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第四节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和中法战争【思考导学】1中国边疆地区出现新危机的原因有哪些?有何表现?答案:原因: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为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列强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以及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地域辽阔的中国成为它们争夺的主要目标,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随之出现了严重危机。表现:西北边疆:1865年,阿古柏侵略新疆,占领天山南北;英俄勾结支持阿古柏。1878年,左宗棠击败阿古柏,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
2、收回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进攻西藏,清政府求和,英国强迫开放西藏的亚东为商埠。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军队在美国支持下侵略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顽强阻击。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中国勒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2如何评价左宗棠?答案:(1)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创办楚军,协助清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2)他是洋务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洋务运动时期,他开办了福州船政局,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了积极的作用。(3)他是清朝著名的爱国将领。1875年,他奉命收复新疆。1878年初,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
3、,他击败阿古柏侵略军,收复新疆。3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答案:法国挑起中法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扩大在华的侵略势力。在战争中,中国虽在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但却同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侵略者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在战场没有达到的目的,出现了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自学导引】一、中国边疆地区的新危机1背景: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他们加紧了侵略扩张,中国成为他们争夺的主要对象。2表现(1)西北边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在英、俄帝国
4、主义的支持下率军侵入新疆,占领喀什噶尔,随后占据了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1871年,沙俄派兵侵占伊犁地区,对当地人们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1875年,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并于1878年收复新疆。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内地同新疆的联系。(2)西南边疆1888年,英国派兵进攻西藏南部边境。清政府任命驻藏帮办大臣向英国求和,规定了西藏地方和哲孟雄之间的边界。不久,英国又强迫开放西藏亚东为商埠,其势力侵入西藏。(3)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台湾人民顽强抵抗。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从中国勒
5、索白银50万两,从台湾撤军。二、中法战争(18831885年)1背景(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扩大对外侵略,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2)法国侵略越南19世纪70年代,法国侵略军进犯越南北部,攻占河内等地。刘永福率黑旗军南下抗法,1883年,在纸桥大战中,斩杀法军统率李威利。(3)纸桥大战前,清朝军队应邀援越抗法。2经过(1)战争爆发:1883年底,法军进攻驻守越南的中国军队,中法战争爆发。(2)东南海疆战事马尾海战:1884年夏,法国军舰驶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李鸿章奉行“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伤亡惨重。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台湾之战:1884年秋,法军侵犯中国台湾,刘铭
6、传率军抗法。镇海海口之战:1885年春,法军进犯浙江镇海海口,清军据守招宝山炮台进行反击。(3)南疆战事:镇南关之战:1885年初,法军占领谅山,北犯镇南关,冯子材率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临洮大捷:1885年,清军与黑旗军取得临洮大捷,并攻克十多个州县。3结果中法新约的签订(1)时间、地点、中法双方的代表: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2)内容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4影响(1)法国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仍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并首先获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这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7、助长了列强的侵略气焰。(2)法国侵略势力伸入到我国云南、广西,大大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3)中法战争使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于1885年在台湾建立了行省。【重点阐释】中法战争的结局及其成因结局: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成因:中法战争是法国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取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而发动的新的战争,清政府在战局扭转、中国军队节节胜利的形势下,把军民用鲜血换取的胜利作为妥协的资本,签订了屈辱的中法新约;法国在战争失利、内阁倒台的形势下,在谈判桌上取得了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侵略权益。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是李鸿章一味求和的路线导致的恶果。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
8、因是以那拉氏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战争中执行妥协退让的方针。2中法新约的危害(1)中法新约的签订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软弱可欺,战后列强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更为严重。(2)通过中法新约法国达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不仅夺取了整个越南,而且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3)通过中法新约,列强首次夺取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反映了列强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要求,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典例剖析】例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已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材料2 1880年7月,清政府派曾纪泽赴彼得堡谈判,曾纪泽据理力
9、争,经过半年多交涉,双方终于签约。但俄国根据这个条约和几个勘界议定书的规定,割占了中国西部七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回答:(1)材料1“复窥吾西陲”是指_。对此,清政府采取的举措是_。(2)与材料1所言事件同一时期,我国边境地区出现的危机是A英国侵入西藏B亚东被开辟为商埠C日本侵入台湾D阿古柏侵入新疆(3)材料2中,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的原因是_;“这一条约”是指_。剖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的认识。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把所学知识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材料中的内容回扣到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去,将有关知识点落实到答案中即可。回答第一问,要注意俄国的侵略方向在“西陲”,即新疆地区。清政府的“举
10、措”就是它采取的收复新疆的措施。俄军侵略新疆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第2题的四个选项仅C项发生在70年代。曾纪泽出使俄国的原因,就是交涉归还伊犁问题,这一点教材上有明确的叙述。参考答案:(1)俄军侵占伊犁地区 派左宗棠率军进军新疆,收复新疆 (2)C(3)清军收复新疆后,沙俄仍旧占领伊犁 伊犁条约【课时演练】一、选择题19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危机。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4题:1直接派兵侵略我国新疆地区的国家是A俄国B英国C美国D日本答案:A2与我国西北边疆危机相关的国家有俄国 浩罕国 美国 英国ABCD分析:本题属组合式选择题,旨在考查对教材重要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本题时可用排除
11、法,中国西北边疆的危机与美国无关,将其排除,答案就很明显了。答案:C3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根本原因是A沙俄力量的弱小B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C中国是正义行为D列强大力支持清政府的行动答案:B4支持日本侵略台湾的国家是A美国B法国C俄国D德国答案:A18831885年发生了中法战争,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8题:5战争期间,清军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战役是A纸桥大战B马尾海战C临洮大捷D镇南关大捷答案:D6中法新约中最能体现法国新的侵略要求的是A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B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C中国在广西等地修筑铁路与法国商办D法国从基隆等地撤军分析:解答本题,应正
12、确理解“新”的含义。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其对外侵略的主要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商品输出为主变成以资本输出为主。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新要求,就是加大对外进行资本输出。明确了这一点,就很容易从选项中筛选出正确答案。答案:C7能够体现战争结局的最主要的依据是A清政府乘胜求和B中法新约签订C法国内阁倒台D法国从台湾撤军分析: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清政府乘胜求和是导致这种结局出现的原因。而法国内阁的倒台以及法国从台湾撤军,都不是法国获“胜”的体现。中法战争结局的最重要的依据是法国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而法国实现这一侵略目的是通
13、过中法新约,因此,B项应是正确的答案。答案:B8战争的结局所反映出的本质问题在于A清政府已腐朽到无力维护民族利益的程度B封建主义无法与资本主义相对抗C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D李鸿章是中华民族的败类分析:解答此题,要从双方在战场上斗争的结果及战争的结局对比进行着手,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回答时要注意,D项内容虽然正确,但李鸿章仅是清政府的一个缩影而已,故该项不是正确答案。答案:A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1884年7月13日,法国海军当局命令海军中将孤拔:“遣派你所有可调用的船只到福州和基隆去。我们的用意是拿住这两个埠口作质你可以逮捕要破坏闽江封锁的中国船只,以阻止战时
14、违禁品的运输。你也可以用武力阻止一切战备,尤其是鱼雷的安放:战备等于攻击。”裴龙致孤拔中法战争(七)材料2 我们的敌人可能侦悉了我们的企图,因而对我们先下手。如果他们于潮水来时进攻,那地位便完全倒转,(到那时)所有优势,都将到他们手中去,反而对我们不利。但是中国人一直到现在,不敢首先发动战争。法罗亚尔中法海战中法战争(三)回答:清军虽有优势却一直“不敢首先发动战争”,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与法国侵略者“用武力阻止(清军)一切战备”有无必然联系?参考答案:清军虽占优势地位但不敢首先发动攻击,这主要是福建水师奉行李鸿章“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的投降政策,使福建水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造成马尾海战
15、的惨败。这种局面与法军“用武力阻止一切战备”无必然联系,因为福建水师本处于很大的优势地位,并非因法军阻止中国水师不能出击,而是清政府妥协退让,指挥失误,造成坐以待毙,失去了优势地位。10阅读李鸿章的一段言论:“泰西各国战局一开,往往数年不解,必至胜负显判而后已。中国兵舰船本少,又未经战阵,法国船械之精,操演之熟,海上实未可以争锋。陆路则我众彼寡,苟能器械精良。饷粮充备,未始不可与战。但一时战胜,未必历久不败,一处战胜,未必各口皆守。”回答:(1)李鸿章的言论主要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的?(2)据材料,李鸿章对海陆战各持什么态度?(3)李鸿章的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中法战争。(2)海
16、战则必败,陆战可战但久战未必胜。(3)李鸿章对中法战争中双方军事力量的错误估计,导致了他在战争中推行妥协退让的方针,最终导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法国不仅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而且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视野拓展】中法新约被称为“新约”的原因早在1883年6月至9月间,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李鸿章就与法国专使特利古在上海谈判,只是由于法国的要求过于苛刻及法军进展较顺利,双方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到了1884年4月5日,在德籍天津税务司德璀琳的搓合下,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进行谈判,并在天津签订简明条款。其主要内容有:中国承认法国“保护”越南;调回驻防北圻的清军;法国商品可
17、以由越南自由输入中国等。从而为法国侵略我国西南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中法新约的前身。慈禧太后同意了这个条款,认为可因此避免一场战争。然而1884年的马尾海战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卷入这场早已进行的战争中去。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正式对法宣战。宣战后的清军,由于受主和派对法妥协政策牵制而丧失战场上的主动权。所以战事发展并不顺利。此时慈禧太后支持下的李鸿章再次与法国代表谈判。从1884年10月以后,中法双方的谈判从未中止过,只是始终没有达成协议。1885年2月,通过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牵头,清政府授权给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伦敦办事处的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与法国进行秘密议和。不久发生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
18、中国军队获胜,引起法国政局动荡。清政府认为这是议和的最好时机。1885年4月4日,在慈禧太后的授权下,金登干在巴黎与法国签订了停战协定,重申了简明条款有效,并规定中国从越南撤兵,4月7日慈禧太后颁布停战诏令。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这个条约是在1884年5月简明条款的基础上修订的,所以叫“新约”。2阿古柏入侵新疆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武装斗争。由库车回族、维吾尔族人民首先发动,随后迅速扩及全疆。这些武装反清的领导权大多被宗教和民族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建立了许多互不统属的封建神权割据政权,以排满、反汉卫教等反动口号欺骗、煽动民族仇杀,并且相互攻
19、伐,争战不已。新疆陷入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造成浩罕国阿古柏匪邦和沙俄军队有了入侵的可乘之机。1864年夏,原塔什米力克(今疏附县南)的行政官柯尔克孜族人思的克,在当地回民支持下攻入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遭到维吾尔人民的反对;又因久攻汉城(今疏勒)和英吉沙尔不下,便派牌素巴特(今伽师)的回族封建主金相印等赴浩罕国,请求把匿居浩罕的大和卓之曾孙、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等遣回新疆,以便利用他的旗号,达到复辟“叶尔羌汗国”的目的。浩罕国摄政王派军官与布素鲁克在浩罕国搜罗了一批武装力量,于1865年初侵入南疆。随后,阿古柏又先后攻占了一系列地区,吞并了诸多的割据政权,并宣布成立“哲德沙尔国”。至1870
20、年,南疆全部和北疆的部分地区都被阿古柏所侵占。他在新疆实行一种军事封建采邑制度,对各族人民进行野蛮的压迫和恣意搜刮,新疆的社会经济遭到空前的破坏,人民极端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等历史倒退现象。3史学界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态度的不同认识史学界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态度的认识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首先,一种观点认为,清政府不顾和法国开战的危险,派兵进驻北宁、山西,是义正情深的巨大支援。清军入越之初,不但捐弃前嫌,扶植刘永福,还大力资助北圻的民间抗法组织。当越南阮氏王朝投降附敌后,援助失去政治基础,清廷撤兵自保是势所必然。当清军在镇南关、临洮等地大败法军,茹费理内阁垮台,清廷趁势妥协,以挽回台、澎本土
21、危难,也是迫于主客观条件的措施。既然阮氏王朝主动割断所谓藩属关系,清军既无此必要,也不可能代替越军长期战斗。“混淆黑白,将过失完全归咎于清王朝的妥协政策”是不妥的。其次,另一种观点认为,清王朝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是随时寻求与侵略者进行妥协的。说清廷“毅然派兵”援越,“不顾和法国直接开仗的危险”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黑旗军从未“捐弃前嫌”,更谈不上积极扶植其抗法。1884年8月26日下诏宣战后,仍一直欢迎英美等国的调解。战争失利后,同意批准简明和约为停战条件,当在镇南关和临洮等地大败法军时,清政府却乘机签约停战,这种妥协与其说“迫于主客观条件的措施”,不如说是卖国投降的措施。【研究学习】研
22、究课题: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采取妥协态度的原因。活动方式:1结合教材,明确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所采取的态度。2到图书馆检索有关的学术论文。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争取达成共识。有关指导:1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李鸿章采取妥协态度的根本原因。2另外,与外国侵略者作战的军队绝大部分是汉族地主的武装。这是汉族官僚立足朝廷的政治资本,所以,以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在战争中竭力保存自己的实力。这是由满汉官僚之间的矛盾决定。【教学指导】教学思路导析1教材框架2重点难点19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尖锐,中国及其周围邻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法战争是中国
23、边疆危机的继续和发展。中法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因此,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其影响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本节学习的难点是如何认识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局。这场战争结局的出现是清政府推行卖国政策,出卖民族利益的结果。它的出现说明清政府已无力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不亡,国无宁日。重要概念阐释1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它们把中国的邻国变成殖民地,并把这些国家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和根据地。中国的东南
24、、东北、西南、西北边疆普遍受到外国侵略的压力,边疆地区出现危机。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东南、东北、西北边疆地区就出现了危机。因此,又把这次危机称为边疆地区的新危机。2左宗棠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家的湘军将领,也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1861年,左宗棠率湘军一部,勾结外国侵略者进攻浙江的太平军,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洋务运动期间,主持创办了一些军用、民用工业,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在对待外国侵略方面,左宗棠主张坚决反对列强侵略,是抵抗派著名的将领。1875年,清政府派他率军进军新疆,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于1878年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胜利,粉碎了俄、英帝国主义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
25、领土的阴谋。他建议设立新疆行省,开发新疆,对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做出了贡献。教材材料运用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俄人侵占黑龙江,北地形势日迫。兹复窥吾西陲,蓄谋既久,发机又速,不能不急为之备。左宗棠材料2 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但仍丧失一些领土和主权。回答:(1)读材料1,左宗棠对俄国侵略中国持什么态度?(2)材料2中,中国为什么能收回伊犁?据以上材料,如何评价左宗棠?参考答案:(1)反对俄国侵略,坚决收回新疆。(2)原因:左宗棠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侵略者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的阴谋,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俄国的侵略气焰。曾纪泽赴俄谈判,1881年,签订了伊犁条约,中
26、国收回了伊犁。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打击了侵略者,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李鸿章说:“当借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妄求。”材料2 李鸿章在一份电报中说:“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恐孤军深入,战事益无把握。”回答:(1)概括李鸿章求和的理由,他的理由是否正确?为什么?(2)据材料分析李鸿章的主张与中法战争结局的关系。李鸿章的政策是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不败而败”的根本原因吗?参考答案:(1)理由:乘胜求和,法国就不会进一步侵略中国了。否则,战争长期发展下去,对我不利。他的理由不正确。因为乘胜求和更会激起列强的侵略野心。中国已经战胜,没有对中国不利的方面
27、。(2)李鸿章的政策是中国“不败而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朽、妥协退让才是中国失败的根源。文献资料导读彭玉麟等有关镇南关大捷的奏折节录二月初二日(3月18日),法又争扣波,遇冯军,脱洋衣、洋帽挂林木,而窜艽葑即长定府。法以越官长定府知府治己,杀其子,遂无西犯意。冯子材请于潘鼎新,调苏军还中路。法扬言将以初八、九日(24、25日)犯关。冯子材料法必于初七日(23日)礼拜一出兵,决计先发制敌;群议多不欲战,潘鼎新以士气未复止之。冯子材力争,率王孝祺军于初五夜出关袭敌。初七日(23日),法果悉起谅山之众,并力入关,直扑关前隘长墙,攻广军营垒。冯子材告诸军曰:“法再入关,有何面目
28、见粤民?何以为生!”王孝祺以淮军为龙州人所诟病,诸军多轻之,愤甚,皆誓与长墙俱死。初八日(24日),清晨,复大战,贼来益众,炮益紧。冯子材居中,苏元春助之,王孝祺当右,陈嘉、蒋忠汉当左左路即东岭,敌炮最猛。冯子材与诸统领约,有退者,无论何将遇何军,皆诛之;复于各路设卡,以截杀逃者。冯子材、王孝祺各刃退卒数十人。贼势狂悍致死,已薄长墙,或已越入。冯子材年将七旬,短衣草履,持矛大呼,跃出长墙,率其子冯相荣、冯相华搏战,将士齐开栅门涌出。诸军睹冯子材如此,无不感奋。关外游勇客民千余,闻冯子材亲出阵,皆自来助战,伺便随处狙击;冯军扣波五营,自关外西路来夹击其背。于是诸军合力死斗,短兵火器杂进。王孝祺部
29、将潘瀛率选锋袒臂裸体冲入敌阵,故所部勤军伤亡最多。陈嘉争东岭三垒,蒋忠汉继之,七上七下,陈嘉受四伤不退。至酉末,王孝祺已将西路贼击败,亲率军由西岭抄敌后,与陈嘉等合击;而王德榜之军,亦自关外夹击东岭之背,遂将三垒全数夺回。是日,王德榜自清晨出军甫谷待敌,援贼至,率队冲之,贼截为二,援贼因回枪击德榜军。我军奋击大胜,部将张春发、萧得龙战最勇,毙法酋、法匪甚众,余众败走,获其骡马五十余匹,所驮皆枪炮弹药、面饼、洋银之属。德榜遂自外夹击东岭,夺还三垒。法鏖战两日,弹码已尽,而后队军火被截,惶惧无措,顷刻间炮火顿息,遂大溃。我军任意斩杀,贼翻岩越涧而窜。教匪路熟先逸,法兵多歼。此战所毙真法兵、黑兵千余,法酋数十,客匪、教匪数百,遂出关十里而还。是日,冯子材、王孝祺身畔屡有开花炮子坠落未炸。我军曩与法战,被挫之时,率皆阴雨霾雾,独是日大开晴霁,风日光明。此初七、初八日广军会合桂省主客各军血战大捷之实在情形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按:从彭玉麟等有关镇南关大捷的奏折中可以看出冯子材积极应战的态度和在1885年3月2324日率军在镇南关英勇抗敌和大败法军的情况。通过该材料的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法战争结局出现原因的认识,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清王朝的腐朽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