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逍遥游课后篇巩固提升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B.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C.绝云气,负青天绝:直上穿过。D.而控于地而已矣控:遥控。答案D解析控:投,落下。2.下列各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小知不及大知此小大之辩也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御六气之辩而彼且奚适也而征一国者北冥有鱼而莫之夭阏者A.B.C.D.答案A解析“知”通“智”,“辩”通“辨”,“辩”通“变”,“而”通“能”,“冥”通“溟”。3.下列各句中对“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2、,以游无穷者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A.与相同,与也相同。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也不同。D.与不同,与相同。答案C解析用,介词;把,介词;用来,表目的的连词;用、凭借,介词。4.下列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答案B解析A项,古义:真正的颜色。今义:纯正的颜色;态度严肃,神色严厉。B项,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C项,古义:不立名。今义:没有名称的;姓名不为世人所知的;说不出所以然来的,无缘无故的(多指不愉快的事情或情绪)。D项,古义:四季。今义:春季和秋
3、季。5.下列各句中,与“齐谐者,志怪者也”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而莫之夭阏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C.奚以知其然也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答案D解析D项,与题干均为判断句。A项,宾语前置。B项,介词结构后置。C项,宾语前置。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2)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4)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飞行时翅膀的样子:,。(5)作者在彻
4、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写“无所待”的三类人的句子是:,。答案(1)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5)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二、阅读能力培养(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5、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悬挂。B.志怪者也志:记载。C.抢榆枋而止抢:触,碰。D.而莫
6、之夭阏者夭阏:停留。答案D解析D项,“夭阏”,阻塞。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几千里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我决起而飞C.则芥为之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时则不至答案B解析A项,代词,它/连词,表选择。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动词,作/语气词,表反问。D项,副词,就/副词,或。9.下列对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飓风才能南飞。B.文章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与之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C.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而芥草靠杯水就能负载,作者借此说明
7、“小大之辩”的道理。D.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了逍遥,它们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答案C解析C项,理解错误,舟与水的例子是用来说明事物都“有所待”的。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2)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参考答案(1)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2)我一下子起飞,碰到树木就停下来,有时或者还飞不到树的高度,就落到地上罢了。(二)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112题。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李商隐何年部落到阴陵,奕世勤王国史称。夜卷牙旗千帐雪,朝飞羽骑一河冰。蕃儿襁
8、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日晚辟鸟鹈泉畔猎,路人遥识郅都鹰。注契苾使君:指契苾通。契苾通的五世祖叫契苾何力。李商隐曾自注:使君远祖,国初功臣也。唐书:契苾何力内附,以功封凉国公。郅都:西汉景帝时人,任雁门太守时,威震匈奴。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对契苾部落人为朝廷效力的历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B.颔联选择掩旗夜袭和朝飞冰河两个画面,表现了军情紧急及军队迅疾神勇的态势。C.颈联写少数民族的男儿背着小孩来到青冢,北狄姑娘用瓦壶犒劳唐朝大军。D.这首诗气势轩昂浑健,有声有色地写出了战斗场面以及军民和谐相处的画面。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C项,“
9、北狄姑娘用瓦壶犒劳唐朝大军”说法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西蕃的男儿背着小孩来青冢归附,北狄的姑娘用瓦壶盛酒到白登劳军。从诗歌标题和首联可知,这里应是少数民族广大群众欢迎契苾勤王的部队。1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意为契苾通傍晚在辟鸟鹈泉畔出猎,路人在很远的地方看到他所放的鹰。以“郅都”比“契苾通”。“鹰”字双关,既关合上句“猎”字,又喻契苾通正如号称“苍鹰”的郅都,借将军打猎一事赞美少数民族将领的英武雄姿。解析解答此题,要先分析最后两句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诗歌最后两句一明一暗,一喻物一喻人,关合得异常巧妙。(三)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16题。高智耀,河西
10、人,世仕夏国。曾祖逸,大都督府尹;祖良惠,右丞相。智耀登本国进士第,夏亡,隐贺兰山。太宗访求河西故家子孙之贤者,众以智耀对,召见将用之,遽辞归。皇子阔端镇西凉,儒者皆隶役,智耀谒藩邸,言儒者给复已久,一旦与厮养同役,非便,请除之。皇子从其言,欲奏官之,不就。宪宗即位,智耀入见,言:“儒者所学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自古有国家者,用之则治,不用则否,养成其材,将以资其用也。宜蠲免徭役以教育之。”帝问:“儒家何如巫医?”对曰:“儒以纲常治天下,岂方技所得比。”帝曰:“善。前此未有以是告朕者。”诏复海内儒士徭役。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帝异其言,铸印授之,
11、命凡免役儒户,皆从之给公文为左验。时淮、蜀士遭俘虏者,皆没为奴,智耀奏言:“以儒为驱,古无有也。陛下方以古道为治,宜除之,以风厉天下。”帝然之,即拜翰林学士,命循行郡县区别之,得数千人。贵臣或言其诡滥,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帝悦,更宠赉之。智耀又言:“国初庶政草创,纲纪未张,宜仿前代,置御史台以纠肃官常。”至元五年立御史台,用其议也。擢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会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谓:“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帝求报聘之使以析其问,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
12、至上京,病卒,帝为之震悼。后赠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文忠。(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二,有删改)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B.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C.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D.世祖在潜邸/已闻其贤/及即位/召见又力言/儒术有补治道/反覆辩论/辞累千百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句意、主语等进行判断。“世祖在潜邸”指世祖登基之前;“召见”的主语是世祖,“又力言”的主语是
13、高智耀,中间应断开,故排除A、D两项;根据此部分的意思,应是“反复辩说论证,言辞累计千百”,所以“反覆辩论”与“辞累千百”中间应断开。可得答案为C项。1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B.徭役,指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各阶层人民所从事的劳务活动,包括力役和兵役两部分,礼记中有关于周代征发徭役的规定。C.御史台是监察机构,设立于汉朝,掌监察之事,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的别称。D.谥号是帝王、贵族、大臣等死之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庙号是皇帝于祖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14、。“汉武帝”是庙号而非谥号。答案D解析“武”是谥号,汉武帝的庙号应是汉世宗。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智耀家族世代在西夏为官,为西夏望族,本人也考中了西夏的进士。西夏灭亡后,他隐居于贺兰山。后来,元太宗召见了他,并对他很赏识,打算任用他,他却很干脆地拒绝了。B.皇子阔端非常赏识高智耀,想要上奏朝廷给予他官职,高智耀却拒绝了。等到阔端登上皇位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理解并重视儒生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宽待儒生,免除了儒生的徭役。C.元世祖很早就了解高智耀的才华,即位后召见了他,专门铸了一枚印让其有权力来免除儒生徭役;后来高智耀被世祖授为翰林学士,到各个郡县去巡视,最终
15、使得好几千名儒生脱离了奴仆的身份。D.西北其他的藩王对元世祖采纳汉法的做法存在疑惑,世祖就让高智耀出使西北来解答他们的疑问,不想高智耀行至上京时竟然病逝了。世祖非常伤心,对他追赠官职和封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答案B解析登上皇位的是元宪宗而不是皇子阔端。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诘之,对曰:“士,譬则金也,金色有浅深,谓之非金不可,才艺有浅深,谓之非士亦不可。”(2)智耀入见,请行,帝问所答,画一敷对,称旨,即日遣就道。参考答案(1)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学者,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有浅,但不能说不是金子,学者的才艺有深有浅,也不能说就不是学者。”(2)高智耀入宫觐见,
16、请求前往,皇帝问他怎样回答,他清楚明白地一一详细对答,符合皇帝旨意,皇帝当天就派他上路。参考译文高智耀,河西人,世代在夏国为官。曾祖高逸为大都督府的府尹,祖父高良惠为右丞相。高智耀考中夏国进士,夏国亡后,隐居在贺兰山中。太宗访查寻求河西世家大族中有贤才的子孙,众人推荐了高智耀,太宗召见并要任用他,智耀赶紧辞谢回家了。皇子阔端镇守西凉时,读书人都要服徭役,高智耀到王府拜见皇子,说读书人免除徭役已经很久了,现在忽然和干粗活的奴隶同服劳役,不妥当,请革除此项规定。皇子听取了他的意见,并打算上奏朝廷赐予他官职,他不肯。宪宗即位后,高智耀入朝拜见皇帝,说:“读书人所学的是尧、舜、禹、汤、文、武的治国之道
17、,自古以来做君王的,任用他们,国家就强盛,不任用他们,国家就衰败,培养他们成材,是让他们来发挥治国的效用的。应免除他们的徭役并培养教育他们。”皇帝问:“儒家和巫师、医生相比怎么样?”高智耀回答:“儒者用纲常治理天下,哪里是这些会方术技艺之人所能比的。”皇帝说:“好。在你之前没有人将这些道理告诉过我。”(皇帝)诏令免除全国儒士徭役。世祖即位前已经就听说高智耀贤能,等到即位后召见他,他又极言儒家学说对补救治国的重要,高智耀反复辩说论证,言辞累计千百。皇帝对他的话感到奇特惊异,铸印授给他,命令所有免除徭役的儒户,全都用他所发给的公文做凭证。此时淮、蜀被俘虏的文士,都沦没为奴仆,高智耀上奏说:“把儒士
18、作为奴仆,古代是没有的。陛下正用古法治国,应当革除此做法,以劝勉、激励天下人。”皇帝同意他的上奏,立即授他为翰林学士,命他巡视郡县考察识别学者,得到了数千人。显贵大臣中有的说他欺诈不实收罗过滥,皇帝责问他,他回答说:“学者,就像金子,金子的成色有深有浅,但不能说不是金子,学者的才艺有深有浅,也不能说就不是学者。”皇帝很高兴,愈加恩宠赏赐他。高智耀又说:“建国之初众多政务都属草创,法度还没有申张,应当效仿前代,设置御史台来督察整顿官员。”至元五年设置御史台,就是采用他的建议。(皇帝)提升他为西夏中兴等路提刑按察使。正碰上西北的藩王派使臣入京朝见,说:“本朝旧俗和汉人的习俗不同,如今留在汉人地区,
19、建立都邑城郭,礼仪文化制度,遵循汉法,那我们原有的风俗怎么办?”皇帝选派使臣回访以回答其所问,高智耀入宫觐见,请求前往,皇帝问他怎样回答,他清楚明白地一一详细对答,符合皇帝旨意,皇帝当天就派他上路。到达上京,因病去世,皇帝为此震惊悲痛。后来追赠他崇文赞治功臣、金紫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追封宁国公,谥号文忠。三、表达能力提升17.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参考答案没得到的总比已有的好,拥有了想要的又怀念失去的。解析概括寓意不能只从寓言的表面意思出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0、。本题寓意应从情节和形象两方面分析。情节讲的是追求与追求到之后的失落,含有循环往复、悔不当初的意思;人物形象方面,庄周和蝴蝶互转身份表达了“珍惜拥有”的人生哲理。18.下面是某小区一则通知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近期有业主反映小区内有养狗的随意遛狗,给大伙儿带来了安全隐患。面对这种情况,物业管理处决定,在小区东北角划定遛狗区域。望每个养狗业主遵照本小区遛狗规定,共同营造小区的和谐氛围。参考答案“养狗的”改为“养狗户”或“养狗人士”;“大伙儿”改为“大家”或“各位业主”;“面对”改为“针对”;“每个”改为“各位”;“遵照”改为“按照”或
21、“遵守”。解析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词语和语句来表情达意。“养狗的”过于口语化且隐含不尊重之意,可改为“养狗户”或“养狗人士”;“大伙儿”过于口语化,不适合作为通知用语,可改为“大家”或“各位业主”;“面对情况”与后句的具体措施句间关系不搭配,可把“面对”改为“针对”;“每个”过于口语化,不适用于通知,可改为“各位”;“遵照”属于敬辞,可改为“按照”或“遵守”。19.下面是某旅游网站为游客提供的自主购票的流程图,请把这个订购车票的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参考答案用户首先查询车票,如果
22、没有售完,用户可以直接选择购票并支付即可完成购票任务;否则,系统会智能监控,一旦有余票就会自动为用户抢票并通知用户购票和完成支付,如果没有就继续检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这是一个流程图,学生要关注箭头的指向,明确购票的操作顺序,还要关注图表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图上来看,可以按照由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描述,先是“查询车票”,此处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车票没有售罄”,用户直接购票、支付即可;二是“车票已经售罄”,系统就要进行监控,看是否有余票,如有的话,系统会自动抢票并通知用户购票,用户支付即可,如没有余票,系统会继续检测。学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进行拟写。教师篇资源链接逍遥游三题谢立凡第一题:
23、“息”字作何解释?“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对第一个“息”字,有的版本解为“休息”。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教材摒弃了这一说法,释为“风”。依据是此句与前文“海运”照应,古有“六月海动”之说,海动必有大风,有大风鹏鸟始可借风力而南徙。对第二个“息”字教材没有正面注释,但对这个句子的翻译是“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可见教材是把这个“息”字释成“生命的气息”。沈善增先生在还我庄子一书中的解释与此不同,他认为这两句话的连接点就是那个“息”,因此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第一个“息”字应当照第二个“息
24、”字来解释,释为“生命的气息”。我认为沈先生关于这两句话的连接点就是那个“息”,两个“息”字必定意思相同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但是不应当用第二个“息”字的意义来解释第一个“息”字,恰恰相反,应当用第一个“息”字来解释第二个“息”字,这两个“息”字都应当释为“风”:大鹏凭借六月大风的承载离开北海;雾气、尘埃这些微小的东西也是凭借风的吹拂而活动。这是庄子从“以息”,即“有所待”这一思路出发,由大鹏“去以六月息”推而广之,联想到天空中其他活动的小东西也是“以息相吹”。先说大,次说小,由大的事物推及小的事物,并且由有生命的事物推及无生命的事物,说明“有所待”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庄子把这个观点说明白了,就为
25、下文反驳蜩与学鸠做了铺垫。只有这样分析,才能见出庄子说理的逻辑。把“息”字的意思弄明白之后,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个句子就知道应当怎样理解。教材的解释是: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这样的解释莫名其妙,生命的气息吹拂的结果怎么会是非生命的雾气和尘埃呢?之所以出现错误,是因为弄错了句子的结构。这不是一个表判断的句子,而是一个省略的并列复句,如果补全的话应当是:野马之以息相吹也,尘埃之以息相吹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最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表列举的句子的总括。所以这个句子正确的解释应当是:山野间飘浮的雾气,天空中飘动的尘埃,空中所有这些活动的小东西都是凭借风的吹
26、拂。第二题:谁向天上看?“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查阅所有注释庄子的著作,都把“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看成是人站在地面仰视天空而发出的疑问,而把“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看成是大鹏从高空俯瞰地面发生的感叹。但是,这样的理解是不合逻辑的。首先,人站在地面,连飞在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尚且看不见,怎么会想到看见苍天的极顶呢?其次,如果是人向上看,句子的结构是:“人之视上也其视下也”那么句子后面的这个“其”字当是承上一句指代“人”,但是“其”只能指代“鹏”。所以传统的说法有错误。我认为这两个句子都是写大鹏的,是庄子想象大鹏在高空仰观天空,俯瞰大地。
27、全句的结构是“其视上也,其视下也”,句前省略了“其视上也”,“其”指代鹏。大鹏飞在九万里的高空,先向上看,仍然见不到天的极顶,再向下看,也见不到地面。庄子这样描写让人想象宇宙之广大、天空之寥廓,“不知其几千里”的鹏在不知其有多少个“九万里”的天空中飞翔,广袤无际的高空是大鹏飞翔的依托。第三题:为什么反复?读庄子逍遥游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个难题,大鹏南徙在文中反复三次,蜩与学鸠(斥安鸟)笑大鹏反复两次,奉行极简主义写作原则、以内七篇寥寥万余字遍说天地万物的庄子,为何在短短的一段文字中如此不避重复?这是不是庄子的败笔,出现了没必要的简单重复?传统的说法是,庄子这样做是为了证明故事的真实性,先引用齐谐,
28、证之以书,后引用汤之问棘,验之以史,不外乎叫人信其真有。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鲲鹏之说既言之,重引齐谐,三引汤之问棘以征之,外篇所谓重言也。所以必重言者,人之所知尽于闻见,而信所见者尤甚于闻。见之量有涯,而穷于所不见,则至大不能及,至小不能察者多矣。诎于所见则弗获,已而广之以闻。有言此者,又有言此者,更有言此者。有是言则人有是心,有是心则世有是理,有是理则可有是物。人之生心而为言者,不一而止,则勿惘于见所不及,而疑其非有矣。”历来论家都认为王夫之的这段话,从直接经验(见)与间接经验(闻)的角度,来阐明庄子“重言”的用意,十分中肯。我认为,这只是从形式看问题,“有言此者,又有言此者,更有言此者。
29、有是言则人有是心,有是心则世有是理,有是理则可有是物”,王夫之的这个说法有点“三人成虎”的味道,不具足够的说服力。要说清楚庄子为什么不避重复,还得从内容入手。庄子开篇叙大鹏,是为了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好像大鹏南徙无须任何凭借,达到了真正的逍遥。后引齐谐,写大鹏“去以六月息”,写野马、尘埃“以息相吹”,是为了说明在空中活动的事物,不论大小都需要凭借风;写大鹏高飞时仰观俯瞰,说明大鹏南徙要以无限的高空为背景。接着用“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这个句子作归结,“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与上文“去以六月息”句相照应,“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30、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则是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句照应。这个归结句说明大鹏南徙,不仅需要凭借大风,而且还要凭借高空。这就为驳斥蜩与学鸠做了铺垫。因为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它们自以为不需要风和天空作凭借。庄子说那只是“小知不及大知”,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凭借风和天空,它们和大鹏的区别只是凭借物的大小不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汤问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突出其逍遥,写斥安鸟则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斥安鸟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为什么还要像大鹏那样飞“九万里而南”?庄子认为斥安鸟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安鸟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总之,庄子开篇叙述大鹏南徙,是为了引起下文的议论,即在空中飞翔的鸟类是不是逍遥。引用齐谐是为了说明大鹏和蜩与学鸠(斥安鸟)的飞翔都需要凭借,都不是真正的逍遥,这是强调它们的共同之点。庄子引用列子则是为了说明大鹏和斥安鸟(蜩与学鸠)虽然都有某种逍遥,但却是不同境界的逍遥,强调了它们的不同之点。庄子每次引用都有深意,他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来说明他的逍遥游的观点。所以,庄子这样不避重复不能认为只是为了证明大鹏南徙这个寓言的真实,而是为了深化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庄子高超的思辨力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