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977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0页
中学综合学科资源库17生态.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综合学科题库生态胡 波(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 张映辉(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阅读材料】一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在生态学中称为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的总和则称为群落。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形成的一个功能整体,是生物与非生物部分构成的不断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生态系统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自然体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大至一片海洋、一个大洲小至一条河流、一块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水库、公园、农田等也构成了人工生态系统。小

2、的生态系统组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态系统合成为生物圈。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在内)及其生存环境的总体。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l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以及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转化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固定在有机物质中,这些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来源。因此,绿色植物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生成者。此外,光合细菌也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能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和硝酸

3、,并利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2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那些异其它生物或有机质为食物的动物,也包括某些腐生或寄生的菌类。除生产者以外的所有生物都是消费者,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物。根据其食性可区分为:草食动物,又称一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二级消费者,或称一级肉食者,以一级肉食者为食的动物称为三级消费者,或称二级肉食者;杂食动物,既是一级消费者,又是二级消费者或三级消费者;寄生者,是特殊的消费者,寄生在其它动、植物身体上,靠吸取宿主营养为生;腐生动物,以腐烂的动植物残体为食。3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也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微生物,包括某些原生动物

4、和腐食动物(如食枯木甲虫、白蚁、蚯蚓和某些软体动物等)它们以动植物的残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维持生命活动的食物来源,并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最终成为无机物质,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度吸收利用。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大约90的陆地初级生成量都需经分解者分解归还大地,再经传递作用,输送给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非生物部分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及活动的场所。包括太阳辐射能,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物(如O2、CO2、H2O 、Ca、K、PO43等)以及连接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

5、种生物彼此互相由食物关系而连接起来,形成食物链。例如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又吃狐狸,可以表示为草兔子狐狸老虎。食物链一般包括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可作为一个营养级,而能量沿着食物链从一个营养级流动到另一个营养级。能是沿着太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途径流动,在这个过程中,能量不断散失。消费者并不全都是在一个营养级中,草食者免子是一级消费者,吃兔子的狐狸属于二级消费者,而吃狐狸的老虎则属于三级消费者。一般说来,食物链的环节不会超过五个,因为能量在沿食物链营养级流动时不断减少,流经几个营养级后,所剩下能量已不足以再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了。在生态系统中,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可

6、能被不同的消费者所食。因此,各食物链又相互交错地连结在一起而形成复杂的食物网。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网),在各个营养级之间进行传递,食物链上的每一营养级都把前面一个营养级获得能量的一部分,用于维持自己生存和繁殖,然后把剩余的能量传递到后一营养级。能量顺着营养级顺序向后递减,前一级能量只能维持后一级少数生物需要,越向后,生物数目越少,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称为能量金字塔。通常后一级食物产量只等于或小于前一级的十分之一,称为“十分之一定律”。据有人估计,海洋生态系统生产一千斤浮游藻类,才能供养一百斤无脊椎动物,后者又只够维持十斤鱼生存,而十斤鱼只能使人增加一斤体

7、重。三环境的化学物质循环化学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称之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为物质循环。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生物圈是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交会处,在太阳能的推动下圈层里进行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既密切相关,又有本质区别。能流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以热的形式吸收消耗,是单向的流动;而物流是循环的,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有机体内,在返回到非生物环境中,形成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大循环。每一种化学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都各具有其独特性,它们对生命系统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每一种化学元素都存在于一个或多个主要的环境“蓄库”里,该元素在蓄库里的储存量大大地超过结合在生命系

8、统里的数量;而元素从蓄库里释放出来的速度是非常缓慢和困难的。对生命系统重要的元素是处于容易被利用的化学形式,或处于容易从蓄库里释放出来的那一部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各种物质,在自然状况下应该是平衡的,即各蓄库之间输出量应该等于输入量,如大气圈中的O2、CO2、N2等,它们的输入和输出都应该处于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所形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现代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从自然界获取大量生存资源,又将大量废弃物还给自然界,从而参与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这样参与破坏了原有物质的动态平衡,并引起物质循环的障碍(物质的积累)从而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因而了解物质循环的规律对研究

9、环境化学来说是必要的。水循环水不但单独构成一个独立的地球化学圈水圈,而且也是生物圈中主要的组成部分,生命诞生于海洋,任何生物机体大部分由水组成,自然界各种化学变化多在水中进行,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离不开水。自然界的水储量巨大,分布广泛,是生物圈中最丰富的物质,地球上的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共约1.5109km3。其中海洋咸水约占总水量的97;淡水只占总水量的3,淡水的3/4又是固态水,分布在地球两极的冰帽和冰川;而气态水所占的比例最小。这些水在地球表面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在太阳能和地表热的作用下,地球表面的水不断被蒸发成水蒸汽,水分还可通过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又凝结为

10、雨、雾等返回地面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地球表面与大气通过降雨量和蒸发量之间的相互变化。水的循环是稳定状态,因为总的降雨量与总的蒸发量相平衡。但是在陆地上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在海洋,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而陆地上的径流量则补偿了海洋的蒸发量。这样的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大循环)和各个地区内(小循环)不停地进行着。如右图所示水的自然循环是依靠其气、液、固三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借助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提供转化和运动能量来实现的。水循环为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提供了基础,给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提供了适宜的场所,成为物质传递的能量纽带,水参加的植物光合作用,既制造了维持生命的必须食品糖类,同时又为生命呼吸提供必须的氧气

11、,此外,水还能起调节气候、清洗大气和净化环境的作用。水循环系统受到气象条件(温度、湿度、风速、风向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土壤、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影响,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水循环起看重要的作用,植物从环境摄取的物质中,数量最大的是水分。例如生长茂盛的水稻,一天大约吸收70t/hm2的水,这些被吸收的水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维持原生质的功能和光合作用,其余大部分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此外,人类活动也能不断改变原自然环境而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例如构筑水库、开凿河道、开发地下水等会改变水的径流路线、分布和运动状况;发展农业或砍伐森林会引起水的蒸发、下渗、径流等过程的变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排

12、出的化学污染物,以各种形式进入水循环,并随循环而迁移、扩散,如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形成酸雨,污染地面水和土壤。土壤和工业废弃物经雨水冲刷,其中的化学污染物随泾流和渗透进入水循环而扩散。碳循环(Carbon cycle)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中心元素,也是构成地壳岩石和矿物燃科(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在地球各个圈层中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在大气中CO2的含量很少,仅为580001012mol,大量的CO2溶解在大洋的海水中,大约为29000001012mol,是空气中CO2含量的50倍,但是,最大量的碳是以碳酸盐沉积物的形式存储在地壳内,其总量达 170000000

13、01012mol。1大气和生物圈之间的碳循环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 CO2以及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并放出氧气。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体内的部分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动植物死亡后,残体内的碳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上述这一循环约需1020年。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是一个在气水表面进行的溶解与解吸平衡过程。上述两种碳的流动与交换过程数量达每年约1000亿吨(以碳计)以上。且都属于较快的碳循环过程。3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的形成和分解。4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形成和

14、分解。后两种碳的自然循环属缓慢形式,需时往往以亿万年计。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矿物燃料的燃烧量大幅度增加,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这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还会引起海水中的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及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大而且变动量小的三种存在形式是;大气中的氮气,海水中的溶解氮,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其余形态的氮则处于不断地复杂变化、流动和交换过程中。大气中除含有大量分子态氮(3900亿吨)外,还含有少数化合态氮如 NH3(2800万吨)、 NO和NO2(610万吨)等。后者在云、气溶胶粒子和雨滴中转化为NH4和NO3,并随雨、雪

15、降落地面。大气中的N2和O2下雨时可在雷电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硝酸盐并经雨水带进土壤供生物利用,称之为大气固氮,但其量很少。流星尾迹和宇宙线的作用,也可以固定一部分大气中的氮。大气中丰富的分子态氮(占空气78)不能为植物所直接利用。氮必须首先通过有机体转化成化合态的氮固定下来,才能被生物所利用。只有极少数专一化程度很高的有机体(如酶类和微生物)才能把游离氮转化为化合态氮而固定下来(硝基或氨基酸),氨基酸联结在一起形成蛋白质。氮的循环过程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氮,合成自身的有机物,最终一部分作为根及残落物还给土壤,其余为其他生物体所消耗,再变成废料还给土壤。在还原者的作用下,还原为有效态氮素,再为植

16、物所利用,如此周而复始进行着反复的循环。这个循环中失去的氮素不少,动物粪便、被灌溉、水蚀和降雨、淋洗的氮最后都流入大海,这些氮素一部分作为海产肥料而还原,但大部分是陆生植物所不能利用的。如土壤中的一部分硝酸盐在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下还原为游离氮而返回大气。C6H12O66KNO36CO23H2O6KOH3N2O5C6H12O624KNO330CO218H2O24KOH12N2但是生物固氮、大气闪电固氮以及化肥的施用等,可以弥补氮素的损失,从而保持陆地氮素的平衡。大量种植豆科植物可以达到生物固氮。另外,火山爆发时,喷射出的岩浆,也可固定部分氮,为岩浆固氮。然而利用上述方法固氮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工

17、业固氮是人为的通过工业生产的方法把大气中的N2固定下来,合成氨或氨盐为氮肥供植物利用。据统计,物理化学(电化学和光化学)的固氮量平均7.6106t/年,生物固氮量为54106t/年。近代工业固氮化肥生产固氮的数量又远远超过其他固氮量。据估计,到2000年时,化肥的产量将达到1108t。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如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汽车尾气等产生的氮氧化物进入环境在阳光作用下引起光化学烟雾以及大量使用化肥、过量的硝酸盐排入水体,引起江河湖海水体富营养化,将污染大气和水体环境。磷循环磷是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磷是细胞内生化作用的能量高能磷酸键存在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高能磷酸健存在于腺苷二磷酸(ADP)和

18、腺苷三磷酸(ATP)的分子内。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只有磷酸化才能使光合作用的碳有效地固定。可以说,没有腺苷磷酸分子,没有磷元素的参与就没有生命活动。岩石和土壤中的磷酸盐经风化淋浴而进入河流,然后汇入海洋并沉积海底,直至地质变迁成为陆相而再次参加循环,故一次循环需数万年。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由来自磷酸盐矿、有机残体的各类磷酸盐以可溶性磷酸盐进入环境。可溶性磷酸盐被植物吸收,动植物死亡后,各种有机残体经还原者分解又使磷酸盐返回到土壤,供生物体吸收利用。生物体对磷的需求量极大,而可溶性磷酸盐主要留在土壤表层。它们随雨水沿湖泊、江河的径流输送入海,其中除少量鸟类及鱼类能使部分磷重返土壤(每年也只有61

19、04t)外,其余的磷进入海洋沉积,不能继续参与陆地磷的循环,以致造成磷循环的不完全而引起“缺磷”状态的出现。人类每年必须开采磷矿石用来补偿磷循环的不足。目前人类大量开发和利用磷酸盐矿物以大量生产化肥和洗涤剂,其结果使相当量的磷的化合物参与环境中的磷循环,造成水体中含磷量升高,使水生植物生长过盛,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硫循环硫在生物体中含量很少,但作用很大。硫以硫键联结着蛋白质分子,成为蛋白质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陆地和海洋的硫以H2S、硫化物和硫酸盐的形式参与硫的环境循环:大气中的硫(SO2、H2S)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海水散发以及生物分解过程中的释放,这些硫化物通过降水、沉降、表面

20、吸收等作用,进入土壤,回到陆地和海洋。生物体所需要的硫,主要来自无机的硫酸盐,部分从氨基酸和半胱氨酸中获得,生物体中的硫以巯基(SH)的形式结合。它们在细菌作用下分解、矿化,在厌氧条件下还原成硫化物释放。生物残体经过土壤微生物活动,转化成可溶性盐类被植物吸收,或返回土壤和大气,可再次进入植物体,形成陆地生态系统中硫的循环。如果随地表泾流进入海洋,这部分硫就沉积在海底而不能再返回陆地参加循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大量硫化物的释放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急剧增加,加大了硫在自然界的循环量,并造成了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特别是烟雾和酸雨,正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杀手。

21、四生态平衡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地进行着,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内部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就叫生态平衡。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这种平衡还表现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那么自然的生态系统为什么能保持这种动态平衡呢?这主要是由于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在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变中,依靠内部组成部分之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不断调整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而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通过多渠道进行,当某一渠道受阻,其它渠道可以起补尝作用,当某一部分出现了机能的异常现象,就可能被其它

22、部分的调节所抵消。例如环境的自净能力,就是对化学污染物质污染局部环境的调节。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自身所具有的,是生态系统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多样性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复杂性,对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再强,也是有一定限度的,超出了这个限度,调节就不会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通常把这一界限称为阈值。阈值的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性,一般说生态系统种类越多,组成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抗击外界变化能力越强,其阈值愈高,而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成分越单调,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越小

23、,阈值就较低。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冲击时,若冲击能力超过阈值时,将导致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崩溃,这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被破坏,食物链断裂,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断,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瓦解。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雷击火灾等,由这一类原因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也叫原生环境问题。人类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强烈地干扰着自然生态环境。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缺乏科学预见不顾子孙后代的掠夺式开发,往往引起森林破坏,水土流失,河流干涸,水源枯竭,草原荒芜,土地盐碱化、贫瘠化、沙漠化

24、,气候异常等恶果。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化学污染物质进入人类生态系统。目前由汽车排放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光照下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由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大量排放造成的酸雨污染应问题,由于硫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大量排放造成的酸雨污染;由于喷气式飞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大量使用氯氟甲烷类致冷剂而造成的地球高空平流层臭氧层的破坏,由于氮磷化合物过量排放进入水体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各种有毒有害重金属和有机农药大量排放造成的水污染问题,由于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和营养级传递,在生物组织内富集而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等等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类社会的发展。由此所引起的生态

25、平衡的破坏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正如恩格斯早就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人类在开发自然,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但与此同时,自然界也报复了人类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由于任意排放各类废弃物造成人类生存的地球、大气、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导致地球生态平衡破坏。【基本训练】一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对水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1下列对于蒸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B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C 蒸腾作用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D 蒸腾作用可以吸热降温,避

26、免叶片受阳光灼伤而枯死2植物根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是 A 根冠 B 分生区 C 伸长区 D 成熟区3若一株植物一生当中吸收的水分为300kg,则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大约为 A 190kg B 290kg C 90kg D 3kg4水分出入植物细胞,主要决定于细胞中 跟外界溶液之间的浓应差。当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断失水时,其 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参考答案】1B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可以促进溶解在水中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但不能促进植物对无机盐的吸收。2D成熟区生有根毛是吸收水分最活跃的部位。3B根吸收的水分有99%左右都由于蒸腾作用而

27、散失掉了,只有1%左右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其他的代谢过程。若一株植物一生当中吸收的水分为300kg,则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大约为30099297kg4细胞液,原生质层二氮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生长都需要吸收含氮的养料。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但它不能被大多数生物直接吸收,多数生物只能吸收含氮的化合物。因此需要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氮的化合物,才能作为动植物的养料。这种将游离态氮转变成化合态的氮的方法,叫氮的固定。在自然界,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气变成含氮化合物,种植这些植物时不需要施用或只需施用少量氮肥。另外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化合及工业合成氨也属于氮的固定。1

28、写出在电闪雷鸣的雨天,氮气在空气中发生一系列反应的方程式,并简述“雷雨发庄稼”的道理。2简述闪电产生的原理,并简要定性分析闪电在固定氮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3固氮酶含于固氮细菌体内。其功能是在无氧条件下,将分子氮转化为氨或铵盐,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态氮是继光合作用后,人类在地球上发现的最重要的生化反应。各种固氮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奇特固氮本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都含有固氨酶固氮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固氮酶在微量钼元素和酸性环境下,它能将空气中60以上的氮气转化为NH4+,写出有关“固氮”反应式。在钼的硝酸盐还原酶催化作用下,硝态氮(NO3)在酸性较强时可还原为亚硝态氮(NO2),写出有关反应式。【参考答

29、案】1N2O22N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电闪雷鸣的雨天会产生放电现象;使空气中的N2和O2反应生成了NO,NO又被氧化成 NO2,NO2在雨中与水反应生成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土壤中,并与土壤中的矿质作用生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这样,就使土壤从空气中得到氮,促进了植物的生长。2闪电是云层之间产生很高电压后,将空气击穿出现放电现象,所以闪电所起的作用是将空气中稳定的氮电离形成离子,使其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3N28H+6e2NH4+NO32H+2eNO2H2O三右图是一个管理良好的农牧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示意图。1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硝酸盐,植物根细胞表面所吸附的 离子

30、,可以与土壤溶液中NO3离子进行 ,达到根表皮细胞细胞膜外表面的NO3,以 方式进入细胞内部。 2人体摄取牛、羊的奶和肉,获得大量蛋白质,蛋白质在人体中转化形成尿素。排出又可作为良好的氮肥归还土壤。 人体中消化蛋白质的酶主要有 和 。 由消化道吸收入血的氨基酸,经血液运输进入细胞以后,一是直接被用来合成各种 。二是经 ,形成新的氨基酸。三是经 ,分解出的氨基转变成尿素。 3试分析该农牧生态系统中氮循环保持平衡的机制。【参考答案】1HCO3 交换吸附 主动运输2(胃、胰、肠)蛋白酶 (肠)肽酶组织蛋白,氨基转换作用,脱氨基作用3一个管理良好的农牧生态系统中,氮循环是处于平衡状态的。植物从土壤吸收

31、硝酸盐类,又通过消费者(家畜)的粪便排出归还土壤。即使有化肥输入和对家富的附加饲料输入,但为肉、奶的输出所平衡四某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简图如右图所示:1硝化细菌能够将NH3氧化为硝酸和亚硝酸,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该生态系统的豆科植物不施氮肥仍能表现出良好的长势,其原因是什么?3遭雷击后的庄稼会变黄,一段时间后在根部长出新枝,并发现长势比周围田块未受雷击的庄稼更好。试解释庄稼长势更好的原因。4如其带电雷雨云与大地间的电压为2109V时发生雷击,在4109 s内导入大地20C的电荷,则这一过程的平均电流为多大?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内能?这相当于多少千克燃烧值为3104kJ/kg的煤完全燃烧释放的

32、能量。【参考答案】1略2根瘤菌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以满足自身营养的需要3雷击后生成的HNO3随雨水落到田地,同土壤中的矿物作用,形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盐或氮肥,促进了庄稼的生长。4 5109A 4107kJ 1.3103kg五磷是有机体不可少的重要元素,高能磷酸键在二磷酸腺苷(ADP)和三磷酸腺苷(ATP)之间可逆地移动着,它是细胞内一切生化作用的能量。光合作用产生的糖,如果不进行磷酸化,那么光合作用中碳的固定将是无效的,在每个腺苷分子中,有一个磷原子是绝对必要的,没有它就没有生命。 1右图是三磷酸腺苷(ATP)的分子结构:ATP的化学式为 ,摩尔质量为 。每摩尔高能磷酸键水解时可释

33、放出30.5kJ的能量,而每摩尔低能磷酸键水解时只能放出14.2kJ的能量。如有50.7g ATP完全水解,则能放出 kJ的能量。如将其加入到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中和,则需消耗 mol氢氧化钠。高能磷酸键的形式与断裂的反应过程即是“能量分子”传送能量的过程,转化关系为: 其中ATP与ADP;ADP与AMP的分子量均相差80,则反应是 A 释能反应 B 吸能反应 C 水解反应 D 磷酸化反应写出由AMP形成“能量分子”ATP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能量的变化值。2植物缺乏含磷的无机盐,会出现 A 茎杆软弱,容易倒伏B 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C 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是暗绿色D 只开花不结果实

34、下列哪种物质是合成核苷酸和三磷酸腺苷分子所必需的 A 硫酸 B 磷酸 C 盐酸 D 碳酸鱼脑中富含磷脂,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 ,此外,线粒体膜和内质网膜等 的主要成分也是磷脂。【参考答案】1C10H16O13N5P3 507g/mol7.52kJ 0.9mol1mol ATP完全水解放出的热量:230.5kJ114.2kJ75.2kJ。0.1mol ATP完全水解产生0.3mol H3PO4。B、DAMP2 H3PO4ATP2H2O61kJ2C本题考查的内容是有关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含磷的无机盐在植物生活中可以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的成熟很早;缺

35、乏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呈暗绿色,并出现紫色。B磷脂双分子层 膜结构【综合练习】一1秋夏之交时,在鱼塘水面会看到大群鱼儿浮于水面游弋的景观。这是因为 A 鱼儿需要吸入氧才能维持生存B 气温过高,使水面气压高导致水中溶氧量减少,鱼儿从水面空气中补充氧C 气温过高,水面气压低,导致水中溶氧量减少,鱼儿从水面空气中补充氧D 鱼儿排出呼吸时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以保证水中适量的溶氧量2为保持鱼儿的健康,增加水中适当的溶氧量,应采取的紧急拯救措施是往水池中加入 A Na2O2 B H2O2 C CCl2 D CaO2【参考答案】1 C2 D二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蛇与老鼠和其它生物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在维

36、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蛇是老鼠的天敌,是通过接收热辐射来发现老鼠的。假设老鼠的体温约37,它发出的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为m。根据热辐射理论,m与辐射源绝对温度T的关系近似为Tm2.90103mK。1老鼠发出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为 A 7.8105m B 9.4106m C 1.16106m D 9.7108m2老鼠发出的最强的热辐射属于 A 可见波段 B 紫外波段 C 红外波段 D X射线波段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 大米鼠蛇人B 阳光青草鼠蛇人C 青草鼠蛇鹰D 营养物质鼠蛇鹰4上述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可与其它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 A 有些生物的存在只

37、是为了别的生物的存在提供食物B 生物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客观联系C 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将导致其它生物的消失D 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将导致生态平衡以破坏【参考答案】1 B2 C3 C4 B三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西北黄土高原,总面积达53万平方公里,这里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在历史上曾经是林草茂盛、沃野千里的绿原。据史书记载,在西周时期,这里森林覆盖率为53%,其余地方则为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因而黄河的很多支流当时都清澈见底。后来经过秦汉、唐宋、明清三次大砍伐和连绵不断的战争,森林遭到严重破坏,延续到解放前夕,水旱灾害无穷。解放后又连续开荒种田,破坏了草原植被。结果“越穷越垦,越垦越穷”,造成了恶

38、性循环。黄土高原的变化,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深入西北实际考察,提出了种树种草的正确主张。科学家们经过深入研究,认识到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关键在于重新绿化,恢复森林植被,以制止水土流失,进而净化水源。10年来,西北人民终于创出了一条“林中有田,田中有草,草中有林”,田、林、草相结合,农、林、牧齐发展的科学治山致富之路。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昔日绿原重回西北,黄河水清是可以实现的。1由此可见 A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 运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C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D 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

39、被人认识利用的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A 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B 黄土疏松,该地区多暴雨C 黄土高原地面支离破碎D 该地区河网密布3要为农业创造比较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 30% B 40% C 50% D 60%【参考答案】1D2B3A四读池塘生态系统图l池塘生态系统分解者是 。2池塘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当地农民利用池塘养殖主要吃水草的草鱼、鲸鱼来提高淡水养殖产量,其理由是 3池塘两侧的村庄农民迫切希望提高淡水养殖产量,将大量洗衣服、洗头发等生活污水以及乡镇企业含氮、磷的废液(无毒)排入池塘,结果导致鱼类大批死亡,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A 养分剧增,藻类减少B

40、浮游生物过度繁殖,生产者减少C 有机物质大量积累,水中过度缺氧D 藻类过度生长,食物链缩短4农民的愿望与结果出现反差给我们提供的哲学启示是 【参考答案】1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2水草和各种浮游植物。缩短食物链,减少能量损失。3C4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五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放特别节目(望长城)中,提及我国西部的“楼兰国”,楼兰在西汉时期曾经森林茂密,草原广袤,生态优越,人丁兴旺草原上生存着兔、鼠、狐、鹰等动物,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等)致使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今该地区已成为一片沙漠。1造成生态平衡破坏的主要原

41、因是失去了森林的哪些保护作用?2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生产活动都要放在生态系统的 的普遍联系中,放在立体交叉的生态网络中和生态系统的 过程中加以考察,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3在上述生态系统中的几种生物构成的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4假如当时由于某种原因使鼠大量死亡,兔的数量将 【参考答案】1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动态平衡354减少六观察右图并回答以下问题:l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吸收CO2,可以通过 作用将CO2,释放到大气中。2人类活动可经由多种途径增加大气中的CO2。请写出下列会产生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石灰窑生产石灰: 煤炭燃烧: 汽油

42、燃烧: 3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化石燃料的消耗激增,导致大气中的CO2显著增多。这一变化始于历史上的 时期。4如果说以CO2为主的一些气体在大气中的积聚会造成所谓温室效应,那么由于 、 将会导致海平面上升。5如果海平面上升,我国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 市、 市、 市就将会受到影响。6简述题图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参考答案】1光合 呼吸2CaCO3=CaOCO2 CO2=2CO22C8H1825O2=16CO218H2O3工业革命4海水受热膨胀、冰川融化5上海、天津、广州6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应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七世界上最大的有机体不是大象、巨鲸和恐

43、龙,而是树,从生物学角度讲,树的个体大有利有弊。1各举出一例说明由于树体大而产生的对生存的利弊之处。 2如右图所示是樱桃树(落叶树)和柏树(长青树)。樱桃树叶表面大,柏树叶细小,决定树叶的这种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 阳光 B 温度 C 水 D 土壤3比较两种树的形状,哪种树容易被风吹倒?4试设计一个模拟实验,研究树的高度及树干的粗细对树在风力矩作用下(假设风力集中作用在树的顶端附近)发生弯曲的影响,请给出所设计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及数据记录表格。【参考答案】1有利于在生存竞争中取胜,可以先于树荫下的植物吸收阳光,获取存活与生长需要的能量;由于树高大,容易被风力吹倒,所以需要有十分结实的结构来

44、支撑。2A3樱桃树,风力对树根部形成的力矩大。4实验装置图如右图: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砝码质量 kg次数长度对弯曲度的影响粗细对弯曲度的影响木条长度cm下弯长度mm木条直径cm下弯长度mm12345八20世纪初,人类大量捕杀大象以获取象牙,造成地球上大象数量急剧减少,后来国际上采取措施,禁止捕杀大象,但仍有少数偷猎者伺机捕杀。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引起地球自然环境恶化。试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为什么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衡?2后来人们研制出人造象牙,其主要成分的结构是,它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则合成象牙的单体是 A (CH3)2O B CH3CHO C HCHO D C

45、2H2和H2O【参考答案】生物和化学的综合。考查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情况。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营养结构,各个营养级都有一定种类数目的生物,如果某个营养级的某种生物被捕杀,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其它生物来代替,这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但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平衡会遭到破坏。2C 九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

46、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地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针对上述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并论述解决这一问题的意义。提示:可以运用经济、政治、哲学、地理等某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或综合各学科知识回答问题。十某池塘中生长着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虾、鲫鱼、草鱼、乌龟等水生动植物。由于池塘附近有一些工厂和居民区,经常向池塘中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经检测,池塘中汞、镉等重金属严重超标,氮、磷等大量富集导致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造成水中溶解氧含量的变化,使水体处于严重缺

47、氧状态,致使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腐败。其尸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出难闻的气味(硫化氢、氨)。1请写出该池塘中一条含有4个营养级的食物链。2在该池塘中体内汞、镉等重金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什么?3氮、磷是生物体内必需的大量元素,为什么池塘中氮、磷含量过高,反而会污染水质。4池塘中难闻气味的物质硫化氢、氨是尸体中何种有机物分解产生的?5该池塘生态平衡遭破坏的因素是什么?6请根据所学的知识,谈谈如何对该池塘进行治理,使其恢复生态平衡?【参考答案】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乌龟该池塘中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形成的食物链既符合题目要求,也符合生产实际。2乌龟因为汞、镉能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起来,营养级超高

48、,汞、镉的含量越多。3池塘中氮磷含量过高时,植物因吸收大量的氮、磷而生长旺盛大量繁殖,浮游动物也因浮游植物的增多而迅速增加。它们因呼吸作用而消耗大量的氧气,使水体严重缺氧,鱼类等生物因氧不足而死亡,腐败,污染了水质。4池塘中硫化氢、氨是尸体中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的因为尸体中的有机物为糖类、脂肪、蛋白质,从组成元素来看,糖类和脂肪只有C、H、O三种元素组成,而蛋白质由C、HO、N以及P、S等元素组成。5该地塘生态平衡遭破坏是人为因素引起的6答案略,学生自己发挥十一鱼池是一种水生生态系统,它是鱼类、绿色植物、微生物等鱼池生物及其所生存的水、空气、土壤(指鱼池“底质”,富含有机质等还原性物质和嫌气性微生

49、物)等非生物环境的整体。空气提供的溶解氧,在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了鱼池水“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的溶解氧标准。计算、简答下列有关鱼池生态系统的系列问题。1已知温度一定时,在一定量水中溶解某种气体至饱和的溶解量(质量),一般与气体的压强成正比。试根据20时压强为101kPa的氧气的溶解度为0.031,计算20时常压下鱼池表层水的最高溶解氧含量(mg/L)。2在鱼池生态系统中,是由哪些供氧源和哪些生物化学的耗氧过程,构成池水中的溶解氧平衡的?写出蛋白质水解产物 RCH(NH2)COOH发

50、生脱氨、脱羧变成 RCOOH的生物化学氧化分解的反应式。3渔业水质标准为什么要分时段规定一天中鱼池水体溶解氧的含量标准?养殖密度过高时,一天中什么时候最易发生死鱼事故?为什么?4及时清除鱼池的池底淤泥(称为“清塘”);将投放的饵料和有机肥料,先经堆沤足够时间使充分发酵后再投入鱼池,两者为什么都是高密度养殖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5鱼池中的藻类和菌类的共生关系,是怎样为养鱼创造了必须加以维护的有利条件的?【参考答案】19.3mg/L2供氧源:大气中的氧气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耗氧过程:生物的呼吸作用和需氧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氨基酸的有氧脱氨脱羧:RCH(NH1)COOHO2RCHOCO

51、2NH33见下面的34对鱼池高密度养殖,两者更是预防鱼池缺氧、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技术措施。5见下面的51由气体定律和题中有关信息,可知在一定温度下,l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某气体的体积数,若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而成为溶解度数据时,一般也与气体的压强成正比。据此,并用空气中O2的分压强为空气总压强的21(因为O2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以及101 kPa压强下,20时O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31的已知条件,即可算得在此通常状况下鱼池表层水的最高溶解氧含量。23鱼池中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在白天起重要的供氧源的作用,使池水中的溶解氧保持较高的水平。到夜间,鱼池中需氧有机物的氧化耗氧,以及生物的呼

52、吸耗氧,就得不到这种光合作用产氧的补偿,而使池水中的溶解氧水平不断下降直至黎明。因此,在近午夜至黎明这段时间里的鱼池水体溶解氧含量标准,理应定得低些;过度养殖或养殖不当的死鱼事故,最易发生在黎明时。4为发展经济而提高鱼池养殖密度,就更需注意防治鱼池缺氧,以维护生态安全。高密度养殖时,池底将易积聚更多的有机质、池底淤泥将有其较高的耗氧量,故更应注意及时“清塘”。使堆沤饵料和有机肥料充分发酵,可大幅度降低其入池后相应过程的耗氧量。5菌类的生理活动,协同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还有来自空气的溶解氧),使鱼池中的有机物发生生物化学的氧化作用等复杂反应而被分解,一方面使菌类得以生存;另一方面产生无机养分

53、供藻类等绿色植物生长,而藻类则是鱼类的重要食物。可见藻类既能制造食物,又同时跟水草一样能在白天供氧,是鱼池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者”,必须配合施加有机肥料,依靠藻菌共生关系来保证其生长。解本题过程中系统运用的是生物化学视角,同时主要综合了相关的环境生物学知识。十二下图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某地的生态结构图。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有关问题:l将正确的选项填在上表相应的空白格内A 流域蓄水能力降低 B 围湖造田C 水土流失 D 旱涝增多2为了保障本地区农业的良性持续发展,目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B 绿化造林、兴修水利C 退耕还湖,扩大水域面积 D 发展乡镇企业,增加人

54、均收入3围湖造田对本地区水患的影响在于:A B 4该地区旱涝发生的规律是:A B 5综合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原理?6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洪涝灾害,是天灾还是人祸?你是怎样理解的?【参考答案】1 2C3A减小了湖区的水域面积,降低了流域的蓄流能力; B降低了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增加了干流的排洪负荷。4A梅雨过强,梅雨期过长则涝灾发生;B梅雨期过短,梅雨过弱则旱灾发生。5答: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

55、整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引起质变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6答:既是天灾,更是人祸。说是“人祸”:长期以来,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森林资源被乱砍乱伐,造成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下游湖泊泥沙淤积,再加上长江中下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萎缩,蓄水调节功能减弱;说是“天灾”:恰逢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我国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猛增。降雨集中,持续时间长。本题以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不断发生洪涝灾害为背景,以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人们得到大自然严酷惩罚的事实

56、为依据进行题目立意,意义深远。本题涉及地理、生物、自然、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知识。有理论深度和综合的强度、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培养学生遵循科学规律办事和科学的决策能力大有益处。题目情景新、立意高、设问巧,本题综合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要应用学过的知识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系统分析,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规律,学会正确地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十三20世纪初,美洲亚利桑那州为了发展当地野生黑尾鹿种群,在该洲北部草原上进行了系统消灭鹿的天敌狼和美洲狮的工作,以维持生态平衡。随着狼和狮的减少,鹿群迅速增多,但不久却出现了大量鹿群死亡现象。请回答:1按上文写出食物链 2用简单图式表明土

57、壤氮元素在“植物鹿狼”食物链中循环的情况。3生态平衡的发展规律是 ,特点是 。4请用生态学原理解释鹿群死亡现象。5为避免上述结果,应采取什么措施?6人类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的事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参考答案】这是一道文理综合题,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要求考生用教材上的理论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学风,意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克服由于文理科交叉与渗透而引起的思维障碍,充分调动思维,使知识迅速迁移和转换,从而做出准确圆满的解答。1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可知,其食物键是:草鹿人。2土壤中氮元素在“植物鹿狼”食物链中循环的情况如右图所示:3生态平衡的发展规律是

58、: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特点是: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4大量捕杀鹿的天敌:狼和狮,使鹿过度繁殖,植物大量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鹿群因缺少食物来源而大量死亡。5禁止捕杀狮和狼;植草种树,恢复鹿群生存的植物环境。6人类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的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十四右图表示发生在某些地区的相互关联现象。下列各项是其中的一些中间环节,按因果关系将图中的代码分别填入各项前的括号内。(每个代码限填一次)( )生存条件恶化( )劳动生产率低,需要增加劳动力( )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土地生产力下降( )人均资源减少( )当前的生

59、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不完善,需要多养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人均收入减少( )教育落后,环境意识薄弱( )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参考答案】依次为:i或j,a或b,e或f,j或i,c或d,g或h,b或a,d或c,h或g,f或e。十五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墨累达令河流域某农场土地利用图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下图中的空白框内,使系统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A 秸秆 B 牧草 C 羊粪 D 羊毛、羊肉 E 增加土壤肥力 F 调节小麦、绵羊的生产规模2该农场对市场的适应性较 ,农民收入的波动性较 。3该农场种植的冬小麦,收割期通常在 (填写字母代号)。A 二、三月 B 五、六月

60、 C 八、九月 D 十一、十二月4该地处于 (地形区)的西侧,降水量较 ;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是 。5该地区早先并没有绵羊,随着新大陆的发现,欧洲人开始在当地发展畜牧业,以后,澳大利亚因此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分析该地区适合发展畜牧业的主要自然条件。答: 。【参考答案】1如下图所示2强 小3D4大分水岭 少 承压水(或自流水)5丰富的热带草原,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澳大利亚大陆缺少羊、牛、马等畜种的天敌,有利于羊、牛、马的自然繁殖和人工饲养。澳大利亚现在绵羊总数约1.6亿只,与中国并列世界第一十六读下面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M1填出图中A、B、C、D、E、F、G、H、

61、M所代表的分子式、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名称。2绿色植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葡萄糖,葡萄糖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它在人体组织中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以供应人们所需要的能量,试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4从图中分析,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试述自然界消耗CO2的三种主要途径。5土壤是一种带负电荷的胶体,因此在土壤中施用含氮总量相同的下列化肥时,肥效最差的是 A 硫铵 B 氯化铵 C 碳铵 D 硝酸铵6结合上图、下左图,回答下列问题:生态系统中碳

62、循环首先依赖于 图中分解者通过 和 两种分解方式将生物组织中的碳放回大气中。图中A中的碳,除碳酸盐外,通过 回到大气中。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 状态进行循环,碳循环始终与 结合在一起进行。 7联系上图、上右图,回答下列问题:上右图A表示 的分解作用。上右图B、C表示 ,D表示 ;若D ,碳循环就无法进行。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 形式存在的。当今自然环境中的“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 增加造成的。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中 和 。8联系上文三幅图,概略地说明生物出现后显著的地理意义。【参考答案】1A二氧化碳 B氧气 C氧气 D二氧化碳 E氮气 F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硫和腐殖质 G游离氧 H

63、无机物 MH2O、NH3和其他化学元素2反应方程式略3反应方程式略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溶于江水、海水 岩石的风化5D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有氧呼吸 发酵(无氧呼吸)燃烧气体(CO2) 能量流动7微生物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一旦停止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二氧化碳 对植被的破坏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8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十七读下面的报道,回答有关问题。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代的古墓。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大意为:从春季2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

64、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烧草木灰;不准捕捉幼鸟或掏鸟卵;不准毒杀鱼龟;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以上禁令,到7月才得以解除。1田律可称为世界上第一部 法。2从哲学上讲,人们在秦代时已经能够意识到人与环境之间 的辩证关系。懂得了发挥 和尊重 的重大意义。3从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田律中种种规定的合理性。4目前,人类对生物资源破坏严重。其个人行为的动机和无知点分别是什么?5举例说明今天我国制定的类似田律中保护生态系统的具体措施。【参考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学科秦代农业生产管理条例、哲学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地理学科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三部分知识。本题的命题思想主要体现在大力挖掘

65、历史资料田律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史料,联系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关系等多学科知识点,实现本题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功能。1环境保护2对立统一 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3生态系统各组分间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内在关系,不科学地打破这种内在联系,生态平衡将被破坏。田律中种种规定正是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维持生态系统各部分间的物质和能量平衡的有效措施。4动机为看重自然资源的经济属性,无知点为忽视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5休鱼制度、草田轮作、禁止长江中上游砍伐森林、自然保护区。十八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花费2亿美

66、元建造了完全密闭的“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这是一个占地1.3万平方米的钢架结构的玻璃建筑,远远望去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温室。透过玻璃往里看去,温室内有麦田、草地、鱼塘和微型“海洋”等;室内还放养着猪、牛、羊和其它家禽。从 1993年 1月,8名科学家和家人入住以后,科学家们一边从事科学研究,一边养鸡养鸭,耕种收获,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两年中只为他们提供包括种子在内的物品,其余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解决。能源,取自太阳能;氧气,由自己种植的植物制造;粮食,全靠自己在里面种植收获;肉类和蛋白质,取自自己养的鸡、鸭、猪、羊;甚至包括里面的气温和气候,也由自己控制,并尽可能地模拟地球气候。总之,他们必须

67、设法保证这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一年多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园2号”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生物圈2号”的氧气含量从 21%下降到14%。加之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致使粮食歉收,科学家们不得不靠吃种子勉强度日。最后,科学家们提前撤出实验室。更令人意外的是,“生物园2号”运行3年后,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大幅度增加,足以使人体合成维生素的能力减弱,从而危害人体健康。1“生物圈1号”应该是 2试比较美国的“生物圈2号”内的生态系统与地球上的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3试设想科学家们如何维持“生物圈2号”的生态平衡。4导致这场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68、5试述美国的“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参考答案】1地球2模拟的生态系统毕竟不是自然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生物种类少、食物链的复杂程度比农田生态系统差,需要人为调节而不是自然调节。因此,模拟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要差得多。3绿色植物不能过多,否则二氧化碳和肥力不足;动物饲养不能太多,否则氧气消耗会增加;科学家要维持气候、大气成分、生物种类和数量平衡,创造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4大气成分发生变化,内部气候没有调节好,粮食歉收等导致实验失败。5说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一样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应当努力

69、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十九几千万年前,在大海中间,一座海底火山喷发了,滚烫的岩浆越积越高并不断向四处蔓延,就这样,在海中形成了一座岛屿。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日晒和风吹雨打,岩石裂成碎片,海浪冲蚀着这些碎片,后来就这样产生了土壤和沙子。在这裸露的土地上没有任何生命存在。后来,风和鸟带来了植物种子、蜘蛛和其他小生物。首先,只有植物才能生长,因为只有它们才能在阳光下从土壤里的矿物质、水和空气中吸取营养。同时有许多动物在岛上登陆,但它们找不到食物。蜘蛛织网徒劳无用,因为没有可以捕捉的昆虫,没有植物可供昆虫食用之前,昆虫也无法生存。所以,在这座新岛屿上,植物才是生命的先驱。阅读上文,回答:1火山岛主要是由

70、 力作用形成的。2岩石变成沙子、土壤是 力作用的结果。3内外力作用同时进行并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讲,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力的作用。4若文中提及的“蜘蛛”这条食物链成立,则其中包含了 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 ;生物体的个体数量最少的是 ,原因是 5生物对火山岛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植物才是生命的先驱”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6火山岛上的各种生物与周围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了这个岛屿的生态系统。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A表示 者,主要指 ;B表示 者,指 。C的作用是 D指 ,如 等。在上图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以无机物的方

71、式存在的是 (填数字)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通过 进行循环利用,从而维持着生物圈营养物质的 。【参考答案】1内2外3内43 昆虫 蜘蛛 能量在食物链的营养级上,是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5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机物质的合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的捕获,都离不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总的反应式是:水二氧化碳淀粉(储藏能量)氧气其实质包含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是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为复杂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是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过程;二是利用太阳的光能,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的同时,把光能转变为贮藏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这是光合作用的能量转化过程。可见植物的出现是其他生命物质产生的前提条件,植物是生命的前驱。6(提

72、示:据箭头的变化情况判断,箭头“两出一进”必是生产者,然后顺次推导。此图既考查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关系,由强调了物质在循环过程中的存在方式。)生产者 绿色植物 消费者 各种动物把生物遗体分解成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这些元素和化合物再回到土壤、空气和重新利用非生物环境 光、热、水、空气、矿物质等1和5食物链 收支平衡二十生态读下列材料和漫画,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材料:木材开发完了,开发生产蘑菇,土地沙化了只好出卖黄沙,人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后果不堪设想漫画:【参考答案】评分要点:拟题恰当;联系实际,论证有力,观点鲜明,语言流畅,可得满分;若有偏差,可视情况给分。二十一下图是“

73、四位一体”的生态模式,它是将沼气池、猪舍、蔬莱栽培组装在日光温室中,温室内的三项相互利用,相互依存。根据图中事物的相互关系完成关系框图【参考答案】本题涉及生物、化学和地理学科。A 氯气 B 猪粪 C 二氧化碳 D 有机肥 E 产品(猪肉、蔬菜)二十二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久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了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

74、、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了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气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一蚕一鱼”依业结构,变成了“桑一蚕一气一鱼”的新型农业结构。1写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2简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 。3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从水中获取 。4根据下图,在下列B方框内填出恰当的文字,形成桑基鱼塘物质循环的示意图。5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进行着非常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其呼吸类型有:好氧型、厌氧型和兼气型(如酵母菌)三种。试分析这三种微生物的数量在沼气池中的消失规律: 。 A B6从能量来源来划分,沼气属于,从能量转换来说,沼气属于 能源。7桑基鱼塘生态农业布局的形成及其发展,从

75、哲学上看给我们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这是涉及地理、生物、化学、哲学方面的知识的综合题。从命题的指导思想来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此外,生态农业的发展历史、典型代表和太湖流域的生态农业等也是学生应该注意的地方。1桑蚕小鱼大鱼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10%定律又称林得曼定律)3游离氧4见右图5沼气发酵的开始阶段,好氧型和兼气型微生物大量活动和繁殖。但随着水中氧含量的减少,好氧型微生物的活动受到限制,而兼气型和厌氧型微生物活动加强,最终好氧型微生物大量死亡而厌氧型微生物和兼气型微生物则大量繁殖6太阳能 二次7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想问题、办事情从实际出发;要用联

76、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观点想问题。二十三2001年4月份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以以卧龙自然保护区为例谈保护区的生态退化为题,刊登了美日密歇根大学刘建国教授等人的一篇学术论文,文章通过对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一些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保护区的建立反而加快了卧龙生态环境的退化,从而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问题:1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什么,该珍稀物种的主要食物是什么?写出该保护区的主要食物链。2四川省的另一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自然保护区是 。该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4附近,该经线是云贵高原冬季气候的分界线,该经线以东冬季受 气团的控制,以 天气为主;以西受 气团的影响

77、,以 天气为主。3西昌是我国著名的卫星发射基地之一,它位于(120E、32N)附近,如不考虑地面状况,其气候类型是 ,该基地发射卫星的最好季节是 ,理由是 。“神州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基地是我国另一个卫星基地 ,它的气候类型是 ,当该地的太阳高度处于7月的一天中最大时,西昌物体的影子应朝 方向。4请你对材料中“刘建国教授”的观点进行适当评析。【参考答案】1保护西南高山林区生态系统和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箭竹;大熊猫箭竹。2九寨沟;冷(极地大陆);阴雨冷湿;暖(赤道);风和日丽3亚热带季风气候;秋冬季节;降水少;能见度高;酒泉;温带大陆性气候;东南4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普遍

78、做法,刘建国教授的研究方法不尽科学,结论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也不相符合。二十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利用和改造自然,而不知道自然还会报复人类。近几十年来,人们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致使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的3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0%左右。长江上游每年冲向长江的泥沙多达6.8亿吨。这是1998年长江中游发生历史罕见特大洪水的重要原因。痛定思痛,长江中上游各省根据各自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了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等措施。1合上述材料,运用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地理知识说明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1要承

79、认自然的客观存在,这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不能随心所欲地乱砍滥伐。要坚持联系、全面的观点,人与自然是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因此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反对不顾后果的乱砍滥伐等行为。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破坏生态平衡,就要受自然规律惩罚,退耕还林等措施是尊重自然规律的表现。紧持发展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变化发展过程,利用改造自然要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反对只顾眼前利益肆意开发行为。坚持适度原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乱砍滥伐过度利用资源将危及可持续发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矛盾有特殊性,各省的不同治理方法正体现了这一点。在利

80、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2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对立方面来看,环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人类要按自己的需要去获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因此人类的主观愿意与环境的客观发展之间存在对立的关系,人类获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统一方面看,人类同周围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人类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和能量,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我们要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人类同环境的对立,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二十五下图是贫困山区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示意图:1

81、将代表不同涵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圈中,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 B人均收入减少 C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 D发展生态农业 E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F环境退化 H提高环境质量M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3上述恶性循环或良性转变机制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哲学启示?【参考答案】1B A F M H E C D2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3 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发展,意识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贫困山区制订控制人口增长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农业之路,农林

82、牧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是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开展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贫困山区将森林开辟为耕地以增加粮食生产,违背了客观规律,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从实际出发,农林牧综合治理,同样是山区,却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哲学思想。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农林牧综合治理、发展生态农业,不断提高环境质量,从长期来看,取得良性循环,正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二十六阅读材料生物圈到20世纪70年代,生物圈仿佛已处于濒临覆灭和被污染的危险之中。或许它已基本被它自身的创造物和居

83、民人类弄得不再适于任何生命物种的生存。回首往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征服生物圈的力量始终在不断地增长。当人科变为人类之际,他就已经失去了一切固有的自然肉体方面的武器和装备,但却获得了能够进行思维和筹划的自觉的理智,并同时获得了两个自然器官大脑和双手,这是他借以进行思考和筹划以及运用身体行动达到预期目的的物质工具。在上文我们已经指出,工具同人类的意识是孪生兄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使人类能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生物圈的竞技场上自立。旧石器时代早期是比人类有记载的历史要长得多的一个时期。自从旧石器晚期以来,大约从7000040000年之前,人类就一直在侵害生物圈的其他部分。但人类成为生物圈的主宰只是

84、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事情,至今不过200年。在这200年中,人类已使他的物质力量增大到足以威胁生物圈生存的地步;但是他精神方面的潜能却未能随之增长。结果是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地扩大,这种不断扩大的裂隙使人忧心忡忡。因为人类精神潜能的提高,是目前能够挽救生物圈的生物圈构成要素中唯一可以信赖的变化。并且,在生物圈中,人类自身也不愿意被现在的那种贪得无厌、永无止境的欲望所毁灭。在20世纪对年代,人类对生物圈劫掠性破坏的后果,正不断地从许多征候中显示出来。生物圈中的人口正在加速度增长,而这些不断增长的人口又不断地向大城市集中。由于人类的大多数仍处于贫困之中,因此城市增大的主要形式便是寄生性的贫民区的增加。在

85、贫民区里,居住着无业的、甚至没有就业可能的、来自乡村的移民,而乡村则是自新石器时代初期发明了农业之后,人口的大多数繁衍生息的所在。城市的触角,以横穿大陆的高速公路和飞机航线的形式,伸向全球。生产工业日用品、食品和有机原料的少数工厂,通过日益尖端的和大功率的机器生产过程正在不断地污染生物圈的水层和空气层。时时充斥于水层和空气层中的污染物,甚而有时并不是植物和因有意识的毁坏性的军事活动而被杀死的动物(包括人类和非人类的动物),而是和平活动的废弃物。作为一个整体,生物圈的海洋和大气会受到作为生物圈的微不足道的产物人类的活动的致命性污染吗?对于这一问题,在1871年,或许近至1944年人类取得原子裂变

86、的技术成就之前,人们始终持怀疑态度。人类使整个生物圈不再适于生存的能力,在使数不胜数的野生物种灭绝中已得到明显的表现,而这其中,人类和其家养的动物也不能幸免。有些物种则正在受到人类活动的意想不到的后果的损害。对于一个1889年诞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来说,1914年8月成为18711973年这100年中的断裂点。同18711913年相比,19141973年成为全人类自相残杀的苦难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与两次世界大战时同样严重,前景令人困惑。显然,人类期望在生物圈内继续生存班亿年,其前提是人类的行为使生物圈不致为期过早地不适于生存:但是,现在人类拥有使生物圈在不远的将来即变得无法生存的物质

87、力量,因此。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会由于人为地破坏生物圈。毁灭人类自身及其他一切生命形式的大灾难而无法生存。这并非是不可能发生的。显然,这里提供了两种可能性,但它们肯定不是仅有的两种选择。未来是难以预料的,因为它还没有成为现实。其潜在的可能是无限的,所以人们不能根据过去来推断求来。毋庸置疑,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如果条件相同,仍会重演。但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会重演,它仅仅是许多未知的可能性之一;有些可能性是不可预料的,原因在于人们不知道过去的先例;在17631973年这200多年间,人们获得了征服生物圈的力量,这一点就是史无前例的。在这些使人类迷惑的情况下,只有一个判断是确定的。人类,这个大地

88、母亲的孩子,如果继续他的弑母之罪的话,他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他所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11417世纪,欧洲社会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历史性转折? A 新航路的开辟B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C 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D 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兴起2史学界认为:“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确立B 工业革命的扩展C 工人运动的迅速发展D 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加剧31914年8月是指 A 一战尚未爆发 B 一战已经爆发C 萨拉热窝事件 D 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4下列对第一次世界大战

89、的评价,正确的是: 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和霸权的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这场战争为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 这场战争使国际关系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A B C D 51900年左右,世界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个“整体”的真实内容是 A 人类历史发展至此,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B 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后,人类历史有了巨大的进步C 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国家和地区的统治D 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一种很不公正,很不正常的现象6生物圈的核心部分是指 A 地面以上200米到地下100米的范围内B 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C 地面上下2

90、0多千米的范围内D 人类活动的范围内7下列环境问题中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是 A 氟骨症 B 臭氧层空洞 C 酸雨 D 温室效应8目前许多大城市生态平衡失调的关键在于 A 绿化面积少 B 人口过度膨胀C 交通拥挤不堪 D 物质和能量难以输入9关于目前世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的速度不断增长B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发达国家C 二战后许多国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实现郊区城市化D 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主要受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个因素所制约10“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会由于人为地破坏生物圈,毁灭人类自身及其他一切生命形式的大灾难而无法生存”这句话表明 A 意识能够

91、指导人们的行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B 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C 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D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11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对我国而言发展经济是当务之急,生物圈破坏了将来治理也不迟,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看法?12“人类这个大地母亲的孩子,如果继续他的弑母之罪的话,他将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他所面临的惩罚将是人类的自我毁灭。”结合材料分析这段话,人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上述问题?【参考答案】1C2B3B4A5C6B7A8B9C10A、B、C、D11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不同周围其他事物

92、相联系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当前,我们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但发展生产决不是孤立的,它和人口、资源、环境有机地联系着。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不顾环境污染发展生产,只图急功近利,就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认为“发展生产是当务之急,环境污染将来治理也不迟”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2 要从实际出发认识和处理问题。各国要从地球生态系统恶化的实际出发,召开联合国大会,制定共同遵循的环保协定。 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处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只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解决生态系统恶化问题。做到可持

93、续发展。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人们要在实践中主动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采取切实措施,必将取得成效。【补充辅导】生态环境融合理科知识的载体生态环境知识在理科综合题中,常出现的类型,主要是以下几种:一、以污染物为基点,扩展涉及相关学科知识由于生物生存要受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象污染物等非生物因素,它们直接或经物理、化学变化影响生物的生理、形态、分布等,破坏生存环境这样围绕污染物,把生物、化学、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渗透。例1 材料一:广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但现在海洋已遭到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之一是石油污染,其主要是由于石油运输而造成的。全世

94、界每年由于航运而排入海洋的石油达200万吨,这些物质在水面形成油膜,导致沿海水生生物大批死亡,也使成千上万以鱼类为食的海鸟饥饿而死亡。材料二: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石油燃烧产生的废气又是大气污染的污染源,如每燃烧1t柴油的大气污染物:NOx,40.8kg;SO2,34.0 kg;烟尘3.4 kg等。这些SO2、NOx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累积增加浓度,经物理化学变化生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即二次污染。材料三:为了减轻汽车燃烧油料排放的尾气带来的大气污染,许多国家已着手从生产、使用、生态等环节进行综合治理。如日本通过改良汽车燃料系统,使用催化剂等手段,以减少NOx的排放量。阅读上述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95、1试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角度,说明石油污染为什么会造成海洋生物的大量死亡?2清除石油对海洋的污染,除用化学方法外,还可用物理方法。如英国一位农场主发明了用大麦秸秆编成未草帘防治石油污染的方法,能吸收比自身质量多1.5倍的石油,试说明这一方法的物理原理。3汽车排放的尾气易形成酸雨等污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SO2、NO2其形成二次污染物的过程。4减轻大气污染的危害,既可从产生废气环节着手,也可通过扩大绿化面积来吸收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城市和工业区应多栽种 树,能较显著减少空气中SO2的含量。A 法国梧桐 B 柳杉 C 圆柏 D 山毛榉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其特点是围绕具体的污染物,根据提供的材料信

96、息,展开讨论,并运用跨学科知识,解答一组相关问题。简答如下:1石油形成油膜覆盖海面,油膜吸收阳光辐射,并阻碍阳光进入海水,因而海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油膜将大气与海水隔开,水中缺氧,或吸附在动物的呼吸器官上,使水生动物窒息死亡。2大麦秸秆是中空的草本植物茎,茎体结构较疏松,有较多孔隙,原油分子与茎秆纤维间有较强的吸附作用,于是原油分子穿过扎隙进入秸秆中空部分,直至完全填满为止,因此大麦秸秆能吸附较多的原油。3SO2、NOx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累积增加浓度,经物理化学变化生成毒性更大的污染物其反应式为:。 4B(柳杉)。能给环境带来污染的物质很多很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联系教材内容的还有

97、煤、重金属、DDT、垃圾等,通过这些物质的背景材料介绍,有机地把理化生知识结合在一起。二、以生态系统的成分为主线,串联跨学科知识环境的核心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形式的联系。通过这种联系,能使生物、物理、化学知识相互渗透。例2 在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中,小麦、老鼠、蛇三者之间通过营养关系构成食物链,蛇是老鼠的天敌,经自然选择,蛇通过接收热辐射来发现老鼠。1假若平均体重为150克的100只老鼠,至少需小麦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多少克二氧化碳?2根据热辐射理论:热辐射的波长m与辐射源的绝对温度T的关系近似为Tm=2.90103mK假设老鼠的体温约为37,它发出的最强的热辐射的波长

98、为多少?蛇是接收老鼠辐射出哪类波段光来感知的?解析 该题围绕小麦一老鼠一蛇这条食物链,涉及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与能量传递效率、化学计算和物理学中热辐射知识。1依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大传递效率为20,可知100只150克老鼠至少需小麦提供有机物为克设光合作用制造7.50104克的有机物需x克二氧化碳,则由计算可知,至少需吸收二氧化碳1.11105克。2根据题中提供的公式计算:(27337)m=2.90103mK 则m=9.40106m 属于红外光波段。三、以综合开发生态效率为背景,涉及适用不同学科知识这类习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世界的前途,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综合开发生态资源过

99、程中,牵涉方方面面的因素,只有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科学规划,才能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这些内容为命题素材的习题,自然地把理化生知识贯穿其中。例3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1从生态因素分析,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必须首先解决的非生物因素是 2近年北京等地频繁出现的“沙尘暴”“泥雨”主要来自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说明森林等植被在 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荒漠化加速了西部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丢失,这是因为 。4西部矿产的开发,可采用细菌冶金的方法,例如用硫杆菌就可直接把硫化铜氧化成铜盐,再用废铁置换出铜,请写出硫化铜在疏杆菌作用

100、下氧化的反应方程式 。该方法比用燃烧硫化铜的方法生产铜最大的优点是 。5水能是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地利用它来发电,西部有丰富的水能,若一水力发电站水库的平均流量为Q(m3/s),落差h(m),发电效率为,则全年发电量A是 kWh6西部地区的日温差比沿海地区的日温差大,其主要原因是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及其运用情况,通过所学知识解释具体现象及定量测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具体解答如下:1水2防风固沙、调节气候;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4CuS2O2 CuSO4;防止环境污染;5AQtghQ1032436510h kWh8.76106Qh kWh6沙石泥土的比热比海水的比热小。此外,从题型看,除上述列举到的材料说明题。填空简答题外,还有图形(表)分析题、实验操作题等,这些习题都能以生态环境知识为背景,要求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来解答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相关问题,涉及知识面广,灵活性大,能突出学生思维个性,培养创新意识和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