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准确填写(涂)在答卷纸和机读卡上。2. 作答时,将答案分别填写(涂)在答卷纸和机读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11(1)题为双项选择题,答案作在答卷纸上。3. 考试结束后,将答卷纸和机读卡交回,试卷个人保存。第卷 阅读题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 s 5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
2、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
3、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
4、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注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1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
5、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
6、,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B.原始龙是水中物
7、,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8、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晋军
9、函陵军:驻扎B又欲肆其西封封:边境C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D以乱易整,不武 武:威武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夜缒而出,见秦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ABCD7翻译下列句子。(10分)(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译文:_(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6分)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
10、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8.诗题中有“南望”二字,请指出原诗中哪是“望”的内容? (5分) 9. 有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末句中用“画”不如用“衬”更贴切。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指点江山, ,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公曰:“不可。 。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3)真的猛士, ,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
11、他陈寅恪(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
12、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
13、当书到长沙,就悉数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
14、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
15、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
16、。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章开头以陈寅恪不重视自己名字的读音谈起,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引出陈寅恪是一个不求虚名,唯重学问,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B第二段没有直接写陈寅恪的卓越才华,而是通过清华国学院三大导师的大名鼎鼎来衬托及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从侧面来表现。C到国外游学13年的陈寅恪回到祖国,带回的是东方学,他认为“中学”只有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才能和“西学”沟通交流,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学
17、宗旨。D陈寅恪在其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读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发扬的治学理念。E辗转北平、长沙、云南各地,陈寅恪的藏书悉数毁于战火,而他做学问又习惯在书上随读随记,后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盗,这为其日后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很大不便,这是陈寅恪治学不甚严谨导致的结果。(2)文中有几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请你找出来,结合文章分析这些描写为我们勾勒出陈寅恪怎样的内心世界?(6分) (3)文中共写了陈寅恪的几件事情?(6分) (4)请联系当今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陈寅恪“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一主张的理解。(8分) 第卷 表达题四、
18、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东亚四强赛上,国足气冲斗牛,以30大比分大胜韩国足球队,打破了32年来逢韩不胜的怪圈,令国人瞬间点燃对足球的热望。B昨日下午传出震撼人心的消息,凤凰山半山腰处的裂缝已经扩大到17厘米宽。这就意味着,即使不出现地震,凤凰山山体大规模滑坡已有很大的可能性。C一些网络作家成名后,不再满足于昔日的成名方式,大都乔装打扮,走上了传统出版的道路。他们不再做网络连载,而转向实体杂志连载或者成书出版。D“彩云之南”2012金曲大赛经过激烈角逐,各类奖项已水落石出。大赛主办方意在通过此类选拔,推出像难忘今宵一样深入人心歌曲的目的
19、已达到。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作为主流的中产阶层在政治家眼中被看作社会稳定的基础,在经济学家的口中则被认定为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的主体,到了文化学者的笔下更被确认为承载现代文化的主角。B.在一般人的意识里,一个孩子能否考上大学,是确定这个孩子“笨”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我国很多学校,在很多家长和教师的心目中这是金科玉律。C.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后,他便对照自己的成绩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专业的考分,发现差距还不小当时,他的排名在学校大约只有100名左右。D.正是由于从事了协助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工作,他在保护区才数次看到了根本看不到的野生大熊猫,也让他更多地理解了野生动物的保护问
20、题。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 。姜文在让子弹飞里提出要“站着把钱给赚了”, , , ,这些“崇高”的理想难免会让大多数整天为生活奔波的观众难以接受。中国的大院文化到今天早已失去了发展的根基但从大院里走出来的这帮遗老遗少们却依然以“最后的贵族”自居“非2”里的孙红雷俨然就是王朔的灵魂附体不仅要主宰自己的生死高高在上的姿态在今年的两部大片里一览无余 还要让女儿这辈子不为赚钱浪费一分钟生命 A. B. C. D.15. 请为下面短讯概括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0个字)(5分) 中新网9月20日电:“世界齐跑的一天”刘翔的战袍上写着如是的字样。在
21、上海田径大奖赛的男子一百一十米栏的比赛中,他时隔13个月后重返赛场,并以13秒15的成绩屈居亚军。美国名将特拉梅尔以13秒15的同样成绩、近乎为零的优势夺走冠军。答:16.下面是某学生考试作文中的一段文字。请参照画横线的句子,仿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与画横线句子相同;文意连贯得体。(6分)宁静,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远离喧嚣;_;_;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人生。人只有在宁静中,才能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决然存在,从而触摸到深藏的灵魂。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有人说:人要在希望中生活,因为明天很美好。也有人说:人要专注于现
22、实,因为明天很渺茫。【注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倩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20122013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4.D5.B6.C10.(1)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注意“侯”字书写是否有误。)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 (3)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11(1)CE。(5分,选对C项给3分,选对E项给2分)(2)文中有三处写到陈寅恪的眉眼:第一处是“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第二处
23、是吴宓日记中描述自己拜访陈寅恪时对他的印象:“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眉目成八字形”;第三处是陈寅恪“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此处每点1分,共3分)这三处肖像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学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享受沉浸在思考中的专注忘我;对于真理和学问有着不惧病痛的执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就是视若生命的学问和生命,在永别之际,他用无言和眼泪向一切做了告别,病痛、难舍、痛苦、落寞、留恋等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泪水中,感伤凄凉。(6分)(3)作者主要写了陈寅恪的七件事情:被梁启超力荐担任国学院导师;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在丢书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拒绝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的邀请;夜候友人吴宓并赠送论再生缘油印本;75岁完成柳如是别传。(共6分,答对一点给1分)15.刘翔复出,勇夺亚军 (6分)16. 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雅休闲;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恬淡从容。17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观点辩证统一。活着要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方向;活着应该脚踏实地,因为理想与现实还有一段距离。写作时可两者兼顾,也可只取其一。做到观点鲜明,材料丰富,言之有据,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