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90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始于公元220年曹魏建立,终于公元589年隋灭陈,其主要历史特征有:1、封建国家分裂,但孕育着统一趋势。三国是封建国家的分裂,但相对东末年军阀混战又是局部统一。西晋短暂统一后北方在分裂与统一中交替演进,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三次统一;南方虽政权更替频繁,但一直维持了相对的区域性统一。2、江南封建经济的大开发,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中交替发展。江南因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以及统治阶级的重视等因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消失,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

2、流域为重心的格局。北方经济因分裂混战而多次遭到破坏;又因统一、民族融合和统治者重视而一再恢复发展,后者突出体现在曹魏、北魏孝文帝时期。3、民族融合出现高潮。这一时期,因民族迁徙,联合斗争、友好交往和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等因素,导致了民族融合高潮。典型的事例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4、士族制度的兴衰贯穿于整个时期,士族形成于汉魏之际,西晋时得到巩固,东晋时达到鼎盛,南朝时逐渐衰落。5、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宗教盛行。数学、农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书法、绘画、民歌也有突出成就,而这一时期玄学、道学,尤其是佛教极为盛行,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势力很大。文学艺术成就各具特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如石窟艺术

3、、神灭论、齐民要术,南北方民歌等等。与此同时,宣传无神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有了重大发展。考点提示(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家;文学和艺术。三国和两晋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1、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的割据混战:东汉政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各个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相互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渴望统一。(2)曹操势力的日益壮大:在战争中,曹操虽然基础不如袁绍,但发展迅速。第一,曹操“挟天了以令诸侯”政治上占了优势。第二,曹操注意农业生产。第三,曹操注意

4、招收和选拔人才。(3)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的一战。因此,以上实际上是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此后几年,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赤壁之战:(1)孙权、刘备结成联盟:曹操在北方活动的时候,孙策孙权兄弟在江东建立统治,刘备在荆州站住脚跟。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孙抗曹,刘备接受了他的意见,刘孙结成了联盟。(2)赤壁之战和曹操失败的原因: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带领大军向南方发起了进攻。曹操以强败于弱,曹军损失在半数以上。曹操带领残部逃回北方。曹军虽然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不习水战。双方刚一交战,曹军中就发生疫病退往长江北岸。

5、联军利用火攻,大败曹军。二、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一,赤壁之战,曹操以强败于弱,这是形成三国鼎立的一次关键性的战争。第二,赤壁之战后,曹操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到巩固和发展,曹丕、刘备相继称帝称王,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西晋的短期统一:(1)、西晋的统一是三个国家间力量变化的结果。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蜀国力量最弱,诸葛亮在世时虽能使蜀国同其他两国并立,但他死后,刘禅无能,朝政混乱,终于

6、在263年被魏国所灭。此时,吴国政治也极端腐败,社会矛盾尖锐,280年被夺取魏政权的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灭掉,至此,中国由分裂复归统一。(2)、西晋的灭亡:西晋的统一是短暂的,仅有36年。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以晋武帝为代表的贵族官僚腐化、政治日趋败坏和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了阶级盾。以司马氏为首的西晋统治集团,集中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惠帝昏庸无能,动乱迭起。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阶级矛盾相当尖锐。其次是由于民族矛盾相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遭到西晋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沉重地打击了西晋的反动统

7、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等联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之后,316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攻破长安,俘虏晋愍帝,腐朽的西晋王朝终于灭亡,至此,统一的局面宣告结束,社会又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中。三、东晋与南朝的统治:1、东晋建立:(1)东晋的建立:西晋灭亡以后,317年,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史称东晋。一直统治到420年。(2)东晋初年的统治:为立足江南,抵御北方匈奴鲜卑等贵族的进攻,统治者一方面加强内部团结,一方面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安抚北方南迁的流民,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局面,但安于舒适的东晋统治者无意北返。(3)东晋

8、的灭亡:东晋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赋税沉重,统治者为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大肆征兵,导致农民起义,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2、南朝:(1)宋齐梁陈都城都建在建康(今南京),加上三国时的吴和东晋,合称“六朝”。 (2)刘裕建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掉东晋皇帝建国,国号为宋。宋是南朝的第一个政权,也是南朝疆域最大、统治势力最强的朝代。其创立者刘裕出身于门第不高的寒门,在位时较有作为,比较了解老百姓的疾苦,适当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江南民殷国富,使社会一度出现了安定的局面。(3)陈朝灭亡:陈朝末年,陈后主不思治理,境内田园荒芜,赋税繁重,百姓流亡,他依然纵情享乐。589年,陈朝灭亡

9、。四、十六国、北朝的分裂与统一:1、十六国与北朝: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我国的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过十几个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此后,439581年,大约与南朝同一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5个政权,史称北朝。2、北魏的建立: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朝对峙。3、北周武帝的改革: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经济上,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大批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军事上,扩大兵源,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一、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

10、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内迁的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史称“五胡”。十六国时期,在彼此的攻战中,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破,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向着民族融合发展。二、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人民也学到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丰富和提高了生产知识。他们还在反抗各族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加强了联系和友谊。这实际上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的背景:面对民族融合的趋势,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

11、,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2)、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上:实行均田制。485年,北魏颁布了均田令,以封建国家的名义对土地实行分配和调整。这是影响相当深远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北魏开始,直至隋、唐,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某些变化,但这项制度却基本沿袭下来。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均田制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的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杜绝官吏贪赃枉法。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

12、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3)、评价:北魏孝文帝在这次改革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他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锐意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民族大融合的出现:(1)、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出现:东汉末年以后不断迁居中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别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

13、间的融合。也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2)、南方及其他地方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以及西南、西北等地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民族融合现象。三、魏晋南北朝的社会经济: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商品经济水平较低;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1、农业:(1)江南农业的开发: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具体表现为,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原因: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社会相对安定;统治推

14、行劝课农桑的政策;北方粟麦等作物南移。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新农具和新技术推广:马钧改进了翻车;水碓、水磨广泛应用;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兴修水利。开发了边疆:河西走廊和辽东的开发取得了可喜成就。 2、手工业:(1)、纺织业:魏纺织业中心设有专门织造机构;蜀锦行销吴魏;吴培育出八辈之蚕。(2)矿冶业: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魏晋时发明百炼钢技术和灌钢法;人们开始利用天然气和石油。(3)、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4)、造纸:技术进步,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洛阳、长安、建业和扬州是造纸中心。3、商业和对外贸易:

15、北方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较慢;南方商品经济相对较为活跃。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技:(1)数学: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祖冲之精确到圆周率后七位数,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有缀术。(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2、宗教哲学: (1)道教:东汉时在民间兴起;东晋葛洪改造道教,使之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南朝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与反佛的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教的危害:第一,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和压迫,安于现状;第二,统治者广修寺塔,

16、施舍钱财,浪费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人手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范缜神灭论,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3、文学:(1)诗歌:“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为代表。作品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田园诗:陶渊明桃花源诗及桃花源记;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兰辞。4、艺术:(1)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艺术、蔡邕(yong)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2)绘画:宗教画兴起,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教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3)雕刻: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