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429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云南省保山第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年级 文科综合 历史试卷考试范围:中国古代政治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务必先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按照要求正确(涂)填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否则将影响得分。第I卷一、单选题,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不按要求填涂答案的一律不给分。(每题2分共50分。)1. 下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因此ABC均正确。D项错误,此制度在西周初期维护了奴隶制的正常运行,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走向了崩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统一各分支,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

3、、宗、家谱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2. 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 )A. 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 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C. 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 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答案】B【解析】“周辙东”说明这一时期是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王纲堕”说明此时原有的统治秩序走向崩溃,即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故B项符合题意;A不符合材料的主要思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不是君主权威发生动摇、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排除CD。3.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

4、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反映的是()A. “大同社会”理想的表现B. 宗法观念的反映C. “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 分封制度的反映【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可知,材料体现了以血缘亲疏远近来划分亲属关系的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故B正确;“大同社会”理想的表现为“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A与题意不符;“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材料未涉及,C错误;分封制度指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先代贵

5、族和功臣分封领地,而材料未涉及,D错误。4. 根据孟子、管子的说法,天子的封土是“方千里”,公、侯的封土是“方百里”,伯的封土是“方七十里”,子、男则是“方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便是附庸。这说明分封制度A. 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的再分配B. 是“礼制”的表现形式C. 扩大了商朝的统治疆域D. 便于实行按亩纳税【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强调不同等级的贵族分封的土地大小不等,与C、D选项无关,而礼制作为贵族活动的规则和仪式是分封制的保障,不是分封制的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贵族的不同待遇体现了贵族内部权力和土地的再分配,所以选择A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详解】

6、5. 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B. 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 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D. 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带有女字偏旁,姓氏与女性有关,中国古代姓氏起源于母系氏族时期,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故选D。6.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

7、此设立稷下学官,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A. 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B. 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 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D. 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故B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君设立的,不能体现私人讲学出现,故D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故C不正确。稷下学宫是国家设立的机构,一般是在天子的都城。但到战国时期,却设立在诸侯的国都,说明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选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度7. 秦和西汉前期,

8、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 对重大军政事务做出决定C. 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 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故选A;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排除BCD。【点睛】8.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A. 史记的记载B. 学者的研究论著C. 秦简的记载D

9、. 民间的传说【答案】C【解析】【详解】秦简的记载属于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故选C;ABD都不是一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不是最可信的史料,排除。9. 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易导致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B. 可以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C. 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D. 易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封建割据。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0. 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

10、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A. 郡县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故A项正确;B和C属于选官制度;D不是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

11、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皇权并不是不断加强不断上升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12.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即郡县制、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展开。由四大基本制度共同支撑的“大厦”是A. 儒学独尊B. 国家财政C. 中央集权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郡县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使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哲学,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保证了中央财政收入。都属于

12、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C项正确。儒学独尊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的信息,A错误;国家财政属于中央集权的表现之一,B错误;君主专制属于决策方式的体现,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13.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其中论及的制度变化是A. 分封制郡县制B. 三公制三省制C. 世袭制禅让制D. 封国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故A正确;三省制是唐朝时期,夏之前是禅让制之后是世袭制,行省制是元朝的,故B、C、D错误。

13、【点睛】根据关键信息“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联系秦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即可。14. 有史书记载:“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元后期文人中不乏行省“画地统民”之说。上述材料反映了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行省具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并重的性质行省是地方的最高官府行省的设置使元朝中央集权程度高于前朝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行中书省与都省为表里”可知的表述正确;元朝的行省是地方上最高行政机构,故的表述正确;元朝的行省制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行省制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的

14、比较,故排除,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15. 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清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武将的权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束缚,结合所学知识宋朝采取了很多措施对武将的权力严格限制。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16. “汉承秦制”,却不断创新。属于汉朝创新的监察制度是( )A. 丞相制度B. 察举制

15、度C. 刺史制度D. 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故C项正确,A、B、D都不是监察制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17. “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古代中国,最符合近代这种政治生活特点的朝代应是( )A. 汉代B. 唐代C. 明代D. 清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

16、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王权,政治权力;相权,行政权力”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相关内容汉代君权相权关系。题干材料的核心意思,即在肯定相权的“行政权力”,即能够说明此时期的丞相的地位高,权力大。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此时期,丞相“位尊权重”,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CD三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丞相的“位尊权重”18.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

17、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可见行省制度A. 源于唐朝的三省制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主要功能是对地方巡察D. 形成了地方割据【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论证问题能力,材料提到,“前代的尚书行台等,都是暂设的,以应付临时之事,事定即撤。元朝却于中原之地,设行中书省十,行御史台二,以统辖路府州县”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说明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属于中央制度;C不负责监察;D不容易形成割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的政治制度行省制【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把握两个“趋势”、抓住三个“创

18、新”。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19. 进朝铨选制度下,获得出身的途径,除了科举外,还有门荫、流外入流、军功授勋和其他杂色入流等,无沦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宮,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亊官时,也同样要经过铨选考试。材料说明铨选A. 有利于按道德标淮

19、选拔人才B. 体现了考试选拔官员的原则C. 使政绩成为官员升迁的主要依据D. 实现了科举与出仕任任官的统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无论何种出身,要出仕任官,都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即使是任满持选的前资富,在重新出任职事官时,也同样需要经过铨选考试”,这表明任何官员任职前都要经过考试,故B项正确;料中没有关于道德标准的规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政绩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说明的是要做官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没有提及科举和任官的统一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试选官20.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

20、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A. 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 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 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D. 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可知,唐朝由于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北宋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

21、无权,故“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指的是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故本题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21. 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A. 中书省B. 尚书省C. 兵部D. 门下省【答案】D【解析】【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

22、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 A和B项错误,兵部属于六部,属于尚书省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点睛】22. 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 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 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 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答案】C【解析】宗法制衰落于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宗法观念长期存在,排除A;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只是表面现象,排除B;九品中正制被科举制取代是隋朝,排除D;

23、题干指出东晋南朝之际修撰、收藏家族谱牒成为官民普遍重视的工作,此亦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彼时九品中正制下,以家庭出身、门第选拨官吏,士族享有显著政治特权,修撰谱牒与社会地位的保持和维系直接相关,因此受到广泛重视,故选C。23. 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A. 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B. 推动了“改土归流”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清朝在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

24、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C正确。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在清朝之前,故A排除。“改土归流”,在明朝就有,故B排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属于深远意义,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4. 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A. 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B. 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C. 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

25、D. 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值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可以看出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故C项正确;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从题目所给材料并未描述,故A项错误;军机处一开始是为适应西北军务而设的,从材料中也可看出军机处并非由内阁演变而来,故B项错误;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5. 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

26、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A. 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B. 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D. 官员权力与皇帝的亲疏成正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清朝时期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故B项正确。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军机处的影响与作用。学生需注意相关知识的掌握。军机处成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被废止,内阁变成只是办理

27、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但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汉人也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第II卷二、材料阅读, 请根据要求作答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要求:答题内容不能超出指定区域,字迹清晰、工整。(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摘自旧唐书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

28、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摘编自皇明祖训(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影响何在?(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答案】(1)变化:由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状况: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

29、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3)举措: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原因: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相权威胁皇权。(4)趋势: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削弱;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被取消。【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等方面来分析考查。(1)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只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难度较低。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秦朝

30、的三公九卿制,图二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和三省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两个角度来组织回答即可。(2)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末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只需根据记忆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吸取唐末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可从收兵、削权和制钱谷几个方面来回答。(3)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由“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可以分析出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第二问由“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以分

31、析出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材料一秦朝三公九卿制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权力。(4)由材料内容可以看出,从秦到明清,相权不断在削弱,乃至最终被取消,皇权不断在加强,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

32、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

33、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

34、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2)变化: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原因: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

35、大;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3)作用: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解析】【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但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信息可从政治变革、官场腐败、诸子百家提出治国主张方面回答背景即可。(2)变化:根据材料二对君权等权力的规定及“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

36、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结合时代分析归纳,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角度入手回答。(3)作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官员本身的约束;对政治的稳定;对民主政治发展的作用角度入手回答即可。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至此,除福建厦门、金门等地还在忠于明朝的郑成功手中外,清朝已经拥有明朝的全部疆域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郑成功之孙郑

37、克填投降。次年,清朝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隶属于福建省。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大破噶尔丹军,收复了蒙古高原,内外蒙古完全统一于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册封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五世班禅被封为“班禅额尔德尼”。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清朝在西藏的统治也得到确立。雍正六年(1782年),清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办事大臣衙门,统率驻藏官兵,督导地方行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攻灭大小和卓木,天山南路也告平定,清朝统一中国的大业至此完成。康熙二十八年(1698年),清朝与俄国订立了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是外兴安岭和额

38、尔古纳河。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及其支流开拉哩河西至沙必乃达巴汉(原苏联西萨彦岭西北)的边界走向。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途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统一的历史影响。【答案】(1)途径:武力推翻明朝,奠定基本疆域;设立行政机构;平定分裂势力,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13分)(2)历史影响: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巩固了边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12分)【解析】试题分析

39、:(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清朝统一中国的相关途径。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清军占领云南”、“在台湾设府、县、总兵等官”、“ 册封,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体制得到了清朝的正式承认”、“督导地方行政”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出,清朝统一中国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以武力推翻明朝残余,奠定了清朝基本疆域;消除割据政权,设立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平定分裂势力,同时册封少数民族宗教领袖,实行政治联姻,巩固对边疆的治理;积极反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等。(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对清朝统一的认识,即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家统一是主流,分裂是短暂的。因此,清朝的统一全国,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来理解:对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我国今天疆域的基础;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同时,巩固了边疆统治,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中华民族团结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清朝统一大业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课标外);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清朝统一大业清朝统一大业的历史影响(课标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