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1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专题检测题--2022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七 中国近代思想一、选择题1.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21862年,恭亲王奕奏请成立京师同文馆以授西洋之学,并主张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考生源。未料“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遂无复有投考者”。这一事件反映了A招生不公影响士子利益B晚清官场派系斗争严重C贵族官僚反对开办新学D守旧

2、观念阻碍社会进步3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评价近代一事件时说:“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这一事件是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预备立宪 D清末新政4近代以来,很多人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学报在其创刊序例中写道“痛迂谬者之误我国家,恶狂恣者之畔我圣道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以上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A天朝上国 B中学为体C经世致用 D维新变法519世纪晚期纽约时报社论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对

3、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荒唐可笑的。”该社论反映了A纽约时报对中国留学生存在误解B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方式C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 D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6.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 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 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 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 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7. 早期维新思想家郑观应认为,根据万国公法,“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

4、,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这说明A. 郑观应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C. 早期维新派还带有自大的思想 D. 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8.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A. 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 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 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 洋务人才的匮乏9.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

5、谁四旁。”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提倡维新变法 B. 提倡国人虚心向两方学习C. 主张世界各国和平相处 D. 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10. 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应分别出自A.民报、时务报 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 D.海国图志、天演论11. 孙中山先生等民主革命先驱为民众争取三民主义做出的重大努力,1904年,江苏杂志有署名“荆鸵”者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屠戮胡人数十万的汉族人冉阂立传,颂其为“震古烁今,扭转乾坤”的“中国民族主义大豪杰”。这篇文章表明了

6、当时民族主义以“排满兴汉”为主要内容 革命成为当时的主要潮流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革命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A. B. C. D. 12.孙中山说:“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 平易地解释了要实行民权主义的思想 B. 通俗地表明了要建立君主立宪的思想C. 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 D. 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13.有人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的是A. 反对君主立宪制度 B. 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C. 主张国民一律平等 D. 实行五权分立制度14.帝制的终结

7、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驱除挞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15. 孙中山曾说:“中国亦素自尊大,目无他国,习惯自然,遂成孤立之性,故从来若欲有改革,其采法惟有本国,其取资亦尽于本国而已,其外则无可取材借助之处。”孙中山反思后的做法是:A 完全推翻中国传统文化 B. 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C. 挖掘传统文化改良政治 D. 吸取中西文化共性16.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曾认为:“今欲解决中央与地方永久之纠纷,惟有使各省人民完成自治中

8、央分权于各省,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默武,徒苦人民。”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 民主共和 B. 联俄联共C. 三权分立 D. 各省自治17. 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 年报道中写道:“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文中的“他们”还A. 掀起二次革命 B. 倡导“实业救国”C. 倡导民主科学 D. 主张“尊孔复古”18.胡适说:“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做整理

9、的功夫。”据此,你认为胡适宣扬新思潮的目的是A. 学习西方文化,抵制外来侵略 B. 打倒孔家店C. 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D. 师夷长技以自强19. 五四运动前后,在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请你们多多研究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那个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这种主义那种主义。”“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主义的大危险,就是能使人心满意足,自以为寻着包医百病的根本解决,从此用不着费心力去研究这个那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法子了。”材料A. 说明了反封建战线的分裂 B. 批评了三民主义的不足C. 指明了中国社会的方向 D. 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的

10、变化20. 1921年初,在新青年上刊登的劳工神圣颂一文,称劳工“与神一样宽容”,并发出“万物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的呐喊。这种认识形成的历史背景是A. 农民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 B. 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C. 中共对劳工阶级力量的认可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1.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 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 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C. 在反帝问题

11、上模糊不清 D. 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22.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A. 武装夺取政权 B. 进行社会主义运动C. 联合地方实力派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23.“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这直接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 开展武装斗争 B. 重视经济建设C. 强调实事求是 D. 坚持

12、群众路线24.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论述道:“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 毛泽东在此强调( )A. 井冈山的斗争十分艰巨而复杂 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C. 红色政权的存在是完全可能的 D. 工农武装割据只能存在于边界二、非选择题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材料二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

13、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材料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

14、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戊戌新党之思想为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彼等思想中之“开明专制”不啻欲为异族君主立万世之基业。故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在觉悟徒恃西技不足以图强,而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其仍蹈同治维新之故辄者,则迷信清廷之足与有为,欲籍保皇以救国。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夫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林肯所谓“由民而非为民”者是也。所谓民视民听,民贵君轻,所谓民为邦本,旨以君主之社稷即君主祖遗之家产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皆自根本上取消国民之人格,而与以人民

15、为主体,由民主义之民主政治,绝非一物。 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1919年2月) 材料三 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和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戊戌维新的进步主张。材料一认为戊戌思想存在局限,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这些局限的?(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民主”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看法在当时出现的思想

16、因素。(3)据材料三,归纳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具有的学术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评价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27.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孙中山中国革命史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

17、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可知,清朝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接受国际惯例,从思想上开始平等对待其他国家,故C

18、项正确。半殖民地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形成,故A项错误。天朝观念并没有完全被摒弃,用词太绝对,故B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2【答案】D【解析】同文馆从“举人、优贡及五品以下京外各官中”招生且采用“招考”的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故A项错误;题中没有晚清官场派系斗争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由材料得知,阻碍同文馆招生的主要是“京师各省士大夫”,并非贵族官僚,故C项错误;京师同文馆因授“西洋之学”进而导致京师各省士大夫“聚众私议,约法阻拦”“遂无复有投考者”,说明一些士大夫观念守旧,故D项正确。3【答案】A【解析】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掀起

19、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使清朝统治和封建传统文化持续了六十年,故A项正确;百日维新发生于1898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预备立宪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其结果是客观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体现了对中学的认可,材料没有涉及天朝上国,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洋务派的观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和维新思想,故C.D项错误。5【答案】C【解析】材料中纽约时报社论觉得中国政府的想法荒唐可笑,与留学生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

20、的学习方式材料没有体现,该社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故B项错误;政府的留学计划想培养出一批既能巩固封建制度又拥有技术专长的人才,这反映了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说法正确,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6.【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寻求经世之道”、“着意边疆地理研究”、“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议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寻求经世之道”“边患危机”“西方殖民者东来”等,这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和世界形势,故选A。材料中未体现对传统史学之法的改变,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7.【答案】B【解析】材料提到,“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

21、、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决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郑观应有初步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思想,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关注近代外交常识,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度,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排除。自大的思想,材料未涉及,故C项排除。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属于19世纪末的特点,故D项排除。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结合后面三句话的具体说明,即可知材料内容的核心意思,即体现出洋务运动时期对外交事务精通的专业人才匮

22、乏的信息。A项“中外交涉”,B项“顽固派的抵制”,C项“立宪思想”无从体现,三项均属于无关项,排除。综上,故,正确答案选D。9.【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中国并不在中央”就是要劝导中国人摒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D项。A项无法体现维新派的主要的主张;BC项材料也无法体现。10.【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前者是革命派的观点,后者是维新派的观点,分别出自民报同盟会机关报和维新派的时务报,只有A项符合题意,正确;B、C、D三项均排除。11.【答案】A【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在1905年提出的,因此不符合题干中的“1904年”,排除,另外题干材料只是强调了反对异族统治,并未涉及到

23、有关国体的问题,排除,因此BCD均不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A。12.【答案】B【解析】根据“共和国家成立以后,是用谁来做皇帝呢?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的描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反对君主专制,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这属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A正确,B错误;“是用人民来做皇帝,用四万万人来做皇帝”形象地描述了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无奈地迎合了老百姓心中的帝王思想,CD正确;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13.【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权分立原则是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D项正确;ABC项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继承,故排除。14.【答案】C

24、【解析】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是对贫富差距过大的调整,是对垄断资本扩张的限制,代表了普通国民的利益,和民生相关,符合题干中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因此选择C;“驱除挞虏,恢复中华”指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与“平民革命家”无关,排除A;“创立民国”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平民革命家”无关,排除B;“天下为公”指天下是公众的,与“平民革命家”无关,排除D。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孙巾山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和认识。从材料看出,他强调要革除自身文化的弊 端,广泛学习西方文化的长处。AC理解片面,D 理解错误,均排除。故选B项。16.【答案】D【解析】由“中央分权于各省,

25、各省分权于各县不必穷兵黩武,徒苦人民”可以分析出孙中山主张实行联省自治,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民主共和是国家的一种政体制度,材料没涉及;B项联俄联共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的三权分立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材料没涉及。17.【答案】C【解析】据材料“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故C正确。新文化运动没有掀起二次革命,故A错误。倡导“实业救国”的是民族资产阶级,故B排除。主张“尊孔复古”,是袁世凯,故D排除。18.【答案

26、】C【解析】从材料中的含义可以看出,胡适的目的在于“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对待旧文化不是盲从,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从而达到再生的目的。因此选C.19.【答案】A【解析】问题与主义之争说明了反封建战线分裂,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新文化阵营内问题与主义之争,与批评三民主义不足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社会的方向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彻底改造中国,而材料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错误;这反映了作者阶级属性没有变化,仍然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故D项错误。20.【答案】D【解析】材料“1921年初”“万物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导致出现了材料中的认识,

27、故D项正确;土地革命时期农民革命运动不断高涨,故A项错误;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中共是1921年7月诞生的,故C项排除。21.【答案】D【解析】“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表明孙中山在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选D22.【答案】D【解析】本题目可从时间上判断,1924年,孙中山已经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实行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国民革命,故D符合题意。23.【答案】D【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认识。根据材料中的“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从这些事情出发”等信息可知,

28、毛泽东思想强调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坚持走群众路线,故D项说法正确;材料中并未将武装斗争放在首位,故A项不合题意,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经济建设问题,故B项不合题意,排除;实事求是强调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材料中强调的核心非常明确,即群众问题,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24.【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结合所学可知“边界红旗”指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进而可以看出其意义重大,故本题选B项。ACD与材料主旨意思不符。二、非选择题25. 【答案】(1)观点: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

29、取得人心支持;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 (2)提倡科学与人权(民主);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3)论证: 观点一: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 论据:1儒家强调“仁”、“礼”和中庸,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有效挽救现代文明之弊病; 2儒家强调德治、诚信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3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象征。 观点二: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论据:1儒家提倡的纲常名教、等级秩序等内容与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相抵触; 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0、,其精髓部分还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 (1)“仁”、“礼”和中庸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德治、诚信思想有利于构建正确的社会价值观;(3)儒家注重政治和人事,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解析】(1)根据材料一“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可概括为治国的根本是遵循礼义和取得人心支持;根据材料一“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可概括为反对向西方学习科技。(2)根据材料二“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可以判断出“全面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答案,根据材料二“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可以概括出“提倡科学与人权(民主)”

31、答案。(3)本题属于观点论证题,选取材料中任意一种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进行论证。材料三中第一种观点可从儒家治国思想(仁、礼)、和谐社会构建、儒家思想地位等角度组织答案;第二种观点可从儒家提倡的纲常名教、等级秩序等方面说明其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还要从儒家文化精髓(仁、礼、德治、积极入世等)的角度分析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26【答案】(1)主张:学习西方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2分) 阐述: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看法: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传统民本主义以维护君主统治为本位。因素:知识分子受

32、到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洗礼;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3)特点:贯通中西;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评价:学习西方不断走向深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走向理性、科学。【解析】 (1)第一小问审题注意从进步角度,从材料一中“提出借鉴西教,易法更制之主张”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反对民族,轻视民权之思想”所指戊戌思想的局限,结合所学三民主义回答即可,审题注意从理论角度。 (2)第一小问审题注意“民主”加引号,从中外不同角度思考,从材料二中“西洋之民主主义乃以人民为主体”得出西方以人民为主体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据“以君主之社稷为本位”“此等仁民爱民为民之民本主义”得出传统民本主义以维

33、护君主统治为本位;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引文出处的“1919年2月”明确“当时”是何时,再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中“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也深谙西方文明”得出贯通中西,据“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得出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第二小问紧扣本题导语,从材料一中“戊戌维新较同治维新(洋务运动)进步者”、问题(1)中孙中山是如何从理论上解决戊戌思想的局限等概括,并结合所学,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线索和特点角度回答即可。27.【答案】(1)分配土地的办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农民平均主义(2)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34、,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帝制)(3)行动:土地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农民平均主义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并结合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思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可知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二小问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反帝反封建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