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第39题对点特训(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2.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力学体系和万有引力定律被认为是认识宇宙
2、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1)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2)我们应如何看待人们对
3、同一问题的争论?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脚踏实地、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结合材料,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的哲学依据。 4.穹顶之下,雾霾肆虐,环境保护法修订备受瞩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用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约束开发
4、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造福人民群众。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至此,这部中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完成了25年来的首次修订。这部法律凝结了中国环境治理的智慧,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开始服务于公众对依法建设“美丽中国”的期待。同时新法也为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变现状、有针对性的执法利器。(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说明党提出依法保护环境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环境保护法修订的认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朝万历年间,西
5、方医学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有的中国医家则主张“废止中医”。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岐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后提出“废医存药”。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
6、式解释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释我国中医界在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上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有人认为“发展中医必须研究原典,同时再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的特点,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 (3)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某中医院开展“中医为民”主题活动,请你围绕该主题写
7、两条宣传口号。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的反复
8、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2)上述材料对我们在认识论上有何启示?参考答案1.答案:实践是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推动了这一认识的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 答案:(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
9、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2)由于人们的立场、观
10、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争论,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用实践进行检验。3.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建设“美丽中国”是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人定胜天”到“美丽中国”,旨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从“人定胜天”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认识具有反
11、复性、无限性,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说明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4. 答案:(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通过提出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指引方向。是党坚持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体现。是党审时度势,执政为民的要求。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根据环境形势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环境保护法的修订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修订环境保护法既是震慑日益猖獗的环境违法的需要,又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环境保护法也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5.答案:(1)受不同历史时期医疗实践水平的限制以及中医界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中、西医之间差异也有一个逐渐暴露与展现的过程,人们在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出现反复性。随着医疗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中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会不断发展。在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中,人们对中西医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变化过程。(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研究中医原典,继承其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才能不断推陈出新。发展中医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3、。在中医医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特点,推动中西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医和西医都是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又各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需要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3)示例:服务百姓健康,发展中医中药,健康你我他;传承中医国粹,共享健康和谐。6. 答案:(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会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建国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形成了“征服自然”等理念。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其本质的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还处于萌芽阶段。认识具有无限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被摆上突出地位,成为全社会的价值目标。(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