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60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政治专题:生 产.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生产孝情动态分析本专题是经济常识重点专题之一,涉及的考点多,与现实联系的热点多。在近几年高考中都涉及这一部分知识,特别是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直是近几年高考占比重比较大的部分。根据近几年高考和对今年社会热点的分析,在2007年复习中重点注意如下知识和问题: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运用农业的地位、作用等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的原因;实施“科教兴农”、“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政策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加大扶持农业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走“两高一优”的农业之路,是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运用这一知识说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分析调整农业和农村经

2、济结构必须依靠科学与技术。结合“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之路,说明建设现代农业问题。结合农业的基础地位和现状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说明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三大产业的关系围绕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落后等现状,说明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重要性及要求。尤其要注意结合第三产业的一些具体行业(如旅游业)的发展,分析其意义、促进发展的措施等。注意结合市场经济的知识说明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第三产业发展的意义,说明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3.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知识是新增加的考点,我们对此必须引起足

3、够重视。要分析解决就业问题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措施,特别是结合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三产业、社会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等知识分析。围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及构建和谐社会,分析就业的意义。4.社会保障制度今后我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非常重要。因而我们要学会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积极意义;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说明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和途径。5.国有企业问题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

4、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党和国家经济生活、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都是高考命题所不能也不应该回避的热点,主要表现为运用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说明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现实意义;用“三个有利于”标准说明怎样在深化国企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大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正确性。特别需要注意结合面临国际竞争的新形势,国有企业如何发展。6.正当竞争运用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等知识,分析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公平竞争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说明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提高竞争力。 从命题形式看,常用图表、图示、数字等具体材

5、料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分析图表,注意挖掘图表的内涵。从题型看,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均有出现。今后,以材料分析题形式考查这部分内容的可能性会更大。从考查的内容看,主要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为主,但也有可能考查对课本基本理论的理解。考点核心整合1.企业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法人。企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素质的高低

6、,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2.公司与股票(1)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我国的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2)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链接拓展(1)股东在股份公司享有权利的大小,取决于其持有股票的数量。股东凭其所持有的股票,可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和分享公司的盈利。(2)发行股票是

7、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股票对发行的企业来说,是筹集资本的一种形式;对持有股票的股东来说,是一种入股凭证,是取得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是一种投资。居民闲置的钱存入银行能取得利息收入,用来购买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就能获得股息收入。因为公司用发行股票筹集起来的资金扩大生产,所以股息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生产。(3)股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是一种所有权凭证。它自身没有价值,之所以被当作商品进行买卖,形成自己的价格,是因为它能给购买者带来经济利益和各种权利。第二,股票是一种不可退还的永久性证券。人们一旦购买了股票,便无权向公司要求退股,若要获得资金,只能通过股票交易市场将股票转售给他人。第三,股票的交

8、易价格和股票的票面金额是不同的。股票票面金额上表明投资入股的货币资本额,是固定的;股票价格则是变动的,通常总是小于或大于它的票面金额。股票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此外,还要受公司经营状况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不停的起伏波动之中。第四,股票具有风险性。当公司经营不善、盈利下降时,股票持有者将承受较大的损失。一旦公司破产,股票持有者甚至无法收回其股本投资。此外,由于股市价格瞬息万变,股票持有者有可能在股票价格下跌时丧失资本收益,甚至倾家荡产。3.国有大中型企业(1)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

9、,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好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必须进一步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尤其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国有经济的新优势

10、,出现了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经营水平有很大提高,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因此,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进一步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链接拓展(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到2010年,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

11、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2)如何进一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要是靠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最主要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股份制改造,强化科学管理。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实行股份制。同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经济规模、处于行业排头兵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

12、大企业集团。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必须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同加强企业科学管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4.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有利于国有企业平等地参与国际竞争。为此,我们要积极推行股份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5.企业的经济效益(1)经济效益的含义。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

13、指标。所谓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第一,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这一方法和途径的核心就是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第二,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

14、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6.竞争与优胜劣汰(1)根据目前国际经济竞争的趋势,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品牌的竞争,表现为企业信誉和形象的竞争。世界上的知名企业大举向中国市场竞争,运用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抢占中国市场,这对中国企业提出了挑战。中国的企业要站稳脚跟,必须树立名牌意识,以产品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如果一个企业不是通过正当竞争,不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技术、创立名牌,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而是通过歪门邪道以谋取高额利润,这样的企业最终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3

15、)价值规律具有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4)企业兼并和破产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5)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国有企业发生兼并、破产的重要原因,而兼并、破产又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兼并和破产对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7.企业经营者(1)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负责制是指在国有企

16、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实质是如何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法人代表,国有资产的经营者首先就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此,既要努力提高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好本企业。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更要从全局出发,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当国家利益与企业发生冲突与矛盾时,经营者应以国家利益、整

17、体利益为重。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实质是处理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所谓长远利益,就是要把企业的自我积累放在首位,使企业具有发展能力,能持续、稳定地发展。所谓企业的现实利益,就是企业用于现实消费的基金。企业的经营者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一方面要使企业发展有后劲,要留足用于企业技术改造、发展的基金,不能只管眼前,不顾长远,分光用光。另一方面,经营者在考虑长远、将来的同时,又要考虑职工的现实利益,关心职工的现实生活。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在企业生产发展、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要不断增加职工现实消费基金的数量,不断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处于企业中心地位的经营者,只有

18、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使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3)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国有企业经营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任何企业经营者都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目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

19、弱的现状,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必由之路。链接拓展如何建设现代农业(1)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发展农业科技。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3)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4)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面向市场发展农业。(5)重视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6)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9.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工业

20、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链接拓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入信息时代,不仅工业化的内容与传统工业化有所不同,而且在技术上使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跃式发展成为现实可能。我们要抓住信息化这一新的历史机遇。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信

21、息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诸多新兴产业,同时它以其极强的渗透力同传统产业广泛结合。不断进步的信息网络技术,不仅使传统产业迅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地改进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催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信息化是带动工业化的强大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10.第三产业及其作用(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客观必然性。(2)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这种

22、滞后不仅表现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上,还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拖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上。这就表明在我国发展第三产业,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3)在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具体包括: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从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关系角度来谈的,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等必不可少的服务,从而促进第一、二产业生产的发展,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稳定。这是因为第三产业门类广、部门多,能吸纳多种层次的大量劳动力就业,有利于社会稳

23、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链接拓展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三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三大产业的关系,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的产业结构。(2)根据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11.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1)劳动者的权利。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在我国,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障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

24、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智慧,是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2)劳动者的义务。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义务包括: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提高职业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并影响着劳动生产率。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个国家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水平。随着21世纪

25、的到来,知识经济端倪渐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劳动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遵守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其特定劳动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其基本要求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遵守职业道德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道德准则。它可以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业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鼓励人们积极钻研本职业务和技术;约束人们服从本职业的领导和秩序,鼓励人们团结协作

26、和争取集体的荣誉。遵守职业道德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3)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权利的实现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没有权利就无所谓义务,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劳动者在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只有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把握。一定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分配都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也是国

27、家的主人,获得了主人翁地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的,是通过实现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这就意味着,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其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前提。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才获得了主人翁地位,才使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得到真正的统一。从两种制度的比较加以说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作为劳动者只能是被雇佣的对象,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者所处的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决定了劳动者不可能真正的享受权利,特别是与劳动者义务相一致的权利。这种权利与义务的不一致集中地体现在资本家能无偿地占有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得到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工

28、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才实现了劳动者权利与义务的统一。12.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保持经济较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逐步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要继续

29、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再就业。13.劳动合同制度(1)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制度的含义。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的协议。专门规范劳动合同的制度,叫劳动合同制度。(2)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经过平等协商后达成的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事项的条款。(3)订立劳动合同制度的原则和程序。订立劳动合同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平等自愿原则。这是劳动合同的核心原则。第二,协商一致的原则。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第三,不得违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这是订立劳动合同的最基本、最重要

30、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首先要签订劳动合同书,然后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对所签劳动合同进行鉴证。(4)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第一,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有利于调动劳动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14.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

31、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纳入失业保险,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城市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社会热点透析一、保护耕地,利国利民背景材料(1)近年来,我国耕地大量减少的严峻事实:据统

32、计,1996年至2004年间,由于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等原因,我国耕地已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人均耕地仅为1.41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40%。(2)国土资源部布置耕地保护工作。今后,国土资源部将把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放到“以建设促保护”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加大基本农田保护的新举措:首先,将耕地保护纳入地方领导责任考核,并通过在土地证书上标注基本农田面积把农田落实到承包户。其次,国家将增加投入,把提升农田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第三,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土地违法查处力度,确保土地用途管制落到

33、实处。(4)2006年4月15日,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向负责人表示,对下列四类违法行为进行直接查处:违反规划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占用土地的;在征地过程中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地方政府、部门及县领导公然违法占地的。材料归纳国家重视农田保护,提出基本农田保护的新举措。理论分析用经济常识分析(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好耕地,才能保证粮食生产。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同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我国农村具体经济实形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

34、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必须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3)依法保护耕地,说明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4)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也必须严格土地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保证工业化、城镇化所必需的土地供给、顺利推进现代化进程。用哲学常识分析(1)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近年来我国耕地大量减少的严峻现实,必须加大对国土资源的保护力度。(2)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依法保护耕地,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方向。(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

35、论的统一。国土资源部将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放到“以建设促保护”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4)坚持科学的生态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在耕地保护方面,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保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用政治常识分析(1)国家履行政治、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严格土地管理,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严格土地管理的举措及重点查处的四类行为,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严格土地管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思想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严格土地管理,保证国家粮

36、食安全是事关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的大问题。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背景材料近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国有资产总量增加到19.7亿元,5年增长45%。但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很多,主要表现为:第一,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目前,国有资本仍分布在众多行业和领域中,其中一般生产加工业、商贸和服务业大约占近一半。第二,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尚未建立。相当一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国有资本比重过大,甚至是“一股独占”,有些企业虽然改为股份公司并已上市,但“形似而神不似”。第三,一些国有企业改制不规范,损害了投资者和职工的利益。当前,国企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中,为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下一步采取下列

37、措施:首先,推进以“突破垄断性行业传统格局”为重点的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着重对电信、电力、民航、铁路、邮政等行业以及城市供水、供热、公交等公用事业部门进行改革。对于这些迄今仍由国有资本独家垄断甚至是“政企不分”的部门,必须坚决“破垄”,这需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呼唤新的生力军。其次,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内容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点是建立企业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以及相应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再次,推进以解决“企业办社会”和“依法破产”为重点的

38、国有企业配套改革。材料归纳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要采取措施深化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理论分析用经济常识分析(1)改革是推动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性措施。深化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进以“突破垄断性行业传统格局”为重点的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促进国有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3)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内容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健全公

39、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4)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内容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参与的国际竞争中,往往被某些国家以我们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由拒之门外。用哲学常识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深化改革,解决国有企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3)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40、,主要矛盾起着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为推进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要推进以“突破垄断性行业传统格局”为重点的国有经济结构战略调整;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建立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内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要推进以解决“企业办社会”和“依法破产”为重点的国有企业配套改革。用政治常识分析(1)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是国家履行经济职能的体现。解决“企业办社会”同时体现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国改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背景材料

41、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到2010年发展红色旅游的六大目标:使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培育形成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配套完善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100个左右“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普遍得到修缮;以红色旅游产业化带动革命老区发展。材料归纳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发展红色旅游的六大目标。理论分析用经济常识分析(1)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2)发展红色地区(主要是老区)旅游业,有利于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3)发展红色旅游,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也是一条

42、开发扶贫的新思路。(4)发展红色旅游,也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一哄而上。(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用哲学常识分析(1)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2)开发“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进行产业创新,体现了辩证法的创新思想。(3)发展“红色旅游”,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了对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和精神力量的重视。(4)坚持矛盾观点和全面观点,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5)坚持联系观点,把发展“红色旅游”和

43、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用政治常识分析(1)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和文化职能。(2)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思想领导。(3)发展红色旅游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考题名师诠释【例1】(2006天津文综,24)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居民消费质量A.B.C.D.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

44、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表明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保护环境,生产绿色农产品,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消费的质量。故选D项。答案:D【例2】(2006重庆文综,24)我国政府鼓励企业发展煤变油等新能源。但某企业家认为,煤变油项目上马的关键,在于油价能否长期维持在45美元一桶,否则这个项目会变得无利可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企业()A.拥有充分的自主权B.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C.投资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D.发展生产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企业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把握材料中关键词“否则

45、这个项目会变得无利可图”。说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所以该题的答案是B。答案:B【例3】(2006重庆文综,26)我国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决定从2006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以上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A.B.C.D.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获取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保障制度内容的把握,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杂费体现了社会福利,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活费,体现了社会救济。所以该题的答案是A。答案:A【例4】(2006四川文综,24)目

46、前购买股票和债券已成为我国居民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某人持有每股面值100元的股票1 000股,预期股息率为3%,当其他条件不变,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从2.5%降为2%时,他的股票()A.升值35 000元B.升值30 000元C.贬值25 000元D.贬值20 000元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股票价格=在银行利息率变动前,某人的股票价格为100=120 000元,在银行利息率变动为,他所持有的股票价格为100=150 000元,所以他的股票升值30 000元(150 000元-120 000元)。回答此题时要特别注意,预期股息=面值预期股息率,不能把预期股息率等同

47、于预期股息。答案:B【例5】(2006江苏高考,21)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超过3 000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50%以上。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A.B.C.D.解题指导:本题旨在检测对国家增加“三农”支出这一政策意义的理解。中央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项正确;不切合题意,排除不选。答案:C【例6】(2006江苏高考,23) 2005年,联想集团以12.5亿美元并购

48、IBM个人电脑业务。企业兼并是企业优胜劣汰的有效形式。这充分说明()A.市场竞争是企业兼并的核心B.政府是企业兼并的主体C.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兼并的必然结果D.扩大规模是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解题指导:本题以联想集团的海外收购为背景,立意检测兼并破产这一新增加考点。通过企业兼并,实现优胜劣汰,体现了市场竞争在兼并过程中的核心作用,A正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力量,B观点错误;兼并破产,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二者不具有必然联系,C观点错误;企业兼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竞争力,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扩大规模,D排除不选。答案:A【例7】(2005全国文综,24

49、)市场作为各种经济活动的枢纽,连接着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通常情况下,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A.企业B.居民C.政府D.非盈利性机构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企业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其他三项尽管都是市场主体,但不是最重要的,故应选A项。答案:A【例8】(2005上海高考,17)由国家控股的友谊、华联、一百和物质总公司合并组成的百联(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蝉联中国零售企业销售额第一。在“入世”的背景下,我国国有控股企业的强强联合有利于()A.国有企业对市场实行垄断B.抵制外资进入我国的零售市场C.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D.发挥商

50、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解题指导:本题考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强强联合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实行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的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应选C;A、B、D本身观点错误。答案:C【例9】(2005天津文综,25)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天津市政府把解决就业和社会保障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城镇低保与再就业联动机制,走出了一条由生活保障为主转向就业保障为主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说,这是为了()A.实现社会互济,根除社会风险B.保护职工权益,促进

51、同步富裕C.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D.增加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设问要求回答天津市政府采取的政策的目的所在,这就是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选C;A中的根除社会风险是不可能实现的,B中的同步富裕错误,D中的增加财政收入不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答案:C【例10】(2005江苏高考,20)近年来,沿海某市的产业比重顺序已从过去的第二、第三、第一产业调整为第三、第二、第一产业。这主要体现了()A.城镇化进程的加快B.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C.城乡一体化的完成D.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解题指导:本题考查产业结构调整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

52、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说明的是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这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选B;A、C、D的内容与材料不符。答案:B【例11】(2005广东高考,10)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问题。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的原因是()A.农村社会还处于封闭原始的发展水平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C.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阻碍了农业的发展D.农民增产就能增收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农业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从原因分析,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是由农业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应选B;A、C、D本身观点错误。答案:B【例12】(2006广东高考,37)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公司作为

53、现代市场经济重要的企业形式,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出资者的人数较多。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论证探讨的能力。本题的焦点问题在于“公司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是否就是出资者的人数较多?围绕这一问题,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同时指出该观点片面性、表面性的错误,进而从正面点明公司的本质特征。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公司作为现代市场经济重要的企业形式,其本质特征并不在于出资者的人数多少。(2)公司作为现代市场经济重要的企业形式,其本质特征是: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公司的出资者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3+X综合向导一、科内综合(1)公有制经济的主

54、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的关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体现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上。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并引导经济发展,而这种控制力主要是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来实现的。因此,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其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其支柱作用,有利于强化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有质的区别和时间的先后。从产生的顺序看,先有农业,然后是工业,再后是第三产业。从性质上看,三大产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方法不同。

55、三大产业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首先,后面的产业都是在前面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其次,三大产业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等;工业为一、三产业提供技术装备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3)劳动者权利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关系:在我国,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国家的主人,法律所赋予劳动者的一切权利都是作为主人应当享有的。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构成的,并通过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保障劳动者享有基本权利,是保障和落实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

56、军的保证。(4)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国家的主人,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必须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对我国分配制度的一种补充。由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尤其是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会导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兼顾公平”,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会导致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职工失业,建立健全社会

57、保障制度,可以缓解由此对社会造成的压力,保障社会稳定和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二、跨科联系与历史学科的联系(1)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国初期,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起国营企业。1956年,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一批国营企业。“一五”期间,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大中型项目为主,建立起来一批重点项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情况:西周时,农业获得发展,农作物品种已十分丰富。春秋时期,在农业中开始使用牛耕和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

58、得到推广,商鞅变法鼓励耕田,禁止弃农经商。汉高祖接受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是继承这种政策的结果。经济繁荣,农业更加发达,普遍使用牛耕和铁农具,使用耧车,兴修水利。三国时期,注意保护农桑,马钧制造灌溉工具翻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魏孝文帝均田制,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唐朝农业有较大发展,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制造了曲辕犁和新型灌溉工具筒车,兴修水利,开辟荒田。安史之乱使农业遭到巨大破坏,唐朝由盛到衰。北宋王安石变法特别是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宋时期,水田增加,南方太湖流域稻米产量大,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北方金世宗利用黄河改道实行屯田,

59、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明太宗为了安定社会,增加财政收入,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推广植棉,农业获得较大发展。清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奖励垦荒,将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新中国农业发展情况:1956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业遭到了巨大破坏,造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949年,中国现代

60、工业产值只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8%左右,几乎没有重工业。“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苏联帮助下,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大批重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工业方面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了重大进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并且加快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三、综合演练【例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

61、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表1,回答问题。表1(单位:人/平方千米)国家中国印度人口算术密度129313人口生理密度934559(1)据表分析中国、印度两国人口压力较大的是,简单分析其压力大的原因和减轻压力的对策。(2)坐落在上海方言区内的上海县城,原先只是一个方圆9里的小县城。1852年人口达到544 413人,1900年为1 289 393人,1935年为3 701 982人,1949年为5 455 007人。上海地方志根据材料概括上海城市人口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城市人口中的新生成分,并各举一例说明它们在推进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活动和历史作用。(至少答出3项)

62、(3)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北京市人口素质指数年均递增8.4。北京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9.99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2,在全国遥遥领先。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12.6,在社会结构指数中,智力结构贡献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结合材料,说明北京市人口素质提高的经济意义。解题指导:该题以人口问题为背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记忆能力。第(1)问,从图表土地面积与人口之比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压力要大于印度;解决办法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粮食单产。第(2)问,首先完成语言转换,这就是

63、人口增加,其次是按照历史知识记忆回答,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第(3)问主要是从对人口素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回答。答案:(1)中国原因:中国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即人均耕地资源少于印度。对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依靠科技,提高耕地单位面积产量。(2)趋势是人口逐渐增多。新生成分及活动和作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瓦解中国自然经济,催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开始中国近代化历程。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资本主义工业,开展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创建中

64、国共产党等活动;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3)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推动首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升北京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才智力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如学生回答“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生产力水平”或回答“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吸引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亦可)【例2】 2006北京文综,40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回答:(1)图1、2是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凤阳采风的资料:图1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获丰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图2凤阳县

65、粮食产量变化表结合资料及历史知识,以凤阳的变化为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2)以下是记者对两个村书记的采访记录:甲村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答:18 000元左右,比前年增加了10%。问: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答:那可多了。原来的荒地已经被改造成草莓生产基地和绿色蔬菜园区,都是现代化的大棚生产。我们的村办企业可以进行深加工,生产果汁和蔬菜干,产品还被村销售公司卖到了国外。村民改造了住房,搞民俗旅游,接待游客,农家菜、大炕头可受城里人欢迎了。总体上讲,村里的收入30%来自种植业,70%来自加工、流通和旅游餐饮业。乙村问:咱们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是多少?答:大概1 000元。问:

66、村民收入来源是什么?答:卖老三样呗,核桃、柿子和大枣,去年下了场雹子,有些家庭颗粒无收,外地收货的商人还总是压价。问:有村办企业吗?答:还没有。对比甲村和乙村,结合经济常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3)说明图3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图3(4)简述图3所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状况。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以三农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解答时要注意紧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回答。可从体制的变化、生产力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组织答

67、案。第(2)问考查“新农村建设”重要时政热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联系材料,找出甲村强化产业支撑的措施,然后与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点结合起来。第(3)、(4)问山区村落受地形或受道路或受河流的影响多呈带状分布,山区村落受自然、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规模小,相反平原规模大。答案:(1)凤阳农民通过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生活得到改善。(2)在农业生产上,甲村依靠的是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而乙村只有传统的老三样靠天吃饭。这说明提高农

68、民收入,不能只靠传统农业,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甲村不仅生产蔬菜、水果,还从事产品深加工和销售,而乙村只有单一的种植业。这说明提高农民收入,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甲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加工、流通和旅游业,而乙村产业形式单一。这说明新农村的建设要利用自身条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农民收入的提高。(3)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4)有荒山、林地、果园(园地)、农田(耕地)、湖泊(鱼塘)等。【例3】(2006天津文综,39)农业锐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

69、于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税变化趋势图图1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持以生也。”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定,租税也。”(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2)依据图1,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约为4 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

70、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 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4)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图2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郊农业。(5)据图2说明本市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参考范例,用简练词语(不多于8个字)分别概括某乡镇农业持续发展三类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范例: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调整产生结构,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培训。优化农业人口。采用喷灌、滴灌;施行间作、套种;冬季发展大棚农业。 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

71、;生物治虫,少用农药;发展沼气,少用矿物燃料。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选用优良品种,集约化生产;开拓销售渠道。 (7)若在本市推广上述某些措施,能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解题指导:本题以农业税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探讨问题、阐释事物的综合能力。第(1)问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不难得出重农或者是农本思想以及农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的观点。第(2)问是一道读图材料题,要依据柱状图的变化来归纳趋势,关于原因要从赋税政策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后期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第(3)问要求回答是材料反映的趋势:材料

72、一体现的是农业,而图1反映了工商业税收的增加,实际上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发展。第(4)问考查“农业税废止”这一重要时政热点,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答案时要注意设问角度“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第(5)问影响水产养殖业的自然条件有淡水域和海水域,天津市沿海,海岸线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水库洼地较多,适合发展淡水养殖。第(6)问本题答案有字数限制,要求新颖,只要认真审题,不难回答。华北地区主要自然灾害旱涝、风沙、盐碱、寒潮等,以上措施的推广可减少旱灾和寒潮。答案:(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原因:实行“摊丁人

73、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入。(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4)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收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出发确定的。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5)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湖泊、水库和洼淀较多,适合发展淡水养殖。(6)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商品农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7)旱灾(虫灾);寒潮(冻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