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中国古代思想一、选择题1.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 儒、墨、法 B 儒、法、道C. 法、儒、道 D. 道、法、儒2.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 宣扬性善论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结合起来 董仲舒思想与之有渊源关系A. B. C. D. 3.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写道:“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存天理,灭人欲” 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4. 今天我党大力提倡“以德治国”,孔子在总结治国的历史经验时也曾说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这番话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A. 必须将依法治国提升到以德治国的高度B. 必须将以德治国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C. 必须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D. 必
3、须将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5.孟子载:“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该主张A. 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B. 反映出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增强C. 成为战国时期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 D. 是重农抑商政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6. 赤壁赋中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一观点与下列思想对应基本一致的是A. 无为而治 B. 以法治国C. 发明本心 D. 存天理、灭人欲7.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
4、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 天行有常 B. 君权神授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8.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 消灭异端学说 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D. 繁荣学术文化9. 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学地位的提升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政治中心的转移10. 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
5、“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 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 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 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 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1. 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 儒学忠君思想的进一步强化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12. 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
6、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A. 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 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C. 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 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13. 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该主张说明A. 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 B. 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C. 道教思想适应社会需要 D. 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14. 唐代中期后,儒学中出现了一批“异儒”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对该史料的分析、推理正确的是A. 说明
7、在唐代儒学主流地位严重动摇 B. 说明在唐代学术氛围比较宽松C. 说明在唐代儒学的发展趋向平民化 D. 说明在唐代儒学信仰有待于重构15.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北宋程颐答寡妇能否再嫁时所说的。然二程集中程颐又云“大夫以上无再娶礼自大夫以下有不得已再娶者,盖缘奉公姑,或主内事尔”。程颐意在A. 约束妇女婚嫁 B. 勉励士大夫要守节C. 强调男女平等 D. 反对儒家纲常礼教16.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两者的共同点是A. 反映社会普遍现象 B. 注重个人品德C. 重建人伦等级秩序 D. 反对正当欲
8、望17. 南宋时期,儒学家陈亮主张“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反对朱熹空谈义理,强调以民为本,坚持改革政弊,考求历代国家的成败兴亡、典章制度的兴废,希望以此寻出振兴南宋,转弱为强的途径。这说明A. 孟子学说备受宋儒推崇 B. 儒学内部开始出现分歧C 朱熹之理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D. 儒学具有经世致用之内涵18. 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A. 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 是西学东渐的产物C. 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 是理学思想的创新19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
9、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 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 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20在黄宗羲的理想中,“君、臣”应当是共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他比喻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由此可见,黄宗羲A强调君臣共治 B追求民主政治C否定君主政体 D提倡限制君权21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
10、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22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A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C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23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重要作用。据如表内容可
11、知,两者都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A关注“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24王夫之按当时科学发展水平,举例论证“气”的永恒不灭性,认为这种永恒无限的“气”乃是一种实体,并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力图对物质世界最根本的属性进行更高的哲学抽象。此认识论A开始了对宇宙本源的探索 B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C批判了理学唯心主义观点 D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25有学者认为:“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
12、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 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源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 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二、非选择题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材料二南宋陆九渊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说
13、出你的理由。(2)与朱熹相比,陆九渊的思想有何特点?(3)简述朱熹和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好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交往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材料二 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启奸雄之心,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耳。”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
14、想当初,这往来,也是两厢情愿,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骗。 你要走,由你走,你若不要走,就今日起你便莫来缠,似雨落在江心上,哪希图你这一点”。 摘自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不稀罕 “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欲罢而不能,因非而得罪。” 冯梦龙黄山迷 材料三 吴歌这一腔质朴的、真挚的人生感受,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这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从思想史的角度考查吴歌,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 改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之后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
15、析出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说吴歌“孕育着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前导”的依据是什么?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对史学研究有何意义?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
16、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
17、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属于儒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属于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属于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A正确。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D。2.【答案】D【解析】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得出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故正确;据材料“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得出宣扬性善论,故正确;据材料“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得出将治国理念与人生修养
18、结合起来,故正确;据材料“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可知孟子的思想和董仲舒“三纲五常”思想有渊源关系,故正确。故答案选D。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这个时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的主张。故答案为A项。B项,“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是明朝王阳明提出的,排除;C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观点,排除;D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提出的观念,排除。
19、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孔子说:“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孔子的这番话对于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在于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故选C。 5.【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可得知是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思想下君主对农民轻徭薄赋,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壮大,A正确。材料虽有“省刑罚,薄税敛”,与农业相关,但没有具体的人对自然认识的表述,B错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指导思想大多为法家思想,C
20、错误。重农抑商是商鞅的思想,并且材料强调的是君主对人民施仁政,不涉及抑商思想,D错误。6.【答案】A【解析】原文大意:如果从它变化的一面来看它,那么天地无时无刻都是变化的;从它不变的一面来看它,那么它对我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因此体现了道家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B是法家思想;CD是宋明理学。A是道家思想。7.【答案】C【解析】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排除;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项排除;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故C项符合题意。格物致
21、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排除。8.【答案】C【解析】秦始皇以“焚书”的方式实行文化专制,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一统”,也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动机一样,目的一致。故答案为C项。“焚书”“坑儒”不是消灭异端学说,排除A项;B项说法片面,树立皇帝权威只是巩固统治的组成部分,排除;“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破坏,排除D项。9.【答案】B【解析】齐鲁地区是儒学之乡,儒学之乡的人受重用也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
22、涉及政治中心转移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0.【答案】B【解析】“从头重来一次”等字眼体现了汉武帝要用新的儒学治理国家,即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方面的思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局势动荡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政治政策而不涉及经济政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1.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几百年的忠君爱国教育在士大夫心目中已经形成了深蒂固的观念,地方豪强称帝将挑战正统主流思想,所以他们不敢轻易采取行动,C正确;材料中涉及到
23、的是思想,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所以豪强不敢称帝,与中央集权无关,A排除;东汉末年,地方豪强,不敢称帝,与君权神授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君权在东汉末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皇上基本上处于无权的地位,成为诸侯的傀儡,所以君权神授的观念在当时并没有发挥积极作用,B排除;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没有积极作用,D排除。故选C。12.【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B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13.【答案】D【解析】题干只是反映了阮籍的主张,不能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A项
24、错误;题干未反映道教思想,B项错误;三教合一在此时还没有出现,C项错误;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说明阮籍对儒学的功用产生质疑,由此证明社会变动对士人的思想产生影响,D项正确。14.【答案】D【解析】唐代佛教发展,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儒学“异偶”以及“提出了怀疑和批判”说明传统儒学出现了危机,有待于信仰的重建,故D项正确;儒学受到批判,但并不能说明儒学主流地位的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儒学危机,并不是学术氛围的宽松,故B项错误;儒学发展一直属于精英基层,儒学平民化是在南宋以后,故C项错误。15.
2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程颐曾劝士大夫男子不当再娶,可见“失节”的“节”并非特指贞操,而多指精神气节,故材料是勉励士大夫要守节,故选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并非仅仅约束妇女在家,也在约束士大夫男子再娶,排除A;宋明理学倡导遵循三纲五常,并不提倡男女平等,排除CD。16.【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孔子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要追求精神的完善和品德高尚。朱熹反对人欲,主张天理道德,故两者的共同点是注重品德修养,故B正确;孔子的“安贫乐道”思想并不是当时的社会普遍现象,故A错误;两个材料都没有反映人伦等级秩序的主张,故C错误;朱熹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说明他并不反对正当欲望,故D错误。
26、故选B。17.【答案】D【解析】南宋儒学家反对空谈心性,主张改革,期望振兴南宋,说明当时的儒学家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D选项正确。材料是借助古代儒家思想主张来救世,A选项排除。“开始”一词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朱熹的思想仍然是官方正统儒学思想,C选项错误。18.【答案】A【解析】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反映了人人心中都有良知的思想主张。材料“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反映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批判,对人性的宣扬,这些主张都突出了人的自我价值,故A正确;西学东渐指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材料未涉及此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民主政治的主张要求,故C错误;“愚妇与圣人同直斥六经,张扬个
27、性”体现了对传统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创新,故D错误。故选A。19【答案】D【解析】材料“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反映了汉朝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这并不能促进市场的自由竞争,故A排除;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也不能说明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故B排除;李贽对桑弘羊的肯定评价也不能说明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故C排除;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反映了李贽对百姓利益的关注,体现了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D正确。20【答案】A【解析】黄宗羲主张君臣共同负责公共事务,提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说明黄宗羲强调“君臣共治”,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黄宗羲追求“民主政治”,B项
28、错误;否定君主政体与“君、臣”共同负责公共事务的主张不符,C项错误;提倡“限制君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1【答案】D【解析】根据“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知,黄宗羲认为,政治变坏是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开始的,在他看来,丞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说明黄宗羲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D正确;近代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传入我国,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2【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
29、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2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可知,两人都强调社会责任,D正确;“人伦物理”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B是心学流派,张载不属于这一流派,排除B;格物致知与题无关,排除C。24【答案】D【解析】王夫之认为“气”永恒不灭性,是实体,力图对物质世界最根本
30、的属性进行更高的哲学抽象,说明王夫之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思想,D正确;A错在“开始”,排除;王夫之的理论并未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排除B;王夫之的理论并未批判理学唯心主义,排除C。25【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初的思想家们针对“明末的道德人心危机”,批评程朱、陆王学说,希望回归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等努力,体现了儒学在危机中的努力重建,D选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约束道德,清代面临新的时代问题,当时的儒学发展不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孔孟本源的回归,而是经世致用,儒学在明清时期依然是官方正统哲学,ABC三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6.【答案】(1)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
31、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这一思想的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为材料指出,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理”在社会上的体现。(2)陆九渊将理学发展为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在当时引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可见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
32、本原;由材料“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可见朱熹认为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思想的本质目的是本质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第三小问,由材料“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可见朱熹认为儒家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是“理”在社会上的体现。(2)由材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昔之圣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结合所学可知,陆九渊作为心学的创立者,将理学发展为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反省内心即可得天理。(3)本题要结合朱熹、陆九渊的学术渊源、思想特点和对后世的历史影响等方面进行说明。就历史影响而言,要一分为二,肯定
33、其思想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同时要指出其思想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7【答案】 (1)原因:理学的兴起,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戏曲等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2)现象:非议朝政,抨击君主;张扬个性,自主择偶;否定礼教,追求平等。(3分)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腐朽;理学占主导地位等。 (3)依据:人文意识的觉醒; 意义:拓宽思想史研究的领域。【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喜好劲歌狂舞到“浅吟低唱”并结合所学从思想上理学出现以及戏曲出现等角度综合分析。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私议朝政者,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又不是红拂私奔到你跟前,有不曾央媒人将你来说
34、骗”“三皇是我兄,五帝是我弟”的信息从抨击君主专制、择偶自由以及追求平等的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原因可结合明清之际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时代特征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以吴歌解析社会思潮为改写中国思想史增辉添彩”并结合所学从人文意识的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范围扩大的角度思考作答。28【答案】(1)因素:民心的得失。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 (2)思想: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 (3)关键:正君心。 途径:存天理,灭人欲。(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5)认识:限制君权【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
35、中的“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得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民心的得失;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以及教材中孟子的思想主张,可以得出主张为施仁政和“民贵君轻”。 (2)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天立王”可以概括为君权神授,根据材料二中的“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造,以及材料中“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可以归纳出目的是神化君权和警诫君主。 (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的“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可以得出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正君心;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中“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引申为存天理,灭人欲。 (4)结合材料四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封建君主进行了批判,结合教材中对黄宗羲思想的历史意义可以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5)结合材料一中孟子的“民贵君轻”,材料二中董仲舒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材料三中朱熹通过存天理,灭人欲来“正君心”,材料四中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可以归纳出儒家共同的认识是限制君权