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题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角度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请根据毛泽东这一论断,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答案要点】(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毛泽东后来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的生动描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真正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认识、所接受,确实是十月革命以后的事情。 (2)因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威力,使之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并且使马克思主义通过社会主义的苏联,传到了中国,一批曾经崇尚民主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先
2、进分子,从十月革命这一活生生的事实中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 (3)然而,十月革命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外部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即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因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又有相互勾结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激烈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迫切需要一种崭新的理论作指导。具体地说:第一,经济上,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而迅速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不可或
3、缺的经济基础。第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早期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极大地启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并涌现了一批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就为先进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提供了思想文化条件。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在比较、鉴别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做为救国的思想武器的。思考角度四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辨析题)【答案要点】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1)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毛泽东思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5、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马克思主义由欧洲形式转化为中国形式。(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使这些实践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成为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使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JP(4)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创者、奠基人和伟大代表。他率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和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内最先并且最有成效地起来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功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实践,在这些成功实践中为马
6、克思主义中国化树立了典范、积累了经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又不失时机地率先提出以苏联为借鉴,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从正反两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思考角度六正确评价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答案要点】(1)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一,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将全面铺开,客观上提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要求;第二,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基本完成,但是基本上照抄前苏联模式,斯大林逝世后,1956年苏共二十大比较集中地暴露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缺
7、点和错误,对中国的探索起了某些解放思想的作用;第三,新中国在12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自己发现了一些前苏联模式的弊端;第四,国际上西方对华封锁有所放松,中国的和平政策初见成效,为国内和平建设提供了保证。(2)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任务,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积极成果,是这些积极成果的杰出代表。(3)如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那样,第二次结合也充满艰辛和曲折。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历史性课题,特别是如何正
8、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如何规划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和速度,我们党一度在这两大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使探索过程出现严重挫折。(4)JP3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探索者,不仅他的失误是探索中的失误,而且也是他多次率先提出并努力领导全党纠正已经察觉到的错误。(5)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摆脱单一的苏联模式,寻找独立自主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形成的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及那些独到的、创造性的思考,都为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增添了新财富,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
9、成就起了指导作用。这一探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思想源泉和智慧启迪。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经验。(6)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前无古人的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毛泽东从前苏联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中意识到前苏联模式存在弊端,因此,决心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此,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总体上说,没有摆脱前苏联的模式。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确思想观点及理论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有的还出现了严重的背离。如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阶级关系等问题所做的正确分析和判
10、断未能坚持。探索中存在的“左”倾错误逐步发展,主要是指1957年以后发生的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和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和国际因素的影响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考角度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成于邓(分析题)【答案要点
1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源于、开始于毛泽东。第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道路,通过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基础,开拓了科学道路,树立了光辉典范,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科学命题,借鉴苏联的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创造性地形成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论十大关系”等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毛泽
12、东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挫折和失误是在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参考的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意义上是难以避免的,而且同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历史借鉴。(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于、成熟于邓小平。是因为:第一,邓小平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对时代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第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研究新情况,提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三,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被提高到新水平;第四,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
1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发展道路等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第2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思考角度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答案要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割裂革命两个阶级之间的联系,认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必须有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只有在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完全错误的右倾机会主义的观点,这种错误的实质是否定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实际上取消了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一次革命论”主张“一省或数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企图超越民主革命阶段,一步跨进社会主义,在民主革命阶段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策
14、略和政策,从而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是完全错误的“左”倾冒险主义或盲动主义的观点。第3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政权建设主张思考角度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答案要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有无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中国民主革命客观上要求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走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革命道路去夺取全国政权。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毛泽东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主要有: (1)指出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
15、2)领导权问题不仅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民主革命胜利后的发展前途。除无产阶级外,中国革命不能由其他阶级充当领导者,这已被以往革命经验多次证明。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中国革命就不能胜利;革命有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关系到民主革命能否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问题。(3)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是通过本阶级的政党来实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只能通过由工人阶级中最有理想、最有觉悟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取得完全的胜利。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敌人而取得革命胜利。 (4)中国革命必须由无
16、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但是必须克服“天然领导权”的错误思想,必须树立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思想。为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政策;善于团结和率领广大同盟者向共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特别是要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同时照顾同盟者利益并给以政治教育;在和资产阶级的合作中,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同资产阶级分裂的情况下,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又要反对“左”倾关门主义,争取和团结一切同盟者。毛泽东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的理论贡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思考角度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17、期的国家政权理论【答案要点】 (1)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政权建设理论的基本点,是主张在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权的最大特点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民主联合政权。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了上述主张。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对新中国政权建设的设想,正式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实践,在革命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毛泽东关于政权建设的理论有一个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第一,在土地革命的前中期,即从国民革命失败到中共瓦窑堡会议
18、前,各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是这种性质的政权,它的内容与目标是反对封建阶级和国民党新军阀。第二,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改变了对地主、富农和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同时提出把工农民主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为了体现这一总的策略,在抗日战争中在党所领导的各根据地中实行了“三三制”政权,即在抗日民主政府的人员构成中,共产党人、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政权。第三,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各派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在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提出了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
19、就是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毛泽东关于新中国政权建设的理论。 (2)演变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政权建设理论之所以会发生上述演变,主要原因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其次是党的政权建设,也像其他问题一样存在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第一,在土地革命的前中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民主专政主要对象之所以确定为反对国民党新军阀,是因为国民革命失败后,资产阶级退出了革命而投靠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成为了人民的敌人。 第二,瓦窑堡会议改变了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抗日战争时期实行“三三制”政权,根本原因是“九一八”事变后特别是1935年的华北事变后,中
20、日矛盾日益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为了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团结绝大多数人民共同抗日,所以提出了人民共和国的口号并实行了“三三制”政权。第三,在解放战争中,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他们主张建立独裁、内战“一党专政”的企图,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各民主党派要求建立英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在国民党反动派顽固坚持“一党专政”的条件下陷于破产。在中国革命已接近胜利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已经积累起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也随之成熟了。(3)正误的分析。关于工农民主政权的正误:第一,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革
21、命失败后继续革命的决心;这一新型政权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最初实践,是中国革命走向新的复兴的标志;工农民主政权所代表的阶级性质也符合国民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第二,工农民主政权具有局限性。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到瓦窑堡会议前的政权建设中,党犯有“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这表现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态度上,因此这一时期的政权建设最大失误是没有民族资产阶级的参加。关于“三三制”政权:第一,它坚持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政权的领导。第二,体现了工农联盟在政权中的地位和基础作用。第三,它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团结了一切抗日的人们,其性质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
22、政权。 (4)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第一,人民民主专政是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一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和斗争,都没有解决摧毁旧政权和建立新政权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倒了三大敌人,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彻底解决了这一革命的根本问题。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果,同时又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保证下,中国要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稳步地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从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来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纲领和主要经验。第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结合。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这是
23、保证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充分享有各项自由和民主权利。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就是对内镇压被推翻的反动阶级的反抗,对外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和颠覆。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二者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才能有效地对敌人进行专政;也只有对敌人实行了强有力的专政,人民的民主权利才有保证。第三,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的一个创造,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的一种类型;从人民民主专政对内对外
24、的职能和总的历史使命来看,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一致的。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思考角度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答案要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根本性质的、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就提出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中,“采取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中国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为实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采取了必要的过渡性步骤,决定直接由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选举产生中央
25、人民政府。人民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以临时宪法的形式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定我们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它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直接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使各个国家机关合理分工,各司
26、其职,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体现了公有制基础上的全国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性。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和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起决定性作用,为人民管理国家,行使主人翁权利,从政治制度上提供了保障。总之,正如胡锦涛在纪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50周年讲话中所指出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在于当家作主的权利,动员了全体人民以国家主人翁的身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思考角度四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辨析题)【答案要点】(1)所谓三权分立是由政府、议会、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同时又相互均衡和相互制约。 (2)
27、这种制度是在资本私有基础上由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不同的资本集团决定的。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3)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利益的完全一致性,决定了我国完全可以由全国人大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 (4)三权分立使国家的力量相互冲突、相互抵消,行政权凌驾于其他两权之上。我国人大制度是立法权居于首位,可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办大事,如果政策正确,具有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大的优越性。第4题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党的建设思考角度一分析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答案要点】(1)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28、,中国革命才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第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和各政党中,只有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领导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把革命进行到底。第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点。第三,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既担负着领导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9、的阶级使命,又肩负着争取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忠实代表,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第四,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但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强调党的阶级基础,绝不意味着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也不是说我们党不能代表其他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五,“两个先锋队”在本质上完全一致,始终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是我们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要前提,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是我们党真正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只有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才能
30、深深扎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始终保持血肉联系,也才能使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得到充分体现。第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才能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影响力;党的阶级基础越牢固,群众基础才能越广泛,越有凝聚力,越能调动千千万万的民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最后,“两个先锋队”的提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
31、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同年12月,中央正式确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思考角度二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发刊词中把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称之为“伟大的工程”,请分析民主革命时期这一伟大工程的确立依据和主要内容【答案要点】“伟大工程”的确立依据。(1)“伟大工程”是由党的地位作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没有一个按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为了实现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并领导革命到胜利,共
32、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伟大的工程”是由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在国际共运中,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列宁,都是在城市环境与工人群众中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的农村、农民和战争环境中开展党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且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复杂的历史任务。(2)在发刊词中,毛泽东分析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基本途径。第一,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因为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为实现政治路线服务的;第二,在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中进行党的建设,因为在中国革命的特定环境里,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完成党的建设的两个基本武器,党的建设是在武装斗争以及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
33、;第三,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农村和农民环境中确保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第四,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以整风的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第五,坚持民主集中制,因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在对敌斗争中的战斗力,在群众运动中的凝聚力,都要由党在组织上的统一来加以巩固,党的组织的集中与民主的高度统一,是党的力量之所在;第六,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思考角度三毛泽东在1939年在
34、发刊词中提出了一个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请分析以上“两个伟大工程”的异同【答案要点】(1)“两个伟大工程”的区别在于:第一,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由一个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发展成为掌握了全国政权并且要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第二,党的政治路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从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的,以推翻三大敌人为目的的阶级斗争的政治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路线,而且政治路线决定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为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第三,“
35、两个伟大工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在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领导人民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和战斗队;新的“伟大工程”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两个伟大工程”在本质上又是一脉相承的,即都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始终做到“三个代表”的、永远保持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5题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文化建设思考角度一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者有没有
36、实质性的区别?【答案要点】(1)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中,都强调“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特征,强调文化的中华民族主体性、实事求是的科学性和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民主性,二者确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2)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其中有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在整体上不是社会主义的,而属于民主主义的文化范畴,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反映。(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继承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又具有新的时代特色。这就
37、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的反映。思考角度二怎样理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答案要点】(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先进文化是一个我们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凝聚力。(2)先进文化与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相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做到:第一,坚持先进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先进世
38、界观是先进文化的根本,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第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第五,大力支持先进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文化,引导和改造落后文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现实,继承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
39、会主义精神文明。第6题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思考角度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答案要点】(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一种中国特有的社会发展阶段。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决不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
40、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3)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但社会主义因素居于领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并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中介和桥梁,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发展阶段。思考角度三1952年9月,毛泽东改变主意提前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过早结束了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大遗憾【答案要点】(1)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本来设想建国后进行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
41、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就的鼓舞和影响下,1952年9月,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张,不同意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前确立,虽然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进行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构想,使社会主义改造明显提前了。但这种改变绝不是一时冲动的贸然决定。第一,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制度条件;第三,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
42、社会主义改造,是满足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有利于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走共同富裕之路;第四,政治上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政策上利用、限制私营工商业和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分别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五,国际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阐述本来就很不充分,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更是很少论及,整个世界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时间也不长,人们对
43、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不很清楚。这些就使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及其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 第一,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以至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过粗;第二,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估计得过于严重。对当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从而产生了急于消灭资本主义的倾向。思考角度四分析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答案要点】(1)历史必然性。(参见“本题思考角度二”)(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相对于前苏联对资产阶级不得不采取暴力剥夺的方式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
44、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比较顺利和成功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宁曾力图做到但最终都未能实现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暴力剥夺的政策,而对民族资本则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代价地把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和平地把整个民族资本主义“赎买”了过来,顺利地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再发展到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
45、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改造资本家,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虽然总的来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但在改造的过程中也存在要求过急、速度过快、工作过粗、公私合营面过宽,对一些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当等偏差,以致后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下降,商业网点撤并过多,给人民生活带来一些不便。(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人民在
46、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就完成了触及千家万户和几亿人口切身利益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壮举。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消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广大劳动人民从此彻底摆脱了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成了掌握生产资料的主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进一步解放
47、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随着长期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剥削制度被消灭,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人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智慧和热情得到充分发挥,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的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提前超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了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以新的经验和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伟大创举。总之,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
48、史性巨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7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思考角度三2004年宪法修改把保护私有财产权写进宪法,与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是相背离的【答案要点】2004年宪法修改规定我国“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人财产权和继承权”,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是因为:(1)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包括我国全体公民合法的私
49、有财产,其中绝大多数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战士等五大基本阶层。(2)社会新阶层的财产,特别是其中用于投资经营活动的资本财富虽然属于非公有制的范畴,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非公有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构成,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保护这些合法财产,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财产不断增加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第8题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思考角度一毛泽东的工业化道路探索【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50、中,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奋斗目标,开始了大规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经过几年工业化的实践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工业化的目标模式形成了基本的思路。1956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根据毛泽东关于形成独立、完整、现代化的工业体系的思想,对工业化的标志和目标作了阐述。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主要是:自己能够生产足够的主要的原材料;能够独立地制造机器,包括制造重型机器和精密机器,能够制造新式的保卫自己的武器,如原子弹、导弹、远程飞机;还要有相应的化学工业、动力工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等。(2)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第一,在中国经济文化极其落后
51、的条件下如何实现工业化,是一个崭新而艰巨的任务。毛泽东提出,一定要从中国是一个大农业国这个基本情况出发,不能机械地照搬外国的经验,特别要注意吸取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第二,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在处理农、轻、重关系方面,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强调要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适当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他认为,从长远观点来看,多发展农业、轻工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重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这里已
52、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第三,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3)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毛泽东从政治上强调提出了“要重工业,又要人民”的原则。把是否重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提到了是否关心人民的切身利益,要不要巩固工农联盟的高度。1962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更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思想,并把它确定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提出,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探索的深化。思考角度二新型工业化道路【答案要点】(1)传统
53、工业化的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即我们可称之为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所谓传统工业化道路:指发达国家的对外扩张和掠夺;指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或者说是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资源的过渡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2)新型工业化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依据。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人口数量大
54、、人均资源不足、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矛盾突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4)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和科教兴国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强调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工业化。强调正确处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5)要正确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的关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贯穿其中的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完成工业化任务,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性发展
55、的新机遇。 (6)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格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7)毛泽东的工业化与我们现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区别和联系(略)思考角度三“两条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答案要点】(1)毛泽东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工农轻重并举。(2)“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指: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3)上述“两条工业化道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第一,都强调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
56、自主,从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出发;第二,都强调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快我国的工业进程,又以工业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第三,工业化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让中国最大多数人共享工业化的成果。(4)“两条工业化道路”又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发生了一些重大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体制基础不同,即计划经济体制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型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等;第二,国际条件不同,即毛泽东时代的工业化是在封锁、被封锁的条件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是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对比的条件下进行的,尽管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对我
57、们仍实行种种高技术限制,但是,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第三,科技和生产力基础不同,即毛泽东时代,工业化基础没有受到新工业科技革命的影响,新时期以来的新型工业化在科技革命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基础上,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企业发展方向,与“以工业为先导、农业为基础、工农轻重并举”的传统产业格局存在重大的区别。第9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考角度二“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三个
58、代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的整体。第一,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第二,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它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第三,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又是其创造成果的享有者,是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第四,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考角度四十六大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为民。请分析这一判
59、断的理论依据,并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怎样贯彻执行;或者结合就业问题加以说明【答案要点】(1)理论依据。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得出的重要结论。在“三个代表”中,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创造成果的享有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贯彻执行的主要措施是(结合实际角度一):第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第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第三,坚持以
60、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第四,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第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3)结合就业问题加以说明(结合实际角度二):就业是民生之本。党中央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就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强调改革、发展、结构调整都要和扩大就业相结合,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一次重要任务来完成,千方百计解决好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从而表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执政
61、为民。思考角度五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分析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中国社会新阶层出现的客观依据,并且说明中国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答案要点】(1)我国新社会阶层出现的是与先进经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使他们有了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机会;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使他们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各个五一节;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他们被分流出来,纷纷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第四,分配制度的变化,使他们率先进入先富起来的行例。(2)新阶层的性质:第一,新阶层主要从事科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是社会主义的复
62、杂劳动者;新阶层中相当一部分以生产要素形式参与创造社会主义财富,特别是以资本要素参与财富创造,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同时又进行科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具有资本所有者和复杂劳动者双重身份。是以生产要素和复杂劳动两种形式参与社会建设。第二,怎样看待新阶层的财产?人们政治上的先进和落后,不能简单地以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作为判断标准,而应主要: 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看他们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第三,我国新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在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发展起来的,为发展社会主义
63、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思考角度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答案要点】(1)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且将“先进生产力”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为党的先进性增加了新的时代内涵。 (2)辩证唯物史观肯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又强调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重视精神动力、先进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是我党一贯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提出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党重视思想
64、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强调“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我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树起了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文化内涵。 (3)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一个政党在历史上要有所作为,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愿望,必须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离开人民群众,必将一事无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作为我们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是对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工作路线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第10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科学发
65、展观思考角度二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辨析题)【答案要点】(1)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都要全心全意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句话,就是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2)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第一,因为要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具有相应的物质基础。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第三,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
66、进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思考角度五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根本不同【答案要点】(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并不等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存在本质差别,二者不可混淆。(2)人本主义是在当时社会作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激进口号提出来的,带有非常强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在哲学上的根本特点是反对科学和理性,推崇非理性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就”哲学而言是当代人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要求从人出发,始终体现为人服务的根本要求,这与人本主义哲学不是一回事。(3)从政治上讲是以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67、,代表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要,促进绝大多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提倡以人为本,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的条件下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对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真正的尊重和关心,在阶级性和内容上都要比人本主义进步。当然,我们在现阶段也要客观辩证地看待人本主义哲学信条,不能完全否定其曾有的历史进步作用。思考角度六有些地方领导热衷于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请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以剖析【答案要点】(1)按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应该树立全面的、实践的、人民的、科学的政绩观。即不搞片面的发展,坚持全面的发展;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为人民讲实话,务实效、办实事、求实绩,求真务
68、实;不唯上,不投领导所好,追求升官发财,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搞主观臆断的拍脑袋工程,浪费人民钱财,坚持科学决策,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2)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本质上是一种以官为本的发展观,为求个人升官发财,搞形式主义花架子工程,投领导所好,与以人民利益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思考角度七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请分析这一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并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正确处理哪些关系?【答案要点】(1)理论依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体现。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
69、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2)客观依据。第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因为现在的小康是初步的、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第二,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接新的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第三,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因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3)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民各方面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
70、础;第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四,坚持“五个统筹”,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解决好反腐败和贫富差别问题,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第五,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劳动者是生产力第一要素的思想,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全民族两个素质,全面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小康大业,人才为本。(4)相互关系。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系。思
71、考角度八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分析【答案要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发展观的创造性结合和运用。(1)以人为本,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以人民利益为本,依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和创造成果的享有者,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依赖于人,一切为了人,一切以人民群众为本。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72、,就要坚持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正确认识和利用地理环境、生态、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不能脱离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是经济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因此必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
73、面发展。第11题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发展 思考角度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请分析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理论依据、客观依据,并且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贯彻执行,应该正确处理哪些关系?【答案要点】(1)理论依据。一方面,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直接得出的重要结论。发展是“三个代表”的思想主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另一方面,是落实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论”等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2)客观依据。第一,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第二,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党的先进
74、性、完成党的“三大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第三,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不发展就没有出路。第四,是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第五,用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3)贯彻执行的主要措施。第一,坚持与时俱进,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力求不断地做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第二,关键是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实现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
75、化道路,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第四,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第五,坚持“四个尊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心全意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主体。(4)相互关系。第一,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第二,发展经济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第三,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思考角度二请分析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并且说明深化改革、解决好就业问题、治理经济过热是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环节【答案要点】(1)改革、发展、稳定的相互关系。第一,改革是动力,是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社
76、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二,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中国所有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第三,稳定是前提,是保证,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什么也办不成;第四,要按照统筹兼顾的精神,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2)深化改革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环节: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旧体制的弊端没有完全根除,新体制的固有矛盾已经开始暴露,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体制性障碍;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按照统筹兼顾的精神,深化改
77、革,完善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深化改革搞好了,发展就有动力,就可以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能达到社会稳定,改革发展就可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就可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3)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重要环节: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最广大人民基本利益;是关系全国稳定大局的重要问题;党中央长期以来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就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强调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和扩大就业相结合,要求各级领导把扩大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千方百计解决好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就
78、业问题;这就是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就业问题解决好了,人民利益得到维护、实现和发展,也就达到了社会稳定,改革也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可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4)解决好经济过热问题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环节:钢铁、水泥、电解铝以及汽车、家电等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经济过热,是涉及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严重隐患,煤、油、电运高度紧张,资源、能源短缺更为突出,长此以往,将无以为继。党中央国务院按照“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方针,一方面治理经济过热,一方面推进农业、服务业包括重化工业
79、中的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加快发展,冷热兼治,使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得到抑制,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资源、能源的“节约型”经济开始启动,避免了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大起大落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保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只要能继续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奠定了社会稳定的基础,就为深化改革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国家就可以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集中更多的物力和财力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贫富差距问题,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就会更加有力地支持改革发展,就可以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稳定。思考角度三根据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关思想,分析
80、怎样在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答案要点】(1)按照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关思想,一是要以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正确认识矛盾普遍存在的客观性、规律性,清醒看到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到处存在着的这样那样的矛盾。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正在重新分化组合,是各种社会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多发期,如贫富差距、腐败问题、失业问题、新旧观念碰撞等,能否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稳定的大局,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2)毛泽东特别强调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突出要求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看到,在当前我国改
81、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尽管各种利益矛盾日益复杂,但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基本着眼点是以人为本,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3)毛泽东强调,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性质的方法去解决。当年毛泽东强调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当前党中央强调用民主的方法、法制的方法、深化改革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年毛泽东强调按照“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办事,当前党中央提出“五个统筹”和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兼顾的精神,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矛盾,体现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
82、系。(4)必须指出的是,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忽略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联系。应该看到,从根本上讲,新世纪新阶段的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直接实现。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发展经济,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正确处理种种人民内部矛盾创造物质基础。不解决主要矛盾,就不可能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活这一主要矛盾,是解决基础所有社会矛盾的关键。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但工人阶级已经上升为矛盾主要方面,能否满足人民需要的问题已经开始突出出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提出落
83、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正确的。毛泽东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误,从根本上讲是主要矛盾判断的失误,是上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使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最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精力谋发展,这是符合实际的正确选择。思考角度六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原理,分析当前我国治理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答案要点】(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
84、品严重不足表明相关生产链、产业链上的实物补偿得不到实现,从而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严重不足,就会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3)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原理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具体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社会再生产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与社会总产品中的生
85、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总量相一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与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适应;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等等。(4)当前,我国经济出现的过热现象就是由于忽视了关于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原理。其主要表现为煤、油、电运高度紧张和重要生产资料严重不足,低水平重复建设屡禁不止,两大部类结构性失衡日趋严重。因此,应当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对我国现有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思考角度七结合2004年我国治理经济过热的实践,说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并且提出实现增长方
86、式根本性转变的主要措施【答案要点】(1)经济增长方式有两种,粗放型增长强调增加投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依托资源、能源的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节约型增长强调以效益质量为中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2)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改善提高,在优美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要求;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粗放型增长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
87、道路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程,但从根本上看,服务业滞后、农业薄弱、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超常发展,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尽管我们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发展成本巨大,我们创造的GDP相当于世界4%多一点,但消耗的各类国内外资源都占世界总资源消耗的25%以上,主要产品单位产量的能耗、水耗和矿产消耗大大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甚至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同时,我国虽然2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但却存在着对投资拉动的过渡依赖,多年来投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实属罕见,导致技术进步慢、投入产出低、能源消耗高、环
88、境污染重等问题特别突出,如果不转变此种破坏性“高速增长”模式,中国的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等条件必将难以支持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将很快陷入资源枯竭后而失去发展源泉的困境;第四,增加国际竞争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仅是数量上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科技和效率、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只有提高质量和效益,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才能改变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3)转变增长方式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其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提高科技贡献率;有
89、利于形成公平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形成实现集约化增长的宏观调控机制。(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追求数量、片面发展高耗的重化产业,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增加产出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发展低耗产业和以效益为中心上来,质量和效益上去了,发展才有后劲,才能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压缩重化产业的资金和信贷投放; 第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第三,不断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
90、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耗对经济拉动作用;第四,把节约能源、资源作为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全面转变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第12题 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思考角度四科技发展与社会问题。黑网吧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说明科学主义给我们也带来了灾难【答案要点】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种潮流。科学主义推崇实证,只承认实证科学,否认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是一种把
91、实证科学片面化了的理论。之所以有黑网吧的存在并且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主要就是因为没有看到上网这门科学技术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从而混淆了科学主义和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则是一种求真务实批判的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全面的精神,与科学主义的片面性不是一回事。发扬科学精神是当前时代的要求,而科学主义则把关于科学的理论引向片面,因此科学主义不是主张全面发扬科学精神的理论。我们要坚持科学精神,大胆利用网吧,又要抛弃科学主义意识,对新的网络社会、网络生活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把社会科学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科学技术的优越性相结合,防
92、止和克服科技应用中的消极后果,充分发挥科技应用的积极作用。第13题 正确处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相互关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思考角度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答案要点】(1)公有制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本质,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反映的是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公有制实现形式则具有可变性和灵活性。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公有制的体现,适当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有助于公有制的完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
93、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适应它的公有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里的“落后的社会生产”,不仅是指生产力落后,而且还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落后。我们探寻合适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为了有效地消除落后,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适应它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使公有制经济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使多种生产要素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状况决
94、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我国公有制企业数量众多,规模不一,类型各异,它们在所处行业和地区的地位不同,决定国家对它们经营目标的要求也不相同,从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必然多样化。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股份制是以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可以包容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股份制作为资本的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由国家和集体掌握控股权。它有利于公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利
95、于发挥公有制的作用。股份合作制是一种融合作制和股份制为一体的企业制度,是实行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其特征主要有:(1)企业职工既是劳动者又是出资者,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企业中有一定比例的属于职工集体所有的财产;(3)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一人一票制;(4)共同分配劳动成果,税后利润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劳动群众在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的实行可以使各入股者自觉关心资产的运营效果,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思考角度五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相互关系(1)发展非公有制
96、经济必然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答案要点】(1) 公有制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有利保障,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2)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扩大内需和促进
97、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新发展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两个“毫不动摇”,如果只讲一面而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 上述论调脱离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割裂开来,对
98、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僵化的教条的观点。这种论调的实质就是要否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从而否定了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否定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考角度五(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应该公平竞争,不应该规定谁为主体【答案要点】公有制与非公有制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运用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于来解答。(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基本特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2)非公有制是
99、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多样化需要,扩大就业渠道,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各种所有制关系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必须把两个“坚定不移”统一起来,如果只讲一面,不讲另一面,就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析改错题的三个步骤步骤错误原因步骤错误的性质步骤错误的实质和危害角度1错误分析:上述论调离开“三个有利于”
100、的判断标准,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僵化教条观点;否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就否定了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角度2错误分析:上述论调离开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各种所有制的公平竞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思考角度七请分析基本经济制度中所包含的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结构的构成【答案要点】(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构成成分多元化的特征。(2)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多元构成成分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的是什么性质的所有制经济,
101、即所有制结构的性质问题;二是所有制结构的构成问题,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所有制经济。(3)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结构的性质,即谁为主体,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所有制结构的构成,即单一还是多元所有制成分,决定着基本经济制度能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而是由包括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元经济成分共同构成的。在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成分的多元化,不仅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性质,而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4)在所有制结构构成问题上,不能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也不能把各种非公有制看作异己的与社会主义对立的力量,而应该都看作
102、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构成内容,在所有制结构性质问题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抹煞更不能颠倒主体和非主体关系,也不能机械地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即不只是局限于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而应该是: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着力点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在这个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第三,在微观上,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公有经济成分掌握控股权是公有制主体地位新的表现和新的特点思考角度九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但有人认为:国有企业无法做到产权明晰。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要点】(1)
103、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等权利。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对物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债权(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股权(对股份、股票等财产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 (2)产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独立性,产权主体拥有自主运用产权的权利;二是排他性,产权受到法律保护不可侵犯;三是流动性,产权主体可以通过产权流动、重组,谋取产权收益
104、最大化;四是可分性,产权所包含的一组权利可分割组合使用。 (3)产权和所有制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等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的制度。在所有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关系或财产关系的法律形式财产所有权。因此可以说,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 (4)在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一个核心问题是要建立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建立是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关键,也是理顺国家与企业关系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5)我国的公司法都对企业的法人财产权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
105、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这一界定,为理顺国家与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首先,界定了出资者的所有权。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其他任何人(包括法人)都不能对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这是理顺产权关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其次,界定了企业法人财产权。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这里的全部法人财产权就其内容来说,包含着企业对自己法人财产的所有权,以及其他的各项权利:经营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可见,那种认为国有企业无法做到产权明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思考角度十分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的分岐所在【答案要点】(
106、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是,在公有制占据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份长期并存共同发展。(2)所谓产权,简单的讲就是对财产或资产的权利。从内容上来看,产权包含两种权利,财产的所有权和对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等行为权利。其中,财产的所有权反映财产的最终归属关系,是产权的基础。其他的权利都是在所有权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通常叫做财产的使用权。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3)新自由主义的产权理论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清楚的权利界定
107、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而产权初始界定清晰也就是界定到自然人,也就是“私有”,只有私有制才能带来高效率。(4)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使许多人陷入“一卖就灵”、“一私就灵”、“一股就灵”的误区,国有产权的私有化必然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冲击社会主义公有制,出现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失误。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矛盾,违背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原则。第14题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思考角度五(2)有人主张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请
108、对此加以辨析【答案要点】(1)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市场经济的基础,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我们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必须发挥而不能取消市场机制的作用。其中,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2)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成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是否定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不是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当作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既定的基本制度基础上,而当作所谓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3)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都与一定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相结合。上述观点实质上是否定
109、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规定性。思考角度七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保证社会经济协调运行【答案要点】(1)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个核心问题是必须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和方式,是现代经济运行中普遍运用的。从宏观上说,运用计划手段调节经济活动是通过政府的作用,以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自觉地对经济活动作出的安排。市场调节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综合作用的市场机制自发地作用于经济活动。这两种方式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政府和市场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它们客观地存在于现代经济运行的过程中。(2)计划对经济活
110、动的调节反映了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准确认识基础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对经济活动做出的自觉的安排。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长处主要表现在:能够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以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能够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能够合理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计划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容易产生产需之间的脱节;难以协调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和缺乏活力的现象。因此,计划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宏观领域,表现为对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运行的调控。(3)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反映了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活动的自发作用,是经济
111、活动内在机制的作用过程。市场调节经济活动的长处主要表现在: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环节中去;能够给微观经济主体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能够使经济活动对各种信号作出灵敏的反映,实现生产与需求之间的及时协调。市场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难以实现经济总量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难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因此,市场发挥作用的优势是在微观领域,表现为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能够进行有效的调节。 (4)根据计划与市场各自具有的特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并使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112、,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自发调节。一般地说,凡是能够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应该进行干预,政府干预的范围应限于市场机制失灵的领域。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征,也要求政府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运行。思考角度八有人认为,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上升期,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等一些行业的快速增长是有市场需求支撑的;而且我国市场化程度已经比较高,即使出现一些重复建设,市场也会自动调节,不需要政府主动进行调控。请对上述观点进行辨析,并且说明
113、2004年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答案要点】(1)从理论上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使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个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一个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两者内在统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2)从实践上看,2004年伊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最突出的一是粮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人均粮食占有量大幅度减少;二是投资问题,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
114、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元,增长26.7%,2004年一季度又增长43%,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增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2003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2004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恢复生产,而且又新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还应该看到,投资膨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痼疾。由于投资增长过猛,使得经济运行中一些矛盾更为突出:一是投资膨胀助长了信贷规模过度扩张,信贷扩张反过来又推动投资更快增长,二者互为因果,互相推动;二是投
115、资膨胀加剧煤、电、油、运的紧张;三是投资膨胀,煤、油、电、运紧张,又拉动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加大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压力。以上情况突出说明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根据以上情况,中央强调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果断有力、适时发展、区别对待、注重实效”的原则,第一,实施了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第二,清理整顿开发区和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第三,抑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盲目投资;第四,减少或取消农业税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等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推动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第四, 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金利率;第六,严格市场准入,重点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4)这次宏观调控的
116、特点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宏观调控;第二,是具有预见性的宏观调控;第三,是把握全局,区别对待、有抑有扬、冷热兼治的宏观调控;第四,是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立足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宏观调控;第五,是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第15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存于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思考角度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答案要点】(1)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诸生产要素中,资本是非劳动要素。技术本身也是非生产要素,但技术工作或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属于劳动要素。技术劳动与管理劳动,同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劳动一起,都属于生产商品和价值的生产劳动。价值的惟一源泉是劳动。但是
117、,劳动不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土地、工人的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既创造财富,也创造新价值。 (2)原材料等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相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因此,“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价值创造而言,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因此,要把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思考角度四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否意味着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答案要点】(1)价值的惟一源泉是劳动,但劳动不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工人的劳动、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在商品生产中既创造财
118、富,也创造新价值。但资本作为非劳动要素,无论是货币资本或生产资本,虽然也是生产价值与财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2)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里所说的“贡献”是指生产财富即创造使用价值的贡献。价值的惟一源泉是劳动。但劳动不是财富的惟一源泉。因此,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贡献,不能理解为与劳动一样,也是价值的源泉,而是指它在生产财富中的贡献。(3)劳动价值论并不是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生产要素是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既然允许和鼓励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就要承认和保护它的资本和一切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这种私有权就必然要求在经济上获得实现。投入资本,要求
119、获得回报。利润就是资本要素的回报,是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不是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根据。我们前面已说明了决定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主要根据,并没有涉及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还不能消除而是需要保存和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在商品生产中,劳动依然形成价值。但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根据,依然不是劳动价值论。只是在按劳分配的操作过程中,要与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多少相联系。劳动价值论并不排斥非按劳分配方式的存在,也不能保证按劳分配方式的必然贯彻实行。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
120、献参与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应体现一般劳动者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动力;体现包括土地、资本、知识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经济建设。思考角度五请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答案要点】首先,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我们深化了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1)不仅生产线上的工人的劳动在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并且他们的劳动对价值创造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日益突出。(2)不仅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在创造价
121、值,某些非物质部门生产领域甚至精神财富生产领域中从业者的劳动也在创造价值。其次,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对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启示在于:(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社会主义生产中,既要肯定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是人类劳动,又要看到创造价值与创造财富是有区别的,财富的生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土地,设备,原材料都参与财富制造,但劳动创造价值却具有唯一性。(2)既然生产要素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那么作为财产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也应该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这就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
122、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第16题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思考角度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分析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答案要点】(1)国家宏观调控主要通过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的相互配合来实现,货币政策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公开市场操作、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针
123、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灵活采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消费等行为,既成功地治理了通货膨胀,又有效地防止了通货紧缩,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例如,19931994年,各地涌现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和股票热,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灵活调节利率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减少,同时国内供给能力提高,部分商品供大于求,国民经济
124、出现通货紧缩迹象。根据扩大内需方针,中国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3)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着力优化信贷结构。重点从源头上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对冲投放的基础货币,两次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了再贷款浮息范围等,突出以把住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有效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实践证明,2004年针对经济局部过热和通胀压力采取的适度从紧的政策取向是正确的,货币供应量同经济
125、增长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既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增长的需要,又维护了经济金融的稳定,比较准确地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如在货币政策操作层面,更多地注意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较好地体现了调控的灵活性,增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再比如,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基准利率等都对实现调控目标起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适时预调和微调。健全多样化的、富有灵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继续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但在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
126、决定了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离不开财政政策等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根据经济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政策搭配,才能取得最好的调控效果。思考角度三利息与银行利润【答案要点】(1)利息。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包括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使用的闲置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转化而来的特殊资本形式。货币资本所有者将其闲置的货币资本贷放出去是有条件的,它要规定偿还期限,还要获取报酬。利息就是借贷资本家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取得的报酬,是由职能资本家支付的。但是,利息在本
127、质上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闲置的货币资本转变为职能资本后会获取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对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贷入资本进行经营的职能资本家也同样对这些平均利润享有占有权,这就决定了借贷资本家不能以利息的形式将平均利润全部占有,否则职能资本家就会因无利可图而不借贷资本经营企业;同样,职能资本家也不能独自占有全部平均利润,否则借贷资本家就不会把货币资本贷放给他。因此,职能资本家必须与借贷资本家共同瓜分借贷资本所带来的平均利润,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贷给借贷资本家,余下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归自己占有。由此可见,借贷资本家虽然不直接剥削雇佣工人,但由于他获得了利息,
128、因而也参与了对剩余价值的瓜分。借贷资本家获取利息的多少,是按照预先确定的利息来进行计算的。利息率就是以百分数表示的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利息率=SX(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SX)(2)银行利润。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的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方面专门从事货币资本经营业务,在货币借贷关系中充当借贷双方的中介;另一方面经营与货币流通有关的技术性业务,如货币保管与兑换、结算与支付等。银行资本由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筹集到的货币资本构成。银行资本家投资于银行业,目的也是获取利润。资本家经营银行所获得的利润叫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存款利息和贷
129、款利息的差额,再扣除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后形成的。从量上来看,银行利润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银行利润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职能资本家用银行贷款作为资本从事生产或商业活动,他把获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以利息的形式付给银行资本家,形成了银行利润。由此可以看出,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割。第18题资本有机构成与相对人口过剩思考角度三依据经济学原理,分析我国的失业问题和就业政策【答案要点】(1)失业的原因: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存在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原有吸纳新增就业主渠道的农业部门,大量排斥劳动力;农村新增劳动力和脱离农业部门的
130、劳动力流动,对非农产业部门和城镇形成就业压力与竞争。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同时,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在资本技术构成、有机构成提高的基础上,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的工作岗位,大大低于它所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国有经济占总就业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非国有经济还无法吸纳全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必然出现失业率上升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正经历迅速的“资本深化”过程,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资本密集程度迅速增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要不断排斥大量富余人员。而我国正
131、处在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上升时期,形成持久的巨大的就业压力。(2)解决就业问题:在保持目前较高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增长的前提下,有效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就业增长弹性系数与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有选择的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通过市场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通过就业结构的变动,既促进经济增长,又促进就业增长。积极鼓励各类劳动力,从国有经济向非国有经济流动,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流动
132、,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策促进就业的方针。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从扩大就业再就业的要求出发,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特殊困难群体就业。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19题哲学非重点思考角度一真理与价值。“三个有利于”是价值判断,
133、不具有真理性认识的意义【答案要点】(1)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中的两大原则。真理的特点是客观性,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价值的特点是主观性,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它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本身没有主体的差别,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存在着矛盾,真理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人类活动的内在矛盾,它们之间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二者矛盾的
134、不断出现与解决促进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3)“三个有利于”以主体需要、愿望与功利为转移,是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三个有利于”中最根本的又是生产力标准,体现的是人民利益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力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统一,是实践标准在我国社会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也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体现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破除了“姓资”、“姓社”抽象的争论,提出了检验实际工作和方针、政策的可操作的根本标准,是立足于实践检验和生产力衡量这些真理性认识标准的价值判断标准。思考角度二精神病患者在发病期间的刑
135、事犯罪可免予惩罚,请依据有关哲学原理加以说明【答案要点】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又受到人的自然属性的制约,人的本质和行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同决定的。但是,精神病人在发病期间已经失去其后天获得的社会属性,丧失了作为其社会属性集中反映的“理智”,生理上的自然属性而且是病态的生理本能成为其犯罪行为决定因素,不具备社会行为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所以可免予惩处,但应由具有社会责任能力者加以监护。思考角度三说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本内容【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以人的社会性为中心和科学人性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动物
136、所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人在同自然、社会和自己本身的三种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这三种属性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人性的系统结构,完整地表现了作为整体存在的人。(3)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存在物而具有的形态和特征。人的精神属性是指人具有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的精神属性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因而可以把人性或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4)人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的基础。社会属性是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的。离开人的自然属性,人也就不成为人了,更谈不上其社会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并没有停留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而是认为仅凭
137、人的自然属性,还不能把人与一般的动物真正区别开来。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能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更多的标志着人之为人的特点。因此,人的社会属性具有根本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属性。(5)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劳动;在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考角度六人的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答案要点】 (1)衡量人的价值的两个标准或尺度是自我价值尺度和社会价值尺度。人的自我价值是人的活动对于个人自身的意义。社会价值尺度是个人活动对社会的意义,即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在这两个尺
138、度中,社会价值尺度是根本的尺度。这是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社会,只有通过对社会的奉献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显示自己人生的意义。若想占有和享用价值,必先创造价值,若想成为价值主体,必先创造出价值客体。从总体上说,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为现实前提的,而个人得到来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满足是以他对社会的贡献为前提的。(3)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与自我价值不相容,而且恰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来看,个人向社会奉献得越多,社会越进步,社会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就越多,因此,人的价值是奉献与满足、创造与享用、社会价值与自我价
139、值的辩证统一。所以,要想证明、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第20题 哲学次重点思考角度一强调主观辩证法就是在思维方法中的唯心主义【答案要点】强调主观辩证法就是在思维方法中坚持唯心主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它割裂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1)主观辩证法是以概念、判断、推理和理论体系诸形式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的辩证法。(2)主观辩证法是有其主观的形式,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断定承认主观辩证法就是主张唯心主义。这是因为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作为主观辩证法基础概念本身有其客观的内容,是对客观世界现象、关系、过程的一种抽象,它本身是人们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反映。思考角度二理
140、性具体是感性具体在思维中的再现【答案要点】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它混淆了理性具体与感性具体的概念。(1)感性具体是感觉多样性的综合,是感官能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规定性的综合,是具体在思维中更深刻的再现。(2)理性具体不是现实中的感性具体,而是对事物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比感性具体更深刻的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思考角度三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答案要点】此说法不对。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思想具体,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
141、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思考角度五(2)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飞天和嫦娥奔月的梦想,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变成了现实;在神舟五号载人航天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和中国科学家又规划了探月工程,进一步实现奔月之梦。请以有关哲学原理说明这一现象和这一过程【答案要点】(1)从
142、杨利伟神舟五号航天到即将展开的中国探月工程,中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两弹一星”的基础上,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逐步实现着自己的飞天和奔月梦想,表明人类在整体上、在无限深入的实践进程中,对客观世界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可以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深化对人类航天的规律性认识,是真理绝对性和人类思维无限性、至上性的突出证明。当然,即使到目前为止,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对月球、对火星、对宇宙和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仍然是相对的、有限的,认识成果带有相对真理性的特点,说明思维又具有有限性和非至上性;但是,正是中国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在每一代人有限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表现了中国以至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和至上性,也就
143、是说,人类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构成人类思维至上性的基础,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中国以及人类航天事业是认识主体创造性的突出表现。第一,航天事业与航天理论所面对的是一个人类感官无法直接面对的遥远的对象,从中华民族古老的梦想到航天实践与探月规划,都是人类超越感性认识对认识对象的理性把握,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的生动证明;第二,人类用于指导航天事业的航天科学理论,是一个个概念、判断、推理以至模拟和计算的理论体系,人类以此透过现象认识和把握航天事业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思维创造性的重要表现;第三,人类在航天实践中超前规划,模拟航天过程,最终在实践中得到成功,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是主体创造性
144、的集中体现。(3)可能与现实。中国古代飞天、奔月只是抽象的可能、不可能的可能;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中变成了现实的可能,并且在神舟五号航天中成为新的现实;中国规划并且实施探月工程,又在神舟五号航天这个新的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可能,说明可能与现实在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努力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4)从中国的“两弹一星”精神到中国的航天精神,中国科学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关,是中国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条件推进中国航天事业的证明。思考角度六(2)用必然与偶然的哲学原理分析抗非典斗争中的危机管理实践【答案要点】(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
145、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性是客观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事物发展中不可确定的趋势。但是,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人们在工作中应该立足必然性,利用偶然性,通过偶然把握必然,使我们的行动更具自觉性。一方面,偶然往往是认识创新的向导,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因素,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应该在群众生老病死的大量日常特别是非日常的偶然事件中表现出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2)在2003年的抗非典斗争中,北京市、卫生部的领导之所以在领导最初的抗非典工作中犯了错误,政治上是缺乏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发热”现象所掩盖的
146、非典死亡的意外的偶然现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哲学上,没有重视“发热”与非典死亡这种新的偶然,视之为无关紧要的纯粹的偶然性,没有立足必然,在“发热”非典死亡的偶然现象中进行对必然性研究的科学指导,缺乏以偶然为特征的危机意识。(3)后来党中央总结了北京市、卫生部处理非典偶然死亡事件的教训,高度重视并利用“发热”非典死亡这种新的意外的偶然性,自觉寻找非典发热死亡背后的“必然性”依据,重视、研究并且利用偶然,寻找并且把握了非典“发热”死亡背后的必然性规律,利用对非典死亡的必然性认识,指导抗非典斗争走向成功。(4)好的可能与坏的可能。在抗非典的危机管理的实践表明,危机管理中一般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147、,即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危机管理或抗非典在哲学上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及时认识、控制坏的可能,把坏的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使坏的可能向好的可能转化,使好的可能变成现实。第21题 哲学重点题(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原理与重大现实问题的结合)思考角度二哲学与宪法修改的结合(1)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应该保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2004年宪法修改保护“私人财产权”背离了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答案要点】2004年宪法修改规定我国“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保护公民合法的私人财产权和继承权”,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要求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根本属性是完全一致的。(1)公民合
148、法的私有财产,包括我国全体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其中绝大多数是与公有制相联系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等五大基本阶层。(2)社会新阶层的财产,特别是其中用于投资经营活动的资本财富显然属于非公有制的范畴,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非公有制既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构成,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保护这些合法财产,同样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内在要求。(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每个公民、每个家庭的财产不断增加是十六大提出的一项基本政策,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思考角度二(2)2004年宪法修改规定“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
149、。请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此进行分析【答案要点】(1)我国首次把保护人权写进宪法,这决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人权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宪法作为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围,我国把人权问题明确写进宪法,也就是对上层建筑作出了相应调整,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本质要求和必然反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权威性,把人权写进宪法,可以极大地促进我们人权状况的改善,更好地保护我国最广大人民的人权,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2)人权问题带有明确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存在超阶级的人权。
150、任何社会的人权状况都是和该社会的阶级状况相对应的,都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我国当前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人权状况也必定是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首次把人权保护明确写进宪法,正是为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应当是保护人权的国家,这是由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的。(3)社会主义人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尽管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权也很不完善,但它对广大劳动人民而言具有平等性和真实性,能够切实反映我们国家关心人权的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的人权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它充分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鼓吹的超阶级的人权,其在实质上都带有很大的欺骗
151、性,只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人权,对广大无产阶级工人而言,是不平等、不真实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亿万富翁和普通人所享有的人权是不一样的”。(4)所有的人权问题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一定思想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应该立足在本国范围内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人权问题,不应该照抄照搬别国人权,不能指望依靠别的国家解决本国的人权问题,更反对发达国家借口“人权无国界”而干涉别国内政。思考角度三哲学与思想意识形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结合(1)结合意识形态阶级性原理分析,为什么在当前我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反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答案要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
152、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主要表现为:第一,统治地位的社会存在决定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一个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也必然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第二,各种意识形态虽然可以同时存在,但是,只有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第三,一个阶级要争取、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必然先做意识形态的工作,先在意识形态上反映出来,当然,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反映经济基础,没有阶级性;第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意识形态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第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但是公有制是主体,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这种经济制度在政治
153、上必然要求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占指导地位;第六,鼓吹思想自由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是完全错误的自由化观点,实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柱和核心凝聚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没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就会失去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社会主义就会失败。思考角度三(3)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答案要点】(1)依据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观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成绩也有缺点,但成绩是主要的,主流是好的;既有在新时期形成的独立、自主、
154、竞争、开拓的改革创新精神,又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主流。(2)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体系,实现思想道德规范的转型和变革;第二,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健全和完善;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有冲突也有促进。矛盾的一面来自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如拜金主
155、义,个人主义等;促进的一面来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两个效益”的统一,强调“义利统一”,不但是对市场经济的思想道德,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变革和推进,更重要的是为传统社会主义道德增加了自由、自主、求实、竞争、创新的新内容。假冒伪劣猖獗不但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原则相背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原则也是根本不相容的。(3)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结合。未成年人的特点是缺乏自我判断能力,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道德建设本身也有内心自我约束和社会评价的制约两个方面,应该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是环境的
156、产物”虽然夸大了后天的教育的反作用,但不能因此否定环境对于人,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的重要作用。思考角度五(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答案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1)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从根本上说,是先进生产力取代落后生产力、先进文化逐步战胜落后文化的过程,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2)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157、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但是非对抗性的,具有基本适应与部分不适应的特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又对具体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又通过根本性的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制度,发挥基本制度的优越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它解决了已经取得政权的共产党应该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问题。在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表现在通过革命斗争来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但在建设时期,党的先进性就直接体现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
158、如果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就难以体现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五大任务和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并且强调首先是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都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其根本之处就在于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引领了社会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而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要推动社会进步,就必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第22题 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历史启示【答案要点
159、】对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与此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在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苏中两个社会主义大国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到共产党自身的生死存亡、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若干执政规律。(1)诚心诚意为广大人民大众谋利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党成功执政的根本保证。苏东国家执政党丧权亡党的根本问题还是执政的共产党长期脱离了群众。第一,背离广大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把一些激进的、“左”的措施,把少数人自认为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措施强加给社会,强加给人民群众,对不同意见者、抵制者则当成社会主义的敌人加以批判、清洗和镇
160、压,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给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留下硬伤。第二,共产党执政之后,权力在握了,不谦虚谨慎了,甚至滥用权力压制不同意见了,人家怕你了,言不由衷了。第三,由于民主选举制度、罢免制度、监督制度的不健全和薄弱,权力缺乏有效的约束和限制,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甚至形成谋取特权和私利、高踞老百姓头上的官僚特权阶层。在苏联社会中造成了一对非常突出的矛盾“官民矛盾”。当执政者无力解决或用错误的方法解决这一矛盾,或矛盾为其他政治势力所利用时,就会出现给共产党执政地位带来颠覆性危险的社会动乱。是否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关系党的政权的全局,关系国家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全局。邓小平同志说得十分精辟。他说
161、我们党做什么事情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这是以沉重的代价换来的真理。江泽民同志提出,“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确实有着显著的变化。这是我们20多年来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2)摆正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政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确实面临着被推翻的阶级企图复辟、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局面,巩固政权的任务是迫切的。即使在和平建设时期,政治对于经济建设也有其反作用。所以政治任务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也十分艰巨。历史的教训、以往的偏差和错误不在于重视
162、政治的作用,而在于夸大它的作用。一是政治被看成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被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二是把政治任务集中到巩固权力问题上,因而背离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方向。即使是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还需要有一系列其他条件。这些条件是:第一,要有好的经济体制。前苏联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长期批判市场经济,造成经济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和活力,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益。第二,经济建设必须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第三,要有正确的决策。不少社会主义国家曾因经济决策的失误而对经济建设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其结果是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带
163、来灾难。问题就出在缺乏民主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第四,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执政党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保持其先进性,为此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3)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主义、两种制度的关系,既不能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二者之间的斗争,警惕西方的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在不发达国家搞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大问题。列宁当年头脑十分清醒。他认定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和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就等于苏维埃政权加西方文明成
164、果。但在很长时间里,执政的共产党中看到两制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只看到社会义主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却忽视前者又是后者的“后继者”。认为凡西方的东西就是“姓资”,凡“姓资”的就是腐朽没落的文化。这就把许多属于人类共同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当成资产阶级的专利加以抛弃。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吸取两方面的教训,既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不动摇,又对西方有的国家“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保持警觉,使我们党在复杂的国内外斗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掌握适度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是新时期关系共产党执政成败的最重要的领导艺术。前苏联的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旧体制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
165、决矛盾、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才能有真正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对的稳定是改革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改革可能翻车,发展无法实现;而发展则是改革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基础,也是目标。离开发展,稳定就没有了基础,改革就可能因社会混乱和经济滑坡而陷入泥潭,所以改革、稳定与发展三者密不可分,不能顾此失彼。近20年来我们党最成功的领导经验之一,中国改革领导者的领导艺术的最重要体现,就在于正确地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三者的关系。(5)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才能保持党的战斗力,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执政党的成败,首先在于党自身的肌体健康,这就要靠制度建设,特别是根本的组织
166、制度和领导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的建设,而重点是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苏东国家丧权亡党,关键的因素还是党的建设没搞好,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党内民主不足,甚至遭到破坏和践踏。我们党改革开放20多年执政成就的取得,正是我党加强党的建设的结果,尤其是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发展。(6)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才能使执政党永葆青春,从而保证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第一,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民主的政治气氛。搞个人专权,一言堂,搞文化专制,创新只能是一句空话。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方式。不管受
167、教育者听不听,听得进去听不进去,“灌输”就是一切,这是对理论教育的不负责任,是一种消极怠工的表现。第三,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只有培养一支把党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不唯上、不唯书,不当跟风派、敢说真话、善于思考、敢于探索的理论队伍,党的理论创新才有希望。第27题“911”国际反恐思考角度一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原因【答案要点】(1)原因。第一,美国和西方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和贫困问题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第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所造成的地区冲突、地区动乱是恐怖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历史上传统的民族与宗教冲突和领土争端,也是产生恐怖主义不可忽视的原因。(2
168、)美国政府认为恐怖主义或美国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的紧张,是因为“穆斯林极端主义仇恨美国的民主制度”。应该看到,这是仇恨美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不能倒果为因;之所以仇恨美国原因在于上述原因第一和第二,并且注意因果关系的哲学分析。(3)亨廷顿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文明冲突论”预测和解释美国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的紧张,美国新保守主义也主张这一观点,对此要看到:第一,同样是西方国家,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真正紧张的,真正成为国际恐怖主义明确攻击对象的只有美国及其“意愿联盟”国家,美国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的紧张并成为恐怖主义主要攻击对象,并不代表整个西方基督教文明与穆斯林文明的冲突,而且绝大数穆斯林国家、人民都反对国际恐怖
169、主义。第二,国际恐怖主义与美国的反恐斗争,或者美国与穆斯林国家关系的紧张,确实有某些文明冲突的因素,但是不能片面地归结为文明冲突,根本原因,应该到美国与穆斯林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中去寻找,即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及其所造成的广大穆斯林国家的落后与贫困,是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美国西方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造成的以巴以冲突为焦点的地区冲突,是造成穆斯林极端主义的直接的重要原因;而且,2001年以来,美国的反恐“方式”和借反恐之机搞单极霸权的种种反恐政策,正在成为当今世界“越反越恐”的重要原因。第29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反对霸权主义思考角度二用哲学原理分析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答案
170、要点】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冷战结束后,影响和平与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霸权主义又有新的表现,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因边界、宗教、领土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但是,第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第二,看问题要看主流,不能看支流;看总体和全局,不能为局部和支流所迷惑。第三,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世界局势的基本特点,即“三个总体”是决定时代主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和平与发展
171、仍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思考角度三美国霸权主义的新变化、新表现【答案要点】(1)新变化是指:冷战结束后,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不复存在,美国成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具有其他世界大国根本无法抗衡的绝对优势,公开追求单极霸权,谋求建立单极世界新秩序。(2)新表现主要是:在国际政治格局上,由两极争霸变为一极称霸、单极霸权、单边外交,更加霸道,连其欧洲盟国都难以忍受;在理论上,美国的新霸权主义鼓吹其维护国际秩序的责任,以全面推行西方价值观为重要内容,强调其霸权主义所具有的道德基础与合法依据;在实质上,日益露骨地侵犯别国主权,主要是富国、强国、大国欺负穷国、弱国、小国;在形式上,美国新霸权主义重视运用外
172、交手段、经济制裁、军事干预等多种形式。军事干预不再以武力征服、占领土地为目标,甚至忌讳“占领”的提法,而是通过军事干预来惩罚以致强制改造那些违反美国霸权秩序和西方人权主张的国家,并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美国自身在政治、经济上最大限度的安全和霸权利益,永远保持美国领导整个世界。(3)霸权主义新理论:第一,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发达国家有权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干涉别国内部的所谓“人权”问题,包括“人道主义干涉”等,实质是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推选西方价值观念,谋求本国霸权地位和霸权利益;第二,“先发制人的打击权”。美国如果认为某个国家对其构成威胁,有权
173、力在这种威胁、危险真正发生和实施之前就予以打击、消除,包括使用核打击,实质上是凭借美国的绝对优势,借口本国安全受到所谓“威胁”,推选美国的单极霸权任意打击别的主权国家,以追求美国所谓的绝对安全;第三,新帝国理论。即美国是新型帝国,仁慈的帝国,是以帝国强权推翻专制统治,给别国人民以自由、民主、人权,从专制政权下面解放别国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社会,实际上是按照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需要,强行推翻别国政权,强制改造别的主权国家,建立美国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新秩序;第四,霸权稳定论。世界只有服从一个美国超级霸权,才是稳定的。任何可能发展成为有能力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既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者”,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
174、与自由世界秩序的挑战。美国有权力、有责任消除这种挑战。美国还认为,联合国之所以软弱,原因在于多极,只有确立美国的单极霸权,即联合国只有服从美国单极霸权的意志,才能成为能够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国际权威组织。(4)美国单边主义。即美国依据自私的国家利益和单极霸权意志,撇开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多边机制,粗暴践踏国际法准则,为所欲为地以单边行动去追求美国的霸权利益,是美国单极霸权的集中表现。(5)美国新自由主义。即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经济意识形态,主张快速的私有化、快速的市场化,反对国家调控,主张政府角色最小化,是美国模式的理论化、模式化和理想化,在苏联、拉美国家的实践都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是美国以
175、自己的价值观和制度模式改造世界的经济意识形态武器。思考角度四美国“先发制人”的打击政策【答案要点】霸权主义新理论:(1)新干涉主义。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发达国家有权超越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部的所谓“人权”问题,包括“人道主义干涉”等,实质是借口人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西方价值观念;(2)“先发制人的打击权”。美国如果认为某个国家对其构成威胁,有权力在这种威胁、危险真正发生和实施之前就予以打击、消除,包括使用核打击,实质上是以任意打击别的主权国家来追求美国所谓的绝对安全;(3)新帝国理论。即美国是新型帝国,仁慈的帝国,是以帝国强权推翻专制统治,给别国人民以自由、民主、人权,从专制政权下面解放别
176、国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社会;(4)霸权稳定论。世界上只有服从一个美国超级霸权,才是稳定的。任何可能发展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国家,都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者”,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自由世界秩序的挑战。美国有权力、有责任消除这种挑战。联合国之所以软弱,原因在于多极。只有美国的单极霸权,联合国只有服从美国单极霸权的意志,才能成为能够解决世界重大问题的国际权威组织;第30题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中美两国关系处在最好时期的原因是:第一,“911”国际反恐使中美两国找到了新的政治合作的基础,扩大的共同利益;第二,中国采取了积极的、建设性的、负责任的大国外交政策;第三,长期快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
177、际地位迅速提高;第四,美国在“911”以后找到了新的敌人,对中国实行现实主义外交,寻求建设性合作关系。(2)美国对华政策的两种主张和小布什对华政策的转变“接触派”和“遏制派”,是冷战后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两种主要观点。二者形式上对立,实质上一致。即为了确保美国的单极霸权,要遏制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或者要让中国的发展纳入美国的轨道,预防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对美国霸权形成挑战,本质仍是一种冷战思维。(3)中国政府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主张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主张美国应该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不支持台湾加入具有主权国家资格才能加入的国际
178、组织,并且遵守承诺,不向台湾出售先进武器,并最终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200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胡锦涛会见小布什后,中美两国又达成了“中美联手遏制台独”的新共识。(4)美国对台政策的两面派特点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复杂的焦点问题。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台湾总是不断冲击两岸关系的主体,但基本上处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但是,美国一边在形式上和口头上一再承诺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一边通过“台湾关系法(1979年)”“加强台湾安全法(2001年)”,不断提升美台关系,不断扩大向台湾出售武器的规模,甚至宣称要“武力协防台湾”。这是美对华两面政策的突出反映,对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和长
179、远的影响。(5)美对台政策的实质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复杂的。一方面,它力图保持台湾的现状,阻挠中国的统一;另一方面又担心台独势力挑起事端,把美国人拖入台海冲突。因此美国对台湾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台海两岸不统、不和、不战的局面 ,把台湾长期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筹码,有时甚至企图导演美国保护下的“台湾和平独立”。(6)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危害美国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加剧了台海局势的紧张,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也违背了美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美国企图利用台湾问题做棋子,助长台湾以武拒统、挟洋拒统的分裂倾向,阻挠中国的统一,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并攫取巨大的军火利益,实质上仍是冷战思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即使在近年来中美关系改善的大气候中,美国也仍然大耍两面派手法,一面鼓吹中美关系处在最好时期,明确承诺主张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一面又公开提升对台实质性关系,加大对台关系力度,潜含了极大的危险性。补充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