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4-2005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政 治 史第一部分 总 论按内容划分,历史可以分为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民族关系史、国际关系史等几个部分。其中,经济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政治史是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制度(国体、政体、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选官制度、选举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政治现象(阶级关系和斗争、改革变法或调整统治政策、治乱兴衰、统一和分裂、宦官外戚专权、朋党之争、战争、政党政治、宪法等)、政治思想、政治人物(帝王将相),等等。 要
2、学好政治史,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的理论和观点,它们主要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关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第二部分 政治制度人类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古今中外的各种优秀制度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最可珍贵的财富之一。其中一些制度泽被深远,至今我们仍在受其恩赐,如民主制度:有些制度显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对今天我们的制度创新启示良深,如科举制度。 在复习具体的知识之前,我们大致了解一下相关政治制度的含义。国体是指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与政体相比, 国体更重要
3、。但站在我们复习的这个角度,政体更为复杂,更容易被混淆。因此,对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政体,我们应先有个大致的了解: 共和制,与君主制相对,指通过选举产生最高国家机关或国家元首的种政治制度,通常与代议民主制度通用。 君主制:原指由个人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后来它的含义发生变化,指同共和制相对称的种政权组织形式。 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出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 内阁制: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 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中国古代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4、、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制度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专断,中央重大事务的决断权由皇帝个人掌握。中央集权制度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正确掌握历史概念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前提。从这个历史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果皇帝的权力、中央的权力或地方的权力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生了变化;中央权力被削弱,加强的往往是专制主义,地方权力被分散,加强的往往是中央集权;与皇帝权力、中央机构权力、地方机构权力变化有关的政治制度都可以看作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分制度或子制度。 2、产生根源 经济基础:封
5、建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 上层建筑:中国国土过于广阔,集权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一。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3、演变过程 战国提出;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从秦汉到隋唐,主要起进步作用:北宋时开始产生明显的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已经占主导地位。在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而到明清大臣只好跪着了,这就鲜明地反映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 4、影响 这一制度建立在封建生产关系基础之上,适应了地主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有利于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
6、和抵御外族入侵;有利于组织修建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生产;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等等,为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这一制度也有明显的弊端:皇帝个人素质对国家政局影响极大;地方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官吏大多尸位素餐;人民受到严密的控制;政治专制延伸到经济专制、文化专制、对外关系专制,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的进步和对外关系的正常开展(尤其是封建社会末期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万万不可泛泛而论。(二)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及相关制度 西周时期,分封制,周王为天下共主,并且有王室领地;地方
7、诸侯国由诸侯进行实际统治。另外西周还有国人(居住在城里的人)和野人(居住在城外的人)之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破坏,县制在一些国家开始推行。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 西汉初,郡(县)(王)国制并存。为控制农民,国家实施编户制度。 北宋,保甲制度(基层制度,类似于今天的乡镇制度)。 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和琉球)、宣政院(中央机构,但管理佛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和民政)。清,八旗制度(兵民一体、军政一体)、行省、办事大臣辖区、将军辖区、内蒙古盟旗、理藩院(中央机构,但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和相关外交事宜)。 (三)官吏的选拔和任免制度 主要有商鞅变法中的军功授爵、墨
8、子选贤任能的思想、韩非子的皇帝直接任命官吏的思想、秦朝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西汉初王国内诸侯王直接任免官吏、曹操的唯才是举、士族制度、吏部和科举制度、唐末藩镇节度使任免官吏,等等。 其中,科举制度和士族制度是重点。科举制首先要明白其产生和演变的过程,然后要能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科举制度既是一种教育制度,也是种选官制度,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在历史上产生过不良影响,如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这就造成中国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妨碍了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形成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科举主要考诗赋或儒家经典)。 (四)其它制度 历代中央官制(秦朝三公、唐三省六部制、明废丞相等
9、)、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等。 二、中国近代史 (一)国体和政体 近代中国共百零九年,其中清朝占多半时间。清朝时期,中国是地主阶级掌权,实行君主专制。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兴起。洋务派大部分是汉族官僚地主,其主要势力在地方,因此洋务派的兴起可以看作是汉族官僚和地方势力的兴起。到了清朝末年,北洋军阀异军突起,成为威胁清朝统治的重要力量。从1905年开始,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但实际上却是一场骗局。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体和政体较为混乱。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但是其中也混入了些立宪派和旧官僚。南京临时政府还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
10、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后次,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一一政权,建立了北洋军阀专政,即封建军阀政权,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国体,但却改变了中国政体,因为北洋军阀实行的是封建军阀专政,但在名义上却还维持着共和政体,中国国名仍叫中华民国,尽管只是个有名无实的“民国”。在北洋军阀统治期间,先后发生了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企图恢复君主专制,最终因逆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动,为人民所唾弃而失败。袁世凯复辟帝制期间,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又企图改总统制为君主制,1916年春袁世凯取消帝制,又恢复了总统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段
11、祺瑞实行内阁制。北洋军阀时期政体在内阁制、总统制、君主制之间变来变去,政体成为封建军阀手中翻云覆雨的工具,这充分说明如果不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国体),政体不管如何变化都是无济于事的。 1927年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其政体仍然是共和制。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军阀政府相比,阶级属性有所不同,另外,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是以政党政治的面目出现的,与封建军阀相比,这是个进步。但是,从总的来讲,南京国民政府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1946年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民主同盟围绕政治民主化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中国国民党坚持大地主大资产阶
12、级的一党专政,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同盟作为第三种政治势力,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生共和国。1946年秋,国民党召开伪国民大会,确认了以蒋介石个人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期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华全国苏维埃政权,代表的是工农阶级利益。抗日战争期 间,中国共产党成立陕甘宁边区,并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 (二)中央官制 1、总理衙门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专门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只有礼部和理藩院分管一部分具有外交性质的事务。鸦片战争之后设立的“五口通商大臣”也只是一个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这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面临着西方近代先进文明严重挑战的历史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总理衙门应运而生。总理衙门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的建立既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也是清朝中央机构近代化的开始,加强了清政府和世界的联系,标志着清政府正式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 2、海军衙门 洋务运动中,为协调和统一海军的指挥权,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但在实际上,海军衙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清朝内阁 在清末的“预备立宪”中,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即“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造成统治集团的分裂,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
14、干涉下,被迫启用袁世凯出面组阁。袁世凯组阁后即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权。 4、中华民国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根据1912华3月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大总统没有实权。袁世凯窃取政权后,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紧接着修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连选连任,而且下任总统由现任总统推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以后,黎元洪继任总统,但当时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所以大总统无权,权力掌握在总理段祺瑞手中。1923年直系军阀首领曹锟贿选总统。1946年国民党一党包办召开非法的“国民
15、大会”,通过“伪宪法”,规定总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需向任何机关负责,行政院成为总统个人独裁意志的执行机构。蒋介石当选为总统。1949年1月,李宗仁任代总统,进行国共和谈。 5、国防最高委员会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决定乘机加强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专政,成立了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特点是党政军一体化,高度集权。蒋介石任委员长,“蒋委员长”的通称即由此而来。 三、中国现代史 (一)国体和政体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全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责。 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规定了国家
16、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机关。 1979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其他重要政治制度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的构成、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等等。这在政治学科中讲述较多,在此不再赘述。 四、世界史 (一)国体和政体 君主制是世界史上一种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封建君主制和资本主义君主制。 西欧封建君主制分等级君主制和君主专制等。 在等级君主制下,君王对所属诸侯(诸侯对从属于他的小诸侯和骑士也一样)相互间有比较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上面不得侵犯下面的权利。初期,君王和诸侯样,靠
17、他自己的庄园的农奴来供给,而且,直到后来根本没有普遍全国的“田赋”。农奴只对他所属的长上负有贡献和徭役的义务,亦即我们常说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等级君主制的基础是等级会议。等级君主制度对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4世纪以后,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封建君主为加强自己的权力,和早期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推行重商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壮大实力,削弱地方割据贵族。典型的是英国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推行的政策。但是随着等级君主制演变为专制君主制,封建君主制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专制君主制是封建君主制的最高和最后形式。其特点:一是等级会议对王权的牵
18、制作用丧失;二是君主建立起直接对国王负责的官僚机构:三是确立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典型的是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统治后期的政治制度。 资产阶级君主制分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征是君主成为临而不治的“虚君”,丧失实权,只执行礼仪性的职能,有的仅仅是种象征。世界上最早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是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由于英国处于手工工场时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实力有限,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有限,而封建贵族地主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革命成果有丧失的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为维护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资产阶级和地主贵族达成妥协,发动没有流血牺性的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建立起具有创新意义
19、的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限制国王的大权,约束国王的权力。但是,任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初期,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后来,国王的行政权转移到内阁手中,完整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终于形成。历史的事实证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英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制度没有完全抛弃旧的价值体系,而只是对其加以改造,在此基础上把它融进了新的价值体系之中,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价值体系的连续性。世界史课本上出现的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或政权还有1791年1792年、1815年1848年、1852年一1870年的法国。 二元君主制,也叫二元制君主立
20、宪制,在这种制度下,虽然宪法和议会能对君主权力实行限制,但君主依然大权在握,立法机关、行政机构都以君主的马首是瞻。18711919年的德意志帝国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也属于二元君主制之列。这种制度由于君主拥有较大权力,而君主本身是从封建君主演变过来的,因此带有较大的封建残余。世界史课本上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的政体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除了君主立制和二元君主制外,在特殊时期资产阶级还曾出现过资产阶级军事独裁专政,如克伦威尔的护国主统治和拿破仑的第一帝国。 除资产阶级君主制外,资产阶级的主要政体还有资产阶级共和制。世界史上最早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国家是荷兰。美国的共和制为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北
21、美独立以后,于1787年制定了宪法。宪法规定,美国实行共和政体,总统和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法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共和国统治时期,课本上提到的有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 (二)其他制度 世界史课本上涉及到的政治制度还有中央集权制(葡萄牙和两班牙是西欧最早实现中央集权的国家);联邦制(美国、苏联、俄罗斯、联邦德国等)、邦联制(1783年一1787年的美国、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颁布后的苏联);内阁制(英国首创,资本主义各国普遍采用);三权分立体制(英国人最早提出,法国人完善,美国人最早实践);法西斯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怪胎,人类公敌;意
22、大利、德国、日本、西班牙建立过法西斯专政);选举制度(法国1791年宪法的相关规定、宪章运动要求实现普选权、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选举权的规定、日本1889年宪法有关选举权的规定);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幕藩体制和明治维新时期的废藩置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等等。 第四部分 政治思想史一、中国史(一)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出现了孔子、老子和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主张“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退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23、,选举贤能。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但也认为“劳心者治人,分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因此人们应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严刑峻法。(二)中国古代治国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严刑峻法,导致农民起义,秦朝灭亡。西汉初年,统治者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用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国,从而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将先秦儒学和法家思想、道家思想相结合,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近
24、代康有为将儒家思想和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三)明末清初民主思想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黄宗羲的主要思想有:第一,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第二,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他不是主张废除君权,而是主张限制君权,因而提出改革君主专制的办法。他提出君臣共治天下,反对将君主作为绝对权威,这已不是“君为臣纲”的旧规范,而颇具民主色彩了。第三,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反映了明清之际工商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顾炎
25、武的思想主要是:第一,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他注意对现实的迫切问题进行研究。每到一处地方,均详细调查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提倡实学,这种学风是值得提倡的。第二,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他把亡国和亡天下区分开来。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则是所有人的事了。这段话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二、中国近代史(一)近代政治思想的主题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
26、;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出现真正的独立。实现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近代化,从根本来讲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当时中国已经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为近代化开辟道路。 (二)近代政治思想发展脉络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探索,从19世纪40年代的“师夷”,到60年代的“洋务”,再到90年代的“君主立宪”和20世纪初的“民主共和”,以及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和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体反映出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对此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三)地主阶级1、地主阶级改革派或抵抗派地主阶级
27、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是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技术。他们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向西方学习的东西还只是皮毛,而且其主张没有付诸实践。但是,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后来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可以看作是从不同方面传承其“师夷长技”的思想(器物-制度-思想)。2、洋务派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体是指中国的封建文化,西学是指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体西用”是指封建统治阶级想用西学的用来改善、补充中学的体,
28、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洋务派提倡的“西学”远比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的坚船利炮丰富。他们引进两方技术的初衷是维护、补充封建专制制度,但西学的涌入必然侵蚀封建专制制度,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所以,“中体西用”有保中学和兴西学双重作用,不可简单否定。但是,在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时候,张之洞还大力提倡“中体两用”,这实际上是用中体两用来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这样,“中体西用”论就和顽固势力的反动思想同流合污了。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共同点是都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来维护封建统治。40年代,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进步思想关注的如何反侵略。抵抗派提出“师夷制夷”的思想,这一口号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和进步意义。60
29、年代,清政府内外交困,洋务派既要镇压太平天国,又要对付侵略者,因而,洋务运动既有顺应历史溯流的进步性,又有镇压人民的反动性。 40年代,中国同资本主义初次交锋,抵抗派为“制夷”而“师夷”,“制夷”为其思想之精髓,但无社会反响。60年代,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洋务派面对现实,委曲求和,抵御侵略的锐气大为减少,“师夷长技”成为迫切需要,“制夷”被推到遥远的将来。 40年代,“师夷”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60年代,洋务运动在推行“师夷”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夷之长技”的认识。(四)农民阶级1、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利用和改造了的基督教教义,对中国封建专制进行猛烈抨击。不是舶来的基督教教义唤醒了中国农
30、民革命,而是中国农民大革命的需要使洪秀全改造了这一宗教,为推翻封建王朝服务。宗教毕竟不是真理,利用宗教发动农民起义,是农民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宗教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成为宣传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但是当农民战争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时,它的消极作用和局限性就会日益显露,并造成危害。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理论作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而只能提出类似于田朝天亩制度这样的具有浓厚空想成分的革命纲领,但绝对平均主义又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本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施。太平天国尽管也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但这只是出于一种自发的朴素的情感,并没有上升到一种理性的认识。具体
31、表现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反对外国侵略的内容。从根本来讲,天朝田亩制度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太平天国后期洪仁?提出了适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资政新篇。从魏源开始,都只是设想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目的是巩固封建政权。洋务派的目的不只是“制夷”,更重要是“制民”。洪仁?要依靠农民政权来发展资本主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基本上都是沿着资政新篇的轨迹前进的。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恰好纠正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的一面,而且发展了其反封建的一面,反映出太平天国后期政治思想发展的进步趋势。2、义和团义利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个
32、口号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这不是农民阶级科学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后得到的结论。由于其小生产者的阶级地位和狭隘的眼界,农民阶级没有认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口号的产生更多的只是出于-种朴素的民族义愤。正因为如此,农民阶级轻信清政府,被清政府利用并最终被清政府卑鄙出卖;而且,农民阶级也没有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先进文明,将其-概排斥,导致盲目排外。这个口号表明义和团运动仍然属于旧式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再次表明,旧式农民战争无法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五)资产阶级1、早期维新派早期维新派早年大多参加过洋务运动的实践,较清醒的认识到洋务派“舍本求末
33、”,不可能抵御外辱,振兴中国,逐步抛弃“小变而非大变,貌变而非真变”的“自强”和“求富”的口号。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时主张“重官”,为军事服务;早期维新派则认为“重商”比“兵战”更重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与外国资本主义进行商战:洋务派主张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而早期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议会政治。从洋务派中分裂出早期维新派,从中亦可看出“中体西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结果却为西学的传播打开了一个窗口,最终导致“中体”的崩溃。历史的发展往往是与人的主观意图相违背的,这就是历史辩证法。但是,早期维新派也有着很浓厚的封建残余,而且其思想并未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在社会上的影响有限。2、康梁维
34、新派19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但在成长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就出现了政治倾向的分歧。维新派和革命派几乎同时出现,当时维新派的活动条件较为有利。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维新思想有了新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早期维新派的思想,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从而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也含有减少变法阻力的策略意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这是90年代维新思想出现的新特点,但也显露出资产阶级
35、维新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理论上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维新派还幻想帝国主义会支持中国维新变法,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康有为:以“托古改制”为旗帜,将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严复: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学说和学术思想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其翻译的天演论教育了几代中国人的成长。坚持庸俗进化论,否认革命的必要性,甚至认为戊戌变法过于激烈,因此没有参加戊戌变法。3、革命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它有利于组织人民群众推翻清
36、政府,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而且,“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提法容易使人民将仇恨集中在满族统治者身上(虽然它本身并不是排满思想),而容易忽略两个真正的敌人:封建主义(包括满族地主和汉族地主)和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涉及到革命中心目标-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民权主义”即“平均地权”,即企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来达到解决社会贫富悬殊、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孙中山注意到土地问题,这是他对中国革命思想的一大贡献。但是,孙中山实现这种思想的方法是有很大局限的。他解释道,平均地权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
37、原主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也就是说,它并不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因而也无法把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调动起来。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三民主义反映出旧时代的特点,所以被称为是旧三民主义。孙中山晚年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不同之处在于: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新三民主义则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要实现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比较空洞,新三民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并且和反帝结合起来;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三民主义则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并确定了“耕者有其田”
38、。的方针,因此提出了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三大政策。没有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就失去了灵魂。这也是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第-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4、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与三民主义相比有所发展。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针对北洋军阀掀起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思想的鼻祖孔子,掀起了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极大的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基础。(六)无产阶级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李大钊等人开始在中
39、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不仅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个新的阶段,也使中国革命处在一个“柳暗花明”的历史转折时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发展,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七)认识每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都有它产生、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和经济基础。相同阶级属性的新思想,其产生一般都是从继承旧有思想开始,或从旧思想中汲取为我所用的材料;不同阶级属性的思想也会从原有思想中得到借鉴。新思想总是在同旧思想的论争中得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思想的发展会出现分化和变异,符合并能跟上时代进步步伐的新思想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会遭到历史无
40、情的淘汰。老熊备课中古部分3 专题四、对外交往一、友好交往1、秦汉: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2、隋唐:遣唐使13批,与天竺、大食的交往二、中国文化的外传三、外国文化传入我国1、生产技术:唐太宗时从印度传入熬糖法2、科技:唐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我国3、艺术:唐时高丽乐,天竺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传入我国4、宗教(佛教):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东汉初在洛阳建白马寺;十六国时期的鸠摩罗什,东晋时期的法显和法显传;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流行,石窟、寺庙艺术盛行;唐时玄奘带回佛经600部译经1300卷,义净带回佛经400部,鉴真东渡日本积极传教;两宋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理学。理学从此
41、成为中国思想道德行为的准则。 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很大。1、雕塑方面,石窟雕塑、佛像雕塑;2、绘画方面,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受印度艺术的影响;3、建筑方面,佛院、宝塔装点江山;4、生活方面,善有善报等深入人心;5,语言方面,反切借鉴印度梵文的拼音方法。专题五、科技文化几个观点性的问题:1、文化进化是传承和发展的结果。2、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3、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4、儒释道文化是封建时代思想的主流。5、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有补充和推动的作用。6、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需要、民族团结、文化交往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共同原因。7、古代的思想统一运动一、代表性的文化成就1、北京人2、半
42、坡和河姆渡文化3、青铜器4、甲骨文5、秦始皇、兵马俑6、丝绸之路1、四大发明8、长城9、陶瓷10、故宫二、天文历法1、夏:一年有12月2、商:干支纪日法3、西周:确定节气4、春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早670年5、战国:甘石星经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6、西汉:汉武帝时的太初历7、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浑天仪,早1700多年8、南朝:祖冲之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9、隋唐:隋刘焯的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唐时僧一行的,最早测定子午线的长度10、元:郭守敬的天文测量与授时历三、医学1、战国: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阐述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扁鹊的四诊法;马王堆的发现52病方和导引图2、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
43、病论;王叔和的脉经;皇埔谧的针灸甲乙经;华佗3、隋唐:采用分科治疗;唐太宗办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要王孙思邈的千金方。4、宋元:王惟一的铜人,宋慈,金元四大家。5、明:李时珍四、文学1、诗词 春秋:孔子和诗经 战国:屈原和离骚、楚辞体 两汉:乐府诗 三国:建安文学和三曹 东晋:陶潜 南北朝:民歌 唐朝: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两宋2、散文和小说战国:诸子散文,如庄子两汉:赋,如司马相如、班固、张衡南北朝:骈文和志怪小说,如世说新语,搜神记唐朝:古文运动和传奇小说两宋:古文运动、话本、元曲五、思
44、想1、儒家思想春秋:孔子战国:孟子和荀子西汉:董仲舒魏晋:玄学唐朝:韩愈宋代:理学明代:心学2、进步思想家和进步思想战国:荀子制天命而用之东汉:王充论衡南朝:范镇神灭论唐朝:柳宗元和刘禹锡明明末清初清六、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1、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2、春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3、甘石星经史实街上最早的天文著作4、西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5、张衡的地动仪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年6、祖冲之的圆周率比欧洲早1100多年,大明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7、隋赵州桥时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8、僧一行是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9、唐太宗
45、办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10、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11、金刚经实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12、唐末在军事上使用火药武器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400年2、指南针用于航海3、沈括的十二气历早800年4、郭守敬的授时历早300年 科技领先的原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聪明勤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家支持科技发展;对外交流不仅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也促进自身的发展;科学家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前代的知识基础;经济的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 落后的原因七、教育1、
46、夏商周:官学,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2、春秋: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开新的教育之风。3、西汉:董仲舒,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儒学是官学。4、隋朝:文帝设立州学、县学,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的诞生。5、唐:沿袭随制,设国子监,管理学校教育。6、五代:出现书院7、宋朝:王安石变法,书院盛行,思想较活跃8、明清:科举取士专题二、经济史 封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一、历代政府的措施1、春秋:管仲改革,发展生产2、战国:商鞅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措施4、东汉:光武中兴5、三国:曹操实行屯田制度,诸葛亮治蜀6、北魏:孝文帝改革7、唐初:均田制、租庸调制8、北宋:王
47、安石变法9、明初:10、清初:二、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始社会1、元谋人、北京人,旧石器时代2、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钻孔技术3、半坡、河姆渡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生产工具有进步奴隶社会5、商周时期,大部分是木器和石器,极少数是青铜器6、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7、春秋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普遍使用牛耕封建社会8、战国时期,铁农具更为普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9、秦,铁器传到珠江流域,为越族掌握10、西汉,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犁耕法,赵过推广耦耕法、耧车、代田法、犯胜之和范稹之书、提出区种法11
48、、三国,魏国马均发明翻车12、唐朝,曲辕犁、筒车三、水利工程1、大禹治理黄河2、春秋:吴王夫差开邗沟,魏有鸿沟。3、战国:都江堰、郑国渠4、秦:灵渠5、两汉:汉武帝治理黄河、王景治黄6、三国:吴开凿江南运河7、隋:开凿大运河8、唐:超过各代总和9、五代十国:吴越的钱塘江海塘10、元:会通河、通惠河(郭子敬)四、土地制度1、井田制(西周)2、王田制(新)3、田庄(东汉)4、屯田制(曹魏)5、均田制(北魏、隋、初唐)6、庄田(唐末)7、屯田制(明太祖)7、更名田(清)1、庄田(唐末)五、赋税制度: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
49、庸。”租交粮食、赋交钱币。 局限性:1、从阶级局限看,适当减轻人民负担,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对劳动者的更多榨取,因此轻徭薄赋是有限度的,每当经济转机生产发展后,剥削随之加重,阶级矛盾激化。2、从历史局限性,他不可能超出赖以生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为主过渡。2、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向定时发展。4、农民由必须服役向可以代役发展。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1、夏商周实行贡赋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2、初税亩3、秦:收获物2/3交政府作赋税4、西汉:实行休养生息,田租1/15,1/30,多次减免田租。
50、5、租调制6、租庸调制7、两税法8、一条鞭法9、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六、关于土地兼并 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本身永远无法解开的死结。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
51、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和3、称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七、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北方发达的原因:1、文明发展早,西周定都镐京,关中地区成为奴隶社会政治经济中心。2、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早。3、秦和西汉定都关中,使其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发展。第一阶段:从远古到西晋,南北经济从同步发展到北方经济迅速超过南方:母系氏族繁荣期南稻北粟,战国秦汉北方经济高度发展,东汉后期、三国两晋时期北方经济衰退和南方经济发展,但北方仍超过南方。第二阶段:从两晋末年到隋唐五代,经济发展从南北平衡到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隋唐时期经济中心在北方失而复得。第三阶段:五代、辽、宋
52、、夏、金、元、明、清时期,最终南移并不断强化。经济重心转移的特点: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经济重心南移是对外交通路线、对外贸易发生了变化,从陆路为主转到以海路为主。原因:1、自然环境与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结果。2、北方连续战乱,南方相对稳定。3、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都城南迁,政治中心转移统治阶级为保证国力,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5、民族融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6、南方的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历史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2、充分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领导者的重视使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条件。政治重心为什么没有难移?1、巩固统治的
53、需要,北方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适于营建政治中心,进行政治活动。北方交通便利,容易调动兵马镇压人民反抗,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2、国防需要,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政治中心在北方,有利于加强防务。3、传统观念的影响,自古以来,谁控制了中原,谁就拥有天下。4、中原文化具有不为战争重创、顽强发展的坚韧性。多次民族融合,使中原文明生机勃勃,愈发强大。八、人口与人口的转移1、古代人口:秦-2000多万 西汉末年5059多万,占世界总人口的1/5 从秦到康熙,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在6000多万徘徊。 从康熙到1840年快速发展,连闯四关:1684年过1亿;1762年过2亿;17
54、90年过3亿;1834年过4亿。2、人口的流向 从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相黄河流域迁徙;北民南迁(西晋、五代十国);向边疆迁移;华人外流;外族内流(唐,回)。九、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写照,他与生产力水平的地下和分工不发达相适应。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比自然经济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衡量商品经济的指数主要看产品、市场、货币、城市等。阶段:1、战国时期形成了以中原为主体的全国性商业市场,城市应运而生。 2、两汉时期形成有规模的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3、唐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4、宋元时期城市经济成为独立的
55、经济力量,出现了纸币,对外贸易转化为以海路贸易为主,成为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 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萌芽和缓慢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形式、人们生活观念、思想领域的重大变化。如唐代的传奇小说,北宋的瓦肆,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二)货币1、春秋战国:货币不一2、秦:圆形方孔的半两钱3、汉武帝:五铢钱4、隋:五铢钱5、唐后:飞钱(便换)6、北宋:交子7、南宋:会子8、金:交钞9、元:宝钞10、明清:白银专题三 古代民族一、主要少数民族1、西周:犬戎前771年灭西周,鬼方,淮夷*142、春秋:北有狄、戎,南有越族*223、战国:北有匈奴、东胡,南有
56、越族*244、秦汉:北有匈奴、鲜卑,西有西域,南有越族*485、三国:吴境内有山越,蜀国境内有西南少数民族*766、西晋:五大少数民族内迁*837、唐:北有突厥、回纥、?H,南有南诏、吐蕃*1198、两宋:9、元:10、明:11、清:二、建立的政权1、十六国:匈奴有前赵(共三个),鲜卑有五个,羯族有后赵,氐族有前秦(共三个),羌有后秦。2、北朝;鲜卑有北魏、东魏、西魏、北起、北周。3、两宋:4、元:5、清:三、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匈奴-单于;蒙古、女真汗;突厥、回纥可汗、南诏王、吐蕃赞普辽、西夏、金、清皇帝四、杰出首领1、孝文帝2、呼韩邪3、松赞干布4、耶律阿保机5、元昊6、阿骨打7、铁木真8、努
57、尔哈赤五、溯源1、维吾尔:回纥(唐)-回鹘(9世纪中期)畏兀儿(元)-维吾尔(清)2、蒙古:室韦蒙兀室韦(唐)蒙古(元)瓦剌、鞑靼、兀良哈(明)漠南、漠北、漠西(明末清初)3、满族:黑水靺纥(唐)女真(契丹人这样称呼)满洲族(明末清初)满族六、对少数民族的管辖1、秦:夺河套后设县,攻越族置三郡2、西汉:汉宣帝设西域都护管新疆,汉武帝在西南设郡3、东汉:重设西域都护4、吴孙权派人到夷洲5、隋炀帝:三次派人到流求,派人驻张掖主持与西域的联系6、唐: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7、元:西藏、台湾8、明:9、清:七、经济文化的交流1、秦:迁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传铁器、开灵渠,筑五尺道。
58、2、两汉:与西域的交往3、北魏:孝文帝改革4、唐:回纥、渤海、南诏、文成公主入藏、金成公主入藏5、北宋:6、元:黄道婆7、明:8、清:八、民族融合史实1、原始社会后期:形成华夏族的主干2、春秋战国:促进了民族融合3、秦朝: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南方设郡县加以统治4、汉朝:设西域都护,管辖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5、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东汉末年开始五大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6、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更为融洽,尤其是唐太宗时期特点1、团结友好、融合发展是主流,分裂是支流。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2、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促进少数民族的封
59、建化3、实质是少数民族经济和政治的封建化4、和国家统一的互动关系,相互促进和推动5、各民族特点和优点的融合,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主要形式1、统一王朝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2、统治者的强制措施,如孝文帝改革3、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好,如和亲4、各民族在共同的反抗斗争中增进了解5、民族间的杂居、迁徙、通婚6、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物质文化交流专题一 政治史一、朝代(起迄时间、都城、建立者、亡国者),建立(农民领袖、权臣篡、武人转权、少数民族),灭亡(农民起义直接推翻、农民起义瓦解、少数民族、权臣取代)二、疆域(商朝、秦朝、唐朝),东部、东北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尤其注意南朝疆域的变化东东南南西西北北东北
60、秦*44大海南海陇西长城唐*110*122大海南海咸海蒙古国北外、库元*176南海诸岛中亚北冰洋库页岛清*226太平洋台湾等南海诸岛葱岭巴湖北西伯利亚外、库三、封建王朝的特点和地位1、春秋和战国: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质的飞跃;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土地国有制转化,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民族关系上民族交流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思想文化上,划时代的变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天文,医学,文学,艺术)。2、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一系列巩
61、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所继承;暴政而亡,为汉统治者吸取,促进西汉初年的强盛;万里长城影响深远。3、两汉:封建社会第一个大发展时期(三个治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西域,西南夷、百越纳入版图);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丝绸之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逐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文化的特点(多样性,统一性,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4、三国:国家处于分裂时期;是历史的进步,是趋向统一的必要步骤;江南和西南进一步得到开发和北方经济逐渐恢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取得成就和进步(人才的流动,文化的多元,建安文学,张仲景,华佗,马钧);曹操和
62、诸葛亮。5、东晋南北朝:政治上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政治更替频繁;士族有兴盛走向衰弱;民族大融合;经济上江南迅速开发中原相对停滞;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重要地位;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文化上宗教兴盛。6、隋朝:结束分裂南北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大运河的开通作用重要;创建制度影响深远。7、唐朝: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少数民族和中央政权关系密切;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繁荣局面,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文化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8、五代十国:政治上、经济上。9、两宋:政治上、经济上、民族关系上、科技文化。10、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63、;封建经济发展;中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11、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弱;经济上;中外关系上;科技文化上。四、杰出帝王将相1、秦始皇:灭六国、成统一,建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焚书坑儒,实行暴政。2、汉高祖:起兵灭秦,建立西汉;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和亲匈奴,友好边关;分封诸侯,影响集权。3、汉武帝:解决亡国问题;三次北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进军西南、南越设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理黄河;文化上出现大思想家、大史学家、大散文家。4、文帝景帝:休养生息;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5、光武帝:建立东汉;实行宽柔政策,光武中兴。6、汉明帝:王
64、景治黄;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建白马寺;派窦固出击北匈奴。7、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重视农桑;建安文学的代表;重视人才。8、诸葛亮:隆中对;指挥赤壁之战;诸葛亮治蜀;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为相的典范。9、隋文帝:建立隋朝,统一北方;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国史;下令印经书,雕版印经书的开始。10、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设安西都护府;派文成公主入藏;派人到天竺学习熬糖法;多次接待日本遣唐使;玄奘西游;灭东突厥,设都督府管理;办医学校,早200年。11、唐高宗:灭亡西突厥;义净西行,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编唐本草早800年。12、武则天:唯一的女皇帝;重视人才,重视农业;设北庭都护府
65、。13、唐玄宗:开元盛世;设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册封皮罗阁、骨力斐罗;该府兵制为募兵制;宠爱杨贵妃,重用奸臣,政治腐败,导致安史之乱;僧一行测子午线的长度。14、元世祖15、明太祖16、明成祖17、康熙18、雍正19、乾隆五、重要的选官制度1、汉代:察举和征辟2、魏晋:九品中正制3、隋到清:科举制A、隋文帝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B、炀帝时设进士科,正式确立。C、唐太宗增设考试科目。D、宋太祖,殿试成为定制,天子门生。王安石改革科举。E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积极作用:1、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利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前期士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2、庶族
66、地主通过科举入仕为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3、选拔官吏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4、读书、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5、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诗到明清时期积极作用日消殆尽消极作用1、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2、八股取时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3、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六、著名改革改革实际上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
67、、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3、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4、改革是会有阻力的。1、春秋:管仲改革2、战国:商鞅变法3、新:王莽改制4、北魏:孝文帝改革5、唐:两税法6、后周:周世宗改革7、北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8、明:张居正改革 改革分两大类:一是王朝建立之初对统治政策的调整建章立制;二是中后期的改革和变法。前者多成功,后者多失败。原因是:1、新王朝大多是在农民战争的风暴打碎了旧国家机器、旧秩序土崩瓦解的基础上建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统治者的改革阻力相应减少;中后期王朝统治根深蒂固,保守顽固派实力相当强大,改革的阻力相应较大。2、新
68、王朝的建立者多为雄才大略者,经历了农民战争的风暴,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其改革往往能适应历史的发展,所以阻力较小;中后期多时被迫改革,进取性相对较差,要不改变王朝的根本制度进行制度的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而且皇权保障相对较差,所以往往失败。 判断一场改革的成败,不应只看改革者的命运如何,而应看这一场改革积极成果是否得以维持。七、盛世1、文景之治2、光武中兴3、贞观之治4、开元盛世5、康乾盛世八、乱世1、七国之乱2、八王之乱3、侯景之乱4、安史之乱5、三藩之乱九、士族制度1、形成:魏晋时期2、鼎盛:东晋南朝3、衰弱:南朝开始十、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69、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指地方分权而言,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原因:1、是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 2、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韩非子有关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春秋战国诸侯割据、天子形同虚设提供了历史教训。 5、商鞅变法初步确立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历程: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元、强化并衰弱于明清。 特点:1、皇权至高无
70、上。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3、聚集众多分散的生产力(人力、物力、财力)合成较大的生产力从事一些重大的建设如长城。 功能:1、压迫、剥削、镇压人民的功能。2、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侮的功能。3、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的功能。 作用:(进步性)1、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2、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并保障古代文明持久不衰。4、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5、在明清时为抵御外国侵略提供了保证。(消极性)1、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
71、是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2、极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3、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十一、关于统一和分裂 分裂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分裂割据的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具有自给性、分散性、封闭性的特点)。2、地方势力膨胀是分裂割据的政治根源。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分裂的重要原因。4、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5、中央集权不力是分裂割据的直接原因。统一走向分裂的朝代:东汉、西晋、唐。分裂走向统一的朝代:秦、西晋、隋、元。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主要原因在于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
72、发展,有效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地理条件的整体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历史上大多数的政治活动具有明显的内向性;大河流域农业文明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3、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4、杰出帝王对国家的贡献。5、民族融合,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强化,形成统一的历史潮流。6、中原汉族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征服者总是被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7、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表现在:1、从时间上看,统一过千年,分裂不过百年。2、从朝代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影响深远。3、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统一
73、(局部统一、人心所向、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统一、民族融合)。4、从地位上看,统一时期作用远大于分裂时期十二、农民起义(领导者、政权) 三大原因:封建暴政,土地兼并,天灾人祸。 三种结局:被镇压,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蜕变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1、秦2、新3、东汉4、新5、隋6、唐7、元8、明 失败的原因:农民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农民起义的作用: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迫使后继王朝调整统治政策,推动历史前进。十三、政治制度及演变1、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2、夏;王位世袭制3、西周:分封制4、战国:秦国建立县制5、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6、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
74、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实现大一统7、隋:创立三省六部制8、唐:完善三省六部制9、元:行省制度近代化1800年中国是世界一流国家1900年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000年中国处于发展中国家一、含义: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中国近代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简言之,是指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近代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它发生于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近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前提,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
75、动,以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的一场革命,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社会大变革,从而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以法律为标志,国家权力取代以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公民取代臣民,使整个社会逐步资本主义化。近代化是相对于封建化的一个历史观念。封建化在古代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曾经也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进步的代名词,其标志性的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无比的优越性取代奴隶制经济,推动历史前进的步伐。从封建化与近代化的对比中,两者的根本区别是: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引起了生产方式的本质的差别。主要表现有:1、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2
76、、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3、封建专制向资产阶级民族共和的变化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的产生。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文化领域的理性化、科学化。概括为:民主化和工业化。二、发展历程: 近代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深远历史意义的一一场运动,代表着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从某种角度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史册。 鸦片战争前后的林则徐、魏源是最早高举中国近代化旗帜的人。1、起步阶段:18401895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的工业化有所进展,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2、整体发展
77、阶段:18951927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今三、影响近代化的不利因素1、三个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人才不足;思想准备不足,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观念是发展近代工业的思想障碍。2、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障碍,封建意识形态相当顽固,鸦片战争失败后没有清醒过来,愚昧无知、不思进取,延误了20年的宝贵时间;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定、安定
78、的环境A中国的近代化从重工业领域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B 历届统治者都没有把知识结构的变革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缺乏现代知识的推动,使中国的近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历届政府都代表了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出发制定内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正常进行。C战争和革命不断,使中国政局长期动荡。四、与西方近代化相比的特点1、 近代化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压制,还不断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2、 一开始由地主阶
79、级中洋务派领导,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近代化的领导权。3、 近代化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4、 发展畸形,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平衡。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不可能的。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知识结构的变革是近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分期世界总体发展状况
80、中国历史发展状况中外比较角度特征表现特征表现1618世纪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1、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2、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封建主改革3、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4、 对外殖民扩张君主专制加强和封建制度衰弱1、 资本主义萌芽,但自然经济占主体2、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3、 思想专制及文字狱4、 闭关锁国1、 西方重商主义与中国“重农抑商”2、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3、 中西科技发展4、 中西思维特征及原因18401870年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及东方民主运动高涨1、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完成2、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3、 殖民扩张4、 民族主义运动高涨5、 自由主义思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并
81、逐步深入1、 两次鸦片战争2、 自然经济解体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 农民战争及洋务运动4、 新思潮萌发1、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侵华特征2、 太平天国与1848年欧洲革命3、 亚洲革命风暴中的中国4、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东方民族新觉醒1、第二次科技革命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3、帝国主义全球扩张4、帝国主义矛盾发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及民主革命发展1、 帝国主义侵略2、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4、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 宪5、 辛亥革命1、 帝国主义时代的侵 华特点2、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3、 亚洲觉醒中的中国1914-1927第一次世
82、界大战及战后调整1、第一次世界大战2、十月革命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4、苏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1、北洋军阀统治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发展3、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成立5、国民大革命1、一战对中国的影响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19271945由相对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资本主义经济恢复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3、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4、法西斯势力发展5、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2、工农武装割据及红色政权建立3、日本由局部到全面侵华4、抗日战争1、英法美纵容政策及日本侵华战争2、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83、194570年代末两极格局形成和发展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2、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3、战后社会主义发展及改革4、美苏争霸民主革命的胜利及新中国的全面社会主义建设1、内战爆发2、新中国成立3、政权巩固及经济恢复4、向社会主义过渡5、全面社会主义建设6、文化大革命1、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及影响2、中粟社会主义建设比较3、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比较4、美苏争霸中的中国5、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1、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3、第三世界兴起4、政治经济区域集团化5、第三次科技革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1、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2、国际地位提高及外交战线成就3、科教兴国
84、战略及科技发展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与中国2、第三世界中的中国3、世界多极化趋势对中国的影响4、中国及科技革命几个问题:一、 中西资本主义萌芽比较1、表现:1416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各自发展的规律及程度有明显的区别,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农业中微不足道,在手工业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直到鸦片战争前夕,也未能进入真正意义上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阶段。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在16世纪有了长足的发展,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生产的普遍现象。2、原因:(经济基础方面) 中国地主土地所有制下,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坚固顽强,农民极端贫困,国内市场相当狭小;沉重的地租吸引官僚、地主、商
85、人将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 而西方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封建关系相对松散,相对便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上层建筑方面) 中国封建王朝始终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重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而西方统治者利用王权的力量推行重商主义。 明清之际对外政策方面中国统治者越来越走向闭关锁国,而西方已将目标指向全世界。 这样中国的中央集权越强大,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越大;西方专制王权越强大就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3、影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也有所反映,但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一小部分地区和很少一部分行业,缺乏全国的普遍性,而且促进的力度极为有
86、限。可以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促成社会化生产力在我国的形成,更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因尔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无力促动。 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和经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导致了西欧社会阶级的分化、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二、明清时期中西科技的比较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学的晚霞中国科技领域主要是应用科学,科学研究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与中国不同,西方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理论科学,大多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是观察和实验,以及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这些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具体
87、表现。原因分析:1、社会经济方面。在西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一方面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条件和动力;而中国小农经济的分散性与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2、文化教育。西欧早在13世纪就有了大学,教育手段正规、学术气氛浓厚,为科学家的成功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完全是为了培养为皇帝服务的忠孝奴才,以儒家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方式是私塾教育,既不利于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3、思想文化状况。中国历代统治者厉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明清时期更登峰造极,突出表现为对知识分子
88、的摧残,把中国的知识分子逼入研究儒家经典的死胡同;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使人们较自由地去研究和探索自然奥秘。三、1618世纪中国皇权专制与西方王权专制的比较1、不同表现:皇权专制在中国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存在了2100年,而西欧王权确立于封建社会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正在形成的时期,只存在200300年时间;西欧王权对西欧历史的发展起了一种独特的作用,即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对任何有损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新的因素无情扼杀,对工商业发展严加打击和控制。2、原因分析: 组织结构
89、不同-中国的皇权专制是君臣控制力极强、制度完备、关系稳定的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而西欧基本实行采邑分封制,国王根本谈不上对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权和支配权。可见中国封建制度的完备,相对于资本主义萌芽而言,这个外壳更坚硬。阶级基础不同-西欧王权的基础是工商业、城市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领主阶级;中国王权的基础是单一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措施不同-西欧统治者采取打击封建教会势力的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新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经济措施不同-中国统治者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西欧普遍推行重商主义,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在中西方社会发生逆转的 二、三百年间,同样的封建专制制度,对历史的发展却起
90、了不同甚至是相反的作用。经济史第一部分总 论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由此可见经济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史中可能涉及的理论主要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91、,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等的关系。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形态、经济制度、经济现象、经济格局、经济政策、经济思想、经济体制等。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就是社会的生产力。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的所有权关系。社会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关系相结合,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环境意识、人口意识、科技意识、世界意识和竞争意识等等。一、经济形态(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
92、济形态,又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生产者生产的目标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这种经济形态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因循守旧,是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我国古代“男耕女织,夫唱妇和”的现象,正是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的写照。由于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非常闭塞,易使人们产生狭隘和保守意识。明清时期中国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和太平天国运动中暴露出的农民阶级的落后都是由这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的。(二)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指生产者为了交换而生产的一种经济形态,与自然经济相对。商品经济产生了原始社会末期,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但都处于附属的地位,
93、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才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的特点,要求买卖自由和买卖平等,使人们逐渐形成民主意识。在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也是封建政权的中心。在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如唐宋时期。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日益瓦解着封建制度。商品经济的核心是“交换”,交换的场所是市场,交换的东西是商品(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品、服务品种、劳动力等),交换的媒介
94、是货币,为顺利到达市场还需便利的交通。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劳动力成为商品,那么这种商品经济就不再是简单的商品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因为劳动力可以买卖就意味着雇佣关系的产生)。其中,属于商品生产环节的有:农产品商品化、手工业品、服务品种、劳动力;属于商品交换环节的有:交通、 货币、市场。因此,商品经济发展的往往表现在市场、商品、货币、交通等几个方面。如课本这样表述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这表现在:第一,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品种达200多种。第二,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这些城市成为手工业生产中心,或为繁华的市场,或为对外贸易港口。第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
95、展,到明朝后期,白银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就是从商品、市场、货币、交通等四个方面来讲的。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的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时的产物。商品经济出现,必然出现商品市场,但只有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才出现以市场作为资源主要手段的市场经济。具体到历史课本上,市场经济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出现的。亚当?斯密提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主张自由经营、自由贸易、自由竞争,让市场来调节经济。商品经济侧重强调的是经济形态的性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而市场经济侧重强调的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方式或手段,实质是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
96、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区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标志。市场和计划只是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拿过来用。历史上,罗斯福新政借用了计划经济的某些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完善了美国的市场经济;邓小平主持的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也借鉴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某些做法,逐步完善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了,可以为工业提供劳动力、原料和市场。比如我们今天之所以关注三农问题,要千方百计发展农业和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个很重要的原因
97、是三农问题解决了,就可以扩大内需(即扩大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英国实行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圈地的目的在于养羊,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农民被从土地上赶走以后,被迫放弃自给自足的生活,去城里做工谋生,扩大了市场;而且,出于圈地运动后在农村建立了大农场、大牧场,实行的是对规模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因此获取了巨额利润,农场主、牧场主又将其投资于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样就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因此,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 农业和工业发展起来以后,就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生产如农产品商品化和和工业品的生
98、产,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和工业生产的人之间需要交换产品,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农业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农业发展与否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手工业和商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农业的发达,从而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和商业(到后来应该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包括传统的商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个工业国家。鸦片战争中英国战胜中国,如果放在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工业文明战胜农业文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人类造成的重要影响之一便第三产业越来越重要,在欧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
99、产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所占比例最大。国民经济各部门应该均衡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曾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这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但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最终导致工商业的落后。工商业落后,同样也无法为农业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条件, 造成农业停滞不前。苏联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期间,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确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加强了国防,但是由于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没有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且,国民经济的这种严重的不平衡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缺乏活力与效率。苏联的最终解体与之不无关系。中国在改革开放之
100、后加强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相对协调,但是,农业还是国民经济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因此最近几年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四、古今中外性质不同的经济成分(一)中国古代史1、奴隶社会中国奴隶社会的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自然经济。奴隶社会末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国有制(本质上是私有制),最典型的制度是井田制。2、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也是自然经济。从土地所有制来讲,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耕农经济三种。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本质上仍是私有制)如王田制(王莽)、屯田制(曹魏)和
101、均田制(北魏、隋唐)。由于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断冲击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耕农经济,造成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无法解决的土地兼并现象。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经济也有较大的发展。商品经济最初是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但商品经济毕竟是一种与自然经济相黜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瓦解着自然经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二)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演进,可分为近代前期、近代后期二个阶段。近代前期是半殖民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此时期主要经济形式有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近代后期除原有的经济形式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
102、义经济形式。 1、封建自然经济封建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 在近代前期占据着主导地位,也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因此决定了中国近代要富强必须完成反封建的任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农产品商业化加强,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其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其过程漫长,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机器生产企业,也是中国近代所出现的最早的近代企业
103、。它资金技术力量雄厚,且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资源以及中外之间不平等的经济秩序,榨取超额利润。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外商企业在华兴起。19世纪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从而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取得合法地位;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在华进行资本输
104、出,抢夺路权矿权,开设银行,办工厂,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加。一战期间,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势。国民政府前期,列强继续扩大经济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开办企业是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使中国的资源被破坏,劳动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严重排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
105、是加剧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但它在客观上为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机器乃至企业管理,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它对中国落后的自然经济有明显的冲击、瓦解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一定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3、洋务派企业19世纪60至90年代,洋务派在“自强”和“求富”旗号下,兴办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但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战后逐渐趋于没落。洋务企业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些进步人士探索富国强兵之路的产物。其军事工业采用机器生产方式,但其产品不是商品,在经营管理上更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基本属于封建性近代工业。而民用工业基本上是建立在利润、市场和价值
106、规律基础上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但也有一定程度的封建性。洋务企业的兴办,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它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有诱导作用。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的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产生: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
107、体,在外国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陷入困境: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归宿: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19531956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
108、形式,利用“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还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内和国家政权相结合,外依附于帝国主义
109、。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份。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各种手段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危机;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结束其统治。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不是中国资本主义正常发展的结果,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它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同英美帝国主义侵华资本结合而形成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对外适应帝国主义对华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的需要,对内除直接剥削无产阶级外,还利用政治特权,掠夺广大劳动人民,压迫和损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上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是国民
110、党反动统治的政治基础。6、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和出于支援革命战争的需要,领导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努力发展生产,根据地的经济即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它存在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革命型”的经济形式,但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组成的,包括个体小农经济、小工商业经济、部分地主富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互助组、合作社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正因为是作为革命过程的过渡经济,所以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
111、经济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7、中国近代的经济特征以及各经济成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即为同时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处在逐渐解体状态中的自然经济、缓慢发展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财大气粗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恶性膨胀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不断壮大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自然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新
112、民主主义等经济成分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依赖,也存在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也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三)中国现代史在过渡时期(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实施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土地改革),没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保护民族工商业。这样,过渡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就完全变成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个体经济(个体农业和个体
113、手工业)、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和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国营经济。经过三大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被改造成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中国社会只存在公有制这样一种单-的经济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四)世界史1、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带来的。资
114、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几个要素:资本、自由劳动力、市场、原料、技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产生。雇佣关系中被雇佣的一方就是自由劳动力,因此,自由劳动力充足与否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的一种重要原因。英国圈地运动使英国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就极大促进了英国自有劳动力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尽管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了较大的松动,但是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之后,急需资本。在西欧,资产阶级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黑奴贸易(资本和劳动力)、圈地运动(资本和劳动力)、商业战争、重商主义、殖民扩张等形式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资本原始积累
115、,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古代中国人有钱之后,不是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是去买土地,从而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缺乏资本。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因此急需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打开中国等封建国家的大门,变其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这再一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由于前几个阶段的掠夺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列强的资本相对过剩,急需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如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就是为资本输出服务的。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而真正
116、成为第一生产力。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改变了过去军事侵略、经济占领的方针,而是国家出面组织大规模的科学技术工程,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世界史上,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进步的革命的经济。其产生和发展促使欧美各国封建制度的瓦解,而且也在客观上改变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落后面貌。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来看,资本主义经济作为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它天生就需要把整个世界当成其活动的历史舞台,它极大促进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世界史课本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新航路的开辟起笔,到经济全球化落笔,实际上就已经蕴含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历史作用的评价。2、社会主义经济世界史课本提到的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有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
117、和东欧、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高度集中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东欧国家最初照搬苏联模式,后来虽力图突破却未获成功。中国则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曲折前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代史问题精析 对中国古代史一些重要问题的精析1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从政治上讲,为完成和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需要建立专制集权的国家;从经济上讲,封建的经济基础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
118、有制都需要一个强权来保护自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北宋以后,消极方面日趋突出。到了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发展到极限,其消极作用占支配地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 治乱兴衰的原因 古代中国出现兴、治局面的原因,大致有: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当朝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王朝初期,社会经济残破,统治者又慑于农民战争的威力,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秩序安定;采取开明
119、的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政策,民族关系融洽,中外交流频繁。 衰、乱之世的出现,也有其原因: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腐败。这又具体表现为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佞;宦官、外戚专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等。从地方势力来讲,由于分散性的封建经济的存在,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在中央集权不力的情况下往往作乱叛上。3 变法改革失败原因 变法改革其结局往往是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1)王朝中后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异常强大。(2)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王朝的根本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
120、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4 国家统一与分裂的成因 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是主要趋势: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统一能够成为主要趋势的原因,可从以下因素加以分析:(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
121、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一再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4)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历史文化认同不断扩大和演化。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得“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规律。”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分裂现象。这有其内在原因,(1)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122、(2)中央集权不力(3)地方势力膨胀(4)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5)社会经济不够发达(6)民族融合不够密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及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导致分裂的种种因素就会消失。5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 第一,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认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如,秦汉统一了中原地区,匈奴族则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在经济文化方面也给予汉族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二,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站
123、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颂,反之要给以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站在汉族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在史书中对少数民族多有诬蔑、丑化之词,要注意摒弃和批判。第三,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也正因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然,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矛盾、
124、斗争和战争,从根本上说都是各个民族统治者所挑起的。从这个角度讲,民族矛盾说到底就是阶级矛盾。由于民族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都把民族斗争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有的是压迫与反压迫的性质,如女真首领阿骨打领导的抗辽战争;有的是进步与落后之间矛盾斗争的性质,如淝水之战是东晋为了保卫江南先进经济发达地区和人民,不受北方氏族贵族侵扰的进步战争;有的是为了消灭割据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性质,如康熙帝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叛乱的战争;有的则纯属是一些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攻伐混战,如十六国时期,北方各族之间的一些战争。做出具体分析以后,不但要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而且要明确给予
125、肯定或否定。这里还应注意把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严格区别开来。前者是我国兄弟民族间内部的事情,虽有是非区别和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要用“侵略”和“反侵略”的字眼加以界定。后者是我国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和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6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相适应的。在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处于从属地位,起着补充的作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经济渐趋瓦解。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制经济,这是一种占主要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126、济。在这种经济形式下,地主把大多数土地分给农民,形成了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业生产。这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靠血缘失系紧紧结合在一起,对于封建剥削和人口增长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巩固和稳定着中国封建制度。这种结合大大限制了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使对生产力提高有重要意义的社会分工不能顺利实现,从而迟滞了中国社会发展。与这种地主制经济相适合,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此外,中国封建社会还存在着小自耕农的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者的小商品经济,但它们不占主要地位。商品经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的,存在于阶级社会各个阶段。在中国古代,它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
127、附庸地位,主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但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创造了历史条件。7 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
128、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8 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我国封建社会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主要产生过以下土地制度:其一,井田制,即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
129、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其二,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至于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
130、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9 赋税制度的沿革变化 在中国古代社会,赋税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夏商周时期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的雏形。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鲁国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时期,封建国家把全国的平民编入户籍,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的根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秦王朝时,赋税和兵徭繁重,导致短命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汉代田
131、租较轻而人头税较重。这一赋税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一,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其二,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其三,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北魏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其中“调”是户税,以户为单位征收。隋唐沿用并发展为租庸调制。其中“庸”是纳绢代役,这一规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朝中叶,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政府废除前期实行的“以人
132、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改行以土地和财产多少为标准的两税法。其主要内容是:征收户税和地税,户税按户等以钱定税,地税按田征粮。户税与地税都一年两征,因此新税制称作两税法。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曾实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后因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被废除。明朝后期,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按丁、粮派役,把一部分差役逐渐转入地亩之中,使一部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多少减轻了丁役的负担。此法又规定把赋税和差役合编为一,这就简化了赋税的名
133、目和征收的手续,对限制豪强漏税有一定作用。还规定让农民交纳代役银,再由政府雇役,这种折银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也进一步松驰。一条鞭法由于遭到大地主的阻挠反对,实行不久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清承明制,以“田赋”和“丁役”合称地丁作为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收。由于全国土地数目已难确知,人丁死亡隐匿无法统计。为解决赋役混乱和负担不均,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即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征收统一的赋税,叫作地丁银。这一制度的实行,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驰了。通过摊丁入亩,部分地减轻了无田、少田农
134、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由于税则简化,有利于清政府的赋税征收,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别外,清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削弱,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有利于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综上所述,从西汉到清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沿革规律是: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以田亩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为主逐渐趋向货币地租为主,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守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守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发展为可以纳绢代役,以“庸”制为标志;税种由繁多趋向单一,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政府征收的商品税日益加重。1
135、0.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一方面有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另一方面有了购买劳动力的较大的作坊主和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标志是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虽然会促使封建社会渐趋走向瓦解,但这种萌芽还微弱,发展还很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第一,封建的经济基础非常顽固。由于地主制经济的存在,封建地租很重,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来买田置地;农民受到残酷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这都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又
136、由于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对独立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起着限制作用。第二,封建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如,清政府实行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此外,手工作坊主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没有摆脱封建国家的控制和行会制度的束缚。11.古代科技的作用和地位 (1)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数学、天文历法成就和古代农书的编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造纸、火药和火器制作以及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
137、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但另一方面,科技能否转化成生产力,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等。1995年高考材料题,通过比较四大发明对我国及世界历史发展两种不同影响,揭示了这一问题。明清时期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上层建筑顽固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经济状况和意识状态中,当然不能给科技发明运用开创广阔天地,也就不能产生超越这个社会水平的科技发明。所以明清时期尽管也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科技巨著的问世,但它所能表明的只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且是总结性巨著。从这“传统”、“总结性”中明显说明了一个辉
138、煌时代即将结束,缺乏开创意义。从根本上讲,这还是因为社会制度的制约。(2)科学家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表现为两方面:其一是勤奋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精神,贾思勰作齐民要术,集中精力凡12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共付出了27年的艰苦劳动。其二是斗争精神,特别在宗教、儒家神学所束缚的封建时代,科学家的科研及成果无疑是伴随着与封建迷信的斗争。如秦汉时期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同时大肆宣扬佛教以欺骗人民,对自然和历史发展作了歪曲解释。那么这一时期无论是张衡发明地动仪,还是张仲景研究医学,本身就是对封建迷信、神学巫术的否定。正是这些推动着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断加深,成为唯
139、物主义思想产生的基础。到封建社会晚期更为突出,三位著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与八股取士所造成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古代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主要通过概括中国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铸铜、制铁、制漆技术东传至日本、朝鲜,影响巨大。以后的隋唐、宋元、明清各时期这样的史实多不胜数,自然而然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12古代思想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历史影响 (1)思想发展趋势及原因。如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变化趋势:战国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看是由其时代特征决定的。在由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过程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多种
140、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复杂的阶级关系。因此许多思想家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不同主张,因而形成“诸子百家”。客观上,政治分裂加上各诸侯国支持,进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至秦汉发展为思想专制,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这个过程中还表现出法道儒具体思想派别地位的更替变化,也应根据时代条件予以分析。明清时期思想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封建专制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这恰恰也正是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2)思想的发展是政治斗争的反映,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从根本讲
141、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发展的。荀子的“人定胜天”表现出人们战胜自然能力的增强;秦汉魏晋时期王充、范缜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表现出封建制度确立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应注意哲学发展也与社会政治和阶级关系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解体,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经济、政治的剧变反映到社会思想上,是对天命观的否定、对重民思想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这在儒、道、墨等家的政治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自西周“国人暴动”后,随着政治的危机,周天子权力衰落。“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也相应地发生动摇,天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对宗教性的天和神
142、信仰的动摇,必然是人们对自身价值和自然物质性及规律性的肯定。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讲又是政治斗争的反映。对天、神的否定,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奴隶制统治的否定。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上升时期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力图论证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动和财富权力的转移是合理的、进步的。这种思想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同样道理,其他诸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王充、范缜乃至王夫之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也无一不与政治有关。 13古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影响 (1)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
143、形式崩溃以及新的教育形式的萌芽。在实践中,破除了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能够接收贾人和农家子弟入学,并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2)从汉武帝至隋唐、宋元明清,官办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学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代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作为官办教育的补充,私学在封建时代也经历了兴盛衰亡过程。唐代私学到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这在当时都具有历史原因。唐后期私学兴盛,这与政治割据、腐败,政局动荡而官学荒废有关;也与经济上地主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有关。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与此类似。明清书院逐渐变为官办学校则是由君主专
144、制的空前加强决定的。(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学而优则仕”,所以,实际上对科技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于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至宋元专业教育的贡献是较突出的,则应予以肯定。 14古代文学发展的社会原因 以唐朝为例,其主要文学成就及特色:(1)诗歌的发达,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朝代。唐朝诗歌能获得空前发展,除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基本原因外,还有多方面的因素。唐朝是庶族地主大量涌上政治舞台的时期,
145、给诗坛增添了一大批新诗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使唐诗能够突破六朝门阀的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浮靡文风,丰富、充实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魏晋以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趋向成熟,隋统一全国后,促使南朝的绮丽文风与北朝的质朴风格相融合,这都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唐朝科举以诗赋取士,封建帝王对诗歌的提倡,刺激了文人对诗歌创作的重视。当时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的营养。这些都是促使唐诗创作繁荣的因素。(2)唐散文的发展。秦汉以后,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的骈文逐渐占据统治地位,随着唐朝封建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微
146、,这种贵族文体也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于是出现了提倡古文的运动。实际上是一个企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比较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3)唐朝中后期城市经济繁荣,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传奇小说。 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势力的消长过程及原因。英、法、俄、美、德、日等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晚期,英法俄三国特别是英国在华势力最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日三国特别是美国在华势力急剧扩大;一战后至40年代,美日两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上述侵华势力的消长和变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列强各国政治经济实力变化在侵略中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直接反
147、映。因此,在理解掌握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结合世界史的有关内容加以分析和概括。2.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原因。1718世纪殖民主义者的政策一种是偏重于把殖民地当作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英国、荷兰),另一种是以抢劫掠夺殖民地财富为主(如处在封建社会的西班牙、葡萄牙)。到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促使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的生命线,其殖民政策也把商品输出作为主要手段,表现如英国对中国的鸦片战争就是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然后大量倾销商品,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对
148、中国的侵略表现为争相向中国提供政治性贷款、抢夺路矿权、竞相在华设厂等,反映出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再如列强侵华之始,为打开中国大门,他们联合侵华,企图在政治上瓜分中国。但随着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加剧,列强之间实力对比发生明显变化,其关系也发生剧变,在中国问题上表现如三国干涉还辽、日俄战争、美国提出独立的侵华政策(“门户开放”)等。由于列强之间的矛盾,再加上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对华政策由政治瓜分演变为“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对华进行殖民统治。二战后,美国侵略中国,独霸中国的野心并没有改变,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什么没有直接出兵帮助蒋介石打内战,而是采取“美国
149、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的政策呢?这也需要从美国自身(二战刚结束、美国人民反战)、国际形势(战后美国重心在欧洲、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壮大)、中国的形势(抗战结束,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显示出伟大的力量)等多方面的因素去思考分析。 3.列强侵华的影响。马克思在谈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著名论断,即“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革命奠定物质基础。”这一论断基本上也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从世界范围看,殖民扩张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50、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但同时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中国而言,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独立,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在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时,应强调西方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对于它对
151、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 4.列强侵华和中国近代化的关系。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经过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进入中国以后,要原封不动地保持封建社会已不可能。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统治势力闭关自守,也不允许它一切保持原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近代化,即不根本改变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只在某些方面有限的程度内进行向资本主义制度靠拢的改变。洋务派官僚是其最早的代表。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
152、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其先驱。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没有正常发展起来,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命脉。固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中国民族资本不但遭到具有特权的外国资本的排挤,而且无力抗拒在中国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帝国主义支持一个个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官僚资本利益的军阀官僚势力。封建的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上层建筑,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维护而得以继续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阻断了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的独
153、立发展的道路,使中国在成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因此,近代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即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两者密切相关。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因为不断挨打,所以更落后。以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为突破口显然是不可能的,中国近代史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帝国主义及其代理人的阻力。只有首先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到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5.历届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其影响。总的来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动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不外乎是对内残酷的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对外投靠资本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
154、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阻碍社会进步;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其本质而言,它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个反动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到消极的作用。例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壮大。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出卖国家权益,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侵略严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政策方面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残酷压迫剥削造成人民的过度贫困,同样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155、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亦是如此。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最终形成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从而危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方式建立起对全国经济的垄断。民族工业发展的原有障碍(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不但没有消除,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正是这样,使帝国主义势力日益加强,使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屡遭挫折,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历届反动政府的结局必然灭亡。 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虽说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政策是反动的,但有一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当然大多
156、为客观方面)。例如,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设总理衙门、举办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它是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它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备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但它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洋务思潮,促使全国朝野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毕竟在顺应着世界潮流-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在被动中蹒跚前进了,是顺应着世界潮流而动的中
157、国近代化的起步。再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可以说它是为实现“王朝”自强而进行的垂死挣扎,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它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迈出的一步。清王朝的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由清末发端的中国政治制度并未因清朝灭亡而中止,辛亥革命的胜利及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把它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改订新约运动”和经济方面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都对中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把其
158、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发展标准去衡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而不能以偏概全。6.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总的来看,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有勾结有对抗,但其勾结是主要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之上的阶级统治。但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利益,因此二者又有相矛盾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能体现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从晚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关系看,走过了闭关自守-抵抗(对抗)-暂时和好(勾结)-再对抗(对抗)-完全屈服(勾结)的过程。而具体去揭示一个
159、造成各个时期关系特点的成因,就可以看出是利益二字。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固然是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表现,但也反映出清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努力。而英国则为了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力图打开中国大门。先是走私鸦片,后是侵略战争。一个为利益而“闭”,另一个则为利益要求而“开”,利益冲突造成关系的对抗。但此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英法趁机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已分清了“肢体之患”和“心腹之患,本着“取小害而去大害”的原则与列强讲和,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此时双方利益尚有冲突,因此这种勾结和好的关系只能是暂时的,直到最终清朝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时的清政府既是本国封建势力的代表,又
160、是外国列强在华的代理人,二者完全勾结。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其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相同,而中国人民的反抗也使其相互依赖性加强。此后北洋军阀时期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蒋介石等本身一开始就是由列强扶植起来,自然而然关系更加密切,更多了一份勾结而少了一份对抗。通过对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首先,外国帝国主义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而中国反动政府是其在中国的代理人,反帝同时必须反封建;其次,外国列强之间、外国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之间有勾结,也有矛盾对抗,是落后的中国争取解放、独立可以利用的条件。 7.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自然经济是封建
161、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维护较低生产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织和很少商品交换这种经济形式。其发展趋势是走向解体,但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并占主导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止中国进步的根源。因此中国要富强必须反封建。外国资本主义企业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其势力突飞猛进,从60年代起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政治上外国侵华势力事实上成了凌驾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动经济政治势力勾结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要富强也必
162、须反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前期最进步最革命的经济成分,主要表现是为社会变革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提供了经济基础。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在得到长足进步后仍然无法改变这一局面。从分布区域上看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从发展原因上看客观上是西方列强矛盾提供的一个机会等等。不难看出其发展的艰难和软弱,这也必然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8 .官僚资本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对官僚资本主义,需要明确,它是中国的“土产”,但它并不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适应列强在华
163、倾销商品、资本输出和掠夺资源而产生的,它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它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与西方资本主义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起步就以垄断的形式出现等等。新民主主义经济,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经济形式。它并不是一种完整的经济形式,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性质决定的处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基础。正如民主革命阵营由多个革命阶级阶层组成一样,它本身又是由多个经济形式构成-一个体小农、小工商业者、开明的地主富农、民族资本企业也包括在内,以及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
164、质的农业互助经济和公有性的军事和民用企业等。正因为是作为革命过程的过渡经济,所以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经济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农经济,保护中小工商业者,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着民主革命各革命阶层的经济利益。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过程。 9.中国近代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
165、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走向末路。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166、社会状况最终结束。 10.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1)1949年至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从经济基础角度看应该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确立。具体内容包括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允许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是由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实际决定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民主革命的发展要求以及当时中国的国情,可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政策内容及原因。如土地改革为什么实行的仍然是农民土地私有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调整而并未改变其性质等等。(2)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1956年以后的全
167、面社会主义建设,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对这种体制应给予历史的辩证的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不仅是必要的,且在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只是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发展,才越来越显露出与生产力不适应的某些方面。其形成原因: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借鉴;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从而把政治斗争方式照搬过来;新中国成立初期极端困难形势下与中外反动势力斗争的需要等等。(3)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两种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政策;没收和赎买。这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和作用决定的。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168、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是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基础,所以中国共产党采取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虽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剥削性,但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鉴于其对革命的贡献以及与中共合作的态度,中国共产党采取赎买方式实现了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4)1956年以后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特别要注意失误在哪些方面,如脱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各部门比例失调等,以总结经验教训。(5)立足于生产力因素认识改革开放的含义,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以及经济建设目标。宏观上把握中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
169、解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向市场体系转变的必要性。从实质上讲,这种转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中国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决定了目前中国的这种经济体制。这种转变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内容上讲,这个转变包括: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
170、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11.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任务及其关系。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实现国家近代化,这是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基本任务。独立与富强这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没有保障。但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任务。有人认为,中国是由于贫穷落后才引来外敌,失去独立,那么只要致力于经济建设,使国家富强,“西人即可敛手”,外敌自退,政治上的独立地位自然恢复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就在于没有正确理解好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从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乃至革命派,基本指导思想是先富
171、强后独立,而事实证明: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永无富强的可能。 12.近代社会各阶级抗争和探索的特点及成因。农民阶级由于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斗争纲领的空想性,也决定了其抗争和探索活动的失败。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活动,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别表现为改良和革命,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已成为洋人的朝廷;改良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广泛接受西方革命思想等。继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客观上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勾结并进行阻挠和破坏;主观上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与软弱,决定了这条道路的破产
172、。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阶级在抗争和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向西方学习的水平以及斗争水平不断提高。这是由特定的政治、经济、阶级条件决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阶级在探索和抗争层面上主张的异同,并理清各个派别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为例,略作说明:如两派都主张维护清王朝统治,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但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的目的在于“制夷”,抵抗外侮,而洋务派学习的目的在于“剿发捻、勤远略”。它们之间有继承关系但又有重要区别,洋务派丧失了地主抵抗派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1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各政治派别从自己阶级立场出发而选定不同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
173、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同时也代表着中华民族利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选择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民族资产阶级则继续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官僚资产阶级代表中外反动势力,其内外政策表明要继续使中国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而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对此,要注意结合中国国情和三派政治力量的内外政策分析原因。 1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革命道路问题由城市中心论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以及后来为什么党的工作重心又转移到城市问题。这里面实际上围绕着一个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探索问题,复习过程中要弄清这条革命道路探索的具体过程,包括其中的成就与
174、失误、理论与实践,进而理清探索这条道路的具体背景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重大意义。又如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即战胜敌人的三条经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问题。如对统一战线的复习要明确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弄清楚每条统一战线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每条统一战线发挥的作用。 15.过渡时期党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要特别抓住其中国特色。政权方面可明显看出与十月革命的俄国苏维埃有重大区别,在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的人民民主政权,极大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要注意从民主革命史以及建国初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等分析原因。经济上则通过和平方式,通过三大
175、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6.“过渡时期”(19491956年)的社会性质及其特征。其性质称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其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由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成分不断取得胜利。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要认识“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首先,国家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行;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还要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规
176、定的主要任务及体现出的指导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等)。 17.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注意理解教材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论断,抓住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探索、经历了哪些曲折、有哪些“前进”(成就)。对这一时期我党在探索中所经历的挫折,还要从微观角度分析错在哪些环节上,是方针脱离了实际,是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还是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根本的工作重心。 18.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任务(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继续与变化新中国诞生后,民族独立问题解决了。如果说在新中国诞生前的110年里,民族独立
177、问题是占第一位的问题,那么现在近代化的问题就变成了占第一位的问题。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也就是说历史由以解决生产关系为中心,进到以解决生产力为中心了。新中国40多年的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仍在为更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而继续努力:一个继续是集中全力推动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另一个继续是不断增强我们民族独立的地位捍卫民族尊严,保证国家现代化的顺利进行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地位、作用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是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般途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像英国、
178、法国;二是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荷兰(也有人将其归入前一类);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俄国、日本为代表;四是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意大利就属此类。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这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目的在于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而在各个国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不同,就决定了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排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另外,虽面临相似的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但由于时代不同,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例如,同样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多为暴力革命,而到了19世纪中期却多为温和的改革。因此,我们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国情和时代背景,就
179、资产阶级政治运动中的各种历史现象作全面分析。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始终,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在早期资本主义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产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通过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一方面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另一方面资产阶级也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改革更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法宝。因此,我们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事件的把握和认识,既要分析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事件的特殊性,更要从理论角度认识革命和改革运动的一般特
180、点和规律。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 政治是经济的反映,其发展也是由经济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政治发展的阶段性。例如,就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而言,手工工场时期因经济不发达,故只确立了一些基本的政治原则(自由、平等、法制),没有完备的政治制度体系;到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业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建设也相应加快,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结构体系;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定型,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发展成熟(如政党政治、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等),特别是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已更加健
181、全并建立起一整套自我调节机制。具体到资产阶级民主也是这样,它先后经历了部分资产阶级整个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部分其他阶级阶层的扩展。3政治发展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永恒规律。 政治取决于经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就决定了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危机影响下又走上了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等,都是这一规律的反映。造成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但总起来说,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差异是两个主要原因。造成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
182、差异主要是历史的原因,英、法、美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革命对旧的社会制度冲击大,改造也较为彻底,因而这些国家民主化程度较高;德、日、俄等国则是经过不彻底的社会改革或是王朝统一战争确立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旧的社会残余大量存在,因而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势力较强。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从历史角度讲,英美法有民主传统而德意日则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因而后者易于建立法西斯专政;从现实角度讲,德意日三国受经济危机打击重,摆脱危机困难;而美英法则相对容易些。因而,前者急于采用极权形式恢复其经济秩序。诸如上述现象,我们
183、应注意作客观分析。政治发展不平衡是矛盾产生的根源之一,世界历史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都与帝国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分不开,但同时,这种政治不平衡还造成资本主义政治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存在就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借鉴,从而促进资本主义政治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因此,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评价不能走向极端。4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是小政治,而世界政治格局(或政治形势)是大政治。小政治是大政治的细胞,大政治是小政治的聚合,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往往会影响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而世界政治格局又往往会决定一个国家内部政治状况。例如,法国大革命
184、动摇了欧洲大陆封建秩序,而“反法联盟”却使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导致了朝鲜的南北分裂,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有二:第一,世界政治格局是国家政治的组合形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变动打破原有政治均衡时,必然会引起国际政治格局的波动;第二,当国际政治格局处于较稳定状态或被有实力的大国所操纵时,它往往会决定一些弱小国家的政治命运。这里,我们提出大小政治关系的目的,在于提醒大家分析政治现象时,不要单纯地囿于国内政治、经济的考究,而是应注意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结合起来分析认识,以增强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资本主义
185、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及其成因、影响。 要结合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阶段性特征、特征的成因及影响。区别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等在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方面的本质差异;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角度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国家政治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世界经济体系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6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不断走向成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越来越强。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以手工工场为生产和管理方式;工业资本主义阶段,经济发展
186、则是以机器生产为主,属于资金和劳动力密集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垄断作为组织形式,以科学技术为依据,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定型。作为资本主义利益的代表-国家政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经济职能不断扩大,先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后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最后则发展到直接参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7三次科技革命,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二要结合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科技革命的巨大影响,主要比较鉴别历次科技革命的异同点。要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
187、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要认识到科技意识、科技利用是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前提。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是一个永恒规律。 近现代历史上,先后经历了英国“世界工厂”美国独掌世界经济霸权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多极化这样一个过程,复习时就要分析这种经济格局演变的原因及对国际政治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演变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例如,英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经济重心为什么会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这一转移带来哪些影响?等等。9资本主义经济的血腥性质。 资本主义经济是建立在残酷压榨和掠夺国内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如英国圈地运动、各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等),同时也是建立在对世界人民的掠夺基础之上的,造成了亚非拉广大地区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充分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这种血腥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