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梭伦说雅典“陷于绝境”是指()A雅典面临外族入侵的危险B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C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激化D自然灾害的威胁2公元前7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2、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法律依据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3梭伦改革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参政议政途径的是()A确立财产等级制度B鼓励发展农工商业C恢复公民大会的权力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4梭伦上台后宣布的第一项法令就是“解负令”,“解负令”颁布的重大意义不包括() A废除了雅典城邦的债务奴隶制 B使不少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C雅典城邦的居民都成为享有公民权的公民 D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52012年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奥运精神世代传承,奥运精神产生的雅典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最深远的是()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C建立陪审法庭
3、制度 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6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以下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7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A增强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8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授予爵位D奖励耕战9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
4、”所产生的影响有() 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削弱了宗室地主的势力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AB CD10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11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有()顺应历史潮流 商鞅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南门徙木确立了百姓对商鞅的信任商鞅以法家思想消除变法的思想障碍AB CD12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
5、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13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A没收地主多占的土地,平均分给无地农民来源:学科网B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C将荒地收归国有,招募流民垦种D将全国土地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14由下图可知,德国首先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德国处于分裂状态B天主教会在德国出售“赎罪券”C罗马教皇对德国的沉重剥削D马丁路德的改革方案深入人心15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的进步现象,对其含义的解释最为准确的是()A各民族间人民杂居相处B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C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各民族人民通婚16下列现象能反映北魏
6、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革内容的是()汉族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中原地区流行吃烧烤“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也解调胡琴” 中原地区大量农田得以开发ABCD17观察下面两幅图,促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反映出()A鲜汉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的高度B鲜汉地主阶级之间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C鲜汉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D落后的民族必然被代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主要是学习先进的汉文化18关于王安石变法中均输法的评述,正确的是()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配合 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 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ABCD19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
7、石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解除外部威胁D打击朝廷内的腐朽势力20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设军器监2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抑制土地兼并B限制高利贷盘剥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减轻农民负担22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A“因信称义”B“因行称义”C“先定论”D“进化论”23马丁路德、卡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
8、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BCD24.13世纪30年代,天主教会开始设立宗教裁判所,对持“异端”思想的人进行残酷迫害。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天主教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B天主教会开始堕落C天主教会的神权地位受到冲击D天主教会禁锢人性25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
9、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材料三材料四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至一家门户紧切利害,乃忽弃不顾,可乎?然则自古公亶父陶复陶穴,至于岐有夷之行,彼累积而后成,非文胜其质也。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商鞅变
10、法和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6分)(2)材料二、三、四,分别反映了梭伦、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6分)(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4分)(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以上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4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丁路德是16世纪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材料二马丁路德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
11、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中执行它的职务,不应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材料三托马斯闵采尔说:“贫苦的百姓如果不愿让自己和子子孙孙在贫困中生活,就应行动起来摆脱宗教和世俗的统治等压在大家身上的沉重的担子。在现存的条件下,不流血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书简纲领请回答:(1)为挽救“黑暗”的欧洲,马丁路德进行了宗教改革,根据材料一归纳其改革的主要主张。(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路德认为世俗权力与神权应当是什么关系?这一主张会得到哪个阶层的支持?(4分)(3)材料二和材料三观点的不同之处是什么?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是什么?(8
12、分) 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赝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限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材料三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足矣。”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
13、鉴长编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3分)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8分)(4)共同因素: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者敢于冲破阻力的坚强决心;有坚强的后盾;采取正确的策略。(4分)27、答案:(1)提出“因信称义”,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神学说教。(4分)(2)世俗权力应该高于神权。得到世俗封建主的支持。(4分)(3)材料二仅反对教会特权,材料三不仅反对宗教神权,还反对世俗封建主的压迫,并主张用暴力手段达到目的。原因:两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马丁路德代表世俗封建主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闵采尔代表的是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8分) -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