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唐雎不辱使命(1)辱没、辜负(2)交换(3)施与恩惠(4)愤怒的样子(5)只,仅仅(6)面露胆怯之色11223344jyu qing祲 gu 缟 xin谕(1)错,同“措”(2)仓,同“苍”新知积累基础练提示:点击进入讲评。55D667788(1)派 出使(2)裸露 只,仅仅(3)成年男子 句首发语词,无实义(4)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和(1)C(2)B(3)A(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1)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2)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99(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岂直五百里哉(2)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3)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101011111212语言建构能力练提示:点击进入讲评。13131414151516161717唐雎()秦王不说()以头抢()地休jn()韩傀()天下go()素免冠徒跣()寡人y()矣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jyuqing祲gu缟xin谕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唐雎不辱使命 辱:_(2)弗敢易 易:_(3)大王加惠 加惠:_(4)秦王怫然怒 怫然:_(5)徒以有先生也 徒:_(6)秦王色挠 色挠:_辱没、辜负交换 施予恩惠愤怒的样子只,仅仅面露胆怯之色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
3、)故不错意也_(2)仓鹰击于殿上_错,同“措”仓,同“苍”【点拨】A项“谢”,古义,道歉;今义,感谢。B项“是”,古义,代词,这样;今义,判断动词。C项“休”,古义,吉祥;今义,休息。D项“闻”,古今意义相同,听说、听见。4.下列加点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长跪而谢之B非若是也C休祲降于天D臣未尝闻也D5.解释下列多义词。(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徒免冠徒跣徒以有先生也派出使裸露只,仅仅(3)夫此庸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4)与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成年男子句首发语词,无实义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和6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字母填在句后的
4、括号里。(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A恭敬屈服 B恐吓威胁C虚伪狡诈CBA7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两处)(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8翻译下列句子。(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9用原文语句填空。(1)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_,_”进一步揭穿了秦王的骗局,维护了本国的尊严。(2)唐雎慷慨陈词,
5、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_,_”歌颂他们的壮举。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怀怒未发 休祲降于天(3)当秦王以“_”进行威胁、恫吓的时候,唐雎针锋相对地以“_”回击,并以“_,_,_”的严重后果震慑住秦王“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虚张声势。天子之怒布衣之怒伏尸二人 流血五步 天下缟素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_(2)请广于君 广:_(3)挺剑而起 挺:_(4)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以:_一、课文研读即使增广、扩充拔凭借11翻译下列句子。(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6、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1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唐雎、秦王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唐雎是一个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断、有胆有识,具有凛然正气的优秀外交家。秦王是一个虚伪狡诈、道貌岸然、外强中干、前倨后恭、恃强凌弱的残暴君主。1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言外之意:唐雎表达以死相拼的决心和勇气,将以布衣侠士为榜样,杀掉秦王。表达效果:突出唐雎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强化冲突,精心营造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长跪而谢
7、之 谢:_(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于:_(3)寡人谕矣 谕:_(4)图穷而匕首见穷:_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6页第14-17题。道歉介词,从、由明白,懂得穷尽,完结二、推展阅读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标两处)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2)使毕使于前。16翻译下列句子。而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17.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A【甲】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最后弱国取得了胜利。B【乙】文所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经过:他拿着匕首,追赶秦王,而其余臣子则袖手旁观。C【乙】文中记载了秦国的一条法律:带着兵器的侍卫一般不上殿,上殿的臣子不能带兵器。D【甲】【乙】两文在人物刻画上均用了对比的方法,其中【乙】文用秦武阳的“色变振恐”衬托出荆轲的沉着冷静。【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