命的彻底失败。另一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苏联对人类进步事业所给予的巨大支持和影响也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苏联的解体并不等于十月革命的失败,更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苏联采取了高度集中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这种体制下取得了重大成就。但这种体制后来被神圣化了,当作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以致日益僵化,弊端层出,待发觉后准备改革之际,又举措失当,采取了一条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路线,导致苏联最终解体。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
35、不改所导致的失败,而绝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3.关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人们对世界经济的最新发展趋势的概括。这一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对其本质含义却众说纷纭。最早提出“知识经济”概念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我国学者吴季松在所著的21世纪社会的新形势知识经济一书中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智力资源的占有、投入和配置,以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为基础的经济。虽然如此,人们一般都认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三种经济形态。它们的不同特点在于:农业经济社会以广
36、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劳动力为基础,占有较多的土地与人口的国王和地主是最富有者;工业经济社会是以大量自然资源的冶炼加工和制造为基础、以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占有大量能源和资本的人是最富有者;知识经济是以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为基础、为结晶的经济形态,是一种不断创新的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经济形态,持有知识并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人将是最富有的人。4.对于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不同观点尽管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是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不可逆转,并且为广大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只是在许多学者和政治家看来,“多极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界定:第一,“一、三、五”体系日本有学者指出,“冷战”后的世
37、界,军事上存在着美国一个中心,经济上存在着美、日、德三个中心,在赋予正统性上则存在着美、苏、英、法、中五个中心。上述三种力量称为“一、三、五”体系。第二,“多权利中心”说美国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著书认为:“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利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第三,“一、二、五”体系中国学者中比较普遍的看法
38、是:从综合国力上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美俄两极,因为它们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核武器,其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开支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五个力量中心。此为“一、二、五”体系。意犹未尽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一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一语中的:磨炼召唤成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