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检测卷(六)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进行的最初觉醒应该是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A 项不符合民族危机下激发的思想;C、D两项时间不符合。2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
2、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答案D解析李鸿章是洋务派著名的代表人物,D项是洋务派的核心主张。3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A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世界的了解B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C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保持文化优越感D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又持有中华文化的优越感。4右图是一枚珍贵的清末民初火花(火柴商标
3、),图中四个人物手捧图书,衣服上从右至左分别画着梅、兰、菊、竹。这枚火花反映的主题最可能是()A洋务与立宪思想 B维新变法思潮C民主与科学思潮 D民主与法制思潮答案B解析图中是一枚著名火花,一般的定义是“维新变法”(或“百日维新”)火花,俗称“四小孩”,图案是清代装束的四个小孩,着长袍马褂,长袍下摆的图案从右至左分别是梅兰菊竹“四君子”,各执一书,分别是“地方自治”“法律改良”“海陆军部”“宪政大全”,代表了维新变法的四项主要政策。“四君子”寓“戊戌六君子”。5康有为曾经颇有些自大地感慨说:“如果早早依从了我的改革建议,中国就不会经受今日的侮辱。”康有为的改革建议主要是()A广建工厂,以实现国
4、富民强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C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D以商业立国,与西方进行“商战”答案C解析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最核心的思想主张就是在中国结束君主专制,实行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6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答案D解析近代社会前期,中国社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外来民族压迫;二是实现近代化、发展中国,无论哪一社会阶层均为实现这两大任务努力争取。题干中的思潮的演
5、变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7对清末统治者正式从1906年开始的宪政改革,传统观点皆以“骗局”二字加以认定。下列最能体现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的史实是()A规定“预备立宪”的期限 B载沣任摄政王总揽大权C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D“皇族内阁”的建立答案D解析清末“预备立宪”最终建立“皇族内阁”,实质上大权集中到皇亲贵戚手中,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充分表明这是一场骗局。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答案C解析民生主义的目的在于防止贫富差距的拉大,真正做到“家给人足”。9辛亥革命
6、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A终结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模仿西方民主制度的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并未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D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可怜购得假共和”,就是指辛亥革命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10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是“1913年”,当时宣统帝已经退位
7、。而该知识分子称辛亥革命为“变乱”,又用“竞袭洋夷之皮毛”表达了对辛亥革命的不认同。据此可排除B、D两项;材料内容中提供的人们拜年穿着的变化,说明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变化,故C项错误。综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A项。11“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谁发表的一篇宣言()A梁启超 B黄兴C孙中山 D蔡锷答案C解析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孙中山为维护共和制度,发表了讨袁宣言,题目所引材料就是该宣言的内容。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8、()A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答案B解析南京临时政府效法美国总统制,但由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为从法律上限制个人专制,又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最终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又改为总统制,方便个人独裁专制,说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二、非选择题(第13题14分,第14题18分,第15题20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
9、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8分)(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答案(1)梁启超认为提高国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先培养“新民”后建立民
10、主政治;孙中山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无碍实行民主政治,可以先建立民主政治,保障民权。(2)不对立。理由:两者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实现民主政治,推动社会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归纳:梁:先新民后民主;孙:可以先建立民主制度。第(2)问是观点论证题,要注意先判断观点,后进行论证。据所学知识可知二者观点不对立,理由可从二者的阶级属性、主张的目的等方面分析。14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十八星旗飘扬 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于湖北军政府 一次国务会议袁世凯天坛祭天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11、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6分)(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6分)(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6分)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3)题目
12、: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借鉴。解析图片展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现象,即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但却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题中甲、乙、丙三人从不同的侧面对辛亥革命进行了评价,各有道理。对于第(3)问,回答的关键是要审清三幅图片的主题,即“辛亥革命”与“民主政治”的关系。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
13、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6分)(2)材料二
14、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9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方式有何不同?(5分)答案(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分歧: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主张“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2)同:法制、器械、工艺可变。异:材料二主张君主专制,材料三则要改革政治制度。原因:其阶级立场不同,材料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3)同: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异:材料三主张改良,而材料四主张革命。解析第(1)题要结合材料,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目的,主要分歧只是方式不同。第(2)题异同结合材料概括即可,原因要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去分析。第(3)题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但派别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根本目的相同而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