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86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建水县第六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

2、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

3、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

4、、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5、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选自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1. 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

6、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B. 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C. “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的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D. 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B. 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

7、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C. 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D.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B. 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C.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

8、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D. 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答案】1. C 2. A 3. D【解析】【1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故选C。【2题详解】题

9、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结合原文第2、4段内容可知,本项错在于:“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狭义之士”的区别,不能混淆。故选A。【3题详解】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要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D项,“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一句说法错误,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故选D。【

10、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11、“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龙虎斗陈玉兰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昏地

12、暗,最后,剩秦、袁两家决一雌雄。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支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支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着自己的权力、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着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敢打开,

13、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敢上的秦班主,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了古城门,扬长而去。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惭愧。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理他,任他叫骂。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

14、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军也在人群中。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磅礴,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合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来,连打

15、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的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愿,解散戏班,后奔延安参加抗日剧团,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秦班主羞愧泪流:

16、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个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身。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试。B. 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试作铺垫。C. 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由此可见他是个贪图权势之人。D. 在曹锟的命令面前,袁班主讥笑秦班主的迟迟不动,是因为袁班主已决意不为曹锟捧场而主动退让,从而用激

17、将法刺激秦班主下决心奋力一搏,尽快赢得比赛,尽早结束这场闹剧。5. 小说人物之一的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在龙虎斗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C 5. 技艺超群:在庆祝曹锟六十大寿的堂会上,秦班主拔得头筹;与年轻人比试,秦班主展示了一身了得的功夫。宽容大度,怜才惜才:面对年轻人的叫板,秦班主看他“好一副人才”,又觉得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还任他叫骂。有羞愧心,知错能改:每每想起袁班主,秦班主便觉羞愧;在得知年轻人来意后,秦班主羞愧流泪并向年轻人请教。识大体,明大义:在袁班主事迹的感召下,秦班主与年轻人的两个戏班合二为一,成为古城剧团的前身

18、。(答出三点即可) 6. 秦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塑造秦班主时所占篇幅最大,并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等;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式人物;文中还通过秦班主的遭遇再现了乱世中戏班是如何生存的。故秦班主是主人公。袁班主是主人公。作者在塑造秦班主时虽然着墨最多,但主要是为了衬托袁班主,突出其大义。年轻人与秦班主比试,不是替父寻仇而来,而是替父明志而来,促成了两个戏班的最终合并;虽然袁班主在抗日战斗中死去,但其子子承父业:这都是袁班主教子有方。故袁班主是主人公。秦、袁二人都是主人公。小说采用明暗双线的结构,明线是秦班主,暗线是袁班主;在秦班主与袁班主之子的共同

19、努力下,两个戏班合并,成为古城剧团前身;再现了乱世中同为戏班班主的不同的生活轨迹。故秦、袁二人都是主人公(三种答案选择哪一种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由此可见他是个贪图权势之人”说法错误。从“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曹锟是个自私、残忍之人。故选C。【5题详解】题干是“小说人物之一的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此类题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

20、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本题,分析“秦班主”形象特点,可以从他自身的职业技能角度分析,再从其对年轻人和园版主的态度角度分析。【6题详解】题干是“在龙虎斗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是考查学生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看法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判断是否主人公要看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而不是以着墨的多少判断。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

21、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作用。作答时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本题问说是小说主人公,让谈谈自己的看法。文中主要人物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秦班主,一个是袁班主。考生既可以认为秦班主是主人公,也可以认为袁班主是主人公,还可以认为秦、袁二人都是主人公,不论认为谁是主人公,答题时都要先点名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阐述理由时一定要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点睛】人物形象类题解答,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22、”。“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

23、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沿线国家深入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

24、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

25、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摘自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2016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给白俄罗斯不仅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

26、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税减半。(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的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和西亚

27、、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上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点: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年1月15日,有删改)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B. 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

28、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C.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D. 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 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一带一路”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B. 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现了国家战略。C. 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

29、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D. 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E. 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答案】7. A 8. AE 9.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

30、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解析】【7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分析材料相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第三则材料,是就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的报道,其中指出“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因此,不能说三则材料“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故选A。【8题详解】题干是“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把握文章内容要点能力。B项,材料一

31、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项,“促进了中白两国经 济的现代化进程”说法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D项,“可见其是最权威的”说法过于绝对,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报告可以说是严谨、客观的,但不能说“最权威”。故选AE。【9题详解】题干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是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主要内容能力。解答本题,通读材料,分别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首先通读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材料一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介绍“一带路”,第一节先是回顾历史,指出“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第二节联系现实,“一带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

32、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路合作协议”,“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材料二主要内容是举白俄罗斯的事例,介绍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各国家地区存在投资风险。综合这三则材料可从历史的角度,现实的角度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概括。【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33、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

34、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B.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诚信,信用C.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重金征求D. 秦之遇将军,

35、可谓深矣深:狠毒,刻毒11. 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A. B. C. D.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B. 太子丹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C. 荆

36、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D. 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2)这样一来,将军的仇就报了,并且燕国被欺侮

37、的耻辱也洗雪了。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言文与含义,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意思是“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信”的意思是“凭信之物,信物”。故选B。【11题详解】题干是“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理解语句含义,筛选信息能力。信息筛选点是“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是荆轲强调信物的重要;表现太子丹的仁德;是樊於期对秦王的痛恨。排除这三句即可。故选B。【12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

38、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这段描写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分析有误,荆轲义薄云天,视死如归,他能深谋远虑,机智沉着;樊於期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

39、)中的“忍”,忍心;“以”,因为;“私”,私仇;“更”,改变;“愿足下更虑之”,希望您再想想其他的办法吧。(2)中的“然”,这样;“而”,连词,表并列,并且;“见”,表被动,翻译成“被”;“除”,消除,洗雪;“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将军岂有意乎”,将军是否有这个想法呢。【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40、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不用太子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

41、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 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 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

42、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 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了这件事,奔驰前往,趴在尸体上哭得是十分悲哀。已经没有什么办法,于是就收起盛放樊於期的脑袋,用盒子封存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狮子林竹下偶咏(明)徐贲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14. 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近体诗。B. 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C. 本诗

43、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D. 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E. 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15. 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14. AD 15. 诗人通过竹林、琴声、经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幽静、雅致的春景图。【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两项”,A项,“本诗属于近体诗”说法错误,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古体诗。D项,“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

44、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说法错误,“忘返”不是因为迷路,而是因为陶醉而流连忘返。故选AD。【15题详解】题干是“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诗歌意象概括诗歌描绘画面能力。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抓住主要景物,例如,“幽竹”、“琴声”、“经房”“涧”,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在描绘景物特征时,要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突出其幽静、雅致的气氛,把诗人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点睛】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

45、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说白了,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包含作者情感的事物。概括诗歌画面是诗歌常考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绘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还要加上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5分)16.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句子是:_,_。(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_,_,_。【答案】 (1). 阡陌交通 (2). 鸡犬相闻 (3). 怅寥廓 (4). 问苍茫大地 (5). 谁主沉浮【解析】

46、【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阡陌、闻、怅寥廓、苍茫、沉浮。【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47、,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运动会上,他借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B. 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亮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C. 余秋雨先生博闻强记,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能够随时引用古今中外的许多作品,令人叹服。D. 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

48、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A项,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不形容衣服很不合身。不符合语境。B项,长歌当哭:是以放声歌唱代替痛哭,指用诗文排解心中的悲哀愤懑之情。不符合语境。C项,博闻强记:意思是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符合语境。D项,屡试不爽:爽:差错的意思。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符合语境。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49、,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8.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毕业致辞,校长们也是拼了,年年挖空心思,最后就难免落入重形式不重内容,玩弄词藻,虚伪矫情。对此,有人提出了大学校长应少玩词弄字,多抽出时间上上课的批评。B. 王者

50、荣耀作为舆论话题,并没有因为推出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而变得平静。围绕游戏与孩子、游戏与健康、游戏与沉迷、游戏与教育等为中心的讨论一直在进行。C. 建立制度很重要,但我们不能满足于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还需要有制约和监督机制,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D. 一个省的文化系统如果能肩负起继承当地文化传统的使命,那么这个省的文化底蕴就会得到保持,而不至于流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成分残缺,“落入”的宾语中心语残缺。B项,句式杂糅,“围绕.为中心”杂糅。D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一个省的文化系统”之前。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

51、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19.19.下面选项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作为公司的一名新员工,我很荣幸能莅临这个颁奖舞台。得知自己获奖,既意外又惊喜,心潮澎湃,过去一年的工作场景又浮现在眼前。B.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清白白做人。C. 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咨询投资问题。我们将不吝赐教,将以最优惠的价格给予您最优质的服务。D. 师德如山,让人仰止;师恩如

52、海,难以为报。适逢先生80岁寿诞之际,诚邀各位回到老师身边,共贺恩师高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注意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注意一些词语的固定运用对象和固定运用场合。题干要求选出“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A项,莅临:意思是指来到;来临,光临。多用于贵宾,用在此处不当。B项,令尊:是称对方父亲的敬词,用在此处不当。C项,不吝赐教:用于请教别人,此处可改为“为您提供信息(提出建议)”。D项,诚邀:很有诚意的邀请。符合语境。高寿:长寿。敬辞,用于问或者说老人的年纪。符合语境。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得体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

53、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20.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面对噪音,我们

54、当前仍存在着不少认知误区。不少人将判断噪音的标准,(1)_,似乎声音分贝越高,污染才越严重,但现实并非这样。是否构成噪音,本质上(2)_,只要你不想听的声音,其实都可称之为噪音。另一方面,对噪音污染程度的判定,(3)_。如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居住区、工业区、疗养院等区域的噪音标准往往相差很大。【答案】 (1). 直接等同于声音分贝的高低 (2). 与声音分贝高低并无直接关系(或要看声音是否具有干扰性) (3). 要视具体环境而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要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或内容,比如本题的主要话题是“对噪音的认知误区”,第一句应总

55、领下文,后面应是具体分析“认知”上存在的问题,第一处,是说人们对“噪音判断”标准的错误认知,从后面“似乎声音分贝越高,污染才越严重,但现实并非这样”这一句可以知道,这一错误认知应是“把噪音判断的标准直接等同于与分贝的高低”;第二处,前面说“但现实并非这样”,可见后面所说的内容应与第一处填写的内容相反,也可以借助后面“只要你不想听的声音,其实都可称之为噪音”这句进行填写。第三处,可以依据后面“如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居住区、工业区、疗养院等区域的噪音标准往往相差很大”这句内容进行填写。21.21.高一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

56、红花。”从对联角度看还不够妥帖,请根据对联相关知识对这副对联进行修改调整,并说明理由。修改:_理由:_【答案】 (1). 修改:“红花”改为“花红”(或“志远”改为“远志”也可) (2). 理由:“志远”与“红花”对仗不工整。【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知识,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本题所给对联“有”“无”相对,都是动词;“梦”“声”相对,都是名词;“少年”“春雨”相对,都是名词;“存”“润”相对,都是动词,都很工整。但是“志远”是主谓结构的短语,而“红花”偏正结构的短语,“志”是名词,“远”是形容词,“红”是形容词,“花”是名词,所以

57、应把“红花”改为“花红”,或“志远”改为“远志”,这样词性才能相同,对仗才能工整。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四、作文(60分)22.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余秋雨将他的书集命名为“文化苦旅”,周作人将他的书房取名曰“苦雨斋”“苦茶斋”。生活中苦味的食品也不少,有黄莲、杏仁、莲心、苦瓜,还有苦咖啡。庄周说,不顺其自然就是苦,有为就是苦,无为才能清静而安乐;释迦牟尼说,生老病死都是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海水的味道是苦咸的,树林中清新的空气也有着一丝苦津津的味道高中学习生活是“苦役”的代名词,苦题目、苦分数、苦个好

58、大学,一切都是苦。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咀嚼苦难空山鸟啼,月影徘徊,淡淡的岁月开出朵朵涟漪,羡煞湖边的潋滟。一棵名叫“苦难”的树拔地而起,惟有咀嚼过“苦难”的果实,方知那苦涩过后的甘甜。“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就连为他们作传的司马迁,也是受了极刑之后,才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如果他们不曾勇敢的摘下“苦难”的果实,毫不退却地去咀嚼它,他们的名字怎么会在汗青上万古长存?苦难是火,点亮我们前行的灯;苦难是灯,引领

59、我们走向正确的路;苦难是路,通向光辉灿烂的明天!咀嚼苦难,辛弃疾以诗为友。印象中最有那么一个诗人,他登危楼,望长安,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名为弃疾的他唯一的心病便是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把苦难的利剑化为一支羊毛软毫,在纸上留下一行行叹息,供后人思索品味。正是因为他勇于咀嚼苦难,他的叹息才没有随去古秦淮河水飘逝,他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诗人。咀嚼苦难,王勃以勇为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从小便“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可是他敢于咀嚼苦难,达人知命,笑对人生。如果不是有面对苦难的勇气和豁达的胸襟,又怎能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此积极向

60、上的诗?咀嚼苦难,胡忠、谢晓君夫妇以爱为邻。身为名校教师的他们,毅然决定赴藏支教。他们把幸福温暖送给别人,把苦难留给自己。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是爱与信念的体现。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如果不是他们乐于奉献,乐于承受苦难,又怎能成为当今社会的精神典范?咀嚼苦难之后,他们被铭记。时间是最公正最有耐心的魔法师,洗尽铅华,它把那些优秀的精神留给后人。树影摇晃,涤荡清荷,浅浅的时光绽放满目繁华,洗净人心中的污垢。那棵叫“苦难”的树开得愈加茂盛。摘下它的果实,咀嚼过后,你会发现,它真的很甜。【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首先应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中的“苦”字来理解分析,联系“苦尽甘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语句,可以在作文中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苦”、享受生活之“苦”、勇敢接受生活中苦难的挑战等等。该材料最好写成议论文,议论时要有理有据,选取古今中外一些由吃苦到成功的人物的事例来论述,文章内容要充实,中心要突出。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