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279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4优化方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针对训练 第三单元第5讲 知能闯关创新演练(新人教版)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支持英国对华发动不正义的战争B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C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D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解析:选C。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格雷斯顿并非真正理解鸦片战争是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殖民地必然对中国发动的殖民战争。此题应该选择C。22012年是南京条约签署170周年,百年荣辱起于此,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不同史观解读南京条约,下列研究性成果不正确的是()A西

2、方工业文明与东方农耕文明的冲突文明史观B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始全球史观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革命史观D晚清人们生活习俗出现西化社会史观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史观的理解与运用。A、B、D三项对南京条约的解读正确,C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的必然结果,不属于革命史观,应属于唯物史观。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3(2013福建三校联考)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应该是()A以武力为主

3、要侵略手段B首先进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C威胁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带D强迫中国开放市场解析:选D。两次鸦片战争虽以战争的形式呈现,也威胁到了清朝的政治中心,但战争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列强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4下表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某重大战役中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据所学知识推断这一战役应是()项目参战舰艇(艘)火炮(门)兵力(人)舰艇损失伤亡人数中方101912 0525艘沉没1 200日方122723 5665艘重伤300A黄海海战B威海卫战役C辽东半岛战役 D台湾保卫战解析:选A。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从表格所示信息可知,双方互有损失,且规模较大,符合题意的只有黄海海战。

4、辽东半岛战役主要在陆上进行。威海卫战役中,李鸿章下令“避战保船”,致使中方损失远超日方,材料信息与之不符。台湾保卫战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5(2013吉安三校联考)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抓住材料中的信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这是指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材料后面是指日本商品在华享有种种优惠条件,这样造成最

5、大的危害无疑是把刚刚得到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外资企业放到不平等的位置,挤压和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空间。6李小明课堂笔记里关于某条约认识的整理表明,该条约所反映的突出时代特征是()A国内阶级矛盾服从中外民族矛盾B中外民族矛盾服从国内阶级矛盾C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D中外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解析:选D。本题易错选C,错因主要是联想到此后的辛亥革命,误认为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其实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笔记是对辛丑条约影响的整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此后,打击清政府也就打

6、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也要反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即中外民族矛盾与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7(2013西安一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昔日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师,而不知改变。创办海军,糜币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材料2: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3: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战争。他们说他们不能了。我说:“

7、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请回答:(1)材料1作者为何指责李鸿章?理由是否属实?(2)材料2认为中国海军与日本相比“相形见绌”的原因是什么?其真实意图何在?(3)材料3,清政府总署官员对中国军队作用的谈话,说明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4)分析以上材料,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

8、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切入点,组成了三则材料。第(1)问,关键是要史论结合;第(2)问,“原因”概括相关史实即可;第(3)问要依据材料3分析其本质;第(4)问应从中日两方面多角度分析。答案:(1)因为他一味依赖外国,贻误了战机,理由基本属实。(2)中国财力有限,对海防投入的费用太少。为其消极抵抗的行径作辩护。(3)清政府的军队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内镇压人民的主要工具。(4)清政府过于依赖外国;作战消极;妥协求和;士兵战斗力不强;日本则做了长期且充分的准备。1(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开埠通商、入超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

9、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鸦片走私、出超解析:选D。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长期以来,中国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英国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因此a应该是鸦片走私,d应该是出超。图表没有涉及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的信息,故排除A、B两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排除C。2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英国史学观/文明冲突,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商业战争B英国史学观/商业

10、战争,中国史学观/侵略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C英国史学观/侵略战争,中国史学观/商业战争,文明史观/文明冲突D英国史学观/商业战争,中国史学观/文明冲突,文明史观/侵略战争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与题干的提示,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商业战争,中国认为这是侵略战争,站在文明史观角度分析,鸦片战争实质上是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冲突的表现。3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角度看,下列选项理解最准确的是()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B清

11、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解析:选A。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相关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将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反映了清政府既没有认识到这是现代化国家对传统国家的挑衅,也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故A正确。B、C、D均与题干要求不符。4(2013商洛高三期末考试)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这段材料说明()A作者是

12、圆明园遭劫的亲历者,就是第一手史料B在夷人劫掠的过程中有不少中国人极力阻止C不仅外国人对圆明园进行了洗劫,也有中国人参与了抢劫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入侵。第一手史料是实物,故A不正确;D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是辛丑年,与材料戊子年不符。从材料“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可以判断C正确。5(2013合肥一模)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

13、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A备战充分 B盲目自信C同仇敌忾 D知己知彼解析:选B。申报表明战必胜说一文仅仅从表面上进行分析,如“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是对日本政治的一种错误认识。该文的分析显示对甲午战争前中国对中日两国情况都缺乏正确认识,是一种盲目乐观。6(2013西安八校联考)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C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

14、面赞扬与肯定解析:选C。分析可理解到,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义和团举起反帝斗争的旗帜,是爱国的。它虽然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材料既指出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又肯定其历史作用,评价是公允和客观的。7(2013西安五校第一次联考)关于义和团运动拆毁铁路、砍断铁路的行为,史学界有多种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这是敌视西方文明的行为;有人认为这是抵抗侵略的正义行为;也有人认为应通过真实再现历史原貌,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去考量。阅读并依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教材书也谈到拆毁铁路如此说来,拆毁铁路不过是抵抗侵略者迫不得已的措施。实

15、际情况怎样?二十九夜(5月27日)先闻涿州至琉璃河一带猝被拳匪将铁路焚毁,讵今早由琉璃河至长辛店一百余里沿途铁道车站桥梁并局所洋房,均有拳匪蜂起焚烧刻下电线又阻至长辛店线阻,由琉璃河至涿州线,被匪徒砍断,所有电均被阻滞。他们破坏这些设施完全出于对外来事物的敌视,而不是为了抵抗侵略者不得不采取的应急行动。同时,这类行动波及各地,不是局部性的偶发现象。也就是说,这是蓄意破坏财产的罪行,而不是某些史家说的抵抗侵略者的功勋。从时间看,西摩尔军从出发到被迫撤回天津是6月10日至26日之间的事,而在此之前拆毁铁路、电线,焚烧车站、抢掠财产的急报,已纷至沓来。义和团烧杀抢掠、敌视和肆意摧毁现代文明在前,八国

16、联军进军在后, 这个次序是历史事实,无法也不应修改。”袁伟时先生现代化与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问题材料2:5月16日:直隶练军分统杨福同率马队八十余名由天津乘火车赶往涞水(捕杀团民)。5月17日:杨福同抓捕、杀死团民多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派营官李瑞带步队四百名由塘沽乘火车开赴高碑店。5月22日:附近义和团纷纷前往涞水助战。义和团采用围点打援的办法,伏击杨福同,将其杀死。5月26日:一些团民打算从高碑店乘坐火车去涿州,在买票时与铁路员工发生不快,怒而将高碑店铁路拆毁,并拔去电杆。5月27日:大批义和团占领涿州,并开始拆毁卢保铁路高碑店涿州琉璃河长辛店卢沟桥一线及沿线设施,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子乔按:

17、这是运动开始以来,义和团第一次大规模拆毁铁路)天涯社区“煮酒论史”:子乔矫枉岂能过正义和团运动史实述评材料3:五月九日(6月5日),“高碑店兵(编者注:清兵)拳开仗,拳死数十人。大沟等村拳闻之,急欲赴高碑助战,而白沟拳欲拆北河铁桥以阻运兵。定兴拳因与官绅约,不拆路,力阻之,甚至叩头,白沟拳不允,竟烧桥”。(清)艾声(时任定兴县官员)拳匪纪略注:1900年5月28日,公使团议定调兵来京。6月10日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由铁路进犯北京。中途被清军和义和团击败,逃回天津。7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8月4日,八国联军两万人进犯北京。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出逃。材料4:(6月底),“拳匪谬称奉旨

18、,娇氛遍地;凡铁路官募工役,概谓之二毛,欲尽除之。铁路人人自危,皆错愕不知所为。或献计曰:莫如迎师立厂,拳匪顾念同类,或可免意外之虞。观察不得已从之,立厂于西关永宁寺,迎师教练,诫毋焚杀。铁路诸色人等尽入其中。由是人心始定,拳匪与工役耦居无猜,附省二百余里铁路得以无恙。然匪首持权搜杀教民,与他厂无异,观察不敢禁也”。(清)刘春堂:畿南济变纪略载义和团史料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依据材料1,概括袁伟时先生的观点。(2)比较材料1、2,指出材料2与材料1的主要不同是什么?(3)结合所学与注解,你能从材料3中获得哪些信息?(4)简要指出材料4的主要意思。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义和团拆毁铁路行为

19、的认识。解析:第(1)问要求概括学者的观点;第(2)问比较材料1、2观点的不同,注意切忌用教科书的观点来生搬硬套;第(3)问依据材料概括信息;第(4)问是对四则材料的主要信息进行提取,再谈个人的认识。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答案:(1)完全否认义和团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是抵抗侵略者的正义行为;认为义和团敌视、摧毁现代文明;义和团摧毁现代文明的行为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材料2认为义和团拆毁铁路等主要是为了防止清政府通过铁路调兵镇压义和团;材料2说明义和团拆毁铁路、砍断电线与敌视西方文明无关。(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仍在镇压义和团。义和团焚毁北河铁桥是为了阻止清军调动。义和团组织松散,各地拳民各自为政。当时有一部分义和团还是比较理智的,而且颇守信用。某些地方官绅与义和团的关系很微妙。(任答三点即可)(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铁路官员采取灵活策略,支持义和团,故义和团就不拆毁铁路,并能与“洋务人员”即“二毛”和睦相处。认识:义和团敌视的主要不是现代文明本身,而是被敌人用做侵略工具、镇压工具或具有侵略背景的具体事物。同一事物,如为敌人所用则摧毁之,如对自己有利则使用之。当然,其中也有很强烈的对洋人的报复情绪,因为列强在修筑铁路时严重侵害了沿线居民的利益。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