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目录O单元 实用类文本阅读1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1O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1O3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1O4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1O1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语文卷2015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8月摸底考试(201408)】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百年椒子 映月泉清李乃清“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对于悲痛和酸楚,她从不多著一字,潺潺缓缓地道来,举重若轻。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1997年,钱杨二老的独女钱瑗去世,一年后,缠绵病榻的钱钟书也走了,“我们仨失
2、散了”。敛起丧亲之痛,当年已近九十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人们惊讶地发现,没多久,这位纤小瘦弱的老太太在忘我的文字中硬硬朗朗地站起来了! 这十多年来,面对时间这位严酷的判官,杨绛仿佛大战风车的“堂吉诃德”,越战越骁勇:翻译、写作之外,她还一人揽下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那是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 杨绛的一生,为默存而“默存”,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对于痴气十足的钱钟书,她体贴关爱,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台灯弄坏了,“不要紧”;墨水打翻了,“不要紧”,她的“不要紧”伴随了钱钟书一生。钱钟书的母亲夸她“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
3、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钱钟书对她也恋慕至极,将写在人生边上“赠予季康”。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在两人“仝存”的样书上,钱又写下浪漫痴语:“赠予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对于从小出嗣的钱而言,这份博大的“三位一体”的情感中或许还包含着一份母性关怀。有一次,杨绛要捐掉她为钱钟书织的一件毛衣,钟书抱住不放,说:“慈母手中线。” 两人相濡以沫63载,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钱钟书曾如是总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
4、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钱钟书缠绵病榻的日子,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丁伟志回忆道:“钱先生当时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每个菜都是杨先生亲自给他做,菜都做成糊状,鱼要做成粥,一个小刺都不能有,都是杨先生一根一根剔掉的。” “哎呀,后来不得了了!钱先生在北京医院,女儿钱瑗在西郊,杨先生这么大年纪两边跑。一家三口人,后来一下走两个,尤其是女儿的走毫无思想准备,我想她一定受不了,这个打击太大了啊!她居然非常坚强,一滴泪都不掉。” 今年2月23日,张佩芬突然接到杨绛一个电话。 “因为她只懂英文和法文,不通德语,偶尔也会找我帮忙,她把字母念出来,我记下来查,查好后我给她回信,
5、她收到后第二天马上就电话回我道谢。”据张佩芬回忆,杨绛所寻德语共18个字母,一口气读完,好似一个拗口的游戏,倘若加以分割,便是3个独立的单词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节选自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7期,有删改) 注钱钟书,字默存,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翻译家、文学家。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开篇第一段话表明了杨绛面对钱钟书先生逝世的悲痛和酸楚,表达了对钱先生的不舍和依恋,体现了这对相濡以沫六十余载的恩爱夫妻情深义重的一面。B杨绛用以战胜时间的武器是工作和情感:一方面她着力于写作和翻译工作,在文字中获得精神
6、力量;一方面她在整理先生学术遗物过程中寄托哀思。C文章说钱钟书是“痴人”是因为钱钟书是个痴情人,他和杨绛共同营造了最纯净的婚姻,他视杨绛为妻子、情人、朋友,这是一种绝无仅有的爱情观。D文章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赞扬了杨绛先生的人格魅力。以“百年椒子”喻之至真、至善的美德,而“映月泉清”又表现了她平和、明澈的心境。E文章多次引用钱钟书的话,是为了表现钱钟书对爱和婚姻的忠贞;引用钱母的话是为了表现杨绛的贤惠、孝顺;引用丁伟志的话是为了突出杨绛能干。【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D、B 解析:D项3分,B项2分,A项1分,CE不
7、得分。A项虽正确但理解肤浅,未能揭示出第一段文字所表现出的杨绛先生对生命、爱人、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只给1分;B项理解正确,涉及对语段的理解,给2分;C项,对“痴人”的理解有误,根据上下文,可知说钱钟书“痴气十足”是强调他性格上的简单以及埋头于学问的执着,而且“绝无仅有的爱情观”过于绝对,文中没有这个意思,不给分;D项理解正确,涉及对全文主旨的把握,对文题手法的判断,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给3分;E项理解错误,引用钱钟书的话是为了赞扬杨绛,引用钱母的话并不是表现杨绛的孝顺,引用丁伟的话是为了表现杨绛对钱钟书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面对痛苦的坚强,不给分。【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
8、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判断对错。(2)杨绛对钱钟书的“默存”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甘于牺牲自己的才学、时间、精力,成就钱钟书的治学和创作;体贴关爱丈夫,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担子,让钱钟书能够专心做学问;悉心照料缠绵病榻的丈夫,无微不至,甚至保养自己也是为了照顾病中的丈夫;丈夫去世后,她致力整理钱钟书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保存钱钟书的学术遗物。 解析: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找准答题
9、区间,在文本第五、第七、第十段;再分条概括相关内容,抓住“默存”的“存”;最后,形成答案,注意简明、准确。【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打啊,注意条理清晰。(3)杨绛的一生是否只是“默存”的一生?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不是,杨绛的一生同样属于她自己,她在照顾钱钟书的同时也活出了个人的精彩。(观点1分)杨绛全心全意爱着丈夫,生活上体贴、家务上承担、事业上支持,但她却没有因此而完全依附于丈夫,迷失自我。(原因1分)作为女人她非常
10、坚强,面对晚年先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丧亲之痛,她硬硬朗朗地在悲痛中站了起来,活出了一位女子坚强勇敢的精彩;(例证2分)作为作家和翻译家,她笔耕不辍,写作、翻译、整理先生手稿,她活出了一位文人自强不息的风采。(例证2分) 解析:先表明观点,观点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再说明自己这样观点的原因;一定要有例证,一定要结合文本,必须有分析。【思路点拨】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并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内容要点、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
11、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4)文章结尾“给予,赠与了,已经离开了”,言简意丰,隐含着丰富的人生内涵,请结合文本,分别诠释这三个短语的具体内涵。(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为F(探究)。【答案解析】“给予”是付出,包括付出真心、付出关爱、付出努力等具体行动,在杨绛身上,这种可贵的“给予”不仅表现为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用默默的付出让钱钟书生活无忧,全心投入学问研究,还包括她对我国翻译事业做出的努力和成就。(3分,诠释内涵1分,结合文本分析2
12、分)“赠与”是无偿地赠送,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态度,杨绛面对生活的苦痛与酸楚,还生活以平和、淡然和隐忍的态度,在先后失去丈夫和女儿后,她敛起丧亲之痛,整理钱钟书学术遗产,以几近九十的高龄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这些都是一种对生活、对学术的无偿赠与和不求回报的表现。(3分,诠释内涵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已经离开了”,是指生命的消逝,意味着生命终究是要结束的,这里包含了杨绛对生命的理解,她一生无求、无悔付出,因此,当面对终将结束的生命时,她才能享受离开时的平静和祥和。(3分,诠释内涵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解析:先解释词语的内涵,根据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讲本意,更要结合文本谈在文本中的意思;
13、要在文本中找到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对含义的理解;可以适当挖掘含义;注意答案的简明与准确。【思路点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在整体把握文学作品的前提下,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第卷 表达题【语文卷2015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开封高级中学等)高三阶段测试(一)(201409)】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马尔克斯,世
14、界上最不孤独的人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塞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塞德斯说:“请给我10个月的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墨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都交给了梅塞德斯说:“给你。”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
15、鲁滨逊。梅塞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其时,梅塞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末了东赊西借,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和梅塞德斯手拉手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当他们行至某个街角,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二天清晨,马尔克斯夫妇在一家咖啡馆用早餐。坐在临街的位置上,马尔克斯不经意地朝外面张望,突然,他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居然明
16、晃晃地摆着一本百年孤独。他不知如何是好。他指着那人的篮子,头天说不出话来。梅塞德斯顺着他的手指,一眼就看到了那本百年孤独。顿时,夫妻俩热泪盈眶。他们明白,百年孤独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视为生命。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每天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出版商,甚至还有好心的读者。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有人甚至寄给他求爱信和裸体照片,弄得他哭笑不得。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
17、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午3点。如果因为某一难以推诿的事由而被迫中断当天的工作或者由于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卡了壳”,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上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
18、对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地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
19、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以莫言为例,他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内容,将注意力转向本土资源,甚至来源于童年时期听过的神怪故事。这并非简单模仿,用莫言的话说,他是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种搏斗既为摆脱其影响,也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替民族发声、替民族治病、承担国家道义的雄心壮志。(有删改)相关链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一个天才的、赢得广泛赞誉的小说家,加西亚马尔
20、克斯将现实主义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了一部风云变幻的哥伦比亚和整个南美大陆的神话般的历史。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百度百科)(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百年孤独,实际用了18个月,因为多出了8个月,造成梅塞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B看到一位家庭妇女的菜篮里摆着一本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夫妻俩都很激动,他们意识到百年孤独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C马尔克斯的作品从拉美国家传入中国,并且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这除了他作品本身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D中国读者对马
21、尔克斯作品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关注他作品的形式,后来才慢慢注意到他作品中的精神诉求。E作为被全世界认可的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而举世闻名,获得诺贝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显示其创作生命依旧旺盛。【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BE 解析: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马尔克斯成
22、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抓住灵感,埋头创作:为了创作百年孤独,他把自己关了整整18个月,期间,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家人的支持:他的妻子梅塞德斯为了不影响他的创作,变卖了家里所能变卖的一切,咬牙坚持了18个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即便在成名之后,他仍然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如果当天的工作中断,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
23、,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百年孤独诞生的故事?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理解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与马尔克斯成名之后成为“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24、,且与标题构成呼应,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描写百年孤独的诞生过程,更能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百年孤独的写作与马尔克斯的成名之间关系密切。(每点2分)【思路点拨】分析插叙的作用:在叙事时运用插叙,可使所写的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更鲜明、更深刻。运用插叙,可以起到补充主要事件或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加上插叙,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4)为什么说马尔克斯“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理解关键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马尔
25、克斯为世人熟知,首先是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不再是一本单纯的文学作品,它已经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式深刻影响了众多中国作家;马尔克斯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感、使命感深深触动了众多中国作家。解析: 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思路点拨】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
26、文字运用(20分)【语文卷2015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9月模拟考试(201409)】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蔡元培: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1916年,蔡元培是应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回国的。这位他当年的旧部言辞恳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当时的北大还是老样子,是个“臭虫窝”、“大染缸”。对于北大这种状态,几任校长都无能为力。或许是“国事渐平,教育宜急”打动了蔡元培,这与他这么多年来教育救国的奋斗历程不谋而合。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踏入北大。从此,北大这一潭死水掀起大波澜。蔡元培开始了他一生最为辉煌和伟大的教育改革。先生在此,北大重生
27、。他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员,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术为天责的前提下,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随后,陈独秀来了,胡适来了,梁漱溟来了一时间,北京大学集合了当时最优秀的学术头脑。 蔡元培留学德国,发现德国的大学管理十分民主,而且,他发现学校不会因为校长的去留而出现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大的波动,因为学校是由教授来管理的,校长和各学科长由教授会公选出来。 早在1912年,蔡元培起草颁布的(大学令中就提出教授治校的相关内容,如第十六条提出:“大学设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互选若干人为会员,大学校长可随时召集评议会,自为议长。” 蔡元培来到北大当校长时,北大仍没有评议会,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
28、。这次蔡元培据理力争,得到当局的同意在北大的第一年,蔡元培就制定了北京大学评议会规则,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随后,北大评议会决定在北大各学科(系)设立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 从此,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被教授治校的体制取代。经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的洗礼,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被誉为引领时代风气的“大先生”。 蔡元培成功地革新了北大,他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蔡元培之后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在任期间始终奉行蔡先生的办学理念和主张。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抗战后期筹划复校时重温蔡元培的经验,刻意模仿。 直至今日,
29、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往事仍被反复提起,后人渴望予以复制甚至超越,但人们往往失望地发现,有很多无法复制的东西,比如先生的人格魅力。 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仍时有金刚怒目的一面,1922年1 0月,北大发生了“讲义风潮”,蔡元培的校长室外聚集了几百名学生,起哄呐喊,要求废除收取讲义费的决定。蔡元培对学生破坏纪律十分生气,他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直到逼得学生慢慢散去。 更多时候,先生是个“老好人”,冯友兰、罗家伦在回忆文章中多次提到聆听先生的教诲时如沐春风的感觉蔡元培经常写介绍信,哪怕只有一面之缘,只要有一技之长无不相助,其提携后辈之心让人为之动容。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争名逐利、爱财弄权是时代的底
30、色蔡元培是开国功臣,是教育总长,是北大校长,是中央研究院院长,足可谓位高权重,但大先生蔡元培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绍兴山阴县笔飞弄走出来,求学、入仕、从教、革命、游学,到回到教育,蔡元培怀着救治病中之家国的热切,努力培养大写的人,为时代营造风气。相关链接: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孙中山先生也从北大改革中受到巨大启发,认识到思想学术带动社会政治变革的内在规律,于是他后来大力改组国民党,采取切实举措,为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见,北大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摘自我们怎样才能更靠近蔡元培) 在北大改革中,祖父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
31、方针。他主张,“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迭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任他们自由发展”。为了扭转北大的学术风气,祖父凭借其渊博的学识,融合中西文化的眼界,以兼容并包的用人方针,使北大聚拢了一批学有专长的教授。(摘自蔡磊珂我是祖父的追随者)(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蔡元培一直渴望“教育救国”。1916年,教育总长范源濂邀请蔡元培回国主持北大,这与蔡元培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欣然应邀。B蔡元培努力改革学校的管理方式。他起草大学令提出设立大学评议会;任职北大时,不顾教育部反对,组建了大学评议会。C在北大改革中,蔡元培主张的开放、包容,并
32、非没有限制。各种学派首先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才听任它们自由发展。D蔡元培治理北大,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他借鉴德国民主管理大学的经验,由教授管理学校,大学评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E他是一位谦谦君子,但在处理特殊情况时,也有自己的底线。他面对不守纪律的学生,毫不退缩,最终使“讲义风潮”平息。【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鉴赏文本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答案解析】) C E 解析: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偷换概念。蔡元培的想法是“教育救国”而不是主持北大。B项,“不顾教育部反对”错,原文表述是“因为当时的教育部始终不允许成立”但后来同意。D项,“大学评
33、议会规划各学科的工作”错,原文表述是“组建了大学评议会,作为学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以让更多的教授议决立法方面的事”。【思路点拨】回答本题,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先审清题干“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的要求,后把备选项与文本内容逐项比对,防止发生史实表述错误、分析感知不当等错误,在此基础上判断对错。(2)文中说“先生在此,北大重生”,请简要概括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答案解析】在师资方面,延揽积学与热心的教员;在治校理念上,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在管理方式上,
34、推行教授治校。(每点2分。) 解析:本题是概括内容题,先要阅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第二,把握蔡元培是如何使北大获得“重生”的区间,主要从师资、治校理念和管理方式去概括;第整合形成答案。【思路点拨】首先把握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第二,阅读文本,找到对应语段去把握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3)为什么说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请结合材料,简述其原因。(6分) 答:【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答案解析】蔡元培通过改革,改变旧北大官僚衙门般的管理体制,使北京大学脱胎换骨;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深得高等教育界的认同和效仿;北大的改革影响到中国社会层面的变化
35、。(每点2分) 解析:本题是分析原因题,先要阅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第二,把握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引领时代风气”的区间,主要概括改革的效果;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思路点拨】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把握答题方向;第二,阅读文本,找到对应语段去把握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4)蔡元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传主人物性格和和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以及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次分别为C和F。【答案解析】心系国家,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归国主政北大; 坚守原则,斥退不守纪律的学生;热心提携后辈,经常写介绍信推荐人才;淡泊名利,身在高位却没有自己
36、的房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概括分析传主性格。阅读文本,把握有关蔡元培事迹以及言行的描写,在此基础上概括。这里可以从心系国家、热心提携后辈和坚守原则角度去概括。(2)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可以根据自己概括的传主性格去谈自己的看法。如可以谈自己对坚守原则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思路点拨】(1)在把握传主实际的基础上去概括。(2)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切不可空发议论。本题要结合蔡元培的“人格魅力”区阐述。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十八中高三上学期第
37、一次月考(201409)】O1忆启功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
38、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
39、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
40、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
41、。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
42、迹。B. 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答案:A给3分,E给2分,C给1分。解析:B“正面表现”错;C前后无因果;D偷换概念,不是启功亲自设立奖
43、学金,是学校。【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6分)书法造诣高:独创“启体”,名满天下。治学领域广:涉猎广泛,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学术成就大:他以讲事实,重本质,析流的方法治学,因而在每个领域都取得极高建树。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
44、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表达)。【答案解析】答案:(6分)概括了启功的主要生平,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诙谐幽默地表现了他为人的谦虚,对坎坷的豁达,对名利、生死的淡泊;收束
45、全文,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缅怀和赞佩。 解析: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再结合文体特点,分析其作用,行概括。(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4)为什么说启功
46、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答案: (8分。每点应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学:建树颇丰,贡献卓越。对人:对师长至敬,对学生关爱至切。无私奉献,奖掖后学。对己:面对人生坎坷,坚强乐观。淡泊名利、淡对生死。对事: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不亏操守。解析: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找出作品中体现“他的身上深深地打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的原因,结合文本进行概括。【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
47、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第II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的运用(20分)【语文卷2015届广西桂林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O1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
48、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
49、,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
50、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
51、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
52、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 (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
53、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和解析】答案:AC 解析:B项,“侯仁之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不准确,当时侯仁之“正在读研究生”;同时,“巨大贡献”的说法也不够准确。D项,“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错,而是“跳出旧书堆”。E项,“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是北京市政府的决定,而不是侯仁之。【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
54、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和解析】答案: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
55、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做铺垫。解析:通读全文,理清思路,结合文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归纳。【思路点拨】解
56、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和解析】答案: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的
57、精神。(4分)(联系现实谈4分)解析:题目共有两问,第一问是要求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需要考生从文章中寻找信息并整合。第二问是联系现实谈启示,考生可以选取自己体会最深的某一点来谈。如可以结合侯仁之的创新精神,谈创新精神对个人的影响,对民族、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第卷(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湛江市
58、第一中学高三8月月考(201408)】O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行走在音符和粒子间宣金学冼鼎昌的世界里,充满了两种元素:粒子和音符。粒子世界的冼鼎昌,是中国同步辐射应用的创始人,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同步辐射实验室。他的逝世,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沉痛哀悼。500多人佩戴白花,在低缓的乐曲中,为他送行。而音乐世界里的他,最理解的莫过于他的夫人。“他本来应该成为音乐家的。”冼夫人曾这样说。“其实,当年学物理纯属偶然。”冼鼎昌曾在念音乐或科学的选择上犹豫过,“但我不为选择物理而后悔。”他最早师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后来协助导师在“层子模型”(一个关于基本粒子结构的理论)的创立中作出
59、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萨拉姆教授评论说:“这是很聪明的人提出的理论。”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尼尔斯玻尔教授也对冼鼎昌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20多岁的冼鼎昌来到号称“物理学界的朝拜圣地”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连硕士都不是的他,在交上一篇论文后,被玻尔兴奋地告知:你可以读我的博士后了!冼鼎昌热爱音乐,也从未放弃音乐。恰巧老玻尔和小玻尔的夫人也热爱音乐,老玻尔擅长弹钢琴,小玻尔的夫人擅长吹长笛。冼鼎昌和他们因音乐结缘,成了很好的朋友。即便到了晚年,冼鼎昌仍可以一口气列举一连串艺术造诣很高的科学家的名字。比如喜欢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热爱文学的奥本海默。在冼鼎昌家的卧室里,有两样东西最醒目:一
60、是一架黑色钢琴,再是几个柜子的密纹唱片和一个装有数百张世界名曲激光唱片的小玻璃柜。在这里,你看不到物理学家的痕迹。而在简单得几乎只有电脑、写字台的办公室,却是这位科学家的另一个世界。1984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决定增加同步辐射光源及应用项目。“这工作太难,它不仅是科学,还是工程,不仅是物理,还牵扯光学、晶体学、材料学,关键是人到半百改行,不值得呀”很多朋友劝他不要接。但是经过几个月了解情况,冼鼎昌居然同意接受了。事实上,同步辐射光源曾经是一只“丑小鸭”,长期被认为是妨碍建造高能电子加速器的祸害,它的种种优点被人们充分认识后,它才身价陡增。同步辐射光源在中国由“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冼鼎
61、昌已闷头干了8年。物理所带来的烦恼和困惑,冼鼎昌靠音乐来消解。“凡是看到他阴沉着脸进家门,他必定会打开音响,静坐在沙发上,或者弹上一阵钢琴。”冼夫人曾说。他对音乐,同样有着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他曾为广东诗人梁宗岱写传记,其中有一句话涉及一粤剧的曲目,为这一句,他查网络,查图书馆都不满意,给远在广州的族人打电话,请亲友到粤剧团找专家请教。在冼鼎昌看来,艺术和科学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他和一位物理学家一起收集、编辑了一本粒子诗抄。诗集里,作者全是海内外知名的华裔粒子物理学家,比如钱三强等。他在随笔集爱丁堡随想中,用物理的语言叙述道:“轻风徐来,把一池水面拂皱。云影散乱,镜对称性有较大偏离,在这里可以看
62、到印象主义的来源。”晚年的冼鼎昌,更加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杂家”。有人说冼鼎昌慢慢有了讲课的癖好,其实“他是用讲课来强迫自己学习”。做了全国政协委员后,他开始关注中国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本来有机会去国内一所著名大学当校长,但他说,更愿意去当个小学校长。阿尔兹海默症的打击,让他实现不了这个最后的愿望了。夫人先他而去之后,冼鼎昌一直独居在一栋空旷的房子里,每天一个人磨咖啡,煮牛奶,切面包,写文章,弹钢琴。2014年4月7日,冼鼎昌在家中逝世,终年79岁。几年前,他就和一位亲友谈论过这一天,并嘱托:“到时候不用来送我,多留下些美好的印象。”(选自2014年04月16日中国青年报,
63、有修改)19第二自然段中,为冼鼎昌“送行”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4分)【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表达)。【答案解析】答案:表达了人们对冼鼎昌逝世的沉痛悼念之情。(或:渲染了一种低沉悲伤地气氛。)(2 分)侧面(或:间接)突出冼鼎昌在物理学领域对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巨大成就)。(或:表达了人们对他无比崇敬)(2分)与结尾处冼鼎昌嘱托亲友“到时候不用来送我”形成对比,(1分)突出冼鼎昌的人格魅力。(1分) 解析: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意思对既可。如果答出“由低缓的乐曲自然过渡到下文写冼鼎昌对音乐世界的热爱”也得2分。【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
64、: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20如何理解“晚年的冼鼎昌,更加试图让自己变成一个杂家”?(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关键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冼鼎昌在学科和艺术领域均有涉猎且均有所成就
65、。(1分)晚年的冼鼎昌不满足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对讲授科学产生兴趣。(2分)晚年的冼鼎昌开始关注中国基础教育问题,甚至想亲身参与基础教育实践。(2分)解析:解答此题:就句子析语法,抓关键词“只有”“哭泣”“清脆”;结合有效信息区,找解读点;联系全文主旨,发掘深意 ; 层对点答题,紧扣原文。【思路点拨】理解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要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
66、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21冼鼎昌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能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答案:研究要取得成就,要向名家学习请教。如他最初进入物理学领域时,得到导师及多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积极影响。真正热爱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如对于学物理,他从不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专心致志、不断坚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冼鼎昌在物理学研究中专心致志,为了同步辐射光源,他闷头干了八年。崇高的使命感能够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敢于接
67、受科学研究上的挑战,也给予他科研的持久动力。良好的艺术兴趣对研究能产生有利的影响。他热爱音乐,能够借音乐排遣物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烦恼和困惑。解析:回答本问题,先通读全文,找出作品中体现冼鼎昌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句子,结合文本进行概括。(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启示1分、分析1分;答出三点给6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语文卷
68、201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8)】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克罗齐的求索 事业成功的种子往往播撒在苦难的土壤之中,1883年,卡萨米西奥拉大地震夺去了贝尼代托克罗齐的双亲和妹妹的生命,被埋在废墟下的他侥幸得救。当时他17岁,温馨的生活在暴虐的自然面前顷刻灰飞烟灭。这场灾难给青年时代的克罗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也使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自我心灵的充实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景况。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已从未放弃的
69、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进行思考。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不关心抽象概念或一般法则。艺术不是世俗理解中的娱乐手段,它创造的是一个可能的事实;历史则提供实有的真实,表现为真实发生过的一切。 1902年,克罗齐出版了影响深远的美学,为现代美学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中国美学家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曾作过专章介绍。意大利哲学家金蒂雷赞赏克罗齐不仅发现了想象的规律,而且引入了心灵发展的概念。在共同的学术兴趣和理论探讨中,克罗齐和金蒂雷的友谊也由此得到发展。在美学中,克罗齐重点对过去时代的“错误的美学”,尤其是“自然主义美学”和“唯理主义美学”进行批驳,
70、肯定了艺术的“心灵性”和“非逻辑性”特点,把艺术和美学从对道德与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 然而,学术上的创获并未使克罗齐摆脱椎心的痛苦和深刻的孤独。在潜意识里,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1903年他开始创办涉及文学、历史与哲学的文化刊物批评。克罗齐在自传中曾说:“创办批评杂志标志着我的生活中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他主要负责文学与历史,前期曾邀请金蒂雷负责哲学。在长达42年的办刊过程中,克罗齐渐渐达到了他所期待的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理想。1920年6月至1921年7月,克罗齐担任意大利教育部长,发起了意大利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改革运动。 在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克罗齐不断修正完善他的理论学说。
71、他在一次交流活动中说:“正如每一个对自己所做事情感到要负责的人一样,我喜欢反复思索我写过的并发表的那些东西,喜欢经常回味和审查它们,以求看一看是否可以发现一些不妥之处,是否可以进一步加以展开 人不是生就什么都会的。这就是说,他所懂得的事情是慢慢才学会的;似乎还应当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因此,人往往要像前几年那不勒斯的一位外科医生所做的那样,他也是我在参议院的一位同事,有一次做手术时他突然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要死了,于是把手术刀交给一位同行,说请你干下去。” 克罗齐不仅勤奋钻研,而且注重研究方法。方法是抵达学术高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办刊前期,克罗齐完成了“心灵哲学”的系统阐发工作。在
72、他看,历史是人的创造,体现为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要受心灵的支配,因此把握历史的关键在于把握心灵活动。哲学不过是历史学的方法论,追求美、真、益、善的心灵哲学,作为对心灵活动形式与规律的研究,其意义在于为创造历史和阐释历史提供方法论的依据。 在克罗齐心中,意大利民族始终具有美丽的形象。它从遥远的古罗马走,创造过文艺复兴的灿烂文化。但20世纪20年代,意大利的历史脚步踏上“迷途”。身处残酷的历史情境,克罗齐怀着对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的执著坚守,坚持以著述和主编的刊物抵抗法西斯专制主义。1923年,金蒂雷加入了法西斯党。克罗齐以巨大的道义勇气,与宣扬积极主义理论的金蒂雷展开针锋相对的公开论战,彼此持续几
73、十年的友谊宣告破裂。1925年,克罗齐发表了著名的反法西斯知识分子宣言,反对恐怖政策,并征集到数百名知识分子的签名。他的寓所在1926年几次遭到法西斯党徒的洗劫。1944年4月,金蒂雷被击毙于佛罗伦萨街头。克罗齐闻讯,曾长久地倚在寓所的门框上,遥望北方深邃的蓝天 “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格理想。 (摘自张敏克罗齐美学论稿,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克罗齐独特的人生轨迹和思
74、想行为,凸显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力。B. 克罗齐把艺术从对理性的依附中解放出,而他对艺术的认识又有别于世俗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不是用娱乐的。C. 文中“我将死于工作”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克罗齐终生的创造性努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D.本文择取了克罗齐的重要人生阶段,记述了这位20世纪前半期有重要影响的理论家兼社会活动家,以史带论,史论结合。E. 克罗齐主张,历史与艺术都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都以人为焦点,历史与艺术的区分界限在于真实和虚构。【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答案:BD解析: A与D可以说是相对项
75、,A项中“全方位”分析错,本文只是“择取”。E项原文第二段第三行“他发现,历史与艺术都以人为焦点,着力于表现独特而个别的事实”并非“着力于表现普遍法则”。C项“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漠不关心”有误。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 克罗齐是如何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协调统一的?请结合全文概述。(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克罗齐自主学习、独立研
76、究,把自己的理论思考推到一个高峰,在诸多理论领域造诣很高,但理论创获并未使他停止追求。他渴望公众对他的工作有所关注,创办文化刊物批评,发起教育改革运动,参与抵抗法西斯等社会活动。在进行社会活动时,他不断修正完善理论学说,继续勤奋钻研,注重研究方法,从而达到理论家和实践者之间的协调统一。解析:题目中“如何”“理论家”“实践者”“协调统一”是重点词。应先解释清楚二者各自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二者关系。具体作答时还要关注题干中的“结合全文概述”。概述理论成就,给2分;概述实践活动,给2分;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协调统一,给2分;意思对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
77、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人不是生就什么都会的。”克罗齐在其后又加上一句“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如何理解克罗齐这一拓展的内涵?请结合原文简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克罗齐的拓展不仅强调人获取知识靠后天的学习,而且强调了这种学习的紧迫性,学习、追求要贯穿生命整个过程,体现了克罗齐勤勉探究、不断自我完善
78、、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文中克罗齐从青年开始自主学习,持之以恒,珍惜在世时光,提升生命质量,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对这句话的拓展。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人不是生就什么都会的”与“人也不是死后才会的”两句话说法貌似不同,实质相同,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要求中“结合原文”,并且是“简析”。 答出拓展的内涵,给4分;结合原文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思路点拨】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的方法: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 “篇末”点明了此句在文章中的特定位置,文章尾句的
79、一般作用必须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 (4) 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答案:观点一:认同这个说法。苦难的确成就了克罗齐。青年时期经历的大
80、地震给他带了心理创伤,这推动他在人生之旅和学术之途上更为关注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中年之后的克罗齐又因社会动荡和战争苦难进一步历练,更加成熟。观点二:不认同这个说法。苦难并非克罗齐想要的,而是现实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的。如果没有大地震和战争,在安宁和平的正常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思想深邃、有志于学术和社会活动的克罗齐,同样会大有作为。观点三:辩证理解。苦难本身不是人生财富,苦难通过心灵转化才能成为人生财富;此外苦难分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情况,它们给人的影响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解析:完成此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但阐述一个观点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这几个理由要成立,要
81、有说服力。“苦难是人生的财富”是一个传统的话题,题目本身难度不大。但在回答时,如果忽视题目要求中“结合原文”,就容易只谈现实意义,而得不到理想的分数。回答探究题时游离文本是大忌。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联系实际,给2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文卷2015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0
82、1409)word版】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83、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都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
84、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
85、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存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
86、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起来什么都做了,什
87、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奋,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
88、实,没有虚度。 (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王瑶教授曾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对此,他坦然处之,一点也不觉得窘迫难堪,这种危难中的坦然自如令人感叹。B王瑶教授认为那些一举成名之后就缺乏后劲的年轻学者没有真本事,他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急功近利,违背了北大厚积薄发的传统。C王瑶教授基于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否定了作者为毕业论文准备的前一个题目,而建议他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D钱理群是王瑶教授的学生,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侧面描写了王瑶对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更
89、显得真实可信。E本文追忆了王瑶教授峻急通脱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教学方式,在经济繁荣和变革的年代,面对着种种诱惑,记住王瑶教授是很有意义的。【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答案: E 3分,A 2分,C 1分;B、D不给分。解析: B项“批评已经三十九岁的钱理群”错误。C项王瑶教授建议作者把“第一个题目”“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D项“侧面描写”理解有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呈现王瑶对学生尤其是自己一生的深远影响,属于正面描写;另外,文章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介绍不具体,只是说“直到1985年,才开
90、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
91、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6分,每点2分)【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
92、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解析:锁定信息区域,分段概括层意,总结归纳。(6分,每点2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
93、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4)作者把王瑶教授的师训概括为“沉潜”二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沉潜”作用的理解。(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答案: “沉潜”是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必经之路。“沉潜”有助于排除外在的干扰,静心做学问,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沉潜”有助于蓄势,对好的论文选题,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不急于完成,酝酿几年,才能做好;“沉潜”有助于厚积薄发,作者牢记导师沉潜的教诲,并身体力行。从1960年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到1985年开始源源不断地发出自己独立的
94、声音,这是沉潜二十五年的必然结果。“沉潜”有助于抵挡诱惑。沉潜于学术深处,生活深处,才能心无旁骛,潜心钻研,远离浮躁虚华,避免诱惑。解析: 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思路点拨】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文卷2015届内蒙古赤峰二中(赤峰市)高三9月质量检测试
95、题(201409)】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国学大师饶宗颐余秋雨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还断言:只要香港有饶公,就不能算文化沙漠。这位饶公,就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在香港,饶公是名人,也可算奇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人你“业精六学,才备九能”。然而,谁会相信,这位顶着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北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府客座教授头衔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少年早慧的饶宗颐,20岁出头因整理发表了父亲的遗著潮州艺文志而文名大噪,旋即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当时,日军已经南侵,
96、中大迁往云南。在赴聘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没想到,这场大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香港,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 而这场大病,是饶公此生唯一害过的一场大病。因此,对佛、道都深有研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缘分。 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很广。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的学问分归八个门类,后来郑炜明先生更是添加补充,细分为十五类。 儒学、道学、佛学,诗、词、文、史,目录、考古、敦煌学,音律、书法、绘画、甲骨文,饶公样样都有研究;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涉猎。哪来的这么广泛的兴趣、这么旺盛的精力? 饶宗颐的回答是:得益于从小
97、文化空气的“熏蒸”,正如林语堂所言;学问是像熏火腿一样“熏”出来的。我家里有那么多书,我整天在看,把读书当成了玩耍,用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的还多。在那个小图书馆里,我可以一边享受,一面玩,懂不懂就在那里面逛。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例如,他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震惊了国际学界;他的梵学集,也开辟了该领域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天地。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像梵学,为了品到“原汁原味”,他硬是从40多岁开始埋头学习梵文,一学几十年,可以朗朗而读。饶公说,我的梵文是与一位印度学者“换”来的。50年代末,那位在内地留学过的学者提出向我
98、学说文解字。我正好想用功学学梵文,于是与他讲了条件:用说文解字交换梵文。此后几年间,我们互为老师,都学到了想学的东西。 支撑饶宗颐在学术方面锲而不舍深钻的,是一种“求阙”精神。饶公说,“求阙”是曾国藩的话。他认为做人、做学问,都要“求阙”。“阙”同现在的“缺”,就是要不知足的意思。实际上,天下万物都是有“缺”的,追求把“缺”的补齐,可事实上永远也补不齐,这样就会永远不知足地追求下去。饶公是史学家,他说,最令我兴奋的是今天中国不断地有很多新东西(出土文物)从地下冒出来了。而这些东西又带出了许多新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遇见冒出来的东西以后,发现有的文字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
99、会这样子呢?你就要解答了,我是研究这方面的,我有找出答案的责任,我要研究。我不能不研究,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我不理,我对它有兴趣,我就要研究。价值这个东西很难讲,我看有价值,别人看毫无价值。在学术上,越有争执的东西,越需要讲出一个道理来。我就是要找出这个“道理”来。 了解饶公的人说,别看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他周游世界,精通英、法、德、日文。他研究国学,不仅从中国古籍中找材料,还密切关注着考古的新发现。例如,他用四川三星堆考古成果,印证以往古文献资料的研究结论,并进一步取得新的重要发现。他借鉴西方汉学家研究方法,从印度和西域文字
100、典籍入手,拓展汉学研究的视野。他还利用敦煌写卷的新资料,深入研讨诸多史学之谜;通过“比较古文字学”,探索远古中外文化交流问题。难怪季羡林教授称其在掌握材料、运用材料上“令人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感”。 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有删节)(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在一开篇,就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形象。分既是名人,更是奇人。B.正因为饶宗颐对佛、道都深有研究,他才把赴聘中大,生病滞留香港,从而正式步入国学之门这一经历看成是一种缘分。C.季羡林先生曾将饶氏学问分归八个门类,郑炜明却把其细分为
101、十五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饶宗颐治学涉猎领域非常广泛。D.饶宗颐打小就泡在自家的小图书馆里,由此可见,学问可以“熏”出来,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一定环境中培养而成。E.“别人有没有兴趣,我不管;别人说,这个毫无用处,没有意思。”寥寥数语,源自饶宗颐独立不羁的学术精神。【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答案:答C得3分,答D得2分,答E得1分;答A、B不得分。解析:E从上下文看,准确地说应源自他的“求阙”精。A没有反面。B前面一层因果关系牵强。【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
102、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2)国学大师饶宗颐是个“奇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世界知名的大学问家,竟是从广东潮州走出来的一名初中生。 20岁出头整理发表了潮州艺文志,被聘为中山大学的研究员。治学,涉猎领域很广。时间跨度更是惊人,从上古到明清,几乎每年朝代都有涉猎。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饶公做到了。在学术追求上永不知足,有一种“求阙”精神。他是国学大师,但他一点也不迂腐、守旧,开拓精神极强。(每点1分,共6分)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
103、区域,分点概括。(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他却说这是一种缘分。如何理解这“缘分”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在赴聘中大途中,饶宗颐大病一场,滞留在香港。
104、他有机会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学者王云五和叶恭绰,从而正式步入国学研究的大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2分) 其实在此之前他的学问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由此可见,此处的“缘分”是一种机会,它不会凭空而来,是要内外两方面条件的结合,境遇是外部的,自身是内部了,内外结合才能谱写缘分的佳话。(4分) 解析:先结合材料再分析,意思相近即可。【思路点拨】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4)
105、通常认为,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请结合材料,针对这一说法谈谈你的看法。(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析】答案:治学的博与专,是一对矛盾,很难兼得。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1分)矛盾的两方面也可以结合在一起。饶宗颐就是最好的证明,(1分)在一些领域,他占据了开路人的地位。为了达到“专”,饶公不顾一切地“往里钻”,缔造了他学术的“专情”。(3分)饶宗颐在学术方面有一种“求阙”精神。就是要永不知足。以有限的生命探求无涯的学问,从而拓展学问的宽度,缔造了他学术的“广博”。于是饶宗颐做到了既博又专。(3分) 解析:其他观点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
106、也可。【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文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O1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南通大学离休教授丁弘于1月17日去世,终年87岁。尽管丁老有遗嘱,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但惊悉噩耗的人们仍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可敬的长者。人们哀叹:一盏思想明灯熄灭了!丁
107、弘教授确是生命不息,思想不止。他一生都在思想着。1927年9月22日出生的丁弘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当丁弘上了中学知世事时,正是日本侵华的非常时期,他步行苏、鲁、皖、豫数省,等于横穿中国,从革命书籍中学习,向革命先行者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综合思考,终于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在地下党的安排与帮助下,丁弘由上海偷渡长江,潜入苏北解放区,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参与创办江海报(南通日报前身)。这时他看到解放区明朗的天,春风得意,心情舒畅,思想活跃。风云突变,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丁弘的党籍被搁置。丁弘思想着“这是为什么”,但百思不得其解。
108、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丁弘不敢思想、也不会思想、更不容他思想了,直到“文革”爆发这漫长的时间,丁弘努力做“驯服工具”,成为南通日报这部机器上一颗螺丝钉,领导定什么调,他就吹什么号,上级指什么路,他就跨什么步。他不能思想,不必思想。丁弘兢兢业业工作,辛辛苦苦写作,写的许多社评、言论,都不署丁弘的名,因那不是丁弘的思想。待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丁弘得到彻底平反,担任南通中学落实政策组长。丁弘回复到初参加工作时思想的原点。此后30多年丁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丁弘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发表于各地报刊与络,每到一阶段编成小册子,由甲申记事而乙酉随笔,再交流文稿,基本上一季度一册。所写
109、内容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出了这类交流文稿。待到文稿积累到一定规模,又自费出版书籍。丁弘近30年得文500余万字,可见其思想之勤、伏案之劳。丁弘著作宏富,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在历史的天平上,理论方面代表作为假如马克思还活着,党史研究代表作为闲话党史,陈独秀研究代表作为探访陈独秀及其“续集”,个人历史回忆录有流年回眸晚晴之旅我的三十年,游记系列代表作为让历史诉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综观丁弘研究的重大贡献,理论方面在于发现马克思的
110、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从青年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到后来的种种著作,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方面,澄清了一些事实,为陈独秀正名,都产生很大影响。丁弘的思想核心是个“真”字: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丁弘的思想,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不是蚂蚁缘槐夸大国的梦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
111、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有的读者收到交流文稿随即复制几十份与同好共享。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印数。这30年间丁弘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两次晶体,由手写进而为电脑操作,写了几百万字,其艰难、辛劳可以想见。最感人的是去年秋后,丁老癌细胞扩散至胰腺与大脑,体质大衰。他自觉精力不济了,不得不宣布交流文稿休刊。入冬之后精力更为不济,已无力支撑,但仍硬扛着口述,由女儿丁琳输入电脑。直到丁老临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一为“交流文稿”版式的文本,一为中国地主经济问题。丁老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丁老对党
112、始终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丁老生前该做的事圆满完成了,吩咐身后的事也圆满了,丁老在天国当一如往昔开怀大笑了!(摘自2014年4月上杂文月刊)(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依次记叙了丁弘青少年时期、文革结束后、临终前的思想历程以及成果,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B.文革结束后的丁弘才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思想者,思想成果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C. 在丁弘宏富的著作中,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书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D. 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
113、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用此模式出著作。E.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数量。【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答案:B C 解析:A项概括不全,漏了反右及文革时期;D项原文是用此模式出“这类交流文稿”而非所有著作;E项原文是“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印数”。【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
114、次,概括主要内容。(2)丁弘被尊为“思想明灯”,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文革结束后,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勤于思想和写作,并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得文500余万字。临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解析:通读全文,联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分点概括。(答对一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 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
115、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3)丁弘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勤于思想,有见地。一生都在思想,近30年写了500余万字的思想成果。而且他的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意志坚强,乐观开朗。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
116、两次晶体,但他仍热爱生活,坚持思考和创作。对党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他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解析:锁定信息区域,分段概括层意,总结归纳。(6分,每点2分)【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4)丁弘的思想核心是“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知识点】考查考生理解重点词语,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答案解
117、析】答案: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在研究党史时,澄清了一些事实,为陈独秀正名。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研究理论时,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 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著名的交流文稿杂志是他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思想文稿,意在与各地文友真诚交流。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文革时写的许多社评、言论,反映的不是丁弘的思想,他都不署丁弘的名。解析: 8分;观点明确2分,能结合文本从三个角度合理阐释,得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思路点拨】词语在文中表达作用的品味,在语言组织时,
118、可遵循“三步走”的路线进行:第一步,正面阐述。围绕该词语的意义,阐述它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第二步,反面强调。强调若删去该词,上下文句表达作用方面会有哪些削弱;第三步,小结归纳。总结该词在文中表达作用的不可替代性。第卷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O2 实用类文本阅读新闻【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高三摸底考试(201408)】O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Howard Goldblatt,中文名是葛浩文,美国著名的汉学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英文译者。是目前英文世界地位最高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翻译了包括萧红、杨绛、贾平凹、莫言等二十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家的五十多部
119、作品。我 译 故 我 在 葛浩文访谈录季 进季 进:这么多年,你一直坚持不懈地做中国文学的翻译,我知道这在美国绝对是一项孤独的事业。夏志清先生称你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首席翻译家,应该也包含了一种敬意在里面。葛浩文:翻译这玩意,一言难尽啊。我像个鲨鱼,你知道鲨鱼要不停地游动,一旦停止就死了。我做翻译就是这样,一定要不停地翻,一旦没有小说翻了,恐怕就要归西天了。季 进:你曾经说过,其实翻译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选择。你现在是不是还这么认为?葛浩文:也许说“困难”绝对了点,但重要的还是选择,这话没错。中国每年不知道要出多少小说,我们只能选三五本。美国人对中国不了解的地方已经够多了,还要加上对文学的误解
120、,那就更麻烦了。 季 进:有时候好奇怪啊,像北京娃娃狼图腾这样的作品在国内并不被看好,却在国外获得不小反响,甚至评价很高,真正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这里面文化的差异、解读的取向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葛浩文:没错没错。一个国家的评价标准或者说文学观,跟另外一个国家的文学观当然是有差异的。狼图腾的书评普遍说它非常好,甚至有人说是年度最好的中文小说,连美国的国家地理也发了狼图腾的书评。到目前为止,狼图腾也许可以说是一本突破性的中文作品。 有时候我也纳闷,我常常选择我特别喜欢,也认为是老美非读不可的作品来翻译,可是他们未必那么喜欢。 其实美国人爱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爱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季 进:
121、好像莫言的作品销得还不错?葛浩文:红高粱最好,我查了一下,已经发行到两万册左右了。虽然是印了十几年累计的数字,但中国文学的翻译能够到两万册,我已经很高兴了。 季 进:其实,从数量上来讲,华语文学(包括港台文学)翻译成英文的已经不少了,但是影响还比较有限。葛浩文:美国人不怎么看重翻译的东西,他们对翻译总是有些怀疑,而美国人又懒得学外文,所以就只看英美的作品。不要说中国文学的翻译,拉美的、东欧的文学翻译,他们也都不大看的。现在渐渐好一点了。 季 进:除了对翻译的偏见外,跟美国人的心态也有关系吧?是不是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葛浩文:是语言上的优越感吧,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都要学英文,说英文,美国人不用
122、,因此对外文不重视。季 进:不管怎样,美国人对翻译的这种态度,还有他们的优越感,已经决定了中国文学翻译在美国注定是属于边缘的边缘,这么多年你却坚持了下来,让中国文学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我们应该对你表示敬意。这么多年仅靠兴趣是不足以支持的,靠的应该是信念。 葛浩文:有一段时间我很想当个中国人,二、三十岁的时候,觉得中国话美,中国姑娘美,什么都美,在家里穿个长袍什么,多好。现在经常有人说我,葛浩文,你比中国人还中国人!后来我听腻了,就问他,这是好话吗?季 进:到目前为止,除了巴金、老舍,你翻译的都是当代作家的作品。你翻译这些作家作品的时候,你觉得通过他们的作品是不是构成一个看待当代中国的窗口?葛浩
123、文:通过翻译,我只能对作者本人有进一步的了解而已,并没有想通过他们的作品去了解什么社会。呃,社会很抽象,我看重的还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观念。翻译的时候,我就会对一个人、一个作者的人生观有了新的认识。这种人生观既是代表他本人的,也可以扩大到代表所有的人类,这是一个谜,a puzzle,我就喜欢琢磨这个。季 进:嗯,你用了puzzle这个词,有意思。你翻译了几十部当代小说,那么你作为一个翻译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怎么评价呢?我个人感觉中国当代文学,放在整个世界文学的框架中来看,它的总体成就还是有限的。至少在引领20世纪文学潮流方面,中国作家从来没有走在前面,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中国当代作家恐怕还要努力。葛
124、浩文:很难评价。我们不说有没有伟大的作品,曹雪芹这样的作家毕竟是百年难遇的。但我想当代文学还是有不少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很多作家都很努力,但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连作家自己都不太清楚要走向何方。我认为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季 进:如果请你对中国当代文学还有当代文学翻译说几句话,你会怎么说?葛浩文:虽然我对中国当代文学很难准确地评价,但是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中国文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不会是退步,一定是进步;不会走向封闭,一定是更加自由。我也说过,中国文学已经开始了创造的时代。我希望不远的将来能翻译中国文学真正的杰作。(选自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家言谈录
125、,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有删改)19访谈呈现了葛浩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对翻译事业的高度专注与全情投入。热爱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对翻译内容慎重选择,不希望因为选择不当而导致读者误解。对各国文化保持宽容理解的态度。正确认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持偏见。具有客观理性的专业态度。致力于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工作,对中国文学寄予厚望,但能客观看待并认真指出中国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 解析:找准相关答题区域,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信息,再用自
126、己的话进行概括。答对一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答对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思路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20对中国当代文学,葛浩文先生持哪些看法?(6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
127、合分析)。【答案解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传达了作者的思想观念,这种人生观代表作者本人,也可以扩大到代表所有的人类。中国当代文学有不少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但尚未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和伟大的作家。中国当代文学未能走出自己的道路,中国当代作家未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充满希望,会不断进步,更加自由(已开始了创造的时代)。 解析:找准相关答题区域,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信息,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答对一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答对任何三点,即可得6分。意思答对即可。【思路点拨】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应比
128、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整合答案,注意字数以及语言的简明、连贯。21文章以“我译故我在”为标题,具有什么意蕴?(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表达应用)。【答案解析】本文标题巧妙地化用了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1分)形象地展现了葛浩文先生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与研究的一生,(1分)突出赞颂了葛浩文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1分) 解析:首先结合文本考虑含义,显然题目化用了笛卡尔的名言,再根据文本不难概括出作品的主旨“赞颂了葛浩文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思
129、路点拨】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O3 实用类文本阅读报告【语文卷2015届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201409)】O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重估海子:天才的“未完成式”与后来者的退却张 杭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海子的意味是不同的。不
130、仅公众,就是在文化界、文学界,有很多人对于当代诗歌的概念,还仅止于海子。当代最好的诗人是海子,这是否是一个正确的常识?对于八九十年代,那个还提供诗人出道机会的时代,出道的诗人,无论学院派还是其他,在他们的演讲中,还带着对海子博物馆似的敬意。而对于80、90后写诗者,海子不再被提起,被回避或是被忽略。海子是最早的习作期记忆,海子是一个缺乏现时代复杂性的诗人,海子是谁?“我其实并没有读过海子。”海子已经死了25年。从他死到现在,足以成长起一代诗人。每年的今天,在豆瓣上、微博上涌现而无从细读无从分辨的90后诗人,他们都是在海子死后才出生的。必须看到诗的世界早就变了。对于每个人,如何看待海子,在一定程
131、度上是如何看待当代诗歌的问题。俗气得不能再俗气的论调是诗歌已死,无知得不能再无知的看法是现代汉语诗不行。实际上,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七月派带来不纯的世界和纯诗的人格,九叶派带来分析时代和社会的方法,朦胧诗于中国正如象征主义和阿克梅派于俄罗斯。从诗歌本体而言,最重要的一点是,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到了海子,现代汉语诗才在音乐性这个面向达到了较高的“完成度”。同时作为一种启迪和标准,这种自觉对于后来的、我们这一代诗人成为必要,并因此繁衍着一个因个人化而无限丰富的语调和声音的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就诗歌本体的外围来看,一个最浅层的现象是,大学生诗歌
132、写作。海子的成功维持了一种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其人其事其诗激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写诗冲动,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成为年轻诗人的必经之地。由此形成了北大和上海诸高校这两个被自身运作所强化的营地。新世纪初年,大学BBS兴起,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场所,为大学诗歌带来了新一轮繁荣的开始。那段时期,曾流行过“海子体”,满眼麦子、土地、风,空洞的意象。写诗变得容易,也成为一种投机。海子风刮过,“像海子”又成为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鄙夷,所摆脱的。海子也连同被抛弃,唯一留下来的是语言的标杆。在翻译诗的大量阅读和外语能力提高之下,视野扩展了,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那些“学成者”将之推广,他们(这些榜
133、样)便是布罗茨基、米沃什之类西方当代大师。他们是新批评之后综合而熟巧的一代诗人,他们的优异之处在于综合。之所以转而学之,意味着汉语的新一代严肃、自觉的诗歌写作者,为超越海子所走出的道路渐趋清晰。为什么我们选择了这样一条突破之路?我曾谈过一种分类:有两种天才,单一的天才和较全面的天才。安德烈耶夫、特拉克尔、洛尔迦、策兰是前者,沃伦、布罗茨基、沃尔科特、托尔斯泰是后者。等等。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然而,他既没有完成现代汉语诞生伟大诗人这一历代愿景,也没有发展出有效的诗歌的方法表达更大范围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们当下的种种处境。因而在海子极
134、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退却自有别的社会原因,但诗人们确是在他的空缺之地寻求。一种综合而整饬的风格,同样造就了大量缺乏足够区分度的诗和写诗者。我看诗,时常期待一些突然的东西,认为亟需新颖的东西,归根结底是个性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有必要重看海子,重新发现从他那儿丢失了什么。综合的尝试、表达复杂问题的方法,在80、90后诗人那里还没看到太多有效的实践。有人问我,你怎么看待海子?我说,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这件事情还没有完成。(原载2014.03.25第49期洞见)19文章开头说“对于不同的人而言,海子的意味是不同的”,对于不同
135、的人来说,海子的“意味”分别是什么?(4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1)对于公众而言,当代诗歌的概念,仅止于海子,海子是当代最好的诗人;(2)对于八、九十年代出道的诗人而言,对海子有博物馆式的敬意;(3)对于80、90后写诗者而言,回避或忽略海子,海子是最早的习作记忆。 解析:找准相关答题区域,筛选符合题干要求的相关信息,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4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答对即可。【思路点拨】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
136、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这方面的考查在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中是个重点。20文中说“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海子的贡献是什么?(5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答案解析】(1)从诗歌本体而言,
137、海子开启了现代汉语音乐性的真正自觉;(2)就诗歌本体的外围来看,海子的成功维持了校园对于诗歌的热情,让校园成为最初保证诗歌不死的堡垒;(3)“海子体”在诗坛流行。 解析:首先结合文本考虑含义,“每个时代的诗人都在对现代汉语诗的累积、成长、建构做着贡献”,再根据上下文概括海子的“贡献”,找准答题区间,答案注意简洁、准确。5分。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思路点拨】做“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类题目,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中的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
138、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整体的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阅读题干的设置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而后者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关键的,审题时要通过分析前两者把握命题意图。信息筛选的主要依据是题干和文本。明确题干要求后,就要回到文本上来,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与试题的选项对应的原句。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21作者说“像海子又成为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鄙夷,所摆脱的”,为什么?(6
139、分)【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表达应用)。【答案解析】因为(1)更晚的写作者们有了新的榜样;(2)海子是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向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因而在孩子极致的面向,后来的诗人退却、绕开了;(3)当下的写诗早已不是海子可以代表和概括的,任何人不能仅仅知道海子,而我们应该超越海子。 解析:分析题干,分析“像海子“被”要求更高的写诗者们所笔译,所摆脱“的原因;找准相关答题区间,在文章第六段作者做了具体的阐释;最后形成答案。【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解读文题法。对文章情感的品味,是离不开具体的语言载体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140、有的文章标题中隐含着主旨。分析主旨要注意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眼,分析其在文中是怎样表述的,写了什么,有哪些特点,象征了社会、人生的哪些方面。知人论世法。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情况。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散文的一把钥匙。抓关键句法。文中的关键句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我们对这些语句要给以足够的重视。关键句主要指:首尾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特别是文章的文眼,即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合并段意法。有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各处,需要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出各部分的意思,然后提炼整合。以形探旨法。“形”即文中的形象,包括人、景、物;“旨”即主旨,
141、包括情、理、志。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修辞还原法。对文章情感主旨的分析多数能从文中找到中心句,但有时作者的情感倾向或态度隐藏在看似不经意的语言中,特别是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段,分析评价时要先还原本意,进而揭示作者的真实用意。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O4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语文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温州中学等)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201408)】O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近年来,“大数据”这个概念突然火爆起来,成为业界人士舌尖上滚烫的话题。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
142、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大数据”概念是“信息”概念的3.0版,主要是对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爆炸情境的生动描述。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成见:信息是个好东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信息应该多多益善。这种想法是信息稀缺时代的产物。由于我们曾吃尽信息贫困和蒙昧的苦头,于是就拼命追逐信息、占有信息。我们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占有的信息越多,就越好,越有力量。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不再稀缺,这种成见就会受到冲击。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信息的超速繁殖源自于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打开了信息所罗门的瓶子,
143、数字化的信息失速狂奔,使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在后面。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两年翻一番,目前世界上的90以上数据是近几年才产生的。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三的信息都存储在报纸、胶片、黑胶唱片和盒式磁带这类媒介上。2007年,只有7是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的模拟数据,其余都是数字数据。到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中,数字数据超过98。面对数字数据的大量扩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大数据”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影响究竞有多大,我们现在还无法预料。哈佛大学定量社会学研究所主任盖瑞金则以“一场革命”来形容大数据技术给学术、商业
144、和政府管理等带来的变化,认为“大数据”时代会引爆一场“哥白尼式革命”: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生产力,更是信息生产关系;不仅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内容,更是其生产与传播方式。我们此前的知识生产是印刷时代的产物。它是15世纪古登堡时代的延续。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开启了知识传播的大众时代,同时,也确立了“机械复制时代”的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与印刷时代相比,互联网新媒体开启的“大数据”时代,则是一场更为深广的革命。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颠覆了印刷时代的知识
145、生产与传播方式。新媒体遍地开花,打破了传统知识主体对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垄断。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车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 (节选自2013222文汇读书周报,有删改)8下列对“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规模巨大,信息严重过剩,总量已超过了人们的承受极限值而成为社会的负担。B信息生产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病毒式传播,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C精英与贵族的知识垄断被冲破,传统知识主体不
146、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者和传播者。D“机械复制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被颠覆,呈动态、多向和空前的不确定性。【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选项A原文“信息的失速繁衍造成信息的严重过剩。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就会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会不堪重负”现在是“大数据”时代,但还没有到“当超载的信息逼近人们所能承受的极限值时”,时间范围混淆;选项B 原文“新媒体技术改写了静态、单向、线性的知识生产格局,改变了自上而下的知识传播模式,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选项“信息传播方式不再是自上而下,而是相反”,偷换了文中
147、的概念“抛入空前的不确定之中”为“自下而上”;选项C对应的原文“印刷革命引爆了人类社会知识生产与传播的哥白尼式革命,它使得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让“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突破了精英、贵族的垄断”是“印刷革命”,选项是“大数据时代”,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思路点拨】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9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在信息稀缺时代形成
148、的占有信息越多越好、越有力量的认识,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改变。B人类主宰信息的能力远远落后于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数字化信息的失速狂奔。C从2000年数字存储信息占全球数据量的四分之一,到2013年超过98,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D将印刷革命和“大数据”时代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表明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改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选项“说明了传统媒体正被新媒体取代”,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比较、分析。10根据
149、文意,写出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两点建议。(3分)【知识点】本题考查概括作品主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答案解析】答案:(1)改变旧有的生产观念和方式。(2)变革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提升信息主宰能力。解析:此题抓住文中的句子“所谓大数据,是指数据规模巨大,大到难以用我们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合理撷取、管理、处理、整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知识生产若再固守印刷时代的知识生产理念,沿袭此前的知识生产方式,就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后面”可以得出答案。【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找到上下文的语境,然后再筛选、整合重要信息。【语文卷2015届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201408
150、)】O4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 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
151、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学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
152、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m,平均直径为12 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逆温层是指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对流运动受阻导致近地层空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汽车尾气、烟尘以及水汽等,只能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无法向上向外扩散,有利于云雾的形成,导致能见度降低,甚至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向大气中扩散,造成大气污染加重,给人们生产生活及交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
153、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这些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是雾霾有害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长期吸入易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人在雾霾天长期停留,病情会加剧。雾霾天气还会使人们的心情灰暗压抑,影响心理健康。气溶胶颗粒凝聚后悬浮在空中,还会造成视程障碍,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摘编自王润清雾霾天气在气象学中的界定与防范)7下列对于“雾霾”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
154、.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即为霾或灰霾。B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C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D雾霾天气时,大气中的气溶胶使空气浑浊受污染,进入人体后不易排出,停留在肺泡,会造成危害。【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答案解析】答案:A 解析:B项只是解释“雾霾天气”目前的存在现状;C项对于“霾”的形成条件列举得不够从分D项强调“雾霾天气”造成的危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释“雾霾”这一概念。【思路点拨】概念解释题,传统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
155、。对于文本中的概念,我们必须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做题的基本方法是要回归原文。首先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由于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而形成的雾霾天气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B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C在逆温层中,形成了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对空气的对流运动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个空气层是由
156、位于较冷而重空气上面的的较暖而轻的空气组成的。D雾霾天气不仅会导致鼻炎、支气管炎等症,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若造成视程障碍,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知识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等考点,能力层次为B。【答案解析】答案:C 解析:A项“目前已经被列为灾害性天气”有误,与原文不符。B项“大多是在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原文的表述是“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D项“则必会造成交通事故”过于武断。【思路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过程中一般可以采用的方法:泛读全文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157、项是A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造成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有害物质不断增多,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所难免。B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较小,小于60%;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大于90%。霾和轻雾的混合物会共同造成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C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因此,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D人们在雾霾天气长期吸入易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或哮喘病,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解析】答案:D 解析:D项中,“心情也会变得灰暗压抑”与前面的内容不构成递进关系;“更为严重的可能造成精神抑郁症”无中生有。【思路点拨】回答该类题,要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