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康熙皇帝和数学的故事.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252814 上传时间:2025-11-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熙皇帝和数学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康熙皇帝和数学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康熙皇帝和数学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康熙皇帝和数学的故事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传入了我国许多西方数学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甚至一些很先进很实用的数学也遭到了挫折.1712年,康熙皇帝拒绝法国传教士傅圣泽(Jean-FancoisFoucquet,16631740)传入的符号代数就是一例.傅圣泽于1681年9月17日入耶稣会,同年进耶稣会学校学习.1699年6月24日来到我国传教.1722年1月22日,被耶稣会长招回罗马.傅圣泽走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我国图书,包括传统的经史子集等.这些书到了欧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因此,他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关于汉学西传极为重要的一个人物.1711年,康熙招傅圣泽入京,与白晋一起翻译了

2、我国古代典籍易经,然后于1712年又撰写了天文问答.在天文问答中傅圣泽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开普勒天文学理论,准确地推算出了当年的夏至时间,纠正了当时其他传教士推算的错误,由此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1715年11月,傅圣泽又写成历法回答一书,进一步阐述了其在西方学习到的开普勒天文学.康熙发觉其使用的方法和当时钦天监中其他传教士使用的天文方法不同,半信半疑,便让传教士们仔细验证.验证的结果自然是傅圣泽的正确,因此,在1723年撰写历象考成时,傅圣泽传入的开普勒天文学被大量采纳了.傅圣泽是当时传入我国开普勒天文的第一人.在傅圣泽编写天文历书书籍的时候,康熙正学习前面传教士传入的数学“借根方法”.“借根

3、方法”包括开方和乘方等,主要是对于数字的运算,属于算术内容,非常繁杂,特别是用来解决我国古代方程问题的时候.傅圣泽看到这一切之后,遂向康熙推荐西方最为先进的代数方法.康熙当时很感兴趣,于是让傅圣泽给出一个例题进行说明.傅圣泽回去之后详细地写了例题,并编辑成一本书的样子,起名为阿尔热巴拉新法,呈给了康熙.阿尔热巴拉新法第一节主要解释了阿尔热巴拉新法与旧法借根方法之间的区别,并说明了使用符号代数的优点:“用通融记号之妙,难以枚举,如于算之际,或加、减、乘、除、平方、立方等等,记号常常不变,令人一见原号俱各了然.若用数目字,必随处变换,一变之后,人即难知其原数,并原数所成之诸方,亦莫辩矣若用通融记号

4、,则总括记数,无所不通.”由此可见,傅圣泽在这里极力向康熙举荐了当时法国的符号代数.但是,康熙对这种方法是什么反应呢?据载,康熙接到傅圣泽撰写的这本书之后,的确和皇子们共同研究了其中的方法.但是,很可惜他们都没有看懂.不仅没看懂,康熙似乎还有些恼怒,因为在此后他下的一道圣旨中曾说:“每日同阿哥等察阿尔热巴拉新法,自难明白.他说比旧法易,看来比旧法愈难.还有言者甲乘甲,乙乘乙,总无数目,即乘出来亦不知多少.看起来想是此人算法平平尔.”看来,康熙并没有真正理解代数的基本思想.例如a2可表示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但未必要计算出具体数值.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

5、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此后,傅圣泽的阿尔热巴拉新法就没有了下文,康熙时代编写的数学全书数量精蕴也未有收入.西方传教士第一次尝试传入我国当时最为先进的符号代数就这样夭折了.以前一位革命导师曾说过:如果几何学原理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也会被统治阶级推翻的.由此看见,在数学学习和研究中,人为的因素不可不为大矣.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学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