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考命题主线主线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过程知识主线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2、;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真题优练1材料一(摘自2014年江苏高考)(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
3、,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材料二(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材料三(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内阁大学
4、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原题)(2)材料二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反映了清代政治形态的哪一现象?(新思路)(3)材料三中梁启超对“古代专制政治发展”的论述,对“专制权”的积极作用和发展趋势有何看法?(新思路)答案(1)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2)“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僵化。(3)“专制权”的发展有利于防止国家分裂,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总结提升
5、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1)调整中央机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及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4)注重官吏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垄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
6、)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人民。主线二中西方官吏遴选与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与区别知识主线1古代中国: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实行世卿世禄制;汉代按才能和德行实行察举制;唐朝按考试成绩实行科举制。逐渐打破血缘关系的束缚,按才能德行和考试成绩任用官员,体现了公平和社会进步。2近代中国:清末洋务运动的教育改革;1905年废除科举制;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等,一方面体现了制度本身的文明和进步;另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变革和进步。3古代雅典:早期的寡头政治;梭伦的财产等级制度,
7、打破血缘关系,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利斯提尼的地域选举制;伯里克利的权利开放,同时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4近代西方的文官制度: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吸收了古代中国官吏制度(科举制)的精华。真题优练2材料一(摘自2015年江苏高考)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
8、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材料二(摘自2014年福建高考)(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摘自2014年福建高考)(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原题)(2)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原题)(3)试以科举制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西国莫不慕之”?(新思路)(4)
9、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新思路)答案(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3)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社会稳定等。(4)原则:尊重和敬畏历史;对古代选官制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提升全面客观地评价科举制的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
10、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积极影响推动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
11、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新押题视角考向1古代政治“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B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答案A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力的一项制度,由此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这体现了西周“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商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西
12、周时期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相结合,故C项错误;“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是启建立夏朝政权时期,不是西周,故D项错误。考向2爱国、孝亲、敬长、育后由嘉州传统文化促进会、嫘祖文化促进会主办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祭祀典礼(下图)于2014年4月26日上午在乌尤寺前山门举行。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中华母亲人文始祖 爱国、孝亲、敬长、育后A礼乐制度的影响 B宗法制度的影响C科举制度的影响 D分封制度的影响答案B解析该典礼提倡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第二幅图的“爱国、孝亲、敬长、育后”八个字上。典礼表面上受礼乐制度影响,但题目问的是理念,故A项错误;斟酌八个字的内涵热爱祖国、孝顺亲人、尊敬
13、长辈、养育后代,与家庭中对老人的赡养、对子孙的养育有关,强调血缘纽带,主要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女性在封建社会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故C项错误;分封制指周天子封邦建国,以拱卫王室,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考向3古代政治制度的区别“其一为土地属于天子或诸侯,大贵族可以把土地封与小贵族,但不得买卖,百姓黎民更不得私有。其二是居统治阶层的贵族实行世袭制,黎民百姓不能进入统治阶层。”材料描绘的是()A王位世袭制 B封邦建国制C郡县制 D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王位世袭制是针对国王的王位继承,与贵族世袭无关,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属贵族世袭,符合材料内容
14、,故B项正确;郡县制长官由皇帝任免,不是世袭,故C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考向4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右图仪制令是北宋政府制定的“交通规则”。今天看来,最不可取的规定是哪一项()A贱避贵B少避长C轻避重D去避来答案A解析仪制令在宋代专指勒字刻碑立于道路旁的交通法规。“贱避贵”是指一切行人车马皆避官轿、驿骑、邮车,奴仆及苦力人等给官吏、贵人、主人让路,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秩序,今天看来,最不可取,故A项正确;“少避长”是指年轻人让路于年长者,今天看来,仍是可取的,故B项错误;“轻避重”是指轻身轻骑让路于负重者,今天看来,仍是可取的,故C项错误;“去避来”是指下坡人让路于上坡人,行人让其
15、同向行的车马,今天看来,仍是可取的,故D项错误。考向5科举制的作用唐摭言记载:“贞观初,放榜日,上(按:指唐太宗)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即弓弩射程所及的范围,后世比喻为圈套、陷阱。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段史料的正确解读应是()A科举制度作为选官制度是对人才的残酷扼杀B科举制度自始至终是统治者设计的政治陷阱C科举制度较为合理地选拔出国家所需的人才D科举制度造成了天下英雄豪杰的市侩与愚昧答案C解析唐代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明清八股取士才是对人才的扼杀,故A项错误;科举制不是政治陷阱,故B项错误;科举制使寒门子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国家输送了源源不断的
16、人才,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市侩与愚昧”,故D项错误。考向6平等与理性是人类永恒的追求18世纪,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本质是()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C分科考试 D重视教育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推崇中国的科举制度”,可知启蒙思想家追求的是平等、理性,而科举制体现了平等的原则,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平等,而以文治国不能体现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不符合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C项错误;重视教育,不符合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追求,故D项错误。考向7古代政治中的监察
17、机制“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D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答案D解析材料并未体现以制定法规来建立监察体系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监察吏治腐败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犯罪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监察机关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故D项正确。考向8史学“三要素”:“史实”“史论”“史识”“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
18、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的定义,A项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A项错误;B项也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B项错误;C项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影响的评论,属于“史论”,故C项错误;D项是对唐朝及之后大量
19、史实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D项正确。考向9东西方社会形态的转变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有学者认为这是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答案B解析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体现出了政权的更替,但A项反映的过于表面,体现不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变化实质,故A项错误;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英国向民主政体过渡,而中国明代被清代取代,依然是封建王朝,东西方
20、的主要差异在于社会形态的转变,故B项正确;清朝建立后也出现过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故从国力上对比不能得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的变化,故C项错误;中国和英国文化途径迥异,但从文化方面得不出“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这一认识,故D项错误。考向10人才兴则国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在论述西周政治制度时说:“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臣愚以为使诸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资治通鉴材料二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人之所能不可兼备,弃其
21、所短,取其所长。贞观二年,太宗曰:“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唐太宗材料三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任用私人,带来结构性的贪污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于政府之中在西方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时期,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原则曾使许多人大为惊叹到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处于上升发展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官员选用方面也日益要求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摘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
22、制度影响新探材料四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汉选拔人才的制度,它比西周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哪些人才思想?(3)根据材料三,分析西方国家改革文官任用方式的原因。(4)根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初中国人才类型的变化,指出这些变化对中国人才选拔机制有何影响?答案
23、(1)制度:察举制。进步:否定世袭(特权),注重品德和才能。(2)思想:重用人才;发现人才;善于用人。(3)原因:传统方式的文官选用导致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科举制所体现的公平性适应了启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在文官任用方式上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4)变化:科技人才、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新式行政人员。影响:科举制被废除。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董仲舒的建议可知此项制度为察举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其进步作用即否定了世袭和注重贤能。第(2)问由材料二的三则材料分别得出其善用人才、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第(3)问由材料三的两个省略号将材料分为三层,分别阐述了进行变革的三个原因。第(4)问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四中的连词“同时”将材料分为两个层次,在后一层中又由分号分为两个层次,概括各层次的内容即得出变化;第二小问影响,由材料四最后一句话可以得出影响为废除科举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