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28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卷面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为问答分离式试卷,共12页,其中题卷8页,答卷4页。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黑色字迹0.5毫米碳素笔书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选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2、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复兴是21世纪最重大的变化,这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西方世界还是把中国崛起纳入到西方整个话语里在言说。我们在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之后,经历了很多的努力,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比如“结伴不结盟”“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实际上也是希望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 现在很难说这样一个新的体系能够完全被接受,但至少,这样一套语言是以文化自信应对西方已有的体系。事实上,虽然文明复兴的物质力量不断显现,关于文明复兴的话语重建,却非常困难。为什么?首先,是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

3、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如果对中国崛起没有一点自信,何谈文明复兴?其次,这个问题和我们整个废除科举有关。1905 年科举制度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从我们今天的视角看,废科举、建新学当然有它的必要;但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废除科举,不仅仅是废除了科举的考试制度,而且是整个废除了支撑科举制度的经典五经。在某种意义上,五经承载了过去我们民族的价值核心。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儒家天地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等观念逐渐衰微。从此以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经验都成为西方知识分类体系的研究对象及西方理论的分析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丧失了评价

4、自己经验的主动性。我的建议是我们要从制度研究去落实中国话语的重建。要研究这些制度,意味着我们研究的重点应从政体转向治体,如果我们摆脱用政体来理解我们的经验,转而以治理休系作为理解我们自身发展的重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郡县制贯穿百代;科举制实施1300多年且目前又有恢复的样子;监察制、巡视制也实施了2000 多年,且巡视制在当代中国的反腐败当中起到的作用有目共睹。我们要看到,制度,上和观念有关;下,则是和整个中国版图内的社会生活实际有关。故而,以制度的沿革为中心,上,要考察和制度相关的观念变化;下,要考察与制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央提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5、现代化,在我看来,这个提法表明,延续了20多年的、 围绕着政体展开的无谓而有害的争论被转移到有效的关于治体的研究上,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摘编自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中国话语体系重建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的崛起,必然会带来不同于西方世界理论体系的“语言”体系的复兴。B. 在复兴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建立了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C. 废除科举制度是为了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这是符合当时的现实需求的。D. 重建中国话语体系,就要从制度研究入手,挖掘传统治理体系的现实意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6、决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层层递进,逻辑严密。B. 文章侧重从中华民族自身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话语重建面临困难的两个具体原因。C. 文章针对某些自由主义者的观点,列举具体事例,论证了中国治理体系的优越性。D. 文章最后提出有效开展治体的研究,儒要转换思维,抛弃无谓而有害的政体争论。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带一路”“结伴不结盟”等概念是中国语言体系的一部分,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B. 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也让我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C. 一项制度是否能有效实施,这与当时社会民众的观念及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D. 中国正在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已有体系

7、的民族复兴之路,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方案。【答案】1. D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将或然说成必然。原文是“可能是带有自己语言的复兴”,不是必然。B项,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希望建立起一套我们自己的体系”,并不是已经建立了。C项,无中生有。依据文中第二段内容“同样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对废除科举制的评价是从今天的视角出发的,废除科举制客观

8、上造成了今天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但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废除科举制,其目的是否出于革新中国人的价值核心考虑,则于文无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自然段说,“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这种自信不多,在国

9、内的自由主义者那里表现得特别明显”,即文章只是说国内的自由主义者尤其缺乏自信,但究竟他们有何观点文中未提及。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浏览选项,回归文本,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B项,强加因果,推断错误。依据原文内容“我们现在还处于崛起的前夜,即还没有完全完成赶超的目标。我们有点自信,但自信并不太多”,据此得出“因为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所以缺乏自信”的判断,这是合理的,但“我们处于崛起的前夜”并非是“我

10、们失去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因为依据原文内容,尤其是“从此以后”所表示的逻辑关系,让我们丧失了评价自己经验的主动性的原因应该是废科举带来的废五经所引发的民族价值核心的逐渐衰微。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1精读。不是“精细”地读,而是“精明”地读。所谓“精明”地读,就是该读的读,抓紧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应读的是重要信息,要精确把握;不该读的是次要信息,要置之不理。分割两类信息,是解决所有阅读题目的根本方法。 2、审题。审题干时先要明确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错误的一项”,再比较选项和题干,看是否答非所问。有的选项本身符合原文的意思,但却不是

11、题干所问的问题。 3定位。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在选项中择定“定位”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择出与之“对应”的词语,据此确定选项的对应句。 4对照。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与二者有差异的表述并相互对照。 5选取。比较选项,选出正确的或错误的一项。其间需通过联想、推断,自觉调动知识和能力积累,快速而准确地判定选项正误。在做该类文章阅读题时,如果不仅读懂了所给的材料,而且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那就能很容易识破陷阱,轻而易举地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

12、: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同源性达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

13、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1天)。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摘编自新冠肺炎的30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年2月7日)材料二:下表为新型冠状

14、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数据源自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能存活多久?,微信公众号“大医同盟”2020年2月12日)材料三: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的消息,截至当地时间12日6时,该国共确诊了15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有5例已被治愈。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12名澳大利亚籍乘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澳首席医疗官墨菲就针对该国对华裔的偏见及歧视行为表示:“我们非常担心排外心理以及任何形式的种族定性,这种做法相当可恶。澳大利亚人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特定背景或外貌的人。”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亨特也承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国

15、许多华人社区面临“挑战”和“困难”,他说:“澳大利亚出现了歧视性的报道,我坚决谴责此类报道。”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对该国华人社区应对疫情的反应表示支持,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华人社区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Ashfield、Box Hill.Hurstville还是在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华人社区,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该国反对党领袖阿尔巴尼斯也表示,不能容忍种族主义抬头,他说:“任何针对澳大利亚华裔的种族歧视语言或行为都绝不能被容忍,必须予以制止。”(摘自澳国内已确诊15例新冠肺炎病例政界人士谴责歧视、中国新闻网2020年2月12日)4. 下列有关“

16、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醚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B. 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力较弱,其病毒载量可能也比较少。C. 是否发热和体温高低并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D. 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但自身仍要进行防护。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B. 虽然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但患者仍然要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C. 新型冠状病毒存活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该病毒又对紫外线

17、敏感,因此夏天的到来可能有利于抑制该病毒传播。D. 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种族歧视事件,澳大利亚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这也是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该持有的态度。6. 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应该做哪些事情。【答案】4. D 5. A 6.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卫生,勤洗手;尽量不外出,不聚集;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外出戴口罩,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锈钢的电梯按钮、门把手、公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75%酒精洗手;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不当言论。【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理解能力。D项,“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

18、传染性”错误,原文信息是“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可见选项遗漏了限制条件“从临床上看”,表述绝对。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A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错误。原文信息是“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可见选项表述

19、绝对,文中有“可能”“普遍易感”等推测性词语。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以及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三开头“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12名澳大利亚籍乘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得出尽量不外出,不聚集;从材料一第三段“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中得出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从材料一第四段“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得出

20、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从材料二图表中得出:外出戴口罩,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锈钢的电梯按钮、门把手、公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75%酒精洗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卫生,勤洗手;从材料三“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荚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得出不能有地域歧视和种族歧视,自觉抵制不当言论。【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面、次要原因)倒置。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

21、断)。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因或条件)。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树 下铁凝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一家人得全力以赴供应儿子每月的开销,老于连烟都戒了,哪儿还能挤出取暖的煤钱。又过了些时候,老同学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

22、,做了这城市的副市长。自此,老于和家人常在电视屏幕上看见她。老于的老婆说,这个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此时全家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再看看孩子的耳朵,也冻了。女儿前不久刚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个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非这两个学校不考。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也许真应该去找老同学项珠珠市长。找找她又有何妨?谁让她总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呢,谁让她是这城市的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

23、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差点烧着女儿的脚。要是房间有暖气,何至于女儿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便有些后悔前两次同学聚会没去参加。那本是联络感情的形式之一啊,倘若在那样的场合不断见面,再开口求人办事就显得很自然。不过,即使没有参加那几次的聚会,项珠珠也否认不了老于是她的中学同班同学。这么一想,老于心里安定了。老于家中无电话,第二天他特意早些上班,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他给项市长打了电话。电话里的项珠珠

24、很热情,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这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那边项副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这晚老于骑了五十分钟自行车,从城郊赶到项副市长家。在项副市长温暖的家中,项珠珠就穿了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他想起中学时的项珠珠是喜欢文学的,初次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介绍给她的正是他老于。

25、果然,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作品。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她的表情使老于很满意自己,当他满意自己的时候便也开始焦虑: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却也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对付自己,心中的另一个老于在同他捣蛋。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他谈话的内容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他越是想说出房子的事,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一

26、直往前讲。时间已经十一点了,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去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项珠珠没有再问。出得门来,老于的脑子很乱。他解开棉袄领扣,让冷风吹一吹他那燥热的心。他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是来求项珠珠解决两间带暖气的房子的,可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他顽强地思想着简直是大声地思想着,可他的心依旧是憋闷的。后来他发现那是因为他到底没能面对项珠珠说出房子的事。他本是带着一肚子请求从家里赶来的,

27、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去。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他鼓动着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就像夏日里顶着太阳走路的那些人总想钻到树荫里去那样。现在他心里好过了一点,仿佛就因为这龙盘槐伞状的树冠为他遮蔽了冬夜的燥热。他于是就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他就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老于回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站在院子里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去请求副市长了。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 )A. 老于想请中学同学项市长帮忙却不好意思开口,但女儿正处于学业

28、的关键阶段又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开口。整个故事就在这两种心理的交叉冲突中展开。B. 作者运用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老于,如电话联系项市长时“声音挺大”“高声坚持说没事”,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C. 看到项市长家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老于自感寒碜,为迎合项市长的爱好,只好大谈文学。D. 老于最后对一棵龙盘槐倾诉,反映了知识分子维护自尊的心理,也直接批评了当今项市长之类的干部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的现实。8. 概括主人公老于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 请结合全文,探究“树”的深刻意蕴。【答案】7. A 8. 老于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形象。深爱家人:

29、为供儿子念大学,连烟都戒了。想到今年是女儿高考的关键一年,打算硬着头皮去找老同学项市长请求解决两间有暖气的房子,以此来支持女儿。自尊心极强:物质生活困顿却总开不了口求人;在市长同学面前大谈文学,显示自己的文学功底。做事犹豫不决:自认为难以向项市长开口,为了家人还是决定去求项市长;打电话给项市长,但又坚持说没事,只是想见面聊聊;见了面又只谈文学,始终没说出房子的事情。 9. 树是老于真实生存状态的见证者。在这棵树下,有着知识分子清高的人格。树是老于最好的倾诉对象。老于面对龙盘槐树发泄自己的无望、无助的请求。树是老于“请求”的对象,有“遮蔽”“庇护”的作用。树不仅能遮蔽物质世界的伤害,还能满足精神

30、上的自尊。树象征“权力阶层”。像项副市长一类的政府官员,应该造就一棵浓荫的“大树”,使这些普通知识分子在“树下”生活得更好。【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分析最恰当。B项,“显示出他说话时的自豪心理”错误,此处并不是他有自豪心理,而是为了掩饰自己有求于人的一种自尊心理的体现。C项,“老于自感寒碜”不准确,且文中说他谈文学是要“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D项,“直接批评了脱离群众”过于牵强,文中的项副市长并无“目中无人”的表现,也不能直接看出她“脱离群众”这一点。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是描写,

31、其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文中,关于“老于”身份的交代时概括性的,从“趁同事们还没进教研室”“喜欢并大谈文学”“自从儿子去北京念大学,老于连烟都戒了”可见老于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生活在底层;为了“儿子”,连烟都戒了,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明年女儿高中毕业,最关键的一年,老于拿什么来支持女儿的关键时刻?”“找找她又有何妨?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等展现了老于爱家、爱家人的一面;再如文章第5段、第6段、第7段,“房子呢?房子的请求他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口呢”“他不知道他这是怎么了,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他把满心的重负卸在了这棵

32、树下,然后骑车离开了它”,通过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了老于既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将物质困顿而精神充足的底层知识分子形象刻画得非常到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学作品深刻意蕴的能力。要探究“树”的深刻意蕴,必然离不开对作品主题的挖掘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本小说刻画了一个既自尊又自卑的、物质困顿而精神富足的底层知识分子形象,借此表达对保持清高人格的知识分子的赞扬,也委婉地表达了社会应该给予底层知识分子帮助和关怀的期待。对于愿意一直保持清高人格的老于而言,只有树才能成为他的诉说对象,而树也见证了老于的物质困顿和精神富足;“树”的高大的形象,给人以庇护感,所以作者借树的形象

33、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期待:如果社会像树一样,给予更多底层知识分子以帮助和关怀,那么清朗之气定然可以蔚然成风。因为题目的开放度较大,言之成理即可,但均要在把握小说主旨的前提下开展分析和探究。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 ,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

34、,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

35、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6、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B.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C.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D.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11.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等。B. 自由体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文,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C. 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

37、词又分单调、双调、三调、四调,双调即上下阕(或上、下片)。D.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作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B. 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辞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 陶潜悠然自

38、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弄无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就叫客人先回去。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2)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社会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没有弦的琴,每逢喝酒至酣畅适意时,就弹拨一番寄托他的心意。【解析】【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的

39、能力。“先是”表时间,作为时间状语,如果后文涉及内容较多,可以停顿,从下文看,“颜延之”应该是人名,A、B两项直接在人名后停顿显然不合适,应排除。“在浔阳”是地点状语,从下文看所带中心语只有“与潜情款”,而后面的内容陈述的又是后来的事情,不是“在浔阳”的事情,所以“在浔阳”处不能停顿,排除D。句意: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到陶渊明的住所喝酒。故选C。【1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错误。毛泽东的诗词因为内容仍是现代的,属现代诗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

40、思的能力。B项,“亲人去世”表述错误,据原文“亲老家贫”意为“双亲年迈,家里很穷”,所以应是“双亲年迈”。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无道”,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 ;“隐”,隐退;“至”,入仕为官;“文明”,政治开明;“奈何”,固定句式,为什么。(2)“蓄”,保存;“而畜素琴一张”,正常语序为“而畜一张素琴”,定语后置句;“酒”,喝酒;“意”,心意。【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

41、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年少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写五柳先生传来描述自己的状况,当时的人称其为实录。陶渊明的双亲年迈,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接受。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竟得了

42、积久难治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就隐退,社会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陶渊明挥手让他拿走。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姑且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陶渊明命令下属把公田全部种秋谷,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满足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粳,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林,五十亩种粳。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到彭泽县,县吏请示陶渊明说:

43、“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拜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俸禄,卑躬屈膝向乡里小儿弯腰呢!”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义熙末年,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没有接受。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带着酒肉,在(陶渊明前往庐山的)半路一个叫栗里的地方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疾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共同用竹轿抬他,到了以后,陶渊明高兴地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儿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每天到陶渊明的住所喝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

44、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把钱全部送到酒店,以便以后去拿酒。曾经有一年九月九日(陶渊明)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很长,采了一把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没有弦的琴,每逢喝酒至酣畅适意时,就弹拨一番寄托他的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陶潜早年看不起官吏,经常辞职,是因为自己的曾祖父在晋朝世代做宰相,他认为作为后代担任小官很屈辱;等到南朝高祖皇帝的基业壮大起来,就不愿再出来做官了。他所写的文

45、章,都属上年月,义熙以前,都写晋朝的年号,从永初(南朝宋武帝年号)以来,只写甲子年等等而已。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再次征聘他,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二)古代诗歌鉴赏(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春雪唐代 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4. 选出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A. “新年都未有芳华”,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B. 第二句中的“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不满的情绪。从章法

46、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C. 对第三、四句可以这样理解:春天的时节已到,但是春花不开,白雪还在庭树间飞扬。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D. 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15. 请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答案】14. C 15. “惊”字在这里有新奇、惊讶、意外的意思。到二月了,才惊讶(吃惊、意外)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见

47、到春芽的欣喜神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选出下列选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C项,“对春雪飞花充满了惆怅、遗憾”的理解错误。其实“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地下起来,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

48、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实则更是显出作者看到如此美景后欣喜、愉悦之情。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炼字手法的掌握和分析能力。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用简约的文字反映了丰富的内容,这都要归功于诗人对炼字艺术的不懈追求。杜甫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贾岛也有“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诗句。锤炼诗歌的语言,让它更加精确传神是诗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看家本领。而炼字的主要对象是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有时也有名词、数词等其他词类的锤炼。题干要求赏析“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的妙处。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是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

49、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内心的感情是: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初惊”写出“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初”字含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然而这种淡淡的情绪藏在诗句背后,显得十分含蕴。【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

50、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毛

51、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2)在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4)归园田居中“_,_”两句,写诗人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答案】 (1). 粪土当年万户侯 (2). 万类霜天竞自由 (3). 青青子衿 (4). 悠悠我心 (5). 误落尘网中 (6). 一去三十年【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52、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侯”“竞”“衿”“悠”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这部电视剧将带你穿越时空,和那些英雄人物一起去体验隋唐那段峥嵘岁月。B. 21世纪的中国,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但是一些年轻大学毕业生却看不到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仍然书生意气,到国外去谋求就业。C. 别看他现在神采飞扬,可一同陌生人说话就忸怩不安。D. 中秋假期,我没有选择外出旅游,而是与父母兄妹一起围坐在石桌

53、旁,共赏一轮明月,共享天伦之乐。【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其用法;注意成语(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要注意成语(词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弄清所用的成语(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A项,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使用正确。B项,书生意气:指青年学生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此处望文生义,误将“意气”理解为“意气用事”。C项,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使用正确。D项,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使用正

54、确。故选B。【点睛】近义词辨析的重点在于区别不同语素,大体有以下八种方法:(1)从字形上去区分,(2)从词性上去区分,(3)从词语涉及的对象上去区分,(4)从词语适用的对象上去区分,(5)从词语的侧重点上去分析,(6)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去区分,(7)从词语的轻重色彩上去区分,(8)从词语的特指和泛指上去区分。18.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历史进程中,侠逐渐与公理正义和天下苍生产生联系,武侠文学中的侠客成为为国为民、扶危救困的理想人格。B. 最近,国家发改委下调了青霉素、罗红霉素等162个品种、近1300个剂型的药品,平均降幅是调整前规定价格的21%。C. 福建计划实现全省自考考

55、籍的电子化管理,同时加强网站建设,为自学考试者提供方便简捷的“一站式”信息服务。D. 我们这个地方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的一点成绩,是上级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的结果分不开的。【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德能力。A项,“侠客成为为国为民、扶危救困的理想人格”搭配不当。“侠客”与“人格”搭配不当,可在“侠客”后添加“人格”。B项,“下调了药品”成分残缺。此处缺宾语中心语,可在“药品”后添加“价格”。C项,正确。D项,“是上级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的结果分不开的”结构混乱。可在“是”后面添加“与”并同时删去“的结果”,或者删去“分不开的”。故选C

56、。19.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橘子洲是一幅展示风情的画。它以岳麓山为邻,与湘江水为伴,风光美不胜收,形成了“一面青山一面城”的独特景观。它西望层峦叠翠的岳麓山,与岳麓书院、爱晚亭相邻;东瞰湘江风光,尽览都市繁华。从西向东,山、水、洲、城融为一体,似流动的画,如放大的盆景。游客登洲,听渔舟唱晚,观岳麓红枫,看天心飞阁,赏满树橘红,吟先贤辞赋,其乐融融。 。 。 ; ; ; 。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天问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饱经风霜的外国领事馆、高级别墅则见证着长沙开埠后的历史曾国藩操练水军的号声依稀回荡在橘子洲上空南

57、宋朱熹、张栻在岳麓书院的讲学,诠释着八百年前湖湘子弟求学的盛况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这段文字 中心话题是“橘子洲”,而填写的六个句子是介绍“橘子洲”的历史,“橘子洲是一座承接历史的桥”是总说句,故放在首位,这就排除B项;“它浸染着湖湘文化,形成了浓厚的历史底蕴”中

58、“它”承前指代“橘子洲”,故紧跟后,接着按照“南宋朱熹”到“清朝曾国藩”到之后的“外国领事馆”再到近现代的“毛泽东”的顺序即可排出剩下句子的顺序,这就排除AC两项。故选D。【点睛】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4、通读语段,看

59、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方案明确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方案提出,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2035年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方案的公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答案】2020年

60、6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建设海南自贸港做了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这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需要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最后将主要信息连缀成通顺的句子。本段共5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方案的时间、负责单位和方案内容。第2句话指出“海南自贸港建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第3句话交代方案明确了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第4句话交代海南自贸港的发展目标及其具体内容。第5句话交代方案公布的意义。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国家公布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对建

61、设海南自贸港的时间表、路线图、范围、发展目标做了部署和安排,标志着海南自贸港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1. 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答案】示例:书,争分夺秒细研读。增才智,助我踏征途。【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题干要求“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回答本题一要注意句式、修辞与原句一致,二要注意所写内容与原文保持和谐一致。表面上是极写山之高,实质上是写红军越过高山时,所表现出的藐视困难、一往无前、不可屈服的精神气概。以“书”为描写对象,可以写如何读书,然后写读书带来的影响等,如“撷宝采玑珠”“富

62、有世间殊”“酬志壮宏图”等。四作文(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请以“留在我心底风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不少于800字。(2)书写工整规范。(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答案】例文:留在我心底的风景光阴如流水,无情的岁月不知已冲刷去了多少又多少的记忆,但有些记忆,任凭时间的洗涮,却记忆犹新,历久弥新,逐渐成为我心中美丽的风景。星期五,一放学便遇上了暴雨,一路伞中听雨,心情也被这雨弄得闷闷的,有些不快。没想到,走近家门竟发现钥匙没带,唉,无奈。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心情更加郁闷。弯下腰铺一张报纸在

63、台阶上,坐下来,慢慢拉开书包,拿出作业靠在腿上开始写起来。那老天爷却仿佛硬要与我作对,不断地有人走过,起身,再坐下。这仿佛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渐渐地,人便麻木了,我也开始淡漠这一切,机械地反复坐着这两个动作,似有几分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情怀。不知过了多久,天也渐黑了,我才抬起头,却被这样一幅画面吸引住了,不,应该说被触动了,那是一个年已花甲的老奶奶和一位一二岁学步的幼儿正在楼梯上来回地学步。老奶奶见我抬起头,便对我笑了笑,顿时,这似曾相识的笑容让我-时恍惚起来,那不是外婆的微笑吗?一时间我有一种想上前叫一声“外婆”的冲动。但我没有,因为我知道那不是,也不能是。那对祖孙还在不停地上下走动,

64、一步一个脚印,很慢年已花甲的老人哪经得起这番折腾,待一会儿就要歇息了吧,我思忖到。可那脚步却不曾停下,只是固执地不断走动,看着眼前的风景我再也无心做作业,只是仔细地端详着这对祖孙,老奶奶的满头银丝中还夹杂着几根黑发,脸上却始终漾着那慈祥的微笑,让人感觉好亲切,那孩童的眸子中满满都是天真与执着。顿时,我的心猛然一颤是被这幅祖孙情所感动了,那始终淡漠的心也变得有些欢快起来了,暖暖的是啊,儿时外婆不也是这样吗?大手牵着小手,有着一双充满爱的眼睛,能感化一切的冰凉,总是让人亲切自然。我旅游过很多地方自然的风景,它们固然很美,这一点我并不否定,但这充满爱的祖孙情,不正是风景中的佳品吗?纯洁、高尚。点点滴

65、滴,一丝一缕都充满了爱的语言。似一杯香醇的美酒,放得越久越值得回味祖孙情,留在我心底的一幅美丽的风景,时刻温暖着我的记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审题过程及要点:本题考查学生记叙文的写作能力。本次作文的题目是“留在我心底的风景”。话题的关键词是“风景”。“风景”不同于一

66、般的意思,考生要理解其寓意。话题前的材料说“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所以“风景”可以是实在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比喻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留下在我心中”,意为自己所看到的欣赏过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印象深刻,给自己很多感受,挥之不去。”“风景”是很多的,身边处处是风景,生活的经历中有很多“风景”,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美好的生活与社会面貌,自己亲历过,亲眼所见过,美好的人和事就在自己过去生活中,永远“留”在自己心中,温暖着自己,感染着自己。“留在心底的风景”可以写自然风景,可以写人世间的生活场景,光写前者没有内涵,写后者才深意,最好是二者结合起来写。所以,学生写作

67、立意一定要求真,即作文的主题必须真实,必须是真情实感,另一方面立意一定要求深度,即作文的主题必须要能透视社会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意义,要能揭示事物的普遍规律,即弘扬一股正气。立意角度:1.自己旅游或到过的一处令人难忘的风景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最美的风景不仅是山川河流,更是拼搏向上、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3.心中最美的风景,是爱,是温暖,是人间的真善美的体现。结构层次:范文留在我心底的风景是一篇记叙文。开头写到:光阴如流水,无情的岁月不知已冲刷去了多少又多少的记忆,但有些记忆,任凭时间的洗涮,却记忆犹新。而最美的风景正是这记忆犹新的部分。故事的起因是天下雨,自己有又没带进家门的钥匙,只好

68、坐在楼梯口。故事的精彩部分也就是最美的风景部分是老奶奶和自己一两岁的孙子艰难地爬楼梯的过程。最精彩的细节是:老奶奶的满头银丝中还夹杂着几根黑发,脸上却始终漾着那慈祥的微笑,让人感觉好亲切,那孩童的眸子中满满都是天真与执着。这祖孙的温暖的画面触动了作者的记忆,想到了自己的外婆。最后,作者用“祖孙情,我留在心底的一幅爱的风景”点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总之,本文语言流畅,中心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情感的抒发也真切自然。素材积累:1.风景是什么?风景是冷峻的高山,风景是故乡的明月;风景是青春的节拍,风景是历史的回声;风景是对生命的珍爱,风景是对和平的企盼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远方,在远方的

69、路旁;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身边,近在咫尺,甚至就在我们自己手中;也有人说,世间的风景没有最美,只有更美。2.不要总以为远方才有风景,其实风景无处不在。我们往往在行色匆匆中错过许多动人的风景,只要我们用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观察,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感悟,用一颗充满诗意的心去欣赏,就会发现最美的风景在我们身边。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卞之琳断章【点睛】命题作文写作方法:1.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2.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3.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4.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5.炼语言,注重个性化表达。语言是作文最外在最鲜活的东西,无论是平实朴素的,还是充满文学韵味的,锤炼语言,使表情达意确切、形象、简约而意韵丰富,应是不懈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