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核心知识再强化温馨寄语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几乎所有的语文试题都要靠语文知识来帮助解决,因此考前莫忘对语文知识进行再回顾。这里,只是借对核心知识的回顾触发你对语文知识的回忆和整理。微专题一熟读文言文阅读核心知识一、读一读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诗体、评传、小传、特写、年谱、回忆录等形式。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所选文本,大多是选取史志上那些以记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史事)为主的传记文字。古代人物传记,通常都有下面这几部分内容:(一)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是介绍说明传主的:(1)姓名、字号,(2)籍贯,(3)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及祖父、父亲等人的学识、为人、性格、
2、仕途和是否健在等情况),(4)学识,(5)性情,(6)举荐或科举功名情况,(7)最初任职情况等。(二)人物的主要事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阅读时,可以按事情分层。每件事情主要有以下要素:1.时间要注意年号及相关的具体年代。古代文献中的纪年主要有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两种。年号纪年的标志是:年号初,如“绍兴初”;年号具体年代,如“绍兴三年”;年号中,如“天监中”;年号末,如“建安末”。干支纪年,要注意天干地支那些词,如“甲子”“乙卯”“丙寅”“壬辰”“癸丑”等等。2.地点要特别注意人物的官籍,即他在哪里做官。除一些地点明确介绍外,还要注意“知、守、除、迁、贬、改”等词语后面所带的地点,如“知江夏”
3、,就是“做江夏知府”;“除新安”,就是“担任新安太守”等。3.官职主要注意担任什么官职,拥有什么爵位,握有什么具体权力,具体管理哪方面的工作。如“右拾遗”,是谏官,那就要注意他在向皇帝进谏方面的事,因为事情与职权密切相关,担任什么职务,就会做什么事情。“时、地、职”是事情分层的“三标志”。一般来说,“时、地、职”有一点发生变化,事情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因为“时、地、职”不同,人物所做的事一般也会有所不同。据此,可以把事情分开层次。4.人物要特别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在人物传记中,因为许多人物多是朝廷官员,所以,他们涉及的关系主要有:与皇帝及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事件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4、,与黎民百姓之间的关系。另外,如果是一般人物,就会涉及与他(她)直接相处之人及间接影响之人的关系,很多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比如受祖父、父亲影响等。5.事件要特别注意是什么事件,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处理事件的方式、方法、态度、观点,处理后的反映与效果,得到的评价等。(三)人物的性格、作风一般分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三种情况,多在文章结尾,有时也穿插在全文中。要注意以下内容:(1)作者的直接评价,(2)对其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所作的简评性语言,(3)从辞色的褒贬看作者的感情倾向。具体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文本,一般包含下面这些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
5、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高考试题所选人物传记阅读文本一般呈“纺锤形”结构,头尾细,中间粗。开头部分都很简短,主要是对传记主人公(简称“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一般包括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中间部分是传记的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包括对传主的功绩、性格、人品等几方面的评价;二是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结尾部分常交代人物或事件的结局。通常说来,人物传记文本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哪个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哪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
6、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所作的陪衬。人物传记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只有篇幅长短之分,内容上概莫能外。高考以及我们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人物传记,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人物传记的基本写法和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选文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寻踪觅迹,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把人物事迹读个清清楚楚。这样就能做好信息判断题和内容概括与分析题,也能够把实词、虚词放到语境中加以推导,准确地判断出实词、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正误,进而去理解句意,也一定会比较准确地翻译好文句。阅读题做题的关键是阅读,不要本末倒置,仅仅关注做题技巧。一定要在阅读方
7、法上下功夫,读懂了文章,技巧才能起作用。怎样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文本的内容呢?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以下问题:1.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一是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人: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谁是对比人物,谁是陪衬人物等。二是明确人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纠葛,对比人物的可比性,陪衬人物的陪衬点。三是明确这些人是怎样的人,明确作者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并准确地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品行。考试所选文本,一般思想教育性较强,对考生具有正面影响作用。例如常选岳飞的传记而不选秦桧的传记,常选廉吏的传记而不选佞臣的传记,所以把握人物的
8、品质、才能、贡献、特长等是完成人物传记阅读命题的重点。在爱民、善于狱断、交游的魄力、勇力超常、教育风化、荐才、惩恶、勤政、课农桑等方面品评其行为。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所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什么事。如果是写了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就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则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
9、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例如史记中常有“太史公曰”的文字,还有其他文章中的“异史氏曰”等,这是作者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要体味。此外,很多传记类文章还夹杂着对事件的一些议论性、说明性的文字,诸如对人物性格、人物思想的评价;对事件意义及社会影响的评价;对事件情感取向及其简易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对事件的认识。这些都需要特别注意。此外,还要分析文章的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理清情节线索,理清地点转换。史传文学中,人物的表现常在于他在不同地点有不同表现,依地点理出事件
10、依事件带出事迹依事迹看人物的思想境界、社会价值和事件的社会意义。具体说来,我们阅读人物传记感知传记内容时,可以采取下列方法:1.通读对于人物传记文本,要从头到尾,仔细通读。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认真读完。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殊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3.跨“难”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
11、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大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几种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都比较好懂;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对那些一时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可以先“跨”过去。整体感知文本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过程中碰到问题,善于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这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二、练一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姜公辅,爱州日南人。
12、第进士,补校书郎,以制策异等授右拾遗,为翰林学士。岁满当迁,上书以母老赖禄而养,求兼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朱滔助田悦也,以蜜裹书间道邀朱泚,太原马燧获之,泚不知也,召还京师。公辅谏曰:“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不从。俄而泾师乱,帝自苑门出,公辅叩马谏曰:“泚尝帅泾原,得士心,向以滔叛夺之兵,居常怫郁不自聊,请驰骑捕取以从,无为群凶得之。”帝仓卒不及听。既行,欲驻凤翔倚张镒。公辅曰:“镒虽信臣,然文吏也,所领皆朱泚部曲,渔阳突骑,泚若立,泾军且有变,非万全策也。”帝遂之奉天。不数日,凤翔果乱,杀镒。帝在奉天,有言泚反者,请为守备。卢杞曰:“
13、泚忠正笃实,奈何言其叛,伤大臣心!请百口保之。”帝知群臣多劝泚奉迎乘舆者,乃诏诸道兵距城一舍止。公辅曰:“王者不严羽卫,无以重威灵。今禁旅单寡而士马处外,为陛下危之。”帝曰:“善。”悉内诸军。泚兵果至,如所言,乃擢公辅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帝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之葬,不欲事茔垅,令累甓为浮图,费甚寡约,不容宰相关预,苟欲指朕过尔!”贽曰:“公辅官谏议,职宰相,献替固其分。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帝曰:“不然,朕以公辅才不足以相,而又自求解,朕既许之,内知且罢
14、,故卖直售名尔。”遂下迁太子左庶子,以母丧解。复为右庶子。(选自新唐书列传七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B.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C.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D.帝徙梁/唐安公主道薨/主性仁孝/许下嫁/韦宥以播迁未克
15、也/帝悼之/甚诏厚其葬/公辅谏曰/即平/贼主必归葬/今行道宜从/俭以济军兴/答案A解析文言文断句需懂得语法,“甚”一般只能作状语、补语,不能作修饰“诏”的定语,故不可在“甚”前断开,排除C、D两项。另外,需要理解文段的大意,平定的是叛贼,要归葬的是迁徙途中去世的公主,所以“贼”与“主”之间应断开,排除B项。据此便可得出正确答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翰林学士: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B.一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就是“三十里”的意思。C.乘舆者:皇帝。“乘舆”特指天子和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或
16、皇帝所用的器物。D.浮图:初为佛与佛教徒的称呼,后又指称佛教建筑,逐渐也指称一般的高塔。答案A解析“古代最高学府的太学士”错,它仅是一种古代官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姜公辅很有才华。姜公辅在回答皇帝的策问时表现十分突出,每次进见向皇帝汇报事情都详细透彻,很得皇帝的器重。B.姜公辅忠心耿耿。皇帝在奉天的时候,有传闻说朱泚反叛,姜公辅不顾个人危险,主动请求担任奉天守备,以保护皇帝的安全。C.姜公辅有先见之明。泾师叛乱,皇帝仓皇出征,想到凤翔驻扎依靠张镒,姜公辅认为这不是万全之策,之后凤翔果然叛乱,张镒被杀。D.姜公辅敢于直谏。虽然姜公辅进谏,皇帝都不听从,但他
17、之后遇事依然坚持提出谏言,以致因公主丧葬之事触怒皇帝而被降职。答案D解析“皇帝都不听从”说法错误,姜公辅劝皇帝不要把诸道兵驻扎在城外,皇帝称“善”,是听从了的。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若不能坦怀待泚,不如诛之,养虎无自诒害。译文:_(2)本立辅臣,朝夕纳诲,微而弼之,乃其所也。译文:_答案(1)陛下如果不能真诚地对待朱泚,就不如诛杀他,养虎不要给自己留下祸害。(2)本来设立宰相一职,就是让他早晚进献善言,有小过错就辅助您,这是他的职责。参考译文姜公辅,爱州日南人。进士及第,补授校书郎,凭借制策优等被授予右拾遗,担任翰林学士。一年期满应当变动官职,姜公辅上书朝廷,以母亲年
18、老需依靠自己的俸禄赡养为由,请求兼任京兆户曹参军事。公辅有优异的才华,每次进见皇帝,陈述奏章详细透彻,德宗很器重他。朱滔帮助田悦,用蜂蜜裹信经小路送去邀请朱泚,太原马燧截获了它,朱泚不知道这事,被征召回京城。公辅进谏说:“陛下如果不能真诚地对待朱泚,就不如诛杀他,养虎不要给自己留下祸害。”皇帝没有听从他的进谏。不久泾师叛乱,皇帝从苑门出征,公辅拉着皇帝的马进谏说:“朱泚曾统帅泾原,很得士兵的心,以前因为朱滔叛乱夺了他的兵权,他平时心情忧郁,感觉无聊,请骑快马去将他抓来,让他跟随您,不要让那些叛乱的人得到他。”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听取这意见。出行后,想驻扎在凤翔,依靠张镒。姜公辅说:“张镒虽是值得
19、信赖的大臣,但他是一个文官,所统领的都是朱泚的部下,就像渔阳突骑一样,朱泚如果被拥立,泾原军队将会叛变,不是万全的计策。”皇帝于是到了奉天。没几天,凤翔果真发生叛乱,张镒被杀。皇帝在奉天,有人说朱泚反叛,姜公辅请求担任守备。卢杞说:“朱泚忠诚正直老实,怎么说他会反叛,这太伤害大臣的心了!请允许我以全家一百条人命为他做担保。”皇帝知道群臣大多劝朱泚迎接皇帝,就下令各道的军队在距离城三十里的地方驻扎下来。姜公辅说:“王者不整饬卫队和仪仗,就没有办法增加显赫的声威。现在禁军人少势力单薄,却让士兵军马驻扎在城外,这是陛下把自己放在危险的境地。”皇帝说:“好。”把各道军队全部迎入。朱泚的军队果然到来,正
20、如姜公辅所说,于是提拔姜公辅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帝迁徙到梁,唐安公主在半路上去世了。公主本性仁爱孝顺,许诺下嫁给韦宥,因为迁徙没有嫁成。皇帝非常悲伤,下令厚葬她。姜公辅进谏说:“平定叛乱后,公主必定要回去安葬,现在走在路上,应该节俭,来振奋军心。”皇帝大怒,对翰林学士陆贽说:“唐安公主的安葬,不要筑坟墓,叫人堆砖修塔,费用很少,不让宰相参与,他不过只想指责我的过错罢了!”陆贽说:“姜公辅担任谏议官,执行宰相职务,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本来就是他的职责。本来设立宰相一职,就是让他早晚进献善言,有小过错就辅助您,这是他的职责。”皇帝说:“不是这样,我认为姜公辅的才华不足以担任宰相,并且(对我决定的事)又自行解除,朕既然许诺他了,他心里知道就算了(却还要说出来),这是故意表现正直来求得名声罢了。”于是姜公辅被降为太子左庶子,因为母亲的丧事而解职。后又担任右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