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高级中学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教学中应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是国家软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从中学历史新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新程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与探索,加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和研究,从而推动全民族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 历史教学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词在英文中称为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其根本特点是重视人,即重视对个人发展和人
2、类走势的终极关怀。具体包括对人自身的价值、人的发展和生存质量的关注;对他人、社会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探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爱和改善的态度等。人文精神的内涵既带有历史的普遍性,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本文拟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行一些探讨。一、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呼唤人文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水平的重要尺度。当前,人文精神不仅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水准,在很大程度
3、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而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备的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因此,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更高要求。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实施了许多年,而事实上应试教育不仅没有衰退的迹象,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人文精神教育被忽略甚至被省略了。作为人文教育核心学科的历史学科更是沦落到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每况愈下。即使被保留下来,但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却逐渐淡化了。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被考试的指挥棒所左右,本应该是
4、充满厚重之美和生动趣味的历史学科就变成了机械 时代的发展呼唤中学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中国要在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注重经济、军事等硬国力的提升以外,还应着力于国民教育和人文素养等软国力的全面提高。如何改变以往传统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弊病,也就成了我们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必须面对的挑战。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最重要和最迫切的问题,莫过于匡正历史教育的目标,还历史教育的本来面目,发掘历史教育在培养与塑造人文精神方面的真正价值。二、中学历史新课程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科书编写等各个方面,突出体现并加强了历史
5、教育的人文性,淡化历史教育的工具性。 例如,在课程理念的设置上,新课标明确中学历史课程的基本宗旨是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注意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课程目标的确定上,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要求把“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作为公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教材的编写上,打破了以往教材编写重知识、重体系的旧例,
6、而采用相对生动的学习专题形式和模块形式,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高中课程还开设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揭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特征人文主义教育,试图还历史教育的本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如人本意识、科学的态度、创新意识、民族意识、全球意识、合作意识、环境意识等,并且为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与途。 三、中学历史教学如何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学科之一,历史学科拥有丰富深厚的人文资源,历史教育应该借助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
7、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突出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挖掘课程内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历史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有民族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拥有民族自豪感。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说过:“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力。”这种民族自信力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有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有深厚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有宽阔深沉的民族胸怀等,正是这些才生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前进的动力源泉。教师应充分利
8、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加深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进而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形成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自信力与凝聚力。 但是,在教学中也要注意采用批判的发展的眼光具体分析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例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史时,教材往往强调我们的发明比西方领先多少年,而很少涉及它究竟给国家发展带来多大的实际意义。就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说,我们往往因为它们在当时遥遥领先于世界而感到自豪。但是,仅仅自豪是不够的。鲁迅曾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为什么鲁迅的看法与我们书本上讲得不一样
9、?为什么传统科技没有在中国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通过深挖教材,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在对待传统科技方面的愚昧、可悲与落后,西方民族的务实、智慧与进取之处。只有建立在正确认识祖国历史文化基础之上的爱才是一种理性的爱,否则只能是盲目的、狭隘的、也是不牢固的;只有理性的历史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努力的爱国情感。(二)揭示历史人物优秀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然而,以往教材对历史人物描述更多的是与其相关的重大事件,寥寥数语,冷冰冰的面孔,显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除了应付考试需要外,对学生的人格感化作用,显得
10、微乎其微。新课程在这方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欠缺。教师应加强历史人物尤其是人格品德方面的教育。历史虽然不可以再现,但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使这些历史人物生动鲜活起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在潜移默化中使情绪受到感染,精神得到熏陶,进而内化为人格力量。 例如,在讲到屈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站在屈原同时代人的视角(家人、学生、朋友或政敌等),以“我看屈原”“我眼中的屈原”等为主题,展开想象或讨论。通过活动,学生描绘出来的屈原就不仅仅是一个只写了离骚的屈原,而变的丰满高大起来:屈原,楚国的贵族,
11、身处乱世,才华横溢,关心祖国与民族的命运,一心想要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励精图治变法自强。可惜恰逢昏君小人当政,屈原遭到排挤和放逐。但是,系祖国,最后因不愿随波逐流愤而投江。传说人们为了纪念他,才将粽子撒到江中,为了不让鱼吃他的尸体,这就有了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屈原身为楚国的大夫,原本可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为什么不能像其他人那样,随波逐流呢?这样,学生不仅会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更为他坚持信仰的执着精神所震撼,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所打动。 在学到科技发展史时,可以请学生搜集中外历史上科学家的故事,分析他们成功的奥秘,象李时珍、李四光、詹天佑、牛顿、
12、居里夫人、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通过比较分析,学生会发现,这些人能够取得非凡的成就除了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也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他们都具有刻苦钻研的态度,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具有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正是这些意志品质成就了他们的梦想。通过让学生走近历史人物,揭示他们的个性品质,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三)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历史不是在于讲授过去的事情,而是在于帮助理解现在的事情。”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密切联系现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
13、对历史的理解,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例如,在学习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我们知道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曾经森林茂密,凶猛的野兽时常出没,严重威胁着北京人的生存,加上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迫使他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再联系今天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每年春季时常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北京地区的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由于长期的掠夺性垦伐,不注意保护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严重,这才有了今天的后果。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学生对人与自
14、然的关系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学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例子(如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国际知名品牌),说明全球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进而思考中国和每一位中国人应如何适应全球化这一趋势。借助这样的联系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潮流,而且全球化的影响无处不在,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敢于迎接这一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否则就会被淘汰。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树立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培养学生在当今时代的挑战中,勇于自强自立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忧患
15、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许多典型生动的素材,将其及时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时代意识与世界意识。如SAS、印度洋大地震、禽流感等,当这些人类共同面临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奋战,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宝贵精神。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时代,人类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关爱、相互帮助,这样才能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四)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要以生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主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
16、做的这种精神,”并且“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感”。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通过启发,经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认识和结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历史新课程为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途径和方法,如初中教材设置了导入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议一议、小制作、小调查、故事会以及活动课、好书推荐、历史学习网站推荐等栏目。高中教材也设置了供学生选择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阅读与思考、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气氛
17、融洽的和谐民主的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观点的相互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让创新的种子在此萌发。同时通过各种灵活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一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当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进行学科知识教育,更要关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当然,教育者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人文观念的更新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这样才能为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贡献绵薄之力。参考文献:1历史课程标准(试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历史课程标注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6期5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